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看见

发布时间:2020-03-04 01:11: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看见

柴静是央视著名女记者,最初认识柴静是因为一档叫《夜色温柔》的栏目,那时她还是个青涩的大学生,她这样介绍自己“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人如其名,她正是这样一个瘦小而内心又充满力量,给人温暖的感觉的人。后来,她离开演播室,来到《新闻调查》,做她真正热爱的新闻事业,再到后来的《看见》栏目,再到后来《看见》这本书的出版,一路走来,已经十多年。

柴静说:“人活着需要看见。”看见两字是如此简单,我们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睁开眼睛看这个世界,时间纷扰、车水马龙、人生百态,我们看见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我们时刻都在看,但我们真的看见了吗?看见了我们思考了吗?

《看见》这本书记录了柴静十年新闻记者的历程,也是中国社会十年的历史变迁,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新闻热点,非典、汶川地震,到家庭暴力、药家鑫案,华南虎照事件,北京奥运……在书中,我们看到了柴静的成长,她从开始那个会说“我能达到的高度”不知天高地厚的女孩蜕变成了沉稳淡定,坚持真理的女记者;在书中,她作为讲故事的人,通过自己的视角,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正是透过这些私人注脚,我们才得以看见。

《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是我印象很深的一章,这章再现了非典时期那个灰暗的故事。平凡的文字,没有太多言语修饰,却让人感受到真实的压抑以及那时人们对生命的渴望。SARS的肆虐,病患不断增加,输液室里拥挤的病床,恶劣的环境到处都透露着让人窒息的死亡气息,面对SARS病毒,很多人逃命般的撤退,尽管没有要求柴静去做这一期的新闻,但是她还是坚持去了,她说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她曾7次与病人面对面,苍白的病房里,一张瘦弱的脸,却把信心传递给全国的观众。正是这种高度的职业精神,让柴静赢得了全国观众的尊重。

山西是柴静故乡,书中也谈到了山西煤炭工业的发展,揭露了煤炭经济背后山西付出的环境代价。当人们在津津热道山西煤老板如何一掷千金,儿女婚礼如何奢华时,柴静笔下的故乡山西给人带来的是一种压抑感。她去采访的时候,问一个孩子,“你见过星星吗?”孩子回答:“没有。“你见过太阳吗?”孩子回答“没有。”“空气是什么味道的。”“臭的”。长期烧煤让天空蒙上了一层灰。有官员曾讥笑柴静:“你怎么就不给山西办点好事呢?”柴静回答:“我办的就是!”我想这就是一个新闻人该有的勇气和对正义的坚守,这是一种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感。

《看见》这本书也教会我们应该全方位,从不同的视角去看待问题,无论问题是好是坏,了解问题的源头在哪里,我们才能够从一件事情发现社会上的一类现象或者是一类人。正如在“药家鑫”事件中,一件交通事故本身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性,但深层折射出的是现在家庭教育问题。在对药家鑫父亲的专访中,他所谈及的从小的棍棒教育,或许就已经在幼小的孩子内心形成阴影。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父亲用暴力手段去解决问题时,孩子学会的必然是暴力。所以,一个事件产生,它深层折射的问题,它的源头在哪里,才是我们真正应该看见的地方。

我想一个以揭露真相为己任的新闻记者,面临的诱惑与威胁绝不会少,但庆幸的是我们在《看见》中看见了许多真相,面对金钱与黑社会威胁而面不改色的柴静身上看见了新闻职业人的操守,看到了信仰的力量。只有我们有自己的信仰,有自己的初衷,我们才能坚守自己的道路,不为各种诱惑所扰。正如柴静所说的:“因为我是一名记者,所以,我必须去。”职业是不同的,但是职业操守职业精神是相同的,柴静告诉我们如何做一行爱一行,如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怀有一颗仁爱之心,关心人,关心社会。

最后引用柴静在《认识的人,身边的事》演讲中的一段话结尾: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的,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

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些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力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尊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为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中国梦,我们应该去看见,然后去改变。

看见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书笔记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看见
《看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只看见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