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学习心得

发布时间:2020-03-02 18:00:3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读《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参考大纲》心得

1988年9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诚然,在21世纪的今天,科学已成为推动人类前进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当科研工作者在追求科学研究成果,为人类造福的同时,却有一部分人做出了一系列的科研不端行为,致使科学诚信屡屡遭受质疑,科学进步也受到严峻的挑战。而如何杜绝科研不端行为,使科学技术良性发展也就成了每一位科研工作者以及管理者们需要时刻思考的问题。

回顾历史,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大多数人都相信科学是诚实的事业,科研工作者是天生诚实的人,甚至在20世纪60、70年代人们还普遍认为,捏造和剽窃是因为某些研究者精神异常才发生的极少数事件,与大部分科研工作者没有关系。但是随着科学从业者逐渐增多,科学工作者群体中间也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大量学术不端行为开始出现。从被贝尔实验室除名的“物理奇才”舍恩,到韩国“民族英雄”黄禹锡;从德国的科学精英赫尔曼和布拉赫,到“自主创新的造假先锋”上海交大教授陈进,各种科研不端安全提醒我们,科学的庭院里照样会长出欺世盗名的杂草。根据2005年5月9日出版的英语《自然》杂志报道,美国社会科学家实施不端科学行为的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几千名美国科学家中,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承认在过去三年中有过不端科研行为。

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科学不端行为的案例开始暴露,现在已经成为学术界的瘟疫。近几年来,我国的科研不端案例呈不断上升趋势,已经成为非常严重的问题。在2010年4月举行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年会上,有一个特别举措:一批院士聚集在一起专门召开半天会议,讨论有关中国研究人员在论文中造假的问题。科研不端案件的屡屡曝光,不仅当事者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且使整个科学界为之蒙羞,使科学的崇高声誉和人类的研究事业遭受嘲弄。

不同的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具体原因是不一致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点:

1、人性的弱点。经济学研究都假定被研究对象为理性人,这符合大多数的情况,在实际生活中,科研工作者的绝大多数行为必定是经过了理性的思考后作出的。理性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极有可能导致整体利益的损失,但在缺乏制度约束的情况下,所以人类自私的个性决定了某些科学工作者会丢弃基本的科学道德规范,在人欲望驱使下,明知弄虚作假有违道德,明知抄袭是侵权行为,仍然心存侥幸,铤而走险。这是科研不端产生的根本原因。

2、利益的驱动。人们心目中的科学家的范本是17 世纪英国皇家科学院的成员。这些英国早期的绅士被认为是自由而诚实的,他们不为任何私利,只为探索真理而从事科学研究。然而20 世纪以后,科学家的队伍迅速扩大,科学活动早已经不仅是少数社会精英的兴趣爱好,同时也成为千百万人谋生的职业。而同时社会对科学研究的投入相对有限,这些有限的科研资源成为科学家竞相追逐的对象。近几十年,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关系日益密切,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大大增加,科学活动和科学家的个人经济利益常常直接挂钩,致使这种资源竞争日趋激烈。在当前的科研体制下,科研工作者自身地位的提升与完成的研究课题及发表论文的数量紧密相关, “要么在研究后发表,要么在研究后‘死亡”’。在“发表”或“死亡” 这种业绩至上主义风潮的驱使下,研究者若不发表论文就会被无情淘汰,再加上科研工作本身就背负巨大的压力。在诱惑与压力的共同作用下,这就产生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原始驱动力。

3、制度的缺失。人类社会区别于其它动物群体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人类学会了制定和遵守制度,这也是人类社会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在科研工作中,这种制度保证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主要包括奖励制度、监督制度和惩罚制度。

目前,科学奖励系统在运行中失范,尚未建立起科学、公正的科研评价机制,所以人们不可避免地仅仅依照科研成果的数量而不是质量来定义科学荣誉的大小。同时,同行评议制度不健全和科学界的“马太效应”使得默默无闻潜心科研的青年科学家的科学成果难以得到承认。对于科研工作中频繁出现的科研不端行为,我们需要及时予以揭露并对行为人进行严肃处理,以保持科学的公正和纯洁。然而,我们的监督机制尚显稚嫩。实际情况是对科研工作中的不端行为很难做到及时发现。根据美国研究诚信办公室提供的报告,在每十万名研究人员中,大约每年只有一件不端行为会被发现,这显然比我们调查了解的科研不端行为发生率低得多。另外,现存的制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难以起到有效的惩戒作用。尽管我国已经意识到应该确立起应对科研不端行为的规章制度,但到现在为止所做的实际工作还是微乎其微的。从目前的法律制度来看,只有在著作权法中,对因剽窃而造成的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规定为违法行为,应予以制裁。但执法方面却存在制裁偏轻、打击不力的实际情况,难以起到惩戒和震慑的作用。

制度的缺失降低了学术不端的成本,而同时其收益又相当可观,这就使得有某些争功近利的科研工作者对这种高效费比的选择趋之若骛。这是科研不端产生的外在条件。

4、单位的包庇和社会的纵容。一旦有学术不端行为暴露出来,有相当一部分的单位领导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灭火”,保全名声,而不是积极查明真相,严肃处理责任人。现存,对于学术不端事件的查处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媒体的揭露和跟进,而不是如人们所认为的“科学共同体是一个有效的、民主的、完全自治和自我调节的系统”。这并不是我国独有的现象,美国科学院与美国科学基金会在对待学术不端行为上的矛盾也可以反映这个问题。美国科学院主张将不端行为的定义尽可能限定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而美国科学基金会则希望将定义放宽,并加强对此类事情的监督。从我国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来看,似乎学术界已经形成了一种“笑贫不笑娼”的风气,有的时候我们甚至会听到“你连抄都不会”这种声音;而整个社会则对学术不端行为更是漠然置之,有时竟然怀有是一种看笑话的心态来对待揭露出来的学术不端行为。

单位的包庇和社会的纵容使得学术不端者更加有侍无恐,这是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社会背景。

科研不端行为,绝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人道德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学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它科学发展以及社会进步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科研不端行为为科学发展以及社会进步产生了严重的危害。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最直接后果影响科学知识的质量,使得科学本身失去真理所应具有的属性,正如舍恩发表的假数据是不可信的,而通过《科学》、《自然》等顶级刊物的宣传,人们信以为真,而结果本身质量低劣,并不可信。

科研不端行为严重破坏科学的社会体制,影响实现科学建制的体制目标,影响科学发展的效率和进程。就具体过程而言,科研不端行为使得科学研究走偏了方向,甚至背道而驰。这使得整个科学发展进程缓慢、停滞甚至倒退,而对实现科学建制的体制目标,建立科学的社会体制有着结构性的破坏作用。

科研不端行为产生学术的信任以及信誉危机。由于科学研究团队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而科学的健康发展也是伫立在全世界的信任之上,因此科研不端行为将打破这种理想的格局,使得科学发展不能够持续进行。此外科研不端行为还有助于反科学力量的壮大。

科研不端和不当行为造成了学术资源和学术生命的极大浪费。学术不端意味着社会资源配置的扭曲和低效。为了争夺国家有限的学术资源,一些人受利益驱动,弄虚作假,骗取国家科研经费。有的学者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优先为自己安排科研经费和科研项目。有些早有定论并已有成果的科研问题,却还在反复立项研究、发表论文、申报成果。或是改头换面,向不同的部门申请立项。由于低水平重复,缺乏原创性研究,造成我国学术资源的极大浪费,致使学术研究的产出率低下。学术不端产生的结果必定是学术垃圾和学术泡沫。

我们不能单纯地将学术不端行为视为一种个人层次上的“疾病”,而应意识到其病因存在于科学研究组织和科研体制中,并对社会发展构成严重威胁。本研究认为,对于学术不端行为,我们的应对原则是“防制结合,以防为主”。“防”是指加强教育,加强宣传; “制”是指成立机构、健全制度。

1、加强教育。科学道德的缺位及科学精神的丧失是学术不端行为发生的内在原因,所以我们应积极加强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教育,提高科学界人士的道德素养。拥有73 个基础研究所的德国马普协会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该协会积极为青年研究人员开展有关科学道德教育的计划,他们认为必须培养青年科学家深刻地认识到“作为科学共同体的一名负责任成员的重要性”,防止不端行为比揭露少数的越轨科学家更具治本意义。在科学道德教育问题上,我们要注重率先垂范的重要作用。老一代科学家严以律己,发挥表率作用,对青年科技工作者保持科学前沿创新的精神和增强对科学事业的严肃性和责任感会起来不可低估的作用。

2、加强宣传。在学术不端行为发生后,有相当多的有过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者们并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性,大多数群众也是对这种事情冷眼旁观,甚至认为这是因为被揭露者“运气不好,倒霉了”。我们应该通过大力宣传来扭转这种局面,把学术不端行为给社会带来危害的形式及其危害程度告诉大家,促使形成一种人人关心学术风气建设、痛恨学术不端行为的社会风气。同时,加强宣传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监督和惩罚机制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可引发科研从业者的自律。

我们应该认识到,防止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可以使得治理学术不端的社会成本降到最低,且可以收到最佳的效果,这应当成为我们优先选择的对策。

3、成立机构。相比较而言,学术不端者也是属于高智商人群,有些不端行为还经过了相当巧妙的伪装,所以没有专业的知识与丰富的经验是很难对不端行为做出认定。现在大部分的学术不端是通过科技管理部门在处理,由于在知识结构和人员等方面的欠缺,很难对这些不端行为做出及时、有效、准确的判别。这就需要各个行业分别成立专门机构来应对学术不端行为。我国也已经成立了一些学术不端行为的专职管理机构,包括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委员会和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委员会等,但真正具有行业性质的还很少。

4、健全制度。人是有理性的,都会明白“不自律就要接受他律”的道理,如果他律的后果远远劣于自律的结果,那么自律的人就会越来越多。人的本能又是趋利避害的,所以自律也不是自发的,自律是对“他律”的认同。这就需要我们建立完善的制度来加强他律,包括健全科研奖励机制、学术不端行为监督机制及其惩罚机制,包括明确的处理流程。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科研奖励体系。现在科学界已普遍习惯于根据科研工作者公开发表的论文、著作的数量作为提职、晋级、评定各种奖励和荣誉的依据,这无疑是具有一定正确性的。但“发表”或“死亡”这种业绩至上的风气并不完全有利于科学研究,我们应该看到有些发表论文数量不多的科学家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如俄国数学家佩瑞曼在一个存档网站上贴了两篇论文,给出了庞加莱猜想的证明草稿,他的这两篇文稿并没有写成严谨而且合于规范的论文,证明其中每一个细节,列出所有的注解和参考书目,但国际数学家大会依然将有着数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茨奖授于佩瑞曼,以表彰他在证明庞加莱猜想过程中做出的奠基性贡献。这也说明我们需要更加合理的科学评价体系,更加重视对学术成果的质量评价。

事实上,仅仅依靠道德力量,我们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科学研究中的不端行为。所以我们还应该建立和完善监督、审核、惩罚等一系列机制,来受理投诉和举报,同时监督、调查、惩处发生不端行为的科学家。虽然我国也建立了一些针对学术不端的各种惩罚制度,但无庸讳言,我国学术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治是不力的。调查表明,35%的两院院士认为,已揭露出来的学术越轨事件只有少数得到了处理。事实上,学术骗子缺乏有效而严厉的惩罚措施是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无所顾忌地弄虚作假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们这所以敢于剽窃,并不是他们不知道不应该剽窃,而是他知道这种剽窃行为败露后产生的成本会远小于他成功后的收益,也就是他失败的风险”远远小于成功的期望,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就很有可能将任何学术规范和道德准则置之度外。所以我们需要更加和严厉和可操作性的准则,要加大学术不端的行为成本,达到其无法承受的地步,只有这样才可能大大减少学术不端行为。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 学习心得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学习心得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学习心得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学习心得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学习心得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学习心得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学习心得2

研究生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学习心得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传学习心得

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学习心得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学习心得
《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学习心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