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0-03-01 21:56: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大国正在崛起,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 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许多奇迹,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一方面经济增速第

一、外汇储备第

一、外国直接投资引入第

一、主要工业品产量第一;同时,中国也是建材消费第

一、能源消耗第

一、空气污染排放第

一、水污染排放第一。尽管中央把环境与资源保护作为基本国策之一,但是环境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大的问题还是没有彻底解决,城市生活污染和农村面临污染问题也接踵而来,许多人喝不到干净的水,许多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就拿北京等多个城市来说,近年来雾霾越来越严重,尤其到了冬天,在没有风的时候几乎天天被雾霾所笼罩,给人们的健康造成了威胁。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与所有的工业化国家一样,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50年代前,我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但生态恶化问题经历数千年的累积,已经积重难返。50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初见端倪。但这时候污染范围仍局限于城市地区,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较为有限。到了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渐呈加剧之势,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使环境污染向农村急剧蔓延,同时,生态破坏的范围也在扩大。时至如今,环境问题与人口问题一样,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两大难题。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大气污染程度在加剧,北京成了世界上尘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之一。水环境污染也日益突出。环境污染从城市向农村扩展。某些物种灭绝、植被破坏、土地退化,以及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正严重地威胁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善。据我国专家偏保守的估计,每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元,占我国1992年国民生产总值的9%左右。国外有的报道称,中国正在成为“公害大国”。

1、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快。 我国是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受其危害的人口近4亿。荒漠化给我国的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造成了可利用土地面积的减少,生产力下降,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恶化,旱涝灾害加剧,粮食产量下降,全国每年由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

2、森林资源锐减。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森林资源日益枯竭。森林资源号称“地球之肺”,对地球的大气环境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水土流失日趋严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据统计,我国每年流失的表土总量达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每年被剥去1厘米厚的肥土层,经济损失达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8.2%的沙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量著称,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抬升,长江每年带走泥沙近5亿吨。由于淤积,全国范围内水库库容量也在不断缩小。

4、草原生态呈衰退趋势。我国拥有草地面积4亿多公顷,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利用条件较差的山地或高海拔地区,此类地区又多为大江大河的源头,而平原草地却因利用条件便宜,在逐年增大的拓垦中,草地面积已在逐年缩减。再加牧业生产者掠夺式的经营,超载过牧、重用轻养,甚至滥用,致使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生产力下降。

5、水资源严重短缺。我国水资源紧缺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是资源型缺水,例如陕、甘、宁地区;二是工程型或设施型缺水;三是污染型缺水。水资源在我国的分布也极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我国还是世界上人均淡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之一,人均拥有水资源量仅为2300立方米。

6、生物多样性破坏。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联合国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中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

7、大气污染严重。2013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044万吨,居世界第一位。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此外,2013年中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

8、水环境污染形势严峻。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9、垃圾成灾。中国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而且处理垃圾的能力远远赶不上垃圾增加的速度,在我国许多城市周围,排满了一座座垃圾山,除了占用大量土地外,还污染环境。危险垃圾,特别是有毒、有害垃圾的处理问题(包括运送、存放),因其造成的危害更为严重、产生的危害更为深远,而成了我国面临的一个十分棘手的环境问题。

10、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国际上已经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其中确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环境介质中多有检出,中国是公约的签字国。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也被称为\"环境激素\"或\"环境荷尔蒙\",危害严重。目前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使用的化学品之中。

……

我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就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还是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自愿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但是,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因此,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保持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环境问题们就要处理好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

面对诸多问题,我们该怎么办?我认为首先要明确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保护环境的前提。因为保护环境需要各种投资,比如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才能有能力去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研发或购买环境保护所需的各种技术和设备。西方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这方面做得比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好,主要就是这方面的原因:他们经济发展水平高、国民收入高、居民生活富裕,所以就有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到环境保护这方面来,再加上他们工业化程度高,教育和培养水平高,所以他们更容易研发和掌握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是他们社会发展水平高,企业、政府及普通民众的环保意识比较高,这就使得环保政策的执行更加容易,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高,收到的成效更好。而反观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欠发达,政府的绝大部分力量都投入到发展本国经济、摆脱贫穷和饥饿、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没有多少资源投入到环境保护中来,这并不是说政府不愿意保护环境,而是他们做不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发展中国家的居民也大都为生计奔波,没有意识也可能是没有能力去保护环境。所以说经济发展是环境保护的前提,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政府有相对足够的能力了,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把环境保护做好。

保护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众所周知,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发现除了地球以外任何一个适合生存的星球,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保护这颗星球我们责无旁贷。然而长期以来人类的活动却对我们唯一的地球造成了极大的创伤,森林滥伐、大气污染、水污染、沙漠化加剧、物种锐减等等,自然环境遭到了极大地破坏。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就是说经济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环境的到保护的基础上,环境一旦被破坏到一定程度必将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导致文明的消失。公元前2500年前,拉丁美洲曾出现过高度的人类文明——玛雅文明,当时当地气候适宜、降水充足、土壤肥沃、各种资源丰富,玛雅人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当时高度文明的农业社会,但是后来随着人口激增,土地资源开始变得越来越紧张,终于玛雅人想到了一个饮鸩止渴的办法——砍伐森林开垦农田,短期内耕地增加了,在一定程度上解燃眉之急。但是长期下来,水土流失、森林锐减、当地气温上升,环境已经变得不在适合居住,玛雅人只好背井离乡,留下永远的教训警示后人。这个例子说明,人类要生存离不开合适的环境,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利用它,保持生态平衡,一旦使用过度导致生态失衡环境恶化,人类离灾难就不远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能提供人们需要的各种资源,人们只有在此基础上合理的加以利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

1、正确认识我国资源问题。

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具体说,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从这方面看,中国无疑是“地大物博”,这是我国自然资源的优势,也是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然而,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致使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又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劣势。“总量大”与“人均占有量少”形成强烈反差,加之自然资源的分布不平衡,气候、地理条件的限制,以及多年来一切利用不尽合理、科学,造成资源的巨大损失和浪费,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长期面临严峻的资源紧缺形势。

所以,如何开发利用和有效地保护资源,已成为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2、要重视环境问题,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部分地区有所改善,但目前我国的环境形势依然 相当严峻,不容乐观。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表现在: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扩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水体污染严重;固体废弃物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

3、制定法律法规

根据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我国要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在环境问题上不断完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修订与市场经济和环境保护的客观需要。

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来自人口的压力,构成了对中国生态环境最大的威胁,加之中国的工业化起步晚、起点低,而且面临快速发展的形势容易使人们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注重经济而忽视生态,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

根据上述我国环境的状况,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环境污染与破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刻不容缓。也就是说,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把控制人口增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之中,实现经济社会长期持续的发展。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加强环境保护,成功解决发展与环境生态的矛盾,对世界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只要我们真正认清环境形势,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环境的措施,全社会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遏制住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使我们的经济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旅游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与努力的关系

人才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与人才的关系

从人与环境的关系谈室内设计的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环境的关系

浅谈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人与环境关系的综述

人与环境的关系。月

人与环境的关系综述

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发展与环境的关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