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生态立县 低碳发展 打造绿色生态强县

发布时间:2020-03-01 19:41: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生态立县

低碳发展

打造绿色生态强县

——苍溪县创建省级生态县工作情况汇报

县委常委、副县长 张骏 (2011年6月16日)

苍溪县位于四川盆地北缘,秦巴山脉南麓,嘉陵江中游,幅员2330平方公里,辖39个乡(镇)、718个村、71个居委会,总人口78万,其中农业人口65万。自西晋太康置县已历1720多年,因县城“北门外紫石溪树浓夹岸、苍翠成溪”而得名,是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全国生态庭园经济高效产业示范县、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试点县。

自2006年3月被批准为省级生态县建设试点县以来,我县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环保优先方针,紧紧围绕“建设资源转化低碳经济强县”发展定位,努力提升“低碳苍溪县,走了还想来”的名片形象,全面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和谐共进,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生态林业、生态文化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推进,物质文明与生态文明同步提升,呈现出经济较快增长、污染持续下降、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建设指标及重点项目完成情况

对照四川省生态县建设指标体系,我县生态县建设六项基本条件和33项建设指标全部达到省级生态县考核标准,73项生态建设规划重点项目基本完成。

(一)生态县建设基本条件全面达标。2006年1月,我县委托省环科院编制了《苍溪生态县建设规划》。同年3月,县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该规划。县委、政府做出了《关于强力推进生态县建设的意见》(苍委发[2006]15号),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长为副组长,县属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从县级相关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建了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生态办)。目前,全县建成省级以上生态乡镇8个,15个乡镇通过省级生态乡镇技术核查。完成了市上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全县生态环境质量优良。

(二)生态县建设指标全面达标。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县建设,重点围绕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经济发展、生态文明普及和环境质量改善提高等四个方面,精心组织,强力推进,促进了我县社会经济全面可持续发展。目前,包括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等三个方面共33项建设指标全面达到考核标准。

(三)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全面完成。我县将生态农业、生态保护、生态文化、新农村建设、能力保障等作为生态县建设的重点领域,规划实施73项重点建设项目,静态投资估算43.52亿元。截止目前,已有71个重点项目全部完成, 有2个项目处于在建阶段;实际完成投资达38.89亿元,占规划投资额的89.4%,有效地促进了全县生态文明建设。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科学规划,广泛宣传,营造浓厚创建氛围。一是合理规划,科学创建。2006年我县委托四川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作为规划编制单位,编写组在反复调研、详细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大纲和报告书两个环节编写、多次征求意见、省环保厅两次组织专家审查,2006年1月完成了《四川省苍溪生态县建设规划》,同年3月通过了县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批准。该规划将我县划分为“北部低山林果牧生态经济区、东南部药果林及农贸生态经济区、中南部农牧种养及加工生态经济区、西南部嘉陵江城镇生态经济区”四大生态经济功能区,确定围绕生态经济建设、人居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和资源开发保护等方面开展生态县建设,经过全面启动、整体推进、巩固提高三个阶段,把苍溪建成经济发达、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低碳资源转化强县。二是强化宣传,全民参与。我县十分注重创建工作的宣传和引导,县广播电视台、苍溪周报等大众媒体开设生态县建设专栏,广泛宣传报道生态县建设情况;县委党校、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开设环境课程,举办生态讲座等多种形式的环保活动;县环保局组建绿色电影放映队,大力开展环保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等环保“四进”活动;在每年结合植树节、爱鸟周、全国土地日、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活动,广泛开展环保演讲、环保知识竞赛及环保书法、绘画等各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宣传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统一了全县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增强了全县上下参与生态县创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提高了创建工作积极性和参与能力,营造了人人保护生态环境,个个参与生态县建设的浓厚氛围,为创建工作打下了良好的舆论和思想基础。

(二)完善机制,强化责任,形成创建工作合力。一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成立由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组长,县人大分管副主任、县政府分管副县长、县政协分管副主席任副组长,发展、计划、环保、林业、水电、国土资源、建设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设立了专抓机构—县生态办,负责组织、协调和督促生态县的创建工作。县委、县政府定期听取环保工作和生态县建设工作汇报,研究部署生态县创建工作目标任务,处理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检查调度创建进展落实情况。二是实行专班运作机制。实行重点项目领导挂帅,专班运作。按照全县农业主导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依托县农业局专门成立雪梨、猕猴桃、毛兔和生猪四大产业办公室,实行一个县级领导带一个专班、抓一个产业的领导工作方式,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身体力行,深入一线,狠抓督查抓落实;县人大、县政协认真履行法律、民主监督,多次听取生态县建设汇报,组织环保视察活动;各部门各司其职,积极推动联合创建、综合创建;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市民积极参与节能减排、美化家园等有利于环保和生态的文明活动,形成了四大班子同念一本“生态经”、全县上下共唱一台“生态戏”的良好格局。三是强化目标量化考核机制。县委、县政府出台《苍溪县生态县建设倒扣分考核办法》,将生态县建设的各项任务作为硬指标分解到39个乡镇和36个部门,并签订责任状,做到创建目标具体化、明晰化,创建指标工程化、项目化。同时,将生态环境项目建设完成情况纳入各级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作为年度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严格奖惩,实行“一票否决”,做到项目建设领导、责任、资金、措施“四落实”。

(三)依托庭园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园,做强生态农业。一是以提升庭园经济为载体,统筹城乡经济发展。近年来,我县在庭园经济的基础上,大力探索庭园生态、庭院文化与庭园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逐步总结形成了符合山区实际的“六个一+三配套”农业生态循环经济模式,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六个一”即:每户建成一个年稳定收入万元以上的生态经济园,一口年产气400方以上的沼气池,一个蓄水100方以上的防旱池,一眼卫生井,一条硬化便民路,一套生态川北农居,实现园、圈、气生态循环建设配套,退、改、调生态环境建设配套,庭院经济与庭院文化配套。目前,全县80%以上农户建有稳定收入的经济园,经济园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建防旱池6.5万口,建卫生井14万眼,红层找水打井1.7万口,95%以上的农户喝上了放心水;硬化连户路6500公里;改扩建生态农居12万套,近60%的农户住上了舒适的川北生态农居,45%的农户达到了“六个一+三配套”的户办工程标准。二是以建设“三园”为重点,做强生态县产业支撑。我们立足资源禀赋,结合山区县实际,以“六个三”为基本模式,把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作为主要方向,着力体现其“循环、低碳、有机、和谐”四种特性,全面打造“高端、特色、精品”特色产业园、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园、乡村生态旅游观光园“三园”合一的现代农业园区。在园区建设中,我们始终坚持规划先行、规范建设、规模发展“三规”,配套建好路网、水网、线网“三网”,着力打造川北民居风貌、庭园文化情景、梨乡优美夜景“三景”,创新党政推进机制、项目整合机制、市场经营机制“三制”,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效”。 同时,不断强化项目引领,着力发展突破,拓展项目外延,率先在园区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了特色农业产业园、乡村旅游观光园、统筹城乡示范园和建设生态小康新村的“三园一村”山区农村全面小康新模式。目前,全县已建成荞子、白桥、江南、三井等距7个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苍溪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形成的“三园一村”建设目标和“六个三”建设模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得到省、市领导和专家的充分肯定。省长蒋巨峰,省委副书记李崇禧,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钟勉等省市领导对苍溪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经验和做法给予了高度肯定。三是以改善基础设施为抓手,夯实农业标准化水平。坚持将农业的无害化、产业化、标准化与生态化有机结合,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向绿色生态农业过渡。围绕“1+3”特色产业布局,大力开展各具特色的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和农产品质量认定、认证工作。目前,全县共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06.64万亩、绿色食品生产基地20万亩,苍溪雪梨、猕猴桃鲜果等17个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全县主要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面积比重达到90.5%。

(五)综合整治,整体推进,建设优美宜居城镇。近年来,我县坚持把创建生态乡镇、省级环保模范县城、国家森林城市、环境优美示范县作为生态城镇建设的重要载体,大力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立足县域发展实际,深入推进城市以山水园林低碳宜居为抓手的品位提升,农村以生态小康新村为载体的生态家园建设,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是治管结合打造城市形象。着力于城市风貌塑造,按照“一江两岸,十里风情”总体布局,巩固提升城东红军渡·西武当山、城西中国·苍溪梨文化博览园、城南嘉陵第一庭园、城北中国·苍溪红心猕猴桃植物园建设,形成“一城居中,四园拱城”的“花朵型”城市地理景观。拓宽整治县城四大进出口通道,贯通江南干道、滨江大道和北门干道,实施县城南拓,加快旧城区改造,形成“三纵五横多支路”的主骨架,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05年底的5.2平方公里扩大到8.5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31.9%。全面绿化城周山峦,重点打造了滨江路十里绿色长廊、红军渡红叶大道、肖家坝银杏大道、北门沟桂花大道,构建特色鲜明的城市植被景观,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2平方米,集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2.8平方米,被评为全省绿化模范县。完善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县城日处理100吨的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日处理1万吨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县累计建成污水处理设施18处、垃圾填埋场41个,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了56.3%、76.4%。二是全力打造生态家园。围绕建成30个示范村庄和40%的村达到“四化”攻坚目标,依托7个万亩现代农业园区和绵延100余公里、覆盖10乡51村的“元龙”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坚持一个园区就是一个主题、一个集镇就是一个节点、一个村庄就是一个景点原则,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集镇村落景观,塑造典型,以典型为标杆梯次推进,带动示范村庄向全域拓展。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利用我县丰富的水能和天然气资源,在城镇大力推广使用天然气、液化气和电等清洁燃料,完成全县工业企业燃煤锅炉改造,县城清洁燃料普及率在97%以上。在农村大力推进沼气池建设,引导农民对传统农居进行“四改”(改厕、改圈、改厨、改外观形象),着力打造体现民俗特色、格调一致的“穿斗小青瓦、白墙坡屋顶”川北民居,形成了“房在绿中座,人在花中行”的生态人居美景。全县建成生态家园户10.8万户,小康新村面达50.8%,累计建成农村沼气池12万口,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达82%,60%的集镇、40%的村庄达到“四化”标准,呈现出“洁、齐、美”的崭新景象,参与“全省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工程”创建的1城4镇30村通过省上检查验收。三是狠抓生态细胞工程建设。以苍溪创建省级生态县、乡镇创建生态乡镇、村社创建生态村“三级同创”为载体,全面加强生态细胞建设。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21个;建成国家级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村20个,市级生态村241个,省级农业生态园区7个,培育以全国农村文化大户陈冶先为代表的生态庭院文化户5万户,全县城乡呈现出“环境优美、生态和谐、民风文明”的新变化、新面貌、新气象。

(六)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工业。围绕绿色农产品和水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就地转化,瞄准建成川北农产品加工基地、四川清洁能源化工基地“两基地”和全国天然气资源就地转化第一县目标,坚持以结构优化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产业升级缓解资源环境压力,以集约防治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使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协调共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良性互动。一是严格执行产业政策。认真落实调高、调优、调轻措施,严把环保准入、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三道关口,大力发展高技术、高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两高两低”产业,鼓励发展制药、食品、建材等轻污染项目,限制发展化工、造纸等高污染项目,禁止发展电镀、水泥等污染重、资源条件不允许的项目。控制现有重污染行业及其产品产能,加大淘汰关闭力度,及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取缔“15小”、“新5小”企业等24个。二是强力推进工业发展。加强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规划管理,积极建设环保基础设施,鼓励工业集聚、污染集中治理,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产业集群建设工程”,深入推进工业集中发展区和天然气综合利用园区建设,建成工业园区 2.1平方公里,入园并开工项目20余个,工业总产值较2005年增长了3.3倍。县工业集中发展区被确定为市级工业集中发展区。三是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在农村、农业方面,通过推广高效温室大棚、小型沼气等实用技术,把种植、养殖、农民生活与沼气设施链接,实现了资源能源充分利用;通过“一池三改”技术,实现了农民生活、家庭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再利用,取得了清洁家园、清洁能源和清洁田园的良好效果。在工业方面,大力实施产业结构减排、工程治理减排、监督管理减排及辅助减排等系列减排措施,加大总量控制制度,实行限期治理,先后关停企业12家,完成九龙制药厂、县鸿宇冷冻食品有限公司、瑞康牧业、尉成纸板厂等18家企业“三废”治理。2010年底,全县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稳定达标率98.7%, COD、SO2排放强度逐年下降,分别比2005年下降28和27个百分点。全县水、气、声环境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规定标准,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97%。

三、下一步打算

我县在创建省级生态县工作上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离上级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下一步,我们将瞄准“资源转化低碳经济强县”发展定位,进一步提高认识,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扎实推进生态县建设,确保在年内通过省上的考核验收命名。一是大力开展生态教育。进一步强化全民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活,动员公众踊跃参与生态县建设,积极推广新技术新能源,引导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使减少污染物排放、与环境友好相处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二是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牢固树立“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妥善处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立足丰富的天然气、水电和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低碳循环经济,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建设嘉陵江中游生态示范区,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三是强力推进责任落实。进一步强化生态县建设的组织领导,严格落实部门和乡镇生态县建设工作责任,强化工作协调配合,加大督查督办力度,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齐抓共管”的责任管理体系,协力推进生态县建设。四是全力实施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大环境影响评价、污染总量控制和环保“三同时”等制度执行力度,严控新污染源产生。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巩固省级生态县创建成果,瞄准国家级生态县建设目标,坚定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力争2015年把我县建成国家级生态县。

因地制宜打造低碳生态智慧城区

发展低碳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

智慧家庭打造生态、和谐、低碳的生活环境

生态文明低碳生活

低碳发展论文

打造绿色生态校园

海南开维低碳生态健康城的低碳打造

关于打造生态经济强县的思考

强化科学发展能力 打造生态经济强县

生态立县 旅游兴县

生态立县  低碳发展  打造绿色生态强县
《生态立县 低碳发展 打造绿色生态强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绿色生态发展 强县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