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水泥与高职教育调查报告(材料)

发布时间:2020-03-02 23:57: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水泥工业(制造业)发展与人才需求现状的调研报告 水泥工业是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仅2007年水泥总产量就达到了10.6亿吨,居世界第一,预计2008年国内的水泥产量将会超过12亿吨。水泥工业与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中国制造业一样,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及生产设备、工艺过程及生产控制系统的不断升级,生产管理和智能化操作水平越来越高,对人才规格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但目前我国水泥行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提高水泥生产效率还缺乏强有利的人力资源的支持。作为培养高新技术应用性人才摇篮的高职院校,在生源、教师及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实习实训条件、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校企结合等方面的巨大潜力,并没有开发出来。为此我们唐山学院专科教育部承担了全国教育科研“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职业技术教育与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AJA30011)”的子课题“发挥职业技术教育在建材工业可持续发展中作用” 的调研任务。我们课题组成员针对建材老大——水泥工业的发展与人才需求现状,深入到唐山及周边地区水泥厂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对厂长、人力资源部长或人事处负责人进行了访谈,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

一、水泥工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及对人才规格的要求

我国水泥工业当前已形成了多种生产工艺(立窑生产、湿法生产、半干法生产、普通干法、湿磨干烧、新型干法生产技术)并存发展的生产格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水泥工业发展迅速,代表水泥工业先进技术水平的窑外分解技术,从科研、设计、装备制造、工艺过程到生产控制等各个环节的水平都有很大提高,日产700吨、1000吨、2000 吨窑外分解生产线已基本实现国产化,并开始向国外出口,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达到了国际80 年代水平,日产4000 吨窑外分解生产线技术装备国产化工作已经开始起步,今后将研究、开发、设计和制造日产5000t、6000t、8000t,甚至10000t熟料生产的全套技术和装备,实现行业“由大变强、靠新出强”的历史性跨越。在设备、工艺和生产控制上除了改进和提高外,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加强国际合作,研发新产品,为今后20年到30年的中国水泥工业的结构调整和现代化服务,已成为国内外水泥相关领域同行们的共识。

我国水泥工业拥有最庞大的生产企业群体,现有从业人员142.21万人,分布在生产工艺、设备 维护与管理、质检、电气、营销、后勤等各个岗位,各岗位对从业人员规格有不同层次的要求:

① 初级工:掌握本岗位的常规操作技能;并能够独立完成本岗位的常规生产运行操作。

② 中级工:熟练运用基本技能独立完成岗位的常规生产运行操作;在特定情况下,能够用专 门技能完成较为复杂的操作。

③ 高级工:熟练运用基本技能和专门既能完成较为复杂的操作,独立处理生产运行中出现的 问题;并掌握相关工种岗位的有关技能,具备基本的设备、生产管理技能。

④ 技师:熟练运用专门技能和特殊技能完成较为复杂的、非常规性的操作;具有一定的技术改造、技术革新、组织设备的计划检修、质量管理、技术管理、对高级以下技术工人进行理论培训和技术指导的能力;

⑤ 高级技师:熟练运用专门技能和特殊技能在本职业的各个领域完成复杂的、非常规性的操作; 1

具备本职业的关键技术技能和高新技术应用能力、组织开展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能力、系统的专业技能培训能力和技术管理能力。

二、水泥厂从业人员现状以及与发展之间的差距

大型水泥骨干企业不仅注重生产,而且还注重研发。工程师以上技术人员的结构组成相对比较合理,如冀东、启新水泥厂。不过无论是现代化企业,还是工艺过程和装备技术水平一般的企业,无论是当前生产现状还是未来发展趋势,真正高新技术应用型的技术人员和岗位操作人员都相对紧缺。在水泥生产的节能(电耗、煤耗、机械损耗)、环保、控制等方面,还都有很大的潜力可挖。而从事工艺管理、设备管理的人员和生料制备、煤粉制备、熟料烧成、水泥制成等一些大型骨干企业的一线中央控制室操作人员,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还不能满足于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要求。

在国有水泥企业的从业人员中,受过学校(职业)教育的占有一定比例,机电技术维修岗位人员基本能满足生产设备正常运行的维护和检修的需要,这批人大多通过了劳动部门考核鉴定并持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少数为初级证书)。对在职业学校学习为非对口专业或社会招工上岗的人员,企业采用各种方式组织培训(岗位教育),经劳动部门考核认定,也同样获得相应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证书。但是按照劳动部颁布的(各行业)岗位职业标准应达到的相关理论知识要求和技能要求来衡量,各等级(初、中、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是含有一定水分的。如建国后的

七、八级工与今天的高级工相比,无论是爱岗敬业精神,还是所应掌握技能的扎实程度,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有差距的。不过有些岗位也今非惜比,如30多年前的八级车工(普车)与今天数控高级工相比,知识含金量显然不同。

民营水泥企业在规模、现代化程度上大都比不上国有现代化企业,一般只注重生产,不注重研发,再说本科以上毕业生不太情愿“扎根”于民营企业,所以工程师以上的技术人员数量相对有限。各岗位操作人员大多由职业学校(技工、中专,学校教育,一般具有中级以上技能证书)毕业生和社会招工经过岗位培训(岗位教育,一部分人没有技能证书,厂里不太积极主动去组织鉴定)后上岗。

水泥生产工艺自三十年前窑外分解技术问世以来发生了巨大变革。尽管工艺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从控制(节能、降耗)角度来讲、环保、新品种开发,还大有潜力可挖,而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与水泥生产科技进步的步伐相比,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三、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基本状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输送技术应用型(高职院校培养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材的专门教育,培养目标锁定在“职业性、实践性和应用性”上,这已得到了国家、行业、教育者和从业人员的认可。但当前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基本状况令人反思:

1.学生现状分析

⑴ 高职学生

① 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一面:学生们有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自我意识强,有进取心和学习热情,相当一部分学生有继续升学的愿望。在日常生活中,乐于交往,富于情感。

② 心理素质不很稳定的一面:高职学生又不同于一般大学生,他们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是一个“弱势群体”。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心理素质很不稳定,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他们的心理素质比一般高校学生的心理素质更为脆弱,自卑感、失落感、焦虑感等缠绕着他们,影响着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给教师的教学教育带来很大困难。

③ 既期望于将来、又失落于眼前:自己的目标定位不明确。很多学生没有“高职”这一概念,仍把大专和高职混为一谈,以为自己将来是(专科层次的)技术干部(大部分家长也是这样认为),同时又担心自己将来能干什么、会干什么,迷茫、疑惑、失落,思想矛盾。

⑵ 中专、技工学生

初中毕业,思想不成熟,活泼好动,个性强,对学习不感性趣,把握不住自己的行为,世界观没 有形成。但随着年龄增长,经过在校接受2~3年的教育,会逐渐趋于稳定,能认识到在校所学技能(生存的基本条件)、就业(期望值较高)、学历(部分学生感觉中职学历太低,有升学继续深造的愿望)的重要性。

2.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

①“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课为实训课服务”老生长谈。但基础课教师由于本身所学专业的 限制,不太熟悉更不可能全面掌握任课班级的专业性质、培养方向和目标定位等,也不太容易吃透教学大纲的内涵,因此难以和专业课发生关系。

② 基础课教学没有完全脱离普教模式:系统、逻辑、由浅入深、按部就班;专业课没有完全摆脱教材的约束:信息量小;实训课程由于受到办学条件限制,不能与市场需求和生产力发展接轨。

③ 缺少基础课与专业课、专业课与实训课的纵向沟通:教学大纲——日历——教案——教研活 动,没有太多的交流,互不了解。

3.“双师型”教师队伍状况

⑴“双师型”教师的概念:

① 教师型----从事科研、教研、理论教学、实践实训教学;

② 工程师型----从事科研、设计、加工、制造、工艺改造、生产管理。

⑵“双师型”教师应做到

① 不断更新知识、获取大量信息;

② 熟悉本专业的生产现状和岗位特征,掌握新工艺、新技术。

⑶ 专业课教师现状

“双师型”教师的口号提出多年,但没有真正形成队伍。主要原因是大多教师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院校即上讲台,对水泥装备、工艺过程等并没有完全掌握。工厂不如校园里安逸,老师们下厂实习的积极性不高,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教学、教研、科研、实验教学能力,但大多教师与工厂接触少,对新工艺、新技术知识了解不深,缺乏实践经验和必须的专业技能,所以讲课时信息量少,理论与生产实践联系不多,拿不出更多实际的实际案例来交给学生。

4.教材开发与职业教育的发展

① 目前高职专业课教材的开发滞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② 高职专业教材内容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鉴定标准还没能有效的衔接起来, 这已成为高职教育的软肋。

③ 现行高职专业教材大多以本科压缩型和中专提升型为蓝本,新教材老面孔,千篇1律,给教 师的教材处理和讲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生学习也难以进入情境。

④ 高职专业课教材的编写原则上应由教师(教材的实施者)+工

识之中)+专家(把握教材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共同来完成。但目前尚未做到也很难做到三方联袂。

5.实习实训条件

水泥生产各岗位操作具有相关性,不象车、钳、电等专业那样能做到一个人独立完成一项职业活动过程,如车工的车外圆锥、钳工的尾座组装、电工的板前配线等,学校或培训部门一般都具备这样的实训和考试条件。但水泥生产各岗位的技能训练和考试却做不到这一点,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家水泥厂愿意专门为我们的在校学生提供实训和技能考试场所,各学校也大都还不具备仿真模拟操作的条件。

四、对水泥工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发展的建议

⑴ 加大对水泥专业的宣传力度,提高岗位技术人员的工资待遇

水泥厂的粉尘、噪音、高温等环境差,学生见厂“望而却步”;因此不论是本科还只高职、中专、技工,对水泥类各专业的招生,考生都不愿意报考,这是事实。其实新型干法水泥厂其现代化水平和自动化程度并不低于冶炼、采煤、机械制造等行业,水泥厂中控室的工作条件和智能化操作水平并不比发电厂的差。厂区环境比钢铁厂要好。对于工艺、机械、电气、分析与质检、计算机等各类专业毕业生进入水泥企业,很快会得到一小块属于自己的 “责任田”来施展自己的才能。只是我们缺少这方面的宣传力度,没有被更多的人所认识。

⑵ 厂校合作,政府扶持

① 办好水泥类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先决条件是资金投入。办学与建厂不同,工厂建成后一到两年即可见效,产品售出资金回拢,几年以后建厂投资可收回。而学校建设有其长滞性,学生是特殊产品,含金量表面上不好衡量,短时间内教育投资没有回报,若干年后的经济效益才能显现出来。没有好的办学条件,毕业生则达不到培养目标的要求。特别是生产工艺类、自动控制类、计算机类专业,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到生产现场实习操作,才能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所学所用。因此,学校需要企业的支持,为学生下厂实习提供方便,最好由厂方工程师、技师、岗位操作技术工人为实习学生上课(有教学计划、有课题内容,有考核标准,有考试结果),并在不影响正常生产运行的前提下,指导学生上岗操作。当然企业和学校都需要专项资金的支持,要给指导教师高薪报酬。

② 办好水泥类各专业的另一种途径是定单式培养,企业为选择这类专业的学生提供定向就业,同时学校适当降低学费标准,这是企校合作的又一种方式。这需要学校主动出击,寻找“婆家”,同时更要靠政府的宏观政策,支持企业与学校的合作。

⑶ 建造一支质量优良的“双师型”队伍。

“双师型”教师的口号提出多年,但没有真正形成队伍。主要原因是大多教师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职业院校即上讲台,对制造业的技术装备、工艺过程等了解不深。工厂不如办公室里安逸,老

师们下厂实习的积极性不高,所以讲课时信息量少,理论与生产实践联系不多,拿不出更多实际的实际案例来交给学生。因此学校应重视、组织教师下厂锻练,制定出相应的鼓励政策,为教师或教师自己选定一些工厂作为调研对象,利用暑假深入到生产一线,进行职业调查和职业分析,跟随工程师、岗位技术工人一起工作,了解和掌握工艺过程、生产现状和岗位特征及新工艺、新技术;记录设备运行各种参数目标值、波动值;安全生产操作规程;环境保护及与生产有关的法律和法规;摸清岗位技术工人、技师状况(所在生产线或岗位的名称、性质、任务、与前后工序的联系;初、中、高级工和技师、高级技师的文化素质、技术水平、工作状态;对不同岗位工种的技能要求即应该会干什么、必须会干什么、知识要求即本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要了解多少、需用多少、能用多少?);能解决哪些生产(技术)实际问题等。尽管不要求调研者(专业教师)能做到熟练操作,但应对工艺过程、设备状况摸清、吃透,应知道怎么去操作、对可能出现的故障能采取相应的分析诊断方法、拿出处理故障的措施等等。

根据职业调查和职业分析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及教学经验,在调研成熟后写出调研报告(含图、表及数据),申请汇报和答辩。学校在评职、评先、晋升等方面有倾斜政策。

⑷ 吸引工程师、技师来校任教

工程师、技师经常与设备、生产、质量控制等爬摸滚打,对生产过程、从业人员现状应该是很清楚的。如果能把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引进或聘任到学校来,经过教育学、教材教法等培训后,担任职业院校的专业课教学与实习指导,并拉动学校其它专业课教师融入进来,形成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必将起到推动作用。

五、水泥厂职业学校毕业生和职工问卷调查

我们深入到了十几家国有、民营水泥厂(立窑、干法、新型干法)除了对上述四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调研访谈以外,还对在岗的部分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岗职工的教育背景、目前所从事的工作以及工作政绩等进行了问卷调查,下面的两个案例基本反映了共性的问题:

案例1:某大型国有企业水泥厂

该厂是我国大型水泥骨干企业,现有两条现代化水泥生产线,工程技术人员实力雄厚,现有研发人员占全厂职工总数的5.9%,工程师(含高工和助工)38%,技术员7.6%。岗位技术工人中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厂职工总数的0.6%,高级工19.3%,中级工46.5%。该厂工艺技术水平和生产管理水平在国内处于较先进水平,员工素质较高,各岗位工种分工明确,各项管理制度健全。

⑴ 水泥厂职业学校毕业生调查问卷情况

大多数被调查的职业学校毕业生认为:

① 在校期间所学专业与现从事的工作(工种)非常对口或还算对口,但由于该厂工艺技术水平、自动化程度和管理水准较高,所以刚毕业入厂后感觉生产环境及对技术过程的理解和掌握不能很快适应。

② 职业学校教育理论知识学得较多,但专业面窄且较陈旧,而且真正用上的不多、实验实训条件跟不上,专业化程度不够,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差距较大。应加强操作、维修等方面的技能训练;

③ 职业学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讲课与生产联系甚少;

④ 职业学校目前的教学管理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随意性较强,好象没有质量标准。 ⑤ 企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要求较严格,特别是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对技术过程的理解和掌握、操作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质量意识等要求比较高,对一般岗位的技术人员或技术工人的技术资料的表达、外语、普通文化知识、计算机能力要求不是很高。

⑥ 对在校所学专业与现所从事的专业对口的,认为所受的职业教育很重要,而且上岗前或在工作中重新培训也很需要,再学习再提高的愿望较高,使所学的知识能与实际联系上。涉及到个人的今后的发展和打算:不管怎样,有机会还是要再去学习。

⑦ 晋升主要取决于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学历证书,但与领导的关系也很重要。

⑧ 职业院校应加强生产运行操作、设备维护维修等技能方面的训练,计算机知识训练也很重要(特别是生产控制岗位),将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应带进学校、写进教材。

⑵ 水泥厂职工调查问卷情况

① 在职职工中,具有学历的,除在学校学到的相关知识以外,来厂后未再受过继续教育。感觉在学校所学知识很有用。

② 工作岗位与在校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头脑中的知识用不上。多数职工学历较高,上岗前没有受过培训,参加工作后有些接受过在职培训。所学知识与所从事的工作不对口的,厂教育部门对其进行培训。

③ 感觉到企业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独立工作能力等要求很高,中控室、化验室岗位的质量意识很强,

④ 多数职工认为上岗前所受的(专业对口)学校教育很值得,如果今天自己还年轻,中学毕业后愿望是上高中、大学。

⑤ 大学毕业生有接受管理、专业技能等方面培训的愿望,

⑥ 被调查者认为,在该厂晋升取决于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工作效率和学历证书。也有相当多的人认为与领导和周边同事的关系也比较重要。

⑦ 大多数人希望自己就读的职业学校从理论联系实际教学、加强与工厂联系、组织学生下厂实习作为改进教学工作的重点来抓。

案例2:民营企业某水泥厂

该厂经过多次合并重组、转制,并招聘了一批工程技术人员,近三年只引进本科毕业生一名,高职毕业生5名,技术工人相对缺乏。认为最理想的技术人员所学专业知识应专一且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对口;岗位技术工人的专业性要强、来厂参加工作之前具有三年以上的本专业工作经历最佳;对新招聘来本厂的职业技术学校毕业生(受聘技术员和岗位技术工人)综合素质的评价是满意和比较满意;该厂本身没有开办过职业技术院校,没有对技术人员和岗位技术工人进行过继续教育,也没有设立专项教育经费,而且与职业院校在办学方面的合作意向不十分积极。但对职业院校所开设的专业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那就是避免太笼统,针对性要强,所学为所用。

⑴ 水泥厂职业学校毕业生调查问卷情况

大多数被调查的职业学校毕业生认为:

① 入厂后感觉适应环境、解决问题能力较差。

② 职业学校教育专业面窄且用上的不多、实验实训条件跟不上,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差距较大,应加强操作、维修等方面的技能训练。

③ 职业学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讲课应结合生产实际。

④ 企业对职业学校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敬业精神、独立工作能力、质量意识等要求比较高,对外语、普通文化知识、计算机能力要求不太高。

⑤ 对在校所学专业与现所从事的专业对口的,认为不需要再重新培训,所学知识能于实际联系上。涉及到个人的今后的发展和打算:不管怎样,有机会还是要再去学习。

⑥ 晋升主要取决于专业知识、技能水平和学历证书。

⑵ 水泥厂职工调查问卷情况

① 职业学校毕业生,除在学校学到的相关知识以外,来厂后未再受过继续教育。

② 多数职工学历不高,上岗前没有受过培训,参加工作后也没有接受过在职培训。感觉到企业在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敬业精神、独立工作能力等要求很高,也比较强调质量意识,但对外语、普通文化知识、计算机能力要求不高。

③ 多数职工设想假如自己年轻,中学毕业后愿意上中专、大学,之后找工作,少数职工愿意直接找工作。

水泥工业由大变强、由强出新,关键在科技,基础在教育。企业领导访谈、职工问卷调查反映出的情况尽管不够完整、也不够系统,或者说只是反映了几个侧面,但毕竟映射出了当前水泥工业发展与人力资源需求、从业人员现状、职业技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给我们职业教育观念的更新、专门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院校专业设置与课程改革、教材开发与教材建设、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等诸多方面留下了深刻的思考。

写于2008.2.30

水泥调查报告

海螺水泥调查报告

海螺水泥调查报告

高职创业调查报告

高职教育

高职教育

泸县水泥市场调查报告

高职院校学生读书调查报告与分析

精品课程建设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高职教育心得

水泥与高职教育调查报告(材料)
《水泥与高职教育调查报告(材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