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岗位职责

食源性疾病岗位职责(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6-07 08:37:40 来源:岗位职责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食源性疾病宣传材料

食源性疾病宣传材料 食品安全常识

1.购买食物时,注意食品包装有无生产厂家、生产日期,是否过保质期,食品原料、营养成分是否标明,有无QS标识,不能购买三无产品。

2.打开食品包装,检查食品是否具有它应有的感官性状。不能食用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者其他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若蛋白质类食品发粘,渍脂类食品有嚎味,碳水化合物有发酵的气味或饮料有异常沉淀物等等均不能食用。

3.不到校园周边无证摊贩处购买盒饭或食物,减少食物中毒的隐患。

4.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自己的餐具洗净消毒,不用不洁容器盛装食品,不在食堂乱扔垃圾防止蚊蝇孳生。5.少吃油炸、油煎食品 如何预防发芽土豆中毒

发芽土豆中含有难溶于水的龙葵碱,土豆中龙葵碱一般含量很少,但在贮存过程中逐渐增加,土豆发芽后,其幼芽和芽眼部分的龙葵碱含量达0.3%-0.5%,正常人食入0.2g-0.4g即可引起中毒。中毒表现先为咽喉抓痒感及烧灼感,上腹部烧灼或疼痛,其后出现胃肠炎症状,还有头晕、头痛、轻度意识障碍、呼吸困难,重症者可因心脏衰竭、呼吸中枢麻痹而致死。当土豆贮存不当,至土豆发芽或部分变黑绿色时,其中的龙葵碱大量增加,烹调时又未能除去或破坏龙葵碱,食后即发生中毒。尤其以春末、夏初季节更为常见。预防措施是土豆应贮存在低温、无直射阳光照射的地方,防止生芽。不吃生芽过多、呈黑绿色皮的土豆。生芽较少的土豆,应彻底挖去芽及或芽眼,并将芽眼周围的皮削掉一部分,这种土豆不宜炒丝或炒片吃,宜红烧、炖、煮吃。由于龙葵碱遇酸易分解,所以烹调时可加些食醋,加速龙葵碱破坏。

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

蔬菜和水果能提供丰富的纤维、维生素、矿物质。由于某些菜农未按规定使用农药,造成蔬菜水果表面多残留着一些农药,特别是刚喷过或喷过农药不久就收割上市的蔬菜,食用后对身体健康有害。目前广泛用于谷类、蔬菜、水果等作物的农药是有机磷农药,这类农药化学性质不稳定,在自然界中极易分解,其降解速度受温度和PH影响,长期食用农药超标的蔬菜水果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怎么能除去残留农药呢?水果:洗净、削皮;蔬菜:先去除根、帮,然后用碱性洗涤剂反复浸泡清洗,最后用净水冲洗后,再烹调加工。

喝豆浆是否要煮透

豆浆,是人们喜欢喝的一种富有营养的饮料。然而,喝豆浆有时会引起中毒,例如,喝过豆浆后30分钟至一个小时内,出现食道和胃有烧灼感,并有恶心、呕吐、头晕、头痛、腹泻等症状。还有少数人发生腹泻,这就是中毒的症状。

喝豆浆中毒是因为没有煮透。煮豆浆时,当出现“假沸”时,可减小火力,等泡沫消失后,说明豆浆已经烧开,继续煮沸五分钟就保险了,但应注意,在烧煮过程中,中间不可再向里面加豆浆,以免生熟混杂。从饮食店买回来的豆浆,最好煮开再喝。

喝豆浆应选择正确方法,否则会影响健康。所以,务必注意以下几点:

(1)一定要将豆浆彻底煮开,否则会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当豆浆煮至85~90℃时,皂素因受热膨胀而产生大量气泡,易出现“假沸现象”,如果此时误以为豆浆已煮沸去毒,吃了以后就容易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等血细胞凝集素中毒症状。当家庭自制豆浆或煮黄豆时,应在100℃(煮开)的条件下,加热约10分钟之后,才能放心地食用。

(2)豆浆中不能冲入鸡蛋。因为鸡蛋清会与豆浆里的抗胰蛋白酶因子结合,从而不利于人体消化吸收。 (3)不要空腹饮豆浆。空腹饮用豆浆,豆浆里的蛋白质大都会在人体内转化为热量而被消化掉,不能充分起到补益作用。同样的道理也不要空腹喝牛奶。

(4)不要用保温瓶储存豆浆。用保温瓶储存豆浆,经过3~4个小时即可使豆浆酸败变质而不能饮用。 (5)不要过量饮豆浆。一次饮用豆浆过多,易引起过食性蛋白质消化不良症,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反应。由于豆浆的蛋白含量丰富,易导致细菌繁殖,最好饮用新鲜并煮透的豆浆。

预防四季豆中毒

四季豆又名菜豆、芸豆或芸扁豆。四季豆中毒,是食物天然毒素中毒中较常见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秋季下霜前后较为常见。

四季豆引起中毒可能与品种、产地、季节和烹调方法有关。根据中毒实际调查,烹调不当是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多数为炒煮不够熟透所致。未煮熟的四季豆中含有皂素,皂素对消化道黏膜有强的刺激性;另外,未成熟的四季豆可能含有凝聚素,具有凝血作用。

摄入未煮熟的四季豆,引起中毒的潜伏期为数10分钟,一般不超过5小时,主要为胃肠炎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呕吐少则数次,多者可达数十次。另有头晕、头痛、胸闷、出冷汗以及心慌,胃部有烧灼感。大部分病人白细胞增高,体温一般正常,病程一般为数小时或1~2天。

其预防措施主要为:四季豆最好红烧,使之充分熟透,以破坏其中所含的毒素,要凉拌也需煮透,以失去原有的生绿色,食用时无生味和苦硬感。

不能用开水焯一下就凉拌,更不能用盐拌生食;炒食不应过于贪图脆嫩,要充分加热使之彻底熟透。

预防野生蘑菇中毒

通用名为菌菇,是一类真菌,但不是真菌分类学中的一个自然类群。大多蘑菇属担子菌纲,但也有属子囊菌纲的。现已知约有3250种蘑菇。菌菇的生长环境多种多样,几乎在能生长绿色植物的地方都可以找到一定种类的菌菇。草原和树林中菌菇生长较为集中。毒蘑菇又称毒蕈,我国约有100种左右有毒的蘑菇,引起人严重中毒的有10种。蘑菇中毒一年四季都有,以8,9月份最为多见。

毒性:各种毒蘑菇所含的毒素种类不同。多数毒蘑菇的毒性较低,中毒表现轻微。但有些蘑菇毒素的毒性极高,可迅速致人死亡。毒蘑菇含有的毒素成分尚不完全清楚。毒性较强的毒素有以下几种:毒肽主要损害肝脏;毒伞肽引起肝肾损害;毒蝇碱作用类似于乙酰胆碱;光盖伞素引起幻觉和精神症状;鹿花毒素导致红细胞破坏。

中毒表现:不同毒蕈所含的毒素不同,引起的中毒表现也各不相同,但一般可分为以下四类:

1.胃肠炎型:此型患者进食蘑菇后10分钟—2小时出现无力、恶心、呕吐、腹痛、水样腹泻。恢复较快,预后好。产生此类症状的蘑菇很多,如:红菇、乳菇、牛肝菌、橙红毒伞、毒光盖伞、月光菌、腊伞、环柄菇等。

2.神经精神型:进食后10分钟—6小时除出现胃肠炎型症状外,尚有瞳孔缩小、唾液增多,兴奋、幻觉、步态蹒跚等。

3.溶血型:潜伏期6~12小时,除胃肠炎表现外,还有溶血表现,可出现贫血、肝肿大等。此型中毒经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输血治疗多可康复。

4.肝病型:进食后10~30小时出现胃肠炎型表现。部分患者可有一假愈期,然后出现以肝、脑、心、肾等多脏器损害的表现,但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部分患者可有精神症状。一般病程2~3周。病死率高。 紧急处理:因为蘑菇中毒的潜伏期较长,而且部分蘑菇中毒的症状一旦出现就迅速恶化,所以进食可疑有毒蘑菇后要及时到医院诊治。出现症状者尽快到医院抢救。

中毒预防:蘑菇种类繁多,一些食用菇味道鲜美,受到各地人们的喜爱,很多地方群众有采食蘑菇的习惯。民间有各种鉴别蘑菇是否是毒蘑菇的方法,但总的看来这些方法并不可靠。最有效的毒蘑菇鉴别方法是形态学鉴定,但这种鉴定方法普通群众难以掌握。所以,不要自行采摘、食用野菇。也不要在移动商贩处购买干或新鲜的蘑菇。

预防河豚鱼中毒

又称吹肚鱼、气泡鱼、连巴鱼及台巴鱼等。共有200多个品种,可引起中毒的有9种。因其肉味道鲜美,许多地方有食用河豚的习俗。全年均有发病,但以春季高发。

毒性:含河豚毒素、河豚酸、卵巢毒素和肝脏毒素。对中枢神经和神经末稍有麻痹作用,0.5毫克即可致人中毒死亡。不同种类及不同季节其毒性不同,春、夏季及卵巢孕育阶段毒性最强。以卵巢、睾丸和肝脏为主要有毒部位,其次为肠道、血液、鳃、肾及皮肤等,肌肉和血液中也含有毒素。河豚毒素性质稳定,加热和盐腌均不能使其破坏。曾有误食河豚肝10克致死的报道。

中毒表现:发病急,食后0.5~6小时可出现四肢乏力、口渴、恶心、呕吐、腹泻,手指、口唇、舌尖麻木、眼睑下垂、酒醉样,严重者言语不清、心律失常、血压下降等。最短10分钟可死亡。 紧急处理:立即手法或药物催吐,尽快将患者送医院急救。

中毒预防:我国禁止销售河豚鱼,渔民捕捞时必须将河豚鱼剔除,不得流入市场。对河豚鱼中毒高发地区的公众进行识别河豚鱼和预防河豚鱼中毒的教育。

8、防止吃剩饭引起食物中毒

处理好剩饭是很重要的。当然,最好是不剩饭,按人量米下锅。如果已剩了,应将剩饭松散开,放在通风、阴凉和干净的地方,避免污染。有条件时,等剩饭温度降至室温时,放人冰箱冷藏。剩饭的保存时间,以不隔餐为宜,早剩午吃,午剩晚吃,尽量缩短在5至6小时以内。不要吃热水或菜汤泡的剩饭,不能把剩饭倒在新饭中,以免加热不彻底。吃剩饭前一定要彻底加热,一般加热100℃20分钟即可。或在做饭时,把剩饭与生米一起下锅。

贮存、处理剩饭不当,常常引起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蜡样芽孢杆菌最适宜生长温度是28℃—35℃,10℃以下不能繁殖,该菌在100℃经20分钟可被杀死,但其芽孢在120℃,经1小时才能杀死。

应当强调指出的是,剩米饭引起的该菌食物中毒,米饭大多未发馊、变酸,除米饭有时微有发粘、人口不爽或稍带异味的,大多是感官正常的,这一点应引起我们十分注意,这就提示我们,即便剩饭在感官上正常,也必须彻底加热后食用。 剩饭引起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的原因,多因剩饭贮存于较高的温度条件下,放置时间较长,使污染于剩饭中的该菌大量繁殖,或剩饭虽经加热而残存的芽孢得以发芽繁殖的条件,进食前又未充分加热而引起中毒。如用热水或菜汤泡剩饭吃,油炒剩饭,剩饭未经任何加热处理直接掺人新饭中,新饭即将做好时,将剩饭倒在新饭上面或埋在其中等,都不能使剩饭充分加热,未能杀死蜡样芽孢杆菌,以致食后引起中毒。

我们再说说对剩菜的处理。剩下的汤菜、炖菜和炒菜等,必须先烧开,装在有盖的容器中,放人冰箱中冷藏;吃时还要烧开热透。剩下炝拌菜,酱、卤肉类时应立即放人冰箱冷藏或冷冻,下次吃时一定要回锅加热,或者改制,如改制为汤菜、炖菜,加点时令蔬菜,变成一道新菜,别有风味。 隔夜剩菜应区别对待

隔夜菜引发家庭争论

某天,张先生气得连饭都不想吃了。

原来,他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条“吃过夜菜有害”的新闻:专家说,常吃隔夜菜、回锅菜有害。因为青菜、菠菜等绿叶蔬菜反复回锅,每反复炒一次,其中的致癌物质就增加十倍。这些说法让他大受触动。他妻子做饭炒菜,往往一做就是一大锅,菜一顿吃不完就留下一顿再吃,有时要吃上好几天。他不知和妻子说了多少次,但妻子总是把他的话当耳边风。他看了这条新闻后,立即拿给妻子,想借专家的话说服她。 妻子却不以为然,说:“现在社会上不是提倡勤俭节约,要人们外出吃饭时,剩菜打包吗?” 蔬菜海鲜最不宜过夜

“做熟的饭菜,放置时间较长,或隔夜后再吃,口感、营养价值均会下降,甚至有可能受污染变质、产生有毒有害物质”。营养专家周丽说,饭菜原则上应现做现吃才最好。

同时她还表示,剩菜剩饭也并非绝对吃不得,但隔夜蔬菜,尤其是绿色蔬菜确实不宜吃。蔬菜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提供维生素,而维生素很容易在空气中氧化,或随烹调过程流失。不仅如此,隔夜蔬菜还会产生致病的亚硝酸盐。茎叶类蔬菜,如芹菜、韭菜、菠菜、小白菜等,煮熟后放置时间过久,在细菌的分解作用下会在人体产生致癌物质。因此,如果同时购买了不同种类的蔬菜,应先吃茎叶类的。

“鱼和海鲜是最不宜做隔夜菜的。因为鱼和海鲜隔夜后易产生蛋白质降解物,会损伤肝、肾功能。”周丽说。

除此之外,汤可以隔夜喝,但存放的时间应有讲究。最好的保存方法是:汤里不要放盐类调味料,汤煮好后用干净的勺子舀出当天喝的量,余下的用锅存放于冰箱中。此外剩汤应盛放在玻璃或陶瓷器皿中。 小贴士

自带午餐菜肴应谨慎选择

“肉价上涨后,很多上班一族开始自己带午餐,对于他们来说,就应谨慎选择蔬菜。”周丽说,应尽量少做茎叶类蔬菜,多做瓜类蔬菜。可准备一些新鲜的绿色蔬菜,待中午做蔬菜沙拉,或者在微波炉内适当加工。除此之外,西红柿、菇类和萝卜等也是不错的选择。要留作次日午餐的蔬菜,只须烹调至六七分熟,以免第二天微波炉加热时进一步破坏其营养成分。

荤菜尽量选择含脂肪少的,如牛肉、鸡肉等。煮好、晒凉之后立刻加盖,放在4摄氏度冰箱保存。第二天带到办公室后最好能立即放入冰箱,午餐前应用微波炉充分加热再食用。

易致癌食品“黑名单”

都说“病从口入”,目前随着胃癌、大肠癌、乳癌等的高发,这句话再次得到印证。据介绍,导致这些癌症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代人的饮食习惯,许多被人们认为是“美味”的食物,其实都有致癌物质。日前,专家们就公布了一份最容易致癌的食品“黑名单”,对于这些食物,大家最好少吃为妙。

食品类型:腌制食物

个例:咸鱼、咸肉、虾酱、咸蛋、咸菜、腊肠、火腿、熏猪肉等。

专家分析:这类食品在腌制过程中,可产生二甲基亚硝酸盐,在体内转化为致癌物质二甲基亚硝酸胺,吃多了,会导致胃、肠、胰腺等消化道癌变几率升高。尤其是胃部已有疾病的患者,这类食品要尽量少吃。

食品类型:烧烤食物

个例:烤牛肉、烤鸭、烤羊肉、烤鹅、烤乳猪、烤羊肉串等。

专家分析:蛋肉在高温烧烤过程中,会产生氧化物等许多生物活性分解产物,这些产物具有很大的细胞毒性作用,对女性卵巢、乳腺、子宫组织有亲和性,易成为癌瘤诱发剂。此外,多吃这类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导致身体营养过剩、发生肥胖,也是导致乳癌等病的一个高危因素。

食品类型:熏制食物

个例:熏肉、熏肝、熏鱼、熏蛋、熏豆腐干等。

专家分析:用这种方式处理过的食物中,会富含苯并芘,科学研究证明,这是一种强致癌物,经常食用易患食道癌和胃癌。同时,人们在制作这类食物时,还会添加辣椒、糖等调料,而太辣或太甜的食物都会刺激到胃黏膜,对胃黏膜造成损伤,当胃黏膜处于反复修复的状态中,就容易出现癌变。

食品类型:油炸食物

个例:油煎饼、臭豆腐、煎芋角、油条、炸薯条等。

专家分析:常见的胃癌、大肠癌、乳腺癌、卵巢癌的成因都与油炸食品有密切关系。食物在经过高温煎炸的过程中,由于动物脂肪在高温下的分解作用以及重复多次使用油的化学反应,会产生多种致癌物质,例如三四苯丙芘、丙烯酰胺等,可以影响到整个消化道,包括口腔黏膜、咽喉、食管、胃、肠等。特别是大肠,虽然是消化道的末端,但却是有毒、致癌物质最后积聚的器官,很容易受影响。

食品类型:霉变食物

个例:米、麦、豆、玉米、花生等食品受潮霉变。

专家分析:以上食物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霉变、长毛,而这类霉变的食物被霉菌污染后,就会产生致癌毒草素——黄曲霉菌素,是种公认的强致癌物,人们吃了后不光会影响到消化道器官,肝脏等脏器也有癌变的危险。

其他致癌食物:隔夜熟白菜和酸菜、反复烧开的水等。

专家分析:这些食物容易致癌的原因,都是容易产生亚硝酸盐。像隔夜熟白菜、酸菜以及反复烧开的水都会含有这种物质,当被人吃到体内后,就会转化为亚硝酸胺,变成致癌物质。

专家总结意见:很多化学变化,平时大家在烹调过程中并不知道,此外还有很多食物中被制造商添加了添加剂,我们并不清楚在被烹调后会不会产生致癌物质。所以我们建议大家,在烹调食物的时候最好选择清淡的方式,例如水煮、清蒸等,吃的食物也最好以新鲜为主,多吃些纤维食品,有助于养成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避免“癌从口入”。

防癌食物可分为8大类

洋葱类:大蒜、洋葱、韭菜、芦笋、青葱等;

十字花科:花椰菜、甘蓝菜、芥菜、萝卜等;化妆品成份可能引发乳腺癌

坚果和种子:核桃、松子、开心果、芝麻、杏仁、胡桃、瓜子等;

谷类:玉米、燕麦、米、小麦等;

荚豆类:黄豆、青豆、豌豆等;

水果:柳橙、橘子、苹果、哈密瓜、奇异果、西瓜、柠檬、葡萄、葡萄柚、草莓、菠萝、柠檬等各种水果;

茄科:番茄、马铃薯、番茄薯、甜菜;

状花科:胡萝卜、芹菜、荷兰芹、胡荽、莳萝等。

9、冰箱并非“保险箱”

冰箱在我国居民家庭中使用的普及大大减少了细菌性食物中毒,减少了食品的腐败变质。但如果使用不当,把冰箱当成“保险箱”的话,则可能适得其反。首先我们应了解大部分微生物的最适宜繁殖温度在37℃左右,但相当部分微生物在20℃以上均能迅速繁殖生长,在10℃以下,绝大多数微生物生长缓慢。因此,冰箱贮存食物可延缓微生物的繁殖生长,但不能杀灭微生物。不合适的贮存温度、食物温度过高、反复冷藏、食物太“脏”、冰箱内生熟交叉存放等因素均可影响冰箱的冷藏效果,大大降低冰箱的“保险系数”。 冰箱的使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1.冰箱冷藏室内温度应保持在0℃—10℃。根据季节和室温不同、冰箱存放食物数量及食物本身温度变化,冷藏室内实际温度可发生变化,应使用温度汁测量冷藏室是否有效制冷,确保温度在0℃—10℃以内。 2.婴幼儿食品应新鲜配制,不宜置冰箱中;其它食品保存时间不宜太长,尤其是动物性食品,一般不宜隔天保存,需较长时间保存的食物应置冰柜冷冻。

3.剩余食品在放置冰箱内保存前应充分再加热煮透,杀灭微生物,降至室温后再保存。4.为防止生熟交叉及食物“串味”,应用保鲜袋或保鲜纸将食物包密实后置冰箱保存,且应熟在上,生在下。有条件的最好有小冰箱用来保存水果等直接人口的食物。 5.冰冻的肉类和禽类在烹调前应彻底化冻,再充分均匀加热煮透。如果有的部分没有完全化冻,常规烹调温度不足以杀灭微生物。经化冻的肉类和鱼等不宜再次置冰箱保存,因为化冻过程中食物可能受污染,微生物会迅速繁殖,多次冰冻后食物品质也遭到破坏,食用价值大大降低。因此大块的肉应按每次烹调所需的量分切成小块后再置冰箱。每次烹调时取一块化冻。

冰箱不是“万能箱”食物存放有讲究 随着夏季高温的到来,人们使用冰箱的频率也越来越高。许多朋友认为,食物放进了冰箱,就不容易腐坏变质了,因而往往是食物一买回来,就马上放到冰箱里,或者是食物刚从冰箱里拿出来就吃。其实,这种做法很容易引发疾病。

一般来说,双门电冰箱温度最低的是冷冻室,为零下18℃,冷藏室下面的抽屉内温度最高,为7℃,而冷藏室的温度在1℃—7℃之间。

冰箱内冷却温度的高低决定了食品的保存天数。不同的食品都有其适应的冷藏温度,有些食品可以在冰箱中存放可达一年之久,而有些食物则不宜在冰箱中保存。这些您了解吗? 对于关于夏季食物的保存问题,我们万维家电网给您如下建议:

搁置一天再放入冰箱的:

白菜、菠菜、芹菜、胡萝卜、桃、葡萄、苹果等适宜在0℃保存。不过,这些果蔬刚买回来时,最好不要立即放入冰箱,因为低温会抑制果蔬的酵素活动,从而使残毒无法分解。所以,以上果蔬最好在室温存放一天再放入冰箱。

不宜在冰箱久存的:

含水量较多的果蔬或热带水果,如番茄、黄瓜,柿子椒、荔枝等,最好保存在冷藏室的抽屉中,而且不宜久存。由于含水量较多,这些果蔬长时间冷藏后会出现变黑、变软、变味现象。而热带水果最好放在避光、阴凉的地方贮藏。如果一定要放入冰箱,应置于温度较高的蔬果槽中,保存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两天。

需室温保存的:

香蕉、柠檬、南瓜等的适宜储藏温度是13℃—15℃,低温储存容易使之变黑、腐烂。火腿也不宜冷藏,因为会使其中的脂肪析出,导致火腿肉结块或松散。巧克力冷藏后表面容易结白霜,从而失去原味。面包等面食也不宜在冰箱内保存,否则会导致其支链淀粉中的直链部分慢慢缔合,从而逐渐变硬,出现“变陈”现象。

用冰箱冷存4天是道“坎”

很多人把冰箱当成了家里的“食品消毒柜”,认为贮存在冰箱里的食品就是卫生的。其实,冰箱因长期存放食品又不经常清洗,会滋生出许多细菌。美国佐治亚大学食品安全中心主任麦克洱·柯南道尔博士建议,冰箱里的食物虽然外表看起来还新鲜,但是实际上已经变质。对于熟肉类食物在冰箱中的储存时间不应该超过4天。

冰箱保存食物的常用冷藏温度是4至8℃,在这种环境下,绝大多数的细菌生长速度会放慢。但有些细菌却嗜冷,如耶尔森菌、李斯特氏菌等在这种温度下反而能迅速增长繁殖,如果食用感染了这类细菌的食品,就会引起肠道疾病。

而冰箱的冷冻箱里,温度一般在零下18℃左右,在这种温度下,一般细菌都会被抑制或杀死,所以这里面存放食品具有更好的保鲜作用。但冷冻并不等于能完全杀菌,仍有些抗冻能力较强的细菌会存活下来。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冰箱如果不经常消毒,反而会成为一些细菌的“温床”。

任何食品在冰箱里的贮存时间不要太长,最好做到随买随吃,因为贮存时间过长,既影响食品的鲜美,又易产生异味。还有一些水果,如香蕉、苹果等,如果放久了也容易变质,一旦变质就会散发出一种对人体有害的气体。冰箱里的食品也不要存放过多,这样会让食物的外部温度低而内部温度高导致变质。

吃鸡蛋有六大误区

据专家介绍,人们日常生活中在吃鸡蛋问题上还存在很多误区。

误区一:红壳蛋比白壳蛋更好

许多人买鸡蛋只要挑红壳的,说是红壳蛋营养价值高。其实并非如此,蛋壳的颜色主要是由一种叫“卵壳卟啉”的物质决定的,而这种物质并无营养价值。分析表明,鸡蛋的营养价值高低关键取决于饮食的营养结构。

误区二:煎煮鸡蛋越老越好

鸡蛋煮得时间过长,蛋黄中的亚铁离子与蛋白中的硫离子化合生成难溶的硫化亚铁,很难被吸收。营养学专家认为,鸡蛋以沸水煮5—7分钟为宜。油煎鸡蛋过老,边缘会被烤焦,鸡蛋清所含的高分子蛋白质会变成低分子氨基酸,这种氨基酸在高温下常可形成有毒的化学物质。

误区三:望蛋营养价值高

望蛋即“死胎蛋”,这种蛋所含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糖类等)在卵化过程中已被胚胎利用掉了,营养价值并不高。而且,此类蛋中含有许多大肠杆菌、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等。所以吃这种鸡蛋不仅对人体无益,还会引起食物中毒和其他疾病。

误区四:臭鸡蛋照样可以吃

日常生活中,常见有人对臭鸡蛋情有独钟。

鸡蛋变臭是因为鸡蛋放久了,或有裂缝,随着蛋清中的杀菌素逐渐减少,通过蛋壳气孔或裂缝侵入的细菌大量繁殖,产生甲烷、氮、氨、二氧化碳等物质,发出恶臭。臭蛋经烹调后,其中的胺类、亚硝酸盐、细菌毒素等依然存在,食后会引起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吃多了会诱发癌症。

误区五:“功能鸡蛋”比普通鸡蛋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富含锌、碘、硒、钙的各种“功能鸡蛋”问世。其实,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食功能鸡蛋。因为并不是每个人都缺功能鸡蛋中所含的营养素。因此,消费者在选择功能鸡蛋时应有针对性,缺什么吃什么。

误区六:老年人忌吃鸡蛋

由于鸡蛋中含有较高的胆固醇,所以,一直流行着老年人忌食鸡蛋的说法。近年来的科学实验证明,这种说法没有道理。

二、良好卫生习惯:WHO食品安全五大要点

此外,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用餐前应洗手,聚餐时尽可能使用公筷,倡导分餐制。尽量食用烧熟煮透的食品,冰箱内保存的熟食、剩饭菜在食用前必须彻底加热,生食的瓜果蔬菜一定要洗净消毒,不吃生、半生水产品,不暴饮暴食。 不良饮食习惯对健康的影响

城乡居民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烹调食物和进餐前、接触生肉和生禽等原料后要洗净双手;不加工和食用野外拣拾的蘑菇和野菜、死因不明的水产品和畜禽,不食用超过保质期限和腐败变质的食品;制作和贮存食物要生熟分开,不混用刀和案板等工具,避免交叉污染;制作凉菜原料应新鲜、卫生,刀、案板等炊具要洗烫干净,现吃现做;做好的饭菜要尽快食用,需要储存食物尽量冷藏,不宜长时间存放;隔夜食物、豆类食品必须蒸熟煮透,方可食用。 酸菜尽量少吃

酸菜是冬季大连人经常吃的一种腌渍菜。但酸菜在腌渍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具有促癌作用,如果经常或过多的摄入亚硝酸盐,会诱发癌症。调查发现,有吃酸菜习惯的地区,居民的消化道癌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且,同酸菜的食用量与持续时间成正比。例如,河南的林县和辽宁的庄河,胃癌的发生率高达1%。

现在大多数家庭仍然是自家腌渍酸菜,特别是有老人的家庭。近年,超市和商场也有工厂化腌渍的酸菜出售,可能是加入了添加剂,味道更好,很受一些不愿自己费事渍菜的年青夫妻的欢迎。

酸菜是美味菜肴,但它对人会构成潜在性的致癌危险。那么,怎样看待口福与食品安全之间的关系呢?同吸烟者对待香烟的态度一样,可能各有不同。但至少,在食物极大丰盛的现在,实在没有必要多吃与常吃酸菜。研究发现,酸菜在腌渍后的21天内亚硝酸盐的产生量最大,所以,即使一定要品尝其美味,在家里也该在腌渍后21天吃才是。至于商场出售和饭店烹制的酸菜,是否避开了这一时段,或者加入了什么不该加的催熟剂和其他什么东西,就难说了。所以,以慎吃为好。

学会洗手,远离疾病

....学会洗手,咋看标题,令人瞠目。洗手还要学会吗?殊不知洗手确实还有一番讲究。科学洗手应是这样的。

1、洗手要做到一人一盆水。最好流水洗手加肥皂擦洗,90%左右的沾污在手上的微生物都能洗干净。如果几个人合用一盆水,在某种意义上讲比不洗还不好。

2、把握洗手时间。手随时随地都有弄脏的可能,时时不停洗手,难以办到。安排是:学习结束洗一洗手;外出归来洗一洗手;食前便后洗一洗手;特别是食前便后更是不能勿视的一招。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在做好饮食、饮水卫生的同时,注意一双手的卫生,那么,肠道传染病是完全可能预防的。 青西红柿等10种菜有毒

随着食品的多样化,食物中毒的可能性又增加了许多,因而有必要提醒人们注意:这十种可能导致中毒的食物千万别吃。

一、鲜木耳

鲜木耳中含有一种光感物质,人食用后,会随血液循环分布到人体表皮细胞中,受太阳照射后,会引发日光性皮炎。这种有毒光感物质还易被咽喉粘膜吸收,导致咽喉水肿。

医生提示:鲜木耳中含有一种光感物质,人食用后,会随血液循环分布到人体表皮细胞中,受太阳照射后,会引发日光性皮炎。这种有毒光感物质还易被咽喉粘膜吸收,导致咽喉水肿。

二、鲜黄花菜

又名金针菜。鲜黄花菜中含有毒物质秋水仙碱。这种物质进入人体后,会使人嗓子发干、口渴,胃有烧灼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

专家指制作方法要正确:黄花菜未经加工的鲜品含有秋水仙碱,成年人如果一次食入0.1~0.2毫克的秋水仙碱(相当于鲜黄花菜l~2两),即可引起中毒。如果一次食入20毫克的秋水仙碱可致人死亡。为预防鲜黄花菜中毒,每次不要多吃,而且吃时应先将鲜黄花菜用开水焯过,再用清水浸泡两小时以上,捞出后用水洗净再吃。

三、青西红柿

未成熟的西红柿含生物碱,人食用后可导致中毒。

据其介绍,青西红柿含有生物碱甙(龙葵碱)其形状为针状结晶体,对碱性非常稳定,但能够被酸水解。所以,未熟的青西红柿吃了常感到不适,轻则口腔感到苦涩,严重的时候还会出现中毒现象。特别是当青西红柿开始腐烂时,其龙葵碱就会被破坏。而青西红柿变红以后,就不含龙葵碱了。

四、发芽土豆

发芽的土豆会产生大量的龙葵素,人食用后会中毒。使用发芽土豆时,应先将芽和芽根及土豆表皮变绿的部分挖去,放于清水中浸泡2小时以上。

五、鲜蚕豆

有的人体内缺少某种酶,食用鲜蚕豆后会引起过敏性溶血综合征。症状为全身乏力、贫血、黄疸、肝肿大、呕吐、发热等,若不及时抢救,会因极度贫血而死亡。

六、未炒熟的四季豆

未炒熟的四季豆中含有皂甙,人食用后会中毒。炒熟的四季豆无毒。

专家建议,食用四季豆一定要把全部豆煮熟焖透。食用新鲜猫儿豆前,则要先连角皮煮熟,剥去有毛的表皮,再将角皮内角质化的一层内皮除去,连籽一齐放在冷水内浸泡3昼夜,每日换水两次;干猫儿豆更需浸泡5至8昼夜。这样处理后才能煮熟食用。

七、腐烂的姜

腐烂的生姜会产生一种叫黄樟素的致癌物质,可诱发肝癌、食道癌。

八、腐烂蔬菜 在强菌作用下,腐烂蔬菜中的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这种物质进入人体后,可使血液失去携带氧气的功能,造成人体缺氧,引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跳加快、抽筋等症状。

九、鲜扁豆

鲜扁豆中含有皂甙和生物碱,有毒,但遇热后会溶解。食用前应用沸水焯透或过油,或干煸至变色后食用。 专家指点,扁豆的加工方法是要以破坏这种有毒物质为原则,比如把扁豆均匀加热至100度,再小火煮10分钟,也可在93度加热30到75分钟,或121度加热5到10分钟,均可有效破坏其中的有毒物质。 专家同时提醒,因为扁豆所含的毒性物质能被持续高温破坏,所以炒菜时不要贪图脆嫩,应充分加热,使扁豆颜色全变,里外熟透,吃着没有豆腥味,这样就能避免中毒。特别是集体用餐单位如建筑工地食堂、机关学校集体食堂、接待会议或宴会的饭店招待所,这些场所是扁豆中毒的高发区,必须掌握完全熟透的原则。

十、变质白木耳

腐烂变质的白木耳会产生大量的酵米面黄杆菌,食用后胃部会感到不适,严重者可出现中毒性休克。

日常食用水果7大禁忌

禁忌1:吃水果忌不卫生。食用开始腐烂的水果,以及没有彻底洗净消毒的水果,如草莓、桑葚、切片西瓜,容易发生痢疾、伤寒等消化道疾病。

禁忌2:水果忌用酒精消毒。酒精虽然能杀死水果表层细菌,但会引起水果色香味的改变,酒精和水果中的酸作用,还会降低水果的营养价值。

禁忌3:生吃水果忌不削皮。果皮中维生素含量虽然比果肉高,但如果水果发生虫害时,往往用农药喷杀,农药会浸透并残留在果皮蜡质中,最好别生吃果皮。

禁忌4:忌饭后立即吃水果。饭后立即吃水果,不但不会有助于消化,反而会造成胀气和便秘。吃水果最好在饭后2小时或饭前1小时。

禁忌5:忌用菜刀削水果。因菜刀常接触肉、鱼、蔬菜,会把寄生虫或虫卵带到水果上,使人感染寄生虫病,尤其是菜刀上的锈和苹果所含的鞣酸会起化学反应,使苹果的色香味变差。

禁忌6:忌吃水果不漱口。有些水果含有多种发酵糖类物质,对牙齿有较强的腐蚀性,食用后若不漱口,口腔中的水果残渣易造成龋齿。

禁忌7:忌吃过多水果。过量食用水果,会使人体缺铜,从而导致血液中胆固醇增高,引起冠心病,短时间内别吃过多的水果。

预防肠胃炎及食物中毒

(一)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父母煮食或开奶时,必须保持清洁,如上洗手间後,更要彻底清洁双手,以免沾污食物或食具,使家人受感染。父母要以身作则,教导孩子进食前後及上厕所後要洗手,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煮食时,双手接触过未煮熟的食肉类如家禽、鱼等,事前 及事後要洗手,用过的器皿及用具宜以热水冲洗,有消毒作用。

(三)新鲜的食物要好好储存;煮食的用具如刀、砧板要经常清洗,并要保持乾爽,以免细菌滋生,成为传播细菌的途径,污染其他食物。(卫生署指出,今次发生染有O-157:H7之碎牛肉,是由於屠夫宰割牛支时曾刺穿肠脏,沾污粪便的屠刀沾上O-157:H7大肠杆菌,没有经过清洗及消毒的刀却继续地宰割,因而污染牛肉。所以食具的清洁要注意。) (四)购买罐头食物时,要留意过期日子,必须在使用日期前食用。开罐後要尽快食用,不可放在罐内或放入雪柜过久,以免食物变坏,不慎吃下而染病。

(五)新鲜的蔬菜及水果,必须要冲洗乾净,以防农药未清,吃下致病。

(六)食物必须煮熟透,生或半生熟的食物(如牛肉)容易致病,翻热的食物煮时要不时反转,确保食物热透。(七)开奶给婴儿要绝对无菌施行。开奶前後要彻底清洁双手,尤其是在更换尿片之後;吃剩的奶水要立即弃掉,以防细菌滋生;食水要彻底煮沸;一岁以下的婴幼儿,奶瓶必需经过消毒才可使用;奶粉罐要盖好„„等等。

由於近日「闻牛」色变,父母又怕不吃牛肉會令婴儿缺乏铁质,容医生建议父母可以猪肉代替牛肉,因猪肉也属「红肉」,亦能够提供铁质;菠菜也同样含有丰富铁质,父母不防购买此类食物。

夏天将至,炎热的天气更是细菌肆虐的大好机會。幼儿能够健康成长,良好的饮食习惯及个人卫生需从小培养,故父母需加以灌输正确的教育,慎防病从口入,影响健康。

春季居家饮食谨防食物中毒

气温日趋温暖,近日可达16°C,一些本来无毒或毒性很低的蔬菜和水果会变成有毒或毒性增高的食品,而不法商贩则会对部分变质瓜果进行处理,改头换面、或榨汁出售给市民。市卫生监督所提请广大市民在购买、居家饮食时应注意,避免误食后引发食物中毒。 发霉甘蔗

正常甘蔗的横切面是白色、无味的。受到真菌污染而发霉变质后甘蔗质地较软,外皮无光泽,颜色较深,有酸霉等异味,且截面呈浅黄色、浅褐色至深褐色,甚至出现霉点。霉变甘蔗含有神经毒素,损伤人体中枢神经系统,食用后2—8小时即发病,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衰竭、死亡,其死亡率和出现后遗症的概率达到50%。霉变甘蔗中毒的发病高峰期为每年年初,一旦发生中毒事故,应立即对食用霉变甘蔗中毒的病人进行洗胃、灌肠以排除毒物,并送医院救治,在对症治疗中要特别注意消除脑水肿,改善脑血循环,预防后遗症。民谚说得好:“清明蔗毒过蛇”。还要提醒市民,少数不法商贩会将霉变甘蔗再加上一些色素榨成果汁卖,一般人很难分辨出来。所有市民在购买甘蔗汁时应挑选新鲜甘蔗,确认未发生霉变后当场交给商贩现榨。 四季豆中毒

四季豆俗称刀豆、芸豆。生的四季豆中含皂甙和血球凝集素,彻底加热可破坏这两种有毒物质。若加热不彻底,毒素留存极易导致食物中毒。一般吃后0.5-5小时便会发病,先是胃部不适,继而恶心、呕吐、腹痛;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头晕、头痛和发热等症状。一般入院治疗一两天便可痊愈,鲜见有死亡者。卫生监督部门提醒,四季豆是一种四季都能吃到的蔬菜,因此四季豆中毒一年四季均会发生。正确烹调是充分加热、彻底炒熟,使豆棍由支挺变为焉弱,颜色由鲜绿色变为暗绿,吃起来无豆腥味。有的人喜欢食用前先用开水烫,再用油锅爆炒,如果两度加热均不彻底,达不到煮熟、煮透、煮变色的要求,未能将毒素分解殆尽,引起食物中毒。消费者在外用餐时,也要有自我保护意识,若发现上桌的四季豆色彩鲜绿,则要先浅尝一口,没有臭青等异味时,方可放心食用。 扁豆中毒

扁豆因地区不同又叫芸豆角、菜豆、刀豆、四季豆,是人们普遍食用的蔬菜。扁豆豆荚含皂素,对消化道有强烈刺激性,可引起出血性炎症,并对红细胞有溶解作用,加热100℃,经30分钟以上,可破坏毒性;豆粒中含血细胞凝集素,具有血细胞凝集作用。菜豆放置过久,尚可产生大量亚硝酸盐,引起变性血红蛋白症。这些毒素在持续加热下可被破坏。如在烹调扁豆时没有熟透,就会造成中毒;一般中毒发生在进食后l~5小时内,快者数分钟,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病程1~2天,预后良好。轻度中毒不必治疗,可自行恢复;吐泻严重时可静滴葡萄糖盐水和维生素C,促进皂素排泄,纠正脱水。市民在食用时尽可能挑选嫩扁豆食用,因扁豆长得越老,皂素就越多。久放的扁豆不宜食用。食用前摘净扁的两端及荚丝,因这些部位所含毒素最多。烹调扁豆时应使其熟透,以破坏其毒素,一般说来,红烧扁豆比急炒扁豆食用要安全得多。 发芽马铃薯

马铃薯又称土豆、山药蛋、洋山芋,是我国家庭常用的蔬菜,很多农民家里都会储存一些,随吃随做。时间稍长,土豆表面会长出绿芽。马铃薯营养丰富,但内含有龙葵碱,但未成熟马铃薯和发芽马铃薯含龙葵碱较高,进食后极易中毒。食用0.2克-0.4克即可引起中毒,数10分钟或数小时之内即可发病,患者首先感到咽喉部瘙痒、烧灼,上腹部烧灼、发热或疼痛,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到了春季生芽的马铃薯较多,对发芽多、皮肉变色的马铃薯不可食用。芽较少者,可挖去芽及芽眼周围部分,烹调时加适量醋,烧熟、煮透再食用,也可烹调前用水浸泡半小时,烹调时可加少量醋,有助于减少龙葵碱,避免中毒。市民购买时要适量,土豆保存要得当,防止发芽。 鲜黄花菜

鲜黄花菜里含有秋水仙碱,本身无毒,但进入人体后,被氧化成氧化二秋水仙碱就有毒了。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渴等症状,严重者可有血便、血尿或无尿。据专家介绍,秋水仙碱是水溶性的,食用鲜黄花菜前一定要先经过处理,去除秋水仙碱。可以将鲜黄花菜在开水中焯一下,然后用清水充分浸泡、冲洗,使秋水仙碱最大限度地溶于水中,此时再行烹调,可保安全食用。食用鲜黄花菜,每次不宜多吃,最好不超过50克。食后一旦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尽快到医院就诊,同时也可先自行采用简易方法进行催吐,以减少有毒物质吸收,但不要自行乱服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鲜木耳

春季是南方木耳疯长的季节,有人认为,刚采摘的木耳鲜嫩可口,但专家提醒大家还是不要立刻就食用,因为新鲜木耳含有一种卟啉类光感物质,人食用后,会随血液循环分布到人体表皮细胞中,受太阳照射后,会引发日光性皮炎。这种有毒光感物质还易被咽喉粘膜吸收,导致咽喉水肿。 野蘑菇

每年春季,毒蘑菇生长旺盛,是引起毒菇中毒的高发季节。每年均有相当一部分群众因采食野蘑菇中毒甚至丧命。卫生监督部门提醒市民珍惜生命,提高警惕,切勿采食野蘑菇。我国已知食用蘑菇种类约有700多种,大多数美味可口的种类仍处于野生状态。同时,毒蘑菇资源也非常丰富,多达190多种,以广东等地毒蘑菇种类最多。据介绍,毒蘑菇与食用菇没有明显区别,仅凭肉眼难以鉴别,容易因误食而造成重大食物中毒,误食毒蘑菇中毒症状严重,死亡率极高。毒蘑菇中毒临床症状分为五种类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性型、脏器损伤型和日光皮炎型。

三、夏秋季常见食源性疾病,建筑工地/外来人口生活区食品卫生知识宣传 夏秋季是肠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市民如何预防?

....肠道传染病是指病原体由消化道侵入而引起的传染病。这类疾病传染性强,危害性大,主要是通过饮水、食物、日常生活接触等渠道传播。比较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有细菌性痢疾、肝炎、伤寒、霍乱等。

....湿热天气是肠道传染病滋生的温床,细菌繁殖快,人们接触不洁生活用水,食用变质食物机会大,加之苍蝇等传播疾病的害虫大量繁殖,加剧了肠道传染病的传播。注意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住“口手两关”,是预防疾病的关键。 ....市民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食堂和家庭副食品采购要严格把好质量关,切不可为贪便宜而购买变质的禽、蛋、肉和水产品。

....2、菜要烧熟煮透,吃剩的菜放在冰箱里过夜后应重新加热。

....3、购买易生虫的蔬菜,应留意是否使用了剧毒农药,应用水浸泡半小时以上,中间换水2-3次。

....4、冰箱内贮存食品或使用刀、砧板加工食品时,都应该生熟分开。 ....

5、不喝生水、也不去夜排挡就餐和购买无证经营的盒饭。....6、饭前用流动水洗手。

....7、发现食物有异样或异味应立即弃用。

....8、洗干净的碗筷应由其自然干燥,不要擦干后存放。 ....

9、多吃些醋和大蒜,有助于预防肠道传染病。

....10、一旦发生家庭中同时有三人以上出现呕吐、腹泻等肠道传染病症状, ....应在去医院就诊的同时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夏日,当心冰箱成疾病之源

你知道吗,冰箱也会潜藏食品安全隐患,一不小心就带来“冰箱病”。因为冰箱本身并不具备灭菌功能,只能推迟食物腐败变质的过程,更何况有的冰箱没有及时除霜,阻碍了冷空气流通,使冰箱内温度上升。如果生熟混放,会引起食物交叉感染;加之食物存放过多、过挤,以致食物表面温度低,内层温度高,细菌就会“死灰复燃”。冰箱门启闭频繁时,箱温骤变,为细菌大量繁殖创造了适宜环境。很多家庭不认真清洗、消毒电冰箱,更为细菌繁殖提供了条件。所以,冰箱既不是“消毒柜”,也不是“保险箱”,更不该成为“垃圾箱”。

冰箱保存食物的常用冷藏温度是4℃~8℃,在这种环境下,绝大多数的细菌生长速度会放慢。但是,“嗜冷菌”可以在0℃~20℃的环境中生长。也就是说,它们在冰箱的冷藏室中继续生长和繁殖,污染食物,如耶尔森菌、李斯特氏菌等在这种温度下反而迅速增长繁殖。误食了被这些细菌污染的食物后,轻者腹痛、腹泻、发热,严重的甚至招致败血症。此外,一些真菌和霉菌也会造成冰箱内食物的交叉污染和腐败变质。 冷冻柜的温度一般在零下18℃左右,在这种温度下,一般细菌都可以被抑制或杀死,对存放在内的食品具有更好的保鲜作用。但冷冻并不等于完全杀菌,仍有些抗冻能力较强的细菌存活下来。 为防止引发胃肠道疾病,夏季使用冰箱必须注意:

存放时间有限制:肉类生品冷藏时间一般为1~2天,瓜果、蔬菜为3~5天。鸡蛋在冰箱里最多冷藏15天,蛋壳脏要先擦拭,但不要用水洗。绿叶蔬菜冷藏5天后,即使没变色,最好也不要吃。冷冻柜内,鱼肉存放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两个月。如果肉冻得发黄,说明脂肪已经被氧化,最好丢弃。

食物摆放有讲究:食物不能摆放过多,与冰箱壁之间要留有空隙,便于空气流通;吃剩的饭菜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一般熟食品在上,生食品在下。冷藏室的温度上低下高,因此鱼、肉等动物性食品宜放在上面,而水果、蔬菜等放在下面。冷冻柜内,冷饮等直接入口的食品放在上层,冻鱼冻肉则放在下层。 定期消毒有必要:夏季最好每周对冰箱清洗一次,除菌、消毒。除常规部位外,更需注重用冰箱专用消毒剂对冰箱内部的滴水槽、隔板槽等死角喷洒消毒。冰箱内壁、死角喷雾完成后,应将冰箱门关闭5~10分钟,让消毒剂充分杀菌,最后用抹布擦干净。

蔬果放冰箱前不要洗:一般蔬果表面都有一层蜡质,具有保护其不受微生物侵害的作用。蔬果在清洗后,尤其是用洗涤剂清洗干净后,其表面的蜡质层会遭到破坏,细菌很容易进入蔬果内部,导致蔬果变质腐烂。 夏天冰箱中最容易引起疾病的四种食物:牛奶及乳制品、肉类(特别是牛肉食品)、剩余的蔬菜和色拉、水产品。这几种食物容易被寒冷条件下照样生长繁殖的致病菌——李斯特氏菌污染。夏季在冰箱中贮存过的熟食,加热要彻底,加热时间在15分钟以上。

食物解冻后不能再放入冰箱:冷冻食品(如鸡、鸭、鱼和各种肉类)一经解冻,原来已经休眠的细菌和酶的活力迅速恢复,很快引起肉的变质,还能产生有毒物质。最好将买回的新鲜食品分割袋装后放入冷冻柜,保证每袋食品取出后一次性吃完。这虽然有些麻烦,但避免了解冻食品重新放回冰箱,可确保食品卫生和饮食安全。

刚取出的食品别急着吃:人的胃肠温度一般在36℃左右,而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食物只有2℃~8℃,肠胃受到强烈的低温刺激后,血管骤然收缩变细,血流量减少,胃肠道消化液也停止分泌,导致生理功能失调,容易发生痉挛性腹痛。所以,从冰箱内取出的、不再加热的食品,宜在室温下放置一段时间后再食用。老人、小孩、慢性胃病、心脏病和高血压患者应特别小心,注意慎食或少食过冷食品。

冰镇西瓜别超过两小时:西瓜本来就是生冷性寒的食物,一次吃得过多容易伤脾胃,如果贪凉吃冷藏时间过长的冰西瓜,对脾胃的伤害就更大。西瓜最好是现买现吃,如果需要冷处理,冰箱内放置时间不应超过两小时,这样既可防暑降温,又不伤脾胃。

不宜放入冰箱冷藏的食物:黄瓜、青椒、茄子等蔬菜在冰箱中久存,会出现“冻伤”——变黑、变软、变味。香蕉、火龙果、芒果、荔枝、龙眼、木瓜、红毛丹等热带水果也不宜冷藏,否则果肉会变黑和变味。土豆、红薯、萝卜等,因其表皮比较厚实,一般不容易腐烂,不用放入冰箱储存,存放于室内阴凉干燥处即可。 预防散装卤菜食物中毒的措施

夏季是散装卤菜容易发生卫生质量问题的时节,细菌性食物中毒事故时有发生。那么,怎样才能切实有效地防止散装卤菜细菌超标甚至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呢?

我国肉制品卫生专家、中国畜产品加工研究会常务理事及贮藏保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永年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减少细菌污染数量、改善加工经营场所的卫生条件、采用专用的卤菜杀菌技术和设备,完全可以防止卤菜细菌性中毒事故的发生。

据吴永年教授介绍,因微生物引发的散装肉禽熟食等卤菜卫生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细菌性食物中毒,二是细菌检验结果不合格。这两大问题的起因都是生产经营过程中细菌的污染和大量繁殖。目前,相对于日本等国而言,我国卤菜的卫生标准定得较严而我国卤菜的生产条件又相对较差,所以,在抽样检验微生物过程中,我国卤菜的总体合格率只有50%左右。容易发生食物中毒和检测结果不合格问题的存在,对我国散装卤菜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散装肉禽熟食等卤菜在生产、运输、销售过程中,容易感染微生物,因其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含量较高,如果温度适宜,细菌便会大量繁殖。如果腐败菌大量繁殖,则会导致检验结果超标,甚至出现感官上的变化和变味等问题;如果致病菌大量繁殖,则会引发食物中毒。

事实表明,在细菌污染和繁殖两个因素中,繁殖是主要诱因。夏秋季节,水分含量高的熟肉制品如盐水鸭、烧鸡等,每过20分钟,细菌就会繁殖一代。实验表明,盐水鸭刚煮制出锅时的细菌数≤10个/克,将出锅的盐水鸭放在已经消毒过的专用冷却房内,自然冷却(室温为28℃左右)5个小时后,细菌数就会上升到1万个/克。这也是夏秋季节卤菜容易出事的重要原因。冬季的气温虽然比夏秋低,但由于卤菜的生产、销售和食用多在室内进行,而室内温度往往较高,所以,冬季生产的卤菜也存在卫生质量问题。

据吴永年教授称,尽可能减少细菌污染、延缓细菌繁殖速度、及时有效地杀菌,是防止食物中毒和细菌超标的重要措施。其中,及时有效地杀菌是关键措施。

在相对卫生条件较好的情况下生产的卤菜,细菌污染较少,但不可能完全杜绝污染,一般的熟制温度也难以杀灭食品原料中带进的细菌芽孢。所以,要想完全通过防止污染来预防食物中毒和细菌检验结果超标的问题,是行不通的,生产者可以做的是尽量减少细菌污染。

延缓细菌繁殖速度,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加以注意:一是在产品熟制后进行冷却时,不能堆积,一定要摊开冷却。在室温中冷却时,如室温较高,就要采取制冷措施,并开启电扇,促使空气流通。二是如有条件,应在低温条件下贮存、运输、销售。在储运和销售过程中,环境中的微生物会对卤菜产生污染。在低温条件下存放,不宜隔夜,如超过这一时间,则应进行再次杀菌(通常所说的“回锅处理”)。

再次杀菌主要针对没有按期卖完的产品,目的是当致病菌尚未繁殖到能够引起食物中毒的量时和腐败菌尚未繁殖到国家标准规定的量时,将它们杀灭。进行再次杀菌,是防止卤菜细菌性中毒、杜绝细菌超标的最有效的方法。

对散装肉禽等卤菜进行再次杀菌,传统的方法一般是回锅,也就是将没有卖完的产品收回,重新放入锅中加热杀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种做法存在一定的困难,一是企业难以按时收回门市部的产品,尤其是规模大、门店多、销售半径大的企业更难做到。二是回锅的产品难以保持原有的风味,再次杀菌后,卤菜产品的色、香、味和组织状态都会发生较大的不良变化,不利于再次销售,况且有的卤菜根本就不能回锅。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可采用低温短时杀菌方法。例如, “散装卤菜专用微波杀菌设备”。这种设备具有杀菌时间短、杀菌温度低、杀菌均匀等特点,它的应用,可有效解决散装卤菜细菌性食物中毒和细菌超标的难题,并能很好地保留卤菜原有的风味和营养成分。

散装卤菜专用微波杀菌设备可以应用的场所包括:散装熟制品的销售点、宾馆饭店的冷菜间、大型运动会和宴会的餐饮供应处等,可应用的食品包括各类散装熟的肉禽制品、熟鱼制品、熟蛋制品、豆制品、熟的蔬菜制品等。采用这一设备,可在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的同时,有效推动散装卤菜行业的健康发展。

夏季食品安全十提示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尽管各国在食品种类、方便性和安全性方面有进步,但由微生物污染引发的疾病案例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在上升。据估计,发展中国家每年约有210万人死于与食品和水相关的疾病造成的腹泻。为了保护你和家人免受食品相关疾病的影响,亚洲营养信息中心日前发出了10条食品安全提示:

1、认真对待“有效期”和“保质期”,不购买过期产品,发现过期产品应向商店经营者报告。如果包装食品在包装上标明的有效期内“变坏”或回家后发现包装破损,应退货并向零售商或食品加工商报告。

2、假冒伪劣食品涉及到使用劣质、廉价原料来欺骗消费者并降低竞争成本。如发现销售假冒品牌,假冒标签的食品及被污染过的食品等应向有关机构检举揭发。检举揭发这些事件可以帮助当局查处不法商贩,防止此类事件重现。

3、生鲜食品特别是肉类、鱼类和其他海鲜应存放在冰箱底层,加工过的食品放在顶层。食品应包装或妥善盖好后储存。

4、不要将热食物放入冰箱,因为这样会使冰箱内温度升高。

5、将罐、瓶和包储存在干燥凉爽的地方并防范昆虫或鼠类等。

6、记住在准备食物和吃饭前一定洗手。

7、处理生鲜食物的用具使用后,处理已烹调过的食品前或处理打算生吃的食品前用具必须彻底清洗。

8、认真选择食品采购和就餐的地点。确保其人员、餐具和其他设施都干净整洁。这是反映餐馆、包括“幕后”设施,卫生标准的重要指标。

9、热食物应该很热,冷食物应该冰凉。避免食用任何在室温下保存2小时以上的食物。在会议、大型社交活动、室外活动等需要预先、大量准备食物或外部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尤其需要特别注意。

10、如果对水果和蔬菜等生鲜食品有怀疑,金科玉律是“煮食,烹调,削皮或扔掉”。

夏季预防食物中毒的关键是抑制细菌繁殖 细菌性食物中毒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气候潮热的季节。这是由于气温高、湿度大,适合细菌生长繁殖。

细菌在被污染的食物中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包括肠毒素和细菌裂解后释放出的内毒素,是发生食物中毒的基本条件。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常在进食数小时后发病,常见致病菌有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类、能产生肠毒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关键是抑制细菌繁殖,大致要注意8条:

一、挑选食品,要选择新鲜、无变质的。

二、食物在食用前应充分清洗和浸泡。

三、挑海鲜,最好选择活的。

四、为防止熟食被细菌污染,切生的食品和熟的食品所用的刀、砧板要分开;做凉拌菜一定要洗净消毒,最好不要吃隔顿凉拌菜。

五、冰箱里存放的食物应尽快吃完,冷冻食品进食前要加热,因为不少细菌在冷藏、冷冻条件下不会死亡,决不能把冰箱当作食品保险箱。

六、有些细菌产生的毒素不怕高温,因此并不是食物加热后就可以吃了,一些剩饭、剩菜经加热后仍有引起食物中毒的危险,常温下保存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七、坚持锻炼,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八、消灭苍蝇、蟑螂、红蚂蚁等细菌的传播媒介。食品安全小常识

食品安全再度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防止食物中毒,需要企业严把食品卫生关,需要有关部门严格监督管理,也需要广大群众掌握食品卫生知识,加强自身防护。

夏天食用卤菜要冷藏

问:夏天能不能买卤菜?如果能买,该注意些什么?

答:可以买,但要注意两点:一要到正规的卤菜店购买,正规卤菜店的切菜间或者配菜间都装有空调,这就使销售的卤菜有了一定的安全保障;二要注意购买的量不要太多,能满足一餐的需要即可,如果有剩余,一定要及时冷藏。

洗蔬菜有要求

问:怎样才能防止农药残留中毒? 答:要防止农药残留中毒,需注意三个环节。

一、购买绿叶蔬菜最好去正规市场。

二、蔬菜可食部分如果有破损,应立即食用,不要储存,以免破损部分在长时间摆放后发生反应,产生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

三、如果是用蔬果专用的洗涤剂清洗,按照洗涤剂的产品说明书使用即可。如果是用清水清洗,建议洗三遍。需要提醒的是,在清洗前要浸泡20~30分钟。另外,用淘米水清洗蔬菜,可以有效清除残留农药。

易被污染的食物

夏季气温升高,湿度大,适合各种致病微生物繁殖,食物易腐败,再加之苍蝇叮爬,污染食物,如果人吃了被病菌或病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就可能引起食物中毒。熟食制品、凉菜、冷食等食品加工或贮存不当,极易引发食物中毒。一般来说,易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以冷荤、凉菜、剩米饭和肉制品等为主,海鲜类食品、扁豆、新鲜腌制的咸菜也易出现这一问题。

食物中毒可出现多种症状

食物中毒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剧烈呕吐、腹泻,同时伴有中上腹部疼痛。食物中毒者常会因上吐下泻而出现脱水症状,如口干、眼窝下陷、皮肤弹性消失、肢体冰凉、脉搏细弱、血压降低,甚至可致休克。

食物中毒后的应急措施

食物中毒发生后,千万不要恐慌,自乱阵脚,可以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饮水立即饮用大量干净的水,对毒素进行稀释。

催吐用手指压迫咽喉,尽可能将胃里的食物吐出。处理将引起中毒的饮食进行有效处理,避免更多的人受害。

夏季预防食物中毒八注意

细菌性食物中毒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气候潮热的季节。这是由于气温高、湿度大,适合细菌生长繁殖。

细菌在被污染的食物中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毒素,包括肠毒素和细菌裂解后释放出的内毒素,是发生食物中毒的基本条件。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症状,常在进食数小时后发病,常见致病菌有沙门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大肠杆菌类、能产生肠毒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关键是抑制细菌繁殖,大致要注意8条:

一、挑选食品,要选择新鲜、无变质的。

二、食物在食用前应充分清洗和浸泡。

三、挑海鲜,最好选择活的。

四、为防止熟食被细菌污染,切生的食品和熟的食品所用的刀、砧板要分开;做凉拌菜一定要洗净消毒,最好不要吃隔顿凉拌菜。

五、冰箱里存放的食物应尽快吃完,冷冻食品进食前要加热,因为不少细菌在冷藏、冷冻条件下不会死亡,决不能把冰箱当作食品保险箱。

六、有些细菌产生的毒素不怕高温,因此并不是食物加热后就可以吃了,一些剩饭、剩菜经加热后仍有引起食物中毒的危险,常温下保存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

七、坚持锻炼,提高机体抵抗疾病的能力。

八、消灭苍蝇、蟑螂、红蚂蚁等细菌的传播媒介。

推荐第2篇:食源性疾病简报

食源性疾病简报

第8期

交口县人民医院预保科

2013年12月

医院组织食源性疾病知识培训

为加强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认识,切实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2013年11月20日,我院举办了食源性疾病监测培训,由内科主任梁惠杰主讲,要求全院医务人员参加。

培训重点学习了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概况,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定义、报告范围、工作流程、报告卡的填写及注意事项、治疗措施、应急处置办法等内容。

培训结束后,组织进行了试卷考试,提高了临床医生的首诊和报告意识,明确了工作职责和任务,确保了我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质量。

推荐第3篇:食源性疾病试题

食源性疾病培训试题

姓名

填空

1.食源性疾病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2.食源性疾病监测对象包括对疑似与食品有关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或中毒性病例、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进行监测

3.临床医生负责病例信息的采集,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主要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初步诊断、饮食暴露史、标本采集信息等。

4.病例定义,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以腹泻症状为主的就诊病例。腹泻是指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等。

5.标本运送用于细菌检测的粪便标本应尽快送往哨点医院临床检验实验室或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送检时间不应超过24 h。

6.食源性诺如病毒病致病食品:引起中毒的食品主要为贝类。除此之外,受污染的沙拉、水果、三文治、蛋糕、冰霜、冰块等也能引起食物中毒。

7.食源性甲型病毒性肝炎致病食品:被甲型肝炎病毒污染的生食或半生食毛蚶等贝类、蟹或水果、蔬菜,等食品。

8.食源性霍乱弧菌病致病食品:引起发病的常见食品主要有水产品、海产品和直接或间接被本菌污染的其他食品。

9.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2人以上或出现1名及1名以上死亡病例的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10.中毒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米酵菌酸中毒、河豚毒素中毒等。

推荐第4篇:食源性疾病文档

食源性疾病监测

一、食源性疾病病例/食源性异常病例相关定义、目的

(一)食源性疾病病例/食源性异常病例定义

1、食源性疾病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的就诊病例。

2、食源性异常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

(二)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定义

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异常病例,由两例及以上异常病例组成的异常健康事件。(如三聚氰胺事件)

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三)食源性疾病监测目的

通过对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了解辖区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聚集性病例和暴发线索,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

(四)食源性疾病监测对象

对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异常病例进行监测。重点(优先)监测对象包括:

1、感染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临床表

1 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

2、中毒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米酵菌酸中毒、河豚毒素中毒等。

3、异常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病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的婴幼儿肾结石病例。

(五)、监测内容

1、食源性疾病病例: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初步诊断、饮食暴露史及标本采集信息等。

2、食源性异常病例:包括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检查结果、主要诊断、可疑病因、可疑食品及上报原因等。

(六)、病原学检验

目的:掌握重要食源性疾病病原体的感染状况,为相关疾病的预测、预警提供基础数据;提供病原学确证,通过对特定病原体进行深入分析,从病原学上提供病因相关证据。

定义: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以腹泻症状为主的就诊病例;腹泻是指每日排便3次或3次以上,且粪便性状异常,如稀便、水样便、粘液便或脓血便等。

(七)、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

目的:通过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监测和归因分析,掌握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高危食品和危险因素,为食源性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

监测内容: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对食源性疾病暴发调查中环境、食品、生物标本中致病菌分离株进行分子型。

二、制订制度

(一)职责、任务  预防保健科:

负责主持本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制定相应的制度、工作方案、人员职责、报告流程。对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各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协调本院在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中遇到的特殊问题。收集审核信息表,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系统 》上报病例信息和检验结果信息。

临床科室(门诊、急诊、内科一区):

负责病例信息的收集并填报、标本的采集及送检。每个科室分配任务,门诊10例、急诊10例、内科一区5例, 总计25例。

(二)成立领导小组

1、组长:何世聪

2、副组长:何志明、罗庆珍

3、组员:何志明、罗庆珍、李素宜、陈学创、谢汉文、庞广生

3

三、《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病例信息表》

4

5 《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填卡说明

病例编号:由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自动生成。

门诊号:填写病人就诊的门诊号,同一家医院门诊号不能相同,除非是复诊的病人。

是否住院:在相应的选择前打√

住院号:填写病人的实际住院号

姓 名:填写病人的名字,如果登记身份证号码,则姓名应该和身份证上的姓名一致。

性 别:在相应的性别前打√。

监护人:14 岁以下的儿童、无行为能力者和 80 岁以上老人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

出生日期:填写病人出生日期。

联系方式:填写患者的联系方式。

病例属于:在相应的类别前打√。用于标识病人现住地址与就诊医院所在地区的关系。

现住地址:填写详细,至少详细填写到乡镇(街道)。原则上填写病人发病时的居住地,不是户藉所在 地址。

患者职业:在相应的职业名前打√。

发病时间:本次发病日期,填写到小时。

就诊时间:本次就诊日期,填写到小时。

死亡时间:死亡病例填写,填写到小时。

主要症状与体征:在相应的症状与体征前打√,不能为空,至少填写一项。

初步诊断:不能为空,填写诊断结论。

既往病史:如有,则输入。

暴露信息:病人主诉或怀疑由食品引起,勾选是,需填写暴露信息,可填写多个。

食品名称:填写可疑食品的名称,不能为空。

6 食品品牌:定型包装产品,填写食品品牌,如奶粉等。

生产厂家:定型包装产品,填写生产厂家,如奶粉等。

购买地点:填写详细地址,购买地点和进食场所必填一项。

购买地点类型:填写购买地点类型序号。

进食场所:填写详细地址,购买地点和进食场所必填一项。 进食场所类型:填写进食场所对应的序号。

进食时间:填写暴露食品进食的时间。

进食人数:填写共同就餐的人数。 其它人是否发病:在相应的选择前打√。

是否采样:在相应的选择前打√,指的是暴露食品是否采样。

标本信息:如果采集生物标本,勾选是,需填写标本信息,可填写多个。

标本编号:根据编码规则填写或者由监测单位自行编制填写,但病人与生物标本要对应。

标本类型:在相应的类别前打√。

标本数量及单位:填写采样量及对应单位。

采样日期:填写标本采样日期

备 注:可填写其它必要信息。

医疗机构名称:填写病人所就诊哨点医院的名称。

接诊医生:接诊病例的医生。

填表人:填写病例表格人员。

填写时间:填写本表日期。

注:前面带*项为必填项 不进行病原学检验的病例信息采集可不填写“

六、生物标本采集”。

推荐第5篇:食源性疾病试题

霍山县医院 食源性疾病培训考试

一、名词解释(20分) 食源性疾病:

答: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任何疾病”。

二、简答题(80分)

1、食源性疾病临床表现可分哪四类?(40分) 答:临床表现可分为4类:

1.食物中毒,即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2.经食品感染的肠道传染病(如痢疾)、人畜共患病(口蹄疫)和寄生虫病(旋毛虫病)等;3.与食物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4.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2、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系统的监测对象?(40分)

答:监测对象为试点医院所接诊的全部就诊患者,重点监测对象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应特别关注内科(如消化内科、肾内科和神经内科等)和儿科的就诊者。

推荐第6篇:食源性疾病监测

食源性疾病监测

 食源性疾病是指由摄食进入人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或中毒性质的一类疾病。

三个基本要素:

病源物----致病因子;

传播媒介----食物;

临床特征----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 范畴

(1)食物中毒

(2)食源性肠道传染病

如志贺菌引起痢疾,霍乱弧菌引起霍乱等

(3)食源性寄生虫病

(4)食源性变态反应性疾病

(5)其它:由食物中有害污染物引起以慢性毒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背景及意义

 上海市1988年春,由于食用不洁毛蚶造成近30万人的甲型肝炎大流行, 这是一次典型的食源性疾病的大流行。

 东南沿海地区每年都要发生食用河豚鱼中毒死亡事故 ,仅上海市80年代每年死亡人数达20人左右。

近年来不法食品商贩用工业酒精 兑制白酒引起甲醇中毒列亡事故履禁不绝,1996年

6、7月间云南省曲靖地区发生饮用白酒导 致恶性甲醇中毒事件,中毒192人,死亡35人;1988年春节期间,山西朔州和大同市灵丘县 又发生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用甲醇勾况散装白酒,发生严重的甲醇引起的食物中毒,导致29 6人中毒住院治疗,其中27人死亡。上述二起食物中毒事件,是利用非食品原料非法生产加 工食品造成食源性疾患的典型案例。

食品安全—全球关注的热点

 食源性疾病与食品污染

“一个巨大并不断扩大的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

据报告,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第二位。

 世界范围内每年发生40-60亿例食源性腹泻

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粮农组织(FAO)报告,仅1980 年一年,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5岁以下的儿童,急性腹泻病例约有十亿,其中有500万儿童死亡。英国约有1/5的肠道传染病是经食物传播的。

 每个人都面临患食源性疾病的危险!! 食品安全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

 美国:每年约7200万人发生食源性疾病,损失$3500亿

 英国:1987-1999证实的病牛达17万头

禁止进出口: 每年损失$52亿

病牛宰杀: 损失$300亿

 比利时的二噁英污染事件

动物性食品禁止上市并销毁的损失达:3.55亿欧元;

禁止动物性产品出口的食品工业损失:13亿欧元。 食源性疾病的分类(按发病机制)

 食源性感染  食源性中毒 食源性感染

1.食源性感染(foodborne infections)

食源性感染通常是由摄入受细菌污染的食品所引起的一类感染性疾病。 食源性感染有以下2种发病形式:

经食物摄人人体内的细菌侵入并在肠黏膜或其他组织中繁殖;

经食物摄人人体内的细菌侵入和在肠道内繁殖,并释放毒素损害周围的组织或影响正常器官或组织的功能。这种类型的感染有时被称为毒素介导型感染。 食源性感染的发病特点

● 由于细菌在人体内生长繁殖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食源性感染的发病潜伏期要比大多数食源性中毒性疾病长得多。潜伏期一般以天数计。

● 食源性感染的症状主要包括腹泻、恶心、呕吐和腹痛,而且感染经常伴有发热症状。 ● 食源性感染的病死率很低。

● 能引起感染的细菌常常具有定向特点或某种黏附因子,常常可以侵犯肠道的某个特定部位,并在肠道内繁殖。

● 有些食源性感染可以引起某些并发症或后遗症,病变常可累及心血管、肾脏、关节、呼吸系统或免疫系统等。 食源性中毒

2.食源性中毒(foodborne intoxications)

食源性中毒是摄人已受到某种毒物污染的食品所引起的一类中毒性疾病。

食品中各种毒物的来源主要有:

● 某些细菌繁殖过程中产生的细菌毒素;

● 有毒化学物质(如有毒重金属等);

● 动植物或真菌天然存在或形成的毒素(如某些有毒鱼类、有毒贝类和某些有毒野生蕈类)。 食源性中毒的发病特点

即使没有摄入活的病原菌,但是如摄人食品中已有的毒素,也会引起发病。 ●

中毒性疾病的潜伏期通常可以分钟或以小时计。

中毒性疾病最常见、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发病症状是呕吐。 ●

食源性中毒的病死率较食源性感染高。

食品中所含毒素的检测要比食品中致病菌检测更有意义。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

一、微生物性病原物

1)细菌及其毒素:

 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

如沙门菌属、大肠埃希菌属、副溶血性弧菌属等。

 引起人类肠道传染病的病原菌 如志贺菌、霍乱弧菌等。

 引起人畜共患病的病原菌

如口蹄疫、炭疽、鼻疽、结核、布氏杆菌病等 2)病毒:

 引起婴儿秋季腹泻的常见病毒:如轮状病毒,柯萨齐病毒、埃可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等。  引起甲肝流行的甲型肝炎病毒 3)真菌

 镰刀菌属(谷禾镰刀菌)  曲霉菌属产毒株  毒蕈

4)寄生虫及其卵: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

二、动植物天然毒素 1)鱼体毒素:

河豚毒素、雪卡毒素 2)有毒贝类 织纹螺等 3)果仁中的有毒物质 4)毒棉酚(goypol) 5)皂甙、秋水仙碱

6)动植物食物储存时产生的毒性物质

组胺、龙葵素、亚硝酸盐等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

三、化学性病原物 1)不合规定的农药使用:有机磷农药的蔬菜

2)不合要求的食品生产工具、容器、包装材料以及食品添加剂 3)食品加工中可能产生的有毒化学物质

 油脂聚合物  多环芳烃类  亚硝酸盐

4)食品中混有不可食用的有毒物质或将有毒物质当作食物食用 食源性疾病的病原物

四、放射性病原物

来源于放射性物质的开采、冶炼、国防以及放射性核素废物的不合理排放及意外性的泄漏。通过环境向水生生物体和农田作物转移,通过动植物食物进入人体,而引起人体慢性损害及远期效应。 食源性疾病预防

1)政府作为(加大力度监督)

严格食品生产环境、原料、流程、运输、销售各个环节以及食品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和监测;

在食品生产、加工、销售、贮存的各个环节防止各种生物性、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对食品的污染,以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2)食品生产、运输、销售企业自律

引入GMP、HACCP 3)提高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

减少家庭、机体食堂传播食源性疾病的机会 食源性疾病预防

 1.避免在没有卫生保障的公共场所进餐。

2.在有卫生保障的超市或菜市场购买有安全系数的食品。不买散装食品。

3.新鲜食品经充分加热后再食用。不喝生水。

4.避免生熟食混放、混用菜板菜刀等,避免生熟食交叉污染。

5.不生食、半生食海鲜及肉类。生食瓜果必须洗净。

6.重视加工凉拌和生冷类食品的清洁。

7.尽量每餐不剩饭菜。

8.吃剩的饭菜尽量放10℃以下贮藏,食用前必须充分加热。

9.夏季避免食用家庭自制的腌渍食品。

10.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卫生习惯。

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 监测目的

了解我区2011年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状况及其变化趋势;掌握我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分布状况;为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自治区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和预警提供依据。

 监测内容

一、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

二、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

一、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

 监测内容:

 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疾病/事件:

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结果及病程、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

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等专业判断的经验明显不符,

用现有的专业临床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 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 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

平且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 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  5.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一个以上的个案组成。  监测对象:

 2011年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对象为监测点医院所接诊的全部就诊患者,重点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应当特别关注内科系统(如消化科、肾内科和神经内科等)、急救中心、二门诊和儿科的就诊者。  监测工具:

 附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疑似健康

事件报告卡

报告流程:

 监测对象到监测点医院就医,临床医生发现符合定义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时间。

 接诊医生及时完整、准确填写纸质《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交医务处传染办。

 医务处传染办汇集报告卡。

 医务处组织院内专家会诊,确认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 医务处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及时上报市疾控中心,并且附该患者全部病例的复印件。

二、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报告

推荐第7篇:食源性疾病制度

蚌埠四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临床医生做好有关食源性疾病的登记、报告。不得瞒报、迟报、谎报或授权他人瞒报、迟报、谎报。

一、分管院长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领导,防保科、首诊医师具体负责监测工作,防保科负责全院临床医师的全员培训工作。

二、临床医生必须按规定做好登记工作,填写有关项目和登记卡,要项目齐全、字迹清楚,住址写到具体门牌号,要留联系方式及联系人姓名,不得有缺项、漏项。

三、发现食品安全事故或食源性疾病,除采取抢救措施外,24小时内向防保科电话报告,接到报告后及时向疾控中心报告。

四、发现传染病暴发,食物中毒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首诊医生应立即报告联系防保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迅速组织专家小组会诊并及时报告卫生行政部门,封存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食品及原料。做好登记、抢救记录等资料保存。防保科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上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

五、防保科每月对院内的门诊登记日志进行一次检查核对。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六、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对疑似或确诊食源性疾病不按要求上报,瞒报、缓报、谎报者,一经查实将给予教育、经济处罚,并及时补报,情节严重者按《食品安全法》、《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等规定追究行政、法律责任。

关于印发《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的通知

临床各科室:

为了响应蚌埠市卫生计生委的号召,通过对个案病例信息的采集、汇总和分析以及病原学检验,了解重要食源性疾病的发病及流行趋势,及时发现食源性疾病聚集性病例及暴发线索,以提高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预警与防控能力。现结合我院实际,制定了《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并印发如下,望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附:《蚌埠四院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管理制度》

关于成立蚌埠四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的通知

临床各科室:

我院为蚌埠市新增食源性疾病监测哨点医院,为了进一步做好食源性疾病的监测与报告工作,结合我院实际,经研究决定,制定《蚌埠四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按要求落实。

附件:蚌埠四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

2016年5月6日

蚌埠四院食源性疾病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

为了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的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对食源性疾病数据的收集、报告和管理,落实预防为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处置的原则,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成立食源性疾病监测领导小组

组 长:孙玉贵

成 员:宋 伟 潘菱芳

张书妹 徐玉林 赵德好 张建国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我院食源性疾病病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防保科,具体负责项目实施。

二、成立食源性疾病监测专家救治小组

组 长:徐玉林

成 员:王黎明 周道峰 魏艳 缪云鹏 于志国 徐士文 水庆云 沈慧东 吴守英 李 康 唐 峰 杜翠华 刘金凤

二、监测细则

(一)定义:食源性疾病病例:主诉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的就诊病例,包括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及毒蘑菇等所有病例。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或事件。

(二)重点监测科室:消化内科、儿科、感染性疾病科、急诊科等科室。

(三)监测对象:本院接诊的全部就诊患者,重点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特别关注内科、急诊科和儿科的就诊者。

(四)监测内容

1、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

临床医生负责对符合食源性疾病病例定义的病人进行信息采集,内容包括症状与体征记录、饮食暴露史、临检结果、临床诊断等个案信息。填写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卡,防保科负责登录“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填报监测信息。

2、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

临床医生发现符合定义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后,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预保科的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及时上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五)信息报送

1、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医院应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直接报送监测信息。

2、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信息。

(1)临床医生发现符合定义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后,医院应组织专家会诊,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附2)。

( 2)医院的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及时上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例的复印件。

三、监测流程

(一)符合监测的对象在本院就诊,首诊医师发现符合本方案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 食源性疾病病例。

(二)临床医生填写纸质《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上报防保科,报告卡填写时字迹应清晰规范,内容完整准确,尤其要准确记录患者姓名、联系地址和联系电话等能确保找到该患者的详细信息,以便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或以后随访时有据可循。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的记录应当详细和完整。

(三)发现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接诊科室应立即通知防保科组织医院内部专家会诊,确认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专家会诊确认异常病例后,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登记表》。

(四)防保科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立即电话通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将“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1个工作日内及时报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五)为确保信息的准确性,防保科在向当地疾控中心提交上述材料前,须对报告内容进行逐一核实。

四、救治流程

1、确认为食源性疾病或异常食源性病例者,医务人员要积极实施救治,医务科组织专家会诊。

2、如果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立即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按照应急预案实施救治。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全院医务人员要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提高对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工作重要性和复杂性的认识,认真履行职责,落实工作措施。

(二)突出重点,积极主动

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活动中,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工作细致,发现符合定义的食源性疾病病例(包括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应及时主动地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并上报

防保科,相关职能科室人员应主动向主管院领导报告,并组织院内专家进行会诊并及时报疾控中心。

蚌埠四院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总结

为切实做好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达到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早发现、早诊治的目的,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加强我院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报告、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降低食源性疾病发病率。根据市卫计委有关文件精神,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制定了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及工作制度;成立了食源性疾病监测领导组和食源性疾病防治专家组;成立了食品安全事故调查协调领导组。制定了各组工作职责。

二、按照院有关制度,认真做好监测工作,在日常接诊过程中一旦发现符合定义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按照要求填写纸质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信息报告卡,并及时组织院内会诊,按规定及时报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积极参加与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工作及防治工作相关的培训;并组织开展对有关医务人员的知识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医务人员识别和诊断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等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能力。

四、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医院内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卡的搜集、院内组织会诊、填写报告卡、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事件记录、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联络等工作。

推荐第8篇:食源性疾病工作手册

XX医院

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疑似食源性

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工作手册

一、监测内容

食源性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任何疾病”。

(1)致病因子:我国颁布实施的《食品安全法》规定: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致病因子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和天然毒素等。

(2)临床表现可分为4类:

1.食物中毒,即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2.经食品感染的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病和寄生虫病等;3.与食物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4.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3)食源性疾病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主要有三种形式: 1.明显的暴发(常具有急性健康损害、病例呈时空聚集、同源或点源暴露引起等特点);

2.聚集性不太明显的发病(病例常呈现时空广泛分布、新的或“非特异”临床表现等特点,特别是对于一些新的食源性危害所致疾病,无法事先预测其所致危害的临床表现,可以归为此类);

3.长期或潜隐性损害。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是指用目前的知识难以解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或事件,其定义或概念应该是宽泛而非特定的,涵盖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

(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不能得到合理解释;

(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 (5)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两个以上的个案组成。

二、监测对象

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系统监测对象为试点医院所接诊的全部就诊患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重点监测对象为婴幼儿和儿童、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应特别关注内科(如消化内科、肾内科和神经内科等)和儿科的就诊者。

三、报告流程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是以医院为单位进行个案/事件报告,报告流程为:

1.监测对象到试点医院就诊,临床医生发现符合本报告系统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2.医生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3.医院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

4.医院专管人员组织医院内部专家会诊,确诊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5.医院专管人员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

6.试点医院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纸质报告卡并审核后,应当立即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并协助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组织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和食品卫生学等领域的相关专家(必要时可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请求专家支援)进行会诊确认,该专家组的决定为最终结果。

7.经专家组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由试点医院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通过网络填报电子报告卡上报,并将信息反馈试点医院。

8.国家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接到报告后,确认是否应启动流行病学调查(启动标准见附表2),若需启动流行病学调查,

应通知试点医院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个案调查表》(见附表3)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网络上报;地市级和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可以根据附表2中规定的流行病学调查启动标准,或视食源性疾病病情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自行决定是否启动流行病学调查。

9.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及其它信息,对报告病例/事件进行综合评估。

10.食源性疾病流程图(附表1)

11.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附表2)

四、质量控制

1.提高医护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判断能力。由防保科组织全院职工进行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知识培训,加深医护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理解,提高发现和甄别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能力。增强报告意识,培训后进行相关知识考试,考试结果和考核挂勾。

2.院领导组及时收集国家发布的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相关信息,制定处置意见和下步工作方案,针对本院实际工作情况做及时调整。

3.防保科每天进行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信息收集,每周到各临床科室进行监督检查,如发现有迟报、瞒报、谎报现象,及时上报院领导,追究其责任。

4.各临床科室要组织本科室医护人员利用空闲时间进行食源性疾病、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知识学习,并进行不定期测试,测试不合格要计入当月质量考核。

5.成立院内会诊专家组,及时组织院内会诊。

推荐第9篇:食源性疾病方案

义马市人民医院

2018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

一、目的

全面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使食源性疾病病例、食源性异常病例、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

二、病例定义。

1、食源性疾病病例: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

2、食源性异常病例: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就诊病例或事件。

3、食源性疾病暴发: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三、监测对象。

对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异常病例进行监测。重点监测对象包括:

1、感染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

2、中毒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菜豆中毒、肉毒毒素中毒、米酵菌酸中毒、河豚毒素中毒等。

3、异常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病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的婴幼儿肾结石病例。

四、监测内容。

1、食源性疾病病例。

临床医生负责病例信息的采集,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主要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初步诊断、饮食暴露史及标本采集信息等。

2、食源性异常病例。

临床医生发现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后,填写《食源性异常病例报告卡》,主要内容包括基本信息、临床症状与体征、检查结果、主要诊断、可疑病因、可疑食品及上报原因等。

3、食源性疾病暴发。

在日常诊疗中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后,报告我院疾控科。疾控科通知我市疾控中心,配合疾控中心进行调查。

五、信息报送。

1、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

医院应在病例就诊后2个工作日内通过“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报送监测信息。

2、食源性异常病例信息。

临床医生发现符合定义的食源性异常病例后,医院应及时组织专家会诊,确认后将《食源性异常病例报告卡》及病历复印件上报至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重点监测对象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应特别关注内科和儿科的就诊者。

3、食源性疾病暴发。

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中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暴发后,报告我院疾控科。疾控科通知我市疾控中心,配合疾控中心进行调查。

六、组织机构与职责

(一)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上报领导小组

组 长: 王照海 高荣菊

副组长: 邢 燕

成 员:赵建鹏 张姚红 田朋 侯利康 张永涛 胡莎莎 牛犇 王 燕(儿科) 张 芳 姚朋朋

(二)食源性异常病例专家鉴定小组 组长:王照海

成员:周华平治军 韩朝欣 郭新民 李进京 王冠超 郭兰芳 许跃伟 韩星 赵文静

职 责:负责协调食源性疾病的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发生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时负责组织院内会诊,每年组织医生培训,全面落实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办公室设在疾控科,负责搜集和汇总报告卡及日常工作。

二〇一七年十二月十九日

推荐第10篇:食源性疾病应急预案

食源性疾病应急预案

一、成立食源性疾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小组,组长由单位法人代表或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由食品安全管理员担任,应急处置小组严格履行各自职责,开展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处置工作。

二、发生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处置措施及相关要求:

1、食源性疾病事故发生(发现)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本单位法人或负责人,本单位法人或负责人接到报告后,立即向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有关部门报告,并启动应急处置预案。报告内容包括发生食源性疾病事故的时间、地点、单位、发病人数、住院人数、救治医疗机构和死亡人数、病人主要症状、可能发生的原因和已采取的应急措施等。不得瞒报、迟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瞒报、迟报、谎报,不阻碍他人报告。并做到按相关部门规定的时间报告事故处置动态情况。

2、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组织人员将发生食源性疾病的病人或疑似发生食源性疾病的人员及时送往就近医疗机构进行救治。与就诊医疗机构联系,并派专人到医院守护病人,及时解决有关问题。做好相关善后工作,防止事态扩大和不稳定事件发生。

3、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立即封存原有的加工现场、食品留样样本、食用过的所有剩余食物及食品加工有关原料、辅料等;立即封存加工现场的工具及用具;禁止擅自销毁和破坏现场,追回已售出的可疑食品。

4、收集当日(餐)就餐人员信息(包括就餐人员名单、住址、去向、

联系电话等)。

5、及时、准确做好信息公开,保障消费者在事故发生处理过程中的知情权。

6、协助配合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及有关部门调查处理,如实提供相关信息。

三、总结:

认真做好食品安全突发事件的总结,分析、查找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总结教训,认真整改。进一步做好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工作,堵塞危及食品卫生安全的漏洞,确保食品安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强管理,明确责任、杜绝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并向相关部门书面报送整改措施及总结。

四、责任追究:

对突发事件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推委拖延、擅离职守者,对造成或对突发事件处理不力的责任者按相关规定给予相应处理,直至追究法律责任。对造成食源性疾病事件的责任人按本单位及相关的管理规定进行处理,并向相关部门报送处理结果。

第11篇:食源性疾病培训考试题

食源性疾病监测知识考试

姓名_______分数_________

一、单选题:

1.食源性疾病不包括

A、已知的肠道传染病 B、食物感染的肠道传染病C、食源性寄生虫病

D、食物中毒

2、下面哪种食品是有毒食品 ,不宜食用

(

)

A、发芽的土豆 B、未彻底煮熟的四季豆 C、发霉的花生

D、以上都是

3、下列防范食品污染采取的错误措施是

A.饮用洁净的水,把水烧开了再喝

B.吃饭前可以不先洗手,饭后洗也可以

C.菜刀、菜板用前都应清洗干净

4、为加强食品安全法制化管理,我国制定(

)。

A.食品卫生法;

B.食品安全法

C.食品质量法

5、下列那些属于食物中毒?( ) A中毒性痢疾 B中毒性消化不良

C长期摄入低剂量的化学物质引起的中毒 D有毒蜂蜜中毒 E 急性酒精中毒 二 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是(

A有机磷中毒 B亚硝酸盐中毒 C鼠药中毒(毒鼠强、氟乙酰胺、敌鼠钠盐等) D砷化物中毒 E假酒中毒 F蘑菇中毒

2.下列不属于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范畴的是( ) A国家法定传染病; B原因明确的食源性疾病个案或事件;

C诊断不清的疑难杂症;D未经试点医院会诊、也未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会诊确定的异常病例/事件; E与食品不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4、食物中毒的处理应包括:(

A 迅速抢救中毒者 B 禁止继续食用或出售可疑食品 C 采集可疑食品及患者排泄物送检 D 对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及处理 E 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5.细菌性食物中毒的诊断原则有( )

A 明显的发病季节 B 进行动物毒性实验 C 找到可疑食品 D 符合该食物中毒的临床症状 E 有细菌及毒物检测结果证明

答案

ADBB C

ABCDE

ABCDE

ABCDE

ABCDE

第12篇:食源性疾病培训教案

食源性疾病培训教案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整理了食源性疾病培训的课件,欢迎阅读!

一、WHO的定义: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子引起的、通常具有感染性质或中毒性质的任何疾病。

我国食品安全法规定:

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致病因子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有毒有害化学物质、天然毒素等,

二、食源性疾病的三个基本要素:

病源物----致病因子;

传播媒介----食物;

临床特征----中毒性或感染性表现。

三、按临床表现可分为4类

1.食物中毒,即指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急性、亚急性疾病;

2.经食品感染的肠道传染病(如痢疾)、人畜共患病(口蹄疫)、寄生虫病(旋毛虫病)等;

3.与食物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4.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四、按发病机理可分为2类

食源性感染和食源性中毒

1.食源性感染(foodborne infections)

食源性感染通常是由摄入受细菌污染的食品所引起的一类感染性疾病。

食源性感染有以下2种发病形式:

经食物摄入人体内的细菌侵入并在肠黏膜或其他组织中繁殖;

经食物摄入人体内的细菌侵入和在肠道内繁殖,并释放毒素损害周围的组织或影响正常器官或组织的功能。这种类型的感染有时被称为毒素介导型感染。

食源性感染的发病特点:

由于细菌在人体内生长繁殖通常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食源性感染的发病潜伏期要比大多数食源性中毒性疾病长得多。潜伏期一般以天数计。

食源性感染的症状主要包括腹泻、恶心、呕吐和腹痛,而且感染经常伴有发热症状。

食源性感染的病死率很低。

能引起感染的细菌常常具有定向特点或某种黏附因子,常常可以侵犯肠道的某个特定部位,并在肠道内繁殖。

有些食源性感染可以引起某些并发症或后遗症,病变常可累及心血管、肾脏、关节、呼吸系统或免疫系统等。

2.食源性中毒

食源性中毒是摄人已受到某种毒物污染的食品所引起的一类中毒性疾病。

食品中各种毒物的来源主要有:

某些细菌繁殖过程中产生的细菌毒素;

有毒化学物质(如有毒重金属等);

动植物或真菌天然存在或形成的毒素(如某些有毒鱼类、有毒贝类和某些有毒野生蕈类)。

食源性中毒的发病特点:

即使没有摄入活的病原菌,只要摄入毒素污染的食品,也会引起发病。

中毒性疾病的潜伏期通常可以分钟或以小时计。

中毒性疾病最常见、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发病症状是呕吐。

食源性中毒的病死率较食源性感染高。

食品中所含毒素的检测要比食品中致病菌检测更有意义。

五、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定义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中对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描述:一组用目前的知识难以解释的疾病或事件其定义或概念应该是宽泛而非特定的,涵盖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

特征:

(1) 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

程)及流行病学特征(如发病年龄、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流行病学知识等无法解释;

注:有明确诊断或病因的疾病不属于:国家法定传染病;原因明确的食物中毒;

(2) 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3) 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无

法得到合理解释;

(4) 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并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 注:无法解释 ≠ 诊断和鉴别诊断不清的疑难杂症;与食品不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属于食源性疾病范畴,具有一定流行病学特征

除已知其他病因及诊断明确的疾病外的,一类临床症候群 哨点医院的承担的工作内容

医疗机构在食源性疾病监测中承担的角色

1、发现者

2、治疗者

3、报告者

我院为龙潭区唯一一家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

哨点医院的职责

1、培养医护人员对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以及食源性疾病的报告意识。

2、发现病例及时向辖区CDC报告。

3、设置专科/专人负责监测工作,并及时组织院内专家对发生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进行会诊。

4、配合CDC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5、开展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工作。

临床医生职责

1、接诊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人/异常健康事件(包括食物中毒),临床医生应有责任感、责任心。

2、熟悉疑似食源性异常疾病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各种疾病表现和各类辅助检查。

3、每位医生应该有对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人/异常健康事件(报告食物中毒)的发现、报告的意识。

4、接诊医生应该熟悉和熟练掌握食源性疾病的定义和排除标准。

5、临床医生发现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人/异常健康事件(包括食物中毒)应积极开展救治工作,同时报告感染管理科,及时补上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

6、积极配合CDC做好确诊工作。

第13篇:食源性疾病工作流程

食源性疾病工作流程

1、坚持测对象到医院就诊,临床医生发现符合定义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2、医生填写纸质报告卡,并上报医院的专管科室。

3、医院专管科室收集和汇总报告卡。

4、医院专管科室报院领导组。由院领导组织医院内部专家会诊,确认是否为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5、医院专管科室在会诊结束后一个工作日,将会诊确认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内容包括报告卡和该患者群补病例的复印件(含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

6、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纸质报告卡并审核后,理解立即向区卫生局汇报,并协助区卫生局在收到报告的3个工作日,组织临床、流行病学和食品卫生学等领域的相关专家进行会诊确认(必要时向上级卫生局请求专家支援),该专家组的决定为最终结果。

7、经专家组确认的异常病例、事件,本中心通过网络填写电子报告卡上报,并将信息反馈到报告医院。

8、区卫生局决定是否启动流行病学调查。

院感科

2017年8月3日

第14篇:食源性疾病应急预案

兴平市人民医院 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预案

为进一步加强对我院食源性疾病应急处置工作,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事件及其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根据《2014年陕西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的通知》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目的

确保一旦发生食源性疾病事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处理。

二、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一)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王 联

副组长:李 君

史亚峰

杜 慧

成 员: 何存才

朱创洲

吕 文

焦卫平

窦从让

康耿华

上官宁娟 门海龙 张明辉

(二)应急专业组

组 长:

李 君

副组长:何存才

焦卫平

史亚峰

成 员: 朱创洲

吕 文

焦卫平

王东月

窦从让

康耿华

门海龙

上官宁娟 陈 烨

岳望现

腾元护

(三)职能与工作

1、应急领导小组在市食品安全委员会的领导和协调下,组织落实各项预防与控制措施,确保各项预防与控制措施落到实处。

2、应急专业组职责 (1)负责重大食源性疾病事件抢救、会诊、病例讨论。进行卫生学、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对病人和可疑食品样品进行采集、实验室检验查找致病原因及提出疫情控制措施、划定中毒场所区域并指导消毒;

(2)负责我院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信息的统计、分析、上报;

(3)负责组织开展应急工作培训、应急演练及物资准备; (4)组织指导开展卫生应急相关的健康教育活动;

三、食源性疾病诊断标准

食源性疾病诊断标准主要以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病人的潜伏期和中毒的特有表现为依据,实验室诊断是为了确定中毒的病因而进行的。

(一)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中毒。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

(二)潜伏期较短,发病急剧,病程亦较短。

(三)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四)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

(五)食源性疾病的确定应尽可能有实验室诊断资料,由于采样不及时或已用药或其他原因而未能取得实验室诊断资料时,可判定为原因不明食源性疾病。

四、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

(一)报告范围及内容

接到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后,应在初步核实情况后立即向医院总值班医务科及防保科报告。信息报告按照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分首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首次报告应说明信息来源、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可能原因、波及范围、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及通讯方式等。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进行。

(二)报告方式和时限

接到重大食源性疾病事件或者疑似重大食源性疾病信息报告后,积极组织应急专业组半小时内集结会诊,到达现场后半小时完成事件性质的初步核实、确认,并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不含路途时间)向市卫生局做初步汇报,电话报告。

五、现场调查处置

(一)现场调查处置程序

1、接到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时防保科要认真询问记录,并填写《食物中毒事故报告登记表》,详细记录和核实发生事件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可疑食物和临床表现等有关内容。同时应告知报告者,除及时抢救患者外,要告知患者或家属保护好现场,保留可疑中毒食品和患者吐泄物。待有关部门检测。

2、开启检验快速通道对采集样品进行检验,由于技术原因需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其他检验机构协助检验的,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直接提交采集的样品进行检验。情况特殊需延长出具检验报告时限的,应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二)现场调查处置工作内容

1、流行病学调查(主管医师配合防保科) (1)了解72小时的食谱,特别是共同饮食食谱,有无续发病例,对与中毒病人有共同饮食史而未发病的人,人群中有对照意义的健康人同样也要做好个案调查。

(2)向病人和接诊医生了解中毒发生的经过以及事故相关的情况,病人的症状、体征,发病人数、经过,呕吐物、排泄物的性状,特别是首发病例的情况。

(3)调查内容一般应由患者自述,病重或无力表达者,可由其监护人代述。

2、样本采集与送检

(1)采集中毒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洗胃液、中毒病人发病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选择发病者中未用药或较晚用

药的病人采集肛拭样品。无冷藏条件的,于采样后立即送达化验室,化验室在检样送达后必须立即进行化验。所采集的样品我院因技术原因不能检测的,检验科做好标本收集、保存待上级部门检测

(2)对疑似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应尽可能进行现场快速检测或上报上级部门检测。

六、奖惩与后勤

1、奖励

在处置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中信息准确、预警及时、预案周密、处置有力、措施得当、成绩显著的科室和个人,将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2、责任追究

对在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置过程中,有玩忽职守、麻痹大意、隐瞒实情、措施不当、工作不力行为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对应急专业组成员在通知后无故未按时参与救治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3、后勤

对所有参加食源性疾病事故处理的工作人员,按规定给予补助。

兴平市人民医院 2014年7月5日

第15篇:食源性疾病应急预案

乌兰县人民医院食源性疾病应急处理预案

1.总则 1.1目的

为了规范食源性疾病的调查处理过程,保证食源性疾病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特制订本预案。

1.2依据

本案依据《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食物中毒事故处理办法》、《食品卫生监督程序》、《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青海省卫生厅、经委、商务厅、质监局、工商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印发2015年青海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实施方案》、《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报告系统》等制定本预案。

1.3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发生在青海省乌兰县区域内,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食源性疾病的应急处理工作。

1.4工作原则 1.4.1预防为主,常备不懈。提高全县对食源性疾病的防范意识,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做好人员、技术、物资和设备的应急储备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1.4.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根据食源性疾病事件的范围、性质和危害程度,实行分级管理。各科室对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处理进行统一领导和指挥,各有关负责人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处理的技术工作。

1.5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分级

根据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和涉及范围,依据《青海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分级标准,将食源性疾病事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个级别:

1.5.1特别重大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Ⅰ级) 影响特别重大的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报国务院批准后确定。

1.5.2重大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Ⅱ级)

一次病例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1.5.3较大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Ⅲ级) 一次病例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4例死亡病例。 1.5.4一般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Ⅳ级) 一次病例人数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 2.组织领导与职责分工 2.1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贺芳(总指挥)

副组长: 吕连成(负责具体事务)

组 员:王绩胜 黄俊杰 赵永萍 李芳 李永秀 韩琴 史朝辉 张启刚 李云梅 庄丽萍

2.2应急处理专业技术机构

医疗救治机构在同级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和现场应急处理工作指挥部的领导和指挥下,承担食源性疾病事件的调查处理和医疗救治工作。其职责是:统一指挥、协调现场医疗卫生救援和水食源性疾病事件的调查处理工作。

2.3医疗救治组职责

医疗救治组负责承担责任范围内食源性疾病的监测报告工作和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应急医疗救援工作,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标本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3.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 3.1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

发生食源性疾病事件的诊疗科室接诊医师上报工作领导组组长及副组长,由医务科协调组织院内专家组进行会诊,一经确诊为食源性疾病后,立即上报。

3.2报告时限和程序 3.2.1院属科室发现食源性疾病事件应立即上报,院办接到事件发生后应在2小时内尽快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3.3报告内容

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分为首次报告、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要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事态发展和控制情况及时报告事件进程。

报告的主要内容:发生食源性疾病单位、地点、时间、人数、主要临床症状、可疑水或食物、原因的判定、危害范围及采取的主要措施,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要求等。

3.4报告方式

通过传真、电话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 4.应急响应和终止 4.1应急响应

院内专家组会诊核实报告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按本预案规定的程序和时限向上级部门进行报告。并立即安排应急处理专业技术人员,携带有关卫生行政执法文书、调查、取证和采样工具、医疗救治药械等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同时应告知报告者,除及时抢救患者外,要保护好现场,保留可疑水、食品和患者吐泻物。

4.2应急响应原则

4.2.1特别重大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I级)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应急响应。4.2.2重大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Ⅱ级)由省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应急响应。

4.2.3较大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Ⅲ级)由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应急响应。

4.2.4一般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Ⅳ级)由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应急响应。

4.2.5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可直接参与下级管辖的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应急响应,必要时,也可将直接管辖的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指定下级卫生行政部门管辖。

4.3响应的终止 4.3.1终止条件

水性、食源性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已被有效控制,未出现新的患者且原有患者病情稳定24小时以上。

4.3.2终止程序

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响应的终止坚持“谁启动,谁终止”的原则。

重大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由省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报省人民政府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实施,并向卫生部报告。

较大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由市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报市人民政府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实施,并向省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一般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由县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分析论证,提出终止应急响应的建议,报县人民政府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机构批准后实施,并向市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下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请求,及时组织专家对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响应终止的分析论证提供技术指导和支持。

5.现场调查处理 5.1医疗救治

临床医护人员负责病人的现场抢救、运送、诊断、治疗;在用药前采集病人血液、尿液、吐泻物等标本,以备送检;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进行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

6.善后处理 6.1后期评估总结

水性、食源性疾病现场调查处理后,事发地卫生行政部门应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水性、食源性疾病的处理情况进行评估总结,写出调查报告,报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

6.2资料收集整理

参与调查处理的卫生监督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分别将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有关卫生学调查、取证、控制、查处等资料和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建立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档案。

6.3责任追究

6.3.1对在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的预防、报告、调查、控制和处理过程中,有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等行为的,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6.4信息发布

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处理及进程信息,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或授权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统一向社会公布,涉及保密内容的应遵守有关规定。其他部门、单位和个人无权向社会发布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信息。

7.保障措施

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处理应坚持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的方针,各科室应加强卫生应急工作的领导,组织开展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加强卫生应急处理队伍建设和技术研究,建立健全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预防控制体系,保证水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7.1技术保障

建立健全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食源性疾病应急专业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救治、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的形式,组织开展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应急处理演练。

7.2物资保障

建立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处理的各类物资储备(包括诊断试剂、特效药物、消毒药械和检测检验设备等)。发生食源性疾病事件时,应根据应急处理工作需要调用应急储备物资,应急储备物资使用后应得到及时补充,以确保应急供应。

8.附则

本预案由乌兰县人民医院院办负责解释。 本预案自2015年4月15日起实施。

乌兰县人民医院 2015年4月15日

第16篇:食源性疾病应急预案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应急预案

为进一步加强对我县食源性疾病应急处臵工作,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事件及其危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一、目的

确保一旦发生食源性疾病事件,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处理。

二、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

(一)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管理组织

1、应急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副组长:×× ××

成 员:×× ×× ×× ×× ××

2、应急专业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 ×× ×× ××

(二)职能与工作

1、应急领导小组在县食品安全委员会的领导和协调下,组织落实各项预防与控制措施,确保各项预防与控制措施落到实处。

2、应急专业组职责

(1)负责进行卫生学、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对病人和可疑食品样品进行采集、实验室检验查找致病原因及提出疫情控制措施、划定中毒场所区域并指导消毒;

(2)负责全县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信息的统计、分析、上报;

(3)负责县疾控中心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急处臵的日常管理工作;

(4)负责组织开展应急工作培训、应急演练及物资准备;

(5)组织指导开展卫生应急相关的健康教育活动; (6)负责县疾控中心应急工作档案管理;

三、食源性疾病诊断标准

食源性疾病诊断标准主要以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及病人的潜伏期和中毒的特有表现为依据,实验室诊断是为了确定中毒的病因而进行的。

(一)中毒病人在相近的时间内均食用过某种共同的中毒食品,未食用者不中毒。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后,发病很快停止。

(二)潜伏期较短,发病急剧,病程亦较短。

(三)所有中毒病人的临床表现基本相似。

(四)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传染。

(五)食源性疾病的确定应尽可能有实验室诊断资料,由于采样不及时或已用药或其他原因而未能取得实验室诊断资料时,可判定为原因不明食源性疾病。

四、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

(一)报告范围及内容

接到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后,应在初步核实情况后立即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业务部门报告。信息报告按照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分首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首次报告应说明信息来源、初步判定的事件类别和性质、可能原因、波及范围、已采取的措施、报告单位、报告人及通讯方式等。进程报告和结案报告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要求进行。

(二)报告方式和时限

接到重大食源性疾病事件或者疑似重大食源性疾病信息报告后,组织应急专业组半小时内集结出发,到达现场后半

小时完成事件性质的初步核实、确认,并在接到报告后1小时内(不含路途时间)向县卫生局做初步调查,电话或传真报告。

五、现场调查处置

(一)现场调查处臵程序

1、接到食源性疾病事件报告时要认真询问记录,并填写《食物中毒事故报告登记表》,详细记录和核实发生事件的单位、地址、时间、中毒人数、可疑食物和临床表现等有关内容。同时应告知报告者,除及时抢救患者外,要保护好现场,保留可疑中毒食品和患者吐泄物。组织人员核实后,按本预案规定的程序和时限进行报告。

2、在得到县卫生行政部门开展现场调查处臵命令后,立即派出应急专业组,携带有关调查文书和采样工具等赶赴食源性疾病事件现场进行调查处臵。

3、开启检验快速通道对采集样品进行检验,由于技术原因需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其他检验机构协助检验的,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直接提交采集的样品进行检验。情况特殊需延长出具检验报告时限的,应向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4、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束后,撰写技术分析报告,一周内报送卫生行政部门。

(二)现场调查处臵工作内容

1、流行病学调查

(1)了解72小时的食谱,特别是共同饮食食谱,有无续发病例,对与中毒病人有共同饮食史而未发病的人,人群中有对照意义的健康人同样也要做好个案调查。

(2)向病人和接诊医生了解中毒发生的经过以及事故相关的情况,病人的症状、体征,发病人数、经过,呕吐物、排泄物的性状,特别是首发病例的情况。

(3)调查内容一般应由患者自述,病重或无力表达者,可由其监护人代述。

(4)对中毒患者进行个案调查,中毒人数30人以内的(含30人)个案调查数量应不少于80%;中毒人数30人以上的个案调查数量应不少于70%;中毒人数100人以上的个案调查数量应不少于60%。两名调查人员和被调查者分别签字。

2、样本采集与送检

(1)采集中毒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洗胃液、中毒病人发病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选择发病者中未用药或较晚用药的病人采集肛拭样品。必要时可做动物试验,观察毒性强度及主要受损器官和临床表现。

(2)对剩余食品、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分别取样,对熟食间操作台面,存放熟食品冰柜、熟食,常用工具、刀具、容器,熟食操作人员的手、肛拭、使用的抹布、可疑昆虫等视情况采样检测。所采集的样品在冷藏条件下,4小时

内送达化验室;无冷藏条件的,于采样后2小时内送达化验室。化验室在检样送达后必须立即进行化验。

(3)对疑似化学性食物中毒的,应尽可能进行现场快速检测。

六、资料收集整理

由应急办将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有关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卫生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建立食源性疾病事件档案。事件终结7天内,撰写出专题调查报告并报至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专题调查报告内容至少要包括:①事件主要经过;②临床资料分析;③流行病学调查分析;④实验室检验结果;⑤结论;⑥控制和预防措施;⑦工作建议及改进措施等。

七、奖惩与后勤

1、奖励

在处臵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中信息准确、预警及时、预案周密、处臵有力、措施得当、成绩显著的科室和个人,将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2、责任追究

对在食源性疾病事件的报告、调查、控制和处臵过程中,有玩忽职守、麻痹大意、隐瞒实情、措施不当、工作不力行为的,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3、后勤

对所有参加食源性疾病事故处理的工作人员,单位解决交通费并按规定给予补助。

第17篇: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

雅安市名山区中医医院 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

一、目的

全面提高我院医务人员对食源性疾病的识别、处置能力和报告意识,使食源性异常病例能够早发现、早诊治,避免健康危害,保护公众健康。

二、监测内容

(一)食源性疾病病例。

临床医生负责病例信息的采集,填写食物中毒事件报告卡

1.食物中毒,即食用了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或者食用了含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后出现的

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2.因一次大量或长期少量摄入某些有毒有害物质而引起的以慢性损害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1、针对难以解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或事件,涵盖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

(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和流行病学特征(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现有的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无法得到合理解释; (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不能得到合理解释;

(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 (5)疑似食源性异常健康事件是由一个以上的个案组成。

2.本监测中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不是临床上的“疑难杂症”,以下情况不属于本次监测的范畴:

(1)国家法定传染病;

(2)与食品不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三、监测对象对由食品或怀疑由食品引起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食源性异常病例进行监测。1.感染性病例:有可

1 疑食物暴露史的感染性腹泻病人,临床表现为腹泻,可伴有腹痛、发热、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病例。2.中毒性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并具有生物性、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等因素引起的相关中毒症状病例,如农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毒蘑菇中毒、米酵菌酸中毒、珂鲀毒素中毒等。3.异常病例:有可疑食物暴露史,无法做出明确诊断的病例,如三聚氰胺奶粉事件中的婴儿肾结石病例。

四、报告流程

1.监测对象到医院就诊,临床医生发现符合本报告系统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2.医生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并上报至院感科。

3.院感科专管人员搜集和汇总报告卡。

4.医院领导小组组织医院内部专家会诊,确诊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5.院感科专管人员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上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且附上该患者全部病历的复印件。

6.医院领导小组应当立即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汇报,协助区卫生行政部门立即组织包括临床、流行病学和食品卫生学等领域的相关专家进行会诊确认,会诊专家组的决定为最终结果。

五、组织机构与职责

1、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高远毅

副组长:刘树明 杨怀兴 成 员:廖艳军

职 责:

1、协调监测工作

2、负责院内会诊

3、组织医生培训

4、全面落实方案

5、后勤安全保障

办公室设在院感科

分管院长:刘树明 杨怀兴 成 员:廖艳军

职 责:负责搜集和汇总报告卡及日常工作。

2、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专家小组

2 组 长:刘树明 杨怀兴

成 员:袁世明 黄晓华 黄黎明 郑 俊 肖 林 耿世龙 钟 义 郑万景 刘贺年 邓 剑

职 责:负责院内专家会诊;各临床科室主任并且提供相应的诊疗记录、纸质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及患者的病历复印件(含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

六、监测要求

医院领导高度重视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重要性,并将监测的目的,内容、意义和工作流程等传达到每一位医护人员,动员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并密切配合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该项工作。要求参加监测的医务人员:

(1)深刻领会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的工作内涵,积极参加当地组织的与监测工作相关的培训;

(2)具备完成监测工作所必须的丰富临床工作经验;

(3)责任心强,工作细致,在日常接诊过程中一旦发现符合定义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应及时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4)报告卡填写时字迹清晰规范,内容完整准确。

2.专人负责监测工作。我院指定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院内专家会诊,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院感科负责医院内报卡的搜集、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络等工作,并参加当地或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的业务培训,其具体任务是:

(1)每日下班前了解各科室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发生情况,重点关注门诊、儿科、内科、急诊科等科室;

(2)组织院内会诊。如果发现有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报告,分管院长应组织食源性疾病监测专家小组尽快进行院内专家会诊,并且在会诊结束后,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交《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3.各临床科室主任向公共卫生科提交以下资料并及时上报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纸质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2)患者的病历复印件(含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

4.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当区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需要进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时,我院应当积极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例相关信息的调查,各临床科室主任并

名山区中医医医院2016年5月8日且提供相应的诊疗记录。

雅安市名山区中医医院 食源性疾病监测实施方案

第18篇: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

天愿医院文件

天医发[2017]1号

关于印发《天愿医院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 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科室、各部门:

为进一步做好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天愿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并按要求落实。

2017年1月6日

1 天愿医院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

监测与报告工作方案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对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数据的收集、报告和管理,建立起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信息管理平台,落实预防为主、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处置的原则,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机构及职责

成立天愿医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刘汉云

副组长:杨 帆 高汉武

成 员:刘 东 王 莉 高茂强 高成鲛 冷火军 邓艳红 李 洁 马 悦 信息网报员:高汉武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我院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预防保健科,高汉武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项目实施。

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我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的监测工作,统一指挥和协调现场工作,组织对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督导。 医务科职责:制定我院监测方案,改进监测措施及流程。

2 门诊医生职责: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和《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

检验科职责:指导临床正确采集标本送检。

信息网报员职责:收集《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疑似食源性异常事件报告卡》及上报

综合门诊、急诊门诊、住院内科、肠道门诊:发现疑似食源性疾病,及时报告院“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监测与报告工作”领导小组。

二、监测细则

(一)定义: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是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疾病。

(二)重点监测科室:综合内科、住院内科、肠道门诊、急诊科、妇产科等科室。

(三)监测对象:本院接诊的全部就诊患者,重点为年龄≤14周岁的婴幼儿和儿童,年龄≥65周岁的老年人以及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特别关注综合内科、急诊科和肠道门诊的就诊者。

(四)监测内容

许多食源性疾病(包括食物中毒)呈现慢性或亚急性集体损害,疾病不具有特征性表现,病例在人群中的累积过程缓慢、分布散在,特别是对于未来新出现的食源性健康损害,由于无法预知其所致疾病的临床特征,因而很难采用特定疾病报告的方式进行监测。针对这类可能在人群中发生的食源性健康损害,所以建立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机制。主要监测内容如下:

1、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定义

3 本监测方案所指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针对的是一组用目前的知识难以解释的、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或事件,涵盖范围是可能与食品有关并且具有以下一个或数个特征的一些疾病/事件:

(1)疾病的临床表现(如症状、体征、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结果及病程)及流行病学特征(如发病年龄、人群分布、时间分布和地区分布等)与诊疗经验和专业判断明显不符,用现有的临床专业知识和经验、流行病学知识等无法解释;

(2)病情/健康损害严重或导致死亡,未能找到相关病因; (3)同一医疗机构接诊的类似病例数异常增多,超过既往水平且未能明确相关原因;

(4)存在上述一个或数个特征,并且可能与食品有关的疾病。

2、不属于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范畴的情况 本方案中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不是临床上的“疑难杂症”,以下情况不属于本方案监测的范畴:

(1)国家法定传染病; (2)原因明确的食物中毒;

(3)诊断和鉴别诊断不清的疑难杂症;

(4)未经试点医院会 诊、也未经卫生行政部门组织专家会诊确定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5)与食品不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3、具体内容

4 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相关就诊患者的一般信息、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等,具体见附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三、监测流程

(一)符合监测的对象在本院就诊,首诊医师发现符合本方案定义的可能与食品相关的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

(二)临床医生填写纸质《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上报预防保健科,报告卡填写时字迹应清晰规范,内容完整准确,尤其要准确记录患者姓名、联系地址和联系电话等能确保找到该患者的详细信息,以便开展流行病学调查或以后随访时有据可循。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结果的记录应当详细和完整。

(三)接诊科室立即通知医务科组织医院内部专家会诊,确认是否为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专家会诊确认异常病例后,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会诊登记表》。

(四)医务科将病历复印件(含全部实验室和辅助检查)交由预防保健处,预防保健科将会诊确认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立即电话通知天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天全县卫生局,并将“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会诊登记表》、病历复印件1个工作日内及时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五)为确保信息的准确性,预防保健科在向当地县疾控中心提交上述材料前,须对报告内容进行逐一核实。

(六)配合县疾控中心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四、救治流程

1、确认为异常病例者,医务人员要积极实施救治,必要时医务科组织专家会诊。

2、如果为群体性突发事件,立即启动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按照应急预案实施救治。

五、信息报送

信息网报员收到《食源性疾病报告表》、《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1个工作日内进行网络上录入、上报到天全县疾控中心进行食源疾病主动监测的审核。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全院医务人员要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提高对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工作重要性和复杂性的认识,认真履行职责,落实工作措施。

(二)突出重点,积极主动

临床医生在日常诊疗活动中,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工作细致,发现符合定义的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应及时主动地填写《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并上报预防保健科,相关职能科室人员应主动向主管院领导报告,并组织院内专家进行会诊并及时报市疾控中心及市卫生局。

(三)强化督导,狠抓落实

6 工作领导小组要认真调查研究,加强对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监测工作的检查指导,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监测工作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附件:1.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 2.食源性异常病例报告卡

第19篇:食源性疾病报告制度

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制度

根据《食品安全法》、《2017年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手册》等要求,我院作为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哨点医院负责监测食源性疾病病例和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为做好我院相关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1、分管院长负责食源性疾病监测工作的领导,预防保健科、首诊医师具体负责监测工作,预防保健科负责全院临床医师的全员培训工作。

2、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报告对象包括疑似与食品有关的生物性、化学性、有毒动植物性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

3、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上报实行首诊医师负责制。首诊医师发现食源性疾病病例应及时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并上报预防保健科,预防保健科专管人员在2个工作日内将病例信息表录入“食源性疾病监测报告系统”进行上报。

4、预防保健科负责食源性疾病病例网络直报、食源性疾病病例上报统计、食源性疾病病例信息上报质量反馈等工作。

5、食源性疾病病例上报执行奖惩制度,对及时上报且上报信息填写完整的临床医师进行奖励,对迟报、漏报、上报卡填写缺项严重的临床医师进行相应处罚,奖罚情况报分管领导,每月统计一次。

6、发现食物中毒群体性事件,首诊医生除填写报告卡外同时报告医疗总值班,还应及时联系预防保健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封存相关标本,做好登记、抢救记录等资料保存。

7、所有发病人数在2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并及时报县疾控中心,配合其做好流调工作。

8、对因疑似食源性疾病病例漏报、迟报、瞒报等造成不良后果的,根据相应制度进行处理,对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置。

第20篇:食源性疾病报告流程

食源性疾病病例/事件、疑似食源性 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流程

1、发现病例:临床医生发现与食品有关或怀疑与食品有关的感染性或中毒性病例。

2、填写报告卡:临床医生根据食源性疾病病例或事件定义诊断病例或事件,及时填写《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或《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

3、报告:

1)临床医生将“表”或“卡”及时送交院感科(正常上班时间)或电话通知(节假日、休息时间)。

2)院感科工作人员接到食源性聚集性病例(食源性疾病暴发),立即报告市卫计局、市疾控中心及中心主管领导;接到《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立即报告中心主管领导,并在会诊确认后1个工作日内将《疑似食源性异常病例/异常健康事件报告卡》及病历复印件送交市疾控中心;接到《食源性疾病病例监测信息表》即食源性疾病个案在24小时内完成网络报告。

食源性疾病岗位职责
《食源性疾病岗位职责.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