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社区建设规划

发布时间:2020-03-02 03:13: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延安市宝塔区社区建设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社区建设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十二五”期间,是建设圣地延安、生态延安、幸福延安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富裕、生态、文明、幸福宝塔的关键时期。继续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建设,不断深化和谐社区创建水平,充分发挥好社区的基础平台作用,是我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为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构建和谐宝塔,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社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社区服务体系,是指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以各类社区服务设施为依托,以社区全体居民、驻社区单位为对象,以公共服务、志愿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为主要内容,以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的服务网络。社区办公用房和服务场所的建设,是社区发挥管理职能的阵地,是搞好社区服务的平台。2002年至2010年,我们借助陕西省民政厅实施的“星光计划”和“民生八大工程”,先后共投资1072万元,其中争取省、市投资310万元,区财政投资762万元。建成21个社区居委会的基础服务设施。2011年,按照市委《关于创建党建示范社区加快构建城市党建区域化格局的意见》(延市发[2011]3号)文件精神,对未

达标的19个社区采取新建、扩建、购买等办法予以逐步解决,计划总投资3913.84万元。目前,剩余的中心街等4个城市社区项目正在建设中,计划年底完成建设任务。

一是明确社区发展方向,落实目标责任。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领导下,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城市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社区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工作职责,搞好组织协调,切实抓好工作落实。制订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明确各部门任务分工,统筹协调社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研究落实重点任务和重大工程。

二是夯实基础,搭建社区建设平台。拓宽社区工作者的选拔渠道,推进社区工作人员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提高社区服务人员的素质,鼓励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社会工作者等社会优秀人才从事社区服务工作,大力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区委、区政府进一步完善了社区管理体制,落实好社区工作人员的报酬待遇,做好社区干部培训工作。加强对进驻社区的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的引导和管理,通过共驻共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进社区规范化管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势推进,完善社区办公设施的配备,大幅度提高了社区工作者的工作补贴和社区办公经费。

三是突出工作重点,拓展社区服务功能。依托区级社区

服务中心、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和城市社区服务站,开展“一站式”服务。坚持把农村社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相结合,大力推进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普遍建立了集党群和自治组织活动阵地、科技服务室、文体活动室、卫生计生室、警务调解室、图书阅览室、便民超市等为一体、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公共服务基本配套、活动形式灵活多样的村级社区服务中心。

四是推动共驻共建,实现社区资源共享。开展丰富多彩的共驻共建活动,引导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关心社区工作。共驻共建、资源共享的氛围初步形成, 发展社区志愿者组织,使其成为推动社区建设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社区建设面临新的形势要求

总体来看,我区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受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城乡社区服务发展失衡的问题尤为突出,城市社区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但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和专项服务设施建设刚刚起步,基本公共服务不到位,农业生产服务体系亟待加强。“十二五”时期,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社区服务体系建设面临难得机遇和重大挑战。一是社区服务内容亟待丰富。随着我省城镇化和老龄化快速发展,社区服务群体日益增多。二是社区服务设施严重短缺。三是社区服务人才短缺。四是社区服务体制机制不顺畅。社区服务缺乏统一规划,各自为政、分散

投入的问题较为突出,资源整合不够,难以形成整体合力。社区服务工作经费不足,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配套资金缺口较大。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扶持政策力度不够,社会参与机制和制度环境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以服务居民群众为宗旨,以提高居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社区和谐为目标,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原则,进一步健全完善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的社区组织体系建设、服务功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创新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功能完善、充满活力、作用明显、群众满意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为建设和谐宝塔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党的领导、居民依法自治相统一,建立健全社区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2、坚持城乡统筹,整体推进建设。统筹城乡社区建设,合理配置资源,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

社区服务制度,促进我区城乡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整体提高的局面。

3、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群众。以社区居民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为目的,以社区居民满意为标准,真正把加强社区建设工作变为服务百姓、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

4、坚持属地管理,共驻共建共享。社区内机关、团体、学校、部队、企事业单位必须服从、服务于社区管理,并以乡镇(街道办事处)、社区为主体,驻社区单位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充分挖掘、合理配置社区内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自然、社会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社区资源的共有、共享,营造共驻社区、共建社区的良好氛围。

5、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充分发挥党委和政府在规划制定、政策引导、工作部署、设施建设、财力投入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尊重社区居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工作,形成社区建设的合力。

6、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提高。立足社区实际,区分不同情况,创新工作载体,切实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和阻碍社区建设的突出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社区建设工作。

(三)发展目标

通过努力,力争到2015年,全区城市社区覆盖率达到100%;新型农村社区覆盖率达到80%;50%的社区达到省级和谐社区标准,基本建立社区服务信息化网络平台,基本建立起覆盖全体社区居民群众,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功能比较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真正把社区建设成为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的文明和谐社区。

三、主要任务

(一)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探索和建立城乡社区居民自治长效机制,建设自治型社区

1、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按照“居民自治、治安良好、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要求,以“规范党建工作、强化核心作用、提升服务水平、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以党建“五好”社区创建活动为抓手,以规范组织机构、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活动场所建设、丰富活动内容、提升服务效能为主要内容切实提升社区党建工作水平,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组织保证。不断增强社区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

2、探索和建立城乡社区居民自治长效机制。着力研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的途径和方式,着力提高社区居民的民主参与意识,不断扩大居委会直接选举的覆盖面,到“十二五”初期,直选率达到80%以上,到“十二五”末期,直选率达到90%以上。增强社区自治功能,建立政府行政功能

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充分发挥好基层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

3、不断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社区工作者选拔渠道广泛,社区工作人员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优秀人才积极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社区工作人员的报酬待遇以及业务培训工作得到保障。进驻社区的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和单位的管理进一步规范。

4、不断完善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在“十二五”初期完善社区志愿者注册登记制度,到2015年,力争使各社区内的志愿者登记人数达到本地区居民总数的15%。广泛招募志愿者,探索建立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指导社区开展好志愿者服务活动,通过组织志愿者开展各类活动,达到社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目的。

(二)结合和谐乡村创建工作,全面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建设发展型农村社区。

全面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是“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十二五”期间,农村社区建设要重点抓好“三基础三支撑三体系”建设,即:搞好阵地、住房和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以集体经济、科技和信息为支撑点;建立城乡互助扶持体系、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和社区服务网络体系。在农村逐步建设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的场所,即农村社区服务

中心(村级事务代理中心或者农村土地流转中心)。结合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综合文化站和文化室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农家书屋等项目,建立健全农村社区文化设施;结合农村义务教育、村级卫生室、农村警务、社会福利事业建设等项目,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乡村公路建设、农村能源建设、农村清洁工程、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解决农民群众饮水、行路、能源、垃圾处理、房屋安全等方面的困难,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三)拓宽社区服务领域,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建设服务型社区

1、合理布局整合社区,达到管理有序、服务便捷。 随着城市的不断拓展,稳步推进“村改居”和新社区的布点工作。对现有社区管辖区域进行调整。按照1000—3000户的标准,将现有22个社区划小为40个(与撤销5个城郊乡镇设立办事处、新增2个办事处及调整城区行政区划一并实施)。新设立9个住宅小区型社区居委会。

2、加强城乡社区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通过调整存量资源、购买、置换、调剂、改扩建、无偿提供、资源共享等多种途径,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步伐,争取在2012年前使全区未达标的社区办公用房全部达到规定的不低于300平方米标准,宝塔区社区服务中心(不低于500平方米)。新建小区及旧城连片改造

区,严格按照《 》的要求,待建社区办公用房,并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2012年,争取资金建设6个示范性户外活动广场,十二五末,每个社区力争建成不少于1000平方米的户外活动广场。统筹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建设、服务资源配置、服务队伍建设、服务产品供给,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社区公共服务制度,促进城乡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局面。

3、完善社区就业服务。围绕加快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新三化建设的要求,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鼓励下岗失业人员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就业再就业。利用社区平台的作用,建立就业指导员制度,通过发挥非公经济、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在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方面的优势,积极贯彻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对弱势群体、尤其是“4050”人员等特殊困难群体实施就业援助,建立起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长效机制。

4、健全社区社会保障服务。依托社区社会保障管理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社区社会保障服务功能,加大劳动保障监督和社会保障政策宣传力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依法加大对非法中介的治理整顿力度,积极探索和推进劳动保障事务代理工作。积极推进企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到2015年争取建成23个片区社会保障服务站。制定灵

活有效的办法,扶持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兴办社区服务业,健全社区劳动保障服务体系,实现劳动与社会保障服务全覆盖。

5、推进社区救助服务。进一步完善救助政策,整合救助资源,规范救助行为,协调救助行动,在社区形成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助,社区互助为补充的与我区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立体化救助体系。着力发挥好城乡医疗救助体系作用,逐渐提高救助封顶线和救助比例,不断扩大救助面。力争到2015年,城乡医疗救助覆盖率达100%。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在区、街、社区建立和完善慈善救助体系,加快老年人、残疾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和服务网络建设,依托社会力量,建设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积极开展经常性的扶残助残活动。充分挖掘社区法律专业人才资源,建设一支法律服务志愿者队伍,根据社区单位和群众需要,在法制宣传与依法治理、依法行政、人民调解、法律援助、法律服务等领域提供及时、便捷、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健全社区防灾减灾预案,普及防灾救灾知识,提高社区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6、加强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社区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体制,健全区、街道、社区三级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将村卫生室逐步转型为社区卫

生服务站。形成配套政策落实、服务网络健全、人员素质较高、群众就医方便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小病进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良性运转双向转诊机制,社区卫生服务覆盖95%以上的居民、农村人口和流动人员,居民在社区可以获得高效便捷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服务。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组织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高、中级卫生技术人员,定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建立和完善“属地管理、单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城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机制,不断增强社区计划生育管理服务能力和自治能力。

(四)强化社区公共管理职能,不断提高社区管理水平,建设管理型社区

1、加强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加强对居住在社区范围内的离退休职工、外来暂住人口等“社会人”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危人群的管理。协助有关部门搞好对社区内的公共建筑物、公共道路、供电、供气、供排水设施、照明等市政设施,以及公共文体设施的管理。加强对老居民区、城中村、小巷和公共过道的环境卫生的维护,加强对公共绿地的管理和维护。进一步完善职责明确、责权统

一、依法管理、民主参与的社区管理体制。

2、发挥好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教育服务管理作用。按照

“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实行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区户籍人口同教育、同服务、同管理,“十二五”期间争取对外来务工人员开展就业引导性培训,让一批外来务工人员通过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实现就业,为外来务工人员创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充分发挥好外来务工人员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形成共处一地、共创繁荣、共保安宁、共树新风的良性教育服务管理机制。

3、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作用。坚持培育发展和监督管理并重的方针,围绕居民的需求,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优先发展服务类、重点扶持慈善类,规范引导活动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促进社区体制创新、提高社区自治水平、服务居民群众、承接政府职能的作用。到“十二五”末期,每社区力争建立至少3-5个具有服务本社区居民的、有特色的社区民间组织。

(五)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区科普、文体活动普遍开展,建设文化型社区

1、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整合各类教育资源,不断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统筹各类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社区内中小学校、大专院校、文艺团体和市民文明学校的阵地作用,健全覆盖各类人群的多渠道、全方位的社区教育培训网络,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人的现代

化为核心的教育网络。加大市民素质提升教育与实践力度,使市民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在全社会形成,使广大市民转化成为与现代社会相对应、与建设圣地延安、生态延安、幸福延安相适应的文明人。充分发挥好社区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中的作用,积极开展“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楼院”、“文明社区”,“文明单位”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文明社区达标率达80%以上。

2、不断完善城乡文化设施网络,初步形成以区文化馆、图书馆为龙头,以街道综合文化站为支撑,以社区文化活动室为基础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积极争取城乡文化事业投入一体化,分期分批逐步完善文化馆、站、室的设施设备配置及业务活动经费的保障,农家书屋在2012年完成全区建点服务工作,进一步加大农村和社区电影放映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强文化骨干人才培训,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文体活动,充分利用社区文体活动设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文化、体育、科普等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调动民间业余文艺队伍的热情,充分利用节庆,广泛组织民间业务文艺队伍下基层,进行文艺演出和交流。在社区居委会建立全民健身工作机构或体育指导站,并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各社区都要建立晨(晚)锻炼点。

(六)以“环境优美”为目标,建设生态型社区

围绕建设“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要求,不断加强社区环境的综合治理,切实搞好社区的绿化、净化、美化,建设生态社区。新建小区型社区,要理顺社区居委会与小区业主委员会、物管公司之间的关系;“村改居”社区,要重点在环境整治上下功夫,要借“城中村”改造重建的契机,积极协助有关部门解决好社区居民最关心的社区道路、路灯、绿化,以及脏、乱、差等问题,大力在社区居民中普及环保知识,增强居民群众环保意识。积极配合开展“禁煤”、“禁白”、“降噪”等专项整治和河道整治工作。推进绿色社区、宁静社区、节约型社区创建活动,不断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七)加强社区综合治理,建设平安型社区

深入实施社区警务战略,确保人防、技防、物防措施落实率达到95%以上;全区城市报警监控系统正常运行率、维修管护率达到100%。重点加强出租房、暂住人口的管理力度,社区流动人口的出租房屋纳入信息化管理,流动人口登记率和房屋租赁登记备案率分别达到90%以上。进一步理顺社区治保会与属地派出所的工作关系,在治保会牵头组织发动,派出所配合指导下,不断发展壮大社区群防群治队伍,积极开展社区巡逻,看楼护院及邻里守望等工作,同时,建立完善群防群治队伍的经费保障及奖励机制,实现每个社区治保会每年都有专项治保经费。加快消防进社区的工作步伐,在

加大社区消防安全常识宣传力度的基础上,以消防大队及属地派出所为指导在社区广泛组织消防演练,增加消防设施,实现人人懂消防、人人会消防。

完善人民调解工作机制,以化解矛盾纠纷为主线,确保居民利益诉求渠道畅通,人民调解调处率达100%、成功率达96%以上,法制宣传覆盖面达85%,深入推进“法律进社区活动”,积极开展创建无毒社区、平安社区、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创建覆盖面达100% ,达标率达95%以上,无毒社区的创建达标率达到90%以上。加强对非监禁刑罚执行对象的社区矫正、刑释解教和边缘青少年、在册戒吸人员的帮助、教育和转化工作。

(八)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建设数字型社区 建立社区服务管理综合平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社区信息化建设,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手段,以民政部“社区信息化平台”软件为载体,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原则,建立社区网页,实现区、街、居三级联网,并保证网络顺畅,实现全区社区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开通社区论坛,方便社区居民交流与沟通,促进居务公开、信息公开及邻里间的信息共享,为社区居民服务提供便利,及时更新社区信息化和办公自动化服务设施。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进一步完善政府统一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社区服务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通力合作、各司其职,形成社区建设的合力。依托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的各部门,要加强对社区工作的业务指导和资金保障力度。各街道办事处要将社区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明确任务,精心组织。

(二)统一部署,分步实施

1、区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根据本《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每年制定全区社区建设工作计划,分解目标任务,安排部署工作,确保本《规划》的有序实施。

2、区级相关部门、各街道要按照本《规划》的总体要求,结合自身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新建社区、人口密集社区、困难群体聚集社区、基础设施薄弱社区和“村改居”社区,促进社区建设平衡发展。

(三)鼓励创新,实施奖惩

1、探索建立“社区联席会议”制度,社区根据自身实际,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联席会议,形成社区与驻区单位经常联系的机制,唤起驻区单位“共驻共建”的责任意识。

2、要完善奖惩激励和评选表彰机制,定期组织评比活动,表彰社区建设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继续开展评选社区“十佳贴心人”、“十佳关心支持社区建设的驻区单位”活动。

(四)广开渠道,增加投入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政府支持为主,费随事转,有偿服务,社会投资”等多元化的社区建设资金筹措机制,鼓励、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开展社区服务。

2、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加大公共财政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力度,建立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推行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建立“权随责走,费随事转”运转机制,对属于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又需要社区配合完成的,要给社区组织安排相应的工作经费。

(五)严格考核,强化监督

1、一方面要将社区建设的考核纳入区委、区政府的综合考核工作之中。另一方面要建立社区评议街道和政府职能部门的考核监督机制。

2、综合运用行政、法律手段,建立健全社区建设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人大、政协、新闻媒体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建立健全反映社区服务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维护管理、居民需求及满意程度等有关信息的采集及工作评估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社区建设反馈机制。

(六)营造环境,搞好宣传

1、充分利用黑板报、媒体、宣传栏、网络等手段,广泛深入地宣传社区建设,大力宣传建设和谐社区中的好人好事,用先进典型引导实践活动。提高社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让社区工作深入人心。

2、加强培育居民的参与意识,增强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关心和支持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十一五规划

农村社区建设规划

农村社区建设规划

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

社区建设三年规划

社区建设规划(推荐)

社区建设十一五规划

农村社区建设规划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划设计

甘井子区社区标准化建设规划

社区建设规划
《社区建设规划.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