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杜甫代表作(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4-29 12:06:14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鲁迅代表作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1000万字,其中著作600万字,辑校和书信400万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阿Q正传》等皆收于《呐喊》中)

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

散文诗集:《野草》

论文集:门外文谈

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续编的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18部。

鲁迅文集选 《而已集》文选 《鲁迅传略》; 《伪自由书》文选 《野草》 《朝花夕拾》《呐喊》;文集《且介亭杂文》《二心集》;杂文集 《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白光》 《端午节》 《**》《故乡》《孔乙己》。1918年5月发表首次用笔名“鲁迅”的中国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后来又发表了《明天》《社戏》《头发的故事》《兔和猫》《一件小事》《鸭的喜剧》《药》《彷徨》文集《祝福》《兄弟》《在酒楼上》《伤逝》《离婚》《孤独者》《高老夫子》《示众》《长明灯》《肥皂》《幸福的家庭》《坟》文集《题记》《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娜拉走后怎样》 《未有天才之前》《论雷峰塔的倒掉》《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说胡须》《论照相之类》《看镜有感》《灯下漫笔》《春末闲谈》《论“他妈的!”》《杂忆》《从胡须说到牙齿》《寡妇主义》《坚壁清野主义》 《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写在„坟‟后面》《藤野先生》《父亲的病》《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反驳文《中国人真的失掉自信力了吗》《墓碣文》《“友邦惊诧”论》,鲁迅的自撰文《鲁迅自传》。

鲁迅先生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广州、厦门、浙江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等50多种文字。

推荐第2篇:魏书生代表作

魏书生代表作

《教育改革家——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教学工作漫谈》《魏书生文选》(

一、二卷)《好父母,好家长》《好孩子,好学法》。

推荐第3篇:顾城代表作

顾城代表作——

我是个任性的孩子-顾城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也许 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 画下所有最年轻的 没有痛苦的爱情 她没有见过阴云

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 她永远看着我 永远,看着

绝不会忽然掉过头去

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 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 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 画下丘陵—— 长满淡淡的茸毛 我让它们挨得很近让它们相爱 让每一个默许

每一阵静静的春天激动 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 我还想画下未来我没见过她 也不可能 但知道她很美

我画下她秋天的风衣

画下那些燃烧的烛火和枫叶 画下许多因为爱她 而熄灭的心 画下婚礼

画下一个个早早醒来的节日——

1 上面贴着玻璃糖纸 和北方童话的插图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最后,在纸角上

我还想画下自己 画下一只树熊

他坐在维多利亚深色的丛林里 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 发愣

他没有家没有一颗留在远处的心 他只有,许许多多 浆果一样的梦

和很大很大的眼睛我在希望 在想

但不知为什么 我没有领到蜡笔

没有得到一个彩色的时刻 我只有我

我的手指和创痛 只有撕碎那一张张

心爱的白纸让它们去寻找蝴蝶 让它们从今天消失 我是一个孩子

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 我任性

2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作者:舒婷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

勒进你的肩膊

—— 祖国啊!

我是贫困

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飞天”袖间

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喷薄

—— 祖国啊

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阳光中的向日葵

芒克

你看到了吗

你看到阳光中的那棵向日葵了吗 你看它,它没有低下头 而是把头转向身后 就好象是为了一口咬断 那套在它脖子上的 那牵在太阳手中的绳索

你看到它了吗 你看到那棵昂着头 怒视着太阳的向日葵了吗 它的头几乎已把太阳遮住 它的头即使是在没有太阳的时候 也依然在闪耀着光芒

你看到那棵向日葵了吗 你应该走近它 你走近它便会发现 它脚下的那片泥土 每抓起一把 都一定会攥出血来

4 【请别哭泣】

席慕容

我已无诗

世间也再无飞花 无细雨

尘封的四季啊

请别哭泣

万般 万般的无奈

爱的馀烬已熄

重回人间

猛然醒觉那千条百条 都是

已知的路 已了然的轨迹

跟著人群走下去吧

就这样微笑地走到尽头

我柔弱的心啊

请试著去忘记 请千万千万

别再哭泣

5 徐志摩的让人心疼的经典语录

走着走着,就散了,回忆都淡了;

看着看着,就累了,星光也暗了;

听着听着,就醒了,开始埋怨了;

回头发现,你不见了,突然我乱了。

我的世界太过安静,静得可以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

心房的血液慢慢流回心室,如此这般的轮回。

聪明的人,喜欢猜心,也许猜对了别人的心,却也失去了自己的。

傻气的人,喜欢给心,也许会被人骗,却未必能得到别人的。

你以为我刀枪不入,我以为你百毒不侵。

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

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

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一个人的漠然加上另一个人的苦衷,

一个人的忠诚加上另一个人的欺骗,

一个人的付出加上另一个人的掠夺,

一个人的笃信加上另一个人的敷衍。

爱情是一个人加上另一个人,

可是,一加一却不等于二,

就像你加上我,也并不等于我们。

这种叫做爱的情啊……

如果你忘了苏醒,那我宁愿先闭上双眼。

你说你不好的时候,我疼,疼的不知道该怎么安慰你,

你说你醉的时候,我疼,疼的不能自制,思绪混乱。

我的语言过于苍白,心却是因为你的每一句话而疼。

太多不能,不如愿,想离开,离开这个让我疼痛的你。

转而,移情别恋,却太难,只顾心疼,我忘记了离开,

一次一次,已经习惯,习惯有你,习惯心疼你的一切。

推荐第4篇:毛泽东代表作

1、萌芽阶段——“国民党分析运动”

2、形成阶段——“井冈山红色本本之火”

3、成熟阶段——“共产党论战争与文学”

这三句话还可以这样联想记忆:“国民党拿着井冈山红色本本之火就称自己是共产党了!”

详细解释:

★毛泽东思想萌芽阶段:1921——1928年(共产党创立和国民革命时期),记忆法——“国

民党分析运动”

详细解释:国民党——《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的影响》;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运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标志:

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毛泽东思想形成阶段:1928——1935年(土地革命中前期),记忆法——“井冈山红色本本之火”,详细解释:井冈山——《井冈山的斗争》;红色——《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本本——《反对本本主义》;之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标志:农

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成熟阶段:1935——1945年(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记忆法——“共产党论战争与文学”,详细解释:共产党——《共产党发刊词》、《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论——《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论反对日

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

战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学——《改造我们的学习》。

提示:记住了这三句话基本上就可以把毛泽东各阶段的代表著作记住了,你只需要根据著作

名所含的是哪句话的关键字,就可以判断该著作是属于哪个阶段的!.

推荐第5篇:边塞诗代表作

边塞诗

边塞诗是唐代汉族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另一些诗人用乐府旧题来进行翻新的创作。参与人数之多,诗作数量之大,为前代所未见。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

边塞诗代表人物是:王昌龄,岑参,李贺。

代表诗人简介: 王昌龄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从《少年行》、《长歌行》等作品中可看出王昌龄是个慕侠尚气、纵酒长歌的性情中人。他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

岑参

岑参(约715—770),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李贺

李贺(790-816)字长吉,少年天纵,却因避家讳而与科举无缘,致使一生落魄,只活了27岁。诗人虽短命,然写作有专攻,诗写富于想象力与创新精神,表现方式也暗合意象化手法,艺术成就与审美价值极高。诗人思维奇特,且多用逆思维,达到反常规处理意象,让人一新耳目。他还能跳跃性诗写那些富有传奇色彩的凄美爱情,不仅接近现代诗的形式感与节奏感,而且很凝缩,却不会产生任何板结。“诗鬼”之于李贺,可谓实至名归。

代表作品:

1、燕歌行 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1 【注释】

1.烟尘:代指战争。

2.横行:任意驰走,无所阻挡。

3.非常赐颜色: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4.摐:撞击。

5.金:指钲一类铜臸打击乐器。6.伐:敲击。

7.旌旆:旌是竿头饰羽的旗。旆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臶。 8.羽书:插有鸟羽的,军用的)紧急文书。 9.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 10.绝域:更遥远的边陲。 11.更何有:更加荒凉不毛。

12.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 13.岂顾勋: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

【译文】

唐朝边境举烟火狼烟东北起尘土,唐朝将军辞家去欲破残忍之边贼。 战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所向无敌,皇帝又特别给予他们丰厚的赏赐。 锣声响彻重鼓棰声威齐出山海关,旌旗迎风又逶迤猎猎碣石之山间。 校尉紧急传羽书飞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单于举猎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芜多萧条满目凄凉到边土,胡人骑兵仗威力兵器声里夹风雨。 战士拼斗军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美人却在营帐中还是歌来还是舞! 时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战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义常思报国轻寇敌,边塞之地尽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围。 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辛勤已长久,珠泪纷落挂双目丈夫远去独啼哭。 少妇孤单住城南泪下凄伤欲断肠,远征军人驻蓟北依空仰望频回头。 边境飘渺多遥远怎可轻易来奔赴,绝远之地尽苍茫更是人烟何所有。 杀气春夏秋三季腾起阵前似乌云,一夜寒风声声里如泣更声惊耳鼓。 互看白刃乱飞舞夹杂鲜血纷飞,从来死节为报国难道还求著功勋? 你没看见拼杀在沙场战斗多惨苦,现在还在思念有勇有谋的李将军。

【赏析】

全诗气势畅达,笔力矫健,经过惨淡经营而至于浑化无迹。气氛悲壮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诗人着意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尤可注意的是,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全诗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与汉将的怙宠贪功,士兵辛苦久战、室家分离与汉将临战失职,纵情声色,都是鲜明的对比。

2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1.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2.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3.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4.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形容帘子的华美。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形容帐幕的华美。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 5.都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铁衣:铠甲。难着(zhuó):一作“犹着”。着:亦写作“著”。

6.瀚海: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 7.惨淡:昏暗无光。

8.风掣:红旗因雪而冻结,风都吹不动了。掣:拉,扯。冻不翻:旗被风往一个方向吹,给人以冻住之感。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赏析】

岑参在这首诗中,以诗人的敏锐观察力和浪漫奔放的笔调,描绘了祖国西北边塞的壮丽景色,以及边塞军营送别归京使臣的热烈场面,表现了诗人和边防将士的爱国热情,以及他们对战友的真挚感情。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臸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3

3、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车师西门伫献捷。

【注释】

1.走马川:即车尔成河,又名左未河,在今新疆境内。2.轮台:地名,在今新疆米泉境内。封常清军府驻在这里。 3.戈相拨:兵器互相撞击。

4.五花:即五花马。连钱:一种宝马名。五花连钱:指马斑驳的毛色。 5.草檄(xí):起草讨伐敌军的文告。 6.短兵:指刀剑一类武器。

【译文】

您难道不曾看见吗?那辽阔的走马川紧靠着雪海边缘,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云天。 轮台九月整夜里狂风怒号,到处的碎石块块大如斗,狂风吹得斗大乱石满地走。 这时匈奴牧草繁茂军马肥,侵入金山西面烟尘滚滚飞,汉家的大将率兵开始征西。 将军身著铠甲夜里也不脱,半夜行军戈矛彼此相碰撞,凛冽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 马毛挂着雪花还汗气蒸腾,五花马的身上转眼结成冰,营幕中写檄文砚墨也冻凝。 敌军听到大军出征应胆惊,料他不敢与我们短兵相接,我就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

【赏析】

诗人在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去征播仙,他便写了这首诗为封送行。为了表现边防将士高昂的爱国精神,诗人用了反衬手法,抓住有边地特征的景物来状写环境的艰险,极力渲染、夸张环境的恶劣,来突出人物不畏艰险的精神。诗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艺术手法,写得惊心动魄,绘声绘色,热情奔放,气势昂扬。

6、出塞 其一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但使:只要。

2.飞将:指汉朝的飞将军李广

【译文】

秦汉以来,明月就是这样照耀着边塞,但是离家万里的士卒却没能回还。如果有卫青、李广这样的将军立马阵前,一定不会让敌人的铁蹄踏过阴山。将军刚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剩下凄凉的月色。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4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抗匈名将的怀念,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首句从秦汉时的月色和关塞写起,点名月色、关塞依旧,但时光流逝,朝代变迁,长期边防战争给人民和将士带来无限灾难与痛苦。在描写景物中,给予了深厚的感情。后两句采用以古讽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将来讽刺当今边将的无能,语意含蓄,情感深沉。诗中充满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

7、出塞 其二 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注释】

1.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新:刚刚。 2.沙场:指战场。 3.震:响。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时的情景。枣红马刚刚装上用白玉装饰的马鞍,战士就骑着它出发了。战斗结束的时候天已经很晚,战场上只留下寒冷的月光。城头上催战的鼓声仍在旷野上回荡,刀鞘里的钢刀血迹还没有干。诗人寥寥数笔,就把将士们的英雄气概,胜利者的骄傲神态,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8、从军行七首 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青海:青海湖 2.穿 : 磨穿

3.楼兰:汉西域国家。元封三年归汉,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境内。这里指侵扰西北地区的敌人。

【译文】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短, 一座城池遥望着玉门关。 身经百战,黄沙穿破了金甲, 不攻破楼兰城坚决不回家。

【赏析】

诗人准确把握戍边将士跃动的心律,又赋之以恰当的色彩和光线,使诗歌艺术画面的气象恢宏开阔,情调悲凉壮美,意境深邃高远,鲜明地体现出生活在盛唐时代人们所共有的精神特征。首联“青”、“黑”、“白”三色齐涌画面,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的丹青国画。在这幅国画中,诗人不仅充分发挥了色彩的对比作用,而且更突出了光线明暗的作用,达到了以色彩传情的写法,达成情景交融的效果。

5

9、从军行 其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释】

1.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一作“谁解”。 2.新声:新的歌曲。

3.关山:边塞。旧别:一作“离别”。

4.撩乱:心里烦乱。边愁:久住边疆的愁苦。 5.听不尽:一作“弹不尽”。 6.关城:指边关的守城。 7.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 8.表:上表,上书。

9.掩尘骨:指尸骨安葬。掩,埋。

【译文】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赏析】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后来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10、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0.远上;远远向西望去。“远”一作“直”。 11.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12.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13.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 14.度:吹到过。不度:吹不到

15.何须:何必。何须怨:何必埋怨。

【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臷在高山中。 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6 【赏析】

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诗的三四两句,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臵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11、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译文】

精美的酒杯之中斟满甘醇的葡萄美酒,勇士们正要开怀畅饮,却又被急促的琵琶声催促着要上战场。如我醉倒在战场上,请君莫笑话我,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大军饮酒出征的场景,反映出战士乐观豪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作者改变了七字句习用的音节,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强了它的感染力。

虽然诗的内容反映了战争的残酷,但是并不伤感。相反,全诗充满了乐观豪迈的情调。醇浓的“葡萄美酒”,精致的“夜光杯”,悦耳的“马上琵琶声”,“醉卧沙场”的酣态,“君莫笑”的戏谑,这些优美的词句冲淡了残酷的战争阴云,奠定了这首诗健康、乐观、悲壮的基调,表现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加之它的语言明快流畅,铿锵激越,无论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不失为唐代边塞诗中的压卷之作。

7

推荐第6篇:杜甫

杜甫

一腔热血,十年奔波,只求忠君国。不料君蒙蔽,不识其才俊。曲折,曲折。险遭不幸,官场路难行!;

谪迁之意孤独,忧国怜民感慨。怎受得风声?处处伤情。潼关吏甚安史兵,终日战战兢兢。

妻子别离,月是故乡明;杜鹃啼血,感时花溅泪。无奈下,徒登高。有霜爬上眉梢。

爱诀别

——读林觉民《与妻书》

此刻,在我句读完最后一个标点,手中的笔滑落的瞬间,我突然难以抑制地趴在桌前放生大哭。我尽乎绝望地相信,也许有生之年,我不会再读到像这样一封催人泪下的情书了,再也不会了。这封在血与火、爱与恨、生与死之间洗炼成的《与妻书》,像一首卓绝的诗,烙着爱的诀别,注定了只能在那样一个风云涌动的动荡年代高傲地绝版!

一方锦帕,四四方方地承载着棱角分明的情与爱的告别,在那个星月无光的不眠之夜,林觉民赴死般的情怀那样决绝,明知不可为而偏欲为,为了以身相殉的革命,为了理想尽头的共和,他只能选择抛弃小家与妻子陈意映。滴不尽的血泪,化不开的浓墨,手中墨汁欲滴的笔不知如何在锦帕上运笔,告诉意映他选择抛弃她了吗?告诉意映他要死了吗?不知道啊,他们经历了那么多场分别,却都不是为这最后一次生与死的分离做的彩排啊!

他于如漆的暗夜里回味内心最明媚的记忆:“初婚三四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忘了离别,忘了生死,只记得他与她的低语浅笑,温暖如春。啊,爱这么短,遗忘却这么长,“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此后,他会成为意映夜夜的惊梦,日日的折磨,林觉民不知道未来载沉载浮凌迟一般的岁月,他的意映该如何独自熬过那些似乎永不止休的日日夜夜„„

管不了这么多了,垂死的中国需要鲜血来祭拜供养,压制的民心需要用炮火来引发,,“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为了天下更多的妻子不再像意映一样流泪,为了更多的丈夫不再如自己一般挣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用血与火、灵与肉、肝与胆来奠基他辈之人为之共同追求的名为共和的梦想!佛曰: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意映,只能成为林觉民心中永生那以弥补的亏欠„„

一灯如豆,太暗了,太暗了,世界留给林觉民的只是这样一点微弱的稀光啊,照不亮前方,照不亮爱情,他有多爱她呢?如果情爱可以丈量,我相信一定会是万丈无限。林觉民书“吾至爱汝,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小爱点亮大爱,他爱着意映,也爱着中国,正是他对意映爱的信念,支持着他为了天下人的幸福而视死如归啊!

感天动地的爱必将以翻天覆地的时代作为背景来陪衬,轰轰的炮火在历史中回荡,如雨的子弹与人得血肉沉闷地撞击,在昏天黑地中开出一朵朵明艳的血花。黄花岗,历史不会忘记的地方,林觉民的坟墓,陈意映的噩梦。“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别了,意映,别了,至爱的人,为了我的爱,为了你腹中的小觉民,好好活下去,“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呜呼哀哉!我相信生命不可以天长地久,然而爱情,却可以!

与生命相比,一切都太过卑微

或许从年少的励志格言里,我们就来是听到关于生命的种种,比如“生命是最宝贵的,因为他只有一次”;“我们要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的确,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生命。

和生命相比,一切都太过卑微,正像一个形象的比喻所说的:要是人生是一连串的数字的话,那么身体健康就是前面的“1”,金钱,事业,爱情,就是后面的“0”。显然人生要是没有前面的“1”,后面有再多的“0”,也是没有意义的。而这里所说的健康,自然是延伸意义上的生命。

看到了生命如此宝贵,因此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来保护好它。更何况健康的身体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前提,如果身体垮了,其他一切都是徒劳的。

虽说我们要为了事业而奋斗,要为了家人而拼搏,但我们绝不能忽略自己,任何时候都要善待自己,爱惜自己。让自己拥有完整的,健康的,愉悦的生命过程。

我们每个人都一样,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比我们的生命更珍贵!和生命相比,任何痛苦和烦恼都显得无比渺小。我们不一定等到生死关头才感悟生命的可贵,而应该从现在开始,让自己拥有健康的身体和愉悦的生命。只有拥有革命的本钱,我们才能打赢一场又一场的人生之战。

不难想象,我们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谁都难免会有痛苦和烦恼。那么,要想应付各种挑战,没有良好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平衡能力将会很难应付。

古人说:“忧则伤身。乐则长寿”。只有具备良好的情绪,我们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容易保持年轻。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读后感】

我说我有病,真切的承认了,无论古时还是如今,其实我们早已生活在这个病态的世界里,无药可救,即使你再难受,我们也很难做到感同身受,我们都有着各自的病,那些深藏在身体里的负能量,在血管里膨胀着,流动着,看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各种滋味深长。

无论是怎样的爱情,是人鬼情未了的生死两茫茫,还是梦牵自家花园的情不知所起,而一往情深。总觉得,在爱情里,没有谁对谁错,还是谁错的多,而是在这一去不复返的时光里,你遇见了谁,就会带给你怎样的情感,你若不离,我必生死相依,你若离开,后会无期,时间会把一切平淡。我想这就应该是对待感情的态度吧,谁也不怨谁,只有谁爱的更多。

其实杜十娘不必一死,既然已是自由之身,又何必为了一个牲畜之人而投江呢,十娘应该拿着自己的百宝箱,过好自己的生活,那些钱,足以余生不愁生计,也可用那些钱救出更多的风尘女子,让她们不再走上自己的路,好好的生活下去,这才配得上女侠的称赞,有一死的勇气,却没有活下去的勇气,此时的十娘是不是也懦弱了些,一死可以,但要为值得自己去牺牲的人,可是李甲,从始至终,就是一个肮脏内心的人,何谈爱情呢,觉得这不是爱情,只是一段孽缘而已,不要也罢。

若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是不是这样的词句来得有些讽刺凉薄,其实爱一个人是有理由的,如果当有一个人说,爱你是没有理由,那是因为,他/她钟的不是你的情,而是你的脸,你的钱,罢了,你也不必问他、她,你爱不爱我,因为若真爱,它早已深藏在你的生活里。你若不离,我必生死相依,你若离开,后会无期。

词绝天下

不知从何时开始,喜欢在宁静的淡淡午后,捧一卷素札词笺,静静的把自己支付于那清丽的文字,任由其在我的思想里游弋。或长或短的句子恰能直抒胸臆,华丽的辞藻间构架的是馨香绮丽的古韵。

(一)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最先读到的便是清照的词。那“惊起一滩鸥鹭”的欢乐,沉碎在粉红色的荷蕊里,久经不衰。少女的本性在那一刻显露无疑,天真,单纯。涉世未深的她在自家花园里偶遇明诚的那一刻,娇羞的“和羞走”,还不忘“倚门回首”,看一眼这意气风发的男子,最后“却把青梅嗅”。她的爱情,同这园里的花一同绽放在这碧天白云之下。

新婚燕尔,她是幸福的,然而这样的幸福却如朝露般易逝。仿佛只是一个转瞬,天下狼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到处战火纷飞。在那个金戈铁马的年代,她被迫与心爱的丈夫分开,在各地辗转。她丢失的,不仅仅是珍贵的书卷,更是她的人生。再也看不到她“沉醉不知归路”的率性与洒脱,站在萧索凄清的凤凰台上,她凭栏远眺,似是在望明诚,似是在望人生,却只是“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幽深的庭院里,陪伴着她的只有寂寞与离愁,黄花落了满地,萧瑟的秋风拂过她的身子,那人竟比黄花还瘦!

纵然这位落魄的才女晚景凄凉,但她的词始终如一的像她的名字——清照一样,有着“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雅幽丽。在宋朝的烟云里,她如一朵风姿绰约的青莲,携着倾尽天下的词,从那藕荷深处飘来。

(二)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纳兰容若《木兰花令》

从来没有一句词,能像“人生若只如初见”这样打颤我的心灵;从来没有这样一种爱情,能像纳兰容若的人生这般叫人断肠;从来没有这样一个人,能像纳兰容若这般风华绝代。

他,出身名门,相貌英俊,才气不凡,前途顺畅,是多少人钦羡的对象?他却不注重名利财富,专注于文学,追求灵魂中的真、善、美。“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他如是说。但命运却待他不公,让他邂逅了人生最美丽的爱情,却又将它无情的夺走。心爱的妻子已踏赴黄泉,在多少个梦回的午夜,他独自垂泪伴月到天明,吟着“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对月诉说着对爱妻的思念。

他带着一颗玲珑的赤子之心,游走在这红尘俗世之中,倚竹赏菊,吹月饮觞,氤氲出一句句烁光闪影的词句,却又悲叹“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在这浊世之中,纳兰容若,胸纳幽兰,神容略若,写着他绝世无双的词,流连在无尽的爱与忧中。

(三)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苏东坡《江城子》

一个豪迈的血性男儿,他立志报国,发誓要为这个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无奈仕途不顺,一再被贬谪,他也曾为此忧怨过。中秋之夜皎月如玉般倾洒人间,在这合家欢聚的时刻,他却孤身一人。且有前途渺渺,自然而然的想起了远在千里之外的亲人。这种思念,这种孤单,这种彷徨,唯有对着圆润清华的月光吐诉,和着浓香烈酒咽到肚里,断肠。他并没有一直忧怨下去,他的胸怀是豁达的,他相信,只要有真心,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共赏婵娟。他想的不是名利,而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是百姓,所以即使被贬谪,依然是“倾城随太守”。

在人生的起伏中,东坡是坚强的,他有如东岳泰山般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又有滚滚长江般的豪放,亦有那千转百回的似水柔肠,更有那绝响于天下的文采!

合上素笺,那些精美的词句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那些流光溢彩的人生在我眼前一幕幕浮现,那些如泣如咽的忧诉在我的心头萦绕。一句句词,就像一道道长虹,划破我人生的天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迹。

古韵犹如一卷华丽的古卷,词就是其中精彩的一章;古韵犹又如一片似锦的繁花,词就是其中绚丽的一朵;古韵亦如那深邃的星空,词就是其中闪亮的一颗星子。在斑斓的古韵中,词绝天下!

推荐第7篇:杜甫

杜甫

在我的家乡河南有许多名人,他们有的是名贯古今的诗人;有的是威风凛凛的大将军;有的是报效祖国的革命英雄;有的是事业有成的企业家;还有的是为国争光的运动员…….家乡的名人还有很多。今天我就来说说中国的大诗人:杜甫。

杜甫公元712年出生,770年去世,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杜甫的一生颇有些曲折,他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天资聪颖,据称七岁便能写诗,十

四、五岁时便“出游翰墨场”(《壮游》),与文士们交游酬唱。二十岁以后十余年中,杜甫过着漫游的生活。这既是为了增长阅历,也是为了交结名流、张扬声名,为日后的仕进作准备。他先到了吴越一带,江南景物和文化,给他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二十四岁时,杜甫赴洛阳考试,未能及第,又浪游齐、赵,度过一段狂放的生活,他后来回忆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杜甫的影响也很大。他的诗则集古之大成,内容无所不包,兼有各种风格,诗境空前绝后,不论古人还是来者,都无法超越他了。杜甫的诗被后世的诗人推崇备至,写诗的人没有几个不称道杜甫的,金圣叹把杜甫诗列入才子书之一。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是从他的成就和他在后世诗人心中的地位给起的。

听了介绍你一定对“诗圣”杜甫有了一定量的了解吧。

推荐第8篇:杜甫

教案

名山县第一中学 李长炳

【教学目标】

1、学习诗人关注国计民生,感时忧国的精神,品味在逆境中不懈追求人生价值的抱负与忍耐和承受苦难的人格;

2、充分利用教材,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传记,有效的利用教材提供的各种资料为我所用。【教学重、难点】

1、阅读重点应放在大致了解杜甫的文学生涯及诗人在“万方多难”中生发的诗歌创作上,体会杜甫的人格追求。

2、本文牵涉到许多历史时间,学术性强,阅读难度大。【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介绍“传记文体”,顺势导入新课:

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一种新的文体——传记。传记是一种常见的文学形式,主要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依据各种书面的、口述的回忆、调查等相关材料,加以选择性的编辑、描写与说明而成。传记和历史关系密切,某些写作年代久远的传记常被人们当史料看待。

传记的作者在记述过程中,可能会渗透自己的情感、想像或者推断,但和小说不同,它一般不虚构。纪实性是传记的基本要求。它的类型很多,包括一般的传记、自传、评传、人物小传、人物特写、回忆录、年谱等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诗人冯至的笔迹,同诗人杜甫一起去感受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通过他的诗歌一起去感受一份与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的炽热而跳动的心灵。(要求学生从教材“阅读提示”中了解诗人冯至,并从网上搜集、整理他的知识信息。)

二、抓住主要信息,提高阅读能力。

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提炼课文主要信息:(学会怎样把长文章读短) (1) 教师先让学生按“时间”、“社会状况”、“诗歌特点”、“代表作品”几个方面提炼课文各部分的核心信息; (2) 教师边提问边明确下列重要信息: 长安十年

时间:746——756 年5月

社会状况:这时的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的征象,唐玄宗纵情声色,李林甫专权,杨国忠等贪污,杨希烈庸懦。长安被阴谋和恐怖的空气笼罩着。

杜甫经历:初到长安时,漫游时代的豪放情绪还没有消逝。但随着与现实的接触渐多,豪放的情绪逐渐收敛,几年前饮中八仙的那种浪漫的气氛几乎扫荡无余了。李林甫最嫉恨文人和艺术家 ,使杜甫在李林甫的阴谋政治里遇到打击。 他一方面被贫穷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诗歌特点:一种矛盾的心情充分反映在他长安前期的诗里: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个官职。常有这样的对句:上句说要脱离使人拘束的帝京,下句紧接着说不能不留在这里。

代表作品:(1)三篇《大礼赋》:是他长安十年内最辉煌的一个时期。(2)《兵车行》:他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3)《前出塞》九首:一再地对于侵略性战争提出疑问。(4)《丽人行》:描画杨氏姊妹荒淫无耻的生活,是杜甫在长安真实的收获。(5)《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是一篇杜甫划时代的杰作,也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的总结,标志着他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超越了他同时代的任何一个诗人。

流亡生活

时间:756年6月9日——757年9月

社会状况:安史之乱开始,唐代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剧烈变化:政治上,丧失中央集权的统治力量,对外抵御不了外族的入侵;经济上,生产力下降,社会贫困日渐加深。

杜甫经历:杜甫在长安沦陷前的一个月离开了长安。756年6月9日潼关失守,白水也沦陷了,杜甫在局势急骤的转变中开始了流亡的生活。

诗歌特点:时代的变化反映在杜甫的诗中,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使脱去了浪漫主义斑谰的衣裳,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代表作品:(1)《悲陈陶》和《悲青坂》:描写陈陶和青坂惨败景象,告诫反攻不要焦急,要等待条件成熟。(2)《春望》:充分表达了山河破碎和个人的生活与心境。(3)《哀江头》:给曲江唱出哀婉动人的挽歌。(4)《北征》: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相媲美,表现了杜甫惊人的写实才能。 侍奉皇帝与走向人民

时间:757年11月——758年6月;758年7月——759年7月

社会状况:唐军收复长安,肃宗也回到长安。但胡人势力还相当相当猖獗、长安物价一天比一天高涨。回纥抢掠,吐蕃扰边,阿拉伯围攻广州,“大唐”便从征服外族转变为被外族侵略,正是民生凋敝、外族侵凌的时期。

杜甫经历:杜甫和家属再次回到长安,这是杜甫在长安的最后一次居留。758年6月他离开长安,再也没有回到长安,他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诗歌特点:表达唐军胜利的兴奋的心情;开始顾虑到人民的负担,表达两方面的积极精神:既对胜利有绝对的信念,又揭露朝廷的种种缺陷。走向人民后,除去为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代表作品:(1)《洗兵马》:王安石说它是杜诗中的“压卷”。(2)《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写于从洛阳回到华州的路上,这六首诗自成一组,是杜甫诗中的杰作,从白居易开始就不断被人称赞为诗的模范,继承了《诗经》、汉乐府的传统,影响了后代的进步诗人。

三、培养探究能力:

1、试结合选文内容,谈谈:为什么杜甫的诗歌会被称为诗史? (1) 学生思考、讨论、归纳,教师给予点评; (2) 教师明确:

杜甫的诗之所以被称为“诗史”,就在于他的诗歌真实记录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年间的社会历史状况,这其中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也有普通老百姓痛苦呻吟的写照,同时也生动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历程。不同于正史只关注帝王将相的文治武功,他的诗歌把目光投向广大的人民,即使在个人身世的感喟中,我们也能看到时代的影子。

2、关于《杜甫传》的写作目标,冯至曾经这样要求自己:“还杜甫的本来面目,他的伟大之处和历史局限都要写够,写出分寸。”请从原文中找出一两处具体描写 ,说说冯至是如何实践他的这种写作要求的? (1)学生思考、讨论、归纳,教师给予点评; (2)教师明确:

杜甫是一个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关注现实,关心民生疾苦,这些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很具体的反映。但是,杜甫并不是一个高大全的人物,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由于时代的原因,他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比如:

①“他在长安一带流浪,一天比一天穷困,为了维持生活,他不能不低声下气,充作贵族府邸的‘宾客’。” “从这里我们看到,杜甫一方面被贫困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为了求得一个官职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

②“他40 岁以前存留下来的并不多,一共不过50来首,其中固然有不少富有创造性的诗句,但歌咏的对象不外乎个人的遭遇和自然界的美丽和雄壮。” ③最后一节结尾指出杜甫对统治阶级的某些幻想,以及对“变乱”在、性质的模糊看法,这也是杜甫历史局限性的表现之一 。

这样类似的句子,在本文中还有很多。冯至在他的作品中,真实地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杜甫。在长安的十年中,他努力想博得权贵的青睐,谋求仕进的途径,因此这个时期,他创作了很多歌功颂德、酬酢唱和的诗篇,在他这一时期的作品中,他更多的关注个人的荣辱,他的目光还没有投向广大的人民。这是他的历史局限性。冯至在阐述这一点时,又真实地刻画了杜甫内心的矛盾,同时从个人的不幸中,杜甫也开始看出时代的危机,这一切都预示着他创作方向或者人生道路的转变即将到来。通过这样的例句,我们可以看出冯至在作品中刻画了一个为贫困和仕进心折磨的真实的杜甫。但是,作者如实写出杜甫的局限性,不不会削弱杜甫的伟大,相反。我们 看到的却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

3、从杜诗所表达的情感入手,分析一下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1)学生思考、讨论、归纳,教师给予点评; (2)教师明确:

①早在“长安十年”时期,他就写出了第一首替人民说话的诗《兵车行》,继此还写出了一再地对于侵略性战争提出疑问的诗《前出塞》九首;②以《春望》《月夜》《北征》为代表,他在这些诗中发扬了他爱祖国、爱人民的精神;此后唐代的诗歌有一部分走向现实主义的朴质的道路。 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思,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现实,表达了人民的情绪和愿望。③以《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为代表的诗歌,不只单纯地反映人民的痛苦,而且更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内心的矛盾。这矛盾是在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在人民与统治者中间感到的剧烈冲突,这时,他除去为人民诉苦外,还不得不考虑到国家和民族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总之,“长安十年”的困顿,孕育了杜甫思想变化的种子;“安史之乱中的流亡生活”则使得杜甫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从思想感情上完成了日渐远离皇帝而走向人民的痛苦过渡。杜诗中反复呈现的两种感情旋律:

一、无论“慨世”还是“慨身”,杜甫个人的喜怒哀乐总是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通;

二、杜甫无论遭遇多少挫折与艰难,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承担与执著的意志。因此,“诗圣”这一称号对于杜甫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四、课外阅读杜甫下列名篇:《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月夜》、《北征》、《三吏》、《三别》,加深对上述问题的理解。(可上网搜索)

第二课时

能力培养

(一):文言传记的阅读

[2008年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韩林,京兆长安人。工文辞,举贤良。玄宗在东宫,令条对国政,与校书郎赵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补阙,判主爵员外郎。进至礼部侍郎,知制诰。出为號州刺史。號于东、西京为近州,乘舆所至,常税厩刍①,休请均赋它郡。中书令张说曰:“免號而与它州,此守臣为私惠耳。”休复执论,吏白恐尾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敞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诡如休请。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都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萧嵩举所以代者,嵩称休志行,遂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休直方不务进趋,既为相,天下翕然宜之。万年尉李美玉有罪,帝将放岭南。休曰:“尉小官,犯非大恶。今朝廷有大奸,请得先治。金吾大将军程伯献恃思而贪,室宅舆马僭法度,臣请先伯献,后美玉。”帝不许,休固争曰:“罪加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帝不能夺。大率坚正类此。初,嵩以休柔易,故荐之。休临事或折正嵩,嵩不能平。宋璟闻之曰:“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嵩宽博多可,休峭鲠,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帝尝猎苑中,或大张乐,稍过差,必视左右曰:“韩休知否?”已而疏辄至。尝引鉴,默不乐。左右曰:“自韩休入朝,陛下无一日欢,何自戚戚,不逐去之?”帝曰:“吾虽瘠,天下肥矣。且萧嵩每启事,必顺旨,我退而思天下,不安寝。韩休敷陈治道,多讦直,我退而思天下,寝必安。吾用休,社稷计耳。”后以工部尚书罢。迁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赠太子太师。

(节选自《新唐书•韩休传》) [注]①厩刍:草料。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休复执论

执:坚持。 B.休直方不务进趋

务:致力于。 C.帝不能夺

夺:使„„改变。 D.吾用休,社稷计耳 计:计策。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以母丧解,服除,为工部侍郎 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B.不意休能尔,仁者之勇也 王元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时政所得失,言之未尝不尽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何自戚戚,不逐去之

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休擅长写文章,被举荐为贤良,在玄宗为太子时,受命逐条回答有关国政问题,此后担任过一系列重要的官职。

B.韩休任號州刺史期间,体察民情,请求为號州百姓减免赋税,经过努力终获成功,表现出他为民请命的仁爱之心。 C.韩休因萧嵩举荐而任宰相,他的耿介刚直与萧嵩的宽容随和形成互补,二人关系也很和谐,因而得到宋璟的赞许。

D.韩休秉公直谏给了玄宗很大压力,但面对谗言,玄宗非常清醒,将韩休与萧嵩进行比较,说明了任用韩休的理由。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 译文:

(2) 罪细且不容,巨猾乃置不问,陛下不出伯献,臣不敢奉诏。 译文: 能力培养

(二):(传记类文本阅读示例) [2008年宁夏卷]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 盛宣怀的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

“办大事,作高官”是李鸿章对盛宣怀一针见血的刻画,也可以说是对他一生发展道路

的指引。盛宣怀是按照这条道路和程序走的,李鸿章也是照此方针培植他的。盛宣怀所经营

的近代企业及与之相应的新式教育事业,在当时都是无先例可循的“大事”,但因为有李鸿

章的大力支持而取得成功,并被李鸿章多次保举,直至官拜邮传部尚书。他因办“大事”卓

有成效而至“高官”,反过来又利用“高官”的地位和权力来促进“大事”的发展。可以说,

盛宣怀是处非常之世、走非常之路、做非常之事的非常之人。 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盛宣怀实际上已经全部或部分地控制了一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轮船、电报、铁厂、铁路、矿务、纺织、银行等大型企业。他在披荆斩棘、奋力开拓的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新式人才十分重要,没有与这些新兴企业相适应的新式人才,将一事无成。那些皓首穷经的学究们绝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科举所取之士对此一窍不通。那么,新式人才从何而来?盛宣怀认为,必须立足于自己培养,聘用洋师只是暂时的、短期的。之所以如此,煤铁矿藏“实以开采为大利所在,未便使外人久与其事”。基于这种认识,盛宣怀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往往创办附设于企业的带有训练班性质的学堂。比如办电报局时,他在天津、上海等地办有电报学堂;督办汉阳铁厂时,也办有附设的学堂。这些学堂在学制、课程等方面都只注重实用,理论和基础知识则不求系统,属于非正规的训练班。盛宣怀是一个有心人,“精细为群僚之冠”,他对这些训练班及时总结经验,作为以后办正规学堂的准备。

1895年秋,盛宣怀得到直隶总督王文韶的批准和支持,在其权力和经济能力许可的情况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同他办实业一样,盛宣怀在办教育时也以“学以致用”为准则。他给北洋大学堂订了两条规则:其一是不许“躐等”。他说:中国过去学西学的学生成绩不显著的原因之一,就是“学无次序,浅尝辄止”,本大学堂的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骛,直至完成学业。其二是要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不过是工具。 盛宣怀这一观点的形成,不仅源于他汲取了过去同文馆只学外语因而用途不广的教训,也是他自己在办实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认识的结果。也正因为这样,后来当他的天津海关道继任者李少东请求将60名学生分别改学法语、德语和日语时,他毫不留情地加以阻止了。

1896年春,盛宣怀禀明两江总督刘坤一,请求“如津学之制而损益之,设立南洋公学”。他非常慷慨地提出“学堂基地由臣捐购”,常年经费也由他所经营的轮、电两局岁捐十万两。此时正是盛宣怀大展宏宏图之际,因而主张南洋公学“取国政之义,以行达成之实。于此次钦定专科,实居内政、外交、理财三事”。显然,南洋公学是全国性的以培养政法人才为主的、由盛宣怀直接控制的正规学校。盛宣怀办学思想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他非常重视基础教育。他说:“师范、小学,尤为学堂一事先务中之先务。”所以南洋公学陆续设立了师范院、外院(附属小学)、中院(中学)、上学(大学)和特班。郑观应赞誉说:“此乃东半球未有 之事,其非常不朽之功业也。” (摘编自夏东元《盛宣怀传》)

15.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经过近三十年的苦心经营与奋力开拓,到19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关系国计民生的许多大型企业,都已处于盛宣怀的全面或部分掌控之中。 B.盛宣怀认为,开采矿藏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一旦让外国人插手其间,将使中国的矿藏资源大量外流,因而主张完全自主开采。

C.盛宣怀在天津、上海等地办的电报学堂和在汉阳铁厂时办的学堂,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强,而理论和基础知识则相对薄弱。

D.盛宣怀认识到培养新式人才的重要性,认为科学所取之士不可能去搞机器技术和企业管理,必须通过新式教育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E.传记通过对盛宣怀教育思想及办学实践的记述,表现了他作为实业教育家的远见卓识,也反映了我国近代学校创办前后的社会背景。

16.盛宣怀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了哪些主张?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教育思想的教育说明。(6分)

17.盛宣怀创办并直接控制的南洋公学有什么特色?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办学目的?请简要分析。(6分)

18.盛宣怀办学成功的主要原因,有人认为是他有丰富的办学经验,有人认为是他教育思想先进,有人认为是他经济实力强,有人认为是要鸿章的培植。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8分) 能力培养

(三):同时代诗歌鉴赏

(2009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吐蕃的侵犯成为干扰唐帝国的重要外因。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贵族武装乘唐军忙于收拾安史之乱残局之际,大举东侵,竟连破泾邠二州,攻占唐都长安达十三天。此次进犯被唐军击退之后,他们又从与四川交界的南路向唐王朝发动进攻,在同年十二月,又连破松、维、保三州及云山二新城。广德二年春,严武接替高适,再度出任剑南节度使。刚一到任,他就狠抓军队的训练,当年秋天,就一鼓作气,击破吐蕃七万余人的精锐部,先后收复了当狗、盐川二城。这首诗就是他击破吐蕃入侵的纪实。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附:

(一)参考答案:

8、D

9、A

10、C

11、(10分)

( l )刺史倘若了解到百姓困苦却不救助,怎么能执政呢?即使获罪,也走心甘情愿的。(句中“岂为政哉”译成“难道是执政之道吗?”,“所甘心焉”译成“也是心甘情愿的事”,也算对。)

(2) 罪轻的人尚且不能被宽容,罪重的人竟然放过而不问罪,如果陛下不放逐程伯献,我就不能接受诏令。(句中“巨猾”译为“大奸”也算对。)

(二)参考答案:

15.(5分)B C。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16.(6分) 第一问(4分): ①学员必须循序渐进,不许中途他鹜,直至完成学业;②重在学习专门科学技术,文字语言只不过是工具。 第二问(2分):

体现了盛宣怀“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 17.(6分) 第一问(4分):

①以内政、外交、理财等文科专业为主;②设有师范、小学、中学和大学。 第二问(2分):

①为国家培养政法人才;②为新式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18.(8分)

①有丰富的办学经验,办训练班、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②教育思想先进,学以致用,重视基础教育;③经济实力强,控制许多大型企业;④李鸿章的培植,保举做高官,支持办学。

(三)参考答案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局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浓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关的将领,斗志昂扬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考点】第一问: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 第二问: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E 【解析】第一题考查意境形象,注意点出意象,分析画面要注意时间、地点、总体特征。分析本题的寓意,一定要注意注释(“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的提示作用。第二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结合第

三、四句具体诗句分析。作诗歌题,一是要注意结合诗歌分析,二是要明确答题思路,三是要注意诗歌注释的提示作用。

【思路分析】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第三课时

一、能力拓展:本课我们开展创造性探究学习:杜甫的人生事例,可以证明哪些观点?(如何将本文的材料充分用于我们的写作。

1、请同学们就上述课题思考、交流、合作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及时给予点评;

2、教师归纳并补充,明确如下:

(1)逆境可激发人的斗志,催人成就一番大业。(论据:“万方多难”中成就了“诗圣”)

(2)文学、艺术家应心怀祖国、心怀人民,才能有更大的作为。(论据:杜甫忧国忧民、从侍奉皇帝到走向人民才一再被后人传颂,成为永恒。)

(3)人民公仆就应心怀人民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论据:P9杜甫不愿重蹈高适覆辙,去过逢迎长官、鞭打人民的生活,虽然贫穷,也辞却河西县尉的任命。)

(4)人民公仆应以身作则,敢于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论据:P14杜甫不顾生死上疏援救房琯,正是他认真履行“左拾遗”谏臣的职责。)

(5)人生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心中的理想,否则将一事无成。(论据:杜甫的一生是万方多难的一生、巅沛流离的一生中,但他却从未放弃心中的追求,心中的理想,最终成为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6)文学、艺术家应和人民群众相结合,和伟大时代相结合,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论据:杜甫从开始的个人奋斗、侍奉皇帝到走向人民过程的转变,才一再被后人传颂,才成就了他“诗圣”的美名、“诗史”的诗歌成就。)

3、相关优秀作文欣赏: 多难成就多彩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经“长夜沾湿”的困境,一代诗圣成就了忧国忧民的形象;面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诗仙,停杯投著,成就了长风破浪的伟业;历经仕途坎坷的范文正发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伟志愿┄┄由此可见,多难成就多彩! 忍重辱,抒绝唱,细草微岸,在清澈的流水声中,他正在默默编写;奇山峻峰,他正在不懈考证;千村万落,他正在细心询问„„他忍受其他人所不能忍受之重辱,经众人所不知的艰辛,用毕生之精力创中华之辉煌。可谁知,一个忍宫刑之辱之臣竟能创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名篇《史记》?多彩的巨著,所言非虚;多彩的人生,当之无愧。

经千次,创光明,怀着满腹信心的他,正在尝试第一千多种灯丝。他脸上晶莹的汗水

是他“天才就是出汗”的最好例证。他疲惫的充满血丝的眼珠是他彻夜未眠的最好体现。“啊!这个不行,我又得到了经验”。对此次失败的总结,使他曾经的辛苦化作了一种阅历。最后,他终于成功了,这也是意料之中的。她就是为我们带来了光明的伟大发明家——爱迪生。他一次又一次的创造书写了我们现在多彩的世界。他,将永存在光明之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司马迁忍重辱,创造了千古名篇;爱迪生试验千次,实现了光明未来。只有多难的人生才能成就不凡。成功往往蕴藏在失败之中,躲在磨难之后。 朋友,莫等闲,我们应勇于在磨难中奋进,从而成就多彩人生。

二、写作训练:以“ ——读〈杜甫传〉有感”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写作范例:

真——读《杜甫传》有感 许顺娟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杜甫《登楼》

公元712年正月,春天的绿色脚步,缓缓移到伊洛河的下游,在黄河南岸巩县城东的瑶湾村,一个新的生命伴随哭声而降临。他就是杜甫。 谈及杜甫,一首首爱国诗歌无疑成为了他最好的代名词。可是才华横溢的背后却埋藏着许多辛酸的故事 。

公元747年,唐玄宗举行了一次特考,下诏征集天下凡对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杜甫以为展示才华的机会到了,高兴地去应考了,然而,宰相李林甫却不喜欢新进人物,他怕有才能的人进入朝廷,于是叮嘱主考官出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试题,结果没有一个人能考上,这下可把杜甫害苦了,把他多年的幻想破灭了,给了杜甫一个沉重的打击。

杜甫为了维持生活,开始给一些达官贵人写信,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举荐,可是,他得到的却是冷水和白眼,杜甫还是没有放弃,为了述说自己的抱负,他写了一篇《三大礼赋》给唐玄宗看,唐玄宗看了很满意,就要宰相李林甫再一次对他进行考试,然而李林甫还是象以前一样,没给杜甫这个机会。杜甫又写唐玄宗献上了两篇赋,才得到了一个地位很低的职务,这时,他已经四十四岁了。

作者笔下陈述的杜甫是我万分敬佩。他的文采固然是其中之一,但我最欣赏的是他的自信。杜甫的仕途是很坎坷的,但他从来不会因为失败的打击而否认自己的才华。他自始至终都坚持着,坚持着对国家的期望,坚持着对梦想的追求。如果说“诗仙”李白的作品能让人沉浸于诗歌浪漫的美境,那么“诗圣”杜甫的笔墨却是让我们体味到诗的“真”——将自己的心寄予诗中的美丽。当看到杜甫是那么努力地追求梦想,是那么地坚信自己能行,我的心就会不停地问自己:你自信吗?我的回答是犹豫的。因为自认为充满信心的我在读到杜甫的那种信心后怯懦了,与之相比,我的自信似乎太过随便,以至于忘了自信的根本动力——梦的追求。我想,这种领悟是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诗人教会我的。

固然自信,杜甫却逃不了命运的捉弄。困苦的生活和家人的逝世也使杜甫获得了体验社会的机会。他发现了统治的黑暗,他盼望着光明的苏醒。于是,他创作了一首首爱国诗歌,用诗反对黑暗;用诗体恤民情;用诗报效国家。 一个爱国的诗人不足为奇,但杜甫确实值得传颂,是他面对痛苦有着挫而不妥的顽强意志和坚强不屈的生活态度成就了他,是他的自信成就了他。

《杜甫传》给我的启发很大,它使我更加地热爱我的祖国,同时也热爱着我自己。生活不管有多么艰苦,都有他的美。杜甫是最好的标榜。

或许贝多芬,爱迪生都会让我们感动,但我在杜甫的身上看到了一种别样的光辉,一种爱国诗人都拥有却又有着微妙诧异的“真情”。

我读了本好书,确实如此。

推荐第9篇:杜甫

解读杜甫

1、贫困交加的诗人

古今中外,文人当乞丐并不鲜见。

杜甫起初在长安的几年,由于得不到任用,后来加之父亲去世,失去了固定的经济来源,导致生活陷于困顿,他有个族孙杜济住在长安城南郊,为了叨扰一顿饭吃,他每每前去走动,但这位族孙生活也不宽绰,见长辈来了,心里老大的不乐,嘴上不好说什么,却在行动上表现出来:打井水淘米,使劲摆动水桶,把水搅得挺浑;到园中砍菜,放手乱砍一气。杜甫对此感慨万分,作《示从孙济》“平明跨驴出,未知适谁门。权门多噂杳,且复寻诸孙。小人利口实,薄俗难具论。所来为宗族,亦不为盘飧。勿受外嫌猜,同姓古所敦”便是遭遇“宗族”冷落后凄凉心境的表露。 当然也不乏好友相助。有一次杜甫闹疟疾,被折腾得面黄肌瘦,头白眼花,差点要了命。大病初愈,他拄着拐杖出门散心,不知不觉来到王倚家门口。王倚见杜甫这般模样,十分同情,买肉买酒,热情地招待了他。杜甫作诗《病后过王倚饮赠歌》表示感激:“但使残年饱饭,只愿无事长相见。”

其实从那时起,杜甫就有意无意地过起了到处乞讨的日子。其诗《投简咸华两县诸子》“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便是他这段长安生活的真实写照。《云仙杂记·夜飞蝉》引《放怀集》:“杜甫每朋友至,引见妻子。韦侍御见而退,使其妇送夜飞蝉,以助妆饰。”丈夫穷困,老婆自然也是一幅寒酸相,杜甫自己还不觉得,倒是客人实在看不过眼,叫夫人送了一个头上装饰品过来。

后来杜甫被迫离开长安,流落到了到成都,一家人先是借住在浣花溪畔的一座古寺里,家里都揭不开锅了。杜甫自己有所记载:“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小儿饿得实在是扛不住了,也就顾不得父子之礼,冲着父亲一阵怒吼,叫他赶快到邻居那里去讨口饭回来吃。没有办法,当过几天小官的杜甫实在拉不下面子,只好硬着头皮,拉下面子,给老乡、彭州刺史高适发出求援信:“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高适从百里之外背米来接济他,邻里又送他些小菜,使他免却了无米之炊的困苦。杜甫有诗为证:“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镇蜀的剑南节度使严武慕杜甫之名,举荐其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工部就是这样来的。朋友尹裴冕还为他在浣花溪上游选择了一块风景不错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茅屋,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杜甫草堂。 公元765年,严武病故后一个月,杜甫携妻儿乘船东下,离开了成都。六年后,据《旧唐书·文苑本传》:“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有九。”大致情况是,离开四川后的杜甫客居湖南,由于被突然的洪水所围困,连续饿了九天。当地县令用小船将杜甫救了回来,以牛肉白酒招待他,难得饕餮一回的杜甫当晚就因为醉饱过度而辞世了。

杜甫过着近似于乞丐生活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时运不济。那今天的俗话说,就是有些背时。杜甫年轻时,不大求上进,《唐才子传》说他“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公元747年,风流天子唐玄宗诏令天下才子到京师就选,颇有些诗名的三十五岁的杜甫才兴冲冲地前往应试。然而,天不遂愿,据说是奸相李林甫害怕贤才入选不利他把持朝政,于是从中作梗,搅了局,致使无一人及第,反而上表祝贺皇帝,说是“野无遗贤”。而就在此时,杜甫曾任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的父亲杜闲去世,断绝了生活的来源,迫于生计,他不得不沿街卖药,或寄食于朋友处。这段贫困的羁旅,被他自己写进了一首题为《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诗中:“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也是杜甫当乞丐的开始。尽管长安的日子苦是苦了些,但他依然舍不得放弃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不断向权贵投诗,以期引起他们的重视和任用。公元751年,他向玄宗进献《三大礼赋》,受到赞许,却命其待制集贤院,结果一等就是整整四年,最终还是没了下文。好不容易当了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杜甫以为自己从此就要飞黄腾达了,不料仅仅一月之后,安禄山造反,打乱了他的计划。保命要紧,大家一窝蜂地逃出了长安。公元757年,郭子仪率兵收复了京师,杜甫随唐肃宗及其百官回到了长安。这一阶段,他总算过了几天安稳日子。可他不知明哲保身,偏偏要替在平乱期间老打败仗的宰相房绾说好话(因为房绾在平日里对他很关照),遂得罪了唐肃宗。公元758年5月,杜甫被降为华州司功参军,负责祭祀之类的小事,以后就再也没爬上去过。

二是性格“褊躁傲诞”。这不是我说的,而是参与编纂《新唐书》的宋祁说的。宋祁认为杜甫的性格遗传自其爷爷杜审言,即“褊躁傲诞”。《唐才子传 ·杜审言》也说他

1 “恃高才,傲世见疾”。杜审言是进士,也是诗人,还是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兄弟的座上宾。《新唐书·杜审言传》杜审言大言不惭地说过:“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杜甫比他爷爷来毫不逊色,宋王谠《唐语林》卷二有所记载,杜甫曾自夸:“使昭明再生,吾当出刘,曹,二谢上。”爷爷狂,人家还不得不买帐,杜甫狂,却狂得不是时候。《新唐书·文艺上》载述:“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甫)往依焉。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至其家。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尝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由此可见杜甫对严武是却不大领情的。见到严武,他不戴头巾,也不打招呼。有一次喝多了,发起了酒疯,他居然站到严武的宝座上,瞪着眼睛怪模怪样地说:“严挺之竟有这样一个儿子啊!” 人家严武是何许人也,堂堂封疆大吏,凶暴勇武,自然会心生怨恨。《新唐书·文艺上》载述:“一日欲杀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独杀彝。”说来也怪,要不是严武出门准备去杀杜甫的时候冠被帘钩了三次,才有人趁机告诉了他的母亲救杜甫,杜甫十条命只怕也丢了。章彝就没那么好运。由此可以看出,尽管严武对自己有所帮助,但杜甫从骨子里是看不起他的,有时会自觉不自觉地表露出来。后来严武虽没杀他,但对他的接济自然也就少了,最终严武一死,杜甫也待不下去了。

三是自视清高,高不成低不就。《新唐诗》本传说杜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仕途上,杜甫也不是没有机会,而是他自己耽误了。公元755年,四十四岁的杜甫忽然收到朝廷的一份委任状,要他去当河西县尉,主要任务是征收赋税,追捕盗贼,而且河西荒凉偏僻,杜甫觉得太苦,不肯上任。后来也不知道是谁帮了他的忙,进行了通融,朝廷转而让他当了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虽然也是个芝麻官,但处于长安附近,容易交往,晋升的机会显然要多很多,于是他就接受了,总算走上了仕途。因房绾事件而降官后,本来嫌官小的他干脆不干了,拍屁股走人。当年的许多文人日子过不下去了,都可以开馆授徒靠束脩度日,杜甫不干,一心只想当官,却总不能如愿。

北宋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云:“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清钱谦益《〈冯定远诗〉序》亦云:“诗穷而后工。诗之必穷,而穷之必工,其理然也。”“穷而后工”成语字典中对它的解释是:旧时以为文人越是穷困不得志,诗文就写得越好。正因为有过乞丐一般的生活,杜甫才能够写出不少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诗来,最终被人称为诗圣,客观地看文人当乞丐真的不是一件坏事。

2、杜甫的诗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忱,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一直想当他的诸葛亮),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阅读杜诗,总是被那沉郁顿挫的诗风深深的感染着,被作品中根植于现实的高度的爱国主义和深厚洋溢的人道主义深深震撼。千百年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沿袭着杜甫的创作道路。王安石、陆游、苏轼、文天祥等对杜甫诗中精神实质有着深刻而全面的认识,真正能做到结合个人的时代遭遇和生活实践,写出一首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深刻现实写照的诗人,使他们成为无愧于祖国人民所十分需要的诗人。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虽然杜甫在当朝不为世人所知,但经过后世的研究,他的作品最终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作品集为《杜工部集》。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

文言文介绍

《国学宝典——杜甫》

[又名:杜工部,诗圣] 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阳人,曾祖依艺为巩令,因居巩。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后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安禄山陷京师,肃宗即位灵武,甫自贼中遁赴行在,拜左拾遗。以论救房琯,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乱,寓居同州同谷县,身自负薪采梠,哺糒不给。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道阻不赴。严武镇成都,奏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武与甫世旧,待遇甚厚。乃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枕江结庐,纵酒啸歌其中。武卒,甫无所依,乃之东蜀就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蜀帅相攻杀,蜀大扰。甫携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亦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卒年五十九。元和中,归葬偃师首阳山,元稹志其墓。天宝间,甫与李白齐名,时称李杜。然元稹之言曰:“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亦云:“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元、白之论如此。盖其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恶恶,一见之于诗。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旧集诗文共六十卷,今编诗十九卷。 杜甫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〇。

杜甫虽然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是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中国文学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

3 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所有这一切,确立了杜甫在三千多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至高无上的“诗圣”的地位。

杜甫(百家筝坛)

杜甫(公元712--770),唐朝著名诗人,汉族,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世界文化名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4 杜甫隐逸思想表现出来有如下四种情况:

——第一,触景生情,在生活中,一些幽僻之景,会触动他,使他产生归隐之情。 ——在天宝之末,安禄山未乱之前,杜甫写了《奉陪郑驸马韦曲二首》。韦曲乃贵家园林,侯王别墅多在于此,是行乐之胜地。诗人写道“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对此韦曲春景,诗人动了归隐之怀:“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在第二首里,诗人写了韦曲诸胜景:“野寺垂杨里,春畦乱水间。美花多映竹,好鸟不归山。”表达自己羡慕村居幽事。“好鸟不归山,言鸟犹知恋,引起下截意。” (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在诗的下半截,诗人慨叹城市尘缘。诗末,诗人说“谁能与公子,薄暮欲俱还。” ——在天宝十三载,诗人未授官时,写过一首《渼陂西南台》,诗里首叙渼陂美景:“高台面苍陂,六月风日冷。蒹葭离披去,天水相与永。怀新目似击,接要心已领。仿佛识鲛人,空濛辨鱼艇。错磨终南翠,颠倒白阁影。崷崒增光辉,乘陵惜俄顷。”对此渼陂美景,诗人顿生栖身物外之思:“劳生愧严郑,外物慕张邴。世复轻骅骝,吾甘杂蛙黾。知归俗所忌,取适世莫并。身退岂待官,老年苦便静。况资菱芡足,庶结茅茨迥。从此具扁舟,弥年逐清景。”诗人要具扁舟逐清景,这与太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东坡“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轼《临江仙》)同调。自京赴奉先之后,诗人写了一首《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诗中“微则竹树花草,变则烟雾风雨,仙境则沧州玄圃,州邑则赤县蒲城,山则天姥,水则潇湘,人则鱼释子,物则猿猱船,妙则鬼神,怪则湘灵,无所不备。” (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诗人对此画中美景而思托身外:“若耶溪,云门寺,吾独胡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 ——在乾元元年写的《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里,诗人见画中“松下丈人巾屦同,偶坐似是商山翁”,因此诗人“怅望聊歌紫芝曲,时危惨淡来悲风”。 “诗人因松下老人而动商山之兴,盖世乱而思高隐” 同上。另外,还有许多因触景而顿生高蹈远引、栖身物外的隐逸思想。如:乾元元年写的《崔氏东山草堂》、(《秦州杂诗》其十

三、十

四、十五)、在去成都路上写的《石柜阁》、在广德二年自梓州往阆州写的《玉台观二首》、在大历二年的夔州时写的《覃山人隐居》等等。在这些诗里,或曰“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秦州杂诗》十四);或曰“羁栖负幽意,感叹向绝迹”(《石柜阁》);或曰“更肯红颜生羽翼,便应黄发老渔樵”(《玉台观二首》)。 ——第二,是世事艰难,久未授官,或在贬官、弃官之时。 ——在天宝十一载,诗人困守长安,献赋不遇,心情极为复杂,写了《曲江三章五句》。这三章中,有悲叹、伤其不遇:“游子空嗟垂二毛”;有达观、放歌自遣:“吾人甘作心似灰,弟侄何伤泪如雨”;亦有归隐之志:“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在天宝十三载,物价暴贵,人多乏食时,往见诸官,诗人写《桥陵诗三十韵因呈县内诸官》。诗里诗人认为,朝廷与他似乎隔霄汉,因此想念山林。想自己多年来,漂泊如一叶浮萍,累及儿女忍饥挨饿,不禁于日暮途穷之时潸然泪下。于是,诗人想到“何当摆俗累,浩荡乘沧溟”。郁郁不得志的诗人想到了遁世隐迹。 ——天宝十四载,诗人在率府时写了《去矣行》。诗人“宁为鹰之飏,不为燕之附,以野性旷荡,不屑觍颜侯门也”。(同上)所以,诗人说:“未试囊中餐玉法,明朝且入蓝田山。”表示要餐玉蓝田,也就是说要托之以遁世。 ——至德十二载三月甲戌时,诗人写了《喜晴》。这时正是干戈横放,龙蛇相斗,安史之乱未平,而农事多荒芜。诗人对此乱世,思古人之高蹈:“千载商山芝,往者东门瓜。”叹自己避世已迟:“顾惭昧所适,回首白日斜。汉阴有鹿门,沧海有灵查。”最后诗人表示决意远去,故不作空嗟:“焉能学众口,咄咄空咨嗟!” ——大历五年,诗人漂泊耒阳时作的《回棹》诗里诗人因谋生之故频频作客远游,深愧自己不能安身立命。表示要托迹襄阳:“几杖将衰齿,茅茨寄短椽。灌园曾取适,游寺可终焉。遂性同渔父,成名异鲁连。” ——杜甫一生奔波漂泊,像这种情况很多,因此,这种流露隐逸之思的诗也就很多。比如,乾元二年秋,在秦州时写的《遣兴》、《遣兴五首》、《秦州杂诗二十首》,广德二年秋在阆州时写的《过严氏溪放哥》,大历元年在夔州时写的《西阁二首》、《园官送菜并序》等等。这些诗里,或曰“但讶鹿皮翁,忘机对芝草”(《遣兴三首》其三);曰“林茂鸟有归,水深鱼知聚。举家隐鹿门,刘表焉得取”(《遣兴五首》其二);或曰“晒药能无妇,应门亦有儿。藏书闻禹穴,读记忆仇池”(《秦州杂诗》其二十);或曰“诗尽人间兴,蒹须入海求”;或曰“懒心似江水,日夜向沧州”(《西阁二首》);或曰“志士采紫芝,放歌避戎轩”(《园官送菜并序》)。这些诗句无非都是表示自己欲隐栖遁迹而已。 ——第三,是在与朋友交往,尤其是与逸士高人交往时的酬赠之作中经常流露出隐逸思想。 ——天宝三载,诗人与李白在东都交游时写的两首与李白有关的诗,一是《赠李白》,另一首是《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在《赠李白》里,诗人自叙自己厌恶都市:“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并表示自己避世引年无术:“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苦乏大药资,山林迹如扫。”最后表示欲与李白遂偕隐初志:“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在后一首里,

5 写与李白“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而寻后所见的是“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诗人对此而思物外之游:“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在未献赋之前,诗人写过一首《赠比部萧郎中十兄》。诗人自叙不遇,漂泊沉沦,无复遭际:“飘荡云天阔,沉埋日月奔。致君时已晚,怀古意空存。”并表示自己唯有学嵇中散、愚公玩世而隐迹,从此归老旧乡:“中散山阳锻,愚公野谷村。宁纡长者辙,归老任乾坤。” ——天宝十三载,诗人写的《玄都坛歌寄元逸人》中,诗人先叙逸人之居,记玄都坛幽僻之景,后称羡其抱道高栖,超于尘俗:“知君此计成长往,芝草琅玕日应长。铁锁高垂不可攀,置身福地何萧爽。”诗人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大历二年,诗人将往潭州时写了《别董颋》。诗人素有欲居襄阳故园之志,所以因董颋适邓而想到:“当念著皂帽,采薇青云端。”就是说,自己也将取道汉阳,登岘首,皂帽采薇,为终隐之计。 ———杜诗集中还有很多这类诗。像天宝中在京师作的《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天宝七年作的《奉寄河南韦尹人》,天宝十三载作的《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送裴二虬尉永嘉》等诗中,诗人或曰“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 (《奉寄河南韦尹人》);或曰“故山多药物,胜概忆桃源”(《奉留赠集贤院崔于二学士》);或曰“扁舟吾已僦,把钓待秋风”(《送裴二虬尉永嘉》)。

———第四,是居址比较固定,生活比较安定,心情比较舒畅时也易表现出隐逸思想来。这种情况主要在卜居成都和暂居夔峡的时候出现得较多些。 ——上元二年春天,诗人卜居成都浣花溪,草堂已落成。此时的杜甫,远离烟尘之外。他写了《为农》,流露出诗人要在此卜居为农并要终于这“锦里烟尘外”的想法。诗人一年几飘荡之后,于此方得暂定。诗人喜爱这烟尘不到的幽僻之地,以之为仙隐:“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诗人竟以不得丹砂为惭。 ——在上元二年夏诗人写的《江村》中,诗人俨然一个与世无求的隐士。他所看到的是“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诗人已是物我两忘:“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诗人“匍匐多年,到此始得少休” 同上。此时的诗人觉得只要有人供米填饱肚子,身外更有何求?

—_——上元二年秋写的《朝雨》中,诗人早起,见江云乱眼,雨势骤来,而鸳燕避雨。诗人想起黄绮、巢由,并庆幸有草堂樽酒托身,远离尘世。 ——大历二年东屯时作的《晚》: ——杖藜寻巷晚,炙背近墙暄。人见幽居僻,吾知拙养尊。朝廷问府主,耕稼学山村。归翼飞栖定,寒灯亦闭门。 ——仇兆鳌评析此诗说:“僻则与世无关,尊则自得其趣。朝问府主,耕学山农,见野人不豫国事矣。末言与物偕息,写出优游自在之意。” 同上 ——大历二年冬作的《写怀二首》的前一首中诗人写道:“鄙夫到巫峡,三岁如转烛。全命甘留滞,忘情任荣辱。朝班及暮齿,日给还脱粟。编蓬石城东,采药山北谷。用心霜雪间,不必条蔓绿。非关故安排,曾是顺幽独。”诗人叙客夔之况,表示自己随遇而安,无意于安排,但顺其幽居之兴。接着诗人写道:“达士如弦直,小人似钩曲。曲直吾不知,负暄候樵牧。”流露出任运自然,不与人情竞曲直之意。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杜甫的隐逸思想有如下特点: ——首先,终其一生,杜甫的隐逸之思是不绝如缕的。虽然不同时期表现得不一样,有时强烈些,有时淡薄些,但从未断绝。按照萧涤非的划分,杜甫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在第一期,即读书游历时期中,有《题张氏隐居二首》、《赠李白》、《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等诗;在第二时期,即困守长安时期,有《冬日有怀李白》、《送孔巢父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赠比部萧郎中十兄》、《玄都坛歌寄元逸人》、《渼陂西南台》等诗;在第三个时期,即陷安史叛军、为官时期,有《喜晴》、《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赠阮隐居》、《秦州杂诗二十首》、《苦竹》《左还山后寄三首》、《寄李十二白》、《石柜阁》等诗;在最后一期,即漂泊西南时期,有《为农》、《早起》、《朝雨》、《严氏溪放歌》、《寄常征君》、《覃山人隐居》、《耳聋》、《别董颋》、《奉赠卢五丈参谋琚》、《幽人》、《回棹》等诗。这些诗中,都有隐逸思想流露。 ——其次,虽然在杜甫一生中,隐逸思想不绝如缕,但在杜甫的思想中从未占主导地位。他的主导思想还是儒家思想,因此,他从未消极过,更没有颓废过。他既没有像王维那样“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叹白发》),也没有真正的“山栖谷饮,高居深视” (《与魏居士书》)。他的一生是“奉儒守官” (《进表》)的一生。他“穷年忧

6 黎元,叹息肠内热” (《自京赴奉先永怀五百字》),他“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宿江边阁》 ) 他“飘蓬逾三年,回首肝肺热” (《铁堂峡》),他“恋阙丹心破,沾衣皓首啼”, (《散愁二首》其二)他“终日忧奔走,归期未敢论” (《坐愁》),他“徒怀贡公喜,飒飒鬓毛苍” 《承沈东八丈美除膳部员外郎阻雨未遂驰贺奉寄此诗》。面对这残酷的社会现实,他感到极端的屈辱:“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他感到愤愤不平:“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 (同上);他感到万分悲痛:“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 (《自京赴奉先永怀五百字》);他感到非常孤独:“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南征》) “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乐游园歌》)。但是,诗人“达则兼济天下”,他任拾遗时上疏救房琯,自己却落得个比房琯还重的惩罚。他穷也未独善其身,他“窃比稷与契” (《自京赴奉先永怀五百字》),关注国事。对平叛的皇帝、将士提出意味深长的警告:“已喜皇威清海岱,常思仙杖过崆峒。” (《洗兵马》) ——最后,杜甫全集共有一千四百八十多首诗,但没有一首诗表示要把隐逸当作进入仕途的“终南捷径”。他不像卢藏用、孟浩然、李白那样,将隐逸作为一种沽名钓誉的手段,从而最终达到入仕的目的。据《大唐新语·隐逸》记载:“藏用举进士,隐居终南山中,以冀征召,后果以高士名被召入士,时人称之为随驾隐士。司马承祯尝被召,将还山,藏用指终南山曰:\'此中大有嘉处。’承祯徐曰:\'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耳。’”“终南捷径”这一成语就出自这里。他更不像李白,未见召时,“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隐’”(《唐才子传》)。一旦唐玄宗召他入宫,就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孟浩然四十岁以前在家乡襄阳隐居,亦是以退为进,以隐取仕。不仅如此,杜诗中也没有表示自己“吏隐”的思想。杜诗中只有两处提到“吏隐”和“隐吏”:“吏隐逢梅福、游山忆谢公” (《送裴二虬尉永嘉》)、“隐吏适性情” (《白水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都是写别人,并未表示要自己做“隐吏”。他没学比他年长的大诗人王维那样“半官半隐”,身在朝廷而心存山野。也不像后来的白居易“中隐”。完全退隐山林是不容易的,对王维来说就是这样:“近有陶潜,不肯把板屈腰见督邮,解印绶,弃官去。后贫乞食诗\'扣门拙言辞’,是屡乞而多惭也。尝一见督邮,安食公田数顷。一惭之不不忍,而终身惭乎!” (《与魏居士书》)于是他“半官半隐”,觉得无不适意。而白居易把“半官半隐”发展为“中隐”,这样既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又有稳定而可观的生活来源。身在仕途而不问政治,远离流俗而不遁迹山林,既能全身避害而又可免除山林的寂寞。然而,杜甫不是这样的。苏轼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王定国诗集叙》)。陈俊卿说:“杜子美诗人之冠冕,后世莫及,以其句法森严,而流困踬之中,未尝一日忘朝廷也。”

(《 qiong 溪诗话序》)这就是杜甫伟大之处。 ——因此,通观杜诗全集,我们可以看出杜甫诗中的确存在着隐逸思想。这无损于杜甫的伟大。我们应该用历史的眼光看待古人,我们无须为尊者讳。陈贻焮《杜甫评传》认为杜甫说的是牢骚话。萧涤非的《杜诗选注》也叫我们不要把杜甫当作自了汉(《秦州杂诗》其二十注释)。如果杜甫只偶尔说过几次这样的话,我们的确可以认为是牢骚话,但说多了就是其隐逸思想的反映。

推荐第10篇: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甫字有四个含义。一为古代男子的美称;二做开始、起初讲;三为方、才的意思;四系指大。如果联系到他的表字“子美”,所用的该是第一种含义。也可以说用的是第四种含义,甫做大讲,羊大为美,杜甫如果在兄弟中排行老大,也讲的通。

因杜甫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野老是指自己年龄大了却一事无成,孤苦无依。

(公元712年-公元770年)

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

杜甫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衔接了诗歌从盛唐到中唐的转变。人间的艰辛代替了之前的理想色彩,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杜甫作为中国诗歌史上的伟大诗人,衔接了诗歌从盛唐到中唐的转变。人间的艰辛代替了之前的理想色彩,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中唐时期重要的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因而他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

杜甫的诗在艺术上以丰富多采著称,时而雄浑奔放,时而沉郁悲凉,或辞藻瑰丽,或平易质朴。他擅长律诗,又是新乐府诗体的开创者。他的诗声律和谐,选字精炼,“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谴怀》《昔游》《卜居》《堂成》《蜀相》《为农》《有客》《狂夫》《舍》《江村》《野老》《遣兴》《南邻》《恨别》《客至》《江亭》《可惜》《独酌》《寒食》《石镜》《琴台》《病柏》《枯棕》《不见》《大雨》《四松》《归雁》《去蜀》《除草》《丈人山》《成都府》《石笋行》《赠花卿》《少年行》《大麦行》《题桃树》《漫城二诗》《春夜喜雨》《草堂即事》《绝句二首》《绝句四首》《戏作花卿歌》《望岳》《酬高使君相赠》《春日江村五首》《春水生二绝》《绝句六首》《春望》《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南逢李龟年》《天末怀李白》《月夜忆舍弟》《兵车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兖州城楼》《登楼》《月夜》《潼关吏》《新安吏》《垂老别》《旅夜书怀》《水槛遣心二首》

经历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返成都.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妇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第11篇:杜甫

唐代诗坛上冉冉升起两颗璀璨的明星,其中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更是中国诗歌领域的骄傲,他有着“仁者爱人”的思想,有着“忧国忧民”的爱国意识,有着“感怀悲切”的家庭责任感,他把这些情感都体现在诗歌中。因此在杜诗中关于人伦之情的描写,既是杜甫亲情世界的真实流露,又是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伦理道德的真实反映。在诗歌中,杜甫表现出对妻儿的关爱之情,不论身处何地,依然保持对妻子的深情厚爱,对儿女的疼惜、慈爱;也表现出对骨肉亲情的珍惜,连年*,与弟妹忍受分离之苦,心中惦念着弟妹的生活。这些诗歌之所以能长久流传,主要是与诗人的真挚情感、博爱情怀和艺术形式的人工美,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家也能从这些诗歌中,体会出他高尚的品格,崇高的道德思想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杜甫;亲情世界;真挚情感;博爱情怀;人工美

摘要„„„„„„„„„„„„„„„„„„„„„„„„„„„„„„„„I 前言„„„„„„„„„„„„„„„„„„„„„„„„„„„„„„„„„„1 第1章 杜甫亲情诗的内容„„„„„„„„„„„„„„„„„„„„„„„2 第1节 伉俪情深„„„„„„„„„„„„„„„„„„„„„„„„2 第2节 父子之爱„„„„„„„„„„„„„„„„„„„„„„„„3 第3节 手足之情„„„„„„„„„„„„„„„„„„„„„„„„5 第2章 对杜甫亲情诗歌的艺术探析„„„„„„„„„„„„„„„„„„„„„7 第1节 以情为文„„„„„„„„„„„„„„„„„„„„„„„7 第2节 仁者爱人„„„„„„„„„„„„„„„„„„„„„„„7 第3节 人工之美„„„„„„„„„„„„„„„„„„„„„„„8 结论„„„„„„„„„„„„„„„„„„„„„„„„„„„„„„„„„„10 参考文献„„„„„„„„„„„„„„„„„„„„„„„„„„„„„„„„11

“人之本性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感情强烈之际和新的尝试之中,因独居时不必矫揉造作,激动时会忘掉清规戒律,而在新的尝试中则无惯例可援引。”[1]在诗歌的国度中,杜甫以独特的情感体验方式,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亲情经历。他的诗不仅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还体现出“仁者爱人”的真挚情感。因此,在今天物欲横流、喧哗浮躁、亲情淡薄的世界之

中,重新解读杜诗中的情感世界,呼唤亲情的回归,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杜甫是中国伟大的诗人,中外学者对他的研究也数不胜数。1949年前的研究,研究者力图剥去他的“诗圣”的外衣,只是把他当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诗人,其中以梁启超的“情圣说”和胡适的“表现人生说”最为经典。1977年至今,出版有关杜甫的各类著作100余部,论文2500余篇。其中陈贻焮《杜甫评传》就是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生存环境等一些客观因素结合主观的判断去研究杜甫,研究杜甫的诗歌。莫砺锋的《杜甫评传》,书中详细论述其诗歌创作成就及其创作发展过程,书中在第一章就详细地研究杜甫的家庭亲情和反映出他的伦理道德思想。对于杜甫生平行迹的考辨,这以山东大学《杜甫全集》校注组所著的《访古学诗万里行》一书最为详细;而对杜诗艺术成就研究,裴斐《杜诗八期论》等都阐述自己的观点。查阅了大量的诗史资料和文学大家的研究成果,对杜甫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将从他的亲情世界的角度来写,以至更加全面的了解杜甫的博大情怀,道德思想和人格魅力。目前,有关杜甫亲情世界的诗歌研究,在国内还没有太过详细的研究,只是在一些期刊网上有涉及,所以本篇文章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妻子、儿女、兄弟之情着手,以诗为依据,把杜诗总结归纳出属于亲情类的诗歌,再结合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合情合理地分析。 论文尊重史实,借鉴前人研究的观点,尽量多地查找有关资料,例如书籍、报刊等有关信息,以诗为佐证,用具体的材料,举例说明杜诗中亲情的表达。在杜甫的诗歌中有大约60多首写到亲情,论文从亲情诗歌内容的研究,透过对妻子伉俪情深,对儿女的疼惜关爱,对亲人的惦念之感,体现出杜甫高尚的品格和“仁者爱人”的情怀;再从“以情为文”、“仁者爱人”、“人工之美”三个方面分析杜甫亲情诗歌的艺术特色,从而具体展现了杜甫作为中国古代伟大诗人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第1章 杜甫亲情诗的内容

“梁启超先生说,别人都称杜甫为‘诗圣’,我却要称他为‘情圣’,因为杜甫体现在他的诗歌中的情感是最深厚的、最诚挚的,达到了圣人的境界,所以要称他为‘情圣’。” [2] 杜诗之所以能千古传唱,为人们所推崇,就在于那最为难得、又最为平常的人伦之情。

第1节 伉俪情深

杜甫在诗歌中体现出对妻儿的关切之情。众所周知,杜甫是一个积极入世的诗人,他“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立志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事与愿违,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致使他“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生活的潦倒,贫穷的煎熬,战事的连绵不断,仕途的接连挫折,使他不得不“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过着类似于乞丐式的生活。对于此,身为人父、作为丈夫的诗人,内心深处有着一股深深的歉疚之情:“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尤其是处于世事纷扰、战火连绵的动荡岁月里,杜甫不计个人的安危,深深地挂念着一家老小的安危与生计,他把一片深情熔铸在诗歌中,形成荡气回肠的感人诗篇,如《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诗作于天宝十五载(756)八月,诗人因世事离乱,被叛军羁押于长安牢狱之中,随时都有生命的危险,但此刻诗人却不能忘怀于寄寓在异乡的妻儿,自己一死固然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一家老小的生活却成了大问题,兵荒马乱,生灵涂炭,叛军嗜杀成性,“比闻同罹祸,屠戮到鸡狗”,诗人深切地关注妻子和儿女们的人身安全和生活着落。诗歌在反复的吟唱中,抒发出自己焦急与不安,诗歌“语丽情悲”,“词旨婉切,见此老锺情之至”。刘克庄评价说,此诗可见杜甫笃于伉俪情深。[3]可谓知人之论。此类诗句在杜甫的诗歌中是屡见不鲜,如以下的一组诗句: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北征》)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 寄书问三川,不知家在否?(《述怀》) 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客夜》) 在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家中的妻儿,语句中处处体现出诗人日久弥笃的关切之情。“性情庄重者因奉习俗为圭臬而能忠贞不渝,故皆通常为情深意笃的丈夫” [4],患难之中见真情,在离乱之中,杜甫对妻子的不离不弃,深切关怀,这是何等的真诚、感人!在与妻儿分离时期,家庭的重担压在妻子身上,“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这首诗充分展现了一位在乱世中含辛茹苦地抚养孩子的伟大母亲和忠贞不渝的妻子形象,也传递出杜甫对妻子的感激与敬爱。杜甫同夫人笃厚的感情还体现在夫妇重逢时的情景的诗歌中,他们在秦州的时候生活异常困难,诗人便以采药为生,夫妇形影相随,在《秦州杂诗二十首》中说“采药吾将老”,“晒药能无妇”。在成都草堂居住的时候,夫妇俩展现了一幅“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上鸥”亲密无间的浪漫图。杜甫和他妻子真是鹣鲽情深,晚年写的《逃难》中说:

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已衰病方入,四海一图涂炭。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妻孥复随我,回首更悲叹。

妻子陪伴杜甫一生,而杜甫也把他全部的爱都给了妻子,“久客得无泪,故妻难及晨”,“何日干戈尽,飘飘愧老妻”,他们的爱真正做到了至死不渝。杜诗正是用这些深情的语句,把人世间最为真切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第2节 父子之爱

杜甫在诗中描绘了一段难得的天伦之情。天伦之乐、天伦之情,不仅是杜甫的情感支柱,也是每个家庭所共同期待的夙愿。身陷乱世之中,杜甫能把这段真情如实地记录在诗歌中,这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如《北征》中,他写家人聚会: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缀才过膝。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栗。粉黛亦解包,衾绸稍罗列。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

战乱时代,家人音讯全无,此时久无消息的杜甫突然归来,一家人团聚仿佛在梦寐之中,诗人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家人在生活困苦,战乱分离后,再次相见的悲喜交集,松泉共鸣的情景,“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小儿女们初见时的畏惧,到“娇儿不离膝,畏我复却去”,再到孩童的天真烂漫,他们争先恐后向父亲打探外面的世事,还有女儿的狼藉打扮,这些看来显得繁琐、聒噪的生活场景,在乱世之中显得那样亲切与温馨!在凄凄惶惶之中,家人团聚本是大喜之事,但这些在战争的阴影笼罩之下,则显得奢侈和难得。生活的凄苦,衣衫的褴褛,使整个场面给人以凄楚之感,血淋淋的现实摆在眼前:

入门闻号啕,幼子饥而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作为慈父的他,怎能忍受何等的痛苦打击,他的心仿佛就要碎了,他内心充满了自责和懊悔。“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儿女们因为过度的饥饿而对父亲怒吼、啼哭,杜甫并没有去责骂他们,而是任由其行。诗歌“极夫妻儿女之情”、“尽室家曲折之状” [5],这里没

有父亲的威严,也没有礼教的束缚,只有诗人那一颗充满着怜爱与宽容的拳拳之心。由于杜甫没有尽到养育的责任,所以“失学从儿懒,长贫任妇怨”,“为客裁乌帽,从儿具绿樽”,但诗人对儿女却寄寓着殷切的希望,在一些诗歌中写到:

觅句知新律,摊书解满床。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又示宗武》) 诗是吾家事 (《宗武生日》) 吾人诗家流 (《同元使君舂陵行》) 例及吾家诗 (《八哀诗•赠秘书监江厦李公邕》) 呼二检赠诗 (《哭李常侍峄二首》) 爱竹遗儿书 (《秋清》)

他希望自己的儿女以后能饱读诗书,胸怀大志,同时也看出他对诗学的重视。杜甫对子女的教育也是因材施教,对于不善读书的宗文,他在生活琐事中以“仁义”的方式教导孩子们: 墙东有隙地,可以树高栅。避热时来归,问儿所为迹。织笼曹其内,令人不得掷。稀间可突过,觜爪还污席。我宽蝼蚁遭,彼免狐貉厄。应宜各长幼,自此均勍敌。笼栅念有修,近身见损益。明明领处分,一一当剖析。不昧风雨晨,离减忧戚。其流则凡鸟,其气心匪石。倚赖穷岁晏,拨烦去冰释。未似尸乡翁,拘留盖阡陌。 (《催宗文树鸡栅》) 全诗虽是说教,但入情入理,发人深省。 第3节 手足之情

杜甫不仅关心自己的家室与儿女,同时,他对自己的兄弟姊妹也充满了关切之情,这是一个兄长对亲人细微入致的关注和思念。冯至说:“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都有怀念他弟弟的诗。”[6]虽然这些诗歌不能解决他们的生活困境,但它却真实地再现了杜甫的博爱情怀。

第一,杜甫在诗中流露出深深的乡关之思。狐死首丘,叶落归根,家园故土是每个中国人的“根”。“多少残生事,飘零类转蓬”,长期的颠沛流离,命运的坎坷多舛,使诗人在岁月流逝中,愈发思念故土。如下面的一组诗句: 故园花自发,春日鸟飞还。(《忆弟二首》其二) 客子念故宅,三年门巷空。(《遣兴二首》其二)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日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九日五首》之一) 常年的漂泊,使诗人顿觉自己如浮尘一般流落在天地之间,“蓬生非无根,飘荡随高风”,因而故乡的山山水水就成了诗人魂牵梦绕的心病,“殊方日落玄猿哭,故国霜前白雁来。”诗人渴望回到故土,但战火却阻断了回乡之路,以致诗人每每在临风对月,佳节喜庆之时,都能勾起诗人的忧思,如《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因战乱频仍,杜甫流落到了秦州。此时正值乾元二年。在戍鼓声声中,鸿雁哀鸣,诗人形影相吊,唯有清风明月相伴,“闻雁声而思弟,乃感物伤心。”[7]家乡在战乱中已是满目凄凉,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土,诗人情有独钟,此时的明月不仅是家乡的象征,也是兄弟们共诉衷肠的寄托,然而战争却破坏了这一切,这使诗人久久难于释怀。有家难回,有国难投,诗人把浓浓的乡愁转化成情感强烈的文字,以期能与兄弟重逢于故土。因此,在杜甫的笔下,乡关之思成了杜诗主题之一。

第二,对兄弟姐妹的关爱之情。杜甫的可爱之处在于,他能够推己及人,不顾自己的困苦,真心地关注他们的生活与生计,如《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其

三、其四:

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生别展转不相见, 胡尘暗天道路长。东飞驾鹅后鹙鶬,

得送我置汝旁?呼三歌兮歌三发,归何处收兄骨。

有妹有妹在钟离,人早殁诸孤痴。淮浪高蛟龙怒,年不见来何时?舟欲往箭满眼, 杳杳南国多旌旗。呼四歌兮歌四奏,猿为我啼清昼。

杜甫处在乱世之中,长年与家人离散,作为长兄的他,自然而然就有了兄长兼父亲的双重责任,他为兄弟姐妹的离散一方感到悲哀,又时时刻刻为他们的生计忧心忡忡。“弟妹悲歌中,乾坤醉眼中”,“乱后嗟吾在,羁栖见汝难。„„十年朝夕泪,衣袖不曾干”,诗人时刻期盼着能与家人的团聚。他为兄弟姐妹喜悦,又往往为他们的困苦生活而担忧、焦虑。从他的诗句中,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杜甫几乎成了道德的化身,在诗歌中无时无刻地感染着千百万读者,与此同时,他的诗歌中也成了华夏文艺的共同母题之一。

第2章

对杜甫亲情诗歌的艺术探析

第1节 以情为文

杜甫亲情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首先体现在美在深情。杜甫“以情为文”,用真挚的情感书写了人间最美好的情感——亲情。“要区分真正的艺术与虚伪的艺术,有一个肯定无疑的标志,即艺术的感染性。” [8]艺术家感情的真挚程度对艺术作品的感染力影响甚大。杜甫被尊奉为“诗圣”,除了艺术技巧上的成功之外,更在于他把自己强烈的内心情感融合在诗歌中,“诗歌里四处流动的关怀与体贴同情是关键因素。其积极不辍,百难不已的救世热情,‘忧民爱物’的仁者情怀,善善恶恶的正直品格,使他对国家安危、天下苍生、家室儿女乃至花鸟鱼虫、茅室草屋都充满了真切的热情和关怀。”[9] 在浓重的伦理道德的覆盖下,情感作为衡量艺术的价值标准,自然要释放和浸润着伦理的内容,杜甫因关注于世道离乱中人的情感世界,他的情感强烈秾挚而经久不渝。杜甫因为享受过亲人的关爱,他才能把至情至性的情感真切地表达在作品中。冯至说:“这是裘马轻狂的杜甫在唱歌游猎中间偶然的感触,这感触只是火花一般地爆发出来,在他面前闪烁了一下,还没有凝结成一团火在他心中燃烧。”[10]杜甫的诗就是他的伟大情感记录,他对亲人的深情可以说是古今罕见。他对妻子的爱含蓄而深沉,“云鬟玉臂”世间女子以她最为美丽,他与妻子患难与共的磨练,远远超脱了浪漫的爱情,夹杂着浓浓的亲情。他对子女的爱痛惜而愧疚,充分展现出作为父亲的慈爱,他赞扬子女的聪明时说:“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有时对于孩子的责备也充满了父爱:“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同样,他对于兄弟姐妹的关爱,不仅关注他们自身,也关心他们的家人以及生活细节,“有妹有妹在钟离”,“弟妹萧条各何往”,“团圆思弟妹”,在这些诗句里,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随性随心而感,淡淡的道出杜甫浓郁的人伦之情。正是缘于此,梁启超先生称赞他为“情圣”,杜诗中“体现出来的那种天伦之情,由于战乱的背景得到了凸显,从而更加鲜明、感人”[11]

。 第2节 仁者爱人

杜甫“仁者爱人”的博大胸怀,使文学创作对于亲情的关注,融入到传统文学不断展现的原型主题。杜甫的心“不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孤岛,而是与其相连的一片大陆。如果他对别人的苦难会产生同情,那说明他的心就像那种高贵的树,宁可自己受伤也要奉出香膏”[12] 。 根源在于,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又宣传“仁者爱人”,一个简单的“仁”却包含了浓浓的世间情,正是因为这样,它也滋润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的灵魂,深受儒学感染的杜甫把“仁爱”作为他自觉的道德规范,修养自己的品格。杜甫在关注亲情之中,关注于现实,不求个体解脱,不寻来世的恩宠,而把个体的心理浸融在苦难的人际关怀的情感交流中,沉浸在人对人的同情之中,彼此“相濡以沫”,使文学创作由人文关怀走向了至高无上的人生真谛和创作使命。[13] 杜甫的这种“仁爱”已超越了封建思想伦理,超越了狭隘的“亲亲”思想,即使是在“黄独无苗山雪盛,短衣数挽不掩胫,此时与子空归来,男呻女吟四壁静”,那么

恶劣的环境,杜甫也未沉陷自己境遇而不能自拔,而是推己及人,由自己想到了苍生百姓“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他为天下社稷而担忧“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所以在杜诗所描绘的亲情画面,不局限于个人天地中,他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情感,扩展到了整个社会层面,如在《九日登梓州》中,他说:“弟妹悲歌里,乾坤醉眼中”,写骨肉离散,正是许多家庭残破的缩影,“悲歌,家不忍眼,醉眼,国不忍见。”[14]在《忆弟二首》中,杜甫更是把“为仁由己”的爱人精神,自觉与安邦治国,拯救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以把匡扶济世、致君尧舜为最终理想,它并非“个性解放”之类的情感,而毋宁是人际关怀的共同感情。[15]“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可是换来的却是衰残的躯体和一叶破旧的扁舟,最后凄惨地在这个破旧的扁舟中停止了他拥有满腔抱负的心。诗云:“丧乱闻吾弟,饥寒傍济州。人稀书不到,兵在见何由。忆昨狂催走,无时病去忧。即今千种恨,惟共水东流。”诗人“寄身干戈骚屑之中,感时对物,则悲伤系之” [16],这种离乱中的真情,是杜甫将儒家的博爱情怀化为人性自觉、变为心理积淀的产物。同时,也这正是这种以亲情为基础的情感塑造,扩充为“吾民同胞”的人性本体,再沉积到文艺作品中,成为华夏文艺富有人情味的特色。 第3节 人工之美 杜甫在写亲情之中,树立起了新的艺术规范和美学标准,并追求其内容与形式上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为后代文学创作提供了一个可以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17] 笔者以为,在唐诗中写亲情的名篇佳作虽然不乏其人,但却没有人能像杜甫这样,始终如一地关注自己的亲人和家族。杜诗没有李白的飘逸之气,不同于韩愈的险怪奇崛,同时,杜诗既不同于白居易的通脱自在,更不同于李商隐的朦胧晦涩,同样是写亲情,杜甫总是以严格规范的人工美、世间美,字斟句酌。但他的这种规矩并不是纯形式的苛求,而是他思想、情感的反映,是为表达人伦之情的需要。如下面的一组诗歌: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椂来,微躯此外更何求。 (《江村》)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九日》)近闻韦氏妹,迎在汉钟离。郎伯殊方镇,京华旧国移。春城回北斗,郢树发南枝。不见朝正使,啼痕满面垂。(《元日寄韦氏妹》) 在平常、细小的生活场景中,杜甫紧扣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亲身感受,用规范严格的艺术形式,以亲情体验为中心,“这些诗见得深,写得透,表现出杜甫忧国忧民的广阔胸怀和力透纸背的艺术功力”[18] 。他的诗“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文人之所独专矣”[19] 。他用浑融的艺术风格,精湛的艺术追求,使诗歌中的天伦之情,成为更为平易,更为通俗易懂,更为工整规矩的世俗风度。它确乎更大众化,更易普遍接受,更受广泛欢迎。人人都可以在杜诗所开创建立的规矩方圆之中去寻求美、开拓美和创造美。因而,杜诗中描写亲情的篇章,无论是内容还是体式,都更易为人们所亲近、接受。

歌德评价中国传统文学时说:“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比我们这里更明朗,更纯洁,也更合乎

道德。在他们那里,一切都是可以理解的,平易近人的,„„正是这种在一切方面保持严格的节制,使得中国维持到数千年之久,而且还会长存下去。”[20]杜诗在文学史上有着开山劈石的作用,他诗歌的独创性在诗学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其中杜诗对人伦之情的描述,体现了杜甫儒家情怀的完美主体人格,他对世俗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展露,使得传统文学作品中的人伦亲情,永久保持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我们读杜甫至善至美的诗篇,是一种对心灵的洗涤,对历史的慨叹。二十一世纪的杜甫亲情诗歌研究将会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社会思想的变革,文学大家的细致研究会更加全面,客观地展现给大家,杜甫的这种情感操守,将会继续感染、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的心灵。 注

[1][4][12] (英)培根,培根随笔 [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第156页,第25页,第46页

[2][11] 莫砺锋,莫砺锋说唐诗 [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第80页,第84页

[3][5][7][14][16][19]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M],北京:中华书局,2007:第309-310页,第400页,第590页,第934页,第510页,第2235-2236页

[8] (俄)托尔斯泰,艺术论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第148页

[9][17] 吴中杰,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范畴卷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第119页,第159页

[13][15] 李泽厚,美学三书 [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第256-257页,第257页 [18] 房日晰,唐诗比较研究 [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第326页 [20] (德)爱克曼,歌德谈话录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第118页 [6][10] 冯至,杜甫传 [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第147页,第24页

参 考 文 献

[1] (英)培根,培根随笔 [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 [2] 莫砺锋,莫砺锋说唐诗 [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3] (清)仇兆鳌,杜诗详注 [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 (俄)托尔斯泰,艺术论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5] 吴中杰,中国古代审美文化论:范畴卷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6] 李泽厚,美学三书 [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7] 房日晰,唐诗比较研究 [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8] (德)爱克曼,歌德谈话录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9] 冯至,杜甫传 [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10] 田玮莉,杜甫亲情诗研究 [J],电影评价

[11] 刘铁峰,论杜甫的“忠爱”人伦情怀,[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4) [12] 梁蓓,从杜甫的家庭亲情诗看其人格魅力,[J],硕士论坛,2007,

[13] 袁虹,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从杜甫的怀弟诗探其思想轨迹,[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107)

[14] 殷三,无情未必真英雄——浅析杜甫的家庭亲情诗,[J],2005,(63) [15] 籍成山,杜甫亲情诗初探,[J],2002,(1)

[16] 张忠纲,赵睿才,20世纪杜甫研究述评,[J],2001,(2

第12篇:杜甫

第九讲 杜甫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的

杜甫在唐代诗坛上是与李白双峰并峙的伟大诗人,而且即使在整个古代文学史上,也是可以列名在最伟大的诗人之列。

他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地反映了他的时代的社会生活,而他的诗歌的艺术性更是达到了我国古典诗歌的颠峰。今天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一、“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关于杜甫的艺术风格,前人一直是用“沉郁顿挫”这四个字加以概括。杜甫诗歌里的多种多样的形象都在“沉郁顿挫”的风格上取得了统一。

杜诗内容广博,体式多样,风格也多姿多彩,而其主导风格是其夫子自道的“沉郁顿挫”。沉郁顿挫包括了“意”和“法”,即思想感情和表现方式两个方面。“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和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

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积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沉郁顿挫”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又波澜老成的含义。

*的社会现实,长期的生活磨难,使其年轻时的理想壮志逐渐为沉郁、感伤所取代,忧国忧民,慨叹身世,愈至晚年,其情绪愈加强烈。而杜甫又是一位有骨气、有良知的人,其郁结于胸中的悲愤涌至口边时,又往往强咽下去,使感情更加深沉浑厚。这种回环往复的感情流程发之于诗,便是潜气内转的起伏顿挫,给人波澜老成之感,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洗兵马》、《蜀相》、《登高》、《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等均为典型之作。或景中含情,或借古说今,或欲说还休,反复吞吐,言情顿挫,都突出地表现了这种风格。

他往往把思想感情凝聚在秋景之中,在秋天的萧瑟和衰飒中,渗透了诗人伤时忧国的心情。杜甫多年飘泊于长江上下,江流、孤舟、急峡、危城……这一切几乎和诗人的生活融为一体。他的思想感情也在这些形象上找到了寄托。动荡的江水,陡峭的山峡,孤清的月色,凄历的画角,这些都是诗人心情的反映。他的《登高》是一首非常出色的抒情诗,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是这样写的: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集中了秋天和大江这两个杜诗里最富于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形象,诗里写到的急风、高天、猿啼、飞鸟、落木、长江,无不饱含着诗人对国家和身世的酸辛与愤慨。这首诗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很有名的两句诗。诗里的那种雄浑苍劲的形象和跌宕顿挫的节奏,表现了诗人难以平静的忧愤,也反映了那个战乱时代的气氛。

《秋兴》八首也是集中了秋天和大江的形象,而成为杜甫抒情诗里艺术性最高的一组诗。它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用一片弥天盖地的秋色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表现了故国平居之思;又用绵绵不尽的回忆把今昔异代联结起来,表现了抚今追昔之感。这组诗是很能够代表杜甫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的。以上说明了杜甫怎么样运用具有个性化的艺术形象来表现他所特有的那种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杜甫诗歌艺术的几个具体的艺术特点。

第一,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

这种概括,有的时候是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事物,通过客观的描写,把复杂的社会现象集中在一两句诗里,从而揭示它的本质。比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把尖锐的阶级矛盾集中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十个字里,使人触目惊心。再如《白帝》:“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表现四川军阀混战的罪恶,也是把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概括在两句诗里。还有像《岁暮》:“天地日流血,朝廷谁清缨?”也很集中地概括了安史乱后的政治局势。

杜甫的概括有的时候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对某些事件作概括的介绍。比如《兵车行》这首诗是通过一个行人的话广泛地介绍了兵役的繁重、战争的艰苦,以及人民反对开边的情绪。《石壕吏》是通过老妪的一番话,介绍了这一个家庭的遭遇,同时也概括了千万个家庭。杜诗的现实主义,并不在于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他虽然也写了不少人,但这些人并不是作为具有个性的典型而出现的。他的现实主义的特点在于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典型的事件,加以高度的概括的描写,通过这样的描写,去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

第二,雄浑壮阔的艺术境界和细致入微的表现手法。

艺术境界是雄浑壮阔的,但是表现手法却是细致入微的。由于杜甫具有爱国爱民的胸襟,博大精深的知识,以及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他的诗歌境界是雄浑壮阔的。可是这种雄浑壮阔的境界往往是通过刻画眼前具体细致的景物和表现内心情感的细微波动来达到的。他有一首诗题目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其中有这样两句:“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杜甫称赞王宰的山水画,说他的画有“咫尺万里”之势。杜甫的诗也具有这种“咫尺万里”之势。李白和杜甫,他们的艺术境界都是很壮阔的,可是达到这样一种壮阔境界的途径却不同。李白是运用风驰电掣、大刀阔斧的手法来达到的,而杜甫却是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刻,即小见大,以近求远的方法来实现的。

如果说李白的诗像暴风骤雨,以极不平凡的气势感动读者,那么杜甫的诗就像是“润物细无声”的轻风细雨,不知不觉地渗透了读者的心灵。李白的诗让人惊叹,杜甫的诗让人亲近。比如同样是写安史之乱,李白的写法是从大处落墨。他的《古风》第十九首,先写和神仙一起升天,升到天上从上面往下看,看到人间,接着有几句就反映了安史之乱以后的政治局面。李白是这样写的:“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李白是从天上俯视洛阳川,看到到处都是安史的军队,很多的老百姓都死在这场战乱里,而那些豺狼却做了高官。“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这是一种大刀阔斧的写法。而杜甫却是具体细致地写出这场战乱的各个方面,像《三吏》、《三别》,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具体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深重的灾难。杜甫笔下的安史军队是:“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通过一支沾满鲜血的箭,具体地形象地反映了国家人民深重的灾难。“群胡归来血洗箭”好像一个特写的电影镜头,很具体很细致地反映了这场战乱带给国家和人民的灾难。可见杜甫是以体物察情的细微而见长的。再如他的《望岳》,是他年青时候写的一首五律。“岳”是指东岳泰山。

这首诗是这样写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岱宗”是指东岳泰山,说泰山很广大,泰山的青色一直横亘在齐鲁两地。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是写泰山的广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阴”是山的北面,“阳”是山的南面。山的北面和山的南面光线的明暗不同,因此这边是昏那边是晓。这两句是写因为泰山的高峻,所以才“昏”“晓”不同。“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是说远望层云叠起,而且云层在山腰里翻滚起自己的心胸不禁也激荡激荡,目送归鸟飞向远方,鸟的身影越来越小,所以要一直睁大眼睛看着它,以至眼眶都要睁裂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自己将要登上泰山的绝顶,从泰山上往下看,因为,泰山很高,其他的山久都显得很小,故曰“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是写望泰山,在短短的八句诗里,就通过不同的距离和不同的角度写出四种不同的望法。

头两句是远望,第三句和第四句是近望,第五句和第六句是细望,第七句和第八句是想象自己要登山极目远望。在八句诗里写出四种不同的望法,可见杜甫的写法是很细致的。我们再看他的另外一首题为《羌村》的诗,《羌村》一共有三首,我们看他的第一首。这首诗是杜甫从凤翔回到鄜州的家后写的。诗曰: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归客”是杜甫指自己。“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妻子和孩子们都很吃惊我居然还能活着回来,吃惊以后回想这一段分离的生活,感到很悲痛,流下了眼泪。“夜阑更秉烛”的“夜阑”是夜深的意思,“更(gèng)”就是再一次的意思。他们已经入睡了,但是睡不着,又起床,再点上蜡烛,再互相的看一看,到底这是真的呢,还是在做梦。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杜甫不相信自己能够活着回来和家人团聚,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也不相信他能够活着回来,所以刚刚见面的时候那一阵激动已经过去了,大家都入睡了,可是睡不着,再起来,又点上蜡烛,互相看着,好像是在做梦一样。这首诗开始是写喜——回到家里的欢喜。“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在一个傍晚的时分,一个日暮的黄昏的时分,杜甫回到了自己的家里,鸟雀在叽叽喳喳的叫着,好像也在欢迎他的回来。接着写惊——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刚进家门的时候很高兴,见到家人的时候,是一种吃惊的感情,一方面家人很奇怪,想不到杜甫能活着回来;另一方面杜甫也想不到能够一家团圆,家里人都那样平安,所以写了喜以后就写惊。写了惊以后又写悲——“惊定还拭泪”。写了悲以后是写疑,反而怀疑这是在做梦——“相对如梦寐”。经过一场大的战乱,杜甫一个人在外边受到很多的磨难,忽然回到了家里,先喜,再惊,再悲,最后是疑。杜甫把握住了心情的每一个起伏,写得很细致,可以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杜甫不只是细致入微,他还能够通过入微的刻画达到雄浑壮阔的境界,这才是杜甫超出一般现实主义诗人的地方。

杜甫有些诗是从身边琐事的描写,逐步地推衍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又呈吴郎》都是这样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从自己住的那间茅草房被秋风吹破,然后写到天下的寒士;《又呈吴郎》是通过一个老太太联想到当时国家的局势。杜甫还有许多诗是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中的一个侧面的剖析穿插起来,运用这些细节去表现重大的主题。比如他的《春望》这首五言律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是拟人的写法,自己感叹时局,见花而流泪,觉得花也在流泪,自己怅恨离别,听到鸟叫惊心,觉得鸟也在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封家信能够值万金,非常难得,这真是体察到了久别家人后接到家书的心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说自己已经老了,头发不仅白了,而且也逐渐少了。这首诗的开头两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从大处着眼,写得很悲壮。

第三句和第四句角度改了,从小处落笔,用溅泪之花、惊心之鸟去点缀沦陷了的京城,同时也衬托出自己伤时之深。这样就把重大的社会政治内容和生活里的一个细小的侧面穿插起来写,这些细节也是表现那个重大的主题的。又比如杜甫著名的《北征》这首诗,它是由国及家,再由家及国,先写国家的大事,然后写自己的家庭,写了自己的家庭以后,又写国家的大事,用自己一个家庭反映整个国家的变化,而写家庭的时候又是着重在儿女的衣着上,在纵论国家大事的时候,忽然插入一大段儿女的衣着的细致描写,这段是写得十分精彩的。“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脸色苍白,是病态,是因为吃不饱饭所致。“见爷背面啼,垢腻脚不袜。”这两句写孩子看到父亲回来,转过脸去哭起来了,这时候杜甫看到他的孩子脚很脏,连双袜子都没有。为什么“见爷背面啼”呢?乃是因为,孩子久不见爷,已经生疏了,已经把爷当作生人而羞赧了。为什么“垢腻脚不袜”呢?乃是因为家贫,买不起袜子啊!“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那两个女儿长得快,没有新衣服给她们穿,身上还是那件旧衣服补了又补,穿着不合身,既小又短,只是刚刚能够遮住膝盖。“海图拆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妻子把过去的一些织了图案的丝织品都拿来给孩子改成衣服,做了补丁,所以原来那些丝织品上的图案颠来倒去的,根本接不上茬了。这几句是写他的儿子和女儿,是他刚回到家里看到的情形。下面接着写到他这次回来带了一点钱,因此家里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这时他的瘦妻的脸色渐渐地好了,他的女儿也学她母亲的样子梳头、搽胭脂、画眉毛,在打扮自己。“痴女头自栉”,自己拿了一把梳子在梳头。“痴女”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傻丫头、傻闺女,这是对爱女的一种昵称。“学母无不为”,学她母亲的样子,看到母亲在打扮,也跟着学。可是她不会打扮,所以早上起来打扮的时候随手乱抹,又涂胭脂又涂粉又画眉毛。杜甫看到他的小女儿这个样子,感到又可笑又可爱。这一段是插在纵论国家大事的中间,用儿女的衣着这个细节反映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更显出国破之痛。所以说杜诗是和谐地统一了巨细、大小、远近、虚实等等各种对立的审美范畴,这也正是杜诗艺术的奥妙所在。正如《诗薮》所说的:“盛唐一味秀丽雄浑,杜则精粗、巨细、巧拙、新陈、险易、浅深、浓淡、肥瘦,靡不毕具。”

第三,杜诗的语言艺术。杜诗在语言艺术方面是有突出成就的。他的语言经过千锤百炼,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喜欢佳句,所以他的语言一定要得到那种惊人的效果,如果达不到这种效果,那么就要继续地反复地修改,死也不甘心。他又说:“新诗改罢自长吟,颇学阴何苦用心。”“阴”是阴铿,“何”是何逊,这是南朝的两个诗人。杜甫写诗总是不断地在修改,改了以后还要不断地吟诵,在吟诵的过程中再继续地修改。他又说自己写诗要“毫发无遗憾”。“毫发”是形容很细微的地方,很细小的地方。即使像一根毫毛、一根头发那样一点遗憾也不能留下来?一定要做到自己十分地满意。“语不惊人死不休”,“新诗改罢自长吟”,“毫发无遗憾”,这些话都可以说明他在语言上所下的功夫。杜甫的语言不同于李白的单纯自然,而是苍劲的,凝练的。所谓苍劲,就是苍老遒劲的意思。他曾经称赞郑谏议的诗说:“波澜独老成。”又说薛华“歌辞自作风格老”。可见杜甫认为诗要老成才好。他自己的语言也正像是一口洪钟发出的深沉的声音。

凝练,是说他能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达到高度的概括。苍劲,凝练,构成了杜诗语言的主要特色。下面就从锤字、炼句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先说锤字。杜甫下字力求准确有力,使每一个字都含有很重的分量和很深的含意。他很善于用实词,如“微风燕子斜”,这个“斜”字,就用得很好。《石林诗话》里说:“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能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语。”又如杜甫在《旅夜书怀》里有这样两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里的“垂”字和“涌”字也是很有锤炼之功的。天上的星星垂下来了,才发现原野的广阔,远处的天和地连接在一起了,远处的星体都垂下来和地面接在一起了,船走到了广阔的平野上。“月涌大江流”这个“涌”字也是很有分量的,晚上看不见江水的流动,可是从大江里的月影的涌动,可以感觉到江水的流动。另外,像《无家别》里“竖毛怒我啼”,《宿府》里“独宿江城蜡炬残”,《登高》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还有像《彭衙行》里“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这些诗句里的实词都是用得很有分量的。

就拿《彭衙行》里两句来说吧,“痴女饥咬我”,“饥”、“咬”都是动词连在一块儿用,“啼畏虎狼闻”,“啼”、“畏”“闻”这三个字也都是动词,在两句诗十个字里,杜甫接连的用了五个动词,用得很有意思。再说炼句。杜甫的诗句都显得苍老遒劲、凝练沉着。比如在《空囊》这首诗里有这样两句:“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在《洗兵马》里杜甫说:“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在《解闷》的第一首里杜甫说:“草阁柴扉星散居,浪翻江黑雨飞初。”这些句子和李白的诗句那种单纯明快的风格迥然不同。可以这么说,李白的两句诗到杜甫的手里可能合并为一句,而杜甫的一句诗到李白的手里也可能拆做两行。像李白的诗里“大道如青天”,“黄河之水天上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这样的一些诗句单纯到一句一个意思或者两句合起来才表达一个意思。这样的诗句在杜诗里是难得找见的,李杜的语言各有各的长处。不过,杜甫晚年在少数的诗里过于追求凝练,有的时候使人费解,有一个例子常常被人们举到,“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像这样的句子过于追求凝练了,不大容易理解,这些地方就不值得效法了。

第四,杜甫诗歌众体兼长。

从诗歌的体裁方面来看,杜甫是众体兼长的一个诗人,五言、七言、古体、律诗、绝句,他都能够运用自如,尤其是古体和律体,杜甫写得非常好。他的古体诗大概一共有五百多首,其中五古三百六十一首,七古一百四十五首。他常常运用这种体裁将叙事、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像《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北征》、《三吏》、《三别》、《洗兵马》都是如此。《石壕吏》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从暮至曙,按照顺序写来。虽然只是叙事,可是诗人的义愤之情已在不言之中,是杜甫古体诗里的佳作 杜甫的律诗大概一共有七百多首,其中五律有六百多首,七律有一百多首。像《月夜》、《秋兴》都是名篇。杜甫在七律方面的贡献特别卓著。在开元天宝之际,五律是全面繁荣的时期,七律却还没有引起诗人足够的注意。《河岳英灵集》选诗二百三十一首,其中只有一首七律,就是崔颢的《黄鹤楼》。可见在开、天之际七律还没有引起诗人足够的注意。杜甫可以说是写作七律的第一个大家,他写的七律的数量超过初盛唐诗人的七律的总和。在思想内容方面,杜甫以前的七律大都是歌功颂德或者是应酬之作。杜甫不仅用七律来描绘自然的风景,或者用来赠答酬唱,而且用七律这种形式表现政治内容,感叹时事,批评政治,抒发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在艺术上,杜甫以前的七律是一味的秀丽、典雅,杜甫则创造出沉雄悲壮,慷慨激昂的风格,把七律的创作推向了高潮。

第13篇:杜甫

大家好,我是明星小学的张俏春,我演讲的题目是:

我与杜甫的忘年交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牙牙学语时,我就会背诵杜甫的这首《绝句》了。这算是我与他的初识吧。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接触杜甫的作品也越来越多了,他竟成了我的忘年交。其原因,不是因为他“诗圣”的称号,而是因为他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爱国情怀。

当听到“剑外忽传收蓟北”时,他写下了“漫卷诗书喜欲狂”。当看到“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时,他又写下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当自己还身处一方茅草屋下,靠一叶扁舟度日,心中却依旧牵挂着天下读书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就是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

平凡的我,虽然只是一名小学教师,但是在杜甫爱国诗句的浸润下,我已经把他当成了忘年交,他的爱国之情常常激励着我呕心沥血,教书育人,立志报效祖国。

在我所教的学生当中有一个小男孩,小学三年级的他小便不受大脑的控制,因为他的原因教室里总是充满异味。我接手这个班时,他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很少和其他孩子说话,更没有其他孩子和他说话。

遇上这样的孩子我该怎么办呢?我思索着,努力寻找着解决问题的办法:主动找他谈话,下学陪他回家,就连他的座位我也安排在了离我最近的地方,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他仍然像一块石头似的整天默不作声。但是,为了眼前的这个孩子,我对自己说:“不要轻言放弃,相信爱能融化世间的一切坚冰。”

在我的精心设计下,他终于在一次名为“开启一扇门”主题班会上,第一次向我敞开了心门。班会前,我让孩子们用卡纸制作了一扇门,并在门的背后写下了最希望老师帮自己实现的愿望。班会上,几轮举手过后,我终于看到他的手举了起来。当我打开他的愿望之门时,内心一颤。他的愿望仅仅是希望我能送给他一个,属于他的微笑。我微笑着,眼泪止不住流了下来。

这个孩子名叫梁青彪。多年后,他对我说:“老师,当年您打开我的愿望之门时,送给我的不仅仅是一个微笑,更是帮我打开了一扇通向阳光未来的大门。”我在心里默默地对自己说:“我愿用自己的微笑打开每一个孩子的心门,让他们的笑脸如鲜花般绽放。”

身处战乱年代的杜甫“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新时代的教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时代不同,职业不同,但是我与杜甫的爱国情怀是想通的。如若人人像杜甫一样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

第14篇:杜甫

“诗圣”杜甫

一、杜甫生平:

杜甫生于“奉儒守官”并有深厚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却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后世被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但在唐朝当时并未得到人们的重视。杜甫写“初唐四杰”的《戏为六绝句(其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中不乏诗人的自比。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

2、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杜甫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 惆怅难再述。 )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3、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因忠言直谏,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形式真实生动地记录了他在此段时间的见闻,成为不朽作品“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4、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至成都,在剑南节度使严武的资助下,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后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最后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二、杜甫诗作名句欣赏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春日忆李白》

3、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4、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兵车行》

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

7、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8、、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9、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登岳阳楼》

10、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小寒食舟中作》

1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12、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咏怀古迹五首》

13、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14、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书怀》

15、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16、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四首(其三)》

17、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

18、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

19、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0、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戏为六绝句》

21、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3、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贵心二首(其一)》

24、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25、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江村》 26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

三、“诗史”杜甫与“诗圣”杜甫

1、“诗史”:

杜甫以诗歌记录了他所生活的时代的历史,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安史之乱所带来的社会动荡,在他的诗中有非常详细而生动的记载。他的诗歌记录了历史,佐证了历史,弥补了历史,堪称唐朝由盛而衰的诗史,又有同时的史书所不及者,所以被称为“诗史”。

2、“诗圣”:

杜甫被尊为“诗圣”首先源自对其人格品质的赞誉。杜甫一生人格高尚,忠君爱国、心忧天下,爱民如子,具有深邃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杜甫虽一生颠沛流离,但始终抱有积极的入世热情,对社会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即使自处困境,却总是悲己及人,终身情怀博爱。是为“圣”。

其次,杜诗是集大成之作。他的诗歌创作,无论从体例、题材、内容、风格、章法、造语等各个方面都有登峰造极的突出成就,所谓诸体无不兼备,无体无不精工,内容博大精深,风格沉郁顿挫,律切精深,诗艺精湛。

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无人能够企及。因而被后世尊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成就极高。

四、杜甫诗歌赏析

1、杜甫诗歌的主要思想内容简介

1)忧念时局,关心社稷,突出表现杜甫的爱国思想。 2)描绘山水,题画咏物,托物言志。

3)咏物讽谕,针砭时事,揭露现实,具有深刻的社会警策意义 4)抒写爱子情切,伉俪情笃,兄弟情浓 ,友朋情深。 《北征》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 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江深竹静两三家, 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 应须美酒送生涯。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溪,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

微躯此外更何

杜甫作诗,语不惊人死不休,开词句锤炼风气: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风起春灯乱,江鸣夜雨悬。--杜甫《船下夔州郭宿„ 》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风含翠筱娟娟净,雨洗红蕖冉冉香。--杜甫《狂夫》 哀江头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 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 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 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 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一、解题:

这首七言乐府诗是至德二载(757)春天,杜甫陷于叛军占领的长安时所作。此诗的诗眼是“哀”字,主要描写作者身陷叛军之中,春日独自潜行于曲江,有感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生离死别之事,抚今追昔,触物伤怀,感叹李唐王朝的盛衰巨变,充满了国破家亡的巨大悲痛。

曲江原是长安有名的游览胜地,经过唐开元年间的疏凿修建,亭台楼阁参差,奇花异卉争艳,每到春天,彩幄翠幛,匝于堤岸;鲜车健马,比肩击榖,真是说不尽的烟柳繁华、富贵风流。---现在呢?

少陵老人忍气吞声地抽泣不停,春日里偷偷到曲江深处漫行。曲边江的宫殿千门紧锁,岸上是依依袅袅的柳丝,水中是抽芽返青的新蒲,他们都为谁而绿?想当年皇帝的旌旗仪仗浩浩荡荡,来到芙蓉苑,苑中是万物生辉,风光无限。昭阳殿里最受宠爱的人,与皇上同车出入陪伴皇帝左右。御车前矫捷的女官,人人背带弓箭,白马嘴里衔嚼全部是黄金做成。有个女官翻身向天上仰射一箭,一箭就射中了一对比翼齐飞的鸟。眼睛明亮,牙齿洁白,美貌异常的杨贵妃而今何在?可怜她成了满脸污血的游魂,只有在旷野荒草间飘荡,欲归不得了。清清渭水不停地向东流去,而入蜀道中的剑阁是那么深邃;贵妃和玄宗一去一留,生者死者彼此永无消息。人生有情,想到世事变化,有谁不泪落沾襟?江水流呵江花飘,年年依旧,岂有终境?黄昏时,胡骑往来践踏,尘埃满天,想往南逃却往北,方向无法辨清!

二、层次: 可分成三层:

第一层:写诗人潜行曲江,目睹长安沦陷后的衰败景象,内心无限哀伤与悲痛。 第二层:用追叙的手法极写昔日曲江之繁盛与杨贵妃的骄奢淫逸的生活。诗歌以乐衬哀。 第三层:写诗人在曲江头产生的感慨。 前四句直接承继第二层,感叹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后四句总结全篇,写杜甫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

全诗以“哀”为题,也以“哀”为核心,笼罩全篇。 篇首第一句就创造出强烈的哀氛,接着,写春日潜行曲江是哀;睹物伤怀,忆昔日此地的繁华,而今却萧条零落,还是哀;进而追忆贵妃生前游幸曲江的盛事,更是以昔日之乐,反衬今日之哀;再转入叙述贵妃归天,玄宗逃蜀,生离死别的悲惨情景,哀之极矣。最后,不辨南北,也暗示着:那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全诗的这种“哀”情,是复杂的,深沉的。全诗是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巨恸,是李唐从盛世走向衰微的挽歌。

诗的结构跌宕波折。诗人的视角由眼前到回忆,由回忆到现实的不断转换,给人造成一种纡曲有致,波澜起伏的感觉,读之令人感到凄切哀悯,肝肠寸断。

杜甫的《哀江头》,实际是借杨贵妃与唐玄宗的爱情悲剧,来抒发自己对国破家亡的巨恸。“哀”字是全诗的灵魂,以乐衬哀。诗歌的结构安排,跌宕起伏,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意境深邃的特点。

月夜

今夜鄜(fu阴平)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此诗作于至德元载(756)八月初陷贼时。本年五月,杜甫携家避难鄜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八月,杜甫闻讯只身奔赴行在,中途为叛军所执,拘于长安。诗即被禁长安望月思家而作。

诗人身陷叛军占领之地,安危难测。当此之际,亲情最难释怀,于是写下这首五律,表达对离乱中的妻子家小的深切挂念。

诗写离乱中两地相思,构思新奇,情真意切,明白如话,深婉动人。 可谓天下第一等情诗。

“今夜鄜(fu阴平)州月,闺中只独看。”点题。不从自己落墨,而是从对方着笔—体贴、挚切。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妻子一人在鄜州闺中独看。开篇写得既突兀又形象。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写起鄜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

这种写法虽违常规,但细细玩味,它已包含自己在内。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想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思念自己。“只独看”,虽是描写想象中妻子孤独望月的形象,使人既感到她望月时感情的真挚和凝重,又能令人体味出诗人对妻子的挚切情感。正面写妻,字里又饱含诗人情感。这种寓主观于客观,以客观写主观的手法,新颖而别致。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紧扣上联的“独”字,更进一步以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闺中妻子的独看、独忆。这一联写诗人在远方思念着小儿幼女们,想他(她)们还不懂想念远在长安的父亲,还不解母亲的望月怀人!更显出妻子之“独”。 “遥怜”一词,道出诗人无限忧思与怜爱,更反衬出妻子的遥念和伤悲。清代仇兆鳌《杜诗详注》说:“意本思家,而偏想家人之思我,已进一层。至念及儿女之不能思,又进一层。须溪(刘辰翁)云:‘愈缓愈悲’是也。”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

着力描写想象中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散发着芳香的头发已为雾气所湿;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应该感到凄寒。两句描绘出清幽的夜景,更勾勒出妻子笼罩在清光夜雾中的倩影,可谓语丽情悲。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妻子担心丈夫的安危,不免黯然泪下。诗人想到妻子忧心不寐,自己也忍不住伤心落泪。两地“独看”,双行情泪。这泪痕里浸透着天下乱离的悲哀。 “双照”,指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与“独看”对应,表示对未来团聚的期望。诗以结尾最难,既要收得住,又要宕得开,给人以遐思。此诗结句可谓深得其中三昧。

这首诗以《月夜》为题,抒写夫妻怀念的之情,反映了乱离时代的相思之苦。全诗语浅情深,曲折含蓄,章法紧密,而不失流畅清丽,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五律至此,无愧诗圣矣!

相思之情本抽象,因而多缘景物而发,或睹物思人,或触景生情。望月怀人,自古皆然,但一代诗圣,落笔见奇,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评:“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

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 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 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 况乃未休兵。

乾元二年(759)秋,杜甫弃官华州司功,携家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时安史之乱未平,史思明叛军在黄河南北很猖獗,西面吐蕃亦不时侵扰,秦州地处边塞,形势比较紧张。

杜甫最笃于兄弟情谊,干戈扰攘中,衰病中的诗人格外思念音信不通的诸弟,遂在凄清孤寂的秋夜,写下了这首凄楚动人的忆弟诗。诗写天涯忆弟之情,骨肉离散之苦,可谓字字忆弟,句句有情。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首联提摄全篇,在凄凉沉寂的氛围中,写出强烈的忆弟之情。点明时、地,已隐含忆弟之情。戍鼓鸣,行人断,正是战乱景象。戍鼓声犹在耳,接着传来孤雁哀鸣,不禁牵动起诗人思弟之情缕。

古人常用“雁行”、“雁序”喻兄弟,孤雁失群,则使人联想到兄弟分散。况且在这荒远边地的萧瑟的秋夜,这孤雁念群的悲叫声,听来更使人怆然涕下。因为漂泊流离,杜甫对雁声有着一种特殊的敏感。首联十字,可谓一字一咽,字字血泪,切不可草草看过。这首二句是提摄全篇的,它写出忆弟之情,又揭出忆弟之由,那就是战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颔联为名句,围绕题目“忆”,紧承“秋”、“月”,将江淹《别赋》中“明月白露”写成十个字,显示了诗人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颔联二句,紧承“秋”字、“月”字,加倍写“忆”。这两句诗,将江淹《别赋》的“明月白露”四字翻作十字,运用上一下四句式,将寻常语离析倒装而用之,语峻体健,意亦深稳,遂成妙绝古今之名句。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语气十分沉痛,抒发了作者弟兄失散、国破家亡的痛楚之情,实际上也是对安史之乱中人民饱受忧患丧乱生活的概括。颈联二句,申明

三、四,言乱后家乡阻隔,音讯莫闻,则望月愈久,忆弟思乡之情愈切。分散而通音问,则谁死谁生,尚可问知;现在是既分散而又不通音问,连死活都无从问处。语极悲切。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尾联二句,紧承

五、六,照应开头,将家愁国难作一收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内心无限的忧虑之情。含蓄蕴藉,无限深情。

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译文:

深秋时节,幕府井边梧桐疏寒; 独宿江城,更深人静残烛暗淡。 长夜里,号角声有如人的悲语; 中天月色虽好,谁有心情仰看? 乱中四处漂泊,亲朋音书皆断, 关塞零落萧条,行路十分艰难。 忍受困苦,我颠沛流离了十年; 勉强栖息一枝,暂借幕府偷安

代宗广德二年(764)六月,新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保荐杜甫为节度使幕府的参谋。做这么个参谋,每天天刚亮就得上班,直到夜晚才能下班。杜甫家住成都城外的浣花溪,下班后来不及回家,只好长期住在府内。这首诗,就写于这一年的秋天。所谓“宿府”,就是留宿幕府的意思。因为别人都回家了,所以他常常是“独宿”。

首联倒装,第二句应在前。“独宿”是诗眼。通过环境的烘托,渲“独宿”的氛围、感受和心情,意在笔先,起势峻耸。睁眼看“蜡炬残”,其夜不能寐凄凉孤独的心境苦衷,已见于言外。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颔联写诗人看月听角、独宿不寐,无人共语,以此显露自己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方东树所指出:“景中有情,万古奇警”。

颈联紧承上联,直接表达战乱未息时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风尘荏苒音书绝”,正是那许多感慨的中心内容。“风尘荏苒”者,战乱侵寻也。诗人时常想回到故乡洛阳,却由于“风尘荏苒”,连故乡的音信都得不到啊!

此联直抒“宿府”之情。

尾联照应首联,更直接叙述了诗人彷徨无奈、辗转反侧的境况。那饱含辛酸的“伶俜十年事”都已经忍受,如今为何又在这幕府忍受“井梧寒”呢?用“强移”二字,表明自己并不愿意来占这幕府中的“一枝”,实无奈啊。用一“安”字,是自我解嘲。看看这一夜徘徊徬徨、辗转反侧的景况,能算是“安”吗?

杜甫的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无数事实证明这理想难得实现,所以早在乾元二年(759)他就弃官不作,摆脱了“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的牢笼生活。此次再出,实为无奈,由此可解诗中情感表达之“沉郁顿挫”。

特点:

抒情沉郁,深切幽远。章法谨严,对仗工巧。

4、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解:

从青年到老年,杜甫诗歌创作甚丰,风格多样。前人曾指出:“杜诗„..考其辞力,少而锐,壮而肆,老而严,非妙于文章,不足以致此。”即使从横向看,他也有几副笔墨,多种风格。如雄浑、秀丽、悲壮、豁朗等,但仍有其主导的风格———沉郁顿挫贯穿始终,给人以“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的包容感,这与他“转益多师”,多方面吸纳前人的风格精华又能熔于一炉的苦心经营有关。对此元稹评价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人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专也。”。

所谓“沉郁”主要表现为杜诗的意境开阔壮大,感情深沉苍凉;

所谓“顿挫”,主要表现为语言和韵律屈折有力,而非平滑流利或任情奔放。

杜甫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悲慨,“沉郁”,表明其诗歌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指杜甫忧国忧民的深邃感情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读书报告:

《“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1000以上) 杜甫与《秋兴八首》(其一)

【创作背景】

杜甫(712一770)字子美。祖籍襄阳,后迁居河南巩县,杜甫即生于此。杜甫生长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家庭之中。青年时期曾漫游各地,饱览祖国的美丽河山,有机会体察社会民情并和诗人李白结识。同许多唐代诗人一样,他怀着巨大的抱负,一心要为国家尽力,于唐玄宗天宝五年(公元746年)来到长安,在奸臣专权的情况下,受到排挤,在那里度过了长达十年的困顿生活。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发生了安史之乱,曾被叛军所俘,后逃到凤翔,唐肃宗李亨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任左拾遗,不久因房馆事件,调任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弃官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几经周折,最后开始了他晚年西南十年的漂泊生活,大历六年(公元770年),贫病交加,死在长沙到岳阳的一条船上,十分凄凉。

杜甫的一生多遭丧乱,备尝人间疾苦。他的诗以现实主义手法生动具体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真实面貌,被誉为“诗史”。其诗语言精练,韵律谨严,沉郁顿挫,风格多样。

【作品赏析】

一、思想内容

全诗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羁旅之愁,客居之苦和抑郁之感。

二、结构层次

本诗首联直点秋景。秋色、秋林,玉露,枫林,霜打枫林,林叶转红,呈现出三峡秋风萧瑟冷落凄清的悲凉。此时,诗人正值晚年多病,知交零落,离开成都后本想沿江而下,不意滞留三峡,望秋伤情。

颔联通过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三峡深秋的外貌特征,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象征了国家局势变易无常,影射国运的黯淡。

颈联诗意落实在此两句上,从眼前丛菊开放联系到“故园”。杜甫在夔州,欲归不得,已经过两个秋天,所以说“丛菊两开”;“故园心”指回到长安杜陵的愿望,诗人原以一叶小舟寄托着返回故里的希望,如今却还牢系江边。

尾联通过所闻所感,写秋已深,家家捣旧衣收藏起来,赶制寒衣准备越冬,而诗人客居他乡,贫病交加,不胜悲凉。“刀尺”说“催”,“暮砧”说“急”,形象地写出诗人急不可耐的思念故园、心怀家园的迫切心情。

三、写作特点

1.情景的和谐统一。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波浪汹涌,仿佛天地也在翻动。波浪在地而言吞天,由下而上,风云在天而言匝地,由上接下,气势凶猛,上下一气,浑然一体,简直要吞没整个宇宙,描摹江流湍急,塞上风云,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不见天日,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诗人把自己人生的体验融人到景物的描写中,使情景交融,意境动人。

2.用语凝练概括,含不尽之意于言外。如“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丛菊两开”喻示着诗人到夔州已两年,花开花落又一秋。“他日”即往日,今年再开的秋菊,勾起了一年前的往事,使人不由得落泪。“故园心”指回到长安杜陵的愿望,“孤舟一系”诗人以一叶小舟寄托着返回故里的希望,如今却还牢系在江边,写尽了诗人一生的漂泊和坎坷。以精当凝练的十四个字,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杜甫在语言使用上的千锤百炼,正如他自己所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3.从表现形式上看,全诗用字考究,韵律和谐,对仗工整,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 【问题讨论】

1.这首诗的最主要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2.第二联有什么暗示或象征意义? 3.第三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相关链接】 2.《唐宋诗醇》

刘会孟和吴渭语均是对《秋兴八首》表现手法的评述。八首诗中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作者在这组诗里,以秋起兴,不用清、凄、残、苦的字眼,而是大量地使用了绚烂、华丽的字词来写秋天的哀愁,烘托深秋景物的萧条和心情的苍凉,意境深邃,这种超常规不协调的遣字,把诗人的思想感情表现得更为深刻有力,产生出更强烈的艺术效果。

3.《杜诗镜铨》

俞埸所云,即说明诗人身在夔州,而心系长安。以对开元、天宝时长安名胜的追忆而归结到诗人现实的孤寂处境,今昔对比的哀愁,也是诗人忧国伤时感情的集中表现。 庾子山即庾信,是集南北朝诗歌成就之大成的一个诗人,曾任散骑常侍、东宫领直等官。四十二岁奉命出使西魏,恰逢西魏灭梁,被留,庾信屈节做了西魏的骠骑大将军,北周代魏后,他的官位又升迁开府仪同三司,故又称庾开府。庾信虽居高位,心情却很痛苦,常怀念故国,作品风格亦由早期的轻靡华丽变为苍凉萧瑟。《哀江南赋》概括了梁朝由盛至衰的历史,凝聚着对故国和人民遭受劫乱的哀伤,具有史诗般的规模和气魄。此文用骈体的形式表现了深挚的感情,句式灵活,对仗工整,是南朝骈文中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代表作。杜甫的《秋兴八首》与庾信的《哀江南赋》,都是用完美的艺术手法表现相同的主题。

4.《昭昧詹言》

意为《秋兴八首》是以秋起兴,作者虽写夔州之秋景,实则借景抒发诗人悲惨的命运和忧念国家的兴衰,以己为横线,以秋为主线,织成纵横的网络,表现哀伤的艺术风格。

5.《杜诗言志》

高度赞扬杜甫《秋兴八首》的艺术表现手法,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是唐代七律诗的巅峰之作,成为“千古绝调”。

第15篇:杜甫

基本信息

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故他的诗被称作“诗史”。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世孙)。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青年时期,杜甫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共同谈论诗,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安禄山与史思明)爆发后,他流亡颠沛,竟被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kuí)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死后,按其遗愿.,和其祖父同归葬在洛阳市东约23公里的偃师县杜楼村。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华州司功参军。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杜甫又被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他所写的诗,被人称为“诗史”。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诗人病死在湘江的一只小船中。在他最后漂泊西南的十一年间,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 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 杜甫的诗都收集在《杜工部集》中。诗风基本沉郁顿挫。

编辑本段诗歌成就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等等。

创作经历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一生不得志,只做过一些左拾遗等小官,虽然被后世称为“诗圣”,诗歌被称为“诗史”,可在唐朝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有一首《戏为六绝句(其二)》就是写“初唐四杰”的:“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其中不乏也有诗人的自比,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开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之后杜甫再漫游齐赵。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两人相见恨晚,结下了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这便是“诗仙”与“诗圣”的最后一次相见。此期间的代表作有《望岳》、《房兵曹胡马诗》、《赠李白》等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当朝宰相李林甫为了达到权倾朝野的目的,竟然向唐玄宗说无人中举。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的职位。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玄宗在751年正月8到10日接连举行了三个盛典。杜甫借此机会写成了三篇《大礼赋》,玄宗使待制集贤院,但并未得重用。

三、为官时期(四十四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等诗。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书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杜甫始为左拾遗,上书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严武处,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诗人思想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有“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揭露和批评。他同情人民,甚至情愿为解救人民的苦难做出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偁、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190。

杜甫虽然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是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编辑本段大事年谱

玄宗时期(公元712——公元755年)

玄宗先天元年,壬子(公元712年)。杜甫生于徐毅正。

玄宗开元五年,丁巳(公元717年),六岁。尝至郾城,观公孙大娘舞「剑器」「浑脱」。

开元六年,戊午(公元718年),七岁。始作诗文。

玄宗开元八年,庚申(公元720年),杜甫九岁。始习大字。

开元十三年,乙丑(公元725年),十四岁。壮游诗曰:“习年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从,以我似班扬。”原注:崔郑州尚,魏豫州启心。

开元十四年,丙寅(公元726年),十五岁。百忧集行曰:“忆昔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开元十八年,庚午(公元730年),十九岁。游晋,至郇瑕(今山西猗氏县),从韦之晋﹑寇锡游。

开元十九,辛未(公元731年),二十岁。游吴越。

开元二十年,壬申(公元732年),二十一岁。游吴越。

开元二十一年,癸酉(公元733年),二十二岁。游吴越。

开元二十二年,甲戌(公元734年),二十三岁。游吴越。

开元二十三年,乙亥(公元735年),二十四岁。自吴越归东都,举进士,不第。

开元二十四年,丙子(公元736年),二十五岁。游齐赵。交苏源明。

开元二十五年,丁丑(公元737年),二十六岁。游齐赵。

开元二十六年,戊寅(公元738年),二十七岁。游齐赵。

开元二十七年,己卯(公元739年),二十八岁。游齐赵。

开元二十八年,庚辰(公元740年),二十九岁。游齐赵。

开元二十九年,辛巳(公元741年),三十岁。归东都。筑陆浑庄,于寒食日祭远祖当阳君。

玄宗天宝元年,壬午(公元742年),三十一岁。在东都。姑万年县君卒于东京仁风里。六月,还殡于河南县,公作墓志。

天宝二年,癸未(公元743年),三十二岁。在东都。

天宝三年,甲申(公元744年),三十三岁。在东都。五月,祖母范阳太君卒于陈留之私第。八月,归葬偃师,公作墓志。是年夏,初遇李白于东都。秋,游梁﹑宋,与李白﹑高适登吹台﹑琴台。尝渡河游王屋山,谒道士华盖君,而其人已亡。

天宝四年,乙酉(公元745年),三十四岁。再游齐﹑鲁。是时李之芳为齐州司马。夏日,李邕自北海郡来齐州,公尝从游,陪宴历下亭及鹤山湖亭。旋暂如临邑(属齐州)。秋后至兖州,时李白避归东鲁。公与同游,情好益密。公赠白诗所云“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者是也。俄而工将西去,白亦有江东之游,城东石门一别遂无复相见之日矣。

天宝五年,丙戌(公元746年),三十五岁。自齐﹑鲁归长安。从汝阳王琎﹑驸马郑潜耀游。

天宝六年,丁亥(公元747年),三十六岁。在长安。

天宝七年,戊子(公元748年),三十七岁。在长安。屡上诗韦济,求汲引。与书家顾诫奢订交,约当此时。

天宝八年,己丑(公元749年),三十八岁。在长安。冬日,归东都,因谒玄元皇帝庙,观吴道子所画壁。

天宝九年,庚寅(公元750年),三十九岁。来长安。初遇郑虔。

天宝十年,辛卯(公元751年),四十岁。在长安。进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命待制集贤院。秋,病疟。友人魏君冒雨见访,因作秋述贻之。病后过王倚,王饷以酒馔,感激作歌赠之。是年,在杜位宅守岁。

天宝十一年,壬辰(公元752年),四十一岁。在长安。召试文章,送隶有司参列选序。暮春,暂归东都。冬,高适随歌舒翰入朝,与公暂集,俄复别去,公有诗送之。

天宝十二年,癸巳(公元753年),四十二岁。在长安。首夏,同郑虔游何将军山林。次子宗武约生于此年秋。

天宝十三,甲午(公元754年),四十三岁。在长安。进封西岳赋。自东都移家至长安,居南城之下杜城。因田梁丘投诗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岁中,张?自卢溪召还,再迁为太常卿,公复上诗求助。又进雕赋,表中词益哀激。秋后,淫雨害稼,物价暴贵,公生计益艰,遂携家往奉先,馆于廨舍。

天宝十四年,乙未(公元755年),四十四岁。安禄山反。杜甫在长安。岁中往白水县,省舅氏崔十九翁。九月,同崔至奉先。十月,归长安,授河西尉(河西县故城在今云南河西县境),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十一月,又赴奉先探妻子,作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岁暮,丧幼子。

肃宗时期(公元756——公元762年)

肃宗至德元年,丙申(公元756年),四十五岁。七月改元,安禄山称大燕皇帝。玄宗奔蜀。杀杨国忠、杨贵妃。杜甫岁初在长安。五月,至奉先壁难,携眷来往白水,寄居舅氏崔少府高斋。六月,又自白水取道华原,赴鄜州(今陜西鄜县)。至三川县同家洼,寓故人孙宰家。闻肃宗及位灵武,即留妻子于三川,孓身从芦子关奔行在所。途中为贼所得,遂至长安。九月,于长安路隅遇宗室子弟,乞舍身为奴,感恸作哀王孙。

肃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四十六岁。安庆绪杀禄山。张巡、许远战死。郭子仪复东京。史思明等降。春,杜甫陷贼中。在长安时从赞公苏端游。四月,自金光门出,间道窜归凤翔。五月十六日,拜左拾遗。是月,房管得罪,公抗述救之。肃宗怒,诏三司推问,张镐﹑韦陟等救之,仍放就列。六月,同裴荐等四人荐岑参。闰八月,墨制放还鄜州省家。于是徒步出凤翔,至邠州,始从李嗣业借得乘马。归家卧病数日。作北征。十一月,自鄜州至京师。

肃宗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四十七岁。二月改元,复以载为年,史思明反。杜甫任左拾遗。春,贾至﹑王维﹑岑参皆在谏省,时共酬唱。时毕曜亦在京师,居公之邻舍。四月,玄宗亲享九庙,公得陪祀。六月,房管因贺兰进明谮,贬为邠州刺史。公坐管党,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是秋,尝至蓝田县访崔兴宗﹑王维。冬末,以事归东都陆浑庄,尝遇孟云卿于湖城县城东。

乾元二年,己亥(公元759年),四十八岁。史思明称燕王。春,杜甫自东都归华州(陜西华县),途中作三吏﹑三别六首。时属关辅饥馑。遂以七月弃官西去。度陇,赴秦州(甘肃天水)。是时有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寄李白二十韵。又有寄高适﹑岑参﹑贾至﹑严武﹑郑虔﹑毕曜﹑薛据及张彪诗。时赞公亦谪居秦州,尝为公盛言西枝村之胜,因作计卜居。置草堂,未成,会同谷宰来书言同谷可居,遂以十月,赴同谷。途经赤谷﹑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功山﹑凤凰台,皆有诗。至同谷,居栗亭。贫益甚,拾橡栗,掘黄独以自给。居不逾月,又赴成都。以十二月一日就道,经木皮岭﹑白沙渡﹑飞仙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岁终至成都,寓居浣花溪寺。时高适方刺彭州,公甫到成都,适即寄诗问讯。

肃宗上元元年,庚子(公元760年),四十九岁。闰四月改元,杜甫在成都。春,卜居西郭之浣花里。表弟王十五司马遗赀营造,徐卿(疑即知道)﹑萧实﹑何雍﹑韦班(应物侄)三明府供果木栽,开岁始事,季春落成。时韦偃寓居蜀中,尝为公画壁。初秋,暂游新津,晤裴迪。秋晚至蜀州,晤高适。冬,复在成都。

上元二年,辛丑(公元761年),五十岁。史朝义杀史思明。杜甫居草堂。开岁,又往新津。二月,归成都。秋,至青城。旋又归成都。是时多病,生计艰窘。始有迁地吴楚之念。冬,高适至成都,尝同王抡过草堂会饮。

肃宗宝应元年,壬寅(公元762年),五十一岁。四月改元,帝及玄宗崩,太子豫及位。诗人李白死(701-762)。杜甫自春至夏居草堂。与严武唱和甚密。武时有馈赠。七月,送严武还朝,以舟至绵州,抵奉济驿,登陆,遂分手而还。会徐知道反,道阻,乃入梓州。秋末,回成都迎家至梓,然颇有东游之意。十一月,往射洪县,到金华山玉京观,寻陈子昂读书堂遗迹。又访县北东武山子昂故宅。旋复南之通泉县,访郭元振故居,于庆善寺观薛稷书画壁。又于县署壁后观稷所画鹤。

代宗时期(公元763年——公元770年)

代宗广德元年,癸卯(公元763年),五十二岁。七月改元,李怀仙杀史朝义。杜甫正月在梓州,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便欲还都,俄而复思东下吴楚。间尝至阆州(四川阆中),因游牛头﹑兜率﹑惠义诸寺。既归梓,又因送辛员外,至绵州。自绵归梓。又往汉州。夏,返梓州。初秋,复别梓赴阆。九月,祭房管。秋尽,得家书,知女病,因急归梓。十一月,将出峡为吴楚之游,于是命弟占归成都检校草堂。

杜甫

广德二年,甲辰(公元764年),五十三岁。春首,自梓州絜家东荍出峡,先至阆州。会朝廷召补京兆功曹参军,以行程既定,不赴召。二月,离阆东去,闻严武将再镇蜀,大喜,遂改计却赴成都。三月,归成都。六月,严武表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秋,居幕中,颇不乐,因上诗严武述胸臆。遂得乞假暂归草堂。是时,曹霸在成都,公作丹青引赠之。弟颖往齐州。岁晚,因事寄诗贾至。是年与严武唱和最密。

代宗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五十四岁。正月三日,辞幕府,归浣花溪。自春徂夏,居草堂。五月,携家离草堂南下。至嘉州(四川乐山)。六月,至戎州(四川宜宾)。自戎州至渝州(重庆)。候严六侍御,不到,先下峡。入秋,至忠州(重庆忠县),居龙兴寺院。九月,至云安县(重庆云阳)因病,遂留居云安,馆于严明府之水阁。

代宗大历元年,丙午(公元766年),五十五岁。十一月改元,春杜甫在云安。时岑参方为嘉州刺史,寄诗赠之。春晚,移居夔州(重庆奉节,即刘备托孤地白帝城)。初寓山中客堂。秋日,移寓西阁。秋后,柏茂琳为夔州都督,公颇蒙资助。是年多追忆旧游之作。

大历二年,丁未(公元767年),五十六岁。在夔州。春,自西阁移居赤甲。三月,迁居瀼西草屋。附宅有果园四十亩,蔬圃数亩,又有稻田若干顷,在江北之东屯。弟观自京师来。秋,因获稻暂住东屯。适吴司法自忠州来,音以瀼西草堂借吴居之。是时,始复动东游荆湘之意。十月十九日,于夔州别驾元持宅观李十二娘舞「剑器」。本年冬,仍复多病。秋,左耳始聋。

大历三年,戊申(公元768年),五十七岁。正月中旬,去夔出峡。临去,以瀼西果园赠南卿兄。三月,至江陵。夏日,暂如外邑。留江陵数月,颇不得意。秋末,移居公安县。遇顾诫奢﹑李晋肃(贺父)及僧太易,留憩公安数月。因公安治安太差,遂移衡州。

大历四年,己酉(公元769年),五十八岁。正月,经岳州至衡州(衡阳),游南岳道林二寺,观宋之问题壁。宿青草湖,又宿白沙驿。过湘阴,谒湘夫人祠。更泝流而上,以二月初抵凿石浦,宿之。又过津口,次空灵岸。三月,抵潭州(湖南长沙)。发潭州,次白马潭,入乔口。至铜官渚,阻风。发铜官,宿新康江口。次双枫浦,遂抵衡州(湖南衡阳)。然故人衡州刺史韦之晋任潭州刺史,杜甫又奔潭州,希望在他手下谋一份差事。但韦之晋忽然病卒。时苏涣居江侧,忽一日,访公于舟中,公请涣诵诗,大赏异之,遂订交焉。

大历五年,庚戌(公元770年),五十九岁。正月二十一日,检故帙,得高适上元二年人 日见寄诗,因追酬一首,寄示汉中王瑀及敬超先。暮春,逢李龟年。四月,避乱入衡州(今衡阳)。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欲往郴州依舅氏崔伟,因至耒阳。耒阳令知之,自棹舟迎杜甫而还。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

编辑本段作品一览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4],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5]。

编辑本段代表名句

1.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3.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4.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春日忆李白》

5.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兵车行》

6.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兵车行》

7.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8.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

9.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

10.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

11.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1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

13.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阁夜》

14.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咏怀古迹五首》

15.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五首》

16.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八首》

1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18.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丹青引赠曹将军霸》

19.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四首(其三)》

20.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绝句二首(其一)》

21.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

22.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3.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戏为六绝句》

24.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2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柴门送客》 [6]

26、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27.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28.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

29.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30.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秋兴八首(其一)》

3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春望》

春望诗意画 [7] 3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33.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饮中八仙歌》

34.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

35、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兵车行》

36.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前出塞(其六)》

37.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

38.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曲江对雨》

第16篇:杜甫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

六十六中备课组

教学设想:开设《唐诗宋词》选修课,既要引导学生吟诵唐诗宋词,感悟诗词之美,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也要与学生共同探索鉴赏诗歌的方法,还希望借此让学生把握诗词发展的脉络,著名诗人的创作特点。

因此我们初步拟定:

简介杜甫 一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课时

《登高》一课时

《旅夜书怀》一课时

《房兵曹胡马》、《月夜》一课时

杜甫

唐代社会在经历了开元盛世的繁荣之后,逐渐走向衰落,安史之乱的爆发,就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杜甫正是生活在这个转折期,虽历经苦难却始终不改忧国忧民之心,并以诗歌反映社会巨大变化,民生疾苦的伟大诗人。他和李白一样,是深受中国人民敬慕和热爱的诗人。

第 一节

杜甫的生平

杜甫(712-770),字子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附近)人, 出生在河南巩县,自称少陵野老或杜陵布衣。他是晋朝名将杜预之后,祖父杜审言,武则天时著名诗人。故杜甫曾不无骄傲地说:“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他的家族遵循“奉儒守官”的文化传统,儒家忠君爱国、仁民济世的思想,对杜甫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杜甫的生活和创作活动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时期: 1、读书和壮游时期(712-745)

杜甫“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他还喜欢漫游,曾经南游吴越,北上齐赵。当时他意气风发。“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壮游》)。天宝三载(744),杜甫和李白结识在洛阳,中国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在这里会面,实在是文学史上一件值得顶礼的大事。两人从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余亦东蒙客,怜君似弟兄。”(《同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把李白当作兄弟对待。 在这一阶段,杜甫写下了《望岳》、《画鹰》、《房兵曹胡马》等名篇,预示了这位青年诗人将来在诗歌史上的前途和地位。特别是《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展示了杜甫阔大的胸襟,积极进取的精神。 2、困守长安(746-755)

天宝五载(746),杜甫35岁,他来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但是奸相李林甫操纵了这一场考试,他让所有参加考试的士人都落选后,还上表玄宗,称贺“野无遗贤”。意思说玄宗是一个任贤用能的好皇帝,早就把民间的贤才选拔到朝廷来了。

这一次科考落选,对杜甫的打击无疑是沉重的。为了政治和生活出路,杜甫曾经向玄宗献赋、向达官献诗,但均无结果。他在长安陷入了困顿的境地:“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因为生活的变化和亲身经历的政治的黑暗,使杜甫对唐朝统治者有了较清醒的认识、对贫富对立的现状也有了深刻的体验。 天宝十四载(755),杜甫44岁,被任命为河西县(今陕西合阳)尉, 杜甫不愿接受这个“鞭挞黎庶”“拜迎长官”的官职,于是被改任为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为了生活,他接受了这个正八品下的职位。正在他离开困守了十年的长安,回奉先县探望妻子儿女的时候,安史叛军已攻陷了洛阳,前锋逼近潼关了,而唐玄宗还在骊山行宫里寻欢作乐。

十年长安的坎坷和潦倒的经历,使杜甫遍尝生活的悲辛和屈辱。但苦难没有改变诗人的“穷年忧黎元”的初衷,反而使他更深入人民,体贴民间疾苦,这时期他创作了《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诗。特别是《咏怀五百字》是杜甫长安十年生活和思想的总结。标志着杜甫的创作走上了现实主义的道路。 3、被拘长安、任职凤翔(756-759)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杜甫把家小安顿在鄜州(今陕西富县)的羌村, 自己只身奔赴肃宗所在的灵武(今宁夏灵武),半道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他在沦陷的长安,时刻关心时局的变化。马嵬兵变的消息传来,他写了《哀江头》,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唐军在陈陶斜、青坂两败于安史叛军,杜甫他写了《悲陈陶》、《悲青坂》,心情无限沉痛。特别是《春望》一诗,集中体现了杜甫此时忧时伤乱的心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借花鸟之感时、恨别,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深哀巨痛。第二年四月,杜甫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驻地凤翔,他自己说是“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可见其危险及艰难。肃宗也很叹赏杜甫的忠心,于是授杜甫以左拾遗的官职。但不久,杜甫就因劝谏肃宗罢免宰相房琯之事,触怒肃宗,肃宗从此疏远了杜甫。758年六月,杜甫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参军。 但第二年,杜甫就因生活困顿和对肃宗的失望而离职,从此开始了长期漂泊西南的生活。第三期时间虽短,但杜甫的经历和感受却十分丰富,除了被拘长安作的诗篇之外,《北征》、《羌村三首》、“三吏”“三别”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其中“三吏”“三别”,是杜甫诗歌创作活动中的一个里程碑,表明诗人的写实创作达到了一个顶峰。 4、流寓西南荆湘(760-770)

这段时间,杜甫流落在成都、绵州、梓州一带。在成都的浣花溪畔,在朋友的帮助下,他搭盖了一座草堂,这就是著名的杜甫草堂,765年, 因好友严武去世,他失去了依靠,于是来到夔州。但是当时巴蜀内乱不休,所以杜甫不得已又离开了夔州。杜甫想还乡,可是北方在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割据,军阀混战,阻断了他北归的路,于是只好南下,来到公安、岳阳,最后到了潭州,南下途中又经历了一些变故,当他途经耒阳方田驿时,正逢大水,孤舟难以行进,心力交瘁的诗人,在风雨之中,病逝在破船之上,终年59岁。

杜甫漂泊西南、荆湘的大约十年时间里,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岳阳楼》等名篇。这个时期杜甫诗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更强,思想更有深度。蜀中诗和夔州诗加在一起,占了杜诗的三分之二,说明其数量之多,而其中不乏名篇佳作。

第二节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1、对人民的深刻同情。

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说自己“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他一生最为系念的,总是天下苍生。当自己家庭发生悲剧“幼子饿已卒”的情况下,他依然:“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同上)。《又呈吴郎》也是一首悲天悯人的仁者之歌: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杜甫住在瀼西草堂的时候,邻家有一个寡妇常到他堂前扑枣。杜甫离开草堂,新搬来的吴姓亲戚便插上篱笆,不让扑枣,杜甫写了这首诗劝吴郎。诗里告诉吴郎,这位妇人若不是因为无食无儿和兵荒马乱,穷得没有办法,也不会来打人家的枣,应该对她亲近一些,而不该阻止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流落蜀中时写的一首著名诗篇。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宁苦身以利人”(黄彻《溪诗话》)的“民胞物与”、“已饥已溺”的精神,千载之下,依然感人。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中的不朽之作,集中地体现了杜甫对安史之乱中人民苦难的认同和深切同情。如《新婚别》: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忙!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妾伸未分明,何以拜姑嫜?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军去,形势反苍黄!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诗以新嫁娘的口气,诉说了千回百转的心事。她昨夜成亲,今晨就面临和丈夫的生离死别。她既勉励丈夫努力作战,又担心丈夫一去不还;她对丈夫表示忠贞之意,又为少年夫妻的聚短别长而伤感。这样的诗,句句都打动读者的心弦。

2、对祖国的无比热爱。

杜甫的《春望》写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三月,当时的长安已被安史叛军劫掠一空: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自己处在危险之中,想到的却是祖国的命运。并因之而“白头骚更短”。

当他流落荆湘,登上岳阳楼时,眼前“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壮观景象,勾起的是“戎马关山北”的对世局的系念和自己的身世之感,而“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当安史之乱平定的消息传来之时,他是那样由衷地狂喜:“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当唐军作战失利时,诗人是那样地沉痛,而在沉痛中依然充满了希望:“都人回面向北啼,日夜更望官军至。”(《悲陈陶》)在《岁暮》中,他写道:“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一腔爱国热情表白无遗。 3、对统治者的讽刺和批判。

杜甫虽然有浓厚的忠君意识,却不是不加兮辨的愚忠。当他经历了生活的磨难和政治上的挫折之后,他对统治者的认识也逐渐深入。著名的《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他不留情面地揭露了“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的现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更是鲜明地揭示了阶级对立的本质。《丽人行》,是讽刺杨国忠、杨贵妃兄妹的,诗中直笔点出杨氏姐妹的爵位名号,写出他们凭借外戚身份,骄奢淫佚、盛气凌人的生活和作派,讽刺的意味很浓。他如《岁晏行》中:“况闻处处鬻儿女,割慈忍爱还租庸”,《昼梦》中:“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兵车行》中“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都反映了徭役、租税、征战给普通百姓带来的灾难,批判可谓入木三分。 4、对亲情、友情的珍惜

杜甫的仁者之心,使他格外珍重亲情、友情。他写有不少赠友人、怀念亲朋的诗。如他对李白真挚的怀念和对其命运的同情:“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二首之二)对李白怀才不遇命运的同情、对李白兄弟般的思念之情,甚至形诸梦寐。无怪前人评曰:“千古交情,惟此为至。然非公至性不能有此至情,非公至文不能传此至性。”(《杜诗镜铨》五)《月夜》是为妻子写的: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写这首诗时,杜甫为安史叛军所俘,陷于长安,而他的家小当时寄顿在鄜州。他在长安望月的时候,想到鄜州的妻子一定也在月下思念着他,以至雾水沾湿了发髻,手臂因夜深而冰凉。这种“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浦起龙《读杜心解》)的手法,把杜甫对妻子的感情表现得更加浓挚。杜甫虽然屡遭艰难,但对孩子、兄弟从来都是和颜悦色:“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问事竟挽须,谁能即嗔喝?”(《北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月夜忆舍弟》) 5、对自然的热爱

杜甫因为生逢战乱,流离失所,所以有过长期跋山涉水的经历,笔下描绘了不少自然山水,而在杜甫的本性中,也有热爱自然的一面。他曾说:“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后游》),在他看来,大自然充满了对人的情意。他年轻的时候,写过《望岳》,对“齐鲁青未了”的岱宗的奇伟表示了由衷的赞叹,在《登岳阳楼》中,又把“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洞庭湖描绘得波澜壮阔、气势宏大,而“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绝句》),则表现了杜甫写景清丽的一面。

杜诗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以上不过择其要而言之。

杜甫在艺术上取得具有开创性的巨大成就,为了更好地说明杜诗的艺术成就,我们把杜诗大致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两类来讲。

一、叙事诗

杜甫的诗,被后人称为“诗史”。晚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说:“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新唐书·文艺传·杜甫传赞》说:“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在于他用诗记叙了安史之乱中发生的许多重要事件,反映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种种苦难,而且能以生动、饱满的形象,展现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正如杨义所说:“杜诗的一大本事,就是把敏锐深刻的诗性直觉,投入历史事件和社会情境之中,把事件和情境点化为审美意象,从中体验着民族的生存境遇和天道运行的法则。”(《李杜诗学》下编)。

杜甫的诗描写了具体的情景,包括当时的氛围和人的感情,比单纯的提供历史事件的史料,更具有动人心弦的力量。如前面提到的《哀江头》、《北征》、“三吏”、“三别”、《洗兵马》等。这些诗不但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不足,而且比历史事件更为具体生动、感人。杜甫的诗,因为具有“诗史”的特质,所以在叙事诗创作中的成就最值得注意。为了适应内容的要求,杜甫的叙事诗多用伸缩性较大的五七言古体。

1.善于铺陈,高度概括。元稹谈到杜甫诗的艺术时说杜甫善于“铺陈始终,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杜甫诗中用赋法之处很多,但杜甫的“铺陈”,很注意对现实生活作艺术的概括,善于把丰富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浓缩在一些场面中或个别人物形象上。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十个字,揭示了令人触目惊心的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洗兵马》中:“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概括地写出战争带来的创伤。《羌村三首》中:“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描写兵荒马乱中,家人相逢的场面,虽然写的只是杜甫一家的遭遇,却反映了广大百姓的悲惨命运。《兵车行》,写的是“道旁过者”和行人的对话,但众多行人的不幸也显示无余。《新婚别》中写的是一个征人妻的痛苦,却集中了安史之乱中无数青年夫妻生离死别的痛苦。 2、精心刻画细节,于细微处见真实。

《北征》是杜甫的名作,他在诗中回忆自己由凤翔到鄜州省家一路上所见所感,诗中写到家的情景: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平生所娇儿, 颜色白胜雪。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坼波涛,旧绣移曲折。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这一段描写相当细腻,通过妻子的“衣百结”,儿女的“垢腻脚不袜”“补绽才过膝”以及补丁上颠倒错乱的图案这些细节,形象地反映了战乱中民不卿生、穷困潦倒之象。 《丹青引》写曹霸的才高运蹇,为了表现曹霸绘画的高超本领,杜甫选择了曹霸为功臣画像的细节:“良相头上进贤冠,猛将腰间大羽箭。褒公鄂公毛发动,英姿飒爽来酣战”。精到的细节描写,淡化的是故事性,加强的是真实性。 3、抒情色彩浓郁。 杜甫的许多叙事诗,他是当作抒情诗来写的。杜甫是个感情十分丰富的人,他无法不把自己的爱、恨、同情、怜悯倾注在所描写的事件,所刻划的人物形象上。如《羌村三首》中: 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 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 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

肺腑之语,句句动人,写尽了*年代中诗人对普通老农的体贴又无能为力的心情。 《无家别》是一首优秀的叙事诗,也是一首扣人心弦的抒情诗。诗中以一个当兵回来的农民的口吻自叙道:“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养,终身两酸嘶。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当他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中时,才知道老母早已病死,当他再一次被征召入伍时,竟然没有一个可以告别的人!因此他悲愤地说,这样的人生,有什么意思呢? 读到这样的诗句,谁能不为之动容!

二、杜甫的抒情诗

杜甫抒情诗的数量比叙事诗多,在形式上,有五七言古体,但更多的是近体。杜甫抒情诗的艺术特点,主要有: 1。情景交融。

被人推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情景交融的代表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是杜甫流寓夔州后的作品。夔州在长江边,诗中写到的风急、猿啸、鸟飞、木落、江水流逝,都是眼前之景,但是在这些景物之中,深深地溶进了作者的时局之叹、身世之感。《秋兴八首》之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人看到的是江峡秋色,引起的是故园之思。他正因眼前开放的丛菊,想起不得不滞留夔州两载的辛酸,耳边传来暮砧之声,又给异乡游子带来更浓郁的乡思。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在景物的描写中,处处有诗人跳动的激情。 2、抒情、议论、叙事熔于一体。 杜甫叙事诗的抒情色彩很浓郁,这一点已见前述。而在他的抒情诗中,也往往情事结合,如《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述怀》、《秦州杂诗》、《八哀诗》等,因为叙事和抒情的结合,突出了作品的时代色彩。在杜甫的抒情诗中,抒情还往往和议论相结合,特别是在近体诗中。沈德潜说:“读(杜甫)《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诸将》五首,不废议论,不弃藻绘,笼盖宇宙,铿戛韶钧;而横纵出没中,复含酝藉微远之致;目为大成,非虚语也。”(《说诗晬语》上)杜甫的议论“带情韵而行”,如《诸将》中:“独使至尊忧社稷,诸君何以答升平”,讽刺了诸将的只能坐享太平,不能为国分忧;《登楼》中:“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上句对社稷稳固充满了信心,下句警告入侵的吐蕃军队,你们必败无疑。《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既高度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业绩,又寄万分感慨于笔端。 3、抒情曲折委婉,跌宕反复。

杜甫的抒情诗真切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痛苦、喜悦种种复杂的感情。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梓州时,突然听到叛将史朝义自缢,其部下归降唐军的消息时,惊喜欲狂,冲口而出的,情绪虽非常热烈,但起伏跌宕有致。先写自己初闻时涕泪挥洒,继而看到共患难的妻子也扫去了愁云,于是更加欣喜若狂,并马上作起了回家的打算,长久流离失所,他真是归心似箭啊!

《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一首长篇抒情诗。诗人自述平生的理想是“窃比稷与契”,感叹岁月蹉跎:“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但纵使命运对自己这样不公,还是“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并不是没想过要远离尘俗,过“萧洒送日月”的日子,只是“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无非改变自己的初衷啊!仅仅这第一段,就回旋往复,百转千折,使人感受到杜甫那种仁者的情怀。

三、杜甫诗在语言艺术上的造诣很高,在叙事诗中,他注意语言的个性化,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身份,运用不同的语言,刻划人物的形象。如著名的“三吏”“三别”,多通过人物的对话和独白来揭示诗歌的气旨、塑造人物的形象,其中《潼关吏》中的对话: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这一段对话,双方神情毕现。诗中的“我”,对潼关的安危极其关心,“修关还备胡”?透露了心情之急切。而关吏的答话表现出他对所筑工事充满了信心,他兴致勃勃地邀“我”四处查看,边看边指点关隘的险要,反映了守关将士昂扬的斗志和必胜的信念。关吏的这八句话,浦起龙评为“神情声口俱活”(《读杜心解》)。而“我”的嘱咐,则表现了诗人思虑的精深。

杜甫诗中大量地引用俗语,造成亲切感、真实感,有助于突出人物的性格。如《兵车行》中:“爷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前出塞》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新婚别》中“免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都很附合普通百姓的身份和口吻。元稹《酬金李甫见赠》诗云:“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看心源傍古人”。高度评价了杜甫诗运用口语、俗语、使诗歌更接近生活的表现手法。但杜甫又十分注意诗句的锤炼,他善于选择富有表现力的字、词用到恰当的地方。如《夏日李公见访》中:“墙头过浊醪”的“过”字,写出了杜甫和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写出了因贫困而陋屋低矮的情景。他不但善于用动词使诗句活泼起来,还善于用副词使诗富于转折变化,如“自”字的用法;“归来始自怜”、“孤云无自心”、“暗飞萤自照”、“立国自有疆”等,增加了句子的表现力。杜甫重视炼字,他说:“新诗改罢自长吟”,“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这种自觉地追求,使他在诗歌语言艺术上达到巨大的成功。所以皮日休说杜诗“纵为三十车,一字不可捐”(《鲁望昨以五百言见贻因成一千言》)

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是多样的,正如唐人元稹所说:“上薄风雅,下该沈宋,言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也如宋人王安石所言:“至于子美,则悲欢穷泰,发敛抑扬,疾徐纵横,无施不可。故其诗有平淡简易者,有绮丽精确者,有严重威武若三军之帅者,有奋迅驰骤若泛驾之马者,有淡泊简静若山谷隐士者,有风流蕴藉若贵介公子者„„此子美所以光掩前人而后来无继也。”(《杜诗镜铨》附录三)

杜甫转益多师、集众人之所长而成一家之独特风格,风格既统一,又表现出丰富性。杜甫诗的总体风格,就是他自己在《进》中曾说过的一段话:

“则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徒,庶企可及也。”杜甫的“沉郁顿挫”虽然指的是他的辞赋,但用来指他的诗歌艺术风格,也是非常准确的。杜甫忧生念乱,仁民爱物,既有济世之志,又遭贫病流离之苦。这里的“沉郁”“顿挫”指作者的诗篇中,有时写得“沉着痛快”;有时写得“沉挚深入”;有时“积健为雄”;有时沉厚纡曲,根底盘深;有时波翻浪卷、起落跌宕,音节上表现着抑扬缓急。 杜甫生活在万方多难,满目疮痍的时代,个人的命运和国家一样不幸,作为一个仁厚深沉的诗人,他的诗中流露出深广的忧患意识,各种感情奔突、作用于他的心中,千回百转,欲扬又抑,正是在这种深沉低回、欲说还休中,体现出杜诗的美学特征。

杜甫在以沉郁顿挫为主要风格之外,还具有萧散自然的特色。这一类风格一般表现在写景、抒情诗中,是生活较为安定时期的作品,如《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三: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唯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境界安宁幽静,表现了潇洒散淡、闲适愉悦的情趣。他如“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江亭》),“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漫成二首》其二)等,都写出了自在闲适,无心疏懒的心境和神态。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两位巨人,曾有人试图比较两人的高下优劣。但事实证明,这种努力是徒劳的,前人于此多有公论: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

以上仅略举两例说明李杜二人难以轩轾,也不必轩轾,他们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产生的巨大、深远的影响,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千秋万代,受到人们的敬仰。当然,他们和其他古代作家一样,都是生活在特定的时代,必然受到历史和其阶级的局限,无论在思想还是艺术上,都会有一定的缺陷,在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的时候,我们也得给以扬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教材分析

(1)【与前后教材知识体系的联系】 学生们已经学习过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杜甫,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学过了杜甫的《春望》,对其人其诗有初步的了解。《茅》情感特征为炽烈、内涵为深刻的一首诗。能通过学习此诗掌握解诗之法,而且本诗是“诗圣”杜甫的名篇,千古传诵,学习本诗,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在逐步感受杜甫忧国忧民、克己为人的博大胸襟的过程中,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2)【本课的知识体系】 ①字词(略)

②本诗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适于吟诵,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语感。 ③本诗为七言古诗,但诗篇中的句型打破七言和骈偶的形式束缚,兼用长短句和奇句,便于刻画形象和抒发感情。通过形象的语言呈现鲜明画面,寓情于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值得鉴赏和学习。

二、确定教学目标

1、依据

(1)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高中古诗文的教学,我的个人理解,就是要使学生对古诗文要“想读”、“会读”、“熟读”、“解读”。至于本课,字词知识不多,语言通俗,淡中见奇,意蕴深厚,所以计划以“熟读”“解读”本诗为重点。

(2)学生分析 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学的主体,课堂上主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抒发了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要达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且学生群体中按学习能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不同的班集体又有不同的个性,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置教学过程,精心安排问题,巧妙使用类比手法启发学生思维,做到兼顾全体。

2、确定基本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本诗正确的读法,在诵读中熟悉诗文,了解诗中所叙写的内容。

2、通过反复吟咏、联想,把握诗歌意象,进而了解诗中的意境。

3、联系诗人身世处境,结合诗中的描写抒情去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语言形象、生动与凝练。 教学重点: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当中。

教学难点:对“长夜”的理解;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三、教学思想:

【基本原则】:围绕目标,注重知识迁移,引导阅读,读中感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却不能死抓,教师更应该就学生实际的表现灵活调整课堂的进程。教师首先要激发全体学生对本诗的阅读兴 趣,然后指导出大的探讨方向,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并主动质疑,教师在其中担导读、归纳、点评的任务,并对突发的问题有充分的 心理准备。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法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靠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靠读来体会。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2)手段——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结合多媒体电教设备辅助教学。

五、具体过程

(一)导入。

回忆杜甫的相关资料(朝代、字号、称誉等),并背诵《春望》,让学生说说杜甫所处时代的时局特征和社会状况。(投影相关图片及文字资料)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对其中的难辨字进行点拨。

2、教师做一般朗读,意在正音。学生边听边为难辨字注音。(投影部分字词注音和解释) 3.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点学生注意诗歌的韵脚。

(三)品味语言。

本诗有两个突出的语言特色,一是用词生动,形象鲜明;二是结构严谨,层次井然。重点让学生品味诗歌中的精彩用词与语音节奏随情感变化有致变化的特征。

询问学生:“这首诗你们至少读了两遍了,在语言上有什么感觉呢?里面有哪些字词使你特别留意的?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再让代表发表观点。教师相机点拨。提点完毕后,全体朗读一遍诗歌。

(四)师生讨论。

提示学生结合课文注释思考诗歌的内容意义。在其中贯通对难重点的把握。 1.把握诗歌的内容。

〖这里很多学生会问到“为”为何读wei的上声,教师可就这个问题解析诗歌的题目。〗 ⑴问:由题目看,这首诗是诗人在什么情形下作的?(单独提问,学生举手回答) 点拨:由题目看,可初步了解到这是在八月的时候,诗人因茅屋被秋风刮破之后写的诗。“为”在这里是“被”的意思。

⑵问: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发泄因茅屋被秋风吹破而产生的不满么?联系诗中所描写的情况推测作者的境遇和思想感情。(学生分组讨论,发表观点并提出新问题)

点拨:诗人的不幸是接二连三的。秋风、群童、薄衾、夜雨使老杜甫的痛苦逐层加深。而这一切的背后,是战乱后国家由盛转衰的社会状况。诗人当时非常贫困,这些可以从居所的简陋、茅草的难得、寝具的陈旧等看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的心情无疑是非常的沉重。 2.思考诗歌的意旨。

〔1〕在这部分,学生很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如:“杜甫怎么不寻求亲朋好友的帮助住好一点的房子?”“杜甫那么有才华,又做过官,为何会落到这样的境地?”“他为什么不马上把茅屋顶修好,却束手看着床头屋漏?”“杜甫自己都那么惨,为何还要忧国忧民?”——根据学生的年龄及阅历特征,他们会不大理解杜甫为何自顾不暇还要为天下寒士忧虑,也不明白“广厦千万间”的理想在当时来说不可能实现,诗人却还是要抱以希望。此时可以就手展开讨论,认识当时社会状况和诗人的心境,感悟诗人的思想境界。

〔2〕问:面对这重重的不幸,换了主角是你,你会有什么心理活动?而诗人的表现如何? 点拨:诗人的心情无疑十分沉重悲苦,“长夜”一句表现出诗人渴望苦难结束的迫切心情。

“长夜”明指当时的苦雨长夜,暗喻当时动荡艰苦的时局。诗人由己及人,由个人的悲惨遭遇想到天下的穷苦之人,从而产生甘愿为天下穷苦人牺牲自己的愿望。诗人的大声疾呼,正是他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流露和克己为人的人道主义宽广胸襟的展示。

〔3〕这首诗先叙事,后抒情,表达诗人理想的句子是哪一句?抒情的高潮部分是哪一句? (学生集体找出答案,并朗读之) 点拨:(安) 句

〔4〕问:诗人的理想你们看来,在当时可以实现吗?那为何还要如此不切实际? 点拨:诗人的理想在当时是不能实现的。即使他甘愿自我牺牲也是一样。

他生出这样的愿望,是基于对人民困苦生活情况的深切体会,诗人个人所具有的人文关怀意识迫使他自己为民疾呼,这在于他是自然的,毫无功利色彩。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一方面突出了现实的残酷,一方面也凸显出诗人“兼济天下”的情怀,那一颗热忱于百姓的赤子之心。诗人超人一等的博大胸襟,将个人与社稷命运紧密相连的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体现,正是这首诗最大的艺术价值所在。

(六)小结。诗由事而作,屋凭人而传。诗圣杜甫早已离我们远去,但杜甫的草堂仍存,供后人瞻仰。杜甫在诗篇中表现出来的 理想在今天也正在得以实现,如果诗人在天有灵,定会感到欣慰!

结合对本诗的理解,再次朗读诗篇。

①教师范读(富有感情的吟诵),并投影诵读要注意的节奏和重、拖音。 ②学生借鉴教师的方法,自由吟读诗篇,同时背记内容。 ③学生共同朗读。

(七)布置课后作业。

①结合自己的理解反复吟咏本诗并背诵

②结合更多的杜甫资料,把你对此诗的感想写下来,200字左右。 ③联系自己生活中的一次不幸或难过的遭遇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诗。 〔七〕几点说明

1、本诗相关的字词注音及解释;〔略〕

2、诗篇的基本节奏;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拍、层次和韵脚。

本诗诗句以七言为主,结合诗意一般可按四三言节拍朗读;其余诗句根据字数和诗意可做如下安排:“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读为四二三言节拍,“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均可读为二四三言节拍,“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读为四二三言节拍(注:“死亦足”三字决不可同前直连)。每小节之间有停顿,前三节与后一节之间停顿稍长。凡韵脚需读得响亮,这样读诗歌,层次清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琅琅上口,情趣盎然。 指导学生读出语调升降、语速快慢和语音轻重。前三节基本用降调,但降中有逐层递升,语速宜缓慢,诗中“怒” “三” “洒” “挂” “飘” “老” “忍” “抱” 等字须重读,读出风之大、茅草翻飞的意境;“呼——不得——” “自——叹——息——”等字须拖长读音,读出杜甫面对群童抱茅无可奈何的情状来。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安得” “千万” “大庇” “寒士” “呜呼” “何时” “受冻”等字须重读,“死——亦足”中“死”字须拖长读音。这样处理,能读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来,较好地表达出诗歌的情意。

3、本诗的相关背景资料;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学生回答:安史之乱。教师板书。)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4、结构及内容的板书;叙事:秋风破屋 群童报茅

抒情:长夜沾湿

抒发理想:推己及人 忧国忧民

《登高》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

课前阅读准备

1.杜甫的生平经历

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和齐赵一带。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会。杜甫此期诗作现存20余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为代表。(涉世不深)

(二)、天宝五年至十四年(746-755),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创作发生了深刻、巨大的变化。《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丽人行》、《兵车行》、《出塞》

(忧国忧民)

(三)、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乱最盛。杜甫也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归凤翔肃宗行在,受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复后,回京任原职。758年5月,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于年底到达成都。组诗“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四)、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11年内,杜甫在蜀中八年,荆、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并断续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杜甫失去凭依,举家离开成都。开始了“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时间多在船上度过。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至岳阳的船上,年58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投影画面)

(音乐起)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声高吟: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是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位老人,走近他的生活,一起来欣赏1200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这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我们一起随着音乐再来诵读一遍!(音乐起)

二、指导诵读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投影诵读要领)

1、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2、感性的表现:语音、语调、表情、动作、音乐

三、赏析文本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什么叫登台呢?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一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倍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去已是六层了。再往深处想,杜甫登台是百年了。

“百年”,就是老年,拖着多病的身体,这样又是八层愁苦。

4.赏析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造成杜甫愁苦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国难,是连年的战乱。由于艰难痛苦和仇恨,使我两鬓斑白了。苦,是什么意思?在国势艰难的时候,我极度痛恨,我已经老了,以致两鬓斑白了。苦,是极度的意思。这样更表现出杜甫的忧国忧民。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是一种忧愤的心情,心急如焚。心急如焚,才白发丛生,两鬓染霜。心有余而力不足。“艰难”也不仅仅指国家艰难,更主要的还有个人艰难。因为杜甫此时已经是“百年”,也就是晚年了,而且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所以此时的杜甫老人想的更多的应该是自己艰难的不容易的一生。颠沛流离,坎坎坷坷——几乎一直伴随着杜甫老人的一生。这里既有国家的艰难,又有个人的苦难,二者都有。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应该特别强调杜甫的一个独特之处,就是: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杜甫这个人特别爱喝酒,我们学过的杜甫的诗中,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写到喝酒了。还能举出些喝酒的例子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九日》诗中有“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客也喝酒,忧也喝酒。咱们中国似乎惟有酒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或喜或化的感情。而且此时是重阳节呀,按习俗应该喝菊花酒。但是老人却不能喝酒了。因为他有肺病等多种疾病,他因病戒了酒,而且还因为穷困,他也不一定能够有酒喝。借酒才能浇愁,至少能消散一些愁闷的情绪。可是却不能喝酒,这愁闷可怎么了却,怎么疏解呢?——只能郁结在诗的结尾,郁结在杜甫老人的心头。

情感蕴藏:

首联 哀婉孤独

颔联 沉郁 高昂

颈联 愁苦沉痛

尾联 忧愤 无奈 比较赏析

《秋兴·其一》和《登高》是杜甫晚期作品,它们分别创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和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当时作者在夔州。作者在夔州的一两年的时间内创作了许多千古流传的诗篇,除《登高》和《八阵图》等单首诗外,还有许多组诗,如《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九月》五首,在夔州的这段日子,是作者创作的丰收时期,也是作者生命即将结束前的回光返照————把生命的最后光辉洒向人间,洒向这片他用生命全心全力热爱着的土地(大历五年即770年作者卒)。此时期虽然“安史之乱”结束三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一片混乱,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所有这些像沉重的阴云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他只有以他的诗作去排遣那心中的郁闷与愁苦。

《秋兴·其一》是八首中的第一首。诗的首联,开门见山,直写秋景。“玉露(白露)”“枫树林”“气萧森”点明秋兴之依托,因秋景而起兴,感怀。颔联“江间”指代巫峡,“塞上”借边塞指代京城一带。“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点明作者身在巫峡,心想京城,由近及远排比类推,气势十分雄壮。“波浪”在下而说“兼天”,“风云”在天而说接地,用相反相成的语句,极力描绘了秋季阴暗萧森之景,衬托出作者低沉的心境。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点出滞留夔州已有两年,眼看菊花两度开放,幽思不已,泪如泉涌。“孤舟一系故园心”说明作者漂泊在外,有家难归,寄身孤舟,故园之思,一心长系。作者在大历三年(公元768年)《登岳阳楼》中有诗句“老病有孤舟”,可见“孤舟”成为作者漂泊流浪的意象物,有家难归,魂系孤舟,其惨苦又有谁人知(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作者卒于湘江孤舟中)。尾联“催刀尺”即赶制寒衣,强调天已寒冷,“急暮砧”即黄昏时急促地捣衣声。结尾两句紧承上联,用“催刀尺”“急暮砧”这两个声动相连的词组作铺张,把作者想回家的焦急心情进一步烘托出来。此外,诗中用字处处对仗而双关,“波浪”、“风云”、“两开”、“一系 ”、“催”、“急”等,有情有景,有声有色,忽近忽远,忽高忽低,犹如巫峡治水,时而盘旋回落,时而奔腾向前,与杜甫自己的澎湃思潮汇合在一起,诗意十分缠绵感人。

《秋兴·其一》和《登高》在写作上有许多共同特点:首先在感情基调上两首诗都有很浓的悲秋情结。世事艰辛,家丑国难,万里悲秋,老病孤舟,都化作千缕愁绪洋溢在字里行间,作千古一悲,千古一愁。

其次在结构处置上,两诗的首联,颔联都极力描写秋景图,营造了一个悲愁萧森的氛围,使后面的抒情都顺理成章,打倒了景为情基,情为景发,浑然天成,足见构思之妙。

再次,两诗在用词造句上,都是律诗的典范之作,对仗工整又极具情势。在两诗的颔颈联里体现得特别明显。如《秋兴·其一》的颔联“江间波涛”对“塞上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颈联“丛菊两开”对“孤舟一系”,“他日泪”对“故园思”。《登高》颔联“无边”对“不尽”,“萧萧下”对“滚滚来”,颈联“万里悲秋”对“百年多病”,“常作客”对“独登台”。

当然,两诗又有许多不同点,比如感情表达方式上,格律上,特别是在感情基调上《秋兴》诗感伤气氛太浓,境界不如《登高》壮阔。《秋兴》诗首联基调低沉,“凋伤”“气萧森”是其体现,而《登高》仅点明“风急”“天高”“鸟飞回”。在境界上《秋兴》虽有“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丹和《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来。”相比还是有点逊色。

《旅夜书怀》

杜甫 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当时孤苦寂寞、漂泊无依的感情。 2 比较学习本文寓情于景、直抒胸臆手法的运用 。 重点难点:理解诗句蕴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朗读、点拨、赏析、背诵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写作背景:

杜甫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携家人到成都投靠好友严武,在其帮助下,杜甫本可以在成都长久居住,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突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带着家人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这回因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飘泊何时是了。这首诗集中地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使听者能品出此中情味。后一层直抒胸臆,“名岂”二句中上句为宾,下句为主.诗人后半生飘泊四方,居无定所,正是因“休官”之故,要读出压抑感。这两句可以不按“义群”读,仍读作:“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最后两句形象地概括了诗人的后半生生活,要缓缓读出,有自伤飘泊之意。

三.整体感知

诗的前半部分描写“旅夜”的情景。第

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像江岸细草一样渺小,像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

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沛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二者异曲同工。

诗的后半是“书怀”。第

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像个什么呢?不过像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四、朗读,尝试背诵。

五、鉴赏点拨 1寓情于景

前两联写景,诗眼在“独夜舟”三字上,其余全属烘托。舟泊于岸,所以首句写岸,次句写舟。称“独舟”者,仅此一舟之谓也;“夜”,用于点明泊舟时间。这两句勾画了这样一个境界:河边孤零零地泊着一只小船,桅杆高耸;岸上只见小草,不见人家,简直冷寂得很。第

三、四句承“夜”字写诗人所见景色: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明朗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湃,奔流不息。这难免使诗人感到,在这样的境遇中,一叶小舟显得何等孤单、渺小,它的命运简直可以听凭大自然的摆布;而江水的奔流更使他联想到时光的迅速流逝,愈发增添了凄苦无依之感。这小舟的命运正是诗人命运的写照。诗人这时已到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诗人的万千思绪都蕴含在这景物描写之中,由此再发展到下文的直抒胸臆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2直抒胸臆

在颈联中,诗人将“名”和“官”相对提出是有深意的,因为这两件事关系到诗人一生的命运。诗人由于诗名满天下,尽管后半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但所到之处都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关照,这总算给了他一些宽慰。然而诗人的本志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不能得官以实现其本志,是他一生最大的憾事。这样看来,这两句显然有主、宾之分:上句说“名”,只是作为烘托;下句说“官”,才是正意所在。这两句,一句否定,一句肯定,其实意思正好相反,即“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既然休官原因不是“老病”,那是什么呢?诗人没有说出来,但我们从杜甫为官的经历却不难看出,原因就是他不受皇帝重视,又遭同列排挤。但又不明说,因为诗人不愿怨君,也不敢怨君。这一点,我们从他三年前在梓州写的“圣朝无弃物,衰病已成翁”(《客亭》)也可以得到证明。总之,诗人是胸存块垒,不吐不快,却又不能直吐出来,只能采用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

最后两句的意思很明白:诗人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和此后不久写的“关塞极天唯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秋兴·其七》)语意相同。

六、作业:背诵全诗 附:板书设计 一借景抒情

1 首联—近景—孤舟夜泊 2 颔联—远景—雄浑阔大 二 直抒胸臆

1 颈联—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2 尾联—以沙鸥自况,自伤漂泊

《房 兵 曹 胡 马》

杜 甫

教学设想: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注家一般认为这是诗人青年时代的诗。

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其青年时代的诗,和其他盛唐诗人一样,充满盛唐时代精神,理想远大,情绪高昂,非常有抱负有自信。但杜甫也有自己的特点,他的理性制约能力较强。我们现在常把李、杜并称,事实上李诗更合当代时尚。他趋向狂放,尽情地无拘无束地挥洒自己的才情气度。杜甫固然也间或狂一狂,放一放,但大多场合都很约束。李诗以万顷波涛倾泻的方式造成震撼,杜诗则以深井钻探的方式感荡心灵。钻探要讲精确度,因此杜诗特别讲究炼字炼句,精细打磨艺术形式规范和诗歌语言,尽量在有限的字数中传达更丰满的生命体验。

所以这首诗的教学重点就设定为: 1通过学习, 把握咏物诗的特点; 2品味杜诗炼字炼句的特点;

3感受诗歌中奔腾不息的生命活力和蓬勃向上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熟读诗歌(范读、自渎、齐读)

胡马大宛名, 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 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 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 万里可横行。

二鉴赏诗歌:

1 结合课下注释,初步领会诗歌 2 从咏物诗的特点入手去品味:

指点:咏物诗难写。难处一是要写出确是这一物,二是要写出这一物的生命特色、生命意兴,三是要把人的精神世界和这一物联结起来,融会进人的生命意兴。融会得越好,这首诗就越成功。

讨论交流 小结:《房兵曹胡马》写出的确是一匹骏马,那骨相、耳相、跑相是一流的。而且,这是匹志向远大、一往无前、忠诚可靠的骏马。字里行间,我们还感受得到杜甫、房兵曹与骏马具有同样的奔腾不息的生命活力:万里横行去啊! 3 炼字炼句 思考交流

指点:说到炼字,古来诗评家津津乐道的是\"风入四蹄轻\"中的\"入\"字。入,表示骏马飞奔时四脚腾空留出足够广大的空间让风进入。假如改成\"托\"字,主动性在风,马的精神就显不出来了。

至于炼句,\"风入四蹄轻\"已经炼得很好了,而诗评家则更特别赞赏\"所向无空阔\",因为它极有表现力极有创造性。杜甫之前是没有过\"无空阔\"的说法的。杜甫这句诗说的是把无论多么巨大的空间距离视为无物。能把空阔视为无物,那马以及和马心有灵犀的房兵曹、杜甫,一定是有足够实力且对\"横行\"(纵横无敌)跃跃欲试的。 备课资料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注家一般认为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或二十九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轻狂的一段时期。诗的风格超迈遒劲,凛凛有生气,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自然非凡马可比。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六法”,第一为“气韵生动”,第二即是“骨法用笔”,这是作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提出来的。所谓“骨法”,就是要写出对象的风度、气格。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象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正如张彦远评画所云:“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历代名画记》)这就是所谓“写意传神”。

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颈联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吗?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确是最合适不过了。这和后期杜甫通过对病马的悲悯来表现忧国之情,真不可同日而语。

南朝宋人宗炳的《画山水序》认为通过写形传神而达于“畅神”的道理。如果一个艺术形象不能“畅神”,即传达作者的情志,那么再酷肖也是无生命的。杜甫此诗将状物和抒情结合得自然无间。在写马中也写人,写人又离不开写马,这样一方面赋予马以活的灵魂,用人的精神进一步将马写活;另一方面写人有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现。前人讲“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钱泳《履园谈诗》),这个要求杜甫是做到了。

月 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身陷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诗歌中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是谁在“独看”呢?儿女在旁,又为什么说是“独看”呢?原来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光,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

此诗构思上,不从自己角度写思念对方,而从对方思念自己的角度来反向表达思念之苦,艺术表现手法为侧面虚写(化实为虚),虚实结合。

有位评论家说:“不说自己的痛苦,却关心妻子的悲伤,这是杜甫人道主义精神在爱情方面的表现。情深故诗亦深,不应只做表现手法看。”。

第17篇:杜甫

《旧唐书·杜甫传》“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远祖杜预,西晋名将,精通《左传》,京兆杜陵人,所以杜甫自称“杜陵野老”“杜陵布衣”。10世祖杜逊,东晋初年南迁到襄阳,所以又称杜襄阳。 一 读书和漫游时期 二 困居长安时期 三 陷贼和为官时期 四 西南飘泊时期

• 杜甫对国家民族有着深沉的爱,对妻子儿女、兄弟家人、朋友邻里、甚至不相识的人,对于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怀着诚挚的深情。 • 对国家人民:

“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苏轼《王定国诗集序》)

《忆昔》、《春望》、《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p32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p336)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 对家人:

《月夜》、《羌村》三首(p331)、《北征》、《同谷七歌》、《从人觅小胡孙许寄》、《月夜忆舍弟》

• 对朋友:

《梦李白》二首、《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

• 对陌生人:

《又呈吴郎》

• 对万物:

《舟前小鹅儿》、《缚鸡行》

杜甫新题乐府的成就

• 杜甫的乐府能够自创新题,即事名篇(即事名篇:根据描写的对象来决定诗题。

• ),将新题歌行与汉魏古乐府反映时事的传统联系起来,创造了以歌行为主的新题乐府,奠定了中唐新乐府的基本体制。

1 突破汉乐府叙事方式的局限,以史诗般的手笔展现广阔的社会背景。 杜甫新题乐府也用对话和独白方式,但既能使场面展现史诗般规模,又能使之具有普遍意义,不为一时一地历史事件所拘。《兵车行》

2 将汉乐府叙事诗在时空的单一性变为多面性,充分反映形势的复杂变化,自由抒写对时事的感想和见解。

• 杜甫创造出他特有的时事述评式的新题乐府,以较大跨度铺写复杂时事。《哀江头》第三人称写潜游曲江的行踪,哀叹昔盛今衰,映带出玄宗逃蜀、马嵬之变的史实。前半为忆念中的场面,后半感伤贵妃之死,前半游苑的细节与后半回忆的接合跳跃转换十分自然。《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开头追忆,之后回到现实,再次进入回忆,追昔伤今,以大幅度的时空转换造成对比表现对世事沧桑的感怀。

3 创造出多样的表现手法,丰富了乐府的表现艺术。

• 杜甫不为前人创作的惯例所限,在表现手法上进行突破。

《丽人行》

别出心裁着重刻画背后的装束,既符合观者隔花临水不能近看的视觉印象,又给人留下比正面描写更多的想象余地,丰富了女性描写的传统手法。

“三吏三别”借鉴了汉魏乐府以惨酷现象反映社会问题的手法,但表现不同。《新安吏》渲染离别的悲愁后,以过客身份出面劝解,流露出诗人的无奈,隐含对时局的忧虑;《石壕吏》纯从听觉写事写人,完整而客观地记述了一个故事。

杜甫律诗的成就

• 据浦起龙《读杜心解》统计,杜甫五律626首,七律151首,五言排律117首,七言排律8首,五言绝句31首,七言绝句107首,共计今体诗1040首。是初唐以来创作律诗数量最多、形式最齐全的一个。各体诗歌都有极为出色的作品。最独到的成就在于七言律诗。

1 突破了律诗传统的酬赠写景的表现范围。杜甫以七律写个人生平遭遇引起的喜怒哀乐,将七律改造成纯粹的个人抒情诗。《曲江二首》、《九日蓝田崔氏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

2 以律诗写组诗,增强了律诗的表现力。

《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秋兴八首》

3 创作拗体律诗

拗体律诗:在平仄组合上打破固定的匀整的格式而自创音节的一种律诗。 杜甫在律诗的声律方面作了创造性的探索,为表现抑郁不平的心胸,他有意突破和谐流转的平仄格律,写了十几首拗体七律。《白帝城最高楼》

4 句法和用字的成功

倒装:

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戏为双松图歌》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秋兴》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放船》

散文句法:

杖藜叹世者谁子

用字锤炼精工:“晚节渐于诗律细”“语不惊人死不休”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自有村。《咏怀古迹》

《曲江对雨》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

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在于将律诗写得流转自如,不被格律所拘,使人忘其为律诗。

杜诗的诗史性质

• 晚唐孟棨《本事诗·高逸第三》:“杜逢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 • 欧阳修《新唐书》“善陈时事,律切精深,世号诗史” • 宋人胡宗愈《成都草堂诗碑序》:“先生以诗鸣于唐,凡出处去就、动息劳佚、悲欢忧乐、忠愤感激、好贤恶恶,一见于诗,读之可以知其世,学士大夫谓之‘诗史’。” • 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少陵编年诗目谱附记》:“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 • 抒情性,叙事写实。 • 杜诗的诗史价值,不在于提供了史的事实,而在于提供了比史实更为生动具体、也更能揭示社会本质的生活画面。 • 《兵车行》《丽人行》 《悲陈陶》 《悲青坂》《北征》“三吏三别”《收京三首》《喜闻官军已临贼境二十韵》《洗兵马》

沉郁顿挫的风格

1 感情基调:沉雄深厚的忧思。(沉郁)

诗人具有忧国忧民的仁者情怀和宏大的政治抱负,而面对的却是衰乱的社会现实,这是形成其沉郁风格的根本原因。深沉的忧思弥漫在大多数诗中。

2 抒情方式:回转起伏,反复咏叹。(顿挫)

杜甫忧国忧民的深沉感情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关怀和理性精神,这一方面加强了杜诗感情的厚度和强度,同时也抑制着个体不平的抒发。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杜诗风格的多样性:

原因: 表现内容丰富、领域广阔

自少至老心境不同,风格自别。

豪迈:《望岳》

清新闲淡:《江畔独步寻花》、江村

明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雄浑:《旅夜书怀》

清雄奔放:《寄韩谏议 》

杜甫的地位与影响

1 人格精神:

• 吴乔《围炉诗话》“于黎民,无刻不关其念„„诗出于人,有子美之人,而后有子美之诗”。

• 黄庭坚《老杜浣花溪图引》“醉里眉攒万国愁”被后人评为“状尽子美平生矣”。 • 北宋爱国名将宗泽临终时吟“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三呼“过河”而死。

• 陈与义“但恨平生意,轻了少陵诗” • 李纲、文天祥。 2 诗歌艺术

•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下:吴门下(吴居厚)喜论杜子美诗,每对客,未尝不言。绍圣间,为户部尚书,叶涛致远为中书舍人。待漏院每从官晨集,多未厌于睡,往往即坐倚壁假寐,不复交谈。惟吴至则强与论杜诗不已,人以为苦,致远辄迁坐门外檐次。一日,忽大雨飘洒,同列呼之不至,问其故,曰:\"白老杜诗。\"梁中书子美亦喜言杜诗,余为中书舍人时,梁正在本省。每同列相与白事,坐未定,即首诵杜诗,评议锋出,语不得问,往往迫上马不及白而退。

•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四:乾道间,林谦之为司业,与正字彭仲举游天竺,小饮论诗。谈到少陵妙处,仲举微醉,忽大呼曰:\"杜少陵可杀!\"有俗子在邻壁,闻之,遍告人曰:\"有一怪事:林司业与彭正字在天竺谋杀人。\"或问所谋杀者为谁?曰:\"杜少陵也,不知是何处人?\"闻者绝倒。 • 元稹《酬孝甫见赠》诗说:“杜甫天才颇绝伦,每寻诗卷似情亲。怜渠直道当时语,不著心源傍古人。”

• 元稹和白居易诸人诗歌的趋向通俗化,缘事而发反映民生疾苦,都是受杜甫影响。 • 韩孟学其奇崛、散文化和炼字。

• 宋代“江西诗派”强调“无一字无来处”,“以故为新,以俗为雅”,欲以奇句硬语惊人的诗学追求更受到杜甫直接的启迪。

元结和《箧中集》诗人

• 元结:元结(719--772) ,字次山,北魏王族常山王遵的第十二世孙,本姓拓跋,到孝文帝时改姓元。河南(今河南洛阳)人。754年及第。759年被任命为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充任山南道节度参谋,招抚义军抗击史思明叛军,保全了15个城池。760年春,在戎马倥偬之际,“尽箧中所有”,编《箧中集》。763年任道州刺史,后调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颇丰。大历七年(772)入朝,同年卒于长安。 • 代表作品:《舂陵行》(p359)、《贼退示官吏》、《系乐府十二首》

• 《箧中集》诗人的创作和主张

• 《箧中集》收沈千运、王季友、于逖、孟云卿、张彪、赵微明、元季川七人24首诗。 • 诗歌创作:他们是一批下层知识分子,其诗歌内容大体都是人生贫困经历的纪实和对社会黑暗现象的揭露。因此他们的诗歌同时具有批判现实的意义。风格质实古朴,近体诗很少,多为五古。

• 诗歌主张: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他们把文学的基本职能归为“救时劝俗”、“规讽”“感化”。

第18篇:作家及其代表作

1、雨果-法国-九三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2、巴尔扎克-法国-邦斯舅舅/人间喜剧(欧也妮·葛郎台/高老头等)

3、普希金-上尉的女儿-俄国

4、莎士比亚-英国-李尔王/麦克白/奥赛罗/哈姆雷特(四大悲剧)/罗密欧与朱莉叶等

5、拉伯雷-法国-巨人传

6、弥尔顿-英国-失乐园

7、荷马-希腊-伊利亚特&奥德赛

8、莫里哀-法国-伪君子

9、契诃夫-俄国-套中人

10、海明威-美国-老人与海/乞利马扎罗的雪

11、卡夫卡-奥地利-变形记

12、博尔赫斯-阿根廷-死亡与罗盘

13、易卜生-挪威-人民公敌

14、惠特曼-美国-草叶集

15、歌德-德国-哀格蒙特/少年维特之烦恼

16、意大利-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

17、塞万提斯-西班牙-堂吉诃德

18、孟德斯鸠-法国-波斯人信札

19、狄德罗-法国-拉摩的侄子20、福楼拜-法国-包法利夫人

21、罗曼·罗兰-法国-三巨人传(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

22、左拉-法国-萌芽/陪衬人

23、卢梭(画家)-法国-忏悔录

24、霍桑-美国-红字

25、马克·吐温-美国-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

26、杰克伦敦-美国-马丁·伊登

27、希腊悲剧-埃斯库罗斯(被缚着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和 欧里庇德斯(美狄亚)

28、彼特拉克-意大利-十四行《歌集》

29、莫泊桑-法国-羊脂球

30、梅里美-法国-高龙巴/嘉尔曼/卡门

31、笛福-英国-鲁滨逊漂流记

32、萧伯纳-英国-苹果车

33、斯各特-英国-艾凡赫

34、狄更斯-英国-双城记/大卫·科波菲尔

35、伏尼契-爱尔兰女作家-牛虻

36、海涅-德国-(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37、格林兄弟-德国-格林童话

38、安徒生-丹麦-安徒生童话

39、席勒-德国-强盗/欢乐颂(被贝多芬谱成第九交响曲)

40、莱蒙托夫-俄国-短诗:帆/长篇:当代英雄

41、屠格涅夫-俄国-父与子/猎人笔记

42、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罪与罚

43、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妮娜

44、高尔基-俄国-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自传体三部曲)/母亲

45、法捷耶夫-前苏联-毁灭/青年近卫军

46、肖洛霍夫-俄国-静静的顿河

47、索尔仁尼琴-前苏联-癌症楼

48、夏目漱石-日本-我是猫

49、井上靖-日本-猎枪/斗牛等50、德永直-日本-没有太阳的街

第19篇:梁实秋代表作散文

导语:文学题材上来说,表面上梁实秋主张题材无限制论。他说:“文学的国土是最广泛的,在根本和在理论上没有国界,更没有阶级的限制。”题材是不应该加以限制了,但如何处理题材,却并不是任意的,而应该是有选择的,用梁实秋的话来说,就是“批评家并不限制作品的题材,他要追问的是作家的态度和作品的质地。”下面是应届毕业生网小编经过精心整理的梁实秋代表作散文,欢迎广大读者阅读和参考。

一、梁实秋代表作散文

烧饼油条是我们中国人标准早餐之一,在北方不分省分、不分阶级、不分老少,大概都欢喜食用。我生长在北平,小时候的早餐几乎永远是一套烧饼油条——不,叫油炸鬼,不叫油条。有人说,油炸鬼是油炸桧之讹,大家痛恨秦桧,所以名之为油炸桧以泄愤,这种说法恐怕是源自南方,因为北方读音鬼与桧不同,为什么叫油鬼,没人知道。在比较富裕的大家庭里,只有作父亲的才有资格偶然以馄饨、鸡丝面或羊肉馅包子作早点,只有作祖父母的才有资格常以燕窝汤、莲子羹或哈什玛之类作早点,像我们这些“民族幼苗”,便只有烧饼油条来果腹了。说来奇怪,我对于烧饼油条从无反感,天天吃也不厌,我清早起来,就有一大簸箩烧饼油鬼在桌上等着我。

现在台湾的烧饼油条,我以前在北平还没见过。我所知道的烧饼,有螺蛳转儿、芝麻酱烧饼、马蹄儿、驴蹄儿几种,油鬼有麻花儿、甜油鬼、炸饼儿几种。螺蛳转儿夹麻花儿是一绝,扳开螺蛳转儿,夹进麻花儿,用手一按,咔吱一声麻花儿碎了,这一声响就很有意思,如今我再也听不到这个声音。有一天和齐如山先生谈起,他也很感慨,他嫌此地油条不够脆,有一次他请炸油条的人给他特别炸焦,“我加倍给你钱”,那个炸油条的人好像是前一夜没睡好觉(事实上凡是炸油条、烙烧饼的人都是睡眠不足),一翻白眼说:“你有钱?我不伺候!”回锅油条、老油条也不是味道,焦硬有余,酥脆不足。至于烧饼,螺蛳转儿好像久已不见了,因为专门制售螺蛳转儿的粥铺早已绝迹了。所谓粥铺,是专卖甜浆粥的一种小店,甜浆粥是一种稀稀的粗粮米汤,其味特殊。北平城里的人不知道喝豆浆,常是一碗甜浆粥一套螺蛳转儿,但是这也得到粥铺去趁热享用才好吃。我到十四岁以后才喝到豆浆,我相信我父母一辈子也没有喝过豆浆。我们家里吃烧饼油条,嘴干了就喝大壶的茶,难得有一次喝到甜浆粥。后来我到了上海,才看到细细长长的那种烧饼,以及菱形的烧饼,而且油条长长的也不适于夹在烧饼里。

火腿、鸡蛋、牛油面包作为标准的早点,当然也很好,但我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形下才接受了这种异俗。我心里怀念的仍是烧饼油条。和我有同嗜的人相当不少。海外羁旅,对于家乡土物率多念念不忘。有一位华裔美籍的学人,每次到台湾来都要带

一、二百副烧饼油条回到美国去,存在冰橱里,逐日检取一副放在烤箱或电锅里一烤,便觉得美不可言。谁不知道烧饼油条只是脂肪、淀粉,从营养学来看,不构成一份平衡的食品。但是多年习惯,对此不能忘情。在纽约曾有人招待我到一家中国餐馆进早点,座无虚席,都是烧饼油条客,那油条一根根的都很结棍,韧性很强。但是大家觉得这是家乡味,聊胜于无。做油条的师傅,说不定曾经付过二两黄金才学到如此这般的手艺,又有一位返国观光的游子,住在台北一家观光旅馆里,晨起第一桩事就是外出寻找烧饼油条,遍寻无着,返回旅舍问服务小姐,服务小姐登时蛾眉一耸说:“这是观光区域,怎会有这种东西,你要向偏僻街道、小巷去找。”闹烘了一阵,兴趣已无,乖乖的到附设餐厅里去吃火腿、鸡蛋、面包了事。

有人看我天天吃烧饼油条,就问我:“你不嫌脏?”我没想到这个问题。据这位关心的人说,要注意烧饼里有没有老鼠屎,第二天我打开烧饼先检查,哇,一颗不大不小像一颗万应锭似的黑黑的东西赫然在焉。用手一捻,碎了。若是不当心,入口一咬,必定牙碜,也许不当心会咽了下去。想起来好怕,一颗老鼠屎搅坏一锅粥,这话不假,从此我存了戒心。看看那个豆浆店,小小一间门面,案板油锅都放在行人道上,满地是油渍污泥,一袋袋的面粉堆在一旁像沙包一样,阴沟里老鼠横行。再看看那打烧饼、炸油条的人,头发蓬松,上身只有灰白背心,脚上一双拖鞋,说不定嘴里还叼着一根纸烟。在这种情况之下,要使老鼠屎不混进烧饼里去,着实很难。好在不是一个烧饼里必定轮配到一橛老鼠屎,难得遇见一回,所以戒心维持了一阵也就解严了。

也曾经有过观光级的豆浆店出现,在那里有峨高冠的厨师,有穿制服的侍者,有装潢,有灯饰,筷子有纸包着,豆浆碗下有盘托着,餐巾用过就换,而不是一块毛巾大家用,像邮局浆糊旁边附设的小块毛巾那样的又脏又粘。如果你带外宾进去吃早点,可以不至于脸红。但是偶尔观光一次是可以的,谁也不能天天去观光,谁也不能常跑远路去图一饱。于是这打肿脸充胖子的局面维持不下去了,烧饼油条依然是在行人道边乌烟瘴气的环境里苟延残喘。而且我感觉到吃烧饼油条的同志也越来越少了。

二、梁实秋代表作散文

酒实在是妙。几杯落肚之后就会觉得飘飘然、醺醺然。平素道貌岸然的人,也会绽出笑脸;一向沉默寡言的人,也会议论风生。再灌下几杯之后,所有的苦闷烦恼全都忘了,酒酣耳热,只觉得意气飞扬,不可一世,若不及时知止,可就难免玉山颓欹,剔吐纵横,甚至撒疯骂座,以及种种的酒失酒过全部的呈现出来。莎士比亚的《暴风雨》里的卡力班,那个象征原始人的怪物,初尝酒味,觉得妙不可言,以为把酒给他喝的那个人是自天而降,以为酒是甘露琼浆,不是人间所有物。美洲印第安人初与白人接触,就是被酒所倾倒,往往不惜举土地界人以交换一些酒浆。印第安人的衰灭,至少一部分是由於他们的荒腆于酒。

我们中国人饮酒,历史久远。发明酒者,一说是仪逖,又说是杜康。仪逖夏朝人,杜康周朝人,相距很远,总之是无可稽考。也许制酿的原料不同、方法不同,所以仪逖的酒未必就是杜康的酒。尚书有“酒诰”之篇、谆谆以酒为戒,一再的说“祝兹酒”(停止这样的喝酒),“无彝酒”(勿常饮酒),想见古人饮酒早已相习成风,而且到了“大乱丧德”的地步。三代以上的事多不可考,不过从汉起就有酒榷之说,以后各代因之,都是课税以裕国帑,并没有寓禁於徵的意思。酒很难禁绝,美国一九二○年起实施酒禁,雷厉风行,依然到处都有酒喝。当时笔者道出纽约,有一天友人邀我食于某中国餐馆,入门直趋后室,索五加皮,开怀畅饮。忽警察闯入,友人止予勿惊。这位警察徐徐就座,解枪,锵然置于桌上,索五加皮独酌,不久即伏案酣睡。一九三三年酒禁废,直如一场儿戏。民之所好,非政令所能强制。在我们中国,汉萧何造律:“三人以上无故群饮,罚金四两。”此律不曾彻底实行。事实上,酒楼妓馆处处笙歌,无时不飞觞醉月。文人雅士水边修禊,山上登高,一向离不开酒。名士风流,以为持螫把酒,便足了一生,甚至于酣饮无度,扬言“死便埋我”,好像大量饮酒不是什么不很体面的事,真所谓“酗于酒德”。对于酒,我有过多年的体验。第一次醉是在六岁的时候,侍先君饭於致美斋(北平煤市街路西)楼上雅座,窗外有一棵不知名的大叶树,随时簌簌作响。连喝几盅之后,微有醉意,先君禁我再喝,我一声不响站立在椅子上舀了一匙高汤,泼在他的一件两截衫上。随后我就倒在旁边的小木园上呼呼大睡,回家之后才醒。我的父母都喜欢酒,所以我一直都有喝酒的机会。“酒有别肠,不必长大”,语见《十国春秋》,意思是说酒量的大小与身体的大小不必成正比例,壮健者未必能饮,瘦小者也许能鲸吸。我小时候就是瘦弱如一根绿豆芽。酒量是可以慢慢磨练出来的,不过有其极限。我的酒量不大,我也没有亲见过一般人所艳称的那种所谓海量。古代传说“文王饮酒千钟,孔子百觚”,王充《论衡·语增篇》就大加驳斥,他说:“文王之身如防风之君,孔子之体如长狄之人,乃能堪之。”且“文王孔子率礼之人也”,何至於醉酗乱身?就我孤陋的见闻所及,无论是“青州从事”或“平原都邮”,大抵白酒一斤或黄酒三五斤即足以令任何人头昏目眩粘牙倒齿。惟酒无量,以不及於乱为度,看各人自制力如何耳。不为酒困,便是高手。

酒不能解忧,只是令人在由兴奋到麻醉的过程中暂时忘怀一切。即刘伶所谓“无息无虑,其乐陶陶”。可是酒醒之后,所谓“忧心如醒”,那份病酒的滋味很不好受,所付代价也不算小。我在青岛居住的时候,那地方背山面海,风景如绘,在很多人心目中是最理想的卜居之所,惟一缺憾是很少文化背景,没有古迹耐人寻味,也没有适当的娱乐。看山观海,久了也会腻烦,於是呼朋聚饮,三日一小饮,五日一大宴,豁拳行令,三十斤花雕一坛,一夕而罄。七名酒徒加上一位女史,正好八仙之数,乃自命为酒中八仙。有时且结伙远征,近则济南,远则南京、北京,不自谦抑,狂言“酒压胶济一带,拳打南北二京”,高自期许,俨然豪气干云的样子。当时作践了身体,这笔帐日后要算。一日,胡适之先生过青岛小憩,在宴席上看到八仙过海的盛况大吃一惊,急忙取出他太太给他的一个金戒指,上面镌有“戒”字,戴在手上,表示免战。过后不久,胡先生就写信给我说:“看你们喝酒的样子,就知道育岛不宜久居,还是到北京来吧!”我就到北京去了。现在回想当年酗酒,哪里算得是勇,直是狂。

酒能削弱人的自制力,所以有人酒后狂笑不置,也有人痛哭不已,更有人口吐洋语滔滔不绝,也许会把平夙不敢告人之事吐露一二,甚至把别人的阴私也当众抖露出来。最令人难堪的是强人饮酒,或单挑,或围剿,或投下井之石,千方万计要把别人灌醉,有人诉诸武力,捏着人家的鼻子灌酒!这也许是人类长久压抑下的一部分獸性之发泄,企图获取胜利的满足,比拿起石棒给人迎头一击要文明一些而已。那咄咄逼人的声嘶力竭的豁拳,在赢拳的时候,那一声拖长了的绝叫,也是表示内心的一种满足。在别处得不到满足,就让他们在聚饮的时候如愿以偿吧!只是这种闹饮,以在有隔音设备的房间里举行为宜,免得侵扰他人。

菜根谭所谓“花看半开,酒饮微醺”的趣味,才是最令人低徊的境界。

三、梁实秋代表作散文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天堂我尚未去过。《启示录》所描写的“从天上上帝那里降下来的圣城耶路撒冷,那城充满着上帝的荣光,闪烁像碧玉宝石,光洁像水晶”。城墙是碧玉造的,城门是珍珠造的,街道是纯金的。珠光宝气,未能免俗。真不想去。新的耶路撒冷是这样的,天堂本身如何,可想而知。至于苏杭,余生也晚,没赶上当年的旖旎风光。我知道苏州有一个顽石点头的地方,有亭台楼阁之胜,纲师渔隐,拙政灌园,均足令人向往。可是想到一条河里同时有人淘米洗锅刷马桶,不禁胆寒。杭州是白傅留诗苏公判牍的地方,荷花十里,桂子三秋,曾经一度被人当做汴州。如今只见红男绿女游人如织,谁有心情看浓汝淡抹的山色空蒙。所以苏杭对我也没有多少号召力。

我曾梦想,如果有朝一日,可以安然退休,总要找一个比较舒适安逸的地点去居住。我不是不知道随遇而安的道理。

树下一卷诗,

一壶酒,一条面包——

荒漠中还有你在我身边歌唱——

啊,荒漠也就是天堂!

这只是说说罢了。荒漠不可能长久的变成天堂。我不存幻想,只想寻找一个比较能长久的居之安的所在。我是北平人,从不以北平为理想的地方。北平从繁华而破落,从高雅而庸俗、而恶劣,几经沧桑,早已无复旧观。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去的地方应推青岛。

青岛位于东海之滨,在胶州湾之入口处,背山面海,形势天成。光绪二十三年(一**七)德国强租胶州湾,辟青岛为市场,大事建设。直到如今,青岛的外貌仍有德国人的痕迹。例如房屋建筑,屋顶一律使用红瓦片,山坡起伏绿树葱茏之间,红绿掩映,饶有情趣。民国三年青岛又被日本夺占,民国十一年才得收回。迩后虽然被几个军阀盘据,表面上没有遭到什么破坏。当初建设的根柢牢固,就是要糟蹋一时也糟蹋不了。青岛的整齐清洁的市容一直维持了下来。我想在全国各都市里,青岛是最干净的一个。“无风三尺土,有雨一街泥”的北平不能比。

青岛的天气属于大陆气候,但是有海湾的潮流调剂,四季的变化相当温和。称得上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的好地方。冬天也有过雪,但是很少见,屋里面无需升火不会结冰。夏天的凉风习习,秋季的天高气爽,都是令人喜的,而春季的百花齐放,更是美不胜收。樱花我并不喜欢,虽然第一公园里整条街的两边都是樱花树,繁花如簇,一片花海,游人摩肩接踵,蜜蜂嗡嗡之声震耳,可是花没有香气,没有姿态。樱花是日本的国花,日本和我们有血海深仇,花树无辜,但是我不能不连带着对它有几分憎恶!我喜欢的是公园里培养的那一大片娇艳欲滴的西府海棠。杜甫诗里没有提起过它,历代诗人词人歌咏赞叹它的不在少数。上清宫的牡丹高与檐齐,别处没有见过,山野有此丽质,没有人嫌它有富贵气。

推开北窗,有一层层的青山在望。不远的一个小丘有一座楼阁矗立,像堡垒似的,有俯瞰全市傲视群山之势,人称总督府,是从前德国总督的官邸,平民是不敢近的,青岛收回之后作为冠盖往来的饮宴之地,平民还是不能进去的(听说后来有时候也偶尔开放)。里面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也不想知道。还有人说里面闹鬼。反正这座建筑物,尽管相当雄伟,不给人以愉快的印象,因为它带给我们耻辱的回忆。其实青岛本身没有高山峻岭,邻近的劳山,亦作崂山,又称牢山,却是峻峥巉险,为海滨一大名胜。读《聊斋志异》劳山道士,早已心向往之,以为至少那是一些奇人异士栖息之所。由青岛驱车至九水,就是山麓,清流汩汩,到此尘虑全消。舍车扶策步行上山,仰视峰嶝,但见参嵯翳日,大块的青石陡峭如削,绝似山水画中之大斧劈的皴法,而且牛山濯濯,没有什么迎客松五老松之类的点缀,所以显得十分荒野。有人说这样的名山而没有古迹岂不可惜,我说请看随便哪一块巍巍的巨岩不是大自然千百万年锤炼而成,怎能说没有古迹?几小时的登陟,到了黑龙潭观瀑亭,已经疲不能兴。其他胜境如清风岭碧落岩,则只好留俟异日。游山逛水,非徒乘兴,也须有济胜之具才成。

青岛之美不在山而在水。汇泉的海滩宽广而水浅,坡度缓,作为浴场据说是东亚第一。每当夏季,游客蜂涌而至,一个个一双双的玉体横陈,在阳光下干晒,晒得两面焦,扑通一声下水,冲凉了再晒。其中有佳丽,也有老丑。玩得最尽兴的莫过于夫妻俩携带着小儿女阖第光临。小孩子携带着小铲子小耙子小水桶,在沙滩上玩沙土,好像没个够。在这万头攒动的沙滩上玩腻了,缓步踱到水族馆,水族固有可观,更妙的是下面岩石缝里有潮水冲积的小水坑,其中小动物很多。如寄生蟹,英文叫hermitcrab,顶着螺蛳壳乱跑,煞是好玩。又如小型水母,像一把伞似的一张一阖,全身透明。孩子们利用他们的小工具可以罗掘一小桶,带回家去倒在玻璃缸里玩,比大人玩热带鱼还兴致高。如果还有馀勇可买,不妨到栈桥上走一遭。桥尽头处有一个八角亭,额曰回澜阁。在那里观壮阔之波澜,当大王之雄风,也是一大快事。

汇泉在冬天是被遗弃的,却也别有风致。在一个隆冬里,我有一回偕友在汇泉闲步,在沙滩上走着走着累了,便倒在沙上晒太阳,和风吹着我们的脸。整个沙滩属于我们,没有旁人,最后来了一个老人向我们兜售他举着的冰糖葫芦。我们在近处一家餐厅用膳,还喝了两杯古拉索(柑香酒)。尽一日欢,永不能忘。

汇泉冬夜涨潮时,潮水冲上沙滩又急遽的消退,轰隆呜咽,往复不已。我有一个朋友赁居汇泉尽头,出户不数步就是沙滩,夜闻涛声不能入眠,匆匆移去。我想他也许没有想到,那就是观音说教的海潮音,乃觌面失之。

说来惭愧,“饮食之人”无论到了什么地方总是不能忘情口腹之欲。青岛好吃的东西很多。牛肉最好,销行国内外。德国人佛劳塞尔在中山路开一餐馆,所制牛排我认为是国内第一。厚厚大大的一块牛排,煎得外焦里嫩,切开之后里面微有血丝。牛排上面覆以一枚嫩嫩的荷包蛋,外加几根炸番薯。这样的一分牛排,要两元钱,佐以生啤酒一大杯,依稀可以领略樊哙饮酒切肉之豪兴。内行人说,食牛肉要在星期三四,因为周末屠宰,牛肉筋脉尚生硬,冷藏数日则软硬恰到好处。佛劳塞尔店主善饮,我在一餐之间看他在酒桶之前走来走去,每经酒桶即取饮一杯,不下七八杯之数,无怪他大腹便便,如酒桶然。这是五十年前旧话,如今这个餐馆原址闻已变成邮局,佛劳塞尔如果尚在人间当在百龄以上。

青岛的海鲜也很齐备。像蚶、蛤、牡蛎、虾、蟹以及各种鱼类应有尽有。西施舌不但味鲜,名字也起得妙,不过一定要不惜工本,除去不大雅观的部分,专取其洁白细嫩的一块小肉,加以烹制,才无负于其美名,否则就近于唐突西施了。以清汤氽煮为上,不宜油煎爆炒。顺兴楼最善烹制此味,远在闽浙一带的餐馆以上。我曾在大雅沟菜市场以六元市得鲥鱼一尾,长二尺半有奇,小口细鳞,似才出水不久,归而斩成几段,阖家饱食数餐,其味之腴美,从未曾有。菜蔬方面隽品亦多。蒲菜是自古以来的美味,诗经所说“其蔌维何,维笋及蒲”,蒲的嫩芽极细致清脆。青岛的蒲菜好像特别粗壮,以做羹汤最为爽口。再就是附近潍县的大葱,粗壮如甘蔗,细嫩多汁。一日,有客从远道来,止于寒舍,惟索烙饼大葱,他非所欲。乃如命以大葱进,切成段段,如甘蔗状,堆满大大一盘。客食之尽,谓乃平生未有之满足。青岛一带的白菜远销上海,短粗肥壮而质地细嫩。一般人称之为山东白菜。古人所称道的“春韭秋菘”,菘就是这大白菜。白菜各地皆有,种类不一,以山东白菜为最佳。

青岛不产水果,但是山东半岛许多名产以青岛为集散地。例如莱阳梨。此梨产在莱阳的五龙河畔,因沙地肥沃,故品质特佳。外表不好看。皮又粗糙,但其细嫩酥脆甜而多浆,绝无渣滓,美得令人难以相信。大的每个重十台两以上。再如肥城桃,皮破则汁流,真正是所谓水蜜桃,海内无其匹,吃一个抵得半饱。今之人多喜怀乡,动辄曰吾乡之梨如何,吾乡之桃如何,其夸张心理可以理解。但如食之以莱阳梨、肥城桃,两相比较,恐将哑然失笑。他如烟台之香蕉苹果玫瑰葡萄,也是青岛市面上常见的上品。

一般山东人的特性是外表倔强豪迈,内心敦厚温和。宦场中人,大部分肉食者鄙,各地皆然,固无足论。观风问俗,宜对庶民着眼。青岛民风淳厚,每于细民中见之。我初到青岛,看到人力车夫从不计较车资,乘客下车一律付与一角,路程远则付二角,无争论者。这是全国所没有的现象。有人说这是德国人留下的无形的制度,无论如何这种作风能维持很久便是难能可贵。青岛市面上绝少讨价还价的恶习。虽然小事一端,代表意义很大。无怪乎有人感叹,齐鲁本是圣人之邦,青岛焉能不绍其馀绪?

我家里请了一位厨司老张,他是一位异人。他的手艺不错,蒸馒头,烧牛尾,都很擅长。每晚膳事完毕,沐浴更衣外出,夜深始返。我看他面色苍白削瘦,疑其吸毒涉赌。我每日给他菜钱二元,有时候他只飨我以白菜豆腐之类,勉强可以果腹而已。我问他何以至此,他惨笑不答。过几天忽然大鱼大肉罗列满桌,俨若筵席,我又问其所以,他仍微笑不语。我懂了,一定是昨晚赌场大赢。几番钉问之后,他最后进出这样的一句“这就是一点良心!”

我赁屋于鱼山路七号,房主王君乃铁路局职员,以其薄薪多年积蓄成此小筑。我于租满前三个月退租离去,仍依约付足全年租赁,王君坚不肯收,争执不已,声达户外。有人叹曰:“此君子国也。”

我在青岛居住四年,往事如烟。如今隔了半个世纪,人事全非,山川有异。悬想可以久居之地,乃成为缥缈之乡!噫!

四、梁实秋代表作散文

一位外国朋友告诉我,他旅游西南某地的时候,偶于餐馆进食,忽闻壁板砰砰作响,其声清脆,密集如联珠炮,向人打听才知道是邻座食客正在大啖其糖醋排骨。这一道菜是这餐馆的拿手菜,顾客欣赏这个美味之余,顺嘴把骨头往旁边喷吐,你也吐,我也吐,所以把壁板打得叮叮噹噹响。不但顾客为之快意,店主人听了也觉得脸上光彩,认为这是大家为他捧场。这位外国朋友问我这是不是国内各地普遍的风俗,我告诉他我走过十几省还不曾遇见过这样的场面,而且当场若无壁板设备,或是顾客嘴部筋肉不够发达,此种盛况即不易发生。可是我心中暗想,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这样的事恐怕亦不无发生的可能。

《礼记》有“毋啮骨”之诫,大概包括啃骨头的举动在内。糖醋排骨的肉与骨是比较容易脱离的,大块的骨头上所联带着的肉若是用牙齿咬断下来,那龇牙咧嘴的样子便觉不大雅观。所以“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食”都是对于在桌面上进膳的人而言,啮骨应该是桌底下另外一种动物所做的事。不要以为我们一部分人把排骨吐得劈拍响便断定我们的吃相不佳。各地有各地的风俗习惯。世界上至今还有不少地方是用手抓食的。听说他们是用右手取食,左手则专供做另一种肮脏的事,不可混用,可见也还注重清洁。我不知道象咖喱鸡饭一类粘糊糊儿的东西如何用手指往嘴里送。用手取食,原是古已有之的老法。罗马皇帝尼禄大宴群臣,他从一只硕大无比的烤鹅身上扯下一条大腿,手举着鼓槌,歪着脖子啃而食之,那副贪婪无厌的饕餮相我们可于想象中得之。罗马的光荣不过尔尔,等而下之不必论了。欧洲中古时代,餐桌上的刀叉是奢侈品,从十一世纪到十五世纪不曾被普遍使用,有些人自备刀叉随身携带,这种作风一直延至十八世纪还偶尔可见,据说在酷嗜通心粉的国度里,市尘道旁随处都有贩卖通心粉(与不通心粉)的摊子,食客都是伸出右手象是五股钢叉一般把粉条一卷就送到口里,干净利落。

不要耻笑西方风俗鄙陋,我们泱泱大国自古以来也是双手万能。礼记:“共饭不泽手。”吕氏注曰:“不泽手者,古之饭者以手,与人共饭,摩手而有汗泽,人将恶之而难言。”饭前把手洗洗揩揩也就是了。樊哙把一块生猪肘子放在铁楯上拔剑而啖之,那是鸿门宴上的精彩节目,可是那个吃相也就很可观了。我们不愿意在餐桌上挥刀舞叉,我们的吃饭工具主要的是筷子,筷子即箸,古称饭頍。细细的两根竹筷,搦在手上,运动自如,能戳、能夹、能撮、能扒、神乎其技。不过我们至今也还有用手进食的地方、象从兰州到新疆,“抓饭”“抓肉”都是很驰名的。我们即使运用筷子,也不能不有相当的约束,若是频频夹取如金鸡乱点头,或挑肥检瘦的在盘碗里翻翻弄弄如拨草寻蛇,就不雅观。

餐桌礼仪,中西都有一套。外国的餐前祈祷,兰姆的描写可谓淋漓尽致。家长在那里低头闭眼口中念念有词,孩子们很少不在那里做鬼脸的。我们幸而极少宗教观念,小时候不敢在碗里留下饭粒,是怕长大了娶麻子媳妇,不敢把饭粒落在地上,是怕天打雷劈。喝汤而不准吮吸出声是外国规矩,我想这规矩不算太苛,因为外国的汤盆很浅,好象都是狐狸请鹭鸶吃饭时所使用的器皿,一盆汤端到桌上不可能是烫嘴热的,慢一点灌进嘴里去就可以不至于出声。若是喝一口我们的所谓“天下第一菜”口蘑锅巴汤而不出一点声音,岂不强人所难?从前我在北方家居,邻户是一个治安机关,隔着一堵墙,墙那边经常有几十口子在院子里进膳,我可以清晰的听到“呼噜,呼噜,呼——噜”的声响,然后是“咔嚓!”一声。他们是在吃炸酱面,于猛吸面条之后咬一口生蒜瓣。

餐桌的礼仪要重视,不要太重视。外国人吃饭不但要席正,而且挺直腰板,把食物送到嘴边。我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要维持那种姿式便不容易。我见过一位女士,她的嘴并不比一般人小多少,但是她喝汤的时候真能把上下唇撮成一颗樱桃那样大,然后以匙尖触到口边徐徐吮饮之。这和把整个调羹送到嘴里面去的人比较起来,又近于矫枉过正了。人生贵适意,在环境许可的时候是不妨稍为放肆一点。吃饭而能充分享受,没有什么太多礼法的约束,细嚼烂咽,或风卷残云,均无不可,吃的时候怡然自得,吃完之后抹抹嘴鼓腹而游,像这样的乐事并不常见。我看见过两次真正痛快淋漓的吃,印象至今犹新。一次在北京的“灶温”,那是一爿道地的北京小吃馆。棉帘启处,进来了一位赶车的,即是赶轿车的车夫,辫子盘在额上,衣襟掀起塞在褡布底下,大摇大摆,手里托着菜叶裹着的生猪肉一块,提着一根马兰系着的一撮韭黄,把食物往框台上一拍:“掌柜的,烙一斤饼!再来一碗炖肉!”等一下,肉丝炒韭黄端上来了,两张家常饼一碗炖肉也端上来了。他把菜肴分为两份,一份倒在一张饼上,把饼一卷,比拳头要粗,两手扶着矗立在盘子上,张开血盆巨口,左一口,右一口,中间一口!不大的功夫,一张饼下肚,又一张也不见了,直吃得他青筋暴露满脸大汗,挺起腰身连打两个大饱膈。又一次,我在青岛寓所的后山坡上看见一群石匠在凿山造房,晌午歇工,有人送饭,打开笼屉热气腾腾,里面是半尺来长的酦面蒸饺,工人蜂拥而上,每人拍拍手掌便抓起饺子来咬,饺子里面露出绿韭菜馅。又有人挑来一桶开水,上面漂着一个瓢,一个个红光满面围着桶舀水吃。这时候又有挑着大葱的小贩赶来兜售那象甘蔗一般粗细的大葱,登时又人手一截,像是饭后进水果一般。上面这两个景象,我久久不能忘,他们都是自食其力的人,心里坦荡荡的,饿来吃饭,取其充腹,管什么吃相!

五、梁实秋代表作散文

是爱迪生吧?他一手持蛋,一手持表,准备把蛋下锅煮五分钟,但是他心里想的是一桩发明,竟把表投在锅里,两眼钉着那个蛋。

是牛顿吧?专心做一项实验,忘了吃摆在桌上的一餐饭。有人故意戏弄他,把那一盘菜肴换为一盘吃剩的骨头。他饿极了,走过去吃,看到盘里的骨头叹口气说:“我真胡涂,我已经吃过了。”

这两件事其实都不能算是健忘,都是因为心有所旁鹜,心不在焉而已。废寝忘餐的事例,古今中外尽多的是。真正患健忘症的,多半是上了年纪的人。小小的脑壳,里面能装进多少东西?从

五、六岁记事的时候起,脑子里就开始储藏这花花世界的种种印象,牙牙学语之后,不久又“念、背、打”,打进去无数的诗云、子曰,说不定还要硬塞进去一套ABCD,脑海已经填得差不多,大量的什么三角儿、理化、中外史地之类又猛灌而入,一直到了成年,脑子还是不得轻闲,做事上班、养家糊口,无穷无尽的茸闒事由需要记挂,脑子里挤得密不通风,天长日久,老态荐臻,脑子里怎能不生锈发霉而记忆开始模糊?

人老了,常易忘记人的姓名。大概谁都有过这样的经验:蓦的途遇半生不熟的一个人,握手言欢老半天,就是想不起他的姓名,也不好意思问他尊姓大名,这情形好尴尬,也许事后于无意中他的姓名猛然间涌现出来,若不及时记载下来,恐怕随后又忘到九霄云外。人在尚未饮忘川之水的时候,脑子里就已开始了清仓的活动。范成大诗:“僚旧姓名多健忘,家人长短总佯聋。”僚旧那么多,有几个能令人长相忆?即使记得他的相貌特徵,他的姓名也早已模糊了,倒是他的绰号有时可能还记得。

不过也有些事是终身难忘的,白居易所谓“老来多健忘,惟不忘相思。”当然相思的对象可能因人而异。大概初恋的滋味是永远难忘的,两团爱凑在一起,迸然爆出了火花,那一段惊心动魄的感受,任何人都会珍藏在他和她的记忆里,忘不了,忘不了。“春风得意马蹄急”的得意事,不容易忘怀,而且惟恐大家不知道。沮丧、窝囊、羞耻、失败的不如意事也不容易忘,只是捂捂盖盖的不愿意一再的抖露出来。

忘不一定是坏事。能主动的彻底的忘,需要上乘的功夫才办得到。孔子家语:“哀公问于孔子曰:‘寡人闻忘之甚者,徙而忘其妻,有诸?’孔子曰:‘此犹未甚者也,甚者乃忘其身’。”徙而忘其妻,不足为训,但是忘其身则颇有道行。人之大患在于有身,能忘其身即是到了忘我的境界。常听人说,忘恩负义乃是最令人难堪的事之一。莎士比亚有这样的插曲——

吹,吹,冬天的风,

你不似人间的忘恩负义

那样的伤天害理;

你的牙不是那样的尖,

因为你本是没有形迹,

虽然你的呼吸甚厉。……

冻,冻,严酷的天,

你不似人间的负义忘恩

那般的深刻伤人;

虽然你能改变水性,

你的尖刺却不够凶,

像那不念旧交的人。……

其实施恩示义的一方,若是根本忘怀其事,不在心里留下任何痕迹,则对方根本也就像是无恩可忘无义可负了。所以崔瑷座右铭有“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之语。玛克斯·奥瑞利阿斯说:“我们遇到忘恩负义的人不要惊讶,因为这世界上就是有这样的一种人”。这种见怪不怪的说法,虽然洒脱,仍嫌执着,不是最上乘义。《列子·周穆王篇》有一段较为透彻的见解:

宋阳里华子,中年病忘。朝取而夕忘,夕与而朝亡;

在途则忘行,在室则忘坐;今不识先,后不识今。阖家苦之。巫医皆束手无策。鲁有儒生自媒能治之。华子之妻以所蓄资财之半求其治疗之方。儒生曰:“此非祈祷药石所能治。吾试化导其心情,改变其思虑,或可愈乎?”于是试露之,而求衣;饥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儒儒生欣然告其子曰:“疾可除也,然吾之之方秘密传授,不以告人。试屏左右,我一人与病者同室为之施术七日。”

从之。不知其所用何术,而多年之疾一旦尽除。华子既悟,乃大怒,处罚妻子,操戈逐儒生。宋人止之,问其故。华子曰:“曩吾忘也,荡荡然不觉天地之有无。今顿识既往,数十年来存亡得失、哀乐好恶,扰扰万绪起矣。

吾恐将来之存亡得失、哀乐好恶之乱吾心如此也。须臾之忘,可复得乎?”子贡闻而怪之。孔子曰:“此非汝所及也。”

人而健忘,自有诸多不便处。有人曾打电话给朋友,询问自己家里的电话号码。也有人外出餐叙,餐毕回家而忘了自家的住址,在街头徘徊四顾,幸而遇到仁人君子送他回去。更严重的是有人忘记自己是谁,自己的姓名,住址一概不知,真所谓物我两忘,结果只好被人送进警局招领。像华子所向往的那种“荡荡然不觉天地之有无”的境界,我们若能偶然体验一下,未尝不可,若是长久的那样精进而不退转,则与植物无大差异,给人带来的烦扰未免太大了。

六、梁实秋代表作散文

金圣叹作“三十三不亦快哉”快人快语,读来亦觉快意。不过快意之事未必人人尽同,因为观点不同时势有异。就观察所及,试编列若干则如下:

一、晨光熹微之际,人牵犬,(或犬牵人)徐步红砖道上,呼吸新鲜空气,纵犬奔驰,任其在电线杆上或新栽树上便溺留念,或是在红砖上排出一滩狗屎以为点缀。庄子曰:道在屎溺。大道无所不在,不简秽贱,当然人犬亦应无所差别。人因散步而精神爽,犬因排泄而一身轻,而且可以保持自己家门以内之环境清洁,不亦快哉!

一、烈日下彳亍道上,口燥舌干,忽见路边有卖甘蔗者,急忙买得两根,一手挥舞,一手持就口边,才咬一口即入佳境,随走随嚼,旁若无人,蔗渣随嚼随吐。人生贵适意,兼可为“你丢我捡”者制造工作机会,潇洒自如,不亦快哉!

一、早起,穿着有条纹的睡衣裤,趿着凉鞋,抱红泥小火炉置街门外,手持破蒲扇,对着火炉徐徐扇之,俄而浓烟上腾,火星四射,直到天地絪缊,一片模糊。烟火中人,谁能不事炊爨?这是表示国泰民安,有米下锅,不亦快哉!

一、天近黎明,牌局甫散,匆匆登车回府。车进巷口距家门尚有三五十码之处,任司机狂按喇叭,其声鸣鸣然,一声比一声近,一声比一声急,门房里有人竖着耳朵等候这听惯了的喇叭声已久,于是在车刚刚开到之际,两扇黑漆大铁门呀然而开,然后又訇的一声关闭。不费吹灰之力就使得街坊四邻矍然惊醒,翻个身再也不能入睡,只好瞪着大眼等待天明。轻而易举的执行了鸡司晨的职务,不亦快哉!

一、放学回家,精神愉快,一路上和伙伴们打打闹闹,说说笑笑,尚不足以畅叙幽情,忽见左右住宅门前都装有电铃,铃虽设而常不响,岂不形同虚设,于是举臂舒腕,伸出食指,在每个纽上按戳一下。随后,就有人仓皇应门,有人倒屣而出,有人厉声叱问,有人伸颈探问而瞠目结舌。躲在暗处把这些现象尽收眼底,略施小技,无伤大雅,不亦快哉!

一、隔着墙头看见人家院内有葡萄架,结实累累,虽然不及“草龙珠”那样圆,“马乳”那样长,“水晶”那样白,看着纵不流涎三尺,亦觉手痒。爬上墙头,用竹竿横扫之,狼藉满地,损人而不利己,索兴呼朋引类乘昏夜越墙而入,放心大胆,各尽所能,各取所需,饱餐一顿。松鼠偷葡萄,何须问主人,不亦快哉!

一、通衢大道,十字路口,不许人行。行人必须上天桥,下地道,岂有此理!豪杰之士不理会这一套,直入虎口,左躲右闪,居然波罗蜜多达彼岸,回头一看天桥上黑压压的人群犹在蠕动,路边的警察戟指大骂,暴躁如雷,而无可奈我何。这时节颔首示意,报以微笑,扬长而去,不亦快哉!其一,宋周紫芝《竹坡诗话》:“……有一人,极廉介,一日有家问,即令灭官烛,取私烛阅书,阅毕,命秉官烛如初。”作官的人迂腐若是,岂不可嗤!衙门机关皆有公用之信纸信封,任人领用,便中抓起一叠塞入公事包里,带回家去,可供写私信、发请柬、寄谢帖之用,顺手牵羊,取不伤廉,不亦快哉!

一、逛书肆,看书展,琳琅满目,真是到了嫏嬛福地。趁人潮拥挤看守者穷于肆应之际,纳书入怀,携归细赏,虽蒙贼名,不失为雅,不亦快哉!

一、电话铃响,错误常居什之二三,且常于高枕而眠之时发生,而其人声势汹汹,了无歉意,可恼可恼。在临睡之前或任何不欲遭受干扰的时间,把电话机翻转过来,打开底部,略做手脚,使铃变得喑哑。如是则电话可以随时打出去,而外面无法随时打进来,主动操之于我,不亦快哉!其

一、生儿育女,成凤成龙,由大学卒业,而漂洋过海,而学业有成,而落户定居,而缔结良缘。从此螽斯衍庆,大事已毕,允宜在报端大刊广告,红色套印,敬告诸亲友,兼令天下人闻知,光耀门楣,不亦快哉!

第20篇:雪莱诗歌代表作

雪莱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那么雪莱诗歌代表作有哪些呢?下面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雪莱诗歌代表作

抒情诗年份名称英文名1809年 《爱尔兰人之歌》The Irishman`s Song1810年 《战争》War《维克多与凯齐尔诗钞》 1811年 《玛格丽特·尼克尔斯遗稿》 1812年 《魔鬼出行》The Devil`s Walk1814年 《写在布雷克耐尔》Stanza,written at Bracknell《无题——1814年4月》Stanzas——April,1814《致哈莉特》To Harriet《致玛丽伍尔斯顿克拉夫特葛德文》To Mary Wollstonecraft Godwin1815年 《无常》Mutabilty《死亡》On Death《夏日黄昏墓园》A Summer Evening Churchyard《无题》Lines1816年 《日落》The Sunset《赞智力美》Hymn to Intellectual Beauty《勃朗峰》Mount Blanc《一个共和主义者有感于波拿巴的倾覆》Feelings Of A Republican On The Fall Of Bonaparte1817年 《玛丽安妮的梦》Marianne\'s Dream《致歌唱的康斯坦西亚》To Constantia,Singing《致大法官》To the Lord Chancellor《给威廉雪莱》To William Shelley《无题》Lines《死亡》Death《撒旦挣脱了锁链》Fragment:Satan broken loose《给狱中归来的朋友》Fragment: To a Friend relased from Prison《奥西曼迭斯》Ozymandias1818年 《致尼罗》To the Nile《逝》The Past《一朵枯萎的紫罗兰》On a Faded Violet《尤根尼亚山中抒情》Lines written among the Euganean Hills《召苦难》Invocation to Misery《无 题》Stanzas written in Dejection,near Naples《十四行:无题》Sonnet《致玛丽》To Mary1819年 《给英格兰人的歌》Song to the Man of England《新国歌》A New National Anthem《颂 歌》An Ode《苍天颂》Ode to Heaven《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告诫》An Exhoratation《印度小夜曲》The Indian Serenade《爱的哲学》Love\'s Philosophy《1819年的英国》England in 1819《饥饿的母亲》A Starving Mother1820年 《含羞草》The Sensitive Plant《云》The Cloud《致云雀》To a Skylark《阿波罗之歌》Hymn of Apollo《潘之歌》Hymn of Pan《两个精灵:一则寓言》The two Spirits:An Allegory《秋:挽歌》Autumn: A Dirge《十四行》Sonnet《久远的往昔》Time Long Past1821年 《年岁的挽歌》Dirge for the Year《时 间》Time《无 题》Lines《阿拉伯歌词仿作》Frim the Arabic:An Imitation《歌》Song《无 常》Mutability《闻拿破仑死有感》Lines written on hearing the News of the Death of Mapoleon《十四行:政治的伟Sonnet:Political Greatne《哀济慈》Fragment on Keats《十四行:致拜伦》Sonnet ti Byron《音 乐》Music《致爱德华威廉斯》To Edward Williams《忆》Remembrance《哀 歌》A Lament1822年 《女催眠师语病人》The Magnetic Lady to her Patient《致珍妮:回忆》To Jane :The Recollection《写在勒瑞奇海湾》Lines written in the Bay of Lerici《一盏破碎的明灯》Lines《我们重逢和分别时不同》Lines:We meet not as we parted诗剧年份名称英文1819年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倩契》The Cenci1820年 《暴虐的俄狄浦斯》Oedipus Tyrannus, or Swellfoot the tyrant.A tragedy in two acts1821年 《希腊》Hellas1822年 《查理一世》 长诗 年份名称英文名1813年 《麦布女王》Queen Mab1815年 《阿拉斯特》(或《孤独的精灵》) 1817年 《莱昂和西丝娜》(或《黄金城的革命:预见于十九世纪的一场幻景》) 1818年 《罗萨林和海伦》Rosalind and Helen《伊斯兰的反叛》The Revolt of Islam《朱利安和马达洛》 1819年 《暴政的假面游行》The Mask of Anarchy《彼得·贝尔第三》 1820年 《心之灵》Epipsychidion《致玛利亚·吉斯伯恩》 《阿特拉斯的女巫》 1821年 《阿童尼(阿多尼)》Adonais1822年 《生命的凯旋》

最经典的是《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致云雀》、《云》

附诗一首

《西风颂》是雪莱“三大颂”诗歌中的一首,写于1819年。这首诗是诗人“骄傲、轻捷而不驯的灵魂”的自白,是时代精神的写照。诗共分5节,每节的韵脚安排是:aba,bcb,cdc,ded,ee。这里,西风已经成了一种象征,它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宇宙精神,一种打破旧世界,追求新世界的西风精神。诗人以西风自喻,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信念和向旧世界宣战的决心。

Ode to the West Wind

西风颂

I 第一节

O wild West Wind, 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Thou, 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

Are driven, like ghosts from an enchanter fleeing,

Yellow, and black, and pale, and hectic red,

Pestilence-stricken multitudes: O thou,

Who chariotest to their dark wintry bed

The winged seeds, where they lie cold and low,

Each like a corpse within its grave, until

Thine azure sister of the Spring shall blow

Her clarion o\'er the dreaming earth, and fill

(Driving sweet buds like flocks to feed in air)

With living hues and odours plain and hill:

Wild Spirit, which art moving everywhere;

Destroyer and preserver; hear, oh hear!

啊,狂野的西风,你把秋气猛吹,

不露脸便将落叶一扫而空,

犹如法师赶走了群鬼,

赶走那黄绿红黑紫的一群,

那些染上了瘟疫的魔怪——

呵,你让种子长翅腾空,

又落在冰冷的土壤里深埋,

象尸体躺在坟墓,但一朝

你那青色的东风妹妹回来,

为沉睡的大地吹响银号,

驱使羊群般蓓蕾把大气猛喝,

就吹出遍野嫩色,处处香飘。

狂野的精灵!你吹遍了大地山河,

破坏者,保护者,听吧——听我的歌!

II 第二节

Thou on whose stream, mid the steep sky\'s commotion,

Loose clouds like earth\'s decaying leaves are shed,

Shook from the tangled boughs of Heaven and Ocean,

Angels of rain and lightning: there are spread

On the blue surface of thine aery surge,

Like the bright hair uplifted from the head

Of some fierce Maenad, even from the dim verge

Of the horizon to the zenith\'s height,

The locks of the approaching storm.Thou dirge

Of the dying year, to which this closing night

Will be the dome of a vast sepulchre,

Vaulted with all thy congregated might

Of vapours, from whose solid atmosphere

Black rain, and fire, and hail will burst: oh hear!

你激荡长空,乱云飞坠

如落叶;你摇撼天和海,

不许它们象老树缠在一堆;

你把雨和电赶了下来,

只见蓝空上你驰骋之

忽有万丈金发披开,

象是酒神的女祭司勃然大怒

愣把她的长发遮住了半个天,

将暴风雨的来临宣布。

你唱着挽歌送别残年

今夜这天空宛如圆形的大墓

罩住了混浊的云雾一片,

却挡不住电火和冰雹的突破,

更有黑雨倾盆而下!呵,听我的歌!

III 第三节

Thou who didst waken from his summer dreams

The blue Mediterranean, where he lay,

Lull\'d by the coil of his crystalline streams,

Beside a pumice isle in Baiae\'s bay,

And saw in sleep old palaces and tower

Quivering within the wave\'s intenser day,

All overgrown with azure mo and flowers

So sweet, the sense faints picturing them! Thou

For whose path the Atlantic\'s level powers

Cleave themselves into chasms, while far below

The sea-blooms and the oozy woods which wear

The saple foliage of the ocean, know

Thy voice, and suddenly grow gray with fear,

And tremble and despoil themselves: oh hear!

你惊扰了地中海的夏日梦,

它在清澈的碧水里静躺,

听着波浪的催眠曲,睡意正浓

朦胧里它看见南国港外石岛旁

烈日下古老的宫殿和楼台

把影子投在海水里晃荡,

它们的墙上长满花朵和藓苔,

那香气光想想也叫人醉倒!

你的来临叫大西洋也惊骇

它忙把海水劈成两半,为你开道,

海地下有琼枝玉树安卧,

尽管深潜万丈,一听你的怒号

就闻声而变色,只见一个个

战栗,畏缩——呵,听我的歌!

IV 第四节

If I were a dead leaf thou mightest bear;

If I were a swift cloud to fly with thee;

A wave to pant beneath thy power, and share

The impulse of thy strength, only le free

Than thou, O uncontrollable! If even

I were as in my boyhood, and could be

The comrade of thy wanderings over Heaven,

As then, when to outstrip thy skiey speed

Scarce seem\'d a vision; I would ne\'er have striven

As thus with thee in prayer in my sore need.

Oh, lift me as a wave, a leaf, a cloud!

I fall upon the thorns of life! I bleed!

A heavy weight of hours has chain\'d and bow\'d

One too like thee: tamele, and swift, and proud.

如果我能是一片落叶随你飘腾,

如果我能是一朵流云伴你飞行,

或是一个浪头在你的威力下翻滚,

如果我能有你的锐势和冲劲,

即使比不上你那不羁的奔放,

但只要能拾回我当年的童心,

我就能陪着你遨游天上,

那时候追上你未必是梦呓,

又何至沦落到这等颓丧,

祈求你来救我之急!

呵,卷走我吧,象卷落叶,波浪,流云!

我跌在人生的刺树上,我血流遍体!

岁月沉重如铁链,压着的灵魂

原本同你一样,高傲,飘逸,不驯。

V 第五节

Make me thy lyre, even as the forest is:

What if my leaves are falling like its own!

The tumult of thy mighty harmonies

Will take from both a deep, autumnal tone,

Sweet though in sadne.Be thou, Spirit fierce,

My spirit! Be thou me, impetuous one!

Drive my dead thoughts over the universe

Like wither\'d leaves to quicken a new birth!

And, by the incantation of this verse,

Scatter, as from an unextinguish\'d hearth

Ashes and sparks, my words among mankind!

Be through my lips to unawaken\'d earth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 Oh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让我做你的竖琴吧,就同森林一般,

纵然我们都落叶纷纷,又有何妨!

我们身上的秋色斑烂,

好给你那狂飚曲添上深沉的回响,

甜美而带苍凉。给我你迅猛的劲头!

豪迈的精灵,化成我吧,借你的锋芒,

把我的腐朽思想扫出宇宙,

扫走了枯叶好把新生来激发;

凭着我这诗韵做符咒,

犹如从未灭的炉头吹出火花,

把我的话散布在人群之中!

对那沉睡的大地,拿我的嘴当喇叭,

吹响一个预言!呵,西风,

如果冬天已到,难道春天还用久等?

写作背景

杜甫代表作
《杜甫代表作.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