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为官不易

发布时间:2020-03-03 15:00: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论如何看待“为官不易”

学会在约束中工作,习惯在监督下干事,我们摆脱的是名缰利锁的束缚,赢得的是有理想更自由的人生

针对“中央禁令对公务员影响”,最近有媒体在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一些省份随机抽取了100位公务员进行调查发现,全部受访者都认为中央禁令对其影响很大;更有93位受访者表示“公务员不好当”。

“为官不易”、“官不好当了”,随着中央规范各级干部行为的多项“紧箍咒”密集出台,有人发出了这样的慨叹。一些干部说,想吃点喝点,送点收点,办公室大点,车配得好点,这在以前根本不算个事儿,现在处处受到掣肘。好像不管做什么事情,总感觉头上悬着一把剑,身边有一双眼,伸手就怕碰上高压线。总归一句话,当官越来越不自在、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扪心自问,“为官不易”的慨叹在理吗?中央是对领导干部的不少行为划定了“红线”、通上了高压线,但平心而论,规范干部“吃、住、行、游”的桩桩件件,哪一项管得过分、管得过度了?用公款送年货节礼,应该吗?公款吃喝奢侈浪费,不该管吗?腐化挥霍、劳民伤财,能行吗?所谓的“为官不易”,只不过是让各级干部守住底线、坚持原则、不要违法乱纪而已,还不到为官不易的程度,更不到“官不聊生”的地步。

权力的本质是责任,权力的本色是为民。要为民尽责,立规矩、定底线、划红线,就是对各级干部最起码的要求,而不是什么难以承受的过高标准。我们说,不要既想当官又想发财,不要觉得当了官就可以无拘无束、随心所欲,不要以为当上官就能享受各种不当福利、收获诸多不正利益,就是这个道理。中央出台各种禁令,反对各种不正之风,为的就是促使各级干部端正自己的态度,摆正自己的位置,回归自己的本色与本位。

一些人抱怨“为官不易”,实质是一种权力观的错位、宗旨意识的淡薄。真要彰显为民本色,远离不正之风才是;真要与群众保持血肉联系,首先就要从弘扬清风正气开始。一个领导干部,如果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自我期许,有为政清正、为人廉洁的自我要求,反而最欢迎这种“为官不易”的清新环境,觉得更有利于开展工作。“为官不易”,说到底并不是官不好当了,而是如群众所言,是贪官不好贪了,庸官不好混了,坏官不好受了。

“为官不易”感叹,恐怕也对应着以前“为官太易”的现实。说白了,正是因为在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工作作风上缺乏足够的束缚,让一些人对不正之风习以为常,误以为这就是“当官”的应有状态。显然,各级干部只有从思想深处纠偏,才能赢得行为的主动,要看到在中央下大力气整饬作风的形势下,这种“为官不易”的状态,必然是一种常态。从今而后,权力不仅不会带来种种方便、福利、好处,相反,面临的约束只会越来越多,受到的监督只会越来越严,遵从的标准只会越来越高。

从另一个视角看“为官不易”,也许会让问题更加清晰。一项在2万余人中作的调查显示,81.2%的受访者一直在关注中央八项规定的落实情况,不少人认为干部作风有所改进,但仍有66.4%的人认为当地落实情况不太理想,52.9%的人期待加大落实力度。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当一些干部感叹“为官不易”时,群众认为还是不够,还希望再接再厉。面对一些人“为官不易”的抱怨,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知,必须跟得上群众期待,乘胜前进,固化“为官不易”成果。

“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对我们的感觉就好一点”, “政府过紧日子,群众才能过好日子”。在不同的场合,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反复强调这样的观点。在密切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政治要求下,在转变政府职能的时代背景下,在增强现代治理能力的改革目标下,我们应该对“为官不易”有更为深刻的理解。权力只有被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建立起为官用权的底线原则,建树崇高的价值理念和追求,才能干干净净地为人民谋福祉,我们也才能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学会在约束中工作,习惯在监督下干事,我们摆脱的是名缰利锁的束缚,赢得的是有理想更自由的人生。

有刚性执纪,才有清正风气——二论如何看待“为官不易”

制度的完善、纪律的执行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让制度敬畏、规则意识融入为政者的精神世界,同样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有这样两组数据耐人寻味。去年中央至少出台了14项禁令,涵盖了从“舌尖”到“车轮”、从月饼贺卡到烟花爆竹的多个方面;与此同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处分18万余名违纪干部,全国共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4521起。

作风在抓,腐败在查,风气在变,对“一年来最使你难忘的是什么”这个问题,不同版本的调查答案中,反腐倡廉都排在前三位。群众乐见“为官不易”,一些人抱怨“官不好当”,都源于这样的现实语境:党纪国法发威了,“紧箍咒”让人头痛了,纪律约束越来越成为高压线。

刚刚过去不久的2013年,被一些媒体称为“禁令之年”。有人说,去年或许不是规章制度出台最多的一年,但却是最有成效的一年。令行禁止之效从哪里来?

毛泽东同志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去年以来,从管住吃喝到“掐灭烟头”,无不从领导干部抓起,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公开审理薄熙来案、10多个省部级干部落马,反腐“零容忍”态度让多少问题官员惊心?坚决查处衡阳破坏选举案,500多名人大代表被依法终止资格,打破法不责众“惯例”,防止了多少“破窗效应”?大

问题要抓,小问题也不放过,每一个时间节点都不懈怠,一项一项地治理“四风”问题,不少群众由此感叹,“对干部越是管得细管得严,风气就越是向好”。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纪律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正是由于坚持说到做到、敢于动真碰硬,以领导带头的示范效应、有纪必执的制度刚性、抓铁有痕的落实韧劲,我们才能充分释放从严治党的正能量,不断激扬反腐倡廉的清正风气。制度管用了,执行硬气了,“伸手必被捉”日益成为大概率事件,各项纪律也逐渐由软约束变成硬杠杠。越织越密的制度笼子,越收越紧的纪律约束,给党员干部穿上了“紧身衣”,也提供了一面面镜子,映照着各级干部对权力和自我的认识。

倘若怀着“千里来做官,只为吃和穿”的信条,放不下“领导就得骑马坐轿”的“优越感”,走不出办事就得吃拿卡要的潜规则,那么放眼看去,大到党纪国法,小到条条禁令,都是与自己为难作对,处处寸步难行。整天长吁短叹“为官不易”,实则是心里难以割舍“为官不宜”所带来的权力福利,不想告别“为官不正”所误导的灰色人生。而对于克己奉公、严格自律者来说,两袖清风何尝不是最好的人生写照,依法办事、照章而行何尝不是最佳的工作环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的,作为党的干部,就是要讲大公无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荡做人、谨慎用权,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

古人云,一心可丧邦,一心可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对人心的鉴照、对党性的考验。以往的教训告诉我们,“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抓一抓会好转,松一松就会反弹,而且有的会变本加厉。树立政坛清廉之风、养成干部廉政之习,之所以是一场持久战,既因为制度的完善、纪律的执行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也是因为,让制度敬畏、规则意识融入为政者的精神世界,让“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必追究”成为不可撼动的常识,同样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宋代朱熹写过一副对联: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今天的共产党人特别是领导干部肩负着重大职责,更应心胸开阔、志存高远,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抓作风问题就是积小胜为大胜,营造廉洁从政的政治生态,以党风政风带社风民风,重塑风清气正的大好河山,需要我们遵行制度的每一条,迈好脚下的每一步。(人民日报评论部)

有铁面问责,才有进取动力(人民观点)

——三论如何看待“为官不易”

本报评论部

《 人民日报 》( 2014年01月17日05 版)

监督只会越来越严格、问责只会越来越严厉、抓作风问题只会越来越深入。是囿于小我、怨天尤人,还是砥砺自我、奋发进取?为官从政真正的“不易”处,正在于此

“原来以为只是一阵风,现在相信动真格了”,这是不少干部群众的切身感受。且不说不少“老虎”“苍蝇”纷纷落马,单从百姓身边看,从办事推诿被曝光后当天就整改,到因一餐饭、一顿酒、一次公车私用受处分甚至丢了“帽子”的案例隔三差五出现,哪里有作风积弊,哪里就有铁面问责。这样的结果也就顺理成章——在多个面向公务员和干部群体的调查中,绝大多数受访者都觉得禁令“真的严了”,一些人更是由此感慨“为官不易”。

实际上,我们也面临过若干文件管不住“一张嘴”的尴尬,陷入过三令五申拦不住“四菜一汤”变成“舌尖盛宴”的怪圈。现在为何风气一变、作风一新?正是铁面问责,使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使制度成为说一不二的硬杠杠。

一年多来,在各种规章的制定和执行中,“原则上”少了,“一律”多了;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上,对顶风违纪者称“某某”少了,点名道姓多了;在各类事故的事后处理中,有关责任人能“滑脚”的难了,失职渎职者难逃惩处。铁面问责、有违必查,谁还敢把纪律当成束之高阁的一纸空文?谁还能把制度当成可有可无的稻草人?紧箍咒越念越紧,监督网越织越密,问责的刚性力量覆盖了权力运行的各方面、各环节,这才能打掉一些人的特殊利益,消除某些人的寻租空间,以强劲的倒逼机制正风肃纪、反腐倡廉。

诚然,在禁令纷纷出台、问责不断加紧的背景下,各级干部受到的监督和制约越来越多,面临的各种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压力。但是,对于手握公权力、肩负一方发展之责的领导干部来说,从严要求、恪尽职守何尝不是应当应分的事情?惩恶罚劣、激浊扬清何尝不是权力健康运行的底线?更何况,问责压力之下的作风转变,还衍生出越来越多的正效应。

一位曾经忙于应酬的官员感慨说:“八项规定救了我半条命,再也不用拼命喝酒了。”在多项调查中,不少干部纷纷表示,反“四风”之后,“生活变得规律,身体趋向健康”。其实,问责力度加大、作风改到深处,对干部自身难道不也是一种解放?以前公款吃喝甚嚣尘上时,有人说“做梦都想喝小米粥”;从贯彻八项规定到执行各项禁令,又让多少干部告别了“赶不完的饭局、喝不尽的酒”?

俗话说,井无压力不出油,人无压力轻飘飘。有压力就有动力,改作风驰而不息,引发的“蝴蝶效应”可能超乎人们的想象。对干部来说,觥筹交错的宴请少了,迎来送往的风气淡了,不只是利于身体健康,更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抓学习、搞调研、问民情,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事业之中;对群众而言,严治懒散庸拖,严责政绩工程,办事办证就会顺畅得多,民生民利就会有更多保障。

“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人心就是力量,只有通过动真碰硬的作风建设,扫除沉疴积弊、不断除旧布新,“让百姓爱,让贪官怕,让官员有所忌惮,让社会充满期待”,各级干部就能以良好作风取信于民,积聚改革发展的磅礴力量。2013年,我们之所以能赢得良好开局,一个重要经验就在于用好作风凝聚正能量,从而让大家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

“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宣示,向全党全社会释放出明确信号:气可鼓而不可泄,监督只会越来越严格、问责只会越来越严厉、抓作风问题只会越来越深入。这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是囿于小我、怨天尤人,还是砥砺自我、奋发进取?每一个党员干部都面临着这样的拷问,为官从政真正的“不易”处,正在于此。

为官不易 为官不为

为官不易不能为官不为

固化为官不易成果

习近平妙谈为官不易,为官不为

要固化“为官不易”成果[版]

人民日报连续三天刊文点评“为官不易”说

人民日报连续3天刊文点评“为官不易”之说

当官不易

LP募集不易

不易优美散文

为官不易
《为官不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