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关于黟县古村落人居环境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21:57: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关于黟县古村落人居环境的调查报告

前言

一位著名的中国古代造园家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当我,第一次踏入黟县宏村时,相信当时也只有这句话能表达我的感概了。我感到很庆幸,能在这个科技教育膨胀的时代看到这样一幅像是被历史遗落人间的长卷,古老而祥和。置身于这些古村落中,如同回到了久远的历史文化长廊里,空气里弥漫着历史的味道。而我,莫名地被它牵着鼻子走向长廊的更深处······

追朔到最初,古徽州地处皖南丘陵,毗邻浙、赣,其间多山地,盆谷相接,林木茂盛,纵连新安江、水阳江等水系,湖泊密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资源丰富。历史上的徽州包括今天安徽省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绩溪县、祁门县等地。如今的皖南居民居住得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真可谓是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这样得天独厚的天然环境做铺垫确实不假,最重要的是,聪慧的古徽州人民并不是一味的向大自然索取,而是在充分利用这一资源的同时并让它在宗族的管理下加以保护,把中国传统哲学里讲究的“天人合一”的整体有机思想向世人诠释得淋漓尽致!才打造出了今天动人心弦的徽州古都。

因此,我就在这十五天的民俗采风活动中对黟县古村落人居环境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对走访过的景点如宏村、屏山、唐模、牌坊群、呈坎城做出了比较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希望通过这次对皖南人居环境的调查和分析,描绘出其所处自然和历史文化背景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从而使今天的我们对其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

黟县古村落人居环境的“规划”特色

徽州地区毗邻风水术盛行的浙、赣,在村落选址方面不但要求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土的肥沃,而且还要符合风水的要求,选择一处聚风藏气、趋吉避凶、疪福后世的吉地。在村落的发展过程中,总是有意识地遵照理想的风水模式进行建设,已经有了自觉的规划意识。就拿宏村来说,“依山造屋,傍水结村”的村落选址:按风水格局规划的水口景观;村内有四通八达的交通的街巷;建有完善的、统一规划的排水系统和消防系统等各种生活设施的建设和管理,都已经有自觉的规划意识,并在宗族的管理下,有效地组织和实施。 1“依山造屋,傍水结村”的村落选址

明清之季,中国风水活动遍及民间及皇室,风水理论与活动皆以“气”为中心,理论总则为乘气、聚气、顺气、界气。建筑实践表现为相地、外部空间的组织和内部空间每一位置的择吉等。黟县古民居在选址布局上受着风水观念的强烈制约,虽说黟县境内山清水秀,自然环境美,选址造房照理没什么困难,但是从风水学的角度来看,具有完满的物质条件及合理功能的环境,并不意味就是一个理想环境。

从现存的村落选址来看,当初迁入黟县的中原大族均是选择背山、面水的地方作为聚居之地,这便是通常所说的“依山造屋,傍水结村”。这种依山傍水的选址,是山地丘陵地区村落选址的一般规律。从风水观念来看,似乎是为了调节风向、风力和温度、湿度等形成温和的小气候,但实质上,它还体现了那些当初迁入这里的居民的一种自卫防御的心理,这种带有自卫防御功能的选址方式,成

为当时古村落的主要特征。考察黟县一些依山傍水的村落,他们初期均是傍着水流的狭长状,只是随着人口与建筑的增多,使纵向发展变为横向发展,从而改变了村落的形状。

2按风水格局规划的水口景观

在徽州凡有村落即有水口。我国著名的风水祖师郭璞在《葬书》中说: “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清朝范宜宾在《地理风水法窍》一书中,注《葬书》云:“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故‘风水’二字为地学之最重。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得水者,水龙法也,藏风者,山龙法也。” 风水以得水为上,郭芬玲著《堪舆透视》,特别强调选择界水与抱水之地,他说:

“中国历来名都大邑,大体皆界水且抱水,生气旺盛,人才荟萃,且富甲一方,可富甲一方,可谓备极繁华,故知审外水之大小深浅,可识地之轻重,审内水之分和聚散,能识地之真假,此言诚不虚也。杨筠松氏云:‘凡看山,到山场先问水,水尽处龙亦尽,两水合才是尽。’水会则气止,斯定理也。” 谈到得水,郭芬玲在《古今阳宅》中说:

“得水,除了能滋养生命外,在堪舆学上,又称为‘得气’,为什么得水就是得气呢?古语说:‘水为气之子,气为水之母。’意思是说:地气行于地下,眼睛无法看到,而水为气之凝固,形诸于外,是眼睛可以看得到的。所以有水的地方,就有气的存在,但要如何得水得气呢?水既由气凝固而成,水流动时,气也随着奔走,并不停聚,如何得气?《葬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意思是说:气被风一吹就会飞散,但若碰到界水,就会止聚。所以要得气,除了避风外,就是要在界水之内。”

至于什么是界水,郭芬玲提出他的看法:

“什么是‘界水’呢?两条河流中间,必定夹着龙脉(无论高山或平地),水流不停,龙脉中的地气亦随着奔走不停,直到两条河水汇合的时候,因为水的阻隔,地气无法通过,自然就停聚在两水的汇合点之内;因此所谓‘界水’,就是以水为界,使地气停止的意思。”

关于抱水,郭芬玲在《古今阳宅》一书中,如此说:

“界水气止,是最好的地理形势,但一样居住在界水之内的人,枯荣却有不同,这又是为什么呢?其中最大的原因,在于抱水与反弓水的差异。所谓抱水,是指水的流向,恰好朝陆地或住宅区弯拱、环抱,抱水的水流比较和缓,能使地气停止、凝聚,所以能造福这块陆地。至于反弓水则相反,水的流向是弯背对着陆地,虽然水流和缓,气却是停聚在对岸,所以无法使背面这块地成为福地。” 所以,有没有水流及水的流向、急缓、曲直对整个村落的兴盛繁荣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缪希雍葬经翼》称:“水口乃地之门户”,当“一万众水所总出处也”。所谓水口,就是在某一地区水流进或水流出的地方,一般指出水口。凡水来之处谓之天门,若一来不见源流谓之天门开。水去处谓之地户,不见水去谓之地户闭。源宜朝抱有情,不宜直射关闭。去口宜关闭紧密,最怕直去无收。按风水术,村落的水口一般多选在山脉转折或两山夹峙、溪流左环右绕之处,构成围合封闭的景观。以水口山为障景、为屏挡,使村基址内外有所隔离,形成空间对比,使之自然而然地成为村落的咽喉,使人进入水口后有豁然开朗、别有洞天的景观效果。这一布局犹如陶渊明的世外桃源,也与中国道家回归自然、佛家超尘出世、士大夫的隐居、儒家幽逸等美学观点有密切联系。所以,水口被看成关系到村落人丁财富的兴衰聚散。风水术认为“山发人丁,水聚财”,为了留住财气,除选中好的水口位置外,还必须建筑桥、亭、庙宇等建筑,这些布局也是基于风水“障空补缺”理论之上的。徽州的水口是一种地域界标,是宗族村落区域空间中划分族权空间的标志性载体。对一个村庄来说,水口就是入口大门,是进入这一空间的起始点,有着路标的功能。水口空呈曲折之状,求曲不求直,意在隐、藏,即应了风水中的“曲则留而不去”的说法,又成为整个村落的障景。风水在水口上的处理,改善了村落环境及景观,使水口成为村落公共园林。

说到公共园林建设,明代末年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里说过:“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所谓因就是因地制宜,随地基之高底,体察地形的端正,应用原有的树木、水流,看适宜建亭之处则建亭,适宜造榭之处则造榭,什么都要处理得“精而合宜”。所谓借就是借景,园林虽有内外之分,但取景没有远近限制。如园外桥亭的一角,园内繁花外泄,都可以把他们组成为园林景观。这就是计成所说的远借、邻借和应时而借。所以他讲:“极目所至,俗者屏之,嘉者收之”,这才是“巧而得体”。综上所叙,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分利用已有的环境条件,精心去设计和经营房屋、山水、植物,是创造出来的园林环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就是中国古代自然山水园林的最高造诣。例如宏村的水口布景,古老的桥亭、一潭静谧的清泉、妖娆的柳条、炊烟缭绕的水上古村,宁静而祥和,宛如一幅迷人的仙卷······

由此观之,村落水口上的园林建设,不仅改善了村落的环境及景观,而且成为村人进出村口停留、歇息以及举行部分宗族活动的公共活动场所,形成“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村落总体环境特征,成为全村的公告园林。因此,村落水口是村落自然空间与人工空间的过渡空间。除了成为公共园林景观外,它还在村落选址中具有强烈的风水意味,并且在村落空间组织中具有重要地位,是村落宗族观念、文化气息和园林情调特征的重要体现。

3完善的村落排水系统

宏村中建有统一规划的排水系统,每座建筑周围都有排水沟,或明沟或暗渠。徽派建筑采用“四水归堂”的内天井形式进行排水,每座建筑的天井都和室外街巷的排水沟相通,随着地势由高往低流向南湖,据说是牛肚。位于村落上游的月沼,其周边石板砌有一圈整齐的排水沟与村中的排水沟相连,

贯穿整个村落。村民在井边洗涤用水顺着排水沟往下把排水沟中的生活垃圾冲走,保障了雨天排水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4完善的村落消防体系

徽州地区人多地少,村落建筑拥挤,木结构房屋极易火烧连营,所以徽州先民们有着强烈的火患意识,积极采取有效的防火措施,促使村落和建筑具有很强的抗御火灾能力。在村落的建设过程中,宏村人充分的利用了徽派建筑自身独特的建筑构造来进行防火。有封火墙围护,木结构不外露,室内置镇宅、千金缸、石质水池,备有室内消防应急水源。并且利用徽派建筑形式科学地划分防火分区,利用街道、河流将整个村落划分成几个大的防火分区,小巷则将大分区进一步划分成小分区,有些是五六户为组,有的户家有两面墙临街巷。小巷不但是村民行走交通的需要,更是防火分割的需要。此外,宏村附近除了有条西溪绕村而过,村头有一个大的南湖,沿着村内水系上去,还有一个月沼。下雨时,所有雨水都沿着水系流入“牛肚”中,理所当然的,南湖成为宏村的消防蓄水池。所以,徽州先民们是如此的聪明,虽说当时还没有现在比较先进的消防设备,但他们用他们的智慧为后世们留下了如此辉煌的巨作。

通过这次民俗采风活动,我了解到黟县古村落人居环境的地域文化特色,从它的产生、发展演变到成熟传延,与它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息息相关。最重要的是,我还了解到,“天人合一”整体观念、师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崇尚和谐的理想境界、趋吉避凶的基本原则、唯便所适的辩证思想是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观。徽州古村落之所以能够长期地演变至今,是在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观的指导下,在徽州独具特色的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发展形

成的。所以,我认为这个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观对以后的环境建设有着相当大的作用,并会将它运用到以后的专业学习中。这次探索对我来说,有很大的收获,是一次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的都有大的提升与飞跃的过程。我要感谢我的老师,在这十五天的写生加采风活动中,是他带领我们走在专业知识学习的最前端。虽然这次写生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我们的造型能力,可同时也给我提供了尝试并接受新知识的机会,通过这次训练对专业知识的提高,我希望以后在风水与建筑方面上能有更大的突破,并能把它运用到实习上。

参考文献

【1】 弘历《徽州府志》.【2】 宋罗愿《新安志》.【3】 《阳宅十书》.【4】 明代末年计成《园冶》.【5】 晋朝郭璞《葬书》.【6】 清朝范宜宾《地理风水法窍》.【7】 郭芬玲著《堪舆透视》.【8】 郭芬玲著《古今阳宅》.【9】 《中国古代建筑》.【10】《风水学》.【11】《缪希雍葬经翼》.

农村人居环境调查报告

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

江西古村落调查报告

陈家桥人居环境调查报告

人居环境2

调整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参考书

人居环境稿件

人居环境征文

关于黟县古村落人居环境的调查报告
《关于黟县古村落人居环境的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