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因材施教

发布时间:2020-03-03 10:17:1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我这次的讲解的主题是孔子《论语》当中的“因材施教”,我将从两个方面进行讲解,第一是因材施教的基础,第二是如何实施。

一、基础

孔子近乎完美地实行“因材施教”,其基础就是对学生的充分了解。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论语·学而》)他认识到“知人”的重要,因此他十分重视“知”学生,认真分析学生个性,甚至只用一个字即可准确地概括,足见其备学生之细致认真。说道孔子因材施教有这样一个故事和大家分享: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么?”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么?”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这样,充分了解学生之“材”,才能因其“材”而施教。如果缺乏了这个必备的前提,何谈“因材施教”呢?

现代教育,从理论上早已接受了这种观点,但在实践中几乎都把备课看做是备教材、备教案,甚少是备学生,不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别,千篇1律地灌输知识,至于哪些学生能接受,哪些学生不能接受,学生接受多少,很多教师不去考虑。

那么,老师们认为我们应当如何“备学生”呢?(请老师们说说) 从我读到的《论语》当中孔子的方法大致有二:

第一,是“听其言”。这是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因为“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而“听其言”,一是被动地听,二是主动地与学生交谈。被动地听,这在孔子的教学过程中不胜枚举,故略而不论。主动地和学生促膝谈心,以便更深入地了解他们,这在《论语》中也不乏其例: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颜渊、子路两人侍立在孔子身边。孔子说:“你们何不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子路说:“愿意拿出自己的车马、衣服、皮袍,同我的朋友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渊说:“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向孔子说:“愿意听听您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论语·公冶长》) (老师们可否说说你们在平常的教学中是如何去听其言的呢?)

第二,是“观其行”。也就是把学生的一举一动置于教师的视野之下,全面细致地观察其行动,如孔子所言:“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论语·为政》)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论语·宪问》)当阙党有个儿童来向孔子传信时,有人问孔子这个孩子是否是一个要求上进的人。“他是想让自己学习上进的那种人吗?”孔子说:“我看到他站在成年人才应该站的位置上,看到他跟前辈长者并肩行走,不像是想通过学习使自己上进的人,而是急于成名的人。”孔子通过一个人的行走坐姿这种极为简单的行为来了解发现人的品行,可谓细致入微。

还可以通过观察其所处环境,如观察他所结交的人来间接地了解其本人。孔子说:“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为人做事的失误,各有种种不同类型,观察各种做人做事的错误,就知道仁道的修养了。”(据《后汉书·吴佑传》记载,有一个叫孙性的人私自搜刮老百姓的钱买来衣服孝敬父亲,父亲知道后大怒,孙性也知道自己做错了,便拿着衣服去向吴拓自首。吴拓问明缘由后说:“因为孝敬父亲而承受了污秽的名声,这就是‘观过,斯知仁矣!”不仅没有处罚孙性,反而将衣服送给了他,让他去孝敬父亲。 ) (《论语·里仁》)也即“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既要“听其言”,又要“观其行”,二者结合起来,就是“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把“言”和“行”结合起来考察,这就是孔子备学生的方法。对此我们应当很好地借鉴。现代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高高在上,没有真正深入到学生中去,没有和学生进行朋友式的交谈,学生不愿吐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二、实施

具备了“因材施教”的基础,如何实施呢?《论语》中孔子所采用的多种方法,可以作为他山之石。

第一,对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从学生智力水平的客观实际出发,把学生大致分为“上智”、“中人”、“下愚”(《论语·阳货》)三类。孔子弟子中,既有“闻一知十”的颜回,又有“闻一知二”的子贡,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智力较低甚至于“下愚”的学生,只能教给他们与智力水平相符的知识,否则,“欲速则不达。”如同是“问仁”,孔子的回答却不尽相同: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言讱。”(《论语·颜渊》) (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唤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诸侯的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卿大夫的封地里也没人怨恨(自己)。”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论语·卫灵公》) (子贡问怎样修养仁德。孔子说:“工匠要做好工作,必须先磨快工具。住在一个国家 ,要侍奉大夫中的贤人,与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论语·阳货》) (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在天下行五德,成仁了呀。”“请问五德。”说:“恭敬、宽厚、诚信、敏达、恩惠。恭敬就不侮慢,宽厚就得民众,诚信就别人信任他,敏达就有功效,恩惠就足以使唤人。”)

这样的事例还很多,如“问礼”、“问政”、“问君子”等。

第二,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这个问题我想问问老师们,你们平常事如何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教育的。孔子认为,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因此教学的方法应有所不同,教学的内容应各有侧重,不能千篇1律。如前文所引《论语·先进》篇,由于子路“好勇过我”,遇事鲁莽,故孔子就给他泼点冷水,告诫他凡事要谨慎考虑,多听他人的意见再行动;由于冉有胆小怕事,遇事退缩无主见,故孔子就给他加油打气,鼓励他更加果敢大胆地行动。

第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爱好进行教育。孔门弟子年龄参差不齐,有与孔子年龄相仿的,如秦商、子路;有与孔子差一代的,如颜回、子贡;也有差别特大的,如子张、子骄。不同年龄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应区别对待。

对三类学生他分别提出了应注意的方面,很值得我们珍视。学生各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所谓“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弟子中,颜回好仁,子路好勇,子贡好商,冉求好政。孔子根据其不同的兴趣爱好分别设立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使其特长都得到充分发挥。正如朱熹所言:“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以上为本人对孔老夫子《论语》的一些浅显认识,与大家分享交流,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加以指正。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新解

因材施教工作总结

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因材施教谈

因材施教工作计划

因材施教一对一

因材施教工作计划

因材施教工作计划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