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黄帝内经素问直解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发布时间:2020-03-03 08:28: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春三月,指农历立春之后立夏之前的三个月。此为发陈推陈出新。天地俱生,万物古人常指草木而言以荣茂盛,夜卧早起,广步缓步于庭堂阶前的院子,被发缓形,“被”通“披”。形,即形体。周慎斋:“被发缓形,使阳升而气舒也。”以使志生,言使志意顺着春天生发之气而舒畅活泼。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生、予、赏”皆所以应春阳生发之气;“杀、罚、夺”皆所以折逆春阳生发之气。“勿杀、勿夺、勿罚”是说内存生发和平愉快的意念。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春三月,五行之气为木,木五行配五脏为肝,夏为寒变,喻昌:“寒变者,夏月得病之总名。缘肝木弗荣,不能生其心火。至夏,心火当旺反衰,得食则饱闷,遇事则狐疑,下利奔迫,惨然不乐。”奉长者少。奉,供给之意。长,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夏长。春生,指大多数生物在春天开始生长活动。夏长,指大多数生物在夏令生长茂盛,生长较快,春夏,阳气上升。秋收,是指一切生物在秋令生机收敛、阳气收敛、水分收敛、活动收敛。冬藏,是指一切生物在冬令阳气闭藏、精华闭藏、生机闭藏,活动减少或停止而进行冬眠。夏长以春生为基础,若春季生养不好,供给夏长的条件差,到夏季就易发生寒变的病。

夏三月,指农历立夏以后六秋之前的三个月。此为蕃秀言草木盛长,扬布秀美,天地气交,张介宾:“岁气阴阳盛衰,其交在夏,故曰天地气交。斯时也,阳气生长于前,阴气收成于后,故万物华实。”万物华实开花结果,夜卧早起,无厌吴师机:“谓无日长生厌也。”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指人之容色成秀秀美,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杨上善:“内者为阴,外者为阳,诸有所爱,皆欲在阳。”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夏三月,五行之气为火,火五行配五脏为心,秋为痎音皆疟,疟疾指总称。张介宾:“心伤则暑气承之,至秋而金收敛,暑邪内郁,于是阴欲入而阳拒之,故为寒;火欲出而阴束之,故为热。金火相争,故寒热往来而为痎虐。”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指农历立秋之后立冬之前的三个月。此谓容平从容成熟,言草木盛长,到了秋天,已达到成熟阶段,天气以急劲急,地气以明清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起来,使志安宁,以缓秋刑,“刑”当作“形”。春言缓形,于秋如何亦言缓形?因为春天阳气日发,缓形是为了适应春之萌动;秋时寒凉渐生,缓形是为了适应秋之收敛。收敛神气,精神内守,不急不躁。使秋气平,无外其志,摒绝外虑。使肺气清,杨上善:“摄志存阴,使肺气之无杂。”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秋三月,五行之气为金,金五行配五脏为肺。喻昌:“秋月之伤肺,伤于肺之燥也,但在肺为咳嗽,在大肠则为飧泄,所谓肺移热于大肠。久为肠澼者,即此病。”冬为飧泄食不消化而水谷杂下的泄泻。喻昌:“伤肺而泄泻,以肺为主,但使热不传于大肠,则飧泄自止。”,奉藏者少。

冬三月,指农历立冬以后立春之前的三个月。此为闭藏生机潜藏。水冰地坼音彻,裂开之意,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私心,若已有得,张志聪:“若伏若匿,使志无外也;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神气内藏也。”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不让皮肤出汗。使气亟当作“极”,过度夺丧失。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冬三月,五行之气为水,水五行配五脏为肾,春为痿厥四肢枯痿,软弱不举,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言氤氲天气清净光明之象,永远无尽。故不下去也。天明 “天明”之“明”与“萌”通,“萌”又与“蒙”通。“天明”即“天蒙”,有阴霾晦塞之意,与上清净光明正对,是喻人之真气健运,则形体充实;如真气滞碍,则虚邪为害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邪乘虚窍而入,酿成灾害。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遮蔽光明,尤怡:“阳气,天气也;阴气,地气也。天气不治,则地气上干,故曰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通“晴”,则上应白露不下。尤怡:“云雾出于地,而雨露降于天。地气不治,则天气不化,故曰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稿杨上善:“菀稿当为宛槁。宛,痿死;槁,枯也。”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谓天地四时不能保持阴阳变化的正常规律。与道相失,则未央未半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即重病,病之异于寻常者,万物不失不失保养之道,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汉书·律历志》:“太阴者北方,于时为冬;太阳者南方,于时为夏;少阴者西方,于时为秋;少阳者东方,于时为春。”此少阳、太阳、少阴、太阴,是说肝、心、肺、肾四藏之应四时不生,肝气内变。喻昌:“阳气不能鼓动而生出,内郁于肝,则肝气混揉,变而伤矣。”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当作“动”。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即燥闷。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独沉”当作“沉浊”,肾气衰惫,肾水不能上交于心火之象。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肝心为阳,秋冬养阴肺肾为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本元,坏其真身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当作“奇”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当作“背”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当作“关”格。杨上善:“不顺四时之养身,内有关格之病。”凡逆四时之气,在肝、心、肺、肾所生之病,均名“关格”。

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当作“兵”,兵器也,不亦晚乎?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原文

原文朗读

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稿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

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生死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导语】春生,指发生、生长、生机。夏长,指大多数生物在夏令生长茂盛,生长较快,春夏,阳气上升。秋收,是指一切生物在秋令生机收敛、阳气收敛、水分收敛、活动收敛。冬藏,是指一切生物在冬令阳气闭藏、精华闭藏、生机闭藏,活动减少或停止而进行冬眠。

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出处与释义

出处:《史记·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

释义: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从养生的角度看,顺应四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就是按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来调整自己的生活,从而达到健康养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四季养生的机理

一年四季,大自然表现为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春天是万物往上升的时候,夏天是万物开始生长的时候,到了秋天万物开始收获,冬天是万物开始藏的时候。这就构成了自然界一切事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

春生,指发生、生长、生机。夏长,指大多数生物在夏令生长茂盛,生长较快,春夏,阳气上升。秋收,是指一切生物在秋令生机收敛、阳气收敛、水分收敛、活动收敛。冬藏,是指一切生物在冬令阳气闭藏、精华闭藏、生机闭藏,活动减少或停止而进行冬眠。

生长本身是一种能量、动力,是往上走的,属阳的范围,生长需要很大的阳气,即能量、动力来鼓动,所以春夏要补阳。而秋冬季节则进入蛰伏阶段,属阴,要保存,不能外泄,要收藏起来,所以秋冬就要养阴。

所谓冬藏,就是指人体到了冬天,应该养精蓄锐、休养生息,以利来年应对春生、夏长、秋收的付出和收获。

三、四季养生与脏腑的关系

1、肝主春,肝喜绿色食物,春天要多吃一些绿色蔬菜。

春天人的血液循环加快,营养消耗增加,而血流量的调节,营养的吸收、消化和供给,均与肝脏有关。所以在春季要加强肝脏的保健,保持情绪乐观,不大悲大喜或者暴怒。只有保持肝脏旺盛的生理机能,才能适应自然界生机勃发的变化。另外,春季也能使肝气过旺,内火上升,这对脾胃会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所以还要加强脾胃的调节与保养。

2、心主夏,心喜红色食物如:山楂、红枣、枸杞等。

夏季出汗多,盐分损失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受到影响,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

3、脾主长夏,脾喜黄色食物如:黄豆制品等。

长夏是指从立秋到秋分的时段,俗称“秋老虎”。长夏季节气候潮湿、温暖,在人体则与“至阴”之脾与之相应,天气闷热 首要的防湿补脾。

4、肺主秋,肺喜白色食物如:白萝卜等。

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饮食应以滋阴养肺之品为宜。另外酸味食物能收敛肺气,而辛辣食物则发散泻肺。所以,秋季常吃梨、番茄、柠檬、乌梅、葡萄、山楂、石榴、猕猴桃等酸味水果可养肺、润肺,还能达到止泻祛湿、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进食欲的作用。

5、肾主冬,肾喜黑色食物如:黑豆制品等。

在季节上,肾主冬,主骨生髓,怕凉。在情智上,肾归 “恐”,恐伤肾。咸养肾,但过咸则伤肾。

由于肾主纳气,因此冬季人也不能一味懒怠少动,要多开展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提高抗病力。冬天人处于“阴盛阳衰”状态,因而要加强背部保暖,有助于肾的阳气升发。

冬天养肾,一是保暖,二是保持心情愉快,三是多吃些黑色食品,四是适度作一些室外阳光下的锻炼。

四、四季养生宜忌

人应该顺应大自然的规律,与天地共阴阳,“天睡我睡,天醒我醒”,这是最为健康的生活方式。

1、春季

天地万物俱生,乍暖还寒,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最为活跃的时期,应注意养肝,让肝气舒发,精神愉悦,当夜卧早起散散步。逆之则伤肝,肝气内变。肝火旺的人在养肝时要忌烟、酒和少食辛辣的食物。

春天萌发、生长,对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人应注意春天养阳。

2、夏季

天地气交万物,当夜卧早起,使志无怒、使气得泻,适当作一些户外运动。逆之则伤心,心气内洞。

夏天,人的气血都调动到外面去了,而内里是空虚的。中医说至虚之处必是致病之所。到夏天,天气特别热的时候,要吃一点人参生麦饮,用人参补气。汗出得太多了,用五味子收敛,敛心气。天气太热,汗出了以后伤阴,可用麦冬养阴。

3、秋季

秋季气候较为干燥,而燥易伤人肺脏,会出现口干、咽干、唇焦、干咳或气促等症状。秋燥也易伤阴,导致阴虚,应避免外邪的侵入,适当收敛,使阳气收而不亏。因此,秋季进补原则应为滋阴润燥养肺,当早卧早起。逆之则伤肺,肺气焦满。

4、冬季

肾的经脉起于足部,足心涌泉穴为主穴,在冬夜睡前最好用热水泡脚,并按揉脚心。

冬季气候寒冷、干燥,自然界的生物都进入了藏匿、冬眠状态,以蓄积能量,称之为“冬藏”。此时气候寒冷、阴气盛极,万物敛藏,人体阳气也处于内收阶段,新陈代谢处于相对缓慢,所以冬季养生关键在于“藏”,早卧晚起,去寒就温,逆之则伤肾。

冬季养生应该做到不要损害人体的阳气,同时,在注意滋阴。

五、冬病夏治与夏病冬治

1、冬病夏治

冬病,指在冬天易发的病,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通常的症状: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叫阳气不足,寒从内生。

根据“春夏养阳”的原则,由于春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这时将冬天好发、阳气虚弱的疾病于未发病而阳气旺盛的夏季进行治疗和调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效果最为理想的是呼吸系统疾病,其适应症主要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过敏性鼻炎、变异性咳嗽等中医辨证属阳虚为主,或寒热错杂以寒为主的患者。也适用于怕冷、怕风、平素易感冒或冬季反复感冒的虚寒体质的患者。

另外,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肌肉劳损症,慢性结肠炎、肩周炎,颈椎病等均适宜冬病夏治。

2、夏病冬治

夏病,指在夏天会加重的疾病,多为阴虚阳亢的疾病,那么就应在冬天加紧养阴。由于寒冬季节,万物封藏,阴气最浓厚,质量也最好,阴虚阳亢的病在冬天抓紧养阴,夏天时的症状就会减轻。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人,因为甲状腺分泌过多,致使代谢旺盛,产热多,在冬天就应进食一些滋阴降火龟、鳖、鸭肉等食品,这样,来年夏天病情就会减轻。

一些体弱易患春夏发作的慢性衰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经常性感冒、急慢性气管炎及慢性咳嗽、慢性咽炎、慢性胃炎、结肠炎、颈肩腰腿痛以及溃疡性结肠炎、肠功能紊乱、病毒性肝炎、尿路感染、甲亢、复发性口腔溃疡,美尼尔综合征、癫痫、汗证、红斑狼疮等常在夏季好发或加重,称为夏病,均适宜在冬天调治。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六讲

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心得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注音读诵版)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注音读诵版)

2、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四气调神大论

黄帝内经 四气调神大论原文及注释

精读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二①春夏秋冬

黄帝内经素问直解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黄帝内经素问直解 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