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后赤壁赋教案解读

发布时间:2020-03-02 09:53: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4、《后赤壁赋》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文中的写景部分体味“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2、通过前后《赤壁赋》的对比,体味两赋所体现的不同的感受 教学重点:对《后赤壁赋》写景部分的分析

教学难点:体味两赋所体现的苏轼的不同的情感和对人生不同的态度 教学过程: 导入:由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归临皋》入手,通过同学们学过的这两首词来导入到对苏轼的介绍。

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引入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此诗进行简单的解释,然后指出这是苏轼晚年对其一生的概括。问同学:“黄州惠州儋州”这几个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同学回答:是苏轼被贬的地方。问题:那么这几个地方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哪个地方?同学回答:黄州。问题:在黄州苏轼留下了什么作品呢?大家知道哪些?回答:《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超然台记》、《方山子传》。老师: 回答得非常好。所谓文人不幸文学兴,正是苏轼几次被贬的遭遇才铸就了他非凡的文学功业。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苏轼在黄州时的另一篇名作《后赤壁赋》。

课文学习:

一、听录音,熟悉课文,掌握字词

二、课文内容学习

1、分析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苏轼的世界: 霜露、木叶、人影、明月 (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 月白风清

(苏轼却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

从中可以看出苏轼“超然”的情怀和他旷达的心胸。

2、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从中可见,后赋和前赋是密不可分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和《前赤壁赋》,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两次赤壁之游的具体地点是否一致?观赏的景致是否相同? 观赏点由赤壁之下转移到了赤壁之上;第一次侧重游水、赏月,第二次侧重游山。

2、找出两赋中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述,比较一下两次夜游的感受有何不同?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前赤壁赋》

感受: (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感受: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3、仔细阅读《前赤壁赋》的最后一自然段和《后赤壁赋》的第二自然段,比较一下,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两赋有没有什么不同? 前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后赋:“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前赋:将个体融入自然便可得到永恒。

后赋:个体的渺小,自然的强大,对自然感到敬畏。 那么,在苏轼眼中,面对自然他所能做的是什么呢?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4、阅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在这一段中作者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 《清夜录》云:苏轼有词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一种巨大的空幻感油然而生

5、比较:两赋中的情感变化有没有什么不同? 前赋:乐→悲→喜

后赋:乐→悲、恐→空(无奈之情

三、作业:写一篇写景的小散文

四、总结 附:板书

情感变化:乐→超然物外 悲、恐→敬畏自然 空→人生如梦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

后赤壁赋优质教案

14 后赤壁赋_教案

《后赤壁赋》教案文档资料

后赤壁赋 苏轼

后赤壁赋(推荐)

5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教案解读
《后赤壁赋教案解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