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2020-03-03 10:53: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邱梅芬行政管理09022103090218

摘要:当前,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和大量务工人员的进城,农村的养老保障问题也日趋突出。研究解决好农民的养老问题,对经济建设、现代化建设及国家社会的稳定都有重大的意义。因此,本文整理总结了近年来学者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文献,对各派观点予以归纳和评述,并提出自己的相关看法及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希望对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改革有所帮助。

关键词:农村;养老保障;模式

研究目的和意义

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65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农村人口的7.35%,已超过城镇1.05个百分点。另据预测,我国老年人口将以每年3%的速度递增,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3亿,约占总人口的15%,劳动人口与老年人口的赡养比将下降到1:2.5。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农民的传统养老观念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农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为我们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同时它也是最需要保障的社会阶层之

一。研究解决好农民的养老问题,是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大问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及农村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原有的家庭保障、土地保障、集体保障构成的三角型保障体制逐步瓦解,于是养老问题显得更为紧迫。而长期以来,人们对于中国“三农问题”的关注多侧重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面,对于农村的社会和政治问题涉及较少。目前看,农村社会稳定仍然是全社会稳定的基础,仍然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现实问题,因此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进行探讨就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与农村养老保障有关的研究

一、农村养老保障研究的发展状况

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就做过养老的相关调查,并于1947年撰写了《论老年人问题》一文,这是中国社会学界第一次论及老年人问题。但国内真正全面地研究养老问题是始于20世纪80年代。总体来看,国内学者对城镇养老保障问题的论述较多,而对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研究则相对较少。根据查阅的文献,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是对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初步探讨。当时农村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养老保障方式产生巨大冲击,需要改造传统养老模式并发展其他的养老方式。相关研究集中于影响和冲击农村传统养老模式的因素分析和必要性分析。比如说万忠德的《21世纪我国农村养老模式的构建与前瞻性思考》,成海军的《中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与前瞻》等。他们都对农村家庭养老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自己对养老模式改革的看法。

2.是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阶段。当时政府推出农村社会

养老保险方案,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由试点逐步进入推广阶段。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理论和实践分析上,在研究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又提出了种种配套措施。包括张晓燕《对加强中国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的思考》,左学金《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中国养老保障:挑战与政策选择》,薛妮《陕西省宝鸡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及其完善》,谢冬水《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变迁与创新分析》,卢海元《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条件分析》,陈志国《发展中国家农村养老保障构架与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选择》。这些文献都深刻详细地分析了养老保险制度优点和不足,对我国的养老保险改革有很大作用。

3.是对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社区养老等各种养老模式的研究阶段。1998年政府机构改革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由民政部移交给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受有关政策变动的影响,一些地区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陷入困境,农民的疑虑和不信任增加。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农村养老保障模式的选择上,提出了一些比较适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养老模式,但由于农村的特殊性,养老模式还需要进一步的探讨。主要著作有袁春瑛《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更改选择——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养老相结合》,徐勤《农村的家庭养老能走多远》,穆光宗《“3+2”养老工程:中国特色的综合养老之路》,黄明媚的《对中国农村养老方式的初探》,蔡笑腾、白海军的《家庭养老缺失及我国农村养老策略构想》李思思、甘卓群的《中国农村养老问题探究——以陕西省宝鸡地区为例》,王国军《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思路》等。在家庭养老面临挑战的前提下,他们通过调查和研究对养老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了居家养老、集体养老、养老保险等多种方式,而这些方式有的付诸实践,有的还需进一步的完善,以便更好的解决养老保障问题。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日趋加剧,逐渐成为中国的一大社会问题,对农村养老保障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学者们都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农村家庭养老的研究,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研究和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三个方面。

1.农村家庭养老的研究

家庭养老一直是农村传统的养老方式,其形成有着特定的文化和经济背景。

(1)文化背景

万克德论证了家庭养老在中国农村的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1]文中运用史料考证的方法论论证了“孝”在传统家庭中的重要作用。姚远运用考证法较为详细地论述了中国家庭养老是在弱化。【2】弱化的文化标志是,家庭养老正在从文化模式演变为行为模式,认为建立社会主义敬老文化是强化家庭养老的重要方面。王家春认为人类社会养老模式可大致分为两大主要模式:一是以欧洲为代表的高福利为主要特征的福利养老制度。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以家庭养老为主

的养老方式。此文论述了“孝”不仅构成了中国儒学的核心,而且也构成了中国家庭养老的基础。

(2)经济背景

左学金针对家庭养老出现的问题认为应通过相关政策进一步鼓励家庭养老。如土地分配和遗产继承制度,保障儿女在结婚后承担父母的赡养义务。张仕平用抽样调查和对比的方法的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主导地位不仅具有心理文化根源,而且具有现实的法律和经济基础。[3]

2.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研究

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研究上,包括养老保险的可行性研究以及养老保险模式的选择

(1)养老保险的可行性研究

观点一:在农村建立起全面的养老保险制度条件已具备

据尚长风的推算,如果按照分批、分期、逐步推进的做法,只要以财政收入总额的 1% 左右就基本上能够解决农村养老保险对资金的需求。[4]卢海元认为只要对现行农村发展政策进行微调,政府就能既承担起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财政责任,又收到增加农民收入、启动农村市场、实现经济良性循环等多重政策效果。[5]申策和John Williamson提出建立一个覆盖全国农村的最低社会养老金制度的构想。[6]该构想不要求受益人付费,开始时养老金额要低,并考虑到地区之间收入水平的差别。这一想法的实施有利于加快农村脱贫,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观点二: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条件尚不具备。

王国军运用保险精算技术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可行性进行论证,结果是我国当前总体上不具备全面建立农村社会年金保险的条件。但由于我国区域差异较大,东部的区基本上具备投保条件,中部地区个别省份具备投保条件,整个西部几乎都不具备投保条件,因而在条件不成熟的地方,农村养老保险应缓行。【7】杨翠迎、张晖等人认为目前建立全国范围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是不可行的,只有东部和中部一些省份才具备开展这项工作的条件。[8]

(2)养老保险模式的选择

模式一:分类分层。郑功成认为,一个较为合理的政策取向是对农村居民的社会养老问题进行分类处置,优先考虑已经非农化、城市化的农村户口劳动者,优先考虑响应国家号召的农村计划生育夫妇,优先在发达地区推进农村社会养老

[9]保险制度的建设和发展。陈志国认为中国应该改变目前农村既定的社会养老保

险制度模式,在经济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可实施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接近的制度形式;在农村中等收入地区,农民的个人账户养老金可通过购买商业保险养老金产品来实现。总之,在一种渐进的动态整合中,逐步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统一。[10]

模式二:“三结合保障”。杨翠迎认为,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需要发挥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保险、社区养老三种主流保障方式的合力作用,方能解决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需要。中国农村养老保障的出路在于根据不同地

区的经济水平建立不同的养老保障模式,而且重点在于解决养老资金来源的问题。[11]袁春瑛认为,在中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下,多管齐下,提高土地的保障能力,使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得以发挥,并在此基础上立足各地实际,分类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将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养老三者结合,才是最重要的。 [12]

模式三:创新制度。卢海元指出,“实物换保障”是根据不同的对象,以特定方式将其拥有的农产品、土地和股权等实物转换为保险费,分别设计现实可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方案。年轻农民实行“产品换保障”;老年农民和被征地农民实行“土地换保障”;进城农民工实行“产品换保障” + “土地换保障”的“双轨制”;乡镇企业职工实行“股权换保障” + “产品换保障” + “土地换保障”。[5]闫艾茹和孙洁认为,根据中国国情,政府目前不可能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提供巨额的财政补贴。建立个人账户储备积累、缴费确定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和农村实际做出的现实选择,也符合国际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13]

(3)关于养老保险研究的评论

第一,社会养老保险的作用已不容忽视。不过大量文献主要集中在对农村养老保险定性分析,缺乏从定量角度分析农村养老保险的可行性,而且学者偏重对发达地区的研究,对欠发达地区的养老保障问题的讨论十分缺乏。

第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仍处在争论之中,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在认可中国农村有条件建立社会养老保险以及政府应该承担该责任的基础上,学者提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对待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从农村的实际出发,建立全面的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3.农村养老模式的研究

王国军的“三维”模式认为应该消除目前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城乡社会

[6]养老保险的有机衔接。景天魁的“基础整合”模式具体到养老保障,就是以“最

低生活保障线为基础,整合多元福利”。其主张把基础养老金和最低生活保障线统一起来,以便明确政府、企业与个人的责任。谭克俭的四种机制的模式,他对社会养老保障机制、社区养老保障机制、家庭养老保障机制和个人养老保障机制逐一进行了分析。穆光宗则提出了“3+2”养老工程的概念,即“以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为依托或者作为基本养老方式、积极发展社会化养老事业和社会化助老事业,以期在最综合的框架中解决好以多样化需求能不能以及如何得

[14]到满足为其实质的养老问题”。徐勤从农村家庭养老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出发,

强调“从长远的观点看,应该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养老”。[15]万克德认为稳步实行“家庭——社会”养老双轨机制,才是我国农村养老的现实选择。坚持家庭养老为主,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才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养老的理想选择。

[1]成海军认为未来我国农村应建立以家庭养老为基础,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为主体,社会救助、社会照料和社会福利服务为补充的社会保障体系。[16]

此外还有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和理论出发,设计我国农民的养老保障模式,如“内敛型养老保障模式“等。学者们见仁见智,提出的观点各有各的依据,总

体看来关于养老模式的研究呈现提法多,但同一性少的特点。这些模式是否真正可行,还需要实践的检验和衡量,需要我们进一步地研究探索。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对谁应该为老年人提供照料服务一家庭还是公共责任一给予了特别的关注。研究表明,家庭成员仍然是老年人获得照料的主要提供者。而且,随着老年人寿命的延长,子女对父母的照料越来越普遍。

有学者通过对欧盟国家的研究,提出了“国家和家庭共同负担长期照料”的对策性建议。也有学者认为,在家庭结构不再胜任老年照料任务时,社区应成为提供支持和保障的可靠去处。罗伯特·凯恩对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德国等四个国家的老年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她指出“前3个国家用同一语言且有相同的传统,而后者则许诺对长期护理将与急诊护理一样列入普及的保险项日。”但是“许多主要的社会计划是不能留给个人和私人方面的,它们要求有集体的行动以使其成为个人负担得起的计划。政府不是操纵者,而应作为协调者对此项努力负很自然的职责。在对老年人经济保障的研究中,詹姆斯主要关注了家庭和政府的协作关系。他指出,“世界将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绝对贫困中。贫困老年人则是一国的主要贫困群体,而且以农村老年人和老年妇女为最。”

老年福利政策是国外学界关注的另一个重点,尤其是现行福利政策、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方面。以欧洲为例,福利国家已经或正在改变其原有的老年福利政策, Allen Walker通过对欧职各国的研究提出,首先,应明确从公共部分转移给盈利或非盈利的照料服务的提供者的比例有多大。其次,要考虑到家庭几乎在满负荷地提供照料,没有多少余地来接纳转移来的照料服务份额了。再次,应根据使用者及其家庭照料者的需要,决定提供何种种类和水平的服务,即应该建立服务使用者导向的居家照料服务体系。[17]

总的来说,国外对老年保障的研究有四个特征:一是多角度,多视野,多学科;二是在经济保障的前提下,国外对老年保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老年的照顾和料理;三是目前西方正逐渐认识家庭在老年保障中的重要性,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家庭对老年人承担与实施一定的义务;四是经济社会的转变给农村老年人尤其贫困老年的生活保障带来的冲击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

三、有待解决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一)有待解决的问题:

问题一:对于家庭养老学界存在着两种观点,一是社会养老终究会取代家庭养老,这是社会发展的方向;二是家庭养老作为中国的优秀传统,应该继续保持下去,但应该综合各种养老保障措施,使其共同发挥作用。那么该如何采取措施使它重焕光彩?

问题二:养老保险制度依旧存在着许多缺点,所以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寻求全面有效的养老保险制度。

(二)发展方向:

关于农村养老保障今后的发展方向,学术界目前的观点有同有异,相同的观点是一致认为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尽管难以维持,但鉴于中国国情和农村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家庭养老还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下去,继续担当农村养老保障的主要力量,同时要辅之以多种形式的其他养老保障方式。

结论

农村养老问题是关系农村经济建设、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值得我们继续的深入研究。在当前家庭养老面临挑战,社会养老还未全面实施的背景下,我们依旧应该将家庭养老作为主要的方式,积极寻求有效的方法研究农村养老问题,努力探索建立全面的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养老保障模式。

参考文献:

[1]万克德,世纪之交的中国农村养老问题透析,人口学刊,2000;1

[2]姚远,从运行环境的变化看农村家庭养老的发展,人口与发展论坛“农村家庭养老能走多远” ,人口研究,1997;6

[3]张仕平,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研究,人口学刊,1999;5

[4]尚长风 .国外财政政策实践及其启示 [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1;(4)

[5]卢海元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条件分析 [J].经济学家 ,2003;(5)

[6]申策 ,John Williamson.中国农村老年人最低社会养老制度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可能的社会效益 [J].中国农村经济 ,2006 ; (8)

[7]王国军 .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思路 [J].科技导报 ,2002 ; (9)

[8]张晖 .我国农村应建立不同层次的社会养老保险机制 [J].人口学刊 ,1997;(6)

[9]郑功成 .专家把脉未来就业和社保 [J].中国劳动保障 ,2002;(3)

[10]陈志国 .发展中国家农村养老保障构架与我国农村养老保险模式选择 [J].改革 ,2005;(1)

[11]杨翠迎 .建立农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的经济社会条件的实证研究 [J].中国农村观察 ,1997;(5)

[12]袁春瑛 .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保障的更改选择——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养老相结合 [J].农业现代化研究 ,2002;(6)

[13]闫艾茹 .对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思考 [J].理论探索 ,2003;(5)

孙洁 .城乡统筹: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支点 [J].甘肃理论学刊 ,2004;(2)

[14]穆光宗,“3+2”养老工程:中国特色的综合养老之路,刘宝成主编,迎接人口老龄化挑战的战略构想(北京市“老人、家庭与社区照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市老龄协会,1998;12:104—108

[15]徐勤,农村的家庭养老能走多远,人口与发展论坛“农村家庭养老能走多远”人口研究,1997;6

[16]成海军,《中国农村养老方式的现状与前瞻》,广东社会科学,2000(3)

[17]杨彩荣,《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综述 》,

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企业信息化问题及研究 文献综述

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文献综述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文献综述[材料]

中国农村宗族组织研究综述

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的调查报告

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文献综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