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培养学生再造想象能力

发布时间:2020-03-02 15:07:0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培养学生再造想象能力,

改革阅读教学的探究与实践

我们知道,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例如,一篇好的文章,让学生听一听名家的范读,感受文章意境、语言文字的美;听后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哪一部分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试着模仿名家的范读,读一读文章,也可加入自己的理解,进行创造性的朗读;针对有感而发的地方,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在这其中,培养了孩子们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联想及创造能力。

然而,语文教学费时多、效果差的现象,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问题。那么,阅读教学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过去我们一直沿用的教学过程是:感知(讲解字词、初读课文)——理解(分析文章、遣词造句、写作方法、归纳段意和中心思想)——练习和巩固。很明显,理解过程的思维活动是分析和归纳,这就是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方法。然而,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本中,绝大部分是记叙性文章,根据形象思维的理论和文艺理论,认为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过程应建立在充分感知基础上,先是根据文章的叙述,进行再造想象,然后结合形象,再对文章进行分析与归纳,最后进行练习与巩固。由此阅读教学的理解过程应包括再造想象与分析、归纳这两部分思维活动,二者是有机结合的。也就是说,阅读教学中理解的过程是形象思维(再造想象)和抽象思维(分析、归纳)相结合的过程。这个再造想象过程是形象的、具体的、绘声绘色的,也是有情有景、情景交融的。这是阅读教学过程最具有特色的一部分。但是,过去的阅读教学侧重了抽象思维的训练,忽视了形象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因而,再造想象的过程也就被忽略了,从而使语文课变成一种抽象、枯燥的课。

为什么说再造想象是最具有特色的呢?文艺理论告诉我们,作家(作者)写作,一般先有主题思想(抽象思维),接着进行构思(主要为形象思维),通过创造一定人物、情节、情景来表现主题,然后通过遣词造句、篇章结尾把构思的结果表达出来。那么,学生在读文章时,首先要理解作者的思想;进而要学习作者怎样表达他的思想结果。前者就是通过再造想象去理解、掌握作者的思想。所谓再造想象,就是学生通过阅读文章,唤起自己已有的经验(表象)和感受,根据文章的描写,重新组建这些表象,再现作者构思时的种种人物、情节、情景的画面。这个画面越清晰,读者的领悟就越深入。后者是在学生头脑中有了种种形象之后,学习作者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把这些形象生动、鲜明、准确的表达出来。这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如果不让学生去理解作者的构思,而一味的讲解遣词造句、写作方法,岂不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流了吗?基于这个认识,我们提出以发展形象思维,把两种思维结合起来为主线,进行了语文教学改革和探索。在发展形象思维、两种思维结合的语文教学过程的一般模式和具体方法中,因为再造想象是一个被忽视的环节,我们把重点放在了阅读教学过程中再造想象的培养上,并且把阅读分析与再造想象结合起来,是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学科特色的教学过程。

一、如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再造想象能力

在备课时,对每篇课文的内容,先要弄清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了解文章所写内容,学生是否有过类似的经验。因为人们的认识活动(思维活动),都是以已有经验和知识为基础的。没有这种基础,也就没有思维活动。当学生感知文章的文字以后,要进行联想、想象的思维活动,那么他的思维基础是什么呢?是他头脑中的经验、表象的积累。

这其中,有几种情况:第一种是学生有过类似的经验,并且比较熟悉;第二种是学生虽然有过类似的经验,但观察不仔细,表象是模糊的:第三种是学生未曾有过类似的经验,文章内容是陌生的。不同的情况,教学中培养再造想象的方法也不同。

第一种情况:课文内容学生比较熟悉,或者是学生以前接触的。例如,以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试用课本为例,在每册教材的课文中,都安排了学生熟悉或曾经接触过的内容,如:有关天气的,周围景物的,或是同学间经常发生的事,在编教材时,编辑往往把这样的课文放入阅读课文中,也就是二类课文。因为这样的课文对于有一定学习能力的同学来说,是适于进行阅读能力训练的。这样的课文,生字较多的,进行中年级教学时,可采用教师带感情的示范朗读,再配以适合课文内容的音乐。这种富有感情的朗读,不仅能唤起学生有关的经验回忆,也唤醒一定的情感体验。学生随着文章的朗读,头脑中展开再造想象,再结合形象请同学们进行分析、讲解,文章就变得好理解了。

在高年级,如果有对有关表象积累丰富的同学,可以请这些同学进行朗读,并请他们讲一讲,谈一谈自己已有的经验,帮助其他同学丰富头脑中的表象。有的同学在谈的过程中,举一些例子,这些例子是孩子们当中常见的、熟知的,这样的沟通和交流,也可以帮助全班同学理解文章内容,对文章中的情节展开联想。再读文章,理解就会到位。

第二、三种情况:对于课文内容,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是模糊的或是陌生的,这就需要使学生尽可能的获得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经验,丰富他们头脑中的表象。阅读时,学生才能根据文章的描写,以这些表象为材料,展开生动的再造想象。这一类的课文往往都编排在讲读课文中,是需要教师进行引导的。具体做法是:

1、课前组织学生有目的观察

例如,学习《风筝》一课。放风筝这个活动,有的同学做过,有的同学看别人做过。多数学生还是缺乏放风筝的感受。在课前,请几位同学在学校操场放风筝,教给他们正确的姿势和放线的方法。这几位同学真正体会到了放风筝的乐趣,体会到把风筝放上天时的喜悦和激动。在上课时,先放放风筝的录像,让同学们边看录像,边仔细观察,再让放风筝的同学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这样就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表象,学生就会感到容易了。课后,还组织全班同学进行一次放风筝的活动,更加深了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又如:《黄河象》一课,课文开头描述了“在自然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课前,让学生从录像中亲眼看一看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听讲解员讲一讲有关这具骨骼化石的知识和故事,有的同学还买了有关的知识画册。这就从另一个渠道丰富了学生的表象积累。这时,课文中黄河象骨骼化石的“高大、完整”,在同学们的头脑中不再是空泛的了,而是实实在在的情景和表象了。结合黄河象在同学们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语言文字就不难理解了。

还如:在教学《白杨》一课,白杨树在郑州地区是常见的,但是在课文中对它的描述,非常鲜明地突出了白杨树的高、直、生命力完强。普通的一树,它为何出现在作者的笔下?在讲课前,老师带领学生到路边观察白杨树,白杨树显然高于其他的树,而且笔直,甚至高过了楼房,真是须仰视才见。“真高呀!”同学们由衷地发出感叹。在微风中,油亮的叶子抖动着,白杨树婆裟的姿态留给了学生深刻的印象。在学习课文时,学生结合自己看到的,理解在大戈壁上看到一排排挺拔的白杨,作为边境建设者是怎样的心情?同样,也使学生对普通的白杨树产生了敬意,由此对边疆的建设这产生了由衷的钦佩。

2、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情景

例如:《荷花》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小散文。学好这篇课文,需要学生有极丰富的想象力。在文章后面,作者把自己也想象成一朵荷花。一上课,首先出示一幅色彩淡雅,姿态优美、各异的荷花图。图上粉色的荷花,有半开的,有全开的,有未开的,在碧绿、硕大的荷叶的衬托下,清新可爱,有如美丽的白衣仙女,亭亭玉立。这种感受太美了!一切有通过视觉进入了学生的大脑,充实学生头脑中的表象。紧接着,一曲轻缓、柔和的音乐响起。这是作为课文朗读的配乐。同学们在不知不觉中已感染了课堂的气氛。然后,教师悄悄地点燃几支花香进行熏香。熏香的气味由淡到浓,沁人心脾。在这种氛围下,老师进行课文的范读。当教师读到课文的最后的一个自然段时,一名同学头戴荷花的头饰,身穿雪白的移裙,在讲台前翩翩起舞。课堂上,美丽的和画图,优美的乐曲,诱人的芳香,婀娜的舞姿交织在一起。学生随着老师的朗读,在多种感官的体验中展开美妙的想象,好象自己也变成了一朵荷花。

又如:中年级课文《我爱故乡的杨梅》。杨梅长在江南,为了能让孩子们增加感性认识,教师在课上每人发了三颗杨梅,要求每位学生仔细用眼看一看,有手摸一摸,用嘴尝一尝。再对照着书上的描述,认真体会。杨梅那可爱的形态、颜色、味道就永远留在了孩子们的记忆力。

认真翻阅我们的课本,里面的文章谈古论今,从生活中的一些自然事物到突发事件,还有战争题材的以及古今科学家等一些著名人物的故事。这些文章的内容要学生理解到位是需要配合适当的教学情景,来引发他们的再造想象。用头脑中已有的表象来帮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最主要的是这种情境能够出现在同学们的头脑中。这种理解过程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活跃的思维,才会使他们有共鸣,产生要表达的愿望,同学之间也才会有交流。 3.运用多媒体手段组织教学。

例如:教学《趵突泉》一课,趵突泉是济南三大名胜之一。学生有的听说过,有的去过,但大部分学生是不熟知的,而这又是一篇学要学生深入理解、体会的文章。老师通过录像、投影、挂图和有感情的朗读来引发学生的思维想象。

刚上课时,老师让学生欣赏趵突泉的投影片,伴随着《渔舟唱晚》的乐曲老师朗读全文。课文读完了,音乐也悄然而止。学生深深地陶醉其中。紧接着,老师又让学生欣赏趵突泉的录像。电视画面上出现了趵突泉的全景,还有冬天的济南。趵突泉在一片轻雾中永不停止的冒,仿佛把人带入了仙境。在此基础上,老师再让学生读课文。美丽、神奇的画面,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读课文时,就不由自主地把画面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相结合。在分析大泉的神奇时,老师又一次播映录象,大泉奔涌不息,永不疲倦地冒,让学生受到一次心灵的震撼,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在理解小泉这一部分时,老师让学生动手画小泉的姿态。学生伏在桌上,认真地想象小泉的姿态,把自己的理解用画笔画在纸上。这时,老师出示了一幅彩图,手绘的小水泡俏皮活泼,各种各样,还有一些书中没有写到的,让学生展开想象来描述。学生的发言充满童趣,妙不可言。最后,老师打开录音机,让学生随着音乐,自己轻声读课文。这节课在轻松、优美的乐曲中结束。正如课后学生周记中写的“我们好象就在趵突泉边上课”。趵突泉所展现的大自然的美与神奇深深地留在了学生的心中。由于感受深切,思维也就准确、清晰。

再如:《鸟的天堂》一课。“鸟的天堂”是一株古老的大榕树。学生对“是一棵大榕树”,不容易理解。老师把有关的录象资料放给同学们看,特别是画面上演到的大榕树的一根根长枝入土生根,密密麻麻,像是一片森林。看到这里,同学们都瞪大了眼睛,发出惊叹,认为不可思议。这时,学生明白了这有着无数棵树的“密林”,原来竟是一棵大树的“子子孙孙”。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丰富了表象,而且深深感受到了大榕树的无限生命力。为理解“鸟的天堂”奠定了基础。

电教多媒体的运用,要恰当而精,触发学生的思维,绝不是代替学生的思维。在展示了画面,情境的同时,还要给学生留有想象的空间。

4.启发、指导学生演示、表演

有的课文,在讲课过程中,结合课文某些内容,让学生表演,即可加强直观性,又可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如:《挑山工》一课,挑山工上山的“折尺形路线”,每一次的“转身、换肩”,对于学生来说是陌生的。看过有关的文字介绍和录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亲自试一试,感受一下挑山工的动作和路线,加深学生的印象。

通过学生的表演,也可以直接反馈他们的理解程度,是否准确、到位。师生之间的交流也会更密切,更有针对性。

5.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

对话较多的课文,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学生很喜爱这种方法。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有发挥的余地,学生可以对某个角色进行创造性的发挥。这种方法往往能够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有相当大的篇幅写了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这里面充分展现了两人的性格特点。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很有好处。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经过这样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得以发展。由于把这两种思维结合起来,语文课变成了生动活泼,学生喜爱的课。学生学习的兴趣浓了,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语文课的质量才会有保证。

二、阅读教学中再造想象的意义

1.只有通过再造想象,学生头脑中有了画面,才能领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美妙

叶老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文章是无形的东西,只是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了这白纸上的黑字,所以会感到悲欢,觉得人物如画者,全是想象的结果。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都要翻倒过去,把白纸上的黑字依旧翻译为具体事物。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比如说吧,‘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是好句子,但这八个字特有好处,乃是它所表托的景色好的缘故。我没读这几个字时,如果不同时在头脑里指出它所表托的景色,就根本不会感到字的好处了。”由此可见,语言文字的魅力只有转化为头脑中的形象,才会达到妙笔升花的效果。例如,在语文课本中,常有描绘在阳光下、水面上的点点金光和月光下点点银光的画面,学生只有头脑中有了这样的画面,才能明白书中的“波光粼粼”的真正含义。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又如:《桂林山水》一课,文章开头作者就用了对比的手法,介绍了桂林山水的特点。“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欣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要理解作者词语的描绘,就要借助形象(表象)使学生在头脑中展开再造想象。大海、西湖、漓江都很美,但是他们的美不是因为纸上面的这几个字美,而是因为这几个词所表现的画面美。我们在读过程中,头脑中有了对词语所写的画面,词义也就理解了。

再就是学习古诗。古诗的语言很精练,往往都是五言和七言的绝句。例如:中年级有《夜宿山寺》,其中有一句描写山寺的高,高到什么程度呢?用一句“手可摘星辰”,立刻就把楼高的程度形象化了,一下子就在头脑中出现了画面。这是通过再造想象,“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的意境学生就好理解了。20个字,语言的组织安排是非常准确和巧妙的。

语文课本中第八册有一个故事,是有关唐朝诗人贾岛的。有一次,他作诗时,其中有一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就想,“推”和“敲”哪一个更准确。因为想的入了谜,而不知不觉撞进了当时大文学家、官员韩愈的仪仗队里。韩愈知道后,与贾岛一起推敲,认为:“还是用‘敲’好。月明星稀,夜深人静,和尚归来,‘哒哒’敲门,静中有动,多富有诗意啊!”贾岛听到后大喜,决定用“敲”字。这个故事讲述了文人创作时,逐字逐句斟酌的严肃创作态度,说明了遣词造句是源于生活的,是展现在他们头脑中的生活画面。而读者之所以感动,受到启发,也正是悟出了作者所描述的画面,产生了共鸣。

无论古今,文人创作都讲求意境,意境往往是要读的人走进当时的环境。因此,理解文章时,学生头脑中有画面是和重要的。

2.通过再造想象,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写作能力

学生写作,一要会构思,二要善于表达。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既要让学生学习文章作者怎样深入细致的观察事物,有要学习作者怎样开展想象。也就是使学生领略和学习作者是怎样构思的。课文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作者丰富想象力的范例。

例如:《夏夜荷花》一课,“且不说北海桥头凉风习习而来,且不说楼台亭阁如同仙境一般,单是北海里的一大片荷花就能使人心旷神怡。一棵棵荷箭亭亭玉立,一片片合叶挨挨挤挤,一颗颗水滴在荷叶上滚来滚去,一朵朵荷花在朦朦胧胧的夜色中盛开着,散发着一阵阵清香。”

又如,《草原》一课,“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是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是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通过再造想象,当学生的头脑呈现种种联想和想象的画面是,不仅发展了自己的思维,也为写作打下了基础。

3.通过再造想象,才能领略文章的审美情趣。

例如:读巴金的《日出》通过想象才能领略作者“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的感叹。读老舍的《草原》,通过想象才能领略作者“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那种诗人的境界。课本中的文章,都是作者精心挑选出来的,文质兼美。作者精心构思,无论是写景的,还是抒情的,以及写人的,都是充满了审美情趣,都是对自然美、心灵美的赞颂。《趵突泉》中的大泉和小泉,一个神奇,一个活泼,作者用了不同的手法来表现。写大泉是站在人与自然的感受,从而烘托出大自然的神奇、伟大。写小泉则是展开联想,运用比喻、拟人等方法,突出了小泉的俏皮。领略着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情趣,想象是和重要的。

《桂林山水》一课,“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情趣,意境是多美呀,山水围绕,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如画的景色,没有丰富的想象,是无法领略会的。

4.通过再造想象,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情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

课本中,古人的爱国情怀,革命领袖的风范,英雄人物的模范事迹,祖国秀丽河山,社会主义建设新貌,无不感染着学生,深深地打动着学生的心灵,起着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文学历来讲究文道统一,文以载道。这些课文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好机会。了解祖国的历史、今天和未来,激发学生心中的情感,陶冶情操。

学会形象思维是阅读过程关键的一步,但阅读还有待深入,对文章隐含的深层次内涵的领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必须借助于抽象思维的分析、归纳和判断、推理。所以在形象地领会、感受课文的基础上,要进行逻辑分段,分析文章结构,归纳段意和文章中心思想,并结合形象分析谦词造句和协作方法,深入理解课文。

三、阅读教学的效果

经过一年的实验,效果已经非常明显,以下是几项教学内容的对比:

1.学生学习兴趣对比调查

实验班全班人数很有兴趣有兴趣一般没有兴趣

五年级初59人063518 10%59%31%

五年级末59人213800 36%64%0%0%

2.实验班五年级末与非实验班六年末,4个对比班进行阅读能力测试。

用同一份试卷,测试结果如下

项目

班级改病句造 句分 层看文绘图阅读理解

实验班22%0%42%10%10% 六年级20%5%72%12%20%

3.五年级实验班学生写作能力前测与后测对比

人数一类文二类文三类文人均字数字数最多字数最少

五年级初59人13篇31篇15篇400字760字100字

五年级末59人42篇14篇3篇900字1600字500字

经过一年的实验,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至关重要

培养学生讲话能力

学生能力培养工作总结

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培养学生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提高能力

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心得体会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再造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再造想象能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