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伪狂犬病防制技术规

发布时间:2020-03-01 18:17:4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伪狂犬病防制技术规范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 又名Aujeszky’s disease,AD)。是由疱疹病毒科猪疱疹病毒I型(伪狂犬病毒PrV)引起的各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以发热、奇痒(猪除外)及脑脊髓炎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除猪以外的其它动物发病均以死亡而告终,但呈散发形式或地方疫源性疾病。该病对养猪业的危害最大,在猪呈爆发流行,常引起妊娠母猪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新生仔猪大量死亡,育肥猪发生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和增重滞缓、种猪不育,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ld Organisation for Animal Health,简称OIE)将其列为B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灭伪狂犬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共他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技术规范。

1.适用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哺乳动物饲养、经营、使用、屠宰、加工、运输等相关活动中的动物疫病防治工作。

2.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特征和病理变化,结合乳胶凝集试验(LAT)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作出初步诊断。确认需进一步做病毒中和试验(NT)或病毒分离鉴定或动物接种试验或聚合酶链反应(PCR)。

2.1 流行特点

本病与其他疱疹病毒病不同,宿主范围广,猪、牛、羊、犬、猫最易感,寒冷季节多发,本病在猪呈爆发流行,猪是伪狂犬病毒储存者和传染源,病猪、隐性感染猪和康复猪可以长期带毒。病毒在猪群中主要通过空气传播,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也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除猪以外的其它动物感染伪狂犬病毒后,发病均以死亡告终,但呈散发形式或地方疫源性疾病。

2.2 临床表现:

2.2.1 潜伏期一般为3-6天

2.2.2 牛、羊、犬、猫、兔等动物感染本病后以发热、兴奋、奇痒、脑脊髓炎症状,结果均以死亡转归。

2.2.3 母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后常发生流产、产死胎、弱仔、木乃伊胎。青年母猪和空怀母猪常出现返情、屡配不孕或不发情;公猪常出现睾丸肿胀、萎缩、性能下降、失去种用能力;新生仔猪大量死亡,15日龄内死亡率为100%;断奶仔猪发病20-30%,死亡率为10-20%;仔猪症状病初高烧、腹泻、呕吐、精神不振,随后出现转圈、震颤、鸣叫、昏睡等神经症状;育肥猪出现严重呼吸道症状,生长滞缓,饲料报酬降低。2.3 病理变化:

病理组织学呈现非化脓性脑炎变化,剖检脑膜瘀血、出血,肾脏布满针尖样出血点,其它大体剖检特征不明显。

2.4 实验室诊断:

2.4.1 病原学诊断:

2.4.1.1 动物接种:

采取病猪扁桃体,嗅球、脑和肺,用生理盐水或PBS(磷酸盐缓冲液)制成

10%悬液,反复冻融三次后离心取上清液接种于家兔皮下或者小鼠脑内,(用于接种的家兔和小白鼠必须事先用乳胶凝集试验或ELISA检测伪狂犬病毒抗体阴性者才能用),家兔经2-5天或者小鼠2-10天发病死亡。家兔发病时先用舌舔接种部位,以后用力撕咬接种部位,使接种部位被撕咬伤、鲜红、出血,持续4-6小时,病兔衰竭,倒卧于一侧,痉挛,呼吸困难而死亡。小鼠不如家兔敏感,但明显表现兴奋不安,神经症状,奇痒和四肢麻痹而死亡。

2.4.1.2 鸡胚接种:

取上述上清液接种9-10日龄鸡胚绒毛尿囊腔,经3-4天后形成特征性痘疱样白斑,死亡的鸡胚神经系统出血导致胚胎颅腔突出,取尿囊液做病毒中和试验,进行病毒鉴定。

2.4.1.3 用细胞培养分离病毒,见附件一。

2.4.1.4 聚合酶链反应(PCR)诊断,见附件二。

2.4.1.5荧光抗体试验(见附件三)

2.4.2 血清学诊断(抗体检测)

2.4.2.1 微量中和试验(固定病毒、稀释血清)见附件四

2.4.2.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见附件五)

2.4.2.3 乳胶凝集试验(见附件六)

2.4.2.4 琼脂扩散试验(见附件七)

2.4.2.5 区分强弱毒感染鉴别乳胶凝集试验(见附件八)

2.4.2.6 区分强弱毒感染鉴别ELISA(见附件九)

3.疫情报告

凡发现疑似疫情的单位和个人,均应及时报告所在地基层动物防疫组织或动物防疫监督机构。

接到报告后的基层防疫组织和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按《动物疫情报告管理办法》的规定上报。

4.疫情处理

4.1 紧急免疫接种:对发病种母猪、种公猪,用gG单基因缺失灭活疫苗作紧急免疫接种注射,第一次注射后间隔4-6周后再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按种猪免疫程序进行,对正在发病的猪场,仔猪采用TK-/gG-双基因缺失弱毒疫苗作超前

--免疫,即滴鼻或注射一头份剂量。对正在发病的仔猪用TK/gG双基因缺失弱毒

疫苗滴鼻或肌肉注射作紧急预防接种可收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对所有的其它种猪用gG单基因缺失灭活疫苗注射,仔猪和肥猪用TK-/gG-双基因缺失弱毒疫苗注射。

4.2 消毒:对栏舍、场地、道路等用2%的氢氧化钠溶液1-3%的漂白粉液。1:300的消毒灵或1:300的复合酚溶液喷洒;对金属器具用0.5%的次氯酸钠薰蒸消毒;工作人员服装、鞋帽等用消毒液浸泡、高压灭菌法消毒。

4.3 严格禁止狗、猫、鸡、鸟类等动物进入猪场,加强灭鼠。

4.4 严格限制和减少猪场外来人员和外来车辆进入场内,同时要限制场内饲养员和工作人员在各猪舍互相来往和串门,以免人为扩散原病。

4.5 对病死动物尸体、剖检动物、死胎、流产物及其它污染物和排泄物作销毁无害化处理或者按《病死动物及产品深埋处理技术规范》深埋处理。

4.6 进行紧急免疫注射见效果后,以后按伪狂犬病根除计划方案中伪狂犬

病阳性场根除方案进行伪狂犬病的根除计划(见

5、6伪狂犬病根除计划方案),直到最终消灭此病。

5.预防与控制:

5.1养畜场(含种畜场)的选址和布局要符合《动物防疫法》和国家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防疫条件,并取得动物防疫监督机构颁发的《动物防疫合格证》。

5.2 经常保持场(户、舍)的清洁卫生、严格灭鼠,严禁其它动物和鸟类进入场内,避免因动物带毒传播。

5.3 新进动物必须来源于非疫区(非疫场),并进行严格检疫,伪狂犬抗体阴性或强毒感染阴性的猪才能引进。对出场、厂(户)种畜由动物防疫监督人员进行检疫、监测阴性的方出具检疫合格证明,准予出场、厂(户);或经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检疫,并持有检疫合格证明。

5.4 免疫预防:对饲养动物(特别是猪)进行定期免疫。免疫用疫苗首选基因缺失苗,种猪选用gG-或gE-单基因缺失标志灭活疫苗、仔猪和育肥猪选用----TK/gG或TK/gE双基因缺失弱毒疫苗,注射剂量、部位和方法及疫苗保存、运输方法等按生产厂的说明书要求进行。

免疫程序:种猪第一次免疫后,间隔4-6周后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每6个月免疫一次,产仔前一个月加强免疫一次,经过前面规则免疫后的种猪所产仔猪,其母源抗体可以维持到60日龄左右,因此后备种猪可在60-70日龄首免。间隔4-6周后加强免疫一次作为基础免疫,以后按种猪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育肥猪是经过前述规则免疫后所产的仔猪,应在60-70日龄用基因缺失弱毒疫苗免疫一次,间隔4-6周后加强免疫一次,直到出栏。如果是没有规则免疫母猪所产的仔猪,可提前到断奶时注射一次,间隔4-6周后加强免疫一次,直到出栏。

5.5 监测:对种猪场、育肥猪场要定期进行该病的监测。监测方法采用乳胶凝集试验或ELISA方法,种畜场每年监测2次,商品场每年监测一次,监测时种公猪(含后备种公猪)应100%,种母猪(含后备种母猪)按20%的比例抽检,商品猪按5%的比例不定期进行抽检;对有流产、产死胎、产木乃伊胎等症状的种母猪100%进行检测。

5.6 伪狂犬病根除计划方案:

根据不同的猪场、不同情况和实验室检测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案与措施。

种猪与种猪场

伪狂犬病毒是属于高度潜伏感染的病毒,而且这种潜伏感染随时都有可能被体内外和环境变化的应激因素刺激而引起疾病爆发,同时基因缺失弱毒疫苗注射带有野毒潜伏感染的动物时,由于活病毒之间发生基因交换和重组的可能性,加上种猪饲养的时间长(3-4年),因此这种可能性和机率就会增大,而且国内外都有因注射弱毒疫苗而引起伪狂犬病爆发的例子。因此在西方发达国家如德国严格规定种猪只允许使用灭活疫苗。美国在其伪狂犬病的根除计划中,也规定种猪只允许使用灭活疫苗。根据以上这些特点,因此建议在我国种猪也只能使用基因缺失灭活疫苗。华中农业大学专门研制了针对种猪用的单基因缺失浓缩灭活疫苗。尤其是gG单基因缺失灭活疫苗对病毒的免疫原性几乎完全没有什么影响。因为gG是病毒的非结构蛋白基因,gG蛋白是病毒繁殖时分泌到细胞培养的上清

中与病毒免疫原性无关;该基因缺失后,对病毒的免疫原性没有什么影响,但又可以作为鉴别诊断。鉴于国内外已大量使用gE缺失疫苗,为了与国际接轨,我们也研制了gE单基因缺失灭活浓缩疫苗。

育肥用的仔猪和架子猪可以使用双基因缺失的弱毒疫苗。华中农大研制的TK-/gG-和TK-/gE-双基因缺失弱毒疫苗都是缺失了伪狂犬病毒的主要毒力基因TK,该基因缺失疫苗可用作于新生仔猪(未吃初乳)的超前免疫,尤其是TK-/gG-缺失疫苗可用于发病仔猪的紧急预防接种,具有明显的急救和预防效果。也可用于断奶仔猪和生长育肥猪的免疫,可预防各种年龄猪的伪狂犬病,具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由于育肥猪的生长周期短(6个月左右),因此不存在病毒重组变异和返强的危险。

5.6.1 种猪及种猪场的根除计划

5.6.1.1 在没有使用过疫苗的猪场,先作普遍血清学检查,如果发现血清学阳性猪,最好是能将血清学阳性猪与血清学阴性猪分群饲养。然后将血清学阳性猪和血清学阴性都用基因缺失灭活浓缩疫苗注射,所有猪普遍注射一次疫苗后,间隔4-6周再加强免疫一次。以后血清学阴性猪群按每半年注射一次,血清学阳性猪群每4个月注射一次,然后每半年进行一次血清学鉴别检查,凡是注射疫苗血清学阳性的猪归为健康群,凡是野毒感染血清学阳性猪归为另一群,逐步缩小和有计划的淘汰野毒感染猪群,逐步达到完全健康无野毒感染的猪群。直到最后根除消灭伪狂犬病。

5.6.1.2 对已经注射过疫苗的猪场,首先将疫苗完全换成浓缩单基因缺失灭活疫苗。免疫程序按每4个月注射一次。每半年进行一次血清学鉴别检查,逐步开始分群将基因缺失疫苗免疫血清学阳性猪视为健康群分开饲养,将野毒感染血清学阳性猪分为另一群分开饲养,逐步淘汰和缩小野毒感染猪群,最后建立完全健康无野毒感染的猪群。

5.6.1.3 以上述经过规则免疫后的种猪所生仔猪留作种用的仔猪在100日龄时作一次伪狂犬病普通血清学检查,凡是抗体阴性者留作种用。对检出的抗体阳性者作进一步的鉴别血清学检查,对野毒感染阴性者同样可用作种用,对强毒感染阳性者淘汰作为肥猪用,不能作为种猪用。对伪狂犬病抗体检测阴性猪和野毒感染阴性猪等留作种用的仔猪用伪狂犬病浓缩单基因缺失灭活疫苗在100-110日龄接种一次,再到130-140日龄时加强免疫一次,以后按种猪的免疫程序每半年注射一次浓缩基因缺失灭活疫苗。同时每半年抽血样进行一次鉴别血清学检查,如发现野毒感染血清学阳性猪应及时隔离淘汰处理,以保持猪群无野毒感染,安全健康。

5.6.1.4 对种用仔猪经上述检测,发现和分群隔离的野毒感染血清学阳性猪,立即注射灭活疫苗或基因缺失疫苗,最好是间隔4-6周注射2次,作为育肥猪饲养出栏。

5.6.1.5 以上是在种猪群和种猪场进行伪狂犬病根除计划的最佳方案。但考虑到我国养猪业的实际情况,一般猪场的养猪数量都已达到满负荷的程度,猪舍和栏圈都比较紧张,对采取隔离分群有困难时,此种情况在没有注射过疫苗的场先进行抗体检测,确定有无感染存在,或是已经注苗的场先将疫苗更换为浓缩单基因缺失灭活疫苗,再按前述的种猪及种猪场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即抗体

阴性猪首先作两次基础免疫,其间隔4-6周。然后每半年注射一次。如是野毒感染阳性猪群先作两次基础免疫后,再每4个月免疫一次,直至野毒感染抗体消失后,改为每半年一次。对已经免疫过的猪群,则将疫苗更换成浓缩单基因缺失疫苗就行。然后按每半年抽血检查一次。逐步缩小野毒感染的猪。这就是要比前述的采取分群隔离的措施达到净化根除的目的要慢一些。

5.6.1.6 对正在爆发伪狂犬病的猪场,种猪除进行两次间隔4-6周基础免疫外:种猪应在配种前注射一次,产前一个月加强免疫一次,均使用浓缩的单基因缺失的灭活疫苗。育肥猪用基因缺失弱毒疫苗进行两次免疫。如仔猪发病用基因缺失疫苗紧急预防接种效果显著。

5.6.1.7 对新引进的种猪,要进行严格的检疫,最好是要引进伪狂犬病抗体阴性猪或野毒感染抗体阴性猪,引到本场后,隔离饲养2个月,抽血样检查,抗体或野毒感染抗体为阴性者再与本场其它猪混群饲养。与其它猪群一样,每半年作一次检查。对于检测出的野毒感染阳性猪要严格隔离,注射疫苗后,看情况能否作为种用,最好是将其淘汰不作种猪用。

5.6.1.8 猪场要进行定期严格的消毒管理措施,最好是使用2%的氢氧化钠(烧硷)溶液或酚类消毒剂。猪舍、栏圈的清洗消毒,最要选择气候干燥和具有阳光照射下进行效果最佳。

5.6.1.9猪场严格禁止养狗、养猫、养鸡,严格禁止狗、猫、鸡和其它鸟类及动物进入猪舍。在猪场内要进行严格的灭鼠措施。消灭鼠类带毒传播疾病的危险。

5.6.1.10 要严格禁止人员和车辆等进入猪场,避免因人员和机械带毒传播疾病。

5.6.1.11在5公里方圆范围内的相关猪场都必须统一采取同样措施,因为伪狂犬病可在方圆5公里范围内通过空气传播。

5.6.2育肥猪场伪狂犬病的根除计划

上述种猪及种猪场的根除计划措施完全适用于育肥猪场。育肥猪场种猪的伪狂犬病根除计划措施与上述的种猪的根除计划措施是完全一样的。不同的只是在育肥猪方面,首先应对育肥猪群在70-100日龄的猪进行伪狂犬病血清学检测,如发现有抗体阳性或野毒抗体阳性猪,所有的猪只都应注射疫苗。经过规则免疫的种猪所生的仔猪,一般在60-70日龄注射一次基因缺失弱毒疫苗,间隔4-6周后再加强免疫一次。一般情况下在育肥猪场种猪育肥猪都应进行免疫。如只免疫种猪,大量的育肥感染病毒,在那里大量增殖病毒并向猪舍内排毒,直接威胁着种猪,因而种猪的免疫效果受到影响。此外育肥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后,虽不表现出典型的临床症状和发生死亡,但可明显的引起呼吸道症状,增重迟缓,饲料报酬降低,推迟出栏,其间接经济损失也是巨大的。经实验室的动物实验和临床上的观察证实,感染了伪狂犬病毒的育肥猪群,注射疫苗与不注苗其增重相差约1/3。即注射疫苗猪比未注射疫苗猪在同等饲养条件下多增1/3,可见育肥猪应该进行伪狂犬病免疫的重要性。

6.无病标准:

首先要配合我国无特定病原区的建设的工作计划,划定一定的区域,对区域内的猪场进行血清学调查,了解和掌握伪狂犬病猪场和猪群阳性感染率的情况,

制定伪狂犬病的免疫预防计划与措施。按照前述伪狂犬病的根除计划方案,实施强制性免疫计划,配合强有力和有效的区分强弱毒感染的监测,建立健康群,通过有计划的免疫,使猪群伪狂犬病强毒感染率降到10%左右时,就可以采取捕杀或淘汰野毒血清学阳性猪,建立健康猪群。最后要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或甚至是全国范围内,经过较长时间的监测没有再发现野毒感染猪。在稳定控制标准的基础上,停止注苗后,连续3年无临床病例出现,由国家指定的专门实验室到该区域内的猪场随机抽血样检测伪狂犬病毒抗体为阴性,没有阳性猪出现,才算消灭或根除了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免疫防制技术探讨

猪伪狂犬病免疫防制技术探讨

狂犬病,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的表现形式及防制

猪伪狂犬病防制与净化措施

猪伪狂犬病

狂犬病防制知识

狂犬病防制工作计划

狂犬病防制工作计划

狂犬病防制计划

伪狂犬病防制技术规
《伪狂犬病防制技术规.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