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3 07:19:2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暑期阅读征文大赛:教育专业组

教育,是一种智慧

——读《教育的智慧》有感

泰山区徐家楼办事处白峪店子小学 李蓝田

暑假里,我有幸拜读了林崇德教授的《教育的智慧》一书。这本书是写给教师的,诸如《教育漫话》、《给教师的建议》等。初读之,“教育的智慧”使人感动,感动在作者提供的基础教育“操作指南”如此实在,感动在作者对中国基础教育强烈而持久的特殊情节,感动在先生“豁达”、“勤奋”的学者风范;反复翻阅这本书,再次咀嚼作者流畅而充满智慧的文字,我感到手中的书越来越重。因为书中的每一个文字都凝聚了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与探索。

“德育为一切的教育之本,是教育内容的生命所在”。“德、智、体、美、劳”诸育中德育排在首位,他是米粒中的胚芽、果核中的仁。当今儿童思想道德较之以前有较大的滑坡。现如今很多教师都说书越来越难教了,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各种因素。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而巨大的。现在很多父母为了生计,无暇管教子女,不是过于溺爱就是过于严厉。导致很多孩子在入学之前,在家庭教育这一关上就造成了良莠不齐的现状。林教授还在书中提出了“三教一体化”这一概念,“三教一体化”就是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相互配合协作,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但其中又以学校教育为主。当前虽然素质教育正在进行中,但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从教师、家长到学生,没有一方会真正接受所谓的素质教育,德育在这里显得那么微乎其微,力不从心。德育教育任重而道远。

一个学生的成才,不仅依赖于智力因素,而且依靠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在他主持的全国26省市、自治区各实验点的一个共同的突出的措施是抓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林崇德教授提出了四条主要措施,即发展兴趣、顾及气质、锻炼性格、养成习惯。从兴趣入手,能培养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水平。的确,在课堂上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相当重要。程颐说过:“教人未见其趣,心不乐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通过多媒体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林崇德在教改实验中特别重视“勤奋”,并要求实验班抓住“勤奋”学习的良好性格特征,养成勤奋的学习习惯。

“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不求人人上大学,但求人人成才。”要学会因材施教,学会赏识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顾名思义为因其材而施教,自古以来它就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在我国教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曾说过,孩子天性中就有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世界的好奇,老师的本领就是顺其天性而诱导鼓励。现在不少孩子厌学,教育专家普遍认为是“考试”惹的祸。教育制度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每一位老师是否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让大多数孩子不再厌学,让大多数孩子喜欢学习。像那位老先生一样,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使他们人人成材呢?

教育家陶行知曾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作为老师,我们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与赏识学生。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追求,他们比大人更希望得到他人的信任与赏识。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可以改变甚至影响人的一生。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

读罢此著作,我领会到了教育也是一种享受、一种智慧,并且从作品中学到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在品味林崇德老师的感慨和智慧时,我把有些地方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相联系,也引发了不少的困惑和思考,但带给我更多的还是心灵的净化和启迪。

《教育智慧》读后感

教育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故事的智慧读后感

智慧教育

教育智慧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
《《教育的智慧》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