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论广场及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0-03-03 08:17:2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论广场及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摘要:与西方的“中心广场”相对应 ,中国古代城市广场可称为“庭院广场 ”和“街市广场 ”。它们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但是其文化根源都与人类和谐社会的目的相联系,所以它们的文化差异及其形态互补对当代城市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城市生态,广场文化,政治,宗教,庭院。

迄今为止 ,考古学家发现的世界最早广场文化遗址有两处 ,一个是中国西安市临潼区姜寨早期仰韶文化遗址 ,另一个是乌克兰基辅特里波里村落遗址。考古学家在姜寨看到: 6000年前 ,一个老祖母和她女儿、女婿及孙女们 ,在这里建筑了五组房屋。五组房屋环绕一片 ,中间有一棵大树的空地。这片空地就是广场 ,原始、平常、简单 ,但是它表明了广场的原始形态及其生态文化根源 ,勾勒出了:广场 =人类群体+室外活动空间 +时间的存在形式。

(一)西方广场的发展史:

由于中西地域、民族文化趋向的差异 ,中西古代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广场文化。西方城市广场起源于庆典和祭祀 ,公元前 8世纪的希腊人把广场叫做“Agora”,意思是“集中 ”,即人群集中的地点 ,西方城市的“中心广场 ” 。临潼姜寨遗址广场到仰韶文化中期渐次消失,原始的广场被分割 ,被藏匿 ,变成了家族的庭院 ,演化成了中国古代的“庭院广场 ” 和“街市广场 ” 。虽然二者如此的不同 ,作为城市组成部分的广场却一直伴随历史的发展 ,具有普遍的人类文化价值 ,凝聚着城市公众共同生存的契约 ,寄托着公众的信仰、幻想、希望和理想,扩展了公众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是公众的自由交流和休憩场所。它将公众的兴趣、风俗、习惯、历史文明、城市活力与城市的建筑连接融合,成为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表达方式。所以 ,广场随着城市发展经历了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文化形态 ,被人类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表现了人类自古追求生态城市的美好理想。

西方古代广场文化发展经历了古希腊罗马时期 ,中世纪、文艺复兴、巴洛克和古典时期三个历史阶段。

罗马帝国图拉真广场就是第一个时期广场的代表:

帝制建成以后,罗马皇帝渐渐西区东方君主的习俗建立起一套繁文缛节来崇拜皇帝,这时在奥古斯都广场旁边建造了罗马最宏大的广场——图拉真广场。广场的形制参照了东方君主过建筑的特点,不仅轴线对称,而且作多层纵深布局。在将近300m的深度里,布置了几进建筑物。室内室外空间交替;空间的纵深,大小,开阖,明暗交替;雕刻和

(整体电脑复原图)

建筑物交替。有意识地利用这一系列的交替酝酿建筑艺术的高潮来到,而建筑艺术的高潮也就是皇帝崇拜的高潮。为了这个目的,还是采用了一些使人感到意外的手法。在运动中展开和深入,这是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无论是沿轴线的,还是绕弯子的,像古希腊的圣地那样。

图拉真广场正门是三跨的凯旋门。进门是长120m款90m的广场,两侧撇廊在中央各有一个直径45m的半圆厅,形成广场的轴线,使宽阔的广场免除了单调感。在纵横轴线的交点上,立着图拉真的镀金的骑马铜像。轴线给铜像一确的,不可游移的位置。

(图拉真广场及雕塑)

这个广场的底部横放着图拉真家族的乌尔比娅巴西里卡,这是故罗马最大的巴西利卡之一。他内部有4列10.65.m高的柱子,当中两列用灰色花岗石做柱身,白大理石做柱头,外侧两列柱子是浅绿色的,4列柱子把巴西里卡分为5跨中央一跨达25m,它的木桁架是古罗马最大的。巴西里卡2端有半圆形的龛,强调了它的轴线,也就是强调了它和广场的垂直关系。屋顶上覆盖着镀金的铜瓦。巴西里卡之后是个小院子穿过这个小院子,又是一个围廊式的大院子,中央是太极高高的庙宇,围廊式的,规模很大,正面也是8跟柱子。这是崇奉图拉真本人的庙宇,非常豪华,是整个广场艺术高潮所在。图拉真广场的建筑师是叙利亚人阿波罗道鲁斯。这种纵深布局是叙利亚的传统。广场的发展与演变,衍生出了轴线对称的多层次布局,认识了它的艺术特质和力量,同时也掌握了建筑和室外院落空间统一构图的技巧,用他们来巩固帝制,为神话皇权服务。

广场文化”作为一个名词来讲是新时代的产物,即便是在权威的辞书——《辞海》中也难觅它的踪影,但若作为一种现象来讲,广场文化又有着十分悠远的历史。不过,现代意义上的“广场文化”与过去已有了很大区别。确切地讲,广场文化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广场建筑本身所蕴含的文化,另一方面则是指在广场上开展的文艺、讲演、科普、医疗、体育、庆典等活动体现出的文化,我们通常所说的广场文化就是专指后者。

在文艺复兴时期,广场设计首先在一些和意大利有着经济、文化联系的国家,如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家中广泛采用。新建广场讲究三度空间规律,即三一律。不仅广场的大小、景色的配合、周围建筑物的形式、格调要做到内外结合,虚实相济,还要按照王室和寡头政治的需要,使广场成为新政权富有隐喻的城市建筑。这个时期的广场设计,多为对称型。这种建筑在罗马教皇的城市规划中曾出现过。

当时欧洲的一些自治市,将具有国民—宗教—军事性质的广场建在市中心。而将商业广场、集市广场设在城门外拐角处或城市与城堡之间的空地上。欧洲其他大的商业都市中的国民广场上常常矗立着市政厅、公共大厦、主要商场和商业协会。同时,大主教教堂和一般教堂也加入到这个行列之中,组成了城市自治管理和重大公共文化活动的中心。

在中世纪,广场多位于交通闭塞的地方,形成一个半圆形或“V”形带有顶盖的通道和连接着建筑物底层的柱廊,以及高耸的商行钟楼和市政厅塔楼,象征城市公共生活的中枢。

在文艺复兴之前,荷兰阿尔克马尔市的瓦隆普兰广场、意大利威尼斯市的圣马利广场和皮亚茨达广场,仍然保持着中世纪的风格和特点——既是商场,又是集市,还是教堂广场和码头的一部分。

在文艺复兴时期,广场设计首先在一些和意大利有着经济、文化联系的国家,如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家中广泛采用。新建广场讲究三度空间规律,即三一律。不仅广场的大小、景色的配合、周围建筑物的形式、格调要做到内外结合,虚实相济,还要按照王室和寡头政治的需要,使广场成为新政权富有隐喻的城市建筑。这个时期的广场设计,多为对称型。这种建筑在罗马教皇的城市规划中曾出现过,位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南各阿广场即属此例。

1537年建造的罗马市政厅广场,至今仍闪耀着不朽的光辉。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罗马巴罗克建筑发展到鼎盛时期的典范。还有罗马的奥布里卡广场和勒塔广场,都颇具特色。

当工业革命席卷欧洲时,广场的传统作用逐渐改变。像巴黎的星式广场,是东西轴线上的重要地点,起到了改变巴黎地区网状交通的作用,与帝国时代建造的凯旋门有同样纪念意义。

18世纪中叶以往,法国各个重要城市都做了改进工作,见着了一些中心广场和王室大道。其中比较找那个要的是巴黎中心的调和广场:

调和广场原名路易十五广场。从1748年期,有法兰西建筑学院组织了两次设计竞赛,吸引了当时最优秀的建筑师参加。大多算的设计方案都是封闭的正几何形的广场,最后,选中了雅-昂佳贝利艾尔的方案。

广场南北长245m,东西宽175m,四角微微抹去。他的界限,完全由一周圈24m宽的堑壕标出。壕深4.5m靠广场一侧,有1.65m高的栏杆,栏杆的8个角上,各有一尊雕像,象征着法国8个主要城市。

广场的主要标志是路易十五的骑马铜像,铜像高13m,在广场正中,面对着对面的丢

(协和广场及方尖碑)

勒里花园,在他的南北各有一个喷泉。

调和广场出色地起了从丢勒里花园到爱丽舍大道的作用,成了从丢勒里宫到星形广场的巴黎主轴线上的重要枢纽。

为了桐城市街道联系,在广场的北面堑壕之外,建造了一对严谨的古典主义的新政府建筑物,高3层,长度各自将近100m。它们之间夹着笔直一条王室大道,在大约500m外的尽端,预备建造一所有穹顶的抹大拉教堂。这样,广场的北面也同样没有被建筑物封闭。 在设计广场北面一对建筑的时候,考虑到了路易十五骑马像的观赏条件,使远在广场南端的人看过去,铜像任然高于后面建筑物女儿墙。因此,从广场上任何一个位置,能看到铜像在广阔的天空中驰骋。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后,1792年,骑马像被拆除。1836年,在这位置上树立了从埃及掠夺来的方尖碑,连碑座高22.8m。

19世纪初年,沿丢勒里花园北面早了一条商业街,又在广场南北轴线的塞纳河上造了一条桥,于是广场就成了巴黎的交通枢纽,堑壕被迫填平了。王室大道北端的教堂和桥南岸代表回忆大厦的柱廊也在19世纪年初建成,南北轴线完成了,从此调和广场就成为了巴黎市的交通中心,观赏性大大削弱。

20世纪初,侧重便利交通的考虑,广场作为社会活动的场所,从建筑群中分离了出来。

现在,欧洲各国对城市广场的重要作用又有了新的理解,在兴建现代化城市时,都要独具匠心地设计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广场,以增加城市的光彩。

(二)东方广场的发展史:

在儒教文化形成时期 ,西周王朝“在现实社会制度中保留着氏族制度的形式 ,依靠宗法制度维持政治垄断地位 ”,在宗教文化里保留了祖先神 ,形成了特有的“天祖分离与天人合一 ”宗教观念。由于这一原因 ,我国古代早期的城市一般为某一氏族所独有 ,城市中只有严格等级划分的对每个上层社会成员绝对服从的子民和奴隶,没有相对平等的城市公众;由于至上神为王室垄断 ,子民和奴隶只能在私人空间祭奠天神和祖神 ,没有与统治阶层共同祭拜至上神的义务。所以中国古代城市没有公众统一活动的中心广场。但是 ,这不是说中国古代没有城 市广场 ,而是因为独特的文化体系 ,所谓的“中心广场”演化成了我国民居特有的“庭院广场四合院和园林 ”,作为城市公众活动空间它依然存在。

四合院是遍布中国古代“庭院广场 ”,随着社会发展它的建筑模式扩大到宫殿、庙宇建筑群和城市整体布局。《周礼 ·考工记 》言:“匠人营国,方九里 ,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 ,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 ,面

(庭院广场) 朝后市 ,市朝一夫。” 从商周到清代,“庭院广场 ”一直存在。元代的“广寒殿前大玉海 ” ,明清故宫里的庭院、**前的丁字型广场、以及天坛、地坛等都是古代广场的代表。辛亥革命前 ,**广场是皇宫门前的大院 ,左有太庙 ,右有社稷坛 ,内有华表和石狮 ,大院为丁字型 ,四周红墙封闭 ,南北狭长7华里多。特别是故宫 ,不仅是城中之城 ,院中之院而且院中有院 ,是一个多重四合院组合的特大型的皇族大院。其建筑布局主次平和分明 ,时空分割对称 ,呈现出小农经济 ,儒教文化礼制与古代天理人伦观念相一致的特征 ,显得和谐、广大、完美、规范 ,是古代无数四合院的代表。“庭院广场 ”之外 ,我国古代城乡都有一些专用广场 ,如:庙宇前广场 ,集市广场 ,十字街广场 ,祠堂前广场 ,钟鼓楼广场 ,露天观剧广场 ,码头广场,刑场等。这些广场一般称为“市 ”,如灯市、庙市、菜市等 ,一般占有较大的空间 ,没有固定规模形态,空间分割自然 ,可以称为“街市广场 ”。如:始建于晋隆安五年 401年 安徽九华山化城寺广场 ,始建于梁天监元年 502年江苏洞庭东山镇石桥广场等。明清时北京 ,“庙市者 ,以市于城西之都城隍庙而名也。西至庙 ,东至刑部街止 ,亘三里许。” “灯市在东华门王府街东 ,崇文街西 ,亘二里许。” 清代北京的大市场“琉璃厂店 ”是 “街市广场 ”的典型 ,游市者说:“厂制东三门 ,西一门 ,厂内官署、作坊、神祠之外 ,地基宏敞 ,树林茂密 ,浓阴万态 ,烟水一泓。度石梁而西 ,有土阜高数十仞 ,可以登临眺远。门外隙地 ,博戏聚焉。每于新正元旦至十六日 ,百货云集 ,灯屏琉璃,万盏棚悬 ,玉轴牙签 ,千门联络 ,图书充栋 ,宅玩填街 ,更有秦楼楚馆遍笙歌 ,宝马香车游士女。” 这些广场讲求实用 ,文化多元 ,具有市民的生活意识 ,但主要功能是宗教活动、城乡商贸和公众消闲游乐。其布局自然 ,以人的活动为尺度。广场上人群熙熙攘攘 ,无政治组织行为 ,无宗教统一行动 ,每一个参与者的活动目的和广场的自然形态、实用功能自然和谐 ,显示了广场的自然尺度同生命本真的联系 ,为当代广场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这类广场在我国许多小城镇至今仍然具有无限活力。

从上文不难看出古代的中国并没有外国那样数目及规模庞大的公共广场,这与文化,信仰及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是密切相关的。

最后再让我们来看看现代化进程中的广场:重庆市人民广场 现代化的进程缩短了世界人民的距离,比起中世纪的欧洲,封建社会的中国,思想的解放成就了人类历史上一系列的变革,广场的含义以及设计方式也与百年前大不相同。就人民广场而言,在人民大礼堂壮丽的光环下,通过明朗的轴线,与对称的布局,也显得宽阔,大气。

广场绿地景观设计也富有节奏,分为了三区:前区为市政广场,有一条主中轴线,两侧是大片草坪与保留的古黄桷树;中区是花园,种植各种名花异草;后区是树林,绿地景观以然形态的树木为主,体现了“重幽静,尚自然”的情怀;广场右侧附属的和平鸽广场一片绿意,在白鸽的映衬下,显得宁静平

(人民广场及大礼堂)

和,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样的绿地景观,既满足了市政广场庄重典雅的纪念性构图,又为人民创造了舒适优美的休闲空间。

在追求自由,梦想的现代,人民广场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和谐与包容,没有了古代宗教,神明的约束。人们更喜欢把它当作,健身,散步的场所。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人们赋予了它宁静,休闲的意味。

从古代欧洲的教会广场,到中国的庭院广场,最后到现代的人民广场,我们不难看出,广场是时代精神的产物,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广场被赋予了相应的使命,人们来到广场:朝拜,争论,抗议,聚会,体现了人们对生活态度,也表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想法与感受。

中秋月饼起源与文化

总 论 文化广场实施方案

论中西方隐私权的起源与发展的差异性

跆拳道起源与发展

家谱起源与发展

文化广场

广场文化

中国情感文化的起源、发展与几个特点

草原文化起源

马术的起源与发展

论广场及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论广场及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