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18:47: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1 赶海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反复朗读,感受“我”童年赶海的乐趣,激发学生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

(一)演示课件,播放声音 大海波涛澎湃,海鸥鸣叫……

(二)语言感染,唤起情感 1.大家听到了什么?

2.听到这些声音,大家想到了什么?眼前会呈现出怎样的场景和画面呢?

(三)自然过渡,揭示课题

大海对许多海边生长的人来说是一份美好的回忆,海边生活给他们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有这样一个人,他热爱大海,热爱生活,每当唱起《大海啊,故乡》这支歌的时候,他便会自然地想起他童年时赶海的趣事,所以,他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就叫“赶海”(板书课题),记述了他一次赶海的经历、赶海的趣事(板书“趣”)。大家想不想去看海,想不想也去体验一下赶海的乐趣呢?

(四)指导感情朗读

读第一自然段,要带着对赶海趣事的幸福甜蜜的回忆,要充满对大海故乡的深情。

二、找趣。

赶海究竟是怎样的有趣?“我”童年时的赶海都有哪些趣事呢?请大家默读课文第

二、

三、四自然段,把自己认为有趣的地方用笔画出来。

三、读趣。

大家找出了赶海的有趣的地方,那么,大家能把这些写得有趣的地方读好,读出它的有趣吗?

学生练习朗读。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学会朗读,读好课文。

第二课时

一、品读第二自然段。

1.品读“闹”字,读出“我”想去赶海的迫切心情。 指导学生朗读、表演,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真切地体会迷人的大海对“我”的巨大吸引力,体验“我”想去赶海的迫切心情。

1 2.品读“来到海边,刚巧开始退潮,海水哗哗往下退,只有浪花还不时回过头来,好象不忍离开似的”。

(1)“刚巧”,传达出“我”的兴奋和喜悦。因为所谓“赶海”说的就是海水退潮时到海边捕捉和捡拾海鱼、海蛰之类的东西,所以,“我”来到海边“刚巧开始退潮”,心里自然会十分高兴,并对有趣的赶海充满期待。

(2)“哗哗”要读得慢,音节拖得长一些,让人仿佛真的听到了浪花在哗哗作响。“只有浪花还不时……”这些语句把浪花当做人来写,看似写浪花脉脉含情、不忍离开,实则传达了“我”对浪花的喜爱和一一不舍。朗读要读出这种感情。

(3)品读“我兴奋极了,飞跑着追赶远去的浪花”。

这一句写的是“我”飞跑着追赶浪花,十分兴奋。朗读时要读出兴奋和快乐。

浪花之趣,也是赶海之趣。

二、品读第三自然段。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示其读书、品味的成果,说出他们通过朗读品位到的赶海的有趣之处。重点品读“摸螃蟹”和“捏大虾”。

1.品读“我”“捉海星”的有趣场景。

“我在海水里摸呀摸呀,嘿,一只小海星被我抓住了!”

“摸呀摸呀”,可比较与“摸呀”的不同,要读得很慢,可辅以动作演示,体验摸的过程中小心翼翼又充满期待的心理。

“嘿”,要读得轻而高,读出惊喜和兴奋,体验摸到海星的高兴。 2.品读小伙伴“摸螃蟹”的有趣场景。

(1)“哎,那边一个小伙伴,正低着头不知在寻找着什么。我走过去想看个究竟,小伙伴只努努嘴儿,不做声,原来是一只螃蟹不甘束手就擒,正东逃西窜哩。”

“哎”,要读出起伏,读出“我”的好奇,读出小伙伴捉蟹的趣事对“我”的深深吸引。

“原来是一只螃蟹”结合解词“束手就擒”、“东套西窜”,体会有趣。如果轻而易举地捉到这只螃蟹,也许就不那么有趣了。可以说,正是由于螃蟹的“不甘束手就擒”、“东逃西窜”,增加了捕捉的难度和时间,而乐趣正是在这样的不很顺利的甚至艰难的捕捉过程中体验到的。

(2)“突然,小伙伴哎呦一声叫起来,原来是螃蟹用大螯夹住了他的手。” “突然”,要读得短促有力,读出情况变化之快,读出突如其来的感觉。 “哎呦”,要读出小伙伴出人意料地大声惊呼的语气,读出被螃蟹大螯夹住手之后疼痛难忍的感觉。

3.品读“我”“捏大虾”的有趣场景。

(1)“咦”,怎么我的脚也痒痒的?低头一看,哦,原来是一只大虾在逗我呢!

“咦”,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哦”要读出恍然大悟的语气。

2 讨论“也”字。引导学生揣摩、讨论。可能是还抓在手里的小海星在蠕动,手自然便会有痒痒的感觉,故用“也”字。

“逗”要读得响、高,读出“我”的开心和兴奋。

(2)“它摇摆着两条长须,活像戏台上的一员武将。” 讨论交流“武将”的意思。

戏剧舞台上的武将头上常常插着两根翎毛,而大虾摇摆着两条长须,还真是与武将相象。这一妙喻写出“我”感受的细腻独特,突出了大虾此时的威武神气,不可一世,为下文写大虾成为俘虏而铺垫蓄势。可指导学生读、演。朗读表演时要注意读出、演出大虾的威武神气。

(3)“我轻轻伸过手去,只一捏,这武将就成了我的俘虏,再也神气不起来了。”

指导学生朗读时辅以动作表演,“轻轻伸过手去”、“只”、“这武将就……”朗读、表演时要传达出征服者、胜利者的喜悦与快慰。

三、品读第四自然段。

品读这一自然段,语气要平缓,要传达出深沉而强烈的抒情意味。也可以指导学生表演。

四、谈趣。

1.总结全文,突出有趣。

浪花多情,捉海星、摸螃蟹、捏大虾,以及海滩美景,这些内容多方面、多层次地展示了赶海之“有趣”,呼应文章开头,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表达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强烈情感。

2.拓展延伸,体验乐趣。

引导学生畅谈童年趣事,体验自身生活的丰富乐趣,从而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热爱生活。

3.自由练笔,模仿写趋。

在学生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可在课内或课后,让学生模仿这篇课文,写下自己的童年趣事,珍藏自己的美好人生。

板书设计:

赶海

听到儿歌

赶海

赶到海边

捉蟹、虾

12 荷花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欣赏荷花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一)语言渲染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一篇有关荷花的文章,它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文章的题目就叫“荷花”。(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媒体演示

(课件播放音乐,播放“荷花的风姿”资料片,《采莲》为背景音乐,激发学生阅读、欣赏的兴趣,为学习课文铺垫蓄势。)

在学习课文前,老师想和你们一起伴着美妙的《采莲》曲,去荷花池边欣赏一下荷花的美丽风姿,大家愿意吗?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一)学生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二)老师指点,学生互助,解决疑难字词

(三)学生齐读生字词,教师指导学生正确书写

(四)朗读课文,力求读顺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出示问题,指导再读

大家能不能理清楚这篇课文的脉络,把握住作者的思路呢?带着这些问题,请家再去认真读课文。

(二)讨论交流,理清思路

课文共五个自然段,按照观赏荷花的顺序先后写了三个部分内容: 初闻荷香(第一自然段)

再赏荷姿(第

二、三自然段)。 幻化荷花(第

四、五自然段)。

4 文章叙述、描写、抒情,脉络清晰,层层深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荷花之美,把作者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

第二课时

一、读课文,赏荷之美。

(一)布置自读

大家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荷花之美的句子,勾画出来,揣摩朗读,不但要能说出荷花之美,还要能读出荷花的美。

(二)分组讨论

同组的同学相互交流,与同学分享自己的美好感受。

(三)全班交流 1.品读初闻荷香

(1)“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句中“一……就……”这个关联词语说明什么?

荷花散发出来的清香传得很远,从荷花池一直飘到公园门口。

“清香”,清淡的香味。清新淡雅之气正是荷花的诱人之处。引导学生体验清新诱人的感受。

(2)“我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

“赶紧”、“跑”表现了作者赏花的急切心情,真可谓花香袭人,花香诱人啊。

2.品读“再赏荷姿”。 (1)荷叶之美。

作者先写总体印象,“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再写荷叶、荷花。按理说,接着这句总写,下面就应该写荷花,但作者却先写荷叶,为什么呢?

一、荷叶本身很美。

颜色很美(“碧绿”);形状很美(“大圆盘”);旺盛的生命力(“挨挨挤挤”)。

二、为写荷花蓄势。

荷花虽美,但还需要荷叶扶持。 (2)荷花之美。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以上提到的这几句,其实是作者描写的他所看到的荷花的几种不同姿态,文中作者用“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排比句式写了三种姿态:刚开的、全开的和将开的,不同的姿态有不同的美。

引导学生想象荷花的其他不同的姿态。 3.品读“幻化荷花”

体验、欣赏第四自然段的文字之妙。

5 其

一、说戏。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感悟和自己的想象,给表演的学生说戏,指导表演。

二、演戏。学生表演。

三、评戏。对学生表演进行评议。

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荷花对动物朋友说悄悄话,如“蜜蜂轻轻地飞过来,告诉我辛勤采蜜的快乐。”

二、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荷花

关键词:荷花

中心句:我喜欢荷花,更喜欢它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

13 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能体会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其中一首诗描述的景象。

3.理解诗歌内容,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已经读过不少古诗,现在请大家自由背诵自己最喜欢的那一首。(适时恰当评价)

二、学习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一首是李白的,一首是杜甫的。我们先来学习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一)板书课题

指名读课题。

(二)介绍作者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

(三)解题

望:远看的意思。

6 庐山、瀑布:庐山,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在江西省境内。瀑布,是从高山陡峭的地方倾泻而下的水,远看好象悬挂着的白布。瀑布,是庐山的美景之一。

(四)初读诗句,质疑问难。

在古代描写庐山瀑布的众多诗篇中,李白这首诗最为有名。读一读,想一想:

1.你读懂了哪些诗句,还有哪些不很清楚明白的? 2.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李白是怎样描写庐山瀑布的? 教师巡视指导。

(五)精读诗句,品读欣赏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印象最深、认为最美的诗句,并说出理由。教师相机点拨。

1.赏读“日照香炉生紫烟”。

(1)说说读懂了哪些词语,还有哪些不懂。

香炉:并非烧香的炉子,而是指香炉峰,在庐山西北。

“烟”是指云雾,山顶弥漫的云雾、水汽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紫色的美丽光彩,这就是所谓“紫烟”。

(2)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

可让学生比较“生”与“升”,引导学生想象紫烟产生、升腾的画面,体会生字准确传神地描摹出香炉峰云雾产生、升腾的景象。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句诗的意思。 (4)指导朗读:语气平缓。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说说读懂了哪些词语,哪些词语用得好。 遥看:远远地看,遥望。点题。 川:是水道、河流。

挂:化动为静,遥看瀑布,似布帘长垂而不动;又静中有动,全因瀑布飞流直下,又快又急,才给人不觉间歇、平板不动的感觉,其实静的背后深藏着动。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句诗的意思。 (3)指导朗读:情感稍强。 (4)练读练背前两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引导学生体会飞流、直下、三千、疑是、落等词语。

理解“疑是”,可联系李白《静夜思》“疑是地上霜”句中的“疑是”。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句诗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朗读之前,可先引导学生想象瀑布奔腾而下的壮观场面。朗读时注意,语速要快,情感要强烈,读出瀑布的磅礴气势。

7 (4)练读练背后两句。

三、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2.分组朗读、体验,交流各自体会。 3.练读练背,诵读比赛。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从山上直冲下来

像天上的银河落到人间

“长”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并解题。

绝句,是我国古代诗歌的诗体的一种。我们刚刚学习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我们将要学习的这首诗都是七绝。

这首绝句的作者是杜甫,他是我国唐代又一位伟大诗人。这里的绝句是诗体的名称,并不是诗歌的题目。诗人兴之所至,来不及细想题目,就以绝句为题了。

二、初读诗句,自主学习。

(一)布置自学

启发学生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如读一读、说一说、画一画、议一议等等。

读一读:即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品读诗意。 说一说:即用自己的话来感受诗句,阐释诗意。

画一画:即根据自己对诗意的理解,用画笔来表现,画出诗意。 议一议:即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评价尸意。

(二)巡视指导

三、精读诗句,汇报成果。

(一)读一读(读诗意)

1.提问。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得很美?你愿意声情并茂地朗读诗句,让大家和你一起来感受诗歌的美吗?

2.练读。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3.指导。前两句宜读得轻快、舒畅、欢悦,语调上扬,读出诗人的喜悦之情。后两句宜读得舒缓、低沉,读出诗人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说一说(说诗意)

1.提问。你觉得诗中哪些句子写得很美,你愿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告诉大家美在哪儿,与大家分享吗?

2.练说。

3.指导。引导学生揣摩诗句,体味诗意,用自己的话来阐释诗意。教师相机点拨诗中字词,或引导学生互帮互助。

(三)画一画(画诗意)

8 1.提问。有谁愿意把自己用画笔出来的诗意让大家来一起欣赏? 2.展示。

3.指导与评价。提示恰当地视点、色彩的搭配、构图的层次等。

(四)议一议(议诗意)

1.谁能说说诗人写景为什么如此明快优美、充满生机呢?你从中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2.议论。 3.指导。

诗人闲座草堂,赏景作诗时的心情是喜悦舒畅的,对和平安宁的生活充满向往之情,所以,其笔下之景是明快的、优美的。让学生批年个评议诗人的写景与抒情,加深理解。

四、总结全诗,体会感情。

诗人先写近景,后写远景,由近到远,一句一景,写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描画出一幅意境悠远、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表达了诗人无比舒畅喜悦的心情。

可指导学生扮演诗人,引导学生想象体验杜甫写诗时的情景,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五、指名朗读,练习背诵。

注意停顿、节奏、重音及诗人的情绪等。 反复练读,体会感情。

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绝句

动景

黄鹂、白鹭

静景

积雪、船只

习作4 教学要求:

1.读懂例文,了解其主要内容。弄懂“反哺”的本义及其引申义。

2.借鉴习作范例,在三幅图中任选一幅,展开想象,正确运用冒号、引号、问号等标点符号,用对话的形式进行仿写,记述一个有意义或有趣味的故事。

3.仔细观察图画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一段对话。 4.写对话时,注意提示语的不同位置,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5.学会根据人物的对话来分清自然段,语句要通顺,要有条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根据人物的对话来分清自然段,语句要通顺,要有条理。

9 难点:写对话时,注意提示语的不同位置,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课前准备:

学生可准备一些自己喜欢的图。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要和周围的人说话、交谈。(出示图)如果你就是图上的小姑娘,你会对你的妈妈说什么?

二、听范文,学习写对话。

1.看一看:看图说话。小姑娘在对她的妈妈说什么?乌鸦在干什么? 2.听一听:朗读范文。

3.议一议。看了图,听了范文,讨论:陆孝娟同学是怎样写这件事的?写人物的对话要注意什么?组合小组,交流讨论。

4.看一看,说一说。自愿上台交流。

教师提示:用人物的对话,把事情写清楚。写对话时,要正确使用提示语。 5.评一评。你觉得陆孝娟同学写的这段对话好在哪儿?

三、练说,想象对话。

1.谈一谈。请各小组任选一幅插图,展开想象,说一说图上的内容。请各小组派一名同学进行现场交流。

2.演一演。大家都说得不错,各小组可上台表演图上人物的对话。 (虚拟情境:扮演角色,表演图上内容)

3.写一写。同学们用手中的笔,把刚才说的都写下来吧。别忘了提示语的不同位置。

四、动笔,练写对话。

1.明确要求:写对话时,注意提示语的不同位置,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学会根据人物的对话来分清自然段,语句要通顺,要有条理。 2.练习写稿,教师巡视指导。 3.修改评议。

练习4 教学要求:

1.学会查词典,根据语言环境选择适当的解释。 2.照样子,练习写上下结构的字。 3.背熟八条成语及一首古诗。 4.口语交际,练习“约请”。

5.学写毛笔字笔画“竖弯”和“竖弯钩”。 教学时间:2课时

10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学用字词句)

1.审题。指名读题后,师生简议训练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师生的对话,想想对话中讲了哪几个意思? (2)全班讨论交流:什么情况下查词典?

怎样查词典?(在词典中查到词语的第一个字,再在下面排列的一串词语中找到要查的词语)

词语有多种意思时怎么办?(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选择)

学生尝试在词典中查“神秘”。(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教师巡视,重点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分别指名说说“神秘”在词典里的解释和在文中句子里是哪种意思,并说说自己是怎样选择的。

3.练习。

(1)学生练习查词典理解“流线型”、“大腹便便”和“绅士”三个词语。 (2)交流查词典的结果。 4.课后作业。

用学到的查词典的方法,预习即将学习的新课文。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教师谈话,让学生弄清本题的学习要求。 2.指导。

(1)出示卡片,让学生认读“章、罩、举”三个字。

(2)引导学生说说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回忆前面提出的描红和写字的要求。

(3)指导书写“章”。

出示“章”,引导学生观察它的结构。 讨论:这个字关键要摆好哪几个笔画的位置?教师在示范中强调关键笔画。 (如:“点”压在竖中线上半段偏上的位置,“立”字第二横要长,使字保持平衡。“早”字的横折的横压在横中线上,“悬针竖”压在竖中线上。) 学生练习描写一个“章”字。

按上面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写“罩”和“举”。仿写时要先看清楚范字,再动笔写。教师进行个别辅导,教室里注意保持安静,让学生静心习字。辅导时还要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书写姿势。

3.反馈。

教师展示学生写得好的字 ,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矫正训练。

三、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1 1.熟记成语。 (1)审题。

指名读题后,师生简议学习要求。 (2)指导。

学生自由读成语(要求读准字音),同桌互相读成语。 指名朗读,注意纠正读音(“栩”读xu)。全班齐读。 理解成语的意思:你了解哪个成语的意思?

(在学生交流之后,教师对学生理解有困难的成语,适当讲解)

炉火纯青:纯清,纯净的蓝色。原指道家炼丹时,炉火出现蓝色就算练成了。后比喻品德修养、学习造诣或技艺等达到精湛完美的境界。

梦笔生花:比喻才思因受到某种启示而变得敏捷。

浑然天成:浑然,完整不可分割的样子。天成:天然形成。形容诗文或艺术创作完整和谐,没有加工的痕迹。

(3)练习背诵。

学生再自由朗读成语。要读出自己的理解,再与同桌练习背诵。 (4)反馈。(采用集体与个别背诵相结合的方式) 2.背诵古诗。 (1)审题。

指名读题,让学生说说本项练习的要求是什么?(一是朗读,二是背诵) (2)指导。

解题并简介作者。

指导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范读,让学生边听边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什么?

学生再读诗句,说说自己已经读懂哪些词句。教师重点引导学生理解“独怜”、“深树”、“野渎”三个词语。

指导朗读,注意诗句的停顿和重音。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鹤//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指名试读,练习背诵。

(3)反馈:检查朗读与背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指名朗读要求,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练习的内容和要求。 (2)师生讨论,明确训练要求。 2.指导。

12 (1)解题;什么叫约请? (2)约请的原因是什么?

(3)你准备怎样约请?(说说约请要注意什么) 要注意礼貌用语。 要说清楚约请的原因。 要确定约请的时间和地点。 (4)练习。

同桌分角色演练。

选一对同桌到讲台前表演,大家评议。

(评议的重点:内容表达是否正确、完整,礼貌用语是否恰当,态度是否大方,声音是否响亮等)

3.总结:通过这次口语交际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指名读题后,师生简议学习要求。 2.指导。

(1)出示“四”和“包”,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字中的“竖弯”和“竖弯钩”两个笔画的运笔方法。

(2)教师示范“竖弯”,指导学生与前面学过的“竖折”相联系,起笔与落笔方法相同,中间运笔由渐强到渐弱,再到渐强,弯处不再顿笔,写出圆弧。

(3)学生照样子写一个“竖弯”。

(4)指导学生在写“竖弯”的基础上写“竖弯钩”,起笔运笔方法相同,“钩”时先略回锋,然后向上钩。

(5)学生照样子练写“竖弯钩”。 3.练习。

让学生先练写笔画,再临写“四”和“包”。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写字时要求教室里保持安静,保持正确的姿势。

4.反馈。

展示学生写得好的笔画和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训练。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单元备课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四单元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四单元

语文:第四单元《赶海》 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