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专硕349药理学大题小结

发布时间:2020-03-03 04:36:2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请列出作用于RAAS各个环节抗高血压药物的类别,举例说明各药物的作用特点。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renin-angiotensin system inhibitor) ACEI 卡托普利

AT1阻断药(ARB) 氯沙坦 肾素抑制药 雷米克林 ACEI特点:

1.肾血管阻力降低、肾血流量增加-肾病

2.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脂质代谢无明显影响-糖尿病 3.不产生耐受性、停药不反跳

4.抗心肌缺血与保护作用,防止心肌肥大与血管重构-左室肥厚,左心功能障碍、心梗 卡托普利(captopril,甲巯丙脯酸)

1.-SH对ACE直接抑制作用、自由基清除作用 2.起效快,口服易受食物影响

3.青酶胺样反应:如皮疹、瘙痒、嗜酸细胞↑、白细胞↓、淋巴结肿大、肝功能损害等。

AT1受体阻断药:氯沙坦(losartan)、缬沙坦(valsartan)、厄贝沙坦(irbesartan)、替米沙坦(telmisaryan)、坎地沙坦(candesartan) 强大 持久 与ACEI相比的优点

1.选择性强,不影响缓激肽系统

2.对AngⅡ拮抗更完全,对ACE途径及糜蛋白酶途径产生的AngⅡ均有作用 3.不良反应少:无咳嗽,无血管神经性水肿 氯沙坦(losartan)

1.对AT1受体选择性阻断作用 2.用于高血压治疗

3.增加肾血流量,促进尿酸排泄 4.逆转左室肥厚和血管增厚 5.不增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2抗高血压药物的分类和选用原则

分类

一、利尿降压药 氢氯噻嗪

二、钙拮抗药(CCB) 硝苯地平

三、抑制RAS药物 ACEI 卡托普利

AT1阻断药(ARB) 氯沙坦 肾素抑制药 雷米克林

四、交感神经抑制药 1.中枢性降压药 可乐定 2.神经节阻断药 美加明

3.抗NA神经末梢药 利血平、胍乙啶 4.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α1受体阻断药 哌唑嗪 β受体阻断药 普萘洛尔 α、β受体阻断药 拉贝洛尔

五、血管扩张药

1.直接扩张血管 肼屈嗪、硝普钠 2.钾通道开放药 二氮嗪、米诺地尔 3.其他扩血管药 酮色林

选用原则(见卷子)非选择性β

1、β2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propranolol)

各种程度原发性高血压,单用或合用伴高排血量、肾素水平高者、心绞痛、偏头痛、焦虑症 好 适用范围 ACEI:各型高血压

伴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左室肥厚,左心功能障碍、急性心梗高血压者---首选

β受体阻断药:轻、中度高血压,伴高肾素性、心绞痛、脑血管病、快速型心律失常者尤佳 非选择性β

1、β2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propranolol) 各种程度原发性高血压,单用或合用

伴高排血量、肾素水平高者、心绞痛、偏头痛、焦虑症 好 α、β-R阻断药--拉贝洛尔(abetalol)

适用于各种程度高血压及高血压急症,对血脂影响小,老年高血压患者使用安全 钙拮抗药:轻、中、重度高血压均有效

伴心绞痛、冠心病、外周血管痉挛性疾病、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哮喘及恶性高血压 3分别叙述卡托普利和普萘洛尔的降压机制 ACEI降压机制:(P405图30-1)

1.循环血液和组织部位AngII生成↓ 2.缓激肽降解↓

3.减弱AngⅡ对交感突触前膜AT1受体作用,NA↓ 4.防止血管平滑肌增生和血管重构 5.肾脏AngⅡ↓-醛固酮↓ β受体阻断药降压机制:

(-)心脏β1--心率↓,心力 ↓,输出量↓ (-)肾脏β1--肾素分泌 ↓,RAS↓ (-)中枢β受体--外周交感张力↓

(-)交感突触前膜β2受体--正反馈-NA分泌↓ (+)前列环素生成

补充:利尿药--噻嗪类(降压)

降压机制:1.早期:排钠利尿 减少细胞外液和血容量

2.长期应用:排钠→ Na+↓ → Na+-Ca2+↓ → Ca2+↓血管平滑肌舒张

临床应用:1.单用作为轻度高血压首选药 2.与其他药物合用治疗各期高血压 3.伴氮质血症或尿毒症肾功不全--高效利尿药 降压作用温和、持久;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

剂量应尽量小,<25mg,2~4W达效,限制钠盐摄入 不良反应:1.电解质紊乱K+↓、Na+↓、Mg2+↓、Cl+↓ 2.血糖↑ 糖尿病患者禁用 3.血脂↑尿酸↑

注意:合并留K+利尿药或ACEI 4阿托品

M胆碱受体阻断药

阿托品对M

1、M

2、M3都有阻断作用。 【药理作用】

·腺体>平滑肌>心脏>眼部>血管>中枢 ·阻断M >N1>>>N2受体 【作用机制】

·阿托品为竞争性M胆碱受体阻断药。

·对M胆碱受体有高度的选择性及有较强的亲和力,阻断Ach对M胆碱受体的激动作用。阿托品与M胆碱受体结合后内在活性很小,一般不产生激动作用。

·阿托品对M胆碱受体亚型的选择性较低,对M

1、M

2、M3受体均有阻断作用。 ·大剂量阿托品对N1(神经节)胆碱受体有阻断作用。 ·阿托品对Ach的生物合成、贮存、释放过程均无影响。

1、腺体

·阿托品阻断M胆碱受体抑制腺体分泌, ·唾液、汗、>呼吸道、泪>胃液>>>胃酸

2、眼 (1)扩瞳

(2)眼内压升高 (3)调节麻痹

睫状肌M受体阻断,睫状肌松弛而退向外缘,致使悬韧带拉紧,晶状体变扁平,屈光度减低,近物模糊,远物清楚称调节麻痹。

3、平滑肌

·阿托品阻断平滑肌的M受体,对多种平滑肌产生松弛作用 (1)胃肠平滑肌:抑制胃肠平滑痉挛,缓解胃肠绞痛。

(2)对尿道平滑肌及膀胱逼尿肌也有松弛和降低张力的作用。 (3)阿托品对胃肠括约肌的松弛作用 ·胃肠>膀胱>胆、尿道、支气管、子宫

4、心脏 (1)心率

·心率减慢:作用短暂。

·阿托品可阻断突触前膜M1受体,促进Ach的释放所致(突触前膜M1受体激动时负反馈抑制 Ach的释放)。

·心率加快:阿托品心率加快作用比较明显,心率加快作用取决于迷走神经的张力。阿托品阻断心脏的M2受体,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

(2)房室传导:解除迷走神经对心脏的抑制作用,使房室传导加快。

5、血管与血压

大剂量阿托品可解除小血管痉挛,改善微循环。阿托品对皮肤血管扩张作用明显,出现潮红、湿热。 ·阿托品的血管扩张作用与M受体阻断无关

6、中枢作用

·较大剂量(1~2mg)可兴奋延脑呼吸中枢和大脑皮层。此作用可用于有机磷中毒呼吸抑制作用的解救。

·中毒剂量(10mg)可出现明显中枢中毒症状,如烦躁不安,多言,幻觉,运动失调,惊厥等。 【临床应用】

1、解除平滑肌痉挛,与杜冷丁合用治疗胆绞痛、肾绞痛

2、抑制腺体分泌

(1)用于全身麻醉给药

(2)用于严重的盗汗及流涎症

3、眼科

(1)虹膜睫状体炎 (2)验光配眼镜 (3)眼底检查

4、心动过缓及房室传阻滞

5、抗感染性休克

6、解除有机磷酸酯中毒 【不良反应】

1、口干、皮肤干燥(0.5mg),心率加快、瞳孔散大、视力模糊(1mg)。

2、阿托品中毒(5~10mg),致死量:成人80~130mg,儿童10mg。 【禁忌症】 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者禁用阿托品。 5吗啡

吗啡(morphine) 【药理作用】

一、中枢神经系统

1、镇痛 强大,对各种疼痛有效,特别对持续性慢性钝痛效果好,与全身麻醉药镇痛不同,即在镇痛的同时,意识清楚,听觉、视觉及触觉等不受影响。

2、镇静(欣快感) 主要是病人情绪上的改变,由此消除病人对疼痛的焦虑、紧张和恐惧,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并在外界环境安静情况下诱导入睡。并可产生强烈愉悦的漂浮感(欣快感,euphoria)。分别与边缘系统和蓝斑核有关。

3、抑制呼吸 治疗量即可抑制呼吸中枢,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CO2敏感性。对桥脑内呼吸调整中枢也有抑制作用。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4、镇咳 延脑孤束核(舌咽、迷走N的中枢核),抑制咳嗽反射,镇咳强。

5、催吐 作用延脑极后区,女性敏感。

6、缩瞳 中毒时呈针尖样瞳孔,与中脑被盖前核有关。

二、平滑肌兴奋作用 ·胃肠道平滑肌张力增加:使肠道推进性蠕动减弱;抑制消化液分泌,中枢抑制便意迟钝,导致便秘。 ·支气管平滑肌张力增加:大剂量是促组胺释放,收缩支气管,诱发哮喘。支气管哮喘禁用。 ·括约肌张力增加:胆绞痛、肾绞痛选用吗啡+阿托品 ·膀胱括约肌张力增加:导致排尿困难。

三、心血管系统

吗啡可引起组胺释放和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血管(小A、小V),使血压下降(体位性低血压),四肢温暖。CO2积聚,扩张脑血管,使颅内压增高。

四、免疫系统

吗啡对细胞性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其机理与激动μ受体有关,抑制T细胞增殖,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NO释放。 【作用机理】

激动中枢阿片受体有关。70年代证实中枢存在阿片受体,后随研究的深入发现不同脑区存在阿片受体不同亚型(μ、κ、δ等),其效应不同。

镇痛部位:第三脑室周围灰质阿片受体与镇痛有关。镇痛作用机理:吗啡(阿片类药物)通过与不同脑区的阿片受体结合,激动阿片受体,摸拟内源性阿片样物质作用而发挥镇痛效应。 【临床应用】

1、镇痛 适用剧痛,包括严重创伤,烧伤,枪伤及晚期癌肿疼痛。心梗时血压正常才能使用。

2、心源性哮喘 由于左心衰突发性急性肺水肿而引起呼吸困难,综合治疗包括:强心苷、氨茶碱、利尿及吸氧外,静注吗啡可产生良好效果。

机理:①扩张外周血管,减轻心脏负荷,促肺水肿液吸收。 ②镇静(欣快),消除紧张、焦虑、恐惧情绪。 ③降低呼吸中枢对CO2敏感性。

对心源性哮喘伴休克昏迷和严重肺功能不全者禁用;支气管哮喘禁用。

3、非细菌感染性腹泻 阿片酊或复方樟脑酊。 【不良反应】

1、成瘾 (生理、心理依赖)认为与神经组织对吗啡产生适应性有关。一旦停用吗啡,阿片受体既无吗啡占领,又无阿片肽(长期应用反馈抑制,内源性阿片肽减少)结合,戒断症状产生(流涕、哈欠、惊厥、BP↑、大小便失禁等)。与蓝斑核异常放电有关,该核团主要由NA能神经支配,阿片受体密集。

2、呼吸抑制 老人、儿童、呼吸系统疾患病人禁用。

3、便秘 胃肠道蠕动抑制。

4、体位性低血压

6举例说明利尿药的作用机制

常用药物按效能和作用部位的分类

★高效利尿药: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髓质部和皮质部,如呋塞米、布美他尼、依他尼酸等 ★中效利尿药:作用于远曲小管初段,如噻嗪类和氯噻酮 ★低效利尿药:作用于远曲小管后段和集合管,包括螺内酯和氨苯蝶啶等留钾利尿药和碳酸酐酶抑制药乙酰唑胺。

(一)高效利尿药 呋塞米 机制:抑制肾小管髓袢升枝粗段Na+-K+-2Cl-同向转运系统,妨碍NaCl的重吸收,抑制了肾的稀释功能、浓缩功能;

(二)中效利尿药 噻嗪类

机制:作用于远曲小管近端,干扰Na+-Cl-同向转运系统,减少NaCl和水的重吸收。 促进远曲小管Na+-K+交换,K+排泄↑。

(三)低效利尿药 螺内酯(安体舒通)

机制:作用于远曲小管。螺内酯是醛固酮的竞争性拮抗药。螺内酯可与醛固酮竞争醛固酮受体,最终阻碍醛固酮-受体复合物的核转位,对抗醛固酮诱导蛋白(AIP)生成,从而抑制Na+-K+交换,减少Na+的再吸收和K+的分泌,表现出排Na+保K+作用 7抗心律失常药 奎尼丁

广谱抗心律失常药,治疗各种心律失常,可口服或注射。 药理作用

1降低自律性:抑制Na+内流-4相除极速率慢-自律性降-抑制异位起搏点 2减慢传导:抑制0相Na+内流-传导变慢-单向变双向传导阻滞-消除折返激动

3绝对延长有效不应期:抑制3相K+外流-ERP和ADP均延长(EPR更明显)-中断|预防折返 4抑制心肌收缩力(弱)

5其他:抗M胆碱;α受体阻断作用 临床用途

各种快速型心律失常 不良反应

1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等

2心血管反应 低血压-阻断α受体并抑制心肌收缩所致

各种心律失常:减慢心室内传导,引起心动过缓-“奎尼丁晕厥” 3栓塞:心房附壁栓子脱落

4金鸡纳反应:耳鸣、听力减退、复视、神志不清、谗妄 5其他:长期可导致血小板减少、出血 8强心苷(cardiac glucosides) 强心苷是一类选择性作用于心肌,增强心肌收缩力的苷类化合物,主要用于治疗CHF及某些心律失常。 ·药理作用

1、正性肌力作用

① 提高心肌收缩最大张力及心肌最大收缩速率,使心肌收缩有力敏捷。 ② 增加CHF心脏的心搏出量

对正常心脏有正性肌力作用,但同时有收缩血管,提高外周阻力作用,心搏出量不增加。

对CHF者,产生正性肌力作用后,通过直接与间接反射作用,消除了过高的交感神经张力,无明显的外周血管收缩作用,心搏出量增加。

同时心率减慢,使舒张期相对延长,回心血量增加,心搏出量也增加。 ③ 减少CHF心肌耗氧量

影响心肌氧耗量的主要因素:心室壁肌张力(或心室容积);心肌收缩力;心率 心室容积变化最重要。

正常心脏因药物加强心肌收缩性,心肌耗氧量增加。

CHF心脏,由于搏出量增加,室壁肌张力下降,使心肌氧耗量降低的程度超过正性肌力所增加的耗氧量,加上负性频率作用,因此心肌总耗氧量明显下降。

2、负性频率作用

CHF时,主动脉窦弓感受器细胞的Na+,K+—ATP酶活性增高,使细胞膜呈超极化状态,主动脉窦弓反射失灵,使交感神经活性及RAAS功能提高,心率加快。 ·强心苷的负性频率作用

①正性肌力,使心搏出量增加,反射性降低交感神经活性。 ②直接抑制Na+,K+—ATP酶,敏化感受器,恢复窦弓反射。 ③兴奋迷走神经中枢,提高迷走神经的兴奋性。 ④敏化窦房结对乙酰胆碱的反应。 ·心率减慢对衰竭心脏的益处 (1)增加舒张期回心血量,使心输出量增加 (2)增加冠脉血流量 (3)降低心肌耗氧量 (4)有利于心脏休息

3、对神经内分泌的影响

⑴ 降低血浆肾素活性,继而降低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 ⑵ 降低血浆中NA浓度。

⑶ 促进心房细胞对心钠素(ANF,有排钠利尿,扩张血管的作用)的分泌。

·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作用是洋地黄对CHF的疗效胜过其他正性肌力药的主要原因。

4、对心脏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1)对自律性的影响

①降低窦房结的自律性,减慢窦性频率。

加强迷走神经活性,加速K+外流,使最大舒张电位(MDP)负值增大,加大与阈电位的距离,使窦房结的自律性降低。 ②提高蒲氏纤维自律性。

直接抑制Na+,K+—ATP酶,导致细胞内缺K+,使MDP负值减小,提高自律性,可引起各种异位节律。 (2)减慢房室结传导速度

①兴奋迷走神经,可减慢Ca2+内流,使房室结去极缓慢而减慢传导。

②抑制Na+,K+—ATP酶,使细胞内失K+,MDP减小,去极速度减慢,房室结传导速度减慢。 (3)缩短心房、蒲氏纤维有效不应期

①增高迷走神经活性,使K+外流加速,缩短心房有效不应期。

②直接抑制Na+,K+—ATP酶,使MDP减小,缩短蒲氏纤维有效不应期。

5、对心电图(ECG)的影响

治疗量强心甙最早使心电图的T波变化,表现为T波幅度变小、波形压低、双向甚至倒置。S-T段降低呈鱼钩状。随剂量增加,P-R间期延长,反映房室传导减慢,Q-T间期缩短,是蒲氏纤维和心室肌有效不应期缩短及动作电位时程缩短引起的,R-R间期延长是心率减慢的反映。中毒量强心甙可引起各种心律失常,心电图也出现相应变化。

6、对血管的作用

对动脉和静脉均有直接收缩作用。使正常人全身血管阻力提高23%。

对CHF者,因降低交感神经活性作用超过直接收缩血管的效应,使血管阻力下降,心输出量增加,动脉压不变或略升。

7、利尿作用

抑制肾小管细胞膜Na+,K+—ATP酶,产生较弱的利尿作用。

CHF患者用药后,心输出量增加,使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利尿作用明显。

8、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中毒时,可激动延脑极后区催吐化学感受区的多巴胺D2受体,引起呕吐,可被氯丙嗪对抗。严重中毒时,可引起精神失常、谵妄、甚至惊厥。中毒时,通过中枢和外周作用,明显增强交感神经活性,是诱发心律失常的神经性因素。

·CHF时,心肌细胞内Ca2+代谢异常

①肌浆网摄取、储存Ca2+能力降低,去极化时肌浆网向胞浆释放的Ca2+量减少。 ②心肌细胞膜β受体下调,使配体控制性钙通道开放减少,Ca2+内流减少。 ③肌钙蛋白与Ca2+结合障碍,启动的收缩单位减少。 胞浆内可利用的Ca2+量减少,心肌收缩力减弱。 ·正性肌力作用机制

强心甙能特异地与心肌细胞膜Na+,K+—ATP酶结合。治疗量时,部分抑制酶的活性(约20%),使Na泵失活,细胞内Na+增多,K+减少。再通过Na+-Ca2+双向交换机制,使细胞内Ca2+量增加。 ·强心甙中毒的作用机制

中毒时,严重抑制Na+,K+—ATP酶,使细胞内Na+、Ca2+明显增加,K+明显减少。 过量的Ca2+可诱发Na+内流,引起后去极,导致心律失常。 细胞内明显缺钾,可减小静息电位或最大舒张电位,使心肌细胞自律性增高,传导速度减慢,也易致心律失常。 ·临床应用

1、慢性心功能不全

①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前四种属于心功能不全)疗效较好。 对伴有心房纤颤、心率快的心功能不全疗效更佳。

②甲状腺功能亢进、严重贫血、维生素B1缺乏(前三种属于心功能不全) 心肌能量代谢存在障碍,强心甙不能改善能量的产生,疗效较差。

③肺源性心脏病、严重心肌损伤、活动性心肌炎(前三种属于心功能不全) 疗效较差。因常伴有心肌缺氧,能量代谢障碍。

缺氧使血中儿茶酚胺增多,并伴有细胞内缺钾,易致强心甙中毒。 ④对缩窄性心包炎、严重二尖瓣狭窄等所致的心功能不全无效。

因为左心室舒张充盈受到限制,不能增加心输出量,还可增加心肌耗氧量,使病情恶化。 目前,虽然出现许多非强心甙类药物,但都不能代替洋地黄的地位。

洋地黄疗效肯定,使用方便,长期用药疗效不减,尤其是具有神经内分泌调节作用,仍是治疗心衰最常用的药物。

2、心律失常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提高迷走神经活性,使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停止。

室性心动过速不宜使用强心甙,否则可增高异位节律点兴奋性,有致心室纤颤的危险。 (2)心房纤颤

心房纤颤时,频率可达每分钟400-600次,心房过多冲动传到心室,引起心室频率过快,妨碍心脏排血,导致严重循环障碍。

强心甙间接兴奋迷走神经,直接抑制房室传导,延长房室结ERP,使过多心房冲动不能通过房室结传入心室,减慢心室频率,改善循环。 (3)心房扑动

心房扑动时,心房发出的异常冲动比心房纤颤少(250~300次/分),但冲动强而规则,更易传人心室,使心室频率快而难以控制。

强心甙能不均一地缩短心房不应期,引起折返激动,使心房扑动转为心房纤颤,然后发挥治疗心房纤颤作用。

·不良反应及其防治

强心甙安全范围小,治疗量接近中毒量的60%,容易引起中毒,发生率高达20%。 采用逐日给恒定剂量的地高辛后,中毒发生率明显下降。

(1)消化道反应 中毒早期较常见,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

应注意与强心甙用量不足,心功能不全未被控制所致的胃肠道症状相鉴别。 (2)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及视觉障碍

眩晕、头痛、疲劳、失眠、谵妄等。黄视症、绿视症、视物模糊等。 (3)心脏反应

①异位节律点的自律性增高

室性早搏,最多见,最早出现,约占心脏反应的33%。 房性或室性心动过速,严重者可发展为室颤而死亡。 ②抑制房室传导,轻者部分阻滞,重者完全阻滞。

③降低窦房结自律性,引起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少见,仅占2%。 ·中毒的防治 (1)预防

避免诱发中毒的各种因素,如低血钾、高血钙、低血镁、缺氧。

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根据年龄、体重、肾功能状态、合并症、血药浓度监测来制定。 识别中毒的早期症状,如频发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缓、色觉障碍等,一旦出现应及时停药。 (2)治疗 轻度快速型心律失常,可用氯化钾治疗。

肾功能不全、高钾血症及严重房室传导阻滞者不宜用钾盐。 (2)中毒的治疗

重症快速型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二联律等),用苯妥英钠或利多卡因。 苯妥英钠还能使与酶结合的强心甙解离,恢复Na+,K+—ATP酶活性。 利多卡因主要用于室性心动过速。

传导阻滞、窦性心动过缓用阿托品治疗。 9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

曾作为扩血管药用于CHF的辅助治疗,使用后发现疗效明显优于其他扩血管药。现为CHF治疗的首选药物之一。

临床试验证实,长期使用ACEI:缓解CHF患者症状;改善血流动力学及左心室功能;提高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逆转左心室肥厚;降低病死率。 ·治疗CHF的作用机制

阻止循环及局部组织中AngI转化为AngⅡ,使AngⅡ生成减少,产生一系列效应:

1、改善血流动力学

① 血管舒张,血管阻力降低,减轻心脏后负荷。

② 减少醛固酮分泌,减少水钠潴留,降低血容量,减轻心脏前负荷。 ③ 使突触前膜释放NA减少。

④ 降低血中儿茶酚胺水平,使CHF患者下调的β受体上调,使受体数目恢复正常。 ⑤ 抑制心肌肥厚和心室与血管的重构。 ·心肌肥厚的病理机制

CHF时,在各种激活的神经内分泌因素作用下,心肌超负荷工作,使心肌细胞内多种原癌基因被激活并表达,促使心肌细胞生长、增殖,使心脏明显肥厚增大。

随着心肌进一步肥厚并纤维化,使心肌缺血、缺氧和能量供应障碍,引起心肌细胞死亡,使心肌收缩成分减少,导致心衰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心脏的重构(心肌构型重建)

心肌发生肥厚时,心肌间质细胞也增生,如成纤维细胞、胶原细胞、血管细胞等,致使间质纤维化、室壁硬化、心脏偏心肥厚等。这一过程称为心脏的重构(构型重建),伴有左心室形态结构的改变和心肌机械功能的减退,使心衰进行性恶化。

·临床应用:治疗CHF,常与强心苷、利尿药合用,作为综合治疗措施之一。

·不良反应:ACEI的缺点是缓解症状较慢,有低血压、肾功能减退(肾动脉狭窄、肾移植等病人)、呛咳、高血钾等不良反应,停药者达17%一22%。

·常用药物: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地拉普利、雷米普利、赖诺普利。 10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抗菌作用机制

G+ 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又称粘肽,约占细胞壁的65%~95%。粘肽的合成需要粘肽合成酶的参与,粘肽合成酶又称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β-内酰胺类抗生素能抑制粘肽合成酶,阻碍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使细胞壁缺损,由于细胞内存在高渗透压,细胞外水分不断渗入,导致菌体肿胀破裂死亡。

繁殖期的细菌需要合成大量细胞壁粘肽,因此青霉素对繁殖旺盛的细菌作用强,对已经合成了细胞壁处于静止期的细菌作用弱。

人和动物没有细胞壁,青霉素对人和动物毒性很小。 细菌的耐药性

抗菌药物与细菌多次反复接触后,细菌对该药的敏感性降低甚至消失,称为细菌的耐药性。 细菌对某种抗菌药产生耐药性后,对未接触过的其他抗菌药也具有耐药性,称为交叉耐药性。 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1、多数细菌对青霉素不易产生耐药性,但金黄色葡萄球菌在与青霉素反复接触后,由染色体或质粒介导产生β-内酰胺酶,能使青霉素的β-内酰胺环裂解而失去抗菌活性。

2、细菌PBPs数量减少或与药物亲和性下降,使青霉素失去靶位。

药理学重点大题总结

药理学考试大题总结

药理学小结

药理学小结

专硕心得

药理学总论小结

专硕讲座心得体会

专硕实践报告

专硕实践总结报告

学硕和专硕区别

专硕349药理学大题小结
《专硕349药理学大题小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