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诫子书

发布时间:2020-03-04 02:05:0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诫子书

一、教材简析

本文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54岁临终前写给8岁儿子的一封家书。其问文短意长,言简意赅。成为后代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接触文言文的时间不长,对文言文的文体知识、写作特点,论证推理有初步了解。应根据实际,不宜往深处挖掘。

三、学习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诗词意思。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汲取精神养料,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殷殷(yīnyīn)期盼之情。

四、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词句翻译、课文背诵、积累警句,理解主旨。 学习难点:

充分理解文章内涵,理清逻辑层次。

五、教法、学法 讲授法、点拨法、练习法

六、学习准备 多媒体、工具书

七、课时安排 2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诸葛亮相关视频,请同学说说他是谁? (2)介绍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二)朗读课文 (1)解题

《诫子书》中“戒”告诫、劝勉;“书”书信。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播放诫子书的录音

(3)标注生字注音,划分朗读节奏。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4)指定同学朗读,其余学生评价,然后全班齐读。

(三)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作者写这封家书的目的是什么?告诫儿子要注意哪些事情?

诸葛亮在文中劝勉儿子勤学励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工夫,最忌“淫慢”险躁”。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节俭惜时,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2)疏通整篇课文的文意(包括重点字词解释) (3)要求学生记录下重点字词和整篇文章的翻译。

(四)作业

(1)抄写诫子书的原文及其对应的翻译文。以句号为单位,一行古文,另一行翻译。 (2)读熟课文原文,尝试背诵。

九、板书设计

诫子书 1.作者介绍 2.生字词 3.精彩重要句子。

第二课时

一、学习目标

1、识记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了解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主旨。

3、品析精彩句子

4、背诵全文。

二、学习重难点 学习重点:

1、赏析精彩妙点,了解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

2、理解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思想感悟。 学习难点:

把握文章主旨和充分理解文章内涵,理清逻辑层次。

三、教学过程

1.回顾学习内容,请同学齐声朗读戒子书原文和解释。 回答问题:

(1)本文是什么文体?论点是什么? 议论文,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诸葛亮写这封家书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诸葛亮对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3)文言知识(检测实词虚词掌握) 古今异义:

淫慢则不能励精(古:懈怠

今:速度低、缓慢) 险躁则不能冶性(古:修养 今:治理) 意与日去(古:日子、岁月 今:白天) 一词多义:

夫君子之行(操守、品德)

夫学须静也(学习)

三人行,必有我师(行走)

非志无以成学(学业)

2、本文文章结构

第一、二句: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观点。

第三句:从立志求学的角度谈完成学业、增长才干。

正面

学习第四句:从修身做人的角度谈“淫慢”“险燥”的坏处。

反面

做人 第五句:从惜时方面勉励儿子努力进取。

从反面论述强调勤学刻苦,不能荒废学业,暗含惜时之意。

总结:本文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家教”的,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儿子的品德。 回答问题:

(1)说说本文为了论证论点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 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正反对比论证法

(2)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从哪句话得出(小组讨论)? A 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 学习: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这些句子多用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本文句式整齐,多用对偶句,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吟诵、记忆。文章语言简明,用意深刻。 “双重否定”句式。否定之否定便是肯定。作者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达了他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与无限的期望。

举例说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对偶句:把意思相近或相反的两个句子或词组对称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手法。 3.怎么理解文中的“静”

“静”是指一种摒除杂念和干扰而宁静专一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可以心无旁骛的学习。要做到静自然要摒除名利的束缚和干扰,这就是“淡薄”。只有做到“淡薄”和“宁静”,才能使志向坚定,明确(明志),最终实现远大目标(致远)。若心不静,陷入“险躁”,则不能专心学习,也就不能增长才干,更谈不上修身养性了。

4.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章句式和语言特点 想一想:

品行高尚的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论点句)。 志存高远的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千古名句、“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 博学多才的人: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苦学和成才关系: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珍惜时间的人: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作业:

1、你喜欢里面的哪些句子?说明理由?

2、有没有其他关于淡泊、立志、惜时的名句,请每项写2句名言? 淡泊: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2)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宋·范促淹《岳阳楼记》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诫子书》 立志: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2)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诫子书》 惜时: (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增广贤文》 (2)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诫子书

诫子书

诫子书

诫子书读后感

诸葛亮《诫子书》

诫子书之我见

诫子书课堂实录

诫子书教案

诫子书读后感

诫子书
《诫子书.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诫子书免费 子书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