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课题研究方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21:28: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课题研究方案〗

一、研究背景

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新世纪新阶段加强和改进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作出了新的重要部署。要求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切实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道德实践活动,积极营造有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教育部颁布的从今年9月1日施行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广大中小学生加强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形成热爱祖国、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的当代中国学生精神世界主流指明了方向。

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为广大少年儿童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与此同时,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也日趋尖锐和复杂,他们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文化渗透,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他们的影响不能低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为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思想新观念正在丰富着他们的精神世界。与此同时,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一些地方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成为社会公害;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等等,也给少年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少年儿童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与此同时,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他们的心灵。这些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使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一系列新课题。

目前,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和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一是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风气尚未全面形成,还存在种种不利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和消极因素;二是学校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任务艰巨;三是随着人员流动性加大,一些家庭放松了对子女的教育,一些家长在教育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的观念和方法上存在误区,给少年儿童教育带来新的问题;四是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在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还有许多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这些问题在我们广大农村学校尤为突出,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从少年儿童抓起,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既是一项长远的战略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思想道德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中小学教育的全过程。因此,本研究课题旨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切实提高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少年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

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新时期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寻求切实可行的教育模式及途径。

二、理论思考

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良好的行为的教育,立足于“德”对学生“人”的关注与发展,使学生生成“道德”的“人”。全面提高学生道德素养,是一动态过程,是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思想品德教育不仅要重视理论性学习,更要注重德育教育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求学生“学以明礼”“学以致用”。思想品德教育的方式要以“学生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一基点,顺应这一规律必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为高效形成学生的道德能力,促进学生的生命发展,也有赖于这些学习方式的推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德育课程,一方面是德育实现(最优化地实现)根本目的的保障,另一方面也是德育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发展趋势。

加强和改进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要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既要体现优良传统,又要反映时代特点,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2)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少年儿童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少年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多用鲜活通俗的语言,多用生动典型的事例,多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多用疏导的方法、参与的方法、讨论的方法,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3)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少年儿童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4)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不断完善思想道德教育与社会管理、自律与他律相互补充和促进的运行机制,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更有效地引导少年儿童的思想,规范他们的行为。

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少年儿童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4)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少年儿童的全面发展。努力培育少年儿童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他们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三、实验假设

本研究课题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切实提高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实际,针对少年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积极探索新世纪新阶段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新时期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寻求切实可行的基本教育模式及途径,为普遍的学校提供借鉴,同时培养一批富有开拓精神、创新意识并取得显著成果的学校德育工作的管理者和实施者。

四、课题界说

德育指的是道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广义的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政治方向、态度的教育)、思想教育(世界观、方法论的教育)和道德教育(人的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的教育);狭义的德育指道德教育,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行为等方面的教育。

实效是指实际的效果。实效性是相对于“形式”和“低效率”而言,也就是说通过有效的教育形式、方法、途径和实实在在的教育内容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

德育的实效性是区别于那些“空洞”、“大而泛”的德育教育内容和形式,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引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基点,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情感因素,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挖掘和整合各学科教材德育教育内容,切实做好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最大限度、最大效率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五、研究内容

本课题拟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以全面正确的德育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正确的儿童发展观为依据,以探索农村小学德育教育的目标、途径、评价为抓手,研究提高学生品德素养的基本途径和教育模式,创造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技术,为我校学生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的形成和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1.研究现阶段小学生德育教育的目标体系。根据学生年龄、个性特点和德育课程标准,制定合理正确的教育目标,主要表现为辨别是非能力的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形成,关心他人和尊老爱幼,初步学习了解有关法律法规知识。

2.探索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养的操作体系,即采用何种模式、途径、方法来提高德育的实际效果。

3.注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与学校人文环境及相关学科的联系、整合和渗透。

4.研究制定出符合我校特色的小学生思想品德评价体系。强调多元性和主体性,切合实际判断学生是否达到正确合理的培养目标,结合学生个体评判思想品德素养是否得到提高。

六、研究方法

根据本研究内容,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采用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实验研究法等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是课题研究的前提,主要调查现阶段各年级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和影响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因素。调查的范围和对象是本校教师、学生、部分家长及社会人士。

理论研究是课题研究的基础。在研究过程中,将通过文献研究为学生思想品德的目标、操作、评价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指导,同时将成功经验总结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实验研究是课题研究的主体。在研究过程中,将依据正确的理论指导组织课堂教学实验和课外活动实验,再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论证,循环进行,以期达成目标。

七、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成果以调查报告、研究论文和典型课例、教案、个案分析及综合实践教育

方案等形式予以反映。拟完成调查报告4-6份,8万字左右的研究论文集,10万字左右的典型课例、教案、个案分析及综合实践教育方案集,1张反映研究成果的光盘,并组织5节以上的研究课和实践活动请有关专家进行指导和鉴定。

八、研究计划

1.课题组成员及具体分工:

(1)课题组成员:

顾问:陈文

组长:曹国林

副组长:王卿邵国锁邓忠俊

成员:李荣铭邓利强张月兰吴炜芳谢辉吴良俊倪云华陶静张兰琴吴艳吴小会吴良辉

谢云杜丽娟周丽华袁培华陈学文虞惠珍潘琴潘益斌

(2)具体分工:

课题组的领导和组织工作由曹国林同志负责;课题研究的总体设计和组织实施由王卿、李荣铭同志负责;目标体系的研究由邓忠俊等同志负责;操作体系由邓利强等负责;评价体系由邵国锁等同志负责。

2.研究工作的实施计划:

(1)准备阶段(2004.9——2004.10)

完成课题研究设计,确定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2)调查研究阶段(2004.11——2005.1)

确定调查方案,实施调查,完成调查报告。

(3)文献研究阶段(2005.2——2005.7)

以理论学习为中心内容,进行理论研究,研究成果以论文来反映。

(4)实验研究阶段(2005.9——2007.5)

运用实验法在课堂教学和校外活动中进行综合实验、分析和论证。

(5)结束总结阶段(2007.6——2007.8)

收集整理资料,完成研究报告。

九、研究经费

本课题研究约需4万元左右,将有我校自行筹集予以解决。

二OO四年九月

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研究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