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科技

发布时间:2020-03-02 15:21:1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8年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科技 重大专项)项目申报指南

(二)

广西科学技术厅 广西科技创新发展办公室2018年7月

录 ···················································································································传统优势产业名片 ······································································································

重大专项 糖业二次创业技术研发 ·············································································

项目1 蔗糖煮炼过程智能装备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

先进制造业名片 ·········································································································

重大专项 智能机械装备技术创新 ·············································································

项目1 工程机械智能化再制造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应用 ·····························································项目2 阵列式电子枪金属粉末床增材制造成套装备研发与应用 ·············································项目3 特种作业移动机器人平台研发与示范应用 ·····································································项目4 基于3D视觉的机器人智能分拣—拾放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 ········································

重大专项 汽车产业科技提升 ···················································································

项目1 增压米勒循环发动机开发及成果转化应用 ·····································································项目2 满足国六B排放法规的高性能增压缸内直喷汽油机开发及成果转化应用··················项目3 汽车发动机零部件产品研发 ···························································································项目4 汽车轻量化制造技术研发 ·······························································································项目5 商用车关键技术研发 ·······································································································项目6 汽车零部件研发创新及应用 ···························································································项目7 汽车自动驾驶关键技术研发 ···························································································项目8 前置后驱乘用车关键技术协同创新开发与应用 ···························································项目9 低碳智联新重型商用车协同创新研发及成果转化应用 ···············································项目10 广西新能源物流商用车协同创新研发及成果转化应用 ·············································项目11 高品质乘用车(MPV)整车及关键技术开发与应用 ···················································项目12 乘用车模块化平台开发及应用 ·····················································································项目13 分布式纯电动轿车底盘研发及成果转化应用 ·····························································项目14 新能源客车关键技术研发 ·····························································································项目15 新能源乘用车关键技术研发 ·························································································项目16 新能源汽车独立悬架轮边分布式驱动和电子差速控制模块研发及产业化··············项目17 商用车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应用 ·····························

- 13434363738383839404141424343444546474949495354555658596061项目10 高纯净铁基及其陶瓷复合抗磨材料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项目11 高导热石墨膜用高取向聚酰亚胺薄膜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项目12 先进薄膜成套装备智能化技术研究及应用 ·································································项目13 微合金化高强度汽车板的研发与产业化 ·····································································项目14 高性能高碳钢及标准件用钢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 ·········································项目15 防化学品渗透综合防护服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项目16 电池级二氧化锰、硫酸锰等原料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项目17 锑冶炼绿色关键工艺及装备 ·························································································项目18 铅、锡、铜冶炼新技术综合回收复杂多金属物料研究与应用示范 ·························项目19 砂质氧化镍矿全元素材料化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示范 ·································

生态环保产业名片 ····································································································

重大专项 生态环保产业提升 ··················································································

项目1 特色植物纤维原料清洁化制浆造纸与资源化利用 ·······················································项目2 环保控释农药的制备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保护 ······························································································

重大专项 北部湾海洋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

项目1 海洋微藻规模化培养和高值生物制品综合利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示范····················项目2 基于海洋微生物功能分子的绿色生物制剂研制与应用示范 ·······································项目3 离岸海域设施化网箱装备研制与养殖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应用 ·······························项目4 复杂海洋环境下高抗蚀建设工程材料开发与示范应用 ···············································

大健康产业 ·············································································································

重大专项 大健康产业科技支撑 ···············································································

项目1 药用植物大数据中心建设 ·······························································································项目2 基于药用植物大数据的药用植物药效单体生物制造 ···················································项目3 基于药用植物大数据的健康产品智慧创制 ···································································项目4 青蒿琥酯红斑狼疮(狼疮肾炎)适应症的研究及产品开发 ··············································项目5 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新药的临床研究及产业化 ·······························································项目6 新型石墨烯医疗器械研究开发及成果转化应用 ···························································项目7 特色医疗器械的研发与应用 ···························································································

- 3

先进制造业名片

重大专项 智能机械装备技术创新

项目1 工程机械智能化再制造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应用

研究内容:(1)工程机械逆向物流系统的智能化技术研究:研究工程机械各种零部件的再制造价值智能化分析系统,建立工程机械再制造逆向物流智能决策系统;(2)工程机械可再制造性智能化研究:建立产品运行大数据库,研究产品特征与再制造各流程之间的关系并用于再制造方案设计中,对产品进行可再制造性、重复再制造性提供决策支持;(3)工程机械回收品检测的智能化技术研究:研究模型化仿真技术,在传统的疲劳寿命分析理论、裂纹扩展分析理论、材料摩擦磨损理论基础上,研究基于动力学和有限元联合仿真的工程机械状态智能化判断方法;(4)工程机械再制造前处理的智能化技术研究:研究各种前处理手段的特点和适用条件,开发再制造前处理技术智能决策系统;将数控技术引入工程机械再制造前处理,研发自动化设备;(5)工程机械再制造修复工艺智能化研究:建设典型零部件失效分析数据库,研究并融合各种再制造工艺技术、特点和适用条件,建立智能化工艺决策系统,研制自动化专用设备及工装,建设再制造示范基地;(6)工程机械再制造生产管理智能化研究:针对再制造技术资料分散、独立、缺失,不能实现共享等问题,建立再制造关键环节的技术综合信息系统,实现再制造技术资料的收集、分析和再制造综合评价等智能化功能。

考核指标:(1)再制造旧件利用率提高20%以上,再制造修复率提高20%以上,再制造产值提高30%以上,再制造产品开发周期缩短30%以上;(2)形成企业技术标准或技术规范10项以上,形成再制造新技术3项以上;

- 5驱动履带/轮设计及操作臂进行优化;(2)采用远程遥控和局部自主控制相结合的控制体系结构,将人的规划能力和反应能力融入到机器人的车载控制系统,实现有线和无线两种通讯模式;(3)机器人环境感知与局部路径自主规划技术,开展机器人外部环境的感知技术研究,利用全景视觉及其它辅助传感器系统实时进行环境信息的获取和处理;(4)基于视觉伺服的机器人自主操作技术。

考核指标:(1)多自由度灵巧手臂对目标探测定位精度≤±8°;(2)高机动性机器人本体技术,移动本体重量不大于60Kg,最大速度1.5m/s,最大载荷达到自重的50%,可连续工作2小时以上;(3)适用于多种目标处置的末端手爪机构,机械臂具有4个以上的自由度,臂长1.2m,手爪具有1个开合自由度;(4)无线和有线双模远程通讯技术;无线通讯距离300米(空旷地域),有线距离100米;(5)机器人局部自主导航避障技术,能跨越200毫米垂直障碍、爬30°斜坡、跨越300毫米宽沟壑;(6)以视觉为主的自主定位及抓取技术,抓取重量不小于5Kg;(7)申请发明专利4-6件。(8)形成每年10台(套)的生产能力,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

实施期限:2018年~2021年。

项目4 基于3D视觉的机器人智能分拣—拾放系统的研发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1)研究建立基于windows 64位系统的关节6轴机器人控制系统平台,实现对机器人工具末端重复定位精度、绝对位置精度和快速运动要求;(2)研究快速建立激光校准系统,包括如何快速确定合适的固定方式和位置以满足对随机放置的工件的深度信息的检测;(3)结合人工智能技术,提取复杂工作空间的特征信息,包括料框、工件等几何结构

- 7排量减小摩擦功;通过降低增压器的转动惯量,提高发动机低速扭矩;通过米勒循环,提高压缩比,提高膨胀比,提高燃烧效率,降低燃油消耗;通过珩磨参数控制,在保证润滑的前提下,降低摩擦,降低未能完全燃烧的燃油的残留,从而降低发动机有害气体的产生;通过热能管理,降低摩擦损耗,充分利用发动机的热量,从而降低燃油消耗;采用滚子摇臂、活塞及销增加减磨涂层、减小气门杆、减小曲轴轴颈、减小凸轮轴轴颈等等降低摩擦;通过CAE分析、8平衡块曲轴、框架式凸轮轴盖,改善整机的NVH;通过48V IBSG的采用,回收制动能量,调整发动机的工作区域,实现深度启停,改善整车的驾驶性,从而达到降低油耗的目的。

考核指标:在低速区域的扭矩达到全扭矩的≥90%以上;全负荷最低燃油消耗率≤ 285g/kWh,万有特性最低燃油耗率≤ 230g/kWh,满足国6排放标准(GB 18352.6-2016)的排放法规要求。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以上。项目实施期间销售达1.5万台以上,新增销售收入19800万元。项目产品低速动力响应在国际同类机型中处于领先水平,油耗指标在国内同类机型中处于领先水平。

实施期限:2018年~2019年。

项目2 满足国六B排放法规的高性能增压缸内直喷汽油机开发及成果转化应用

研究内容:(1)高强度、轻量化增压GDI汽油机重要零部件的设计、关键工艺技术开发及整机集成;(2)国六B增压GDI汽油机高效清洁燃烧关键技术研究;(3)国六B增压GDI汽油机尾气后处理关键技术研究;(4)国六B增压GDI汽油机子系统耦合控制策略研究;(5)国六B增压

- 9课题方向2 发动机用高性能铝合金连杆制造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为适应汽车、柴油车轻量化和节能减排的要求,实现发动机轻量化,提高发动机性能,研发用于发动机铝合金连杆新材料的成形技术。包括铝合金材料和辅助原料的高能机械合金化制备技术、组织控制和热处理工艺、模具和生产线设计、触变成形和精密模锻毛坯成形工艺,成形工艺参数的模拟,材料耐高温疲劳性能表征和智能化加工技术等,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铝合金连杆制造方法,在国际上首次实现耐高温疲劳的铝合金连杆制造。

考核指标:典型的新材料连杆用铝合金屈服强度达到500MPa,抗拉强度达到550MPa,延伸率大于2%,硬度≥150HB,同台发动机连杆重量允差为20g,降低发动机油耗5%以上。研发新产品2种以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以上,制定企业标准3项以上,行业标准1项;形成100万条/年产能的示范生产线,投产后年产值1亿元以上。

实施期限:2018年~2021年。

课题方向3 汽油机缸内直喷喷油器总成的研发及成果转化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结构材料及软磁材料晶相结构、热处理特性与金相变化、主要化学成分与金相、化学成分与加工特性;研究加大密封椎体,减少密封背压,提高燃油压力和电磁阀开关时间;研究阀体喷射结构;验证阀体喷射雾化结构;研究影响电磁阀开关时间的结构,仿真磁路结构,验证阀开关闭时间;研究喷孔的设计、优化及超精密加工;研究弹簧的精密调整;工程化验证动态流量波动;研究产品长寿命及高可靠性、耐交变温度应力及产品表面耐腐等级。

考核指标:产品汽油机缸内直喷喷油器在正常工作状态条件下,可分

- 11新增产值2.4亿元/年。产品技术水平可达国内先进水平。

实施期限:2018年~2020年

课题方向2 轻量化乘用车前端模块框架及集成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低密度塑料及复合材料与前端框架性能要求的匹配性;研究前端框架的结构设计;研究前端框架的注塑工艺;研究前端框架的承载能力;研究前端框架的强度和刚性;研究一种适用于前端模块流水线装配的工装和方法。

考核指标:选定PA6+GF40塑料复合材料代替传统的钣金材料制造汽车前端框架,其密度要求达到1.46±0.05g/cm3;前端框架的大灯臂满足施加X向250N和-Z向250N的力作用在大灯质心上,刚性>300N。整个框架的承载能力满足弯曲强度分别沿X向和-Z向施加450N的力,X向刚性>100N,Z向刚性>250N;前端框架为整体注塑一体成型,其扭距和拔出力达到:M6螺母嵌件扭距≥18N.M,M6螺母嵌件拔出力≥4KN。自主研发一种汽车前端模块装配装备,形成流水线装配,装配好一件前端模块平均用时少于3.5分钟;前端框架重量≤5.28kg(S60车型),对应的原钣金框架8.8kg。项目实施期内,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以上;形成年产15万台套汽车前端模块的生产能力,新增销售收入6000万元以上,利润540万元以上,纳税700万元以上。

实施期限:2018年~2019年。

项目5 商用车关键技术研发

- 13研究,优化风阻系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对发动机罩总成、前保总成、驾驶室内外饰总成进行全面轻量化设计,降低整车自重及油耗;(4)研究驾驶室平顺性及NVH技术。

考核指标:(1)整车风阻系数降低到0.48;(2)驾驶室总成重量≤770Kg;(3)驾驶室平顺性指标≤0.56m/s2,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匀速行驶驾驶室内噪声≤68dB,达到国内领先水平;(5)项目实施期内装车8000台,新增产值17.5亿元。

实施期限:2018年~2020年。

项目6 汽车零部件研发创新及应用

课题方向1 后驱式独立悬架(含主减速器总成)系统开发及成果转化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后驱动式独立悬架(含主减速器总成)系统方案设计,进行台架试验验证和NVH测试;研究轻量化的后副车架总成设计,对副车架总成进行CAE分析,降低总成重量,优化工艺;研究自动化的后驱动式独立悬架(含主减速器总成)系统装配调整生产线,实现产品的产品装配关键工序自动化、检测调整自动化,打造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装、调、检自动化生产线。后驱动式独立悬架(含主减速器总成)产品需通过台架和整车搭载试验,并实现批量生产。

考核指标:整车可靠性路试要求4万公里,过程中零部件无严重变形或开裂问题;整车操纵稳定性满足要求;后副车架台架疲劳耐久试验:制动耐久(前30万次、后10万次)、横向、纵向、垂向耐久试验各20万次,试验完成后均无严重塑性变形或开裂问题;后独立主减齿轮疲劳试验

- 15实施期限:2018年~2020年

课题方向3 高性能摩擦离合器关键技术研究与产品开发

研究内容:研究典型结构整车(包括乘用车、商用车、工程机械)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建模方法;研究离合器非线性刚度与阻尼等性能参数优化方法;研究离合器结构参数与性能参数之间的映射关系及其灵敏度;研究离合器开发设计技术,开发离合器数字化快速设计平台;建设摩擦离合器动态综合性能试验与检测平台。

考核指标:开发高性能离合器数字化快速设计平台;开发离合器性能参数匹配与优化平台,实现离合器与整车动力传动系统合理匹配,实现正向开发,填补国内空白;高性能离合器在发动机整个转速范围内的扭转振动传递率控制在0.4以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实施期内,形成40万套高品质离合器的产能,年产值2亿元以上,利税2000万元以上。

实施期限:2018年~2021年。

课题方向4 面向乘用车钣金零件的高性能铸铁模具材料开发及应用 研究内容:(1)高性能铸铁模具材料低成本合金设计与优化:研究碳、硅等常规元素,铜、钼等合金元素对球墨铸铁凝固和热处理过程相变的影响,设计并优化模具合金成分;研究合金成分对模具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及热处理性能的影响;研究钼、镍等贵金属元素等效替代。

(2)高性能铸铁模具材料制备关键技术研究:研究球化剂及球化工艺,包括硫、氧含量以及镁、铼、钙等元素对石墨球化的影响;通过研究硅、锶、钡、钙、铝等元素对石墨化的影响,从而确定较优的孕育剂和孕育工艺;研究铸态显微组织精细化和均质化控制及其对性能的影响;研究

- 17语音识别率95%以上。实现驾驶员身份识别、音频分享。智能座椅的智能化设备,不影响整车原有的性能和功能,并增加安全性、舒适性。形成生产线1条,累计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以上,利税9000万元以上,新增就业人员80人以上。项目期间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以上,实用新型专利3项以上。

实施期限:2018年~2020年。

课题方向6 乘用车高性能后轴总成产品的研究开发及成果转化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后轴产品的结构改良方法,结合轻量化方向精化优化内外结构;研发后轴产品的新型加工技术,包括产品工位夹具翻转工艺、研究论证低熔点自动焊接、液压成型技术等;研究产品强度性能提升技术,增加产品强度和耐用性,提高各项实验检测指标数值。

考核指标:产品轻量化:产品较旧型状态减重5kg以上,轻量化指标低减15%以上。形成夹具翻转、低熔点自动焊接、液压成型等新工艺加工技术,产品一次下线合格率达到97%以上。产品技术标准符合《后轴台架试验规范》并通过国家检测机构检测,扭转/侧向力/纵向力/垂向力/减振器支架疲劳试验无异常指标分别为20万次/10万次/35万次/30万次/60万次以上。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以上。项目实施期内,形成年产60000台套的生产规模,实现产品年销售收入4500万元以上,利润225万元以上,税收158万元以上。

实施期限:2018年~2019年。

课题方向7 排气系统声品质关键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应用

- 19化应用

研究内容:(1)研究汽车内饰高品质软质仪表板阴模成型工艺,开发适用于高品质软质仪表板产品,并批量生产;(2)研究搪塑成型工艺,结合发泡成型工艺,开发适用于高品质旗舰型的汽车软质仪表板,并实现批量生产。

考核指标:光泽:仪表板表皮光泽度控制在5%以内,确保仪表板有哑光的高品质;皮纹:皮纹深度基本保持一致,不变形,确保仪表板有外观真皮的质感;触感:仪表板皮质触感良好,按压后表面柔软,释放后能回弹回原形,确保仪表板的品质;包覆粘贴性能按标准GMW14892-2012,撕剥力>525N/m;零件表面包覆性能要求-耐清洁剂满足标准GMW14444-2013要求;雾翳要求满足标准BT/SGMWJ 0872要求;气味要求满足标准BT/SGMWJ 0872,气味等级N≥6级;VOCs/SVOC值要求满足标准BT/SGMWJ 0872的数值要求;项目实施期年产量10万台产量,年产值达8000万元。相关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实施期限:2018年~2020年

课题方向9 智能化LED汽车车灯的关键技术研发及与产业化 研究内容:(1)研究高温长寿命LED汽车前照灯驱动电源技术;(2)研究能够提高LED汽车前照灯光效的结构设计技术;研究LED汽车前照灯散热特性和热管理解决方案;(3)研究高可靠多功能系统集成技术,实现驱动、通信和环境参数采集的技术集成;研究实际应用环境中规划模式、控制策略、系统联动等系统技术集成,开展应用示范;(4)研究LED汽车前照灯的系统可靠性增长及可靠性评估方法;(5)对LED汽车前照灯及其智能控制系统的工艺技术、质量控制、检测技术等方面的进行系统研

- 21视屏监控系统等系统开发,整车智能驾驶达到LV1水平;完成盲点监测系统、疲劳驾驶系统、车道保持系统、AEBS自动刹车、车联网系统等系统开发,整车智能驾驶达到LV2水平;完成整车控制VCU、传感器融合中央控制器开发,实现车辆队列行驶、高速路自动驾驶,整车智能驾驶达到LV3水平。项目实施期内装车5000台,新增产值16亿元。

实施期限:2018年~2021年。

课题方向2 电动观光车智能驾驶技术研究、整车开发及成果转化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观光车用车特点,开展电动观光车智能驾驶的环境感知、行为决策、运动规划、车辆控制和后台数据监控研究,实现特定场景智能驾驶,具备巡线自动驾驶、紧急刹车功能、自动绕障等功能,同时开展智能驾驶技术的工程应用研究。

考核指标:完成电动观光车智能驾驶技术研究,使车辆在固定区域具备自主行驶功能,遇到行人、自行车、汽车以及其他障碍物时,能够以减速、停车或避让的行为方式进行处理,行驶过程中不发生碰撞;感知模块能够识别障碍物,识别准确率大于96%;决策模块输出安全、符合车辆转向约束的轨迹,规划成功率大于96%;控制系统跟踪轨迹时,稳态状态下横向误差小于0.5m,固定停车等待位置偏差不超过1m;行驶最高车速为25km/h,车速误差小于±2km/h。完成2款以上电动观光车车型的开发工作。完成产品产业化工作,产能达到2000辆/年,新增产值10亿元以上。

实施期限:2018年~2020年。

- 23高性能汽车传动系统开发体系,生产乘用车级传动系统、完全消除啸叫,品质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开发国内领先的高精度非线性混合在环汽车电控系统设计平台,支持汽车先进电控系统快速开发、集成与标定。(2)研究乘员损伤精确控制理论、车身加速度及碰撞吸能空间与乘员损伤相互作用机理;建立国际先进水平的压溃与弯曲相结合的变形控制及碰撞力分散技术理论体系;研究精细化碰撞仿真方法;研究约束系统接触刚度及吸能时序控制、假人运动姿态控制技术。(3)研究偏相关分析、非独立声源和振源技术、车内声(振)源关键传递路径及贡献理论;研发国内领先的车内噪声可视化在线监测系统和全速域速度-振动加速度传动系统振动测试系统。(4)研究先进前置后驱车底盘传动系统关键零部件生产供应体系,设计与建立包括独立主减速器和整体桥等零部件生产软、硬件设施。

考核指标:(1)建成高性能前置后驱乘用车完全自主正向开发体系。(2)建成高性能前置后驱乘用车关键零部件供应链,完成包括新型独立主减速器和整体桥在内的关键零部件研发,带动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其中广西区内零部件供应产值新增超过3亿。(3)乘用车桥阶次噪音小于63dB(A);在最高挡及陆续降2挡,发动机转速(1200~4000)rpm,在加速、匀减速及滑行工况,乘用车桥及独立式主减阶次噪音都应比车内噪总声压级低10dB(A);在最高档及陆续降2档,发动机转速(1200~4000)rpm,突然松油门/点油门时车桥无啸叫;产品性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4)汽车电控系统开发平台纵向动力学模型精度偏差小于5%,横向动力学模型精度偏差小于10%,平台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5)多碰撞工况安全车身耦合与约束系统集成保护技术和多工况一体化耦合安全车身创新设计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多款新车型获得C-NCAP最新规则的五星级评价。(6)实现白车身的主要噪声频响函数降低2~4dB(A),悬置基于传递振动力和振动能量的优化在主要频带内较初始系统降低30%左右,传动

- 25驶、换道辅助等部分自动驾驶功能;导入北斗导航应用,完成车联网第二代升级,实现远程诊断、车生活、车服务等信息化功能;申请专利50项以上,其中发明专利10项;整体技术水平达国际先进水平;总质量覆盖16~32T,马力段覆盖260~530PS的整车及底盘产品35个,形成年产重型商用车70000台/年生产能力,年新增产值120亿元;区内企业配套产值比例达到35%,联合区内科研开发机构4家以上。

实施期限:2018年~2021年。

项目10 广西新能源物流商用车协同创新研发及成果转化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整车功能定义及整车架构设计、电机驱动系统、电池系统开发;研究整车电磁兼容EMC、控制器HIL测试、CAN网络、电器架构等关键技术;研究整车轻量化设计,应用CAE拓扑优化及高强度钢材料,实现车架总成、板簧支架等底盘零件轻量化;研究铝合金零部件结构设计,开发铝合金结构物流车厢;开发集成电机驱动桥,降低驱动系统重量;整车NVH研究,提升舒适性。

考核指标:三电系统研发能力达到国内领先;实现实现车厢降重25%、驱动系统降重20%;最高车速≥90km/h;续航里程≥200km;能量密度≥90Wh/kg;申报国家专利20项以上,其中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项;生产规模10000台/年,新增销售收入20亿;区内企业配套产值比例达到10%,联合科研开发机构5家以上。

实施期限:2018年~2021年。

- 27研究内容:(1)研发跨级别、跨品牌及跨车型的模块化平台架构设计及验证技术,包括满足多车型同步开发的整车物理参数设计及评价体系,适应不同尺寸和重量的整车性能参数设计及评价体系;(2)研发面向个性化定制的造型设计技术,包括造型内、外饰设计、色彩匹配技术;(3)研发底盘、动力附件、车身及电子电器等关键系统模块化设计及验证技术,包括前后悬架、转向及制动,悬置、进排气、供油及操纵系统,前车体、前地板及后车体,空调、冷却及电子电器等系统模块化设计及评价体系;(4)研发模块化平台接口匹配技术,包括关键系统模块化接口匹配原理及评价技术。

考核指标:(1)建立一种以驾驶舱驱动的整车架构设计方法,能同时满足Car、MPV及SUV等车型的模块化平台开发;(2)开发一套基于多车型差异化需求的造型设计技术,完成满足个性化定制的造型开发;(3)开发一套基于多车型差异化需求的底盘、动力附件、车体及电子电器系统模块化设计、验证及接口匹配规范,实现模块化平台零部件通用率50%以上;(4)基于模块化平台完成Car、MPV及SUV等4款新车型开发;(5)4款车型年总产量50万台以上,产值350亿元以上;(6)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件以上、外观专利2件以上、实用新型5件以上。

实施期限:2018年~2021年。

项目13 分布式纯电动轿车底盘研发及成果转化应用

研究内容:(1)研究分布式驱动电动化底盘构型;(2)研究底盘线控驱动、线控转向、线控制动等线控操纵技术;(3)研发分布式电驱动总成、高安全和高能量回收效率的制动系统等关键部件;(4)开发出分布式纯电

- 29研究内容:(1)基于轻型客车平台,开发一款常规混合动力客车平台,该平台可进行插电式混合动力客车拓展;(2)开展新型机电耦合系统关键技术、高功率密度电机驱动系统技术、先进混合动力总成集成技术研究,开发高效率、高性价比的机电耦合系统和混合动力总成;(3)开展电池组及电池管理系统、整车集成与一体化最优控制技术的研究。

考核指标:(1)整车加速时间0-50km/h≤15s;(2)综合工况纯电续驶里程≥70km;(3)燃油消耗量(不含电能转化的燃料消耗量)较油耗三阶段限值(C-WTVC循环)降低比例≥30%;(4)最大爬坡度≥20%;(5)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件以上;(6)形成整车生产工艺与技术规范,具备年产10万辆的生产能力,达产后年产值20亿元。

实施期限:2018年~2021年。

项目15 新能源乘用车关键技术研发

课题方向1 系列纯电动乘用车集成开发及成果转化应用

研究内容:(1)研究整车产品的规划和定义、整车工程化集成设计;(2)研究电动汽车商业化运营系统的层次结构和运营模式的形成机理,建立运营系统的层次结构模型,搭建商业化运行系统的理论框架;(3)研究整车关键零部件的集成开发及测试能力建设;(4)整车平台生产技术,系列车型的共线生产技术,批量化的生产工艺与检测技术、质量控制工艺和质量管理体系,适应工业化批量下线检测系统研制。

考核指标:(1)最高车速不低于120km/h。(2)综合工况续驶里程不低于200km;(3)爬坡度≥20%;(4)每一项目通过4项以上与纯电动汽车及其零部件相关的国家公告检验标准;(5)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件;(6)

- 31研究内容:针对未来公交市场及短途客运市场特点,开发集成双A型臂独立悬架、行星减速系统、电机驱动系统的宽通道断开式驱动桥总成,并实行产业化生产。研发的主要内容包括:设计分体式轮边支撑架;设计上下A型臂;设计行星齿轮结构的减速机;设计免维护盘式轮边总成;联合开发驱动电机;研发电子差速控制系统。

考核指标:完成额定载荷为3.6/5.5吨的独立悬架轮边电驱桥平台产品研发,最大输出扭矩达2×2132/2×3841N.m,总成噪音≤76dB,实现10万公里无大修。实现分布式电子差速控制平台的开发。完成产品的试制与试验、检测。产品满足国家相关法规要求。实现产品产业化生产,5年内达成年产20000套的产线规模,实现年新增销售收入12亿元,新增利税3亿元。

实施期限:2018年~2020年。

项目17 商用车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成果转化应用

研究内容:通过对输入分配模式和模式切换点与机械点的相对位置的分析,确定出离合器和行星排的放置位置及连接方式,从而最终设计出多工作模式的功率分流混合动力系统构型;以系统的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为匹配目标,结合核心控制思想和工况运行条件,针对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客车完善其参数匹配流程和设计方法;在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分析冲击度产生的原因,并基于非线性观测器的原理,设计发动机转矩观测算法,最后结合模型预测控制和状态反馈控制实现动态协调控制。

考核指标:(1)功率分流式混合动力系统1套(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

- 33自动切换,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除上料下料外,所有工位加工过程,包括各工位间转换,焊接等全部由6或7自由度机器人与自动焊接专机完成。焊接工位设备与所加工零件具备信息化特征,零件加工状态可随时查询与在线检测拼焊错漏,成品加工过程及质量可追溯;(2)以互联网为基础,应用云、大数据技术搭建柔性制造生产线智能控制平台,将各个生产设备之间、生产设备与控制器、客户与供应商之间进行信息共享,将设计、制造、采购、办公、销售等信息孤岛进行互联,建设柔性制造生产线智能控制平台。

考核指标:建成在智能控制平台协调下的S平台车车架工业机器人柔性焊接生产线1条,可切换生产四种车型,切换时间≤30分钟,生产节拍≥40JPH;产品下线合格率≥98%;新增年产乘用车车架20万台套,销售收入2亿元以上。建成乘用车车架智能化焊接生产管理系统,支持生产过程实时监控、异常发现(缺件、库存过大、设备故障等)与报警,可实现产品的加工及质量追溯,保持对生产资源的高效平衡,因缺件导致对主机厂的停线时间≤5分钟/月;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以上。

实施期限:2018年~2020年。

课题方向2 汽车控制臂冲压多机器人柔性生产线的开发与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1)研究开发一种机器人机构,在空间上满足控制臂冲压过程中抓取和放置的需要。(2)分析研究空间曲面构件的运动方向、作用力及接触点之间的关系问题,确立该接触点与作用力、运动方向的动力学关系。(3)研究和开发机器人末端抓放装置,保证冲压件较重并且移动速度快时与机构无微移动。(4)统筹研究整个生产线冲床、抓放装置和机器人的协调运动速度的平稳性和快速性,优化动作节拍。(5)优化和设计生产线工作状态的描述和表达,保证生产线的协调稳定可靠运行。(6)优化

- 35产车型使用量≥1万台,新增产值≥3亿元。

实施期限:2018年~2021年。

项目21 车桥齿轮传动系统减振降噪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1)研究基于齿面宏微观几何拓扑与齿面接触区关联机理的接触区预控的齿轮设计方法;(2)围绕空间多齿交替啮合齿轮副啮合位置、啮合线方向、传动误差等时变激励表征,研究车桥齿轮-轴-轴承-箱体耦合系统振动力学模型和车桥齿轮传动系统传动误差与结构噪声分析和控制技术;(3)围绕刀具参数、机床参数对凹凸两面齿面特征的影响机制,研究车桥齿轮切齿数学模型和精密车桥螺旋锥齿轮切削高效切削加工方法;(4)研究齿轮啮合印痕、传动效率、振动噪声测试分析与评估方法,以及综合验证理论设计方法。

考核指标:(1)研发3种以上齿轮精度在DIN6级以内的车桥螺旋锥齿轮;(2)商用车车桥螺旋锥齿轮传动噪音≤76分贝,乘用车车桥螺旋锥齿轮噪音≤65分贝,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3)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以上;(4)项目实施期内,形成减振降噪后的车桥螺旋锥齿轮产能5万套,新增产值1亿元以上,利税1000万元以上。

实施期限:2018年~2021年。

- 37品生产线,项目实施期内达到年产值6000万元以上,利润达到1000万元以上。

实施期限:2018年~2020年。

项目2 基于灯杆的智慧照明及物联网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1)研究户外智慧照明关键技术,研究与物联网相结合编程可控的LED灯具,研究NB-IOT通信方式和照明相结合的集成技术。(2)研究低功耗窄带物联网和传感器相结合的技术,提升传感器智能化、集成化水平,研发适合户外使用的“即时感知器”;(3)研究充电桩、微基站、信息发布等与灯杆相结合的高可靠多功能系统集成技术,实现驱动、通信和环境参数采集的技术集成;(4)研究基于灯杆环境的稳定可靠交流直流供电、防电磁干扰、防雷器等技术。(5)研究不同厂商、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快速连接技术,解决接入成本高、数据传输等问题;(6)研究智慧照明等相关数据的分布式传输技术;研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物联网平台应用系统,将照明、监控、信息发布等不同的业务数据处理集成,并能实现集中统一管理和开发利用,方便进行科学决策。

考核指标:(1)研制出不少于3种照明灯具(80W,150W,250W等),灯具集成NB-IOT模块,灯具调光模式≥5种(全亮、半亮、低亮、全黑、闪烁等),控制响应时间≦5秒,光效≥150lm/W;(2)开发出不少于5套“即时感知器”(包含能耗监测、烟雾、土壤酸碱度、PM2.5 噪音等),待机时间≥3年,防护等级:IP65;(3)研制出不少于2种智能灯杆(6米、10米),供电功率:10KVA,防浪涌≥4KA;防护等级:IP65;(4)开发出户外智能集中器1套,支持快速连接设备数量≥20种;传感器连接并发数

- 39项目4 基于eSIM的物联网管理平台技术研发与应用(二期)

研究内容:(1)搭建eSIM综合管理平台,解决跨运营商、跨终端平台连接等重大关键问题;(2)研发适用更多主流物联网芯片的eSIM适配标准,完成TEE OS 内的TA开发,(3)研发eSIM技术与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结合的模组产品,实现无卡蜂窝通信能力与高精度定位技术相结合;(4)开发支持国内、国际版本eSIM APP以及APP运营管理平台;(5)研发卡数据管理平台和安全存储技术,实现卡数据生成、传输、存储、复用等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6)研发证书空发系统和终端接入认证系统,有效保障数据安全和终端安全;(7)研发基于eSIM的物联网能力开放平台,提供开放的标准接口,进行能力开放,快速扩大业务应用范围。

考核指标:至少实现与境内外3家运营商的系统对接,具备业务服务能力;至少实现与5家终端平台进行适配对接;研发至少1款“通导一体化”模组产品,至少可应用于3个不同行业;eSIM APP用户数量达到500万,APP运营管理平台支持3000万终端连接性能要求,QPS达到5000;支持1000万卡数据资源管理;平台支持1000套证书并发下载同时支持1000部终端并发认证;能力开放平台至少接入国内10家物联网企业;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件,申请软件著作权10件;项目实施期间,新增销售收入8000万元。

实施期限:2018年~2020 年。

项目5 面向OPM模式的电子智造业智慧服务平台研发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1)研究在线可视化交互、需求归类及个性化挖掘、高端电子产品个性化设计知识库、个性化产品定制方案生成等技术,构建基于

- 41工业级认证与测试;(3)研制开发支持高精度定位数据的终端实时解析或远端云平台解析的位置服务云平台。

考核指标:(1)完成不少于两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实时高精度室内外定位高性能终端及板卡的研制与开发,室外定位精度厘米级、室内定位精度3米,出货量不少于15万套;(2)研制并量产成功一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采用航位推算和高精度定位算法的厘米级精度北斗/GNSS定位导航芯片。此芯片支持北斗全球信号B1C,针对车规级应用完成AEC-Q100认证,出货量60万片以上;(3)完成高精度位置服务云平台建设。支持收集和存储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及多种室内导航定位感知器件的位置数据,支持不同高精度位置感知器件和设备的数据融合计算,为用户提供米级、亚米级及厘米级定位,可为超过50万用户提供高精度位置服务,平台用户数量不少于10万;(4)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0件以上,在项目执行期,通过板卡、终端及芯片销售和平台服务,创造不低于1亿元的销售收入。

实施期限:2018 年~ 2020 年

重大专项 核心电子器件(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项目1 架空输电线路、高铁接触网防雷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1)架空输配线路、高铁基础网灭弧防雷间隙设备关键技术研发:研发多雷强雷、高土壤电阻率地区,低耐雷水平运行系统,研究建弧规律及灭弧关键技术;研究叠加性雷击机制规律和防护方法;研究档距中央反击机理和防护方法;(2)灭弧防雷间隙设备制造及产业化:研制新型灭弧防雷间隙,研究灭弧剂配方,模具工艺及误差控制,金具加工,

- 43新型同轴双波导传感光纤,环形纤芯厚度8-20μm,中心纤芯纤芯直径8μm,损耗优于1dB/km;(2)纤维集成光器件制造方面:研制出芯光纤扇入/扇出器件,扇入/扇出芯数2-4芯,插入损耗小于1dB;建成扇入/扇出集成器件制造装备2-3种,完成小批量生产装备15台套,形成新型光纤传感器件的批量生产制备能力;(3)在新型光纤传感器工程化方面:研制出岸基光纤地听传感器,测量频段0.1~200Hz,灵敏度6000rad/g,动态范围140dB;研发出三维形状光纤传感系统,感知曲率半径优于0.2m,形状刷新频率> 5Hz ;研发出分布式扰动(振动扰动、声波扰动)光纤传感系统,扰动探测频率范围10-500Hz,分布式探测长度100km;(4)开发出光纤周界安全监测系统、分布式扰动监听系统、岸基光纤地听(地震计)系统等产品;(5)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项以上;(6)项目实施期内新增产值8000万元。

实施期限:2018年~2022年。

项目3 干式无油电力电容器及其装置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研究内容:(1)开展干式无油电力电容器及其装置研制,产品内取消电容器油,研究电容器单元高性能金属化膜材料,传感器技术,以及装置继电和温度保护技术;(2)开展国家点火装置用高比能脉冲电容器研制,研究电容器主材的膜宽、膜厚参数及方阻,研究低杂散电感、低等效串联电阻技术;(3)开展柔性直流输电用直流支撑电容器研制,研究电容器材料和结构,研究降低元件线电流密度技术;(4)研究元件卷制、喷金制造工艺、真空灌注黑胶工艺,开展干式无油电力电容器及其装置的研发;(5)通过研究大容量、大电流电容器寿命测量方法,研究热稳定、

- 45考核指标:系统测量精度方面,位置(平面和高程),±0.5mm;超高,±0.2mm;轨距,±0.3mm;轨道调整量定位精度,±0.5cm。作业速度,3000 m/h。GNSS信号完全中断时,系统精度不下降,具备隧道内作业能力。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以上,软件著作权登记3项以上。完成基于北斗/INS轨道几何状态测量装备的研发和产品定型;完成该新技术工程应用的行业标准、规范、操作规程的建立;生产高铁轨道几何状态测量装备25台以上,产品及服务新增产值1亿元以上。

实施期限:2018年~2020年。

项目5 新一代音频设备技术研发及其产业化

研究内容:研究面向真实场景的新一代无线立体声主动降噪关键技术及基于时频复用的拾音器复用关键技术,设计开发无线立体声主动降噪送、受话设备;研究面向音源自适应的智能音频处理算法及动态自动增益控制技术,设计开发基于DSP的智能音频处理终端等新一代数字音频处理设备,提高设备对音源的适应性,提升功率放大器的效率,有效提升立体声效果;研究面向扬声器小型化的低频声压控制及扬声器防水关键技术,研制低成本小型化HIFI扬声器,并有效提升产品防尘防水性能。

考核指标:(1)研制面向真实场景的新一代无线立体声主动降噪真无线耳机系统,实现智能充电、主动降噪、麦克风复用、录音及重放等,并实现年均100万套量产;(2)研制新一代智能音频处理设备,待机功率小于0.3W,总谐波失真度达到0.2%(1KHz),音频D类功放效率达到90%以上,并实现年100万台量产;(3)研制铝镁合金振膜,实现低成本小型化HIFI扬声器,实现4寸水平对置SOUNDBAR每年批量出货100万套;(4)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5)带动地方就业,

- 47

高性能新材料名片

重大专项 高性能新材料产业技术提升

项目1 碳酸钙高效综合利用关键共性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示范

课题方向1 重钙高填充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关键技术攻关与产业化示范

研究内容:(1)开发离子型重钙专用高分子改性剂,调控重钙-聚合物间界面相容性。设计合成具有可电离基团的高分子双亲性化合物,研究高分子改性剂的结构特征和用量对重钙表面改性和重钙-聚合物界面相容的影响,制备出不同用途的系列专用精细化重钙粉,提升重钙粉的附加值。(2)研究超支化增容剂对重钙高填充聚合物基复合材料成型加工的影响。针对重钙高填充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体系填料分散难,熔体粘度高,制品力学性能下降大等难题,研究超支化增容剂的原位合成对降低高填充体系熔融粘度和在加工中构建基体树脂与填料形成梯度分布的影响,发挥基体树脂对材料力学性能的最大贡献,克服高填充填料对材料性能的劣化,制备高性能复合材料。(3)研究化学发泡和挤出-固相拉伸工艺的单独与协同作用对重钙高填充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轻量化和高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化学发泡法、挤出-固相拉伸工艺、化学发泡法与挤出-固相拉伸工艺的联合等不同工艺手段对重钙高填充聚合物基复合材料轻量化和高性能的影响规律,获得可应用于卫生保健用品(透气膜类)和隔热保温等建筑内饰材料的系列高端产品,实现重钙粉体高值化和石化资源减量化双重效果。

考核指标:(1)重钙填充量≥50 wt%,复合材料密度≤1 g/cm3,透气膜透气量≥3000 g/m2/24 h。(2)开发8个新产品(包括5个重钙专用水溶性高分子改性剂和3个高性能复合材料产品)。(3)建成1条年产不少于

- 49 -

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引领未来

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引领未来

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驱动 融合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心得体会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中考专题科技引领生活创新驱动发展

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科技
《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科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