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胡铨读后感(优秀)

发布时间:2020-03-02 13:50: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胡铨是高宗时期的‚中兴四大名臣‛(李纲、李光、赵鼎、胡铨),以‚刚直忠义名昭史册‛。在秦桧当政时期,胡铨是唯一上奏高宗赵构、强烈主张‚杀秦桧以谢天下‛之人!其反对‚议和‛、坚决抗金的‚脖子‛,终生丝毫未‚软‛,确是一铁骨铮铮的硬汉。他去世后多年,仍有金国使者来到临安,满怀敬意地打听:‚胡铨学士,尚能饭否?‛

建炎二年(1128年),25岁的胡铨参加扬州的科举应试,对 ‚治道本天,天道本民‛的题目,引古证今,层层剖折,答策万余言,指出‚汤武听民而兴,桀纣听天而亡。今陛下起干戈锋镝间,外乱内讧,而策臣数十条,皆质之天,不听于民‛,直言赵构用人失误,‚今宰相非晏殊,枢密、参政非韩琦、杜衍、范仲淹‛,对皇帝作了尖锐无情的批判。当时,赵构急于招募人才,对胡铨的犯颜直谏不仅不生气,反而大加赞赏,几乎想钦点他为状元!

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进攻,赵构率领百官从前线撤退,四处躲闪。隆裕太后也逃到了江西赣州,金人一路追杀而至。正在家中守孝的胡铨,毅然挺身而出,‚以漕檄摄本州幕,募乡丁助官军捍御‛,抵御金兵,保卫家乡,名声大振。事后,他得以晋升为‚转承直郎‛。

绍兴八年(1138年),宰相秦桧决策主和,派王伦出使金国乞求和议,屈辱称臣;而金使也以‚诏谕江南‛为名,傲慢不可一世,中外汹汹。胡铨时为枢密院编修官,坚决抵制,奋笔疾书,写下著名的《戌午上高宗封事》,史称‚斩桧书‛。他直截了当地指出秦桧卖

国求荣、朋比为奸、欺君误国的险恶用心,劝诫皇帝‚此膝一屈不可复伸,国势陵夷不可复振‛,声明自己‚义不与桧等共戴天‛,希望皇帝‚斩三人头,竿之藁街‛,然后‚羁留虏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如若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耳,宁能处小朝廷求活耶?‛

这篇奏疏一出,立即在临安引起轰动,数日不定。宜兴进士吴师古将此文刻板印行,上至官吏,下至百姓,争相抄阅,先睹为快,时人称之为‚中兴第一,可与日月争光‛。金人闻讯,慌忙以千金购来,读罢‚君臣失色‛,连声惊呼‚南朝有人‛,‚中国不可轻‛。

秦桧的气极败坏、对胡铨的咬牙痛恨,可想而知!

胡铨立刻被安上‚狂妄凶悖,鼓众劫持‛的罪名,下诏除名,编管昭州。后来,朝臣多方反对,秦桧迫于公论,不得不对胡铨‚从轻处置‛:‚乃以铨监广州盐仓。明年,改签书威武军判官。‛

政治迫害从来就是‚秋后算帐‛,不会就此结束!

绍兴十二年(1142),胡铨听说岳飞被杀,悲痛难抑,写了一首《吊岳飞诗》:

‚匹马吴江谁著鞭,惟公攘臂独争先。

张皇貔貅三千士,搘拄乾坤十六年。

堪悯临淄功未就,不知钟室事何缘。

石头城下听舆论,百姓颦眉亦可怜! ‛

一个名叫罗汝辑的小官员,本正为巴结秦桧却缺少门路而犯愁,见诗大喜,立刻不失时机地上书秦桧,弹劾胡铨‚饰非横议‛。秦桧以此为由,再将胡铨‚诏除名,编管新州‛。

绍兴十八年(1148年)11月,胡铨与朋友诗酒唱和,提及秦桧的恶行,愤怒之下,作了一首《好事近》,这是他最著名的一首词:

‚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

空使猿惊鹤怨,误薜萝风月。

囊锥刚要出头来,不道甚时节。

欲驾巾车归去,有豺狼当辙。‛

在这首词里,胡铨似乎在悔恨自己走上仕途,实则是对秦桧当权的议和派极度讽刺,怒斥为‚豺狼当辙‛,词风慷慨激昂,写得一气呵成。

新州守臣张棣也是攀附秦桧之人,见词中有‚豺狼当辙‛一句,立刻也给秦桧打小报告。于是,胡铨又被处以‚谤讪怨望‛之罪,在将近50的年龄,再次被贬到最偏僻、最荒芜之地:海南三亚。直到秦桧去世,胡铨的处境才得以改善。

隆兴元年(1163),孝宗即位。高宗时期的冤案均得到平反,胡铨也结束了23年的岭海流谪生活,又被起用,孝宗皇帝对他优宠有加。隆兴元年五月三日晚,孝宗皇帝将胡铨独自留在皇宫里,一边令潘妃唱自己制作的《贺新郎》,一边亲为胡铨倒酒,称赞他说‚卿真忠臣,汉之及黯、唐之魏征,也不过如此‛。谈到高宗,孝宗不免要为长辈‚避讳‛,一再说‚太上(高宗赵构)‛当年是如何如何赞赏他,还说:‚卿流落海岛二十余年,不为屈原之葬鱼腹者,皆天地祖宗之灵,留卿以辅朕也。‛胡铨流涕不语,孝宗皇帝亦黯然。

但是,孝宗对胡铨的建议多为口头称是,实际上并不采纳。特别是隆兴元年(1163年),宋金交战,符离(今安徽宿州市)一役,宋军大溃,‚朝论急于和戎‛,孝宗更加手足无挫,只想早点‚议和‛,结束战乱。

符离一役后,金人率兵八十万,乘胜追击,大宋将领多有不敌,刘宝弃楚州,王彦弃昭关,濠、滁皆陷,惟有高邮守臣陈敏拒敌射阳湖,而大将李宝为自安计,拥兵不救。胡铨时任兵部侍郎,兼中书舍人,得到消息,鼓励皇帝不要因小败而气馁。他一面弹劾拥兵不救的李宝,一面亲自带兵,奔卜前线抗战。时值严冬腊月,大雪纷飞,河皆结冰。满头白发的胡铨身先士卒,手持铁锤,狠劲砸冰。将士均受感染,奋勇作战;而害怕皇帝追究‚失职‛的大将李宝,也屁颠颠地带兵赶来。大家一鼓作气,终于击退了金兵的入侵。

然而,经历北伐失败,孝宗已经对收复大宋河山失去了信心。一日,孝宗询问侍从和台谏等诸人,主和者一半,无可无不可者一半,只有70余岁的胡铨一人,依然站出来,强硬地主张抗金,决不言和。孝宗单独和他谈话,胡铨再次直言不讳地反对‚议和‛,并一再表示,如果‚议和‛,自己宁可弃官,再遭流放也决不后悔!

后来,宋金和谈,胡铨果然自动弃职,回到江西老家著书。 可见,胡铨绝对属于那种‚拼命硬干的人‛,脖子之硬,绝非浪得虚名!

胡铨的政治主张强硬无比,然而生活之中,他却并不是执拗不化之人,也会调侃取乐。

当年被贬海南时,伴随胡铨的,还有赵鼎和李光两位名臣。秦桧仍不解恨,在杭州的阁壁上写下三人姓名,令贬地随时汇报三人详情,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赵鼎为避免连累儿女,绝食而亡。胡铨毅然住进赵鼎曾经呆过的住宅,并改名为 ‚盛德堂‛,以纪念好友。不过,胡铨虽然也满腔悲愤,却并不绝望,还很快就调整了心态,作了几首小词来自娱自乐。

如这首《如梦令》:

‚谁念新州人老。

几度斜阳芳草。

眼雨欲晴时,

梅雨故来相恼。

休恼,休恼。

今岁荔枝能好。‛

从‚休恼,休恼‛的词调里,欢喜‚今岁荔枝能好‛,看得出,胡铨豁达自适,摆脱了恶劣环境带来的苦闷心情。

10余年过去,胡铨终于熬到了秦桧去世、平反翻身的那一天,和李光一道奉诏还朝。离开海南时,胡铨特地祭奠赵鼎,痛哭流涕,写下脍炙人口的《哭赵鼎》,说‚阁下大书三姓在,海南唯见两翁还‛。然而李光也死在江州归途之上,只有胡铨一人回到了京城杭州。

胡铨颠沛流离,半生岭海,九死一生,却能长寿而终,可能与他的这种豁达自适心态,有一些关系。

《鹤林玉露》还记载了胡铨的一件小事:‚胡澹庵十年贬海外,北归之日,饮于湘潭胡氏园,题诗云:‘君恩许归此一醉,旁有黎颊生微涡。’谓侍妾黎倩也。‛

看看,在‚君恩‛大赦的接风宴上,胡铨大醉一场,望着侍妾黎倩甜美的酒窝,快活得傻笑。此刻他脑海里,根本没有什么皇恩浩荡、江山社稷、国计民生之类!

据说,道学家朱熹虽承认胡铨是‚好人才‛,却独对胡铨的这件轶事非常不喜,特作诗谴责:‚十年浮海此身轻,归对黎涡却有情。‛

岂料,后人对朱熹的看法,也多不认可。《啸亭杂录》云:‚自古忠臣义士,皆不拘于小节,如苏子卿娶胡妇,胡忠简公狎蛮女,皆载在史策。近偶阅范文正公、真西山公、欧阳文忠公诸集,皆有赠伎之诗。数公皆所谓天下正人、理学名儒,然而不免于此,因知粉黛乌裙,固不妨于名教也。因偶题诗云:‘希文正气千秋在,欧九才名天下知。至竟二公集俱在,也皆有赠女郎词。’‛

性情中人,‚是真名士自风流‛,诚斯然哉!

附:胡铨(1102~1180),字邦衡,号澹□,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卒谥忠简。有澹庵文集。

胡冰雪读后感

胡晓晓读后感

冯栋铨作文

富贵本无心,何事故乡轻别?南宋 胡铨《好事近》

读后感——胡隶炜

科普读后感(胡文)

关镇铨公司主持稿

关镇铨公司主持稿

《从优秀到卓越》读书会读后感胡盛森

红色故事读后感——胡松

胡铨读后感(优秀)
《胡铨读后感(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