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地理会考总结

发布时间:2020-03-04 01:34:0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人口的增长过程

一.人口增长率 = (出生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 人口增长率 = (机动变动人口+自然变动人口)/总人口 二.世界人口经历的三个时期

1.公元前8000年至1770年,工业革命之前为第一个时期 2.1770年至1950年为第二个时期

3.1950年以后为第三个时期(至2005已达64亿)

三.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是衡量人口自然变动的三个基本指标 四.工业化之前为人口的低增长期特征:高出,高死,低自

工业化初为人口高增长阶段,其特征:高出,死急降,自上(目前的发展中国家) 工业化中后期人口增长率下降阶段,其特征:出急降,死慢降,自降(目前中国) 后工业化时期人口处在低增长阶段,其特征:低出,低死,低自(目前欧洲)

人口构成(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等方面)

一.人口的年龄过程反映了一国之中的各年龄层的人口。

(少儿多,发展潜力大,社会负担重)

(中年龄层人多,则劳动力丰富,就业压力大)

(老年居多,社会福利以及生活水平高,社会负担大) 二.人口的性别构成指一国男女比例

通常以100女对饮的男人指数 其将影响婚姻,家庭,社会稳定。

三.人口的职业构成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鹅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 四.人口的文化构成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科学文化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 五.人口金字塔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增长,稳定,缩减型

人口问题

一.当65岁以上老年人占到社会比重的7%以上则可以定义为老龄化社会 10%以上则是严重老龄化

二.老龄化的出现:直接原因:医疗水平,生活环境;

间接原因:生育观念的改变

三.补救措施:鼓励生育,接纳外来移民 四.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的太快带来的压力 表现:高出,高自,少儿比例大

影响:就业资源环境等压力生活环境受到威胁 措施:控制人口生长

我国人口国情和人口政策

一.20世纪70年代开始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二.我国人口问题:1.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

2.人口素质有待提高,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3.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

4.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问题

人口分布与人口迁移

一.目前的三种趋势:1.向平原集中 2.向沿海集中 3.向城市集中(4.想气候适宜区) 二.人口密度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世界有四大人口稠密区:

1.东亚

2.南亚(印,孟等)

3.西欧

4.北美东部(加南美东)

三.1.水资源对人口的分布也有着重要影响;

2.平原也是人们向往的适宜居住区

3.人口分布还受社会经济条件(集中于城市)4.有一定的历史原因(四川等) 四.我国的人口分布

1.特征:东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多,高原山地少;湿润地区多,干旱地区少

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交通发达地区多,交通闭塞的地区少 2.黑河——腾冲(胡焕庸线),我国人口分布线,东边占96%

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1.劳务迁移: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向发达国家转移等

2.难民迁移:由于战争或者自然灾害中受到威胁的人口转移到安全地区域

3.智力迁移:主要指发展中、欠发达国家的科技人才向发达国家转移

有利:a.对发达国家而言:增强了国家的实力,节约了基础教育经费

b.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增加了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促进科技发展

有弊: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人才的流失使其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实力差距拉大

4.其他集中人口迁移的形式:a.资源开发吸引的移民

b.大型基础设施建引起的迁移 人口容量:

1.定义:单位地区单位时间有合理生活水平的人口;强调物质,精神和未来发展的可能

2.影响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a.自然资源和环境(西部生态脆弱,水少等因素)

b.科技水平

c.地区开放程度(对外的交往,经济发展等)

d.人均资源的消费水平(其消费水平与人口容量成反比)

人口素质构成

一.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素质等综合特征

二.1.思想道德素质:受到:意识形态,国家制度,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等多方面影响

2.科学文化素养:受到:教育程度,技术训练等方面的影响

3.身体素质:受到:生活水平,医疗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等方面的影响 三.我国人口素质的的提高有赖于国家对“科教文卫”的大量投入。

城市

一.城市的基本特征

1.城市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

2.城市的基本特征:人口和经济活动高低集中,人口密度极大,产生了集聚效应

3.产生结构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

4.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达 二.城市土地利用的结构空间

1.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是城市徒弟利用的主要类型。

2.影响地价的最主要的因素是:a.距离市中心的远近b.交通是否便捷

3.商业在城市中心可以创造高额利润,能够支付高额地价,单位面积效益高。 三.城市功能分区

1.商业区:a.各种商业街和购物中心组成

b.位于中心(市,区)

c.交通便捷人流量大。

2.居住区:a.交通较方便

b.据环境适宜

c.污染要少

3.工业区:a.交通比较方便

b.土地资源充足

c.分布外围,远离居民区

4.风景区:a.临海,临江,临山的地区

b.自然资源或文人旅游景点,旅游区

5.文教区: a.文化机构,高等院校的集聚地区

b.通讯向交通条件要好

6.各种功能分区是以主导用途为主的相对划分,应该因地制宜,合理划分,利于发展

城市空间的结构差异

一.1.巨大的城市有一个或多个城市副中心

2.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承担分工。 3.城市空间的拓展:a,延线性拓展,如沿江河

b.延山地型拓展,如大山

c.沿平原,中间向四周均匀拓展d.以港口为中心向内陆腹地发展

城市体系和城市群

一.城市体系:1.世界城市:纽约东京伦敦

2.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香港,新加坡,巴黎,布鲁塞尔,多伦多等

3.全国性中心城市:北京上海

4.跨省区的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武汉天津大连沈阳等

5.省会城市和省区主要城市:三个特例:a.吉林的长春吉林

b.山东的济南青岛c.内蒙的呼和浩特和包头

6.省区内的区域中心城市:浙江嘉善,江苏昆山等。

7.县级中心城市:浙江的嘉善,江苏的昆山

二.城市等级的划分:人口500万以上为超大城市,人口100万以上的为特大城市

人口50-100万的为大城市,人口20-50万的为中等城市 三.城市群: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城市集聚的效应

1.特征 :a.具有一定的数量,高度密集不同等级类型的城市

b.若干特大城市为核心

c.城市之间有着内在联系

2.形成条件:a.优越的地理位置合时宜的自然条件

b.社会经济发达,人口密集

c.交通通讯发达,对外联系便捷

3.城市群社会经济发达,经济效益高,对地区经济有调节作用

4.世界六大城市群:a.纽约为中心——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b.芝加哥为中心——北美五大湖沿岸城市群

c.东京为中心——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d.伦敦为中心——英国城市群

e.巴黎为中心——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f.上海为中心——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城市化

一.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

二.1.城市化的发展:a.到1800,世界上只有北京一个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

b.到1900年世界上有十三个人口过百万的大城市

C.20世纪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进程达到了顶峰) 2..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3.当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a.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 b.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c.出现城市群,产生集聚效应

d.世界城市化的主流由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4.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表现:

a.城市区域经济增长中心

b.城市市区与服务中心

c.城市化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现代化 ,第二三产就业的集聚地

d.城市化带动了农村现代化

e.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志

5.郊区化与逆城市化

郊区化:

a.郊区化是中心城区人口像城市郊区迁移的过程

b.出现的原因:市中心人口过于密集,土地的置换(旧换商)

环境等方面变得恶劣

c.其表现:城市用地扩张,城市人口减少,中心城区向外拓展

逆城市化:a.大城市人口向周边小型城市或乡村地区的迁移的过程

b.出现的原因:大城市中的居民对居住的环境要求越来越高

发达国家的乡村地区和小城市的基础物质,设施完善

私家车的普及和交通的便捷

郊区化和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倒退,更不是城市化乡村化,而是城市化的一个过程

城市问题

1.环境问题 (当前最主要的四类垃圾:空气,水,垃圾,噪声污染)

2.交通问题

3.居住问题

4.社会问题

城市问题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产业区位于分布

一.农业区位条件:指影响农业区位布局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1.自然因素:a.气候——品种,生长期,熟制,水分

b.地形:土壤的差异,梯田(坡度要适宜)等

2.社会经济因素:a.农业科技影响农业生产方式(机械,技术)

b.市场需求影响着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布局

c.交通运输影响着农业物资的运送和输出

二.美国乳畜带的区位条件(分析):

1.自然:纬度较高,适宜牧草;土薄而贫瘠

2.社会:a.有着巨大的消费市场(城市群在此附近)

b.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农科发达,经验丰富(外来人才的引进)

c.有着方便的交通 三.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水田农业:定义:降水和热量丰富,水源充足,种植水生作物为主的农业(水稻等)

a.其表现:人均耕地面积少;以家庭单位为经营方式,生产规模小;

属于自给性消费(种多少吃多少),所以商品率较低;

以手工劳动为主,农业机械化和农科技术水品较低;

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b.分布:亚洲东部南部温带地区;季风气候区

2.旱作农业:a定义:在干旱或者半干旱,半湿润的地区

b.主要经济作物:小麦为主,后玉米高粱等

c.分布:秦岭淮河以北为主

3.牧场畜牧业:围栏放牧,经营规模大,专业化的商品专业化和商品化程度高

a.,分布:新西兰,阿根廷,美国,澳大利亚等

b.例子 :新西兰——世界上最重要的畜牧业

国家

新西兰——经营规模小,机械水平化高

4.游牧畜牧业:通过放牧以适应降水不足的干旱地区的一种自给农业

A.在不同的地区所放牧的牲畜也不同

B.我国有:内蒙,西藏,青海,新疆四大牧区

C.北非西亚的骆驼,绵羊山羊;中亚的马;东非的牛为主

5.商品化混合农业:在一定的农业区域范围内,种植业与畜牧业的有机结合

A.分布:北美东部;中、西欧;澳大利亚东南和西南部

B.谷物种植和牲畜饲养的结合

C.生成的原因:美国: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

交通便利,农业生产的规模大,农机水平高

世界上最发达的商品化混合农业区

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所在地

草场众多,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高

澳大利亚:其南部有很多草原,以家庭农业为单位

农场规模大,机械化商品水平高

农与牧时间交错, 分开进行,资源充分利用 6.地中海型农业:

A.分布:地中海地区(南欧,北非,西亚,美洲西海岸部分地区)

B.气候:气候炎热,夏季气候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C.主要种植:小,大麦等谷物;抗旱耐热的经济作物(无花果,油橄榄等)

D.特点:农业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

7.热带种植业农业:

A.分布: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部分热带地区;我国西南部,南部

B.特点:种植业式农场为主,种植热带作物

8.其他农业类型地区:寒冷地区的狩猎也和驯鹿业;热带的狩猎也和迁移农业

城郊农业

一.1.定义:以城市为依托,适应城市市场需要,以适应鲜活农副产品为主的的商品性农业

2.特点:a.产品品种多,生产周期短,商品率高

b.形成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相结合的营销体系,生产效率高

C.在布局上呈环状结构 二.城市农业的发展:

1.大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生产技术水平都较高

2.城市自身农副产品需求量巨大

3.城郊农业从单一的功能向经济,生态观光休闲等多功能发展

现代农业

一.农业发展阶段:

1.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

2.原始农业:极简单的技术和工具,生产水平和效率低(目前土著仍有)

3.传统型农业:犁耕,有机肥;产量高,劳动生产率低商品率低(目前发展中国家)

4.现代农业:化肥,农药,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作物产量

(不仅农科农机水平高,也应该资源利用高,环境友好型等)

工业区位与工业区

一.影响工业区分布的主要因素

1.能源和矿产资源:是工业发展的基本保证,目前现代农业对此依赖下降

2.环境条件:对工业区为的影响:a.工业对环境的要求(自然条件)

b.环境对工业的影响

3.交通运输:运费是生产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故其选择的位置重要

4.市场:工业生产实现价值的场所

5.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素质,价格等是工业分布的重要前提

6.科学技术:对科技含量较高的工业生产来说是其发展的保障

7.集聚:工业企业在分布上的一种特点

好处:a.可共同利用土地资源和基础设施以降低成本

B.企业间互相交流,沟通信息方便以促进技术更新

8.土地价格:城市工业分布多位于地价较为便宜的地方 二.上海宝钢:1.交通运输:位于上海(长江口,吴淞口等),运输成本较低

2.能源矿产:从澳大利亚,巴西进口优质铁矿,提高生产效益

3.环境条件:a.临江而建,,污水不影响市区;

b..废气的排放不影响市区(东北角垂直于季风风向)

4.市场:a.位于长江三角洲内(钢铁工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发展市场

5.上海市是我国沿海地区的老钢铁工业基地,原来就有着很多钢铁厂

6.劳动力:上还有一批高素质产业人员和技术人员,有着雄厚的人力资源

7.科学技术:上海拥有众多科研单位,知识技术密集,可促进其技术发展

8.土地价格:上海土地资源紧张,古建在郊区以节约地价 三.不同的工业产业的区别:

1.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等因原料运输成本较高故工业区应该接近原料产地

——原料主导型工业

2.有色金属冶炼等——能源主导型产业

3.家具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等因不变运输所以靠近消费菜市场

——市场主导型产业

4.纺织工业,电子装配的工业因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接近劳动资源丰富地区

——劳动力主导型产业

5,电子飞机等精密制造业需要技术要求故健在高等科技强的地区

——技术主导型产业 四.农业区位的变化:

1.工业区位的变化对传统型工业区为因素以来有所减弱 2.现在工业区位(多位发达国家)的选择已经突破国界: 3.A.由于交通运输的发展,跨国公司大量增加

B.资源型产业越来越多的利用他国资源

C.科技通讯因素比重正在逐步增加,只是人才成为主要因素

D.技术密集型工业区位更多的选择考虑只是技术集聚等区位因素

五.世界主要工业区:

1.北美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世界最大工业区

a.煤铁资源丰富

b.交通便利 c.技术发达

d.人口密集,

2.西欧工业区:西欧,现代工业的发祥地,煤铁资源丰富,劳动力质量高 3.东欧工业区:基础工业实力雄厚,资源密集型重工业地区

4.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分布在日本太平洋沿岸。临海工业地带,技术密集型产业 5.亚洲东部沿海工业区:韩国东南沿海到中国东部沿海至东南亚部分国家

六.我国主要工业区

1.辽中南工业区,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以重工业为主

2.京津唐工业区,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交通便捷,技术实力雄厚

3.长江三角洲工业区,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和效益最好的综合性工业区(技密)

4.珠江三角洲,我国最具经济活力和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七.高新技术产业区位:

1.技术产业高,科技精英多美高新技术产品具有“轻,小,精,贵”的特点

技术集聚程度人才信息环境交通通讯等因素的影响力增强

2.如:美国硅谷,日本筑波,英国剑桥的科学公园,俄罗斯西伯利亚科学城

3.北京的中关村:交通便捷,环境舒适,周边高等院校林立,科研院所密集

第三产业与经济发展(商业区位)

一.定义:第一类产业属于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以来较强的第三产业

第二类是对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来较强的第三产业

第三类是与城市的规模,发达程度以及在世界或者区域中的经济地位有关 二.上海:1.信息,金融,科技,商业等服务(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属于第三产业)

2.上海发展金融业具有的优势:

A.历史基础,B.人才基础 C.基础设施 D.经济腹地 三.商业区位的条件

1.交通:便于商品物资的集散,人流量大,消费市场大

2.人口:人口多,密度大,周转快,购销活动频繁,市场繁荣,消费者购买能力强 3.集聚:可以充分利用其基础设施,土地资源节约,成本降低,

扩大商业街的知名度,节约消费者的时间和交通费用,提高商业效益

a.综合性商业区,可以一次性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b.专业商业街,便于消费者比较

4.地价:a.单位土地面积收益较高,地租支付能力强

b.商业只有交通便利,人流密集

四.徐家汇:人口密度大,人均收入高,消费能力强,高档商品需求量大,交通便捷

(天钥桥路餐饮街,衡山路文化休闲街等) 五.上海的四个中心建设:经济,金融,航运,贸易中心。 六.不平衡的国际贸易:

1.国际贸易:通常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品,劳务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交换活动,

世界各国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国际市场进行的交易活动

2.不平衡表现出来的四个方面:a.国家之间贸易发展水平差异巨大

b.世界贸易市场大多在发达国家(NY为最大贸易中心)

3.世界贸易的商品结构差异大,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为低附加值物品,发达国家相反

4.发达国家制定严苛的“技术,卫生,包装”等标准以抑制发展中国家的商品的进口 六.WTO:通过谈判解决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众多的不合理和不公平现象的一个世界组织 七.2002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到世界第五,2006年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

我国正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移到技术密集型产业

八.世界主要区域贸易集团: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九.现代交通和运输与通信:

1.现代交通运输: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

正在向客运高速化货运物流化,大型专业化发展 2.海洋运输与国际贸易:(80%通过水运完成)

发展海洋运输的关键在于:a.建立海港

b.大型船舶和集装箱的运输

3.世界主要海港:a.荷兰鹿特丹(莱茵河和马斯河汇合处,内陆众多欧洲的门户)

b.日本的神户和横滨

b.新加坡

c.美国新奥尔良和纽约

d.中国的香港和上海

4.港口经济的大小取决于三个要素:a.地理位置 b.自然条件 c.港口腹的深度

5.世界主要航海线:a.北大西洋航线(主要从纽约到伦敦,世界运货量最大)

b.新加坡——斯里兰卡——亚丁——西欧

c.纽约——南美(巴西,阿根廷)等等

6.洋山深水港:其为国际航运中心,将带动物流业全面发展(上海:吴淞,芦潮,洋山) 十.现代通信:通信即信息传递和传播,缩短空间,节约时间,扩大联系,降低生产和流通的成本;电子商务带来了更多的贸易和投资机会,是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度增加,促进信息文化的交流,推动了经济全球户的进程。 十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1.产业结构的升级即:第一季的产业劳动力能生遇到高一级别的产业中转移

2.产业结构优化:通过市场机制和政府的政策调控,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

3.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第一产业比例过大,之后,第三产业逐步提高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产业结构多有雷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之势) 4.90年代后我国大多地区都实现了由自己地方特色的特色和优势产业

5.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方向:a.提高第一产业质量,稳步增加农业产量

b.调整提高第二产业比重加强基础工业的建设

C.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6.“候鸟经济”: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经济现象(纺织业)

地域文化

一.文化: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生产能力;物质精神财富的综合

1.物质文化:衣食住行等相关

2.非物质文化:a.制度文化:如:政,经,军,法等组织机构

b.精神文化(文化的核心):如:价值观,道德伦理,民族性格等 二.1.环境对文化的影响:物质文化具有强烈的依赖性,直接受环境条件的制约和影响

2.环境影响了产业的分布:农业主要受到水分热量土壤等影响

(东北杂粮,华北麦作,南方稻作,丘陵为经济作物,沿海捕捞业) 3.环境影响了社会生产发展水平

4.非物质文化与传统生活习惯和环境有关 三.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

1.民族:a.经济生活,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历史发展形成的社会共同体

b.民族是历史文化的产物(种族是科学生理上的差异) 2.各民族有自己文化习俗和民族精神

3.文化上先进与否的差是在自然社会环境中形成的 4.地域文化具有:地方性,民族性,民间性,传统性 四.民族的发展是各民族的文化交流,互相融合的结果

1.利于人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2.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3.利于促进当地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 4.利于保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五.文化的整合:指各个文化互相交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过程(与文化同化不同)

1.影响文化整合的因素:a.环境因素:自然环境是文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b.社会因素:与政治经济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

c.人口,民族迁移因素

d.时间因素(长期体验与融合)

e.文化自身的因素(各文化中的优秀部分) 六.世界文化圈:(文化圈的划分以文化发源地为中心,以民族单位进行组合)

A.西欧文化圈:西欧,北美,澳大利亚等地区 ;信仰基督教(新教天主教)

经济较为发达,西欧文化的发源地

B.东欧文化圈:以斯拉夫民族为主,受俄罗斯影响大,斯拉夫文化风景(如芭蕾)

C.东亚文化圈: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文化圈,深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儒家思想)

D.南亚文化圈:包括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等国,印欧语系

泰姬陵等宗教建筑,印度舞,服饰等

E.非洲文化圈: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语言:班图苏丹语系,刚劲粗犷的歌舞

F.东南亚文化圈:世界上最多元的文化圈,深受中国印度的文化影响

G.拉美文化圈:墨西哥及其以南的美洲地区,使用西班牙和葡萄牙语系,信奉天主教

H.太平洋文化圈:指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梅拉尼西亚三大群岛

信巫术海神,有着出色的航海技术,有着土风歌舞

中国地域文化

一.风格迥异的中国地域文化景观

1.东北黑土文化:位于温带森林草原,满汉民族混居地区,

饮食多杂粮,居住多是泥草房,泥瓦房 ,二人转等

2.华北平原文化:温带阔叶林地区,汉聚地,

饮食多面食服饰多棉装 ,四合院 ;京剧评剧等

3.黄土高原文化:位于我国华北西北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农牧业交错地带

汉回混居,饮食以面食肉食为主,喜酸,窑洞,秦腔信天游等

4.内蒙古草原文化:位于温带干旱半干旱草原地区,以畜牧业为主

饮食以“肉,奶,面”为主;蒙古袍,蒙古包等,那达慕节庆

5.新疆荒漠-绿洲文化:微带沙漠,半沙漠地区,畜牧业和绿洲农业为主

维族,哈族等各少数名族混居,,平顶房,哈族毡房,喜茶

6.青藏高原文化:青藏高原海拔变高,气温低,日照时间长,辐射强,温差大

农业上以青稞牦牛, 有饮食糌粑,酥油茶等,藏族文化

7.四川盆地文化: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湿度大温度大,山地多,土壤呈现紫色

种植小麦水稻,吊脚楼等,麻辣川菜,有着巴蜀文化

8.云贵高原文化:云贵高原多高山峡谷,岩溶地貌;季风气候,温暖湿润,

是全国少数民族聚集的最多的地区,傣族竹楼,侗族鼓楼

9.江南水乡文化:长江种稀有的平原地区名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汉族聚集

精耕细作,江南丝竹,评弹等

10.华南妈祖文化:位于我国南部地区,农业以三季稻作为主,

壮,汉,黎,高山族聚集区,崇拜海神,盛行妈祖文化

二.海派文化:海派文化是由上海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积淀形成的。

1.上海是中西文化的交融之地,各地移民,文化精英聚集。

2.海派文化开放而多元,创新时尚,文明诚信等为标志

3.海派精神:即指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积极进取,永不止步的精神

地理信息技术

一.遥感技术的构成的要素:

1.遥感对象:被感测的地物

2.传感器:感测地物的仪器

3.信息传播的媒介——电磁波等

4.遥感平台——空间站,卫星,飞机等

5.信息处理与分析的系统——对遥感图像等信息进行的处理与分析应用 二.全球定位系统(GPS):指利用卫星技术,提供全球定位服务系统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对空间数据进行组织,

管理,分析,显示的系统

1.构成的五个部分:系统硬件,系统软件,空间数据,应用人员和应用模型

2.GIS的广泛应用:测绘,土地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灾害检测与评估,城乡规划

市场分析,区域管理,军事等领域等

补充“

1.岩石圈:岩石层(地壳+软流层)

有若干刚性板块构成,板块在软流层上滑动,从而产生了大陆漂移。

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对流。

2.世界几大重要的地震带:a.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带

b.环太平洋地震带

3.世界几大火山带:a.东非火山带

b.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尼火山带c.洋底火山带 4.岩石种类:岩浆岩:喷出岩(玄武岩:有孔),侵入岩(花岗岩:晶体颗粒粗)

沉积岩:构成地壳表壳的主要岩石,动植物化石所在(煤,砾岩,砂岩等)

变质岩:受岩浆活动的影响*(高温高压),石英砂-石英岩,页岩-片岩/板岩 5.黄山-花岗岩,张家界-石英砂岩(沉积岩),泰山-变质岩 6.主要的岩石矿物:石英石,长石,云母,方解石,闪角石 7.地貌类型: a.流水地貌

b.科斯特地貌

c.海岸地貌

d.风成地貌(风积风蚀) e.黄土地貌(塬梁峁,土质肥沃,水土流失) 8.新疆楼兰的雅丹地貌(风成地貌),山东丹霞山的丹霞地貌(流水地貌,岩石发红) 9.高寒缺氧,低温多冻土,生态脆弱——青藏铁路的三大世界性难题 10.3-7°采取登高种植,超过25°则不适宜发展种植业 11.大气分层:对流平流,中间,热层,散逸层

12.太阳辐射时短波辐射,大气辐射和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 13.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14.季风与农业::我国:夏季有台风,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 15.影响我国的台风的来源地:费菲律宾以东洋面(5-20°北纬) 16.水圈的构成:(主要以冰川的形式存在)

17.水循环通过: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18.水循环是联系各个圈层的纽带,并调节各个圈层的能量

19.江水不及是世界上大多数河流最重要的不及方式,净流量伴随气温的高低而变化 20.东北有双汛期(春汛夏汛),西北只有夏汛

21.世界上淡水资源最多的地区:亚马逊流域,东南亚群岛,刚果盆地

世界净流量总量较多的: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中国,印度

世界人均:加拿大居首

22.我国最群谁的三大地区:黄河流域,淮河流域、海河流域

23.北方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因素:工农业发达需求增加;水资源利用率低;水源污染 24.洋流:风海流,典型的有:北印度洋(冬季:洋流逆时针;夏季:洋流顺时针)

补偿流,因为风海流和密度流带走的海水,海底有补偿出一部分海水形成密度 流

密度流,由于各海区的温度,密度不同所形成的

25.厄尔尼诺现象:每隔3-7年,太平洋东海岸沿岸气温升高,东南信风减弱,使得南赤道暖流减弱,使得海水温度比常年多出:3-6°

地理会考

地理会考复习计划

地理会考复习计划

地理会考复习题

地理会考范围

地理会考计划

地理会考答案

地理会考资料

地理会考试题

地理会考资料

地理会考总结
《地理会考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