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辅导第四单元

发布时间:2020-03-03 02:55: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四单元 动物世界 第十五课 松鼠

Ⅰ 学法导引

《松鼠》用细致的描述、文艺的笔调,准确生动地说明了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表现出松鼠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小动物。学习本文,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明确文章的说明对象。研究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松鼠特征的,把握思路,理清说明顺序。在此基础上,找出文章中生动而形象地介绍有关松鼠情况的语句。在朗读中感悟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生动性,分析一些用得十分准确的、有极强表现力的词语的意义和作用。最后进行说明小动物的写作训练,学会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准确说明事物的特征。

Ⅱ 要点精讲

字词积累

1.驯良:和顺善良。驯,顺服的。

2.矫健:强壮有力。矫,强壮。注意“矫”勿写为“骄”或“娇”。 3.缨(yīng):这里指系在帽子上的穗状装饰品。注意“缨”勿写成“樱”。 4.蛰伏:动物冬眠,潜伏起来不吃不动。 5.榛(zhēn):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果实叫榛子,果皮坚硬,可食用或榨油。

6.榉(jǔ)实:榉树的果实。榉,落叶大乔木,像榆树,结坚果。木材坚硬,耐水湿,是优良的造船、建筑、桥梁用材。

7.苔藓:植物的一个大类,大多生长在潮湿的地方。

文学常识

1.布丰(1707—1788),法国著名学者、作家。他用毕生的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的时间写成了36巨册的《自然史》。

2.科学小品文:是说明文的一种,它与其他说明文的不同之处,是采用了某些文学的表现手法。文学是其手段,传播科学知识才是其目的。如果说杂文是文艺性的议论文,是政治思想战线的匕首和投枪,那么科学小品就是文艺性的说明文,是科学普及宣传中的轻骑兵。

一般说明文字,总是有些枯燥的,科学小品避开了这个短处。它短小精练,也可称千字文,一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资料可靠、数据确凿,力求知识的科学性;它玲珑活泼,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可叙述,可描写;它通俗生动,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科学融于艺术之中,富于情趣,引人入胜。

Ⅲ 课文整合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总述松鼠的特点和它讨人喜欢之处。

第二部分(第2至5段),分述松鼠的三个特点:漂亮、驯良和乖巧。

第三部分(第6段),补充说明松鼠的生殖、换毛及用途。

教材赏析

①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②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它们在树上做窝,摘果实,喝露水,只有树被风刮得太厉害了,才到地上来。在田野里,在平原地区,是找不到松鼠的。它们从来不接近人的住宅,也不呆在小树丛里,只喜欢大的树林,住在高大的树上。在晴明的夏夜,可以听到松鼠在树上跳着叫着,互相追逐的声音。它们好像很怕强烈的日光,白天躲在窝里歇凉,晚上出来练跑,玩耍,吃东西。它们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

思考 1.松鼠讨人喜欢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它外表最突出的特点是_____,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个方面对松鼠作了全方位的描写。 2.作者在介绍松鼠的活动能力上使用了哪些准确的词语? 3.“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中的“常常”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4.从选文中找出一个拟人句并说明它的作用。

1 解析 1.漂亮 驯良 乖巧 漂亮 面容 眼睛 身体 四肢 尾巴 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松鼠特点的把握、对局部说明顺序的理解情况。

2.矫健 轻快 敏捷 机警 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用准确的词来介绍松鼠的活动能力强。答题时需读懂原文,准确筛选词语;这些词生动地写出松鼠美丽而富有活力的特点。 3.不可以。因为“常常”是经常的意思,“直竖着身子坐着”仅是松鼠常用的一种姿势,有时也会四足着地。如果去掉,意思表达就不够准确,也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严密性,特别是修饰语的重要性。

4.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修辞方法,也就是本文语言的生动、形象。先介绍松鼠尾巴的状态——“老是翘起来”,再介绍尾巴翘的高度——“一直翘到头上”,显示出松鼠身子与尾巴的比例与众不同,看上去,“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生动活泼地点出松鼠形态的奇特之处。

Ⅳ 课外类文 黄鼠狼拜太阳

黄鼠狼是一种机警的鬼祟的小兽,喜欢夜间活动,白天常躲在草垛、土坡、沟沿、碎石堆、灌木丛里休息。黄鼠狼的听觉极为灵敏,远远便能嗅到老鼠的气味,并能十分准确地判断洞里是否有老鼠。万一遇到敌害的威胁和袭击,便急忙从肛门的两个臭腺中放出令人恶心的臭气,熏得敌害不敢接近。

黄鼠狼在动物分类学上属哺乳类食肉目。它的身体圆而细长、柔软,长着棕黄色或淡黄色的毛,拖着一根蓬松的尾巴。除了繁殖期外,它都过着独居生活。

冬季,有时鸡窝门关闭不严,只要有一个小缝,它就会钻进去偷鸡吃。不过,这不是经常的。

黄鼠狼出生后10个月,便发育成熟。雌性每年生育1~2次,一窝兽5~8只。夏季是鼠类猖狂活动的季节,也正是黄鼠狼繁殖后代的季节。在这期间,黄鼠狼需要捕捉大量的老鼠和其他啮齿动物,来喂育子女。只靠晚上的时间捕老鼠喂养5~8个小黄鼠狼显然不够,只好白天也出来捕食。但黄鼠狼是习惯于夜间活动的,白天出来活动,眼睛就有些迟钝,往往对周围的情况辨认不清。尤其对太阳照射的方向更看不清,所以有时它就会停止前进。直立起身子,机警地观察周围的环境,但直立身子容易跌倒,所以常常摇动前肢以保持平衡,看起来像是作揖。迷信的人就说黄鼠狼拜太阳要成仙。 (选自《动物世界》)

思考 1.这篇文章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黄鼠狼的特点?

2.画线语句采用了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主要说明了什么问题?你对黄鼠狼的印象如何? 3.黄鼠狼真的是在拜太阳吗?文中是怎样解释的,用自己的话概括说明。 4.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黄鼠狼的知识?或者写几条俗语、歇后语也可。

解析 1.机警、外形、食性、生殖及捕食习惯。点拨 这是一道考查写作顺序和写作角度的题目。答案大多包含在原文中,读懂原文就能准确答题。

2.列数字、举例子;主要说明了黄鼠狼的食物主要是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还有农业害虫;从辩证的角度看,黄鼠狼对人类、对农业是有利大于弊,我们应该恰当保护黄鼠狼。点拨 本题考查的是说明方法,说明语句的内容和个人对黄鼠狼的印象;需要进行辨析、归纳。

3.不是。黄鼠狼惯于夜间活动,在阳光普照的白天活动,往往对周围情况辨认不清,有时就直立起身子,观察周围环境。但直立身子容易跌倒,所以常摇动前肢来保持平衡,看起来像是作揖。点拨 本题考查对原文语句的理解、概括。 4.(1)黄鼠狼分布广,数量多,经济价值大。 (2)我国出口的黄鼠狼皮,在国际市场 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3)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等。以上可任选一条,也可另选。

点拨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2

第十六课 松树金龟子(节选)

Ⅰ 学法导引

《松树金龟子》是一篇介绍动物生态的科学小品文。它科学、详尽地说明了松树金龟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包括婚恋、发音、繁衍等方面的内容,渗透着作者对昆虫的人文关怀,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有关松树金龟子的科学知识,激发起热爱昆虫的感情。学习本文,首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然后合作探究,重点体会本文的文艺笔法,运用比较法体会用词的准确性与生动性。学会通过细致观察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征。

Ⅱ 要点精讲

字词积累

1.锹(qiāo):一种工具,一般金属头、木柄。如铁锹。注意“锹”勿写为“揪”。 2.流苏:本指用五彩羽毛或丝线制成的穗状的下垂装饰物,这里指金龟子的触须。 3.献媚:为了讨好别人而做出的某种姿态或举动。 4.无动于衷(zhōng):一点也不动心。衷,内心。注意“衷”勿写为“哀”、“衰”。 5.抑郁:心有愤恨,不能诉说而烦闷。

6.螽(zhōng)斯:一种昆虫,身体绿色或褐色,善于跳跃,是害虫。

文学常识

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作家。达尔文赞扬他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他以毕生精力写出的《昆虫世界》(《昆虫记》)十卷本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

Ⅲ 课文整合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至3段):介绍松树金龟子的外形特征。

第二部分(第4至20段):介绍松树金龟子的生活习性、婚恋、发音、死亡与繁衍。

第三部分(第21段):从松树金龟子与农作物的关系,呼吁人们“别去打扰它”,渗透了作者对金龟子的人文关怀。

教材赏析

就算有人用手去抓它们,它们也不逃走。大多数金龟子嘴里啃着松针,后爪钩着树枝,露出很满足的样子。有的甚至咬着松针在那里打瞌睡。直到黄昏再次降临,它们才重新在空中飞舞。

③要想观察清楚它们在空中的舞姿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在早上,乘它们打瞌睡时抓了四对,关进宽敞的铁丝网里,再放点松枝进去让它们歇息。等来等去,它们就是不肯作空中舞蹈表演。因为它们无法高飞。最多也就是一只雄虫飞近它的对象,打开它的折扇,轻轻地晃动,像是在问:

它们可能要到深夜才交配,我没能守候到最好的时机。

思考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掠:

②美人:

③炫耀: ④无动于衷:

2.结合上文看,文中提到的雄虫的“折扇”指的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第③段中“雌虫”是怎样“失去自由的”?它怎么会感到“抑郁”? 4.“它们在忙什么呢?很显然,它们是在向美人大献殷勤,每天都进行到深夜。”是一个什么句式?起到了什么作用?它们到底是在忙什么呢?

5.选文大量使用拟人化手法以使说明生动形象,请举出两例。

解析 1.①轻轻擦过或拂过。

②这里指雌虫。③夸耀。

④一点也不动心。衷,内心。

2.雄虫的“折扇”指的是触角末端的各7条紧挨着的流苏。当发育成熟时可以作为求偶的标志。点拨 回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

3.在打瞌睡时被抓住,放进有松枝的宽敞的铁丝网里。因为失去了自由所以感到抑郁。

4.这是一个设问句。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们在炫耀各自的美貌,同时向美人大献殷勤。点拨 答题时注意设问句与反问句的区别:设问句自问自答,反问句答在问中。

3 5.(1)很显然它们是在向美人大献殷勤,每天都进行到深夜。

(2)有的甚至咬着松针在那里打瞌睡。

Ⅳ 课外类文

在所有动物当中,蜂鸟的体态最娇美、色彩最艳丽。金雕和玉琢的精品也无法同这大自然的瑰宝媲美。它属于鸟类,但体积最小,“以其微小博得盛誉”。小蜂鸟是大自然的杰作,其他鸟仅仅部分享有的品质它都兼而有之:轻盈、迅疾、敏捷、优雅、华丽的羽毛——这小小的宠儿应有尽有。它身上闪烁着绿宝石、红宝石、黄宝石般的光芒,它从来不让地上的尘土玷污它的衣裳,而且它终日在空中飞翔,只不过偶尔擦过草地;它在花朵之间穿梭,永远生活在自由天地里。它有花的鲜艳,有花的光泽;花蜜是它的食粮,它只生活在花儿常新的国度里。

最小的蜂鸟体积比虻还小,粗细不及雄蜂。它的喙是一根细针,舌头是一根纤细的线;它的眼睛像两个闪光的黑点;它翅上的羽毛非常轻薄,好像是透明的;它的双足又短又小,不易为人察觉;它极少用足,停下来只是为了过夜,而白天它纵情在空中邀游;它飞翔起来持续不断,而且速度很快,发出嗡嗡地响声。它双翅的拍击非常迅捷,所以它在空中停留时不仅形状不变,而且看上去毫无动作,只见它在一朵花前一动不动地停留片刻,然后箭一般朝另一朵花飞去。它是所有的花朵的客人,它用细长的舌头探进它们怀中,用翅膀抚摸它们,但既不老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一离去就不复返;它来去无常仅仅是因为它随心所欲和以无邪的方式恣意欢娱,因为这位轻浮的情人虽然靠花儿生存,但并不摧残它们;它不过吸它们的花蜜,而且仿佛这是它舌头的惟一用途。

2.文中开篇便给蜂鸟做了一个全面的概括,是什么?蜂鸟具有什么与众不同的生理特点?

3.从文中“它从来不让地上的尘土玷污它的衣裳”我们可以看出蜂鸟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句中“从来”是否能够去掉?为什么?

4.文中在向我们介绍蜂鸟的形体特点时,运用了比喻修辞和比较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解析 1.pì diàn báo zì

2.在所有动物当中,蜂鸟的体态最娇美、色彩最艳丽。它属于鸟类,但体积最小,“以其微小博得盛誉”。点拨 做题时要注意审清题意,把握要求。

3.可以看出蜂鸟喜爱清洁。不能。因为“从来”与“向来”同义,指从过去到现在。如果去掉就改变了句子原义,表达不出蜂鸟始终讲卫生的特点,也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4.这样可以使我们形象、具体地了解到蜂鸟的形体特点。

4

第十七课 国宝——大熊猫

Ⅰ 学法导引

《国宝——大熊猫》是一篇介绍珍稀动物大熊猫的科普说明文。文章条理清晰地从多方面介绍了大熊猫的特点和生活习性,说明了大熊猫成为国宝的原因。学习本文,首先整体感知文章,了解大致内容;然后再研读文章,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和文章结构,并结合前面几篇课文的学习,体会说明内容和顺序之所以这样安排的道理;通过阅读感悟、比较讨论等方法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在揣摩语言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朗读有关语句、语段,进而感受作者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

Ⅱ 要点精讲

字词积累

1.繁衍(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注意“衍”勿写为“街”或“衔”。 2.憨态:天真而略带傻气的神态。 3.璀璨(cuǐ càn):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 4.浩瀚:形容水势盛大。 5.孤僻:孤独怪僻。 6.分娩(miǎn):这里指生幼畜。 7.幼仔(zǎi):幼小的动物。另音zī,仔肩(担任);zǐ,仔细。 8.乐不可支:形容快乐到了极点。支,支持。 9.翌(yì)日:第二天。

文学常识

叶永烈(1940— ),科普文艺作家、报告文学家。浙江温州人。作品颇多,其中中篇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获全国第二届少年儿童文艺作品评选一等奖。后以写报告文学为主,并作有传记《张春桥浮沉录》《王洪文浮沉录》《陈伯达其人》等。

Ⅲ 课文整合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至7段):说明大熊猫的可爱和珍贵。

第二部分(第8至16段):介绍野生大熊猫的生长环境和生活习性,以及野生大熊猫数量少、濒临灭绝的处境。

第三部分(第17至18段):介绍大熊猫生活历史古老的特征,说明它是“活化石”。

(注:根据对文章内容理解的不同,文章层次亦可有多种划分。)

教材赏析

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严格地说,“熊猫”是错误的名词。这一“错案”是这么造成的:解放前,四川重庆北碚博物馆曾经展出猫熊标本,说明牌上自左往右横写着“猫熊”两字。可是,当时报刊的横标题习惯于自右向左认读,于是记者们便在报道中把“猫熊”误写为“熊猫”。 “熊猫”一词经媒体广为传播,说惯了,也就很难纠正。于是,人们只得将错就错,称“猫熊”为“熊猫”。

其实,科学家定名大熊猫为“猫熊”,是因为它的祖先跟熊的祖先相近,都属于食肉目。

后来熊一直保持肉食习惯,而大熊猫却弃荤食素,最喜翠竹,偶尔也吃玉米秆、幼杉树皮。这是为什么呢?据科学家研究,大熊猫远祖虽是肉食动物,后来,由于寻不着肉食,只得吃满山丛生的竹子,代代相传,也就养成了吃竹子的习惯。大熊猫食用的竹类共有17种,其中最爱吃的是冷箭竹和华橘竹。不过,竹子中的营养成分不多,主要是难以消化的纤维素,所以大熊猫食量很大,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排出大量消化不了的纤维素。凡是大熊猫活动的地方,最容易发现的就是一堆堆纤维素粪便。不过,大熊猫有时也显露食肉的本性,捕食竹鼠之类动物。

思考 1.大熊猫是怎么得名的?这个叫法科学吗? 2.大熊猫弃荤食素的原因是什么?

3.选文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按要求找出例句。

①作诠释:

②列数字:

5 4.大熊猫是珍贵物种,是国宝,请说一说它珍贵的原因有哪些? 5.你认为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大熊猫? 6.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解析 1.是由于媒体传播的错案造成的。叫法不科学,应称为“猫熊”。 2.是因为熊猫的祖先寻不到肉食,只得吃竹子,世代相传,养成习惯。 3.①大熊猫的学名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的熊”,也就是“本质类似于熊,而外貌相似于猫”。

②一头成年的大熊猫每昼夜最少要吃15~20公斤竹子。 4.①体态可爱;

②数量稀少;

③有着300万年历史的古老动物,对研究哺乳动物具有珍贵价值,有“活化石”之称。 5.①设立保护区;

②人工饲养。点拨 各抒己见,只要想法合理即可。 6.熊猫的得名原因及食性。

Ⅲ 课外类文

蜜蜂测距靠光流

①科学家发现,蜜蜂可能无法直接判断距离,而是通过自己飞过了多少景物来估算。美国印第安纳州圣母大学的科学家说,他们发现蜜蜂是通过“光流”来判断距离。光流是指观察者的位置发生变化时,周围景物显示出的移动量,景物离观测者越近,其光流就越大,譬如火车上的乘客会感觉路边的树木移动得比远处的山要快。

②科学家们训练了一些蜜蜂,使它们飞过一条8米长的管道找到食物。蜜蜂与管壁的距离比平时觅食过程中与景物的距离近得多,_____。

③观察发现,蜜蜂会用摇摆舞的方式向同伴传达食物的方位信息,摇摆的频率代表距离。这些飞过管道的蜜蜂返回蜂巢后,用摇摆舞传达出的信息,是食物大约在72米外,而不是实际的8米。其他蜜蜂根据这一信息飞往食物所在方向时,如果不通过管道而是在普通环境中飞行,就会飞出70多米远。

④科学家据此得出结论说,蜜蜂并不能直接判断距离的远近,而是通过计算在该方向上飞过了多少景物来判断。如果对这一“测距系统”加以干扰,蜜蜂就会判断失误,并通过摇摆舞蹈把错误的距离信息告诉同伴。

思考 1.根据你的理解,简要说说什么是“光流”。

2.根据第①段的内容,你认为在第②段横线处应填写的语句是:_____。

3.飞行距离相同的情况下,蜜蜂在管道内飞行后的摇摆频率_____。其同伴据此得到的信息是,食物所在方位要比实际距离_____。

4.分析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解析 1.光流是指观察者的位置发生变化时,周围景物显示出的移动量。当观测者移动位置时,周围景物距观测者位置越近,观测者就会感觉移动越快,反之则感觉移动越慢。

2.产生的光流也大得多。点拨 这类题型要结合上下文概括归纳,同时把句子放进文章中通读、体味、修正。 3.快、远

4.计算在该方向上飞过了多少景物,据此判断食物距离。

6

第十八课 黔之驴

Ⅰ 学法导引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叙写了老虎吃掉“庞然大物”驴子的故事,表现了老虎的机智勇敢和驴子的外强中干;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不要被貌似强大的东西所吓倒,只要敢于斗争,定能获得胜利。学习本文,首先对照注释,查阅工具书,并通过相互切磋,读懂课文、把握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讨论交流对老虎的描写,认识老虎的性格特征。最重要的是通过反复诵读,把握寓意。

Ⅱ 要点精讲

字词积累

1.好事者:喜欢多事的人。 3.大骇:非常害怕。 4.远遁(dùn):远远地逃走。“遁”勿写为“循”。 5.狎(xiá):态度亲近而不庄重。 6.跳踉(liáng):跳跃。“踉”勿写为“狼”。 7.(hǎn):怒吼。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朝河东人,世称柳河东。他是韩愈提倡的古文运动的积极支持者。他的散文以山水游记最为后人所传诵,他的寓言也很有名。他的作品有的揭露了统治者的压迫剥削,反映人民的痛苦;有的倾吐自己抑郁的情怀,表达出一部分有理想而又遭遇坎坷的知识分子的感情。他的文学成就在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韩愈并称,有人说,唐代“三百年中,能文者不啻千余家,专其美者,独韩柳二人而已”。作品集有《柳河东集》。 2.寓言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以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

先秦时代的寓言往往只是一些文章的短小片段,柳宗元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寓言这种体裁,使之成为一种独立、完整的文学样式。他一共写了十一篇以动物为题材的寓言,其寓言特色是:

一、浓郁的文学色彩。他善于想像和夸张,更善于讽刺,创作了许多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

二、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鲜明的战斗性。他遭贬谪以后,深感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便采用短小的寓言形式,讽刺时政。他的寓言都是有针对性的。 Ⅲ 课文整合

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写黔驴的来历及老虎初见驴子时的恐惧、茫然。

第二部分(第2段):写虎识驴、吃驴的过程。

教材赏析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2.翻译。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写出这个故事中的两个成语,并解释其含义。

4.文章描写虎的动作用词准确精练,如:老虎初见驴时“蔽”、“窥”,生动地勾画出老虎既好奇又害怕的心理。找出课文中你最喜欢的动词,并说明理由。 2.(1)老虎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渐渐地出来接近它,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是什么东西。

(2)有一位爱多事的人用船载运了一头驴到黔地。 3.庞然大物:外表上庞大的东西。

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

黔驴之技:唐朝柳宗元的《三戒·黔之驴》说,黔这个地方没有驴,有人从外地带来一头,因为用不着,放在山下。老虎看见驴个子很大,又听见它的叫声很响,起初很害怕,老远就躲开。后来逐渐接近它,驴

7 只踢了老虎一脚。老虎看见驴的技能只不过如此,就把它吃了。后来就用“黔驴之技”比喻虚有其表,本领有限。

4.文中写老虎再见驴时“骇”、“遁”,进一步刻画出虎的恐惧心理。又见驴“稍出近之”、“往来视之”、“近出前后”等,一再试探,处处可见虎生性大胆和工于心计。

Ⅳ 课外类文

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得麋鹿,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皆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

三年,麋出门外,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2.翻译下列句子。

(1)以为犬皆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

(2)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

3.临江之麋到死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死,你能说说它死的原因吗?

4.本文与《黔之驴》都是柳宗元《三戒》中的文章。在《三戒》的序言中作者写到“吾恒恶世之人不知推己之本,而乘物以逞,或依势以干其非类,出技以怒强,窃时从肆报,然卒迨于祸”,说明了作者写这几则寓言是为了讽刺一些人。请你说说本文与《黔之驴》分别讽刺了什么人?

解析 1.(1)打猎 (2)养 (3)惊吓

(4)本义是“嚼”,这里是“舔”的意思。 2.(1)认为狗真是我的好朋友,互相碰撞翻滚,越来越亲热。

(2)外面的狗看见麋鹿既高兴又生气,一起杀死吃掉它,(残余的尸体)散乱在路上。

3.因为麋鹿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把狗当作朋友,这种执迷不悟断送了它的生命。点拨 这类题型属于理解性题目,回答只要符合大意即可。 4.《临江之麋》讽刺了“依势以干其非类”的人;《黔之驴》讽刺了“出技以怒强”的人。

8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语文试卷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分析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创意教案

语文:第四单元复习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复习教案 苏教版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辅导第四单元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辅导第四单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