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食源性疾病监测

发布时间:2020-03-02 08:49: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食源性疾病监测

 食源性疾病是指由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三个基本要素:

病源物----致病因子;

传播媒介----食物;

临床特征----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 范畴

(1)食物中毒

(2)食源性肠道传染病

如志贺菌引起痢疾,霍乱弧菌引起霍乱等

(3)食源性寄生虫病

(4)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

(5)其它:由食物中有害污染物引起以慢性毒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背景及意义

 上海市1988年春,由于食用不洁毛蚶造成近30万人的甲型肝炎大流行, 这是一次典型的食源性疾病的大流行。

 东南沿海地区每年都要发生食用河豚鱼中毒死亡事故 ,仅上海市80年代每年死亡人数达20人左右。

近年来不法食品商贩用工业酒精 兑制白酒引起甲醇中毒列亡事故履禁不绝,1996年

6、7月间云南省曲靖地区发生饮用白酒导 致恶性甲醇中毒事件,中毒192人,死亡35人;1988年春节期间,山西朔州和大同市灵丘县 又发生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用甲醇勾况散装白酒,发生严重的甲醇引起的食物中毒,导致29 6人中毒住院治疗,其中27人死亡。上述二起食物中毒事件,是利用非食品原料非法生产加 工食品造成食源性疾患的典型案例。

食品安全—全球关注的热点

 食源性疾病与食品污染

“一个巨大并不断扩大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

据报告,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第二位。

 世界范围内每年发生40-60亿例食源性腹泻

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粮农组织(FAO)报告,仅1980 年一年,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5岁以下的儿童,急性腹泻病例约有十亿,其中有500万儿童死亡。英国约有1/5的肠道传染病是经食物传播的。

 每个人都面临患食源性疾病的危险!! 食品安全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

 美国:每年约7200万人发生食源性疾病,损失$3500亿

 英国:1987-1999证实的病牛达17万头

禁止进出口: 每年损失$52亿

病牛宰杀: 损失$300亿

 比利时的二噁英污染事件

动物性食品禁止上市并销毁的损失达:3.55亿欧元;

禁止动物性产品出口的食品工业损失:13亿欧元。 食源性疾病的分类(按发病机制)

 食源性感染  食源性中毒 食源性感染

1.食源性感染(foodborne infections)

食源性感染通常是由摄入受细菌污染的食品所引起的一类感染性疾病。 食源性感染有以下2种发病形式:

经食物摄人人体内的细菌侵入并在肠黏膜或其他组织中繁殖;

经食物摄人人体内的细菌侵入和在肠道内繁殖,并释放毒素损害周围的组织或影响正常器官或组织的功能。这种类型的感染有时被称为毒素介导型感染。 食源性感染的发病特点

● 由于细菌在人体内生长繁殖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食源性感染的发病潜伏期要比大多数食源性中毒性疾病长得多。潜伏期一般以天数计。

● 食源性感染的症状主要包括腹泻、恶心、呕吐和腹痛,而且感染经常伴有发热症状。 ● 食源性感染的病死率很低。

● 能引起感染的细菌常常具有定向特点或某种黏附因子,常常可以侵犯肠道的某个特定部位,并在肠道内繁殖。

● 有些食源性感染可以引起某些并发症或后遗症,病变常可累及心血管、肾脏、关节、呼吸系统或免疫系统等。 食源性中毒

2.食源性中毒(foodborne intoxications)

食源性中毒是摄人已受到某种毒物污染的食品所引起的一类中毒性疾病。

食品中各种毒物的来源主要有:

● 某些细菌繁殖过程中产生的细菌毒素;

● 有毒化学物质(如有毒重金属等);

● 动植物或真菌天然存在或形成的毒素(如某些有毒鱼类、有毒贝类和某些有毒野生蕈类)。 食源性中毒的发病特点

即使没有摄入活的病原菌,但是如摄人食品中已有的毒素,也会引起发病。 ●

中毒性疾病的潜伏期通常可以分钟或以小时计。

中毒性疾病最常见、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发病症状是呕吐。 ●

食源性中毒的病死率较食源性感染高。

食品中所含毒素的检测要比食品中致病菌检测更有意义。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

一、微生物性病原物

1)细菌及其毒素:

 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

如沙门菌属、大肠埃希菌属、副溶血性弧菌属等。

 引起人类肠道传染病的病原菌 如志贺菌、霍乱弧菌等。

 引起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

如口蹄疫、炭疽、鼻疽、结核、布氏杆菌病等 2)病毒:

 引起婴儿秋季腹泻的常见病毒:如轮状病毒,柯萨齐病毒、埃可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等。  引起甲肝流行的甲型肝炎病毒 3)真菌

 镰刀菌属(谷禾镰刀菌)  曲霉菌属产毒株  毒蕈

4)寄生虫及其卵: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

二、动植物天然毒素 1)鱼体毒素:

河豚毒素、雪卡毒素 2)有毒贝类 织纹螺等 3)果仁中的有毒物质 4)毒棉酚(goypol) 5)皂甙、秋水仙碱

6)动植物食物储存时产生的毒性物质

组胺、龙葵素、亚硝酸盐等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

三、化学性病原物 1)不合规定的农药使用:有机磷农药的蔬菜

2)不合要求的食品生产工具、容器、包装材料以及食品添加剂 3)食品加工中可能产生的有毒化学物质

 油脂聚合物  多环芳烃类  亚硝酸盐

4)食品中混有不可食用的有毒物质或将有毒物质当作食物食用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

四、放射性病原物

来源于放射性物质的开采、冶炼、国防以及放射性核素废物的不合理排放及意外性的泄漏。通过环境向水生生物体和农田作物转移,通过动植物食物进入人体,而引起人体慢性损害及远期效应。 食源性疾病预防

1)政府作为(加大力度监督)

严格食品生产环境、原料、流程、运输、销售各个环节以及食品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和监测;

在食品生产、加工、销售、贮存的各个环节防止各种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对食品的污染,以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2)食品生产、运输、销售企业自律

引入GMP、HACCP 3)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

减少家庭、机体食堂传播食源性疾病的机会 食源性疾病预防

 1.避免在没有卫生保障的公共场所进餐。

2.在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有安全系数的食品。不买散装食品。

3.新鲜食品经充分加热后再食用。不喝生水。

4.避免生熟食混放、混用菜板菜刀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

5.不生食、半生食海鲜及肉类。生食瓜果必须洗净。

6.重视加工凉拌和生冷类食品的清洁。

7.尽量每餐不剩饭菜。

8.吃剩的饭菜尽量放10℃以下贮藏,食用前必须充分加热。

9.夏季避免食用家庭自制的腌渍食品。

10.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 监测目的

了解我区2011年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掌握我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分布状况;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自治区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和预警提供依据。

 监测内容

一、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

二、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

一、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

 监测内容:

 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疾病/事件:

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结果及病程、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

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等专业判断的经验明显不符,

用现有的专业临床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 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 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

平且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 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  5.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一个以上的个案组成。  监测对象:

 2011年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对象为监测点医院所接诊的全部就诊患者,重点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应当特别关注内科系统(如消化科、肾内科和神经内科等)、急救中心、二门诊和儿科的就诊者。  监测工具:

 附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疑似健康

事件报告卡

报告流程:

 监测对象到监测点医院就医,临床医生发现符合定义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时间。

 接诊医生及时完整、准确填写纸质《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交医务处传染办。

 医务处传染办汇集报告卡。

 医务处组织院内专家会诊,确认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 医务处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及时上报市疾控中心,并且附该患者全部病例的复印件。

二、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报告

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

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总结

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制度

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制度

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考试

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制度

医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制度

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管理制度

食源性疾病监测
《食源性疾病监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