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好声音》制度安排调查与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04 05:41:5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好声音》制度安排调查与分析

摘要:本文分别从战略化视角、营销视角、法律视角对其成功的因素进行了分析,运用了关系营销和整合营销的营销模式,在版权问题上实现了法律制度的创新。文章最后对中国选秀节目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中国好声音;战略;营销;创新

浙江卫视首播的《中国好声音》,作为一档音乐选秀节目,成为2012年中国大地最红的声音,从首播以来,收视率一路攀升。9月30日,《中国好声音》2012年度盛典,即总决赛“巅峰之夜”,总时长接近300分钟,受到观众的强烈追捧,稳坐同时段收视率冠军,创下2012年省级卫视的内地收视纪录。

一、《中国好声音》的成功因素分析

1.战略化视角

选秀节目泛滥的今天,“中国好声音”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收获如此高的收视率和良好的口碑,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战略选择的准确性,具体可以归纳为两种战略:本土化战略与专业化战略。

(1)本土化战略

《中国好声音》是在荷兰《The Voice》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和创新,实现了节目的本土化。在节目模式上,国家广电总局规定电视节目不得搞观众场外投票,《中国好声音》将原版的“直播+投票”方式,改为在录播过程中,通过导师评分和99位媒体评审投票相加的方式来实现。在节目内容上,在《中国好声音》中,增加了对选手背后故事的挖掘,“好故事”成为观众的一大看点,在故事的叙事结构上,把故事剪辑节奏调慢,更符合中国人的接受习惯。

(2)专业化战略

“中国好声音”的专业化战略主要体现在专业化设备、专业化导师以及专业化的制作团队等。首先,专业化的设备体现在现场四把带有“I WANT YOU”灯钮的导师座椅,评委们单纯从声音的角度来决定选手的去留。其次,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组成《中国好声音》的专业导师团,从专业化的角度对学员进行考核。

2.营销视角

《中国好声音》综合运用多种营销模式,成功地将节目推送到观众的眼前。

(1)关系营销――多方共赢

《中国好声音》的利益相关者都形成了良性的关系,实现了多方共赢。

在利润分成方面,实现了制作方、电视台、评委、选手等多方共赢,也是其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体现。《中国好声音》采用制作方和电视台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的原则。

《中国好声音》那英、刘欢、庾澄庆、杨坤四位导师的收入模式是技术入股,彩铃分红。学员们的收入也将来自彩铃下载,从中分红,形成良性循环,共赢互利。另外,将后期学员的演唱会会和导师利益挂钩,四位导师和制作方合作不是短期的利益分成,而是长期的产业链合作,充分调动了导师的积极性。

(2)整合营销――名人效应、公关炒作、新媒体的有效利用、传播机制上的制播分离

名人效应为营销的基础。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组成了《中国好声音》的首个导师团, 而这四位明星本身在国内娱乐界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力,也是音乐界的权威。

明显的公关炒作。广告未出, 公关先行。多层次的网络口碑打造, 大范围公关炒作, 迅速凝聚了极高的知名度。同时, 事先安排节目的一些质疑声, 目的就是以争议吸引更多的关注度。

有效利用新媒体。节目组不仅开通了官方微博、嘉宾微博,还有歌手微博,外加微博软文和活动的配合,充分有效地调动了网友的参与性,并形成了一种社会议题。

制播同步的传播机制。《中国好声音》采用了制作方和电视台共同投入、共担风险、共享利润的机制。既保证了节目的高品质,又促进了节目的宣传。

3.法律视角

在法律视角,《中国好声音》主要体现了版权问题和法律制度的创新。

浙江卫视引进荷兰电视节目的时候,不仅进行了版权谈判,而且对版权的实施约定了非常复杂的条款。为了确保合同的履行,荷兰方面甚至专门派出技术专家进行现场监督,随时解决节目录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是西方国家艺术创作进入工业化阶段的常态,但在我国却是一个新生事物。中国的新闻媒体应当逐步习惯这种艺术作品的制作方法,在大胆借鉴的基础上,尽快找到中国自己的创新点。

二、总结

《中国好声音》凭借新颖的制度和规则,取得了真人秀节目的成功,这一制度主要包括新颖的节目形式的引进和本土化的创新,包含豪华的阵容和顶尖的制作水准的专业化,制播同步的传播机制的创新,多方共赢机制的创新,成功的营销模式,法律制度的创新等。但在其成功的背后也存在着众多的隐患,诸如比赛的公平性、参选人选的选拔和确定等,这也是中国真人秀节目所面临的问题。要进一步发展,选秀节目应该克服问题做到以下几点:

(1)保证选秀比赛的公平性和透明性

电视选秀节目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需要从节目赛制、规则制定、节目选拔环节、选拔程序等等方面严加规范, 适当引进司法监督, 保证节目的公平性和透明性。

(2)保证选手的平民化

电视选秀节目之所以如此火爆是因为节目的平民特色、平民娱乐和大众参与。平民特色的弱化,势必会降低节目的大众参与热情,影响节目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从海选规则、参赛规则等方面加以限制,保证其平民定位。

(3)预防观众的审美疲劳危机

电视选秀节目的成功使得同类型的选秀节目日益泛滥,克隆现象严重,观众在收视时的审美疲劳就产生了。只有追求个性化,不断对节目形式、选秀内容、选拔程序、比赛规则等方面进行创新,才能延续选秀节目的生命力,保持电视选秀节目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覃晴,谭天.《中国好声音》的传播特征与价值创新[J].新闻与写作,2012(10)

[2]周莉.《中国好声音》对受众的需求满足.2012(9)

[3]许继锋.《中国好声音》爆发性传播效应的模式要素.2012(10)

作者简介:

张守红(1988.4- ),女,汉族,山东省潍坊市人,硕士研究生,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

郭静静(1988.11- ),女,汉族,山东省德州市人,硕士研究生,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方向:营销管理。

中国好声音

中国好声音

中国好声音演讲稿

中国好声音新闻稿

中国好声音 小品

中国好声音选手

中国好声音歌词

中国好声音评价

谈中国好声音

搞笑中国好声音

《中国好声音》制度安排调查与分析
《《中国好声音》制度安排调查与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