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实验四 鲜奶的卫生质量检验

发布时间:2020-03-03 01:34:1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实验四 鲜奶的卫生质量检验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标准》(GB5409-85)中,鲜奶的基本检验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感官检查、比重和脂肪含量的测定、酸度的测定。除上述检验项目外,还可根据不同的检验目的选择检验项目。

本次实验的目的:了解我国食品卫生标准中鲜奶卫 生检验的基本项目、方法、内容及判定标准,掌握鲜奶各项卫生学检验的实际意义。

一、鲜奶的感官检验

感官检查是鲜奶卫生检验首先进行的指标,也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判定鲜奶能否食用的最常用方法。 (一)采样

根据检验目的可直接采取瓶装成品鲜奶,也可从牛舍的奶桶中采样,这时应注意先将牛奶混匀,采样器应事先消毒。一般采样量在200~250m1左右。

(二)检查

将鲜奶样品摇匀后,倒人一小烧杯中(约30ml),仔细观察其外观、色泽(是否带有白色、绿色或明显的黄色)、组织状态(如是否有絮状物或凝块);嗅其气味;且要经煮后尝其味。

(三)评价标准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GB11-33—77),鲜奶应在感官检查中符合以下标准:

1.外观及色泽

正常鲜奶为乳白色或稍带微黄色的均匀胶态液体,无沉淀、无凝块、无杂质。

2.气味与滋味 鲜奶微甜,具有新鲜牛奶所特有的香味,无异味。

二、鲜奶比重的测定

(一)原理

鲜奶比重是用乳比重计(也称乳稠计)进行测定,通常使用的乳比重计有两种:20℃/4℃(即D4)是20C的牛奶重量与同体积、4C、纯水的重量之比;15℃/15℃(即D15)是15C的牛奶重量与同温度、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这两种乳稠计以20℃/4℃应用较多。

(二)器材

1.乳比重计(乳稠计):20C/4℃或15℃/15℃。 2.温度计(0~100C)

3.玻璃圆筒(或200~250ml量简)

(三)操作步骤

1.测定样品温度 将乳样混匀,用温度计测定其温度,一般应在10~20C之间。 2.移人量筒

将乳样沿量筒壁小心倒人200ml量筒中,注意应尽量不产生泡沫,倒入量应为量筒的3/4体积为宜。

3.读数 用手握住乳比重计(20C/4℃)上端,小心地沉人乳样品中,并让它在样品溶

0

00

0200

0

1

50液中自由浮动,但不能与玻璃量筒内壁接触,静止2~3分钟后,读出乳比重计的刻度(以液平凹线为准)。

4.计算

根据乳比重计的读数和乳样温度,直接查乳温度换算表(表20—1,表20-2),

将乳比重计读数换算成20℃时的读数,再按下式计算。

γ204=1+X1/1000 204 式中:γ——样品的比重;

X1一乳比重计读数。

(四)意义

鲜奶主要由水、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主要是乳糖),盐类等按一定比例构成,这些成分构成了鲜奶固有的理化性质,如鲜奶的比重(或乳清比重)、折光率等比较稳定,常将它们作为评价鲜奶卫生质量的指标。

鲜奶的比重一般在1.028~1.034之间,掺水后比重降低:脱脂或加入无脂干物质(如淀粉)后可使比重升高。如果牛奶既脱脂又加水,则比重可能无变化,这就是牛奶的“双掺假”。因此,单纯根据鲜奶比重并不能全面、准确地判定其卫生质量。

三、鲜奶酸度的测定(T)

(一)原理

新鲜牛奶酸度正常酸度为16-18T,牛奶酸度(T)是指中和100ml牛奶中的酸所消耗0.1N氢氧化钠的毫升(m1)数。牛奶酸度因细菌分解乳糖产生乳酸而增高。酸度是反映牛奶新鲜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二)试剂及器材

1.0.1N氢氧化钠 2.1%酚酞指示剂 3.250ml或150ml锥形瓶 4.10ml或25ml容量吸管 5.50ml或25ml碱性滴定管

(三)操作步骤

精确吸取匀质乳样10ml于150 m1锥形瓶中,加20ml经煮沸冷却后蒸馏水(去C02)进行稀释,及酚酞指示剂3滴,混匀。从碱性滴定管中缓慢滴入0.1N氢氧化钠,边滴边摇动锥形瓶,直至出现微红色在1分钟内不消失为止,记录此时消耗0.1N氢氧化钠的m1数。

(四)结果计算

消耗0.1N氢氧化钠的ml数

酸度(T) = ——————————————— × 100

样品ml数

(五)意义

正常鲜奶的酸度为16~18T,当牛奶不新鲜时,细菌分解其中乳糖,生成乳酸,会使酸度升高。因此酸度是衡量牛乳新鲜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00

0

00

卫生质量检验制度

卫生质量检验制度

卫生质量检验制度

卫生质量检验制度2

实验四

实验四

鲜奶理化指标

鲜奶状况调查

鲜奶购销合同

鲜奶果汁制作

实验四    鲜奶的卫生质量检验
《实验四 鲜奶的卫生质量检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