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2125

发布时间:2020-03-02 09:16: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1、《古文二则》

教学目标:

1、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

2、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

3、培养和提高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

以现实社会现状为楔子,列举贪官污吏的种种行径加以导入课文。

作者简介:

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

作品简介:

《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

讲解《四知》

杨震简介:

杨震(?一124),东汉大臣,弘农华阴(属今陕西)人,字伯起。少好学,博览群经,当世誉“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大尉等职。安帝乳母及中常侍樊丰等贪侈骄横,他多次上疏劝谏,樊丰诬之罢官,自杀。

题目解说:

“四知”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文章注释:

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德才兼备就征召他,举荐他为“茂才”。经过四次的升迁,做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原来由杨震所推荐为茂才的王密现任昌邑县的县令,(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前来拜见,深夜带着十斤黄金用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我了解你是怎么样的人,你不了解老朋友我,为什么呢?”王密说:“深夜,不会有知道的人,(您就放心收下吧)。”杨震(严肃地)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走了。后来调动为涿州太守。品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下的拜见。子孙常常只食用蔬食,出行步行,以前的长辈有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产业,杨震不肯,说:“使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个节操留给他们,不是很宝贵的财富吗!”

结构分析: 本文分成两层:

一、杨震拒金

二、杨震的清廉及对子孙的教育

写法全解:

课文以杨、王二人的对白勾勒人物形象,寥寥数语,却将人物描写的有血有肉。并以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出杨震的公正廉洁,自律慎独的清官形象。为后人所敬仰。

第二课时

讲解《私心》

第五伦简介:

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他的祖先是战国时齐国的田氏。 课文注释:

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上书论说政事从不阿附违心。他的儿子们经常劝他不要这样,他就予以训斥并赶走他们,吏员们的上奏及对国家有利的上奏之事,也一并封好上报,第五伦就是这样公正无私。他天性质朴诚实,没有文采雕饰,任职以贞洁清白著称,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前代的贡禹。然而他对人对事不太宽容,缺少威严仪表,也因为这样而受人轻视。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回答道:“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未接受,每次三公选拔举荐官员时,我心里都无法忘记此事,但始终没有任用此人。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前去看望十次,回来后就安然入睡;我的儿子生病,虽然没去看望,却整夜难眠。像这样,怎么可以说没有私心呢?” 结构分析,全文分成两层:

一、(自“伦奉公尽节„„亦以此见轻”)写第五伦一心奉公,清洁廉明。

二、(自“或问伦曰„„岂可以谓无私乎?”)写第五伦向别人解释“私心”。 主题分析:

通过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公正无私,来赞扬其高尚的无私的品质,进而以其私心反衬第五伦的情操。 写法分析:

语言简洁,朴素无华。以人物对白来表现性格。第五伦的“私心”是人天生具有的,属人之常情,人皆有之。

22、《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的基本内容并掌握常用的文言词汇。

2、疏通文意并且熟练的背诵课文。

3、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鸢飞戾天”两句。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

同学们,我们可爱的祖国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名山秀水,数不胜数。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吴均在游览完富春江的风光后,情不自禁写了一篇描绘富春江风光的文章《与朱元思书》。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基础知识:

缥、湍、轩、邈、泠、嘤、鸢、窥、柯 学生齐读课文:

疏通课文文句:

第一自然段:

①风烟:指烟雾。②共色:同样的颜色。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第二自然段:

①缥碧:青白色。②急湍:急流的水。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第三自然段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⑨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见:同“现”,显现,显露。 文章大意:

第一部分: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 第二部分: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

第三部分:详写了富春江夹岸的奇山,抒发了人在此山中的感受。 全班集体朗读全文 : 布置作业 :

1.背诵课文。

2.指出文中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23、《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的

1.学习对照的写法。

2.否定句代词宾语提前和主语省略的用法。 3.领会苦学方能成才的道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

作者简介 :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浦江(浙江义乌)人。元末明初文学家。 自读课文后分析 :

第一段:叙述自己在青少年时期嗜学勤读,不怕艰难困苦的坚强意志和刻苦精神。

简析:

家贫无书---艰 。 天大寒---手指不可屈伸 。 求书---借书学习。

勤---手自笔录,弗之怠,遍观全书 。 无师与游---趋百里外求师 。

第二段:批评当时太学诸生学习条件优越而不知好学,勉励他们不要辜负好条件,应当专心至致志,努力学习。

简析:

无冻馁之患 ,无奔走之劳 ,太学生良好学习条件 有师可问 ,有书可读 。

第三段:说明作“序”的原因和目的。 简析:

撰长书—-辞甚畅达。 马生“善学”。 论辩—-言和而色夷 。 学习—-用心甚劳。 写作特点。:

(1)有亲切感,易于接受。 (2)描写人物生动形象。

(3)对比鲜明。

24、《与妻书》

教学目标:

1、学习“为天下谋永福”的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2、了解文章将儿女之情与革命豪情相结合的写法。

3、掌握课文中活用的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生自读,教师检查自读情况: 基础知识:

(1)卿卿(2)竟书(3)掩映(4)率性(5)模拟 (6)太上忘情(7)眼成穿而骨化石(8)独善其身

活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1)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2)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3)汝泣告我 (4)瓜分之日可以死 (5)卒不忍独善其身 (6)汝幸而偶我

(7)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各段关键性的句子分析:

第1段,“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第2段,“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提出全文的中心,全文说理,由此而展开。

第3段,“吾真真不能忘汝也!”抒发全文中心的前半部分“吾至爱汝”的感情。

第4段,“天下人之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论说全文中心的后半点“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第5段,“„„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进一步表达全文中心“吾至爱汝”的衷情。

第6段,“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慨叹“幸”与“不幸”,实际上也是紧扣中心,“幸”,夫妻恩爱;“不幸”,“忍舍汝而死”。

第7段,“当尽吾意为幸。”希望妻子透彻了解遗书的意思,也就是全文的中心。

第二课时

提问:

一、为什么说《与妻书》是一曲爱情的颂歌,更是一首正气歌? (1)林觉民在牺牲前给妻子的绝笔书中表现了儿女之情的缠绵细腻,也表现了革命豪情的激昂慷慨。

(2)《与妻书》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能与广大读者产生共鸣,在于作者把人世间经常发生的生离死别赋予了悲壮的爱国主义色彩,在于他把热爱亲人和热爱人民的情感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

二、为了表达“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复杂思想感情,作者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1、

3、5段属于抒情,而用“遍地星云,满街狼犬”来比喻。又如第6段中说:“„„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吾能之乎?亦汝能之乎?„„”作者在分析现状的黑暗时,接连使用了排比、设问、反问等句式。

三、“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这句话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是个革命者,当然是不相信有鬼的,至于“望其真有”,一则说明自己对妻子的“至爱”,二则用来安慰妻子。这哀痛欲绝的话,同样反映了作者为革命而死的高尚胸怀。

四、“卒不忍独善其身”一句的含义及在全文中的作用? “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意思是只顾自己好,不顾别人。林觉民虽“至爱”妻子,他要把这种爱推广到普天下受苦人身上,因此不愿“独善其身”。这句话是全文的总结。

五、文章开头说,“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向妻子解释的?

一方面表明他是爱妻子的;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不忍当前时势,愿“助天下人爱其所爱”。

六、有人说,很多革命烈士的遗书往往写得激昂慷慨、大义凛然,而《与妻书》为何如此委婉,“汝忆否?”一节,近乎闲情逸致?

这是一封非同平常的绝笔书,因为担心妻子不理解而产生误会,因此处处要作安慰与解释;再则,写爱得深——爱妻子,爱生活,更见其精神境界之高,死得伟大。

七、本文写作特色是什么?

本文的写作特色是抒情为主,以情见长,兼及记叙,议论。

25、诗词六首

教学目标:

了解诗词的基本知识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了解诗词的表现手法。

体会诗词的意境,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背诵,体会五首诗词的内涵。 教学难点: 诗词的意境

教学课时:

6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语 :

作为一个中国人,谁不会背几首唐诗呢!诗人数以千计,诗歌浩如烟海,汇成了诗的洪流。同学们想过没有,形成唐诗这巨大洪流的源头在什么地方呢?唐代距离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唐诗的源头就是我国古代诗歌的源头,距今又有多远呢?最古老的诗歌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踏上探索古代诗歌源头的旅行吧。

《关睢》

基本知识 :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历史的作品,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表现手法有赋、比、兴。

“风”有十五国风,是各诸侯国向周王室进献的民歌。 “雅”是周王室的宫廷乐歌。

“颂”是祭祀宗庙的乐歌。这些歌辞没有明确的作者,是当时在民间传唱,由文人采集而来的。

《关雎》这首诗是305首中的第一首。

老师范读这首诗,学生自读二遍,把握节奏和韵律: 词语识记:

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 君子好逑: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长短不齐。 流:寻求,择取。 思服:思念。服,想。 悠:思念。 反:覆身而卧。 辗:转动。 侧:侧身而卧。 友:亲爱。

师生共同翻译诗文: 提问: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作者写这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起兴。

讲解“比兴”的手法比兴手法的运用。

比是比喻,兴是托物起兴,即借别的事物来引起所歌咏的内容。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蒹葭》

导入: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元好问有一千古名句:“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与爱情有关的诗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今天我们一起欣赏《诗经》中的另一篇佳作《蒹葭》。

初读诗文,感受音韵美,感知诗歌内容: 《蒹葭》的音韵美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都是四言句,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 (2)作品押韵:第一章押“ang”韵,韵脚有苍、霜、方、长、央。 第二章押“i”韵,韵脚有萋、晞、跻、坻。第三章押“i”韵,韵脚有已、涘、沚。

(3)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运用叠章,统一内容的反复咏唱,这样有一唱三叹的美感

男女生交错进行朗读,把体会到的音韵美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提问: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

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为霜。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

2、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

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季节。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秋悲寂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

3、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 明确清晨(拂晓)白露未唏 白露未已

4、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芦苇——丛生茂密。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 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5、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清冷 孤寂 凄美 迷离

6、结合诗句体会主人公追寻伊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在”。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从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宛”字,好像 仿佛之意,失望 怅惘 痛苦。只剩一人伫立水边。孤独寂寞。写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7、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依据是什么?

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第三课时 《黄鹤楼》

作者简介:

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盛唐诗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诗名早著,影响深远。著有《崔颢集》。

作品简介:

黄鹤楼——黄鹤楼,屹立在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的黄鹤矶上。它背靠蛇山,俯瞰长江,气势轩昂宏伟,耸天峭地。远远望去,峥嵘的楼影隐现于缥缈的烟雾之中,壮丽辉煌,宛如仙宫琼殿,自古就有“天下绝景”之誉,曾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并称为我国江南的三大名楼。

诗歌理解:

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古代的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剩下一座黄鹤楼。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黄鹤楼因其在武昌黄鹤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费文玮也登仙驾鹤于此。仙人乘鹤,本属虚无,“已乘”二字,以假为真,化虚无缥缈为真切实有。“空余”二字,令人思接千载,心生遐想。

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仙人驾鹤而去不回转,只剩下白云千载浮荡在空中。“一去不复返”,令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这里又出现了一个“空”字,前面的“空余”写的是黄鹤楼,此处的“空悠悠”的“空”写的是白云,黄鹤楼与白云相映,更突出“空”的意境,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

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空下的汉水,历历可见,对岸的古木,那芳草茂盛的江中鹦鹉洲。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尾联—— “日暮相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飘渺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尾联点题,归思难禁的愁绪。

诗歌主题:

通过对黄鹤楼景色的描写,抒发诗人的乡关之情。

板书设计:

起→用典引出黄鹤楼

承→感慨仙人已去

转→描写登楼所见

合→抒发思乡之情

第四课时 《钱塘湖春行》

导入:

教师背诵有关描写西湖的诗: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山园小梅》林逋 。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 熟读全诗,分析理解:

首联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这两句是近景,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径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写春水漾满湖堤。“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

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这两句是近景,写高处,写莺、燕的动态。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初春生机勃然的感觉。“诗眼”在“早”“新”两个字上:“几处”而不是“处处”,“争暖树”是说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云歌唱,可见是“早莺”。“谁家”而不是“家家”,“啄春泥”则是刚刚开始筑巢,可见是“新燕”。这都是早春特有的景象。诗人以很轻的疑问语气叙述这些景象,不是实问,也不是存疑,而是对早春景色情动于衷的喜悦。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这两句也是近景,写地上的花草,写人们骑马游春的陶醉感。走马看花,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好像花儿也在与诗人游戏。春草虽茂,但却不高,也才刚刚没过马蹄。这是作者对景物入情入微地观察,将游春人也融入春色来写了。这两句透出诗人游春的舒感。

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这两句略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诗人在这儿完全陶醉了,留连忘返了。这两句写诗人游春非常尽兴。

主题:

通过对西湖早春景色的描写,抒发诗人无比喜悦和对西湖无比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钱塘湖春行

观景之所——孤山寺北贾亭西

更胜之处→绿杨阴里白沙堤

表达对西湖之景的赞美之情

第五课时

《相见欢》

教学过程:

写作背景:

亡国前耽于享乐、亡国后溺于悲哀,这就是李后主的一生。南唐亡国降宋后,李煜被幽禁在汴京的一座深院小楼中,过着终日以泪洗面的凄凉日子,《相见欢》就写的是这种囚禁生活的愁苦滋味。《相见欢》为词牌名。

作者简介:

李煜(937-978)公元961年即位,史称南唐后主。他登位之时,宋已代周建国,南唐形势风雨飘摇。他在对宋委屈求全中过了十几年苟安生活。南唐为宋灭之后,他被俘到汴京,过了约两年囚徒生活,终为太宗赐鸩毒杀。李煜在政治上十分无能,文艺上却颇有成就,工书善画,妙解音律,尤工于词。他的词有了打动人心的恒久的艺术力量。可以说,亡国使他丢掉了皇帝的宝座,却使他在词的创作上获取了巨大的成就。

词句分析: “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无尽思绪,无可倾诉;“独上西楼”:登高问月,无人倾诉、心境落寞的行为观照。 “月如钩”:

寂寞清愁的意象,月圆必缺,载荷着人生的无常之悲。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种着梧桐树的寂静庭院为秋色笼罩,“寂寞梧桐”,似有人树泯合之感;“深院”,庭院深深,音讯隔绝杳无;“清秋”:背景,为通篇充溢的“离愁”愁起之由。全句摹画了一幅意境朦胧、浸染着哀愁的图画。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表现了心宇深处深深的寂寞、万般的无奈和无法排遣的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别是一般滋味”指离愁,即“离愁在心头”之意。 主题思想:

全词表现了词人的矛盾心理和无法排遣的苦衷。 板书设计:

相见欢

寂寞→离愁→在心头

抒发亡国之愁

第六课时

《江城子·密州出猎》

写作背景:

熙宁四年(1071)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政见而自请外任。朝廷派他去当杭州通判,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知州,曾因旱去常山祈雨,归途中与同官梅户曹会猎于铁沟,写下了这首出猎词。这是苏轼四十岁(熙宁八年)在密州作的一首记射猎的词。

词句分析:

上阕:“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 射虎,看孙郎。”

一幅威武的群雄出猎图,勾画出一个狂飚式的人物形象:太守出猎而 “报”知人民跟随去看,其狂一也;出看而须“倾城”,其狂二也;猎必射虎,其狂三也; 自比孙郎,其狂四也。

下阕:“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 望,射天狼。”

一个豪放不羁的个性,一腔豪情洋溢的壮志:鬓微霜,又何妨,此豪一也;持节云中,此豪二也;会挽雕弓;此豪三也;西北望,射天狼,此豪四也。

总体分析:上阕写出猎,下阕写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 把词中历来香艳软媚的儿女情,换成了报国立叻、刚强壮武的英雄气了。 苏词的特点: 豪放雄浑,气势宏大。 主题:

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杀敌卫国的雄心壮志,表达为国效力的坚定决心和爱国思想。

板书设计:

江城子·密州出猎

出猎场面→气势盛大 报国之志→豪迈奔放

作业布置:

背诵并默写这六首诗词。

口语交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内容:

要不要注意生活小节

活动目的 :

古人常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要不要注意生活小节这个选题很有现实意义。的的确确在中学生当中有的人平时很不注意生活小节,认为只要功课好就行了,学校、社会和家长对学生的评价也仅仅看重分数,由此学生一心追求高分而不顾及其他。组织好这次讨论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 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论辩能力。 组织辩论:

1、让学生自由组织,自行辩论,得出结果。

2、教师参与都学生中间去。

3、得出真知,各辩论小组推荐人发言。 教师最后作小结发言:

写 作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内容:

草拟一份合同。

写作目的:

合同在当前的经济社会中是一种常见常用必不可少的应用文体。许多经济纠纷常因合同而引起。学生迟早要走向社会,要让学生知道合同的重要意义,以引起学生的重视。 指导写作 :

1.通过生活中由于合同问题而 产生的经济纠纷的实际例子来引起学生对合同的重视。

2.给学生一些合同的范例,并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讲解,讲明 合同的语言特点和格式要求。

3.帮助学生树立合同意识,告诉学生,如在家庭生活或家长工作中 遇到合同问题应积极主动地观摩学习,甚至参与意见。 学生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测试题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912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案1720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1316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一单元课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4醉翁亭记教案语文版

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2125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2125.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