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传学习心得

发布时间:2020-03-03 02:18:4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通过对《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传》的学习我认为坚持科学发展管可以更好的弘扬科学道德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人类科学道德意识的深刻觉醒。也是人类伦理道德观念的深刻转换。它反映了人类对于人与自然的客观存在及其意义的新认识,反映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方向。据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科学、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意识。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都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不太协调,对科学环境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尚未真正形成共识。因此,迫切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科学发展观特别是科学道德的教育,以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资源意识、人口意识,使他们能理智而友善地对待科学环境,尊重自然界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谋求人类和自然界在动态平衡中的协调发展。

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活动,引导研究生遵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摒弃学术不端行为,努力成为优良学术道德的践行者和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推进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为发展科学事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成创新型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被20世纪历史演义得愈加深刻与精彩。这一个世纪,人类发明了电子计算机、制造了机器人、利用了原子能、发射了各种人造卫星,直至试管婴儿、各种克隆生物的诞生—科学技术不断地以其惊人的能量使世界日新月异。仅仅由于美国科学家巴丁、肖克菜、布菜顿等人发明的晶体管,50年来,人类就增加了数千亿美元的财富,对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人类开创了一个新时代。我国袁隆平等科学家发明的杂优水稻,就使千百万人摆脱了饥饿的威胁,“袁隆平品牌”无形资产估价达千亿元。经济学家曾用道格拉斯函数计算一些发达国家在一定的时间内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增长总额中由于科技进步的因素所占的比率,发现这一比率与日俱增:20世纪初约为5%,50年代约为20%,60年代约为40 % , 70年代为50%,80年代已增至80%。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为人类创造了无尽的财富和无以伦比的辉煌。

今天,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科学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科学技术日益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内容。在全球化条件下知识经济的竞技场上,科学技术的大较量无情地把世界推向贫富两极,把一些国家甩向贫穷落后的深渊,而把另一些国家推向繁荣富强的巅峰。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曾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然而,到了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远远落在了世界发达国家和民族的后面。尽管这个世纪,我国在科技发展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甚至在一些领域的科技制高点上也占有了一席之地。但毋庸置疑,从整体上无论是

质或是量方面我国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中国科技界要在21世纪应对好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给科技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担当起中华民族科技复兴的重任,时不我待。科技竞争,最终是人的素质的竞争。中国科技的发展依赖于一支高素质的科技工作队伍。而现时今,科技界、科技工作者道德失范,已造成科技工作者素质的缺损,成为科技发展的一个瓶颈制约。据中国科协调查,近十几年来,科技界的奉献精神有所减退,团结协作精神有所削弱,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受到冲击,存在着科学道德失范现象与违背科学道德的行为和不良学风。如弄虚作假,剿窃欺诈,将与人合作的成果据为己有;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逐利心态和浮躁情绪;资源分配拉关系、走后门;鉴定会的形式主义;学术评价中的浮夸作风等等,淡化了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和对老一辈科学家优良道德学风的继承和发扬,阻碍了创新思维、创新人才的出现,使创造良好的科技环境和实现科教兴国的宏伟目标受到影响,也将影响到几代人的成长。这些都已成为科技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打破科学道德失范的瓶颈制约,不仅将极大地提高科技工作队伍的素质,而且将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是科技进步的内在要求。正如培根所说,“道德哲学是一切科学的目的,是一切科学之王’。科学道德意识渗透在科学活动的各个方面,存在于科学主体的全部生活中。科学道德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科学主体的心灵,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培养科学主体行为的高度责任感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0世纪百年科技成就给21世纪人类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同时也给21世纪的人们造成很难摆脱的负担,它催化着物质的诱惑,精神的颓唐和道德的失范;科学的、人文的、道德的理念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给人们造成了选择的迷惘。特别是在新世纪,科技进步带来的高度物质文明给人们的精神造成强大的挤压,人们愈加深切地感受到,科技力量越强大,人类文明受到的威胁和挑战也随之增大,因而特别需要增强道德的力量来遏制科技的反人类的恶势力的滋生和蔓延。

加强科学道德建设,首先要靠科学道德规范的约束。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难免出现一定程度的道德危机:传统道德失效,原因是部分传统道德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知识经济对道德的要求,亦或是市场经济对传统道德的抗拒,亦或是人们在思想上力图抛弃传统道德理念。现实道德失范,则是由于社会变革和转型带来的多元化道德观念的冲突,价值取向选择的困惑而导致道德规范错乱,旧的规则在打破,新的规则未形成,以至于规范冲突,目标无序。党和政府主导的道德要求和价值取向,还没有转化为社会舆论的强大约束力。因而,加强科学道德建设的首要问题是建立符合时代发展、符合科技发展要求的科学道德规范。早在1983年,首都科技工作者在北京科协讨论时就定出了科学道德的7条规范:(1)

热爱祖国,忠于人民,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2)勇于探索,敢于攻坚,不畏艰险,锲而不舍,为追求科学真理而奋斗终身;(3)严谨治学,实事求是,报告成果准确无虚假,评定成果公正无私;(4)发扬学术民主,坚持百家争鸣,支持发明创造,鼓励别人超过自己;(5)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虚心学习国外新成就,既不夜郎自大,也不妄自菲薄;(6)摆正国家、集体、个人的关系,为国家多作贡献;(7)讲团结,搞协作,挑重担,讲风格。后来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会将这一道德规范转发到全国,倡议全国科技工作者自觉遵守。这7条道德规范仍然是今天科技工作者应该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

加强科学道德建设更高层次上则是依靠科学主体的道德自律。科学道德的自律性来源于追求真理的信念,没有信念或终极价值的追求,道德规范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实践道德自律,一方面要注重培养内在的道德需要,养成自强不息的精神,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努力从道德自律走向道德自觉。面对纷杂的道德文化,能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吸收有益营养,抵制不良诱惑。努力使进步的道德理想和合理的行为规范自觉地转化为自己的信念和习惯,对自己的思想、情绪和行为实行自反自省,自我调控,自我修养。从外界的约束走向内在的道德自觉,使科学主体的行为有高度的责任感,在内心建立一种信念并自觉遵守它,从对道德规范的崇高走向视之为终极价值,并付诸行动。倡导道德自律,中国科技界已有行动在先。2001年5月中国科学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邀请了近30位院士在北京举行座谈会。院士们纷纷强调,加强道德建设,从我做起,率先垂范,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动全国科技界,并倡议制定《中国科学院院士行为自律准则》,努力做到:发扬献身、创新、务实、协作的科学精神;保持严肃、严格、严密的优良作风;倡导和发扬学术民主,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尊重学术领域中的不同意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反对学霸作风;反对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自由主义态度,对学术界的腐败行为进行坚决的揭露和斗争;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尊重和正确引用他人成果;尊重合作者的劳动和权益,根据个人的实际贡献署名和排序,不参加不属实或不公平的署名,更不以院士的名望侵占他人成果;公平、公正、客观地参与各种推荐、评审、鉴定、答辩、评奖活动,坚持原则,不拘私情,表达自己真实的意见;不参与新闻炒作及商业性广告宜传活动;在积极培养人才,团结协作,热心科学普及,破除迷信,反对伪科学等方面都应做出严格自律要求 加强科学道德建设还需要社会文化环境的支持。在道德实践活动中,不仅发生着主体和客体的双向变换,而且在主体和主体之间发生双向建构;不仅发生着道德实践个体与个体间的双向建构,而且通过主体道德性的本质力量从主体的存在转化为客观对象的存在,个体的道德性整合

成社会道德文化。而这种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社会道德文化环境又反过来为道德实践活动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因而,科学道德实践,既是科技主体个体的道德活动,更是其主体的群体道德活动;既是科技界的道德活动,也是全社会的道德活动。要强调科技工作者的道德自律,要在科技界形成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的风尚,要使全社会形成对科学道德的普遍共识。时下,我们国家已经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一道作为治国方略,把加强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为科学道德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我们同样重视学风建设,因为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的宝贵财富,是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它体现在学校长期形成的教育思想、治学方针、办学过程中,与学校的育人目标和人才培养方式息息相关,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内涵包括办学过程中教师的治学精神、教学风范和工作态度,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精神面貌,班级学习风气、院系学术气氛、学校管理水平以及校园文化环境等诸多因素。教育部在本科教学评估指标体系中将学风这一核心指标确定了五个观测点,分别是:学校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教师严格履行岗位职责,严谨治学,从严执教,教书育人;学生遵守校纪校规情况;学风建设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措施与效果;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情况,基本涵盖了学风的主要内涵。

目前,学风不正、诚信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颗“毒瘤”,学术腐败和造假问题已经引起中央领导及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方面,高考作弊案屡禁不止,高校学生考试作弊、论文作假屡见不鲜,各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奖励水分越来越大,高层次文凭和学位的掠读现象,高等学校学生贷款长期拖欠,某些留学生在国外诚信丧失,所有这些给高等学校的发展和社会风气造成了很深的负面影响。诚信缺失、学术浮躁已经深深地影响了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

作为一所部属“211工程”、“985平台”大学,弘扬诚信,端正学风,不仅是学校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石,更是提高学校社会声誉、办人民满意大学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校在加强学风建设方面科学引导,点面结合,标本兼治,重点突破,多方参与,齐抓共管,以人为本,重视发展,取得了较好的实效。

大学的学风并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状态的外显,而是大学理念、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大学品格、大学理想的外化,大学学风建设的本质是大学理念的展现、人文精神的彰显及生活、生命意义的生成。

大学理念决定着大学的发展方向、目标确立、专业设置以及发挥作用的程度。影响大学办学过程中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的理念、思想和文化走向。大学理念体现了人们对大学本质的深层次的思考,是人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以

及所持的教育观念和哲学思想,是大学的根本和灵魂。大学理念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的文化,也必然深刻地影响着大学学风建设的质量。大学的学风建设在本质上是人文的、道德的、情感的、精神的。传统的知识观视知识为目的,关注知识的外在价值,而不关注知识对人的精神成长和人格养成中的内在价值,以致使知识成了外在于人的目的,好像不是知识为了人,而是人从属于知识。知识被置于支配人的地位,控制了教育、控制了课堂、控制了人。现代的教育理念提倡人们不仅仅是“发现知识”和“占有知识”,而是要“探寻和构建知识与人的意义的关系”,所以,学风建设的本质不在知识,而在人;在于人与科学、技术、知识之间,一种合理的、科学的、充满人文关怀的关系建构。大学学风建设是学生生活和生命意义的创造和生成。因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状态,大学学风建设的过程,既是学生获取知识、找寻真理、探索未知的过程,也是学生生活和生命意义不断创造和生成的过程。传统教育观将学生视为一个认知者,将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和生命割裂开来,更多地关注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过程,忽视学生的生活过程和生命体验,把教育看作是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活的准备。现代的教育观则认为: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两者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将教育过程视为学生素质提高、人格建构、生命体验和生活意义创造与实现的生成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的学风建设、学风的状况和质量就不仅仅限于学生认知的层面,而是具有了生活和生命的意义与创造。

学风建设是学校一项重要基本建设。就培养人才而言,它应渗透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之中,其实质是教育、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帮助学生形成“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主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理想,端正学习的目的与动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日显,科学道德对学风建设的要求也日甚。学风建设与科学道德是我国科技进步的两翼,学风建设的规范将为科技进步插上腾飞的翅膀,带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 学习心得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学习心得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学习心得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学习心得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学习心得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学习心得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学习心得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学习心得2

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学习心得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学习心得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传学习心得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传学习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