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3 06:12:1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顺势发展,科学整合,实践创新

——探究实施‚班班通‛后的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

课程的整合

内容提要:‚班班通‛的迅速推进和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有效地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课堂教学信息化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同时也引发了教育教学环境及方式的重大变革。作为身处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顺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更好地运用‚班班通‛来服务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将其系统、有效地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之中,做到现代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深层次、科学地整合,提高信息化教学的实效性,最终全面提高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班班通 信息技术 品德与社会 整合

有人曾说,‚二十一世纪将是一个网络化的世纪‛。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也深刻地影响到了人们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认知行为。身处信息社会之中的教育也迅速地进入了以‚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校校通‛和‚班班通‛为基础和核心的‚网络化‛、‚信息化‛教育时代。同时,‚班班通‛的推进和实施,使我们进一步的明确了信息技术赋予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在新世纪的教育新使命: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都必须建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和发展。新一轮的国家课程改革明确倡导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并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 1

做到日常化运用信息化设备与资源,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常态化和有效地整合,即在合适的时间运用恰当的技术完成教学任务和学习任务,确实变革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总之,‚班班通‛启用为我们每一个教师提供了一个实施现代教育的基础和教师自身学习和发展的平台,能极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成长。我们作为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要把握好实施‚班班通‛的好时机 ,与时俱进,认真钻研教育理论,加强学习信息教育的相关知识,与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改革发展的步伐同步协调发展。

二、深层理解‚班班通‛,科学整合课程资源

实施‚班班通‛后,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更显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我们可以展开课堂信息化有效教学,实现教育教学中打破教室、教师、校园的界限,实现局域、城域无界限。校校互通、班班互联、资源共享,这将进一步推动小学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激发教师的实践激情和学习需求,探索各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层次整合的模式与方法,提升信息化教学的实践性,最终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例如:我在教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学会合作》中的‚齐心真好‛这一活动主题时,播放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获得了集体项目的唯一的一枚金牌的实况录像片段。让学生交流:‚在时隔20年后,她们再次站在奥运会最高的领奖台上,是什么让她们赢得了桂冠?‛学生交流后,教师再用ppt课件展示教材中的故事《杰出的合作》,让学生看课件,说感受。紧接着再用课件揭示本课主题:

- 3

可用资源,然后再自己加以科学的加工整理,开发出属于自己的教育资源,来从事自己教学活动。这样,才能真正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应用到教学环境当中,与教学的诸环节联动协调,为实现创新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大胆实践探索,勇于积极创新

我们在利用‚班班通‛设备所带来的信息技术来从事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关键是利用其多媒体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将丰富的教育资源收集补充到我们的教学之中,创设情境,优化教学手段,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营造品德与社会课师生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总之就是在实践中整合,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让‚班班通‛设备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实现整合发展,效益最大化。

例如:我在教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走进信息时代》时,设计了如下的一些运用信息技术资源的教学情景环节:

1、用flish课件展示‚地球村‛、‚信息高速公路‛让学生直观 感受这些抽象的概念;

2、学生展示上网查找到的古今通讯方式和现代通讯家族成员的 图片及实物信息;

3、视频资料《一个手机与128条生命的真实故事》;

4、网上在线问卷交流‚假想没有通讯的日子‛;

5、课堂交流在QQ聊天室以‚小记者‛的身份采访不同年龄 网友的通讯工具和通讯方式的采访结果;

- 5

息和加工、整理、应用信息的能力,转变学生以往接受式和枯燥被动式的学习方式,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作为正处于教育改革和发展与创新并举时代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师,我们有理由、也有责任以敏锐的视觉和全新的教育理念去面对实施‚班班通‛后的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合这一崭新的课题,在不断实践中去把握、创新和运用。

四、‚班班通‛实施后有关信息技术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合的几点思考:

1、要全面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注重知识、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有机整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特别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重视学生方法和能力的获得,防止把品德与社会课变成单纯的知识传授课。同时,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学科教学的整合,也不是单纯的把利用‚班班通‛设备作为教师教学演示的工具,以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代替所有功能。而应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使用、学习、探索的工具。将设备用来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利用‚班班通‛来实现教师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同时也要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认知主体的作用。

2、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学科教学的整合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更加突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要根据学生已有的信息技术水平,有效利用网络学习,开发课程资源,从真正意义上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这就需要

- 7

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在与课程的整合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不增加额外的教学目标。合理使用信息技术,不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它教学资源。不能认为只有网络信息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整合必须根据课程的特点以及学生的需要来确定应用目标和应用方式,整合的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我们要坚持‚课程本位‛,切勿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生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时,我们必须重视结合学科的具体特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应用信息技术呈现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整合有关课程资源。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资源的应用,要根据不同的教与学的方式对媒体和教学技术从需要出发,灵活多样地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习活动中作为效能工具、交流工具、研究工具、问题解决工具和决策工具的作用。

5、先进完备的‚班班通‛设备仅是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学科整合的基础。要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实现信息技术与品德与社会课学科的科学整合,我们教师自身还需要从理论到技术进行认真的学习,加强教育科研,努力转变教育观念。以科学先进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从而实现优质高效的整合和发展。

总之,‚班班通‛的便捷、海量信息、资源共享等特点,能够满足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和生活性的课程需求。实施‚班班通‛后,

- 910 -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论文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