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时间:2020-03-02 17:02: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实践与思考

陕西省质量监督局党组书记、局长 仵西居

质量兴省战略是在省级政府的引导、推动和激励下,通过各市、县级政府和各部门、各行业共同参与,以提高全社会的质量意识和各种组织的质量管理水平,提升省域经济的运行质量总体水平,进而形成以质量为核心要素的区域发展竞争力,支撑和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种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模式。它以质量优先为基本理念,以广泛参与为工作基础,以以质取胜为核心内容,以质量水平为评价标准,以科学发展为最终目标。2009年9月9日,我省制定出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意见》(陕政发〔2009〕54号,以下简称《意见》),两年多过去了,这一《意见》实施情况如何?“科学发展、富民强省”的主题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对质量兴省战略提出了什么新要求?为次我们组成调研组,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质量兴省战略实施的路径与思考。

一、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我省各级政府及部门以《意见》为指导,深入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全省质量兴省活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目前,全省10个市和杨凌示范区全部开展了质量兴市、兴区活动,106个县(市、区)开展了质量兴县(市、区)活动,各行业组织和广大企业积极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也纷纷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质量兴业、兴企活动。据统计,2009年以来,我省质监系统和省级有关部门共发放各类质量宣传资料21.5万余份(册),组织开展各类培训、技术咨询服务活动400余场次,培训和服务人数6万余人,服务企业5500余家。质量兴省战略的实施,有力促进了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高,质量竞争力指数稳步提升。近年来,我省宏观质量管理不断加强,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总体水平明显提升。工业产品抽查合格率一直保持在86%以上;28大类525种食品抽查合格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2010年达到97.3%;农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8.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以来,全省共创建国优工程“鲁班奖”9个,省优工程“长安杯”102个,竣工工程质量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在30多个服务领域发布了地方标准,2000多家企业编制实施了5000多项服务标准,我省服务质量明显改进。全省10个市和杨凌示范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全部超过300天,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二)品牌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主要产业竞争能力显著增强。随着名牌战略的扎实推进,我省涌现出了“西电”、“法士特”、“陕汽”、“陕鼓”等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自主品牌。截至2010年底,我省共认定305家企业416个产品为陕西省名牌产品。名牌产品企业数量虽然仅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6.82%,但工业总产值却占全省的24.78%,纳税额占20.98%。形成了1个销售收入过1000亿元、2个销售收入过500亿元、14个销售收入过100亿元,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核心企业。在现有的416个名牌产品中,8大支柱产业的产品218个,占52.4%,涉及12个产业结构调整的产品133个,占32%,涉及20个产业集群的名牌产品201个占48.3%。

(三)质量兴省的工作投入不断加大,技术支撑和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省政府设立了“质量管理奖”和“质量兴省先进市县区”荣誉奖项。2009年以来,全省各级政府用于质量兴

省的奖励经费达到3172万元。渭南、商洛市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每年分别拿出60万元、30万元作为质量兴省工作专项经费。延安市政府在土地资源紧张的情况下,无偿划拨土地17.5亩,投资4000万元,用于国家油气质量检测中心建设;榆林市政府一期投资4000万元,用于10000平方米的国家煤盐化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建设。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共依法设置法定计量检定机构95个,建立社会公用计量标准1012项,依法设立和授权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82家,建立了20家国家级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基本满足了我省量值传递工作的需要,为我省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二、质量兴省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质量兴省作为一项宏大的系统性战略,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持久性强,需要完善的政策支撑、健全的组织领导、明确的目标责任、有效的措施推进、严格的考核评价和科学的技术保障。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前质量兴省工作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组织领导体系不够完善,工作机制不够健全。质量兴省的组织、协调、指导工作目前由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及其办公室承担,但与质量兴省直接有关的住建厅、水利厅等部门尚未列入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成员名单,而且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办公室也没有从事质量兴省工作的专职人员,对质量兴省工作理论研究也不够深入,质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尚未建立,各主管部门在质量工作主抓、主管、主推上的指导性、包容性、一致性和推动力等方面,还存在不协调、不紧密、不到位等问题。

(二)目标责任不够明确,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建立。《意见》提出了到2015年我省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7项重点目标任务,但还没有制定配套的实施方案和细则,特别是质量兴省工作尚未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对各级政府、各工作部门的考核制度、评价细则等尚未建立。

(三)质量建设投入不足,技术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当前质量兴省工作没有专门的预算工作经费,奖励经费也一直没有完全到位。在质量监管和技术保障方面还存在人才短缺和检测能力不足等问题,例如食品大市咸阳,有1600余家食品小作坊、小企业和283家获证企业,而全市专职食品监管人员却只有21人;2010年底,我省新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已达到1000兆瓦的规模(产值约130亿元),但是拟建的国家级检测检验中心受制于土地、资金的瓶颈,进展缓慢,致使政府服务产业发展和质量提升的能力减弱。

(四)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不强,质量基础薄弱。当前,一些企业守法意识淡薄,社会责任缺失,导致质量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据统计,2009年以来,全省质监系统共受理质量投诉举报11133起,查处各类质量违法案件22434起,涉案货值达2.24亿元。在我省的企业构成中,中小企业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以上,而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领域,加工手段落后,人员素质不高,科技含量低,技术构成差,市场竞争力不强,从2010年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来看,我省小型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仅为77%,分别低出大、中型企业21和15个百分点,质量兴省的基础依然薄弱。

(五)质量兴省工作的群众参与度不高,全社会的质量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质量涉及大众,关系民生,只有全社会质量意识的整体提高,才能真正实现质量兴省的宏伟目标。近年来,虽然我省开展了系列质量活动,但仍然存在重专家、轻群众,重规模数量、轻质量效益

等问题,人们对质量的重要性和质量兴省重大意义的认识还不到位,绝大多数还停留在生产领域产品的质量上,大质量的理念还不为人们所了解和重视。

三、对策和建议

质量关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大局,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乎企业生存与发展,关乎国家形象。没有质量就没有效益,也就谈不上科学发展,抓好质量工作是永恒的主题。省委书记赵乐际2011年7月1日对我省质量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质量是核心竞争力,是发展的生命线”。这一批示不仅是对质量的重新定位,把质量工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对质量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对深入实施质量兴省战略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着眼陕西“十二五”发展新形势、新要求,质量兴省战略深入实施更显得迫在眉睫。

(一)加强质量兴省的理论研究。质量兴省作为一项长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将对陕西转型升级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在当前起步阶段加强质量兴省的理论研究至关重要。要通过开展质量与经济转型、产业发展、品牌意识、政府推动、企业责任等方面的研究,进一步丰富质量兴省的理论体系,准确把握质量兴省的发展规律,总结和推广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不断把质量兴省战略引向深入,从而持续夯实全省质量基础,推动陕西由质量兴省向质量强省迈进。

(二)构建齐抓共管质量工作的新机制。首先要加强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建设,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领导和推动质量兴省工作,将所有涉及质量兴省工作的省级部门列入成员单位,省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省质监局),要发挥宏观管理作用,其他部门履行行业管理职责,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其次要建立质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形成领导有力、沟通顺畅、反应迅速、持续有效的组织领导机制;三是要将质量工作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不断完善政府负总责、企业负主责、监管部门承担监管责任的质量安全责任体系。

(三)建立健全质量兴省的目标责任和考核评价体系。制定与《意见》配套的实施方案和工作细则,将质量兴省的目标任务,从省政府与省级各职能部门、省政府与各市政府、市政府与下级机构三方面进行分解;省级各部门和各市政府的目标责任,分别从行业、职能和产业结构、历史区划两个范畴明确质量兴省的奋斗目标和工作责任,从纵深和横向两个角度推动质量兴省工作的全面落实。在考核评价体系中,明确考核评价对象、内容、方法和细则及奖励惩戒等内容,确保质量兴省各项目标实现。

(四)督促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质量兴企是质量兴省的基础,是质量提升的根本途径,质量兴省必须从质量兴企抓起,而质量兴企的根本在于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因此,一要抓好对企业生产经营者的宣传教育,强化质量意识,健全责任体系,完善责任机制,督促企业严格质量管理,促进企业加大确保质量安全和技术创新的投入。二要着力完善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企业质量档案和质量信用记录,健全质量信用评价制度,实现相关部门、社会组织、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共享,实施质量信用分类监管,实现“守信便利通行,失信寸步难行”。三要针对我省中小企业数量多、质量水平不高、质量基础薄弱的现状,创新服务方法,加大质量帮扶力度,帮助企业做大做强。

(五)加大对质量兴省工作的投入力度。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质量建设的投入力度,为质量兴省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一是要加大对质量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造就一支热爱质量事业、精通质量专业的人才队伍;二是要着力完善质量法规体系建设,为推动质量兴省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撑;三是要加强标准、计量、认证三大质量基础建设,建立重点突出、技术先进、优势互补的质量技术机构网络和运行体系,构建完善的产业标准体系,引领产业优化升级,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六)努力营造质量兴省的良好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质量的建设者、发展者和推动者,实施质量兴省战略,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是要大力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质量比对、质量风险分析、质量成本控制、质量管理小组等群众性质量活动,促进形成“质量关系人人,人人关心质量”的良好社会环境。二是要加强对质量法律法规、质量常识、质量典型的宣传报道,使社会各界更加关注质量、重视质量。三是要加强舆论监督,建立完善有效的舆论监督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充分发挥12365投诉举报平台作用,让人民群众对质量问题有地方诉说,对质量工作有平台交流。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意见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决定

工商局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工作方案

济源市实施质量兴市战略工作方案

质量兴省工作总结

某区实施质量兴市战略整改方案

实施科教兴镇战略

实施质量兴县战略

大庆油田实施创建百年油田战略的实践与思考

普定国税实施税源专业化战略实践与思考(全文)

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实践与思考
《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实践与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质量兴省 战略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