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杜甫

发布时间:2020-03-01 18:52: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唐代诗坛上冉冉升起两颗璀璨的明星,其中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更是中国诗歌领域的骄傲,他有着“仁者爱人”的思想,有着“忧国忧民”的爱国意识,有着“感怀悲切”的家庭责任感,他把这些情感都体现在诗歌中。因此在杜诗中关于人伦之情的描写,既是杜甫亲情世界的真实流露,又是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伦理道德的真实反映。在诗歌中,杜甫表现出对妻儿的关爱之情,不论身处何地,依然保持对妻子的深情厚爱,对儿女的疼惜、慈爱;也表现出对骨肉亲情的珍惜,连年*,与弟妹忍受分离之苦,心中惦念着弟妹的生活。这些诗歌之所以能长久流传,主要是与诗人的真挚情感、博爱情怀和艺术形式的人工美,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家也能从这些诗歌中,体会出他高尚的品格,崇高的道德思想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杜甫;亲情世界;真挚情感;博爱情怀;人工美

摘要„„„„„„„„„„„„„„„„„„„„„„„„„„„„„„„„I 前言„„„„„„„„„„„„„„„„„„„„„„„„„„„„„„„„„„1 第1章 杜甫亲情诗的内容„„„„„„„„„„„„„„„„„„„„„„„2 第1节 伉俪情深„„„„„„„„„„„„„„„„„„„„„„„„2 第2节 父子之爱„„„„„„„„„„„„„„„„„„„„„„„„3 第3节 手足之情„„„„„„„„„„„„„„„„„„„„„„„„5 第2章 对杜甫亲情诗歌的艺术探析„„„„„„„„„„„„„„„„„„„„„7 第1节 以情为文„„„„„„„„„„„„„„„„„„„„„„„7 第2节 仁者爱人„„„„„„„„„„„„„„„„„„„„„„„7 第3节 人工之美„„„„„„„„„„„„„„„„„„„„„„„8 结论„„„„„„„„„„„„„„„„„„„„„„„„„„„„„„„„„„10 参考文献„„„„„„„„„„„„„„„„„„„„„„„„„„„„„„„„11

“人之本性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感情强烈之际和新的尝试之中,因独居时不必矫揉造作,激动时会忘掉清规戒律,而在新的尝试中则无惯例可援引。”[1]在诗歌的国度中,杜甫以独特的情感体验方式,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亲情经历。他的诗不仅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还体现出“仁者爱人”的真挚情感。因此,在今天物欲横流、喧哗浮躁、亲情淡薄的世界之

中,重新解读杜诗中的情感世界,呼唤亲情的回归,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杜甫是中国伟大的诗人,中外学者对他的研究也数不胜数。1949年前的研究,研究者力图剥去他的“诗圣”的外衣,只是把他当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诗人,其中以梁启超的“情圣说”和胡适的“表现人生说”最为经典。1977年至今,出版有关杜甫的各类著作100余部,论文2500余篇。其中陈贻焮《杜甫评传》就是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生存环境等一些客观因素结合主观的判断去研究杜甫,研究杜甫的诗歌。莫砺锋的《杜甫评传》,书中详细论述其诗歌创作成就及其创作发展过程,书中在第一章就详细地研究杜甫的家庭亲情和反映出他的伦理道德思想。对于杜甫生平行迹的考辨,这以山东大学《杜甫全集》校注组所著的《访古学诗万里行》一书最为详细;而对杜诗艺术成就研究,裴斐《杜诗八期论》等都阐述自己的观点。查阅了大量的诗史资料和文学大家的研究成果,对杜甫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将从他的亲情世界的角度来写,以至更加全面的了解杜甫的博大情怀,道德思想和人格魅力。目前,有关杜甫亲情世界的诗歌研究,在国内还没有太过详细的研究,只是在一些期刊网上有涉及,所以本篇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妻子、儿女、兄弟之情着手,以诗为依据,把杜诗总结归纳出属于亲情类的诗歌,再结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合情合理地分析。 论文尊重史实,借鉴前人研究的观点,尽量多地查找有关资料,例如书籍、报刊等有关信息,以诗为佐证,用具体的材料,举例说明杜诗中亲情的表达。在杜甫的诗歌中有大约60多首写到亲情,论文从亲情诗歌内容的研究,透过对妻子伉俪情深,对儿女的疼惜关爱,对亲人的惦念之感,体现出杜甫高尚的品格和“仁者爱人”的情怀;再从“以情为文”、“仁者爱人”、“人工之美”三个方面分析杜甫亲情诗歌的艺术特色,从而具体展现了杜甫作为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第1章 杜甫亲情诗的内容

“梁启超先生说,别人都称杜甫为‘诗圣’,我却要称他为‘情圣’,因为杜甫体现在他的诗歌中的情感是最深厚的、最诚挚的,达到了圣人的境界,所以要称他为‘情圣’。” [2] 杜诗之所以能千古传唱,为人们所推崇,就在于那最为难得、又最为平常的人伦之情。

第1节 伉俪情深

杜甫在诗歌中体现出对妻儿的关切之情。众所周知,杜甫是一个积极入世的诗人,他“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立志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事与愿违,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致使他“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生活的潦倒,贫穷的煎熬,战事的连绵不断,仕途的接连挫折,使他不得不“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过着类似于乞丐式的生活。对于此,身为人父、作为丈夫的诗人,内心深处有着一股深深的歉疚之情:“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尤其是处于世事纷扰、战火连绵的动荡岁月里,杜甫不计个人的安危,深深地挂念着一家老小的安危与生计,他把一片深情熔铸在诗歌中,形成荡气回肠的感人诗篇,如《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诗作于天宝十五载(756)八月,诗人因世事离乱,被叛军羁押于长安牢狱之中,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但此刻诗人却不能忘怀于寄寓在异乡的妻儿,自己一死固然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一家老小的生活却成了大问题,兵荒马乱,生灵涂炭,叛军嗜杀成性,“比闻同罹祸,屠戮到鸡狗”,诗人深切地关注妻子和儿女们的人身安全和生活着落。诗歌在反复的吟唱中,抒发出自己焦急与不安,诗歌“语丽情悲”,“词旨婉切,见此老锺情之至”。刘克庄评价说,此诗可见杜甫笃于伉俪情深。[3]可谓知人之论。此类诗句在杜甫的诗歌中是屡见不鲜,如以下的一组诗句: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北征》)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述怀》)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客夜》) 在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家中的妻儿,语句中处处体现出诗人日久弥笃的关切之情。“性情庄重者因奉习俗为圭臬而能忠贞不渝,故皆通常为情深意笃的丈夫” [4],患难之中见真情,在离乱之中,杜甫对妻子的不离不弃,深切关怀,这是何等的真诚、感人!在与妻儿分离时期,家庭的重担压在妻子身上,“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这首诗充分展现了一位在乱世中含辛茹苦地抚养孩子的伟大母亲和忠贞不渝的妻子形象,也传递出杜甫对妻子的感激与敬爱。杜甫同夫人笃厚的感情还体现在夫妇重逢时的情景的诗歌中,他们在秦州的时候生活异常困难,诗人便以采药为生,夫妇形影相随,在《秦州杂诗二十首》中说“采药吾将老”,“晒药能无妇”。在成都草堂居住的时候,夫妇俩展现了一幅“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上鸥”亲密无间的浪漫图。杜甫和他妻子真是鹣鲽情深,晚年写的《逃难》中说:

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已衰病方入,四海一图涂炭。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妻孥复随我,回首更悲叹。

妻子陪伴杜甫一生,而杜甫也把他全部的爱都给了妻子,“久客得无泪,故妻难及晨”,“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他们的爱真正做到了至死不渝。杜诗正是用这些深情的语句,把人世间最为真切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2节 父子之爱

杜甫在诗中描绘了一段难得的天伦之情。天伦之乐、天伦之情,不仅是杜甫的情感支柱,也是每个家庭所共同期待的夙愿。身陷乱世之中,杜甫能把这段真情如实地记录在诗歌中,这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如《北征》中,他写家人聚会: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粉黛亦解包,衾绸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

战乱时代,家人音讯全无,此时久无消息的杜甫突然归来,一家人团聚仿佛在梦寐之中,诗人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家人在生活困苦,战乱分离后,再次相见的悲喜交集,松泉共鸣的情景,“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小儿女们初见时的畏惧,到“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再到孩童的天真烂漫,他们争先恐后向父亲打探外面的世事,还有女儿的狼藉打扮,这些看来显得繁琐、聒噪的生活场景,在乱世之中显得那样亲切与温馨!在凄凄惶惶之中,家人团聚本是大喜之事,但这些在战争的阴影笼罩之下,则显得奢侈和难得。生活的凄苦,衣衫的褴褛,使整个场面给人以凄楚之感,血淋淋的现实摆在眼前: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而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作为慈父的他,怎能忍受何等的痛苦打击,他的心仿佛就要碎了,他内心充满了自责和懊悔。“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儿女们因为过度的饥饿而对父亲怒吼、啼哭,杜甫并没有去责骂他们,而是任由其行。诗歌“极夫妻儿女之情”、“尽室家曲折之状” [5],这里没

有父亲的威严,也没有礼教的束缚,只有诗人那一颗充满着怜爱与宽容的拳拳之心。由于杜甫没有尽到养育的责任,所以“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怨”,“为客裁乌帽,从儿具绿樽”,但诗人对儿女却寄寓着殷切的希望,在一些诗歌中写到:

觅句知新律,摊书解满床。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又示宗武》) 诗是吾家事 (《宗武生日》) 吾人诗家流 (《同元使君舂陵行》) 例及吾家诗 (《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厦李公邕》) 呼二检赠诗 (《哭李常侍峄二首》) 爱竹遗儿书 (《秋清》)

他希望自己的儿女以后能饱读诗书,胸怀大志,同时也看出他对诗学的重视。杜甫对子女的教育也是因材施教,对于不善读书的宗文,他在生活琐事中以“仁义”的方式教导孩子们: 墙东有隙地,可以树高栅。避热时来归,问儿所为迹。织笼曹其内,令人不得掷。稀间可突过,觜爪还污席。我宽蝼蚁遭,彼免狐貉厄。应宜各长幼,自此均勍敌。笼栅念有修,近身见损益。明明领处分,一一当剖析。不昧风雨晨,离减忧戚。其流则凡鸟,其气心匪石。倚赖穷岁晏,拨烦去冰释。未似尸乡翁,拘留盖阡陌。 (《催宗文树鸡栅》) 全诗虽是说教,但入情入理,发人深省。 第3节 手足之情

杜甫不仅关心自己的家室与儿女,同时,他对自己的兄弟姊妹也充满了关切之情,这是一个兄长对亲人细微入致的关注和思念。冯至说:“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都有怀念他弟弟的诗。”[6]虽然这些诗歌不能解决他们的生活困境,但它却真实地再现了杜甫的博爱情怀。

第一,杜甫在诗中流露出深深的乡关之思。狐死首丘,叶落归根,家园故土是每个中国人的“根”。“多少残生事,飘零类转蓬”,长期的颠沛流离,命运的坎坷多舛,使诗人在岁月流逝中,愈发思念故土。如下面的一组诗句: 故园花自发,春日鸟飞还。(《忆弟二首》其二) 客子念故宅,三年门巷空。(《遣兴二首》其二)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日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九日五首》之一) 常年的漂泊,使诗人顿觉自己如浮尘一般流落在天地之间,“蓬生非无根,飘荡随高风”,因而故乡的山山水水就成了诗人魂牵梦绕的心病,“殊方日落玄猿哭,故国霜前白雁来。”诗人渴望回到故土,但战火却阻断了回乡之路,以致诗人每每在临风对月,佳节喜庆之时,都能勾起诗人的忧思,如《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因战乱频仍,杜甫流落到了秦州。此时正值乾元二年。在戍鼓声声中,鸿雁哀鸣,诗人形影相吊,唯有清风明月相伴,“闻雁声而思弟,乃感物伤心。”[7]家乡在战乱中已是满目凄凉,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诗人情有独钟,此时的明月不仅是家乡的象征,也是兄弟们共诉衷肠的寄托,然而战争却破坏了这一切,这使诗人久久难于释怀。有家难回,有国难投,诗人把浓浓的乡愁转化成情感强烈的文字,以期能与兄弟重逢于故土。因此,在杜甫的笔下,乡关之思成了杜诗主题之一。

第二,对兄弟姐妹的关爱之情。杜甫的可爱之处在于,他能够推己及人,不顾自己的困苦,真心地关注他们的生活与生计,如《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

三、其四: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生别展转不相见, 胡尘暗天道路长。东飞驾鹅后鹙鶬,

得送我置汝旁?呼三歌兮歌三发,归何处收兄骨。

有妹有妹在钟离,人早殁诸孤痴。淮浪高蛟龙怒,年不见来何时?舟欲往箭满眼, 杳杳南国多旌旗。呼四歌兮歌四奏,猿为我啼清昼。

杜甫处在乱世之中,长年与家人离散,作为长兄的他,自然而然就有了兄长兼父亲的双重责任,他为兄弟姐妹的离散一方感到悲哀,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生计忧心忡忡。“弟妹悲歌中,乾坤醉眼中”,“乱后嗟吾在,羁栖见汝难。„„十年朝夕泪,衣袖不曾干”,诗人时刻期盼着能与家人的团聚。他为兄弟姐妹喜悦,又往往为他们的困苦生活而担忧、焦虑。从他的诗句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杜甫几乎成了道德的化身,在诗歌中无时无刻地感染着千百万读者,与此同时,他的诗歌中也成了华夏文艺的共同母题之一。

第2章

对杜甫亲情诗歌的艺术探析

第1节 以情为文

杜甫亲情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首先体现在美在深情。杜甫“以情为文”,用真挚的情感书写了人间最美好的情感——亲情。“要区分真正的艺术与虚伪的艺术,有一个肯定无疑的标志,即艺术的感染性。” [8]艺术家感情的真挚程度对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影响甚大。杜甫被尊奉为“诗圣”,除了艺术技巧上的成功之外,更在于他把自己强烈的内心情感融合在诗歌中,“诗歌里四处流动的关怀与体贴同情是关键因素。其积极不辍,百难不已的救世热情,‘忧民爱物’的仁者情怀,善善恶恶的正直品格,使他对国家安危、天下苍生、家室儿女乃至花鸟鱼虫、茅室草屋都充满了真切的热情和关怀。”[9] 在浓重的伦理道德的覆盖下,情感作为衡量艺术的价值标准,自然要释放和浸润着伦理的内容,杜甫因关注于世道离乱中人的情感世界,他的情感强烈秾挚而经久不渝。杜甫因为享受过亲人的关爱,他才能把至情至性的情感真切地表达在作品中。冯至说:“这是裘马轻狂的杜甫在唱歌游猎中间偶然的感触,这感触只是火花一般地爆发出来,在他面前闪烁了一下,还没有凝结成一团火在他心中燃烧。”[10]杜甫的诗就是他的伟大情感记录,他对亲人的深情可以说是古今罕见。他对妻子的爱含蓄而深沉,“云鬟玉臂”世间女子以她最为美丽,他与妻子患难与共的磨练,远远超脱了浪漫的爱情,夹杂着浓浓的亲情。他对子女的爱痛惜而愧疚,充分展现出作为父亲的慈爱,他赞扬子女的聪明时说:“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有时对于孩子的责备也充满了父爱:“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同样,他对于兄弟姐妹的关爱,不仅关注他们自身,也关心他们的家人以及生活细节,“有妹有妹在钟离”,“弟妹萧条各何往”,“团圆思弟妹”,在这些诗句里,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随性随心而感,淡淡的道出杜甫浓郁的人伦之情。正是缘于此,梁启超先生称赞他为“情圣”,杜诗中“体现出来的那种天伦之情,由于战乱的背景得到了凸显,从而更加鲜明、感人”[11]

。 第2节 仁者爱人

杜甫“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使文学创作对于亲情的关注,融入到传统文学不断展现的原型主题。杜甫的心“不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而是与其相连的一片大陆。如果他对别人的苦难会产生同情,那说明他的心就像那种高贵的树,宁可自己受伤也要奉出香膏”[12] 。 根源在于,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又宣传“仁者爱人”,一个简单的“仁”却包含了浓浓的世间情,正是因为这样,它也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灵魂,深受儒学感染的杜甫把“仁爱”作为他自觉的道德规范,修养自己的品格。杜甫在关注亲情之中,关注于现实,不求个体解脱,不寻来世的恩宠,而把个体的心理浸融在苦难的人际关怀的情感交流中,沉浸在人对人的同情之中,彼此“相濡以沫”,使文学创作由人文关怀走向了至高无上的人生真谛和创作使命。[13] 杜甫的这种“仁爱”已超越了封建思想伦理,超越了狭隘的“亲亲”思想,即使是在“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那么

恶劣的环境,杜甫也未沉陷自己境遇而不能自拔,而是推己及人,由自己想到了苍生百姓“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他为天下社稷而担忧“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所以在杜诗所描绘的亲情画面,不局限于个人天地中,他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感,扩展到了整个社会层面,如在《九日登梓州》中,他说:“弟妹悲歌里,乾坤醉眼中”,写骨肉离散,正是许多家庭残破的缩影,“悲歌,家不忍眼,醉眼,国不忍见。”[14]在《忆弟二首》中,杜甫更是把“为仁由己”的爱人精神,自觉与安邦治国,拯救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以把匡扶济世、致君尧舜为最终理想,它并非“个性解放”之类的情感,而毋宁是人际关怀的共同感情。[15]“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是换来的却是衰残的躯体和一叶破旧的扁舟,最后凄惨地在这个破旧的扁舟中停止了他拥有满腔抱负的心。诗云:“丧乱闻吾弟,饥寒傍济州。人稀书不到,兵在见何由。忆昨狂催走,无时病去忧。即今千种恨,惟共水东流。”诗人“寄身干戈骚屑之中,感时对物,则悲伤系之” [16],这种离乱中的真情,是杜甫将儒家的博爱情怀化为人性自觉、变为心理积淀的产物。同时,也这正是这种以亲情为基础的情感塑造,扩充为“吾民同胞”的人性本体,再沉积到文艺作品中,成为华夏文艺富有人情味的特色。 第3节 人工之美 杜甫在写亲情之中,树立起了新的艺术规范和美学标准,并追求其内容与形式上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为后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可以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17] 笔者以为,在唐诗中写亲情的名篇佳作虽然不乏其人,但却没有人能像杜甫这样,始终如一地关注自己的亲人和家族。杜诗没有李白的飘逸之气,不同于韩愈的险怪奇崛,同时,杜诗既不同于白居易的通脱自在,更不同于李商隐的朦胧晦涩,同样是写亲情,杜甫总是以严格规范的人工美、世间美,字斟句酌。但他的这种规矩并不是纯形式的苛求,而是他思想、情感的反映,是为表达人伦之情的需要。如下面的一组诗歌: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椂来,微躯此外更何求。 (《江村》)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九日》)近闻韦氏妹,迎在汉钟离。郎伯殊方镇,京华旧国移。春城回北斗,郢树发南枝。不见朝正使,啼痕满面垂。(《元日寄韦氏妹》) 在平常、细小的生活场景中,杜甫紧扣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亲身感受,用规范严格的艺术形式,以亲情体验为中心,“这些诗见得深,写得透,表现出杜甫忧国忧民的广阔胸怀和力透纸背的艺术功力”[18] 。他的诗“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文人之所独专矣”[19] 。他用浑融的艺术风格,精湛的艺术追求,使诗歌中的天伦之情,成为更为平易,更为通俗易懂,更为工整规矩的世俗风度。它确乎更大众化,更易普遍接受,更受广泛欢迎。人人都可以在杜诗所开创建立的规矩方圆之中去寻求美、开拓美和创造美。因而,杜诗中描写亲情的篇章,无论是内容还是体式,都更易为人们所亲近、接受。

歌德评价中国传统文学时说:“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

道德。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平易近人的,„„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维持到数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20]杜诗在文学史上有着开山劈石的作用,他诗歌的独创性在诗学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其中杜诗对人伦之情的描述,体现了杜甫儒家情怀的完美主体人格,他对世俗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展露,使得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人伦亲情,永久保持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我们读杜甫至善至美的诗篇,是一种对心灵的洗涤,对历史的慨叹。二十一世纪的杜甫亲情诗歌研究将会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社会思想的变革,文学大家的细致研究会更加全面,客观地展现给大家,杜甫的这种情感操守,将会继续感染、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心灵。 注

[1][4][12] (英)培根,培根随笔 [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第156页,第25页,第46页

[2][11] 莫砺锋,莫砺锋说唐诗 [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第80页,第84页

[3][5][7][14][16][19]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309-310页,第400页,第590页,第934页,第510页,第2235-2236页

[8] (俄)托尔斯泰,艺术论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第148页

[9][17] 吴中杰,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范畴卷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119页,第159页

[13][15] 李泽厚,美学三书 [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第256-257页,第257页 [18] 房日晰,唐诗比较研究 [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第326页 [20] (德)爱克曼,歌德谈话录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第118页 [6][10] 冯至,杜甫传 [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第147页,第24页

参 考 文 献

[1] (英)培根,培根随笔 [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2] 莫砺锋,莫砺锋说唐诗 [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3]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 (俄)托尔斯泰,艺术论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5] 吴中杰,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范畴卷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6] 李泽厚,美学三书 [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7] 房日晰,唐诗比较研究 [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8] (德)爱克曼,歌德谈话录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9] 冯至,杜甫传 [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10] 田玮莉,杜甫亲情诗研究 [J],电影评价

[11] 刘铁峰,论杜甫的“忠爱”人伦情怀,[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4) [12] 梁蓓,从杜甫的家庭亲情诗看其人格魅力,[J],硕士论坛,2007,

[13] 袁虹,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从杜甫的怀弟诗探其思想轨迹,[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07)

[14] 殷三,无情未必真英雄——浅析杜甫的家庭亲情诗,[J],2005,(63) [15] 籍成山,杜甫亲情诗初探,[J],2002,(1)

[16] 张忠纲,赵睿才,20世纪杜甫研究述评,[J],2001,(2

杜甫

杜甫

杜甫

杜甫

杜甫

杜甫

杜甫

杜甫

杜甫

杜甫

杜甫
《杜甫.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杜甫阅读 杜甫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