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浅析有效的流动人口子女德育教育策略

发布时间:2020-03-01 16:28: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析有效的流动人口子女德育教育策略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规模持续扩大,进城、去他乡就业的农民工越来越多。这些外出务工人员极大的满足了开发区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但他们的子女教育问题,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如何让流动人口子女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影响流动人口子女思想道德的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及频繁流动等外部因素入手,分析了流动人口子女思想道德教育的现状,并提出了教育策略。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 思想道德现状 教育策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人口的流动势在必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农村多余的劳动力向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流动越来越多,有的甚至举家搬迁,相当数量的适龄儿童也加入到流动人口的 队伍中,由于流动人口数量大,流动性大,管理又比较难,这样就造就了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特别是思想道德问题更加突出,如果不将这些问题解决好,今后有可能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故此,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迫在眉睫。

一、流动人口子女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在众多流动人口子女中,我们不排除他们当中有为数不多的佼佼者,但总体而言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不容乐观,比如,文明礼貌意识淡薄,环保意识不强,言谈举止较为粗俗;浪费水电、乱扔垃圾等现象在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身上普遍存在;不尊敬家长和老师,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等现象屡见不鲜;分辨力较差,自控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诱惑的影响,导致诸如泡网吧、赌博、结交不良人员等许多不良行为习惯早已形成。

造成如此状况的原因是是多方面的,但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家庭教育的影响

记得一位家庭教育专家说过:“家庭是孩子生命的温床与摇篮,家庭是孩子生活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认识社会,认识世界的窗口;家庭是孩子获取人生幸福的源头„„”未成年人的性格心理、道德品质、理想情操的形成,与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大多流动人口的本身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不高,甚至好多人一字不识,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缺乏科学性和人文性。

1、放纵型。大部分流动人口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偏低。流动人口在外打工,生活的艰辛、经济的拮据,没有时间对孩子进行教育,又限于文化水平不高,所以对于孩子的教育过于疏忽,更没有设置目标。比如说教育子女努力学习,树立远大崇高理想;要求他们对人有礼貌;为他人服务等,家长对这些问题从来没有灌输给孩子,他们认为自己只有养育孩子的责任,只要让他们吃好、穿好、住好就行了,而对子女的教育采取“船到桥头自然直”、“车到山前必有路”的原则。对子女的学习、品德等方面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这样就助长了孩子的歪风邪气,使孩子常犯小错误,养成许多不良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家长很少有时间对孩子进行管理,孩子出现不良的习惯,没有及时的制止,就会导致孩子以后犯错误越来越严重。致使年纪小小就有一身的恶习。

2、压抑型。由于流动人口生活不稳定,收入低下导致家庭的变动要大于一般的家庭,家庭是一个学生温暖的港湾,如果家庭的不幸,就会极大的影响子女的精神状态、世界观、人生观,家庭的变故和破裂,造成孩子性格内向、早熟,思想负担重,对社会和人生观扭曲的理解。由于父母的原因,家庭对于孩子来说并不能感到温暖,反而出现由于家庭的原因,对于整个社会产生一种不信任感,思想极为压抑,这样的学生很难融于学校班集体之中。

3、粗暴型。由于流动人口的文化素质不高,因此,在教育孩子方面过于粗暴,而且有的缺乏人性化,不是用讲理来说服孩子,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情绪化严重,根本不尊重孩子的思想和人格,方法简单化,手段严厉过激,非打即骂。这种教育方法容易造成孩子反叛心里和欺骗习惯,甚至造成孩子出走、自杀等恶果。

4、超高型。流动人员深有体会由于自己少年时的不努力,导致现在的工作、生活那么艰难,同时又有被人歧视的感觉,因此“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他们的唯一心愿,希望他们将来能够出人头地,为父母争光,光宗耀祖。这样一来就给孩子定了一个高要求、高标准。比如:要在班级的前几名,每次考试不能低于多少分„„这就给子女压了一副重担。孩子过重的负担有几个背负得起呢?当他们觉得自己离父母的要求太远、同时又觉得父母那样辛苦地为生计而奔波时,就想不让父母太辛苦,就有了弃学的念头,久而久之,家长也没有办法了,真是希望越高,失望就大。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般流动人口都居住在条件较差,地处边缘人群,社会治安不好,孩子们耳濡目染的不良行为很多,要让孩子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很难。相反各种“污染”比比皆是:

不良风气的侵蚀。“美容院”、无证网吧、变相棋牌室、游戏厅等,随处可见,由于家长平时工作时间较长,没有顾及到子女的不上学那段时间,致使他们到处逛,学生看到的、听到的好多是低级、庸俗,使人颓唐的言行。这样他们进入网吧、游戏机室就成了家常便饭,继而就成了网虫,严重的还会走向深渊,无药可救。

(三)“频繁流动”的影响

由于多数家长的工作长期处于动态变化,不甚稳定,导致他们及其家庭的流动性较大,流动人口子女跟随家长不断变换学校,他们比同龄人要多一份坎坷经历,他们要不断地适应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学业的挫折,不公平的歧视,经常处于动荡、紧张、困惑与迷茫,自卑心理从此产生,隔膜油然而生,自我保护意识会越发强烈,自身固有的不良习惯就很难改变。

二、流动人口子女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流动人口子女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不容乐观,表现为:

1、流动人口子女生存环境及家庭教育相对较差,造成思想道德水平普遍偏低。

由于家庭月收入低;居住条件差;家长工作时间长,与孩子相处时间短,交流的时间几乎没有;有些家长对子女的学习、生活不闻不问;有些孩子犯错误后,采用“一顿打骂”、“放任不管”的教育方式;有些家长本身素质较低,就算有时间也无法辅导子女。

2、流动人口子女学生的行为习惯与本地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方面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养成了吃苦耐劳的性格,锻炼了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又使他们形成了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不讲卫生、不爱整洁、文明程度低;在与人交往处理问题的方法简单粗暴。

3、流动人口子女存在明显的心理不健康的问题。 由于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流动人口子女学生相对于本地学生来说心理问题很明显、而且表现出不相信任何人的倾向,受到批评或受冒犯时,有些会立即采取报复行为。有些家长有重男轻女的思想,男生就是小皇帝轻狂自大;女生则要干很多家务,由于受歧视而孤独自卑,严重的造成了心理不健康。

4、流动人口子女学生成绩、学习习惯明显差于本地学生。

因为流动性大、经常随父母搬迁,致使成绩普遍比本地学生差,导致学习上表现出信心不足,再加上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控能力差,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作业应付式完成或干脆不做,学习上、生活上态度随便,想怎样就怎样,别人奈何不了我,在放学后超半数以上流动子女不按时回家,经常在外地玩耍,到晚上才匆忙地完成,这样做的作业质量可想而知。

三、教育的策略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树立公平的教育观。

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期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文件精神,把加强和改进流动人口子女思想道德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认真组织教师学习上级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文件,进一步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调动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感。在教师队伍中树立平等的教育观,让每位老师都明确“教育好每一位学生,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一定的发展。”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外地生,要一视同仁、不拒收、不歧视任何一个外地生,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关爱、教育的公平。

(二)提高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学校要牢固树立“德育就是质量”的育人观,要将流动人口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切实提高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水平。

1.构建德育网络,营造教育空间。

(1)精心组织主题校会、班会。学校要根据德育工作所确定的主题教育,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充分发挥主题活动的育人功效。如开展爱国教育、安全教育、诚信教育、法制教育、节能环保教育,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准;开展以消防、交通、饮食、防火、防触电等为重点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意识。

(2)关注流动学生的行为规范,强化养成教育。组织学生参与“文明行为”活动,“八不准”行为规范教育、“珍爱生命,遵守交通法规”等签名活动,通过评选和签名,对照自身的不足,革除不良陋习,养成文明卫生和遵守交规的好习惯,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内化在这些活动之中。这一活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他们明确了是与非,让他们不断实践,不断进步,经过一段实践的训练,终于达到了由 “他律”向“自律”的转变,这一来就达到了自律、自强、自信的目的。

(3)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寓教于乐。如红五月系列活动,迎国庆演讲赛,迎元旦文艺汇演、趣味体育比赛、绘画比赛、大合唱比赛、手抄报比赛等;结合各种法定节日,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以及有特殊意义的重要日子,通过队活动、征文、黑板报等比赛,让流动学生生活在幸福和谐愉悦的校园氛围中。

(4)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阳光青少年。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展,设立“心灵之约”信箱,开展心理疏导,以此帮助流动人口子女塑造健全人格、保持良好心态及增强心理承受力。对一些心理问题表现得较为突出的流动人口子女,主动而又耐心地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时机和方法,并且有针对性和前瞻性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排解心理烦恼和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5)实施“激励——成功”的关爱教育。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生命的意义在于自我实现,没有人不得到尊重,得到爱,获得最大的成功,从而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对于流动学生来说更为迫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关注流动学生群体,捕捉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把闪光点记录在卡上,让他们带回家,从而保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他们才有可能积极地学习,才有可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整合课程资源,扩大思想道德建设的阵地。

(1)上好思品、历史与社会课。思品、历史与社会课在上好教材中规定的内容同时,积极组织以弘扬和培育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代代传的专题教育活动。

(2)学科渗透。在语文课中进行课文中先进人物的事迹介绍,通过富有哲理的情景、片断分析,口语交际活动的安排,日记、作文的练笔,课外阅读材料的欣赏等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理想、信念教育。数学课通过生活常识的运用,向学生传递科学知识,渗透科学的思想,加强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教育。艺术课通过学生审美、塑造美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力量。《若干意见》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具有特殊重要作用,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流动人口子女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父母的直接影响。因此必须加强对流动人口家长的家庭教育指导,在人员居住、工作较为密集的地方举办家庭教育咨询活动及系列讲座,帮助他们更新观念,树立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一起来为学生的成长而努力。

(三)发挥社区的育人功效 结合工作实际,精心筹划、严密组织、加强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

(1)开展 “关爱行动”。关心流动人口中的弱势群体,主动为流动人口做好事、办实事。如努力解决流动人口子女入学问题; 组织“星星点灯”志愿者小分队,对农民工子女实行爱心助教活动;近两年来,我们学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骨干队员与流动学生结对子,进行“手拉手”活动。在生活上关心,行动上指导,学习上帮助,从各个方面帮助流动学生克服学习、生活上的困难,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样他们的成绩有了提高,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了班集体的温暖、别人的关爱。 (2)丰富流动人口子女的假期生活。针对寒暑假期间流动人口子女空闲时间多、不会自主安排等特点,考虑开展相关活动来丰富流动人口子女的假期生活,如组织流动人口子女参加篮球赛、棋类比赛、跳绳比赛、手工比赛等活动,使他们能过个健康的、有意义的假期。

当然,我们在教育这些孩子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是,关注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已经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关注他们,就是关注我们的明天,关注我们的希望。总之,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它需要我们不断的探索与付出,只要各级政府进一步重视,学校、家庭、社会各界齐心协力,多管齐下,对流动人口子女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一定会取得可喜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研究》

[2]《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3]《对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思考》

运用有效策略 实施幼儿德育教育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指导

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制度

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的制度

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教育典型案例

流动人口子女接受公平教育

中心小学流动人口子女学生学籍

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调研报告

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子女

浅析有效的流动人口子女德育教育策略
《浅析有效的流动人口子女德育教育策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