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农村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0-03-03 19:37: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浅谈传统教育文明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缺失与构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现代社会中占据日益重要地位,提起新农村建设,我们更多谈到的是经济问题,其实,新农村建设问题是多方面的。文化建设就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甚至是建设的前提。农村不仅是一个自然村落,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场所,也是他们生活与生命延续的地方,他们不仅在此创造物质,更要创造、寻找与获得意义和价值,因此,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建设离不开科学文明教育,而当前的农村文明教育已逐渐成为城市的附庸,突出了教育的工具性和功利性,人文内涵的教育长期缺席,导致农村社会道德感降低、价值观和人生观扭曲、赌博成风、村民之间的冲突加剧等一系列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定位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时,很有必要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教育文明中汲取养分来重新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

要重新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就必须先从我们现在的教育理念谈起。从目前来看,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培育目标、课程内容还是管理制度等方面都远远脱离了农村的实际生活环境,而成为了复制欧美和日本教育的舶来品。正如陶行知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大声疾呼“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中国传统的乡村教育脱离了乡村的实际生活,只教读书写字,造就了不事生产的书呆子;它提倡的离农教育导致大量优秀人才离开乡土,更加剧了乡村的落后。所以他 1

主张必须对乡村教育进行改造,另寻生路。这条路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以乡村实际生活为中心,培养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的乡村教师,造就大量乡村建设的人才来改造乡村、农民、为乡村的发展服务。这一点其实与我国目前对基层的教育政策是不谋而合的,大量农技人才的培育,职业农民的塑造、支农支教、大学生村官、号召大学生到村社任职以及以一些社会力量号召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活动都在试图将教育引向传统乡村社会的回归,但是农村教育的目标不能定位于为农村造就本土人才的方向上,而应该是“确定为培养具有现代文明素质、能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因为工农一体的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经发生改变,要打破城乡二元分割、实现城乡一体化就必须从多处着手,而不仅仅是倡导走乡村教育的路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血液中输入更多的传统教育文明精华或许会是一条很好的途径。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文明史,中国的传统教育文明更是硕果累累。在原始社会时期,初民的教育是与生活密切相连,劳动既是学习,父母即是老师,猎场与牧地即是学校,记载事情采用结绳的方法。奴隶社会时期也就是尧舜禹时代,舜时,设庠为教,分下庠、上庠,七岁入下庠,庶老为师,十五岁入上庠,国老为师。夏朝,国家设立以“序”为形式的官方学校,教育的对象主要面及贵族子弟,学习内容以文武、礼仪、乐舞等为主,在天文、历法方面也多有涉及。而老师

2

则由巫师、乐师或者政府官员充当。西周时期,政府设国学和乡学两类。国学又分大学和小学两级,而乡学则多称为庠、序、校、塾等。西周前期,因战事频仍,学校教育以武事为主,而西周后期政权稳定,开始倾重文化教育。当时大学学习以礼、乐、射、书为主,而小学则多学六艺基础知识。而此时的教育依然以贵族教育为主,平民是很难进入官办学校学习的。东周时期,诸侯开始在设立自己的官学,称为“庠宫”。此时的教育开始由官方向民间延伸和发展,脱离了官学形式的束缚,开始变的多样性。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初设博士之官,掌管全国教育,采纳李斯意见之后,实行严酷的专制统治,取消,并禁止办私学。两汉时期,国家教育管理机构也逐步完善,中央设太常兼管教育,地方学府兴起,由行政长官兼管。太学或其他中央学校以及地方学校主要教授学生儒家经典,兼插六艺,在辞、赋、画、书等方面也无所不包。私学方面虽然没有得到更多发展,但在教育模式上以和官学接近。幼年以认字教育为主,少年以学习儒家经典为主,青年以研究和应用为主,基本和官办学校教授内容相同。魏晋南北朝教育内容除官学外,已不在以儒家经典为主,不再学宗一师,且不主张学习和实践相结合,讲究清净无为。私学兴盛起来,教育模式也向家族式、私塾式两个方向发展,而家族式教育成为这个时期的主流模式,进而士族家庭人数繁多,逐渐形成了世族势力。世族家庭教育不在以儒学为主,

3

更兼玄学及博弈书算方面,并将儒释道相互掺杂,教授知识面也逐渐变广。此时民间多学经学,而贵族家庭则更倾向诗、书、朝仪等方面,有些家族则世代只通一门,或历史,或礼仪,或琴棋书画。隋唐时期,国家教育以儒学为主,佛道为辅,兼通六艺的发展方针。隋文帝时,在中央设立了国子监,隋炀帝始置进士科,开创了科举考试制度,为国家教育和选拔人才提供了新的方式。唐朝继承了隋朝的教育制度,在国子监之外又设立弘文馆、崇文馆两所贵族式学校。地方设立州学、县学。两宋时期,由于国家重视文人,经济发达,使得国人受教育程度也越来越高,对于受教育的目的,怎么教育人,各时期没有统一观点。王安石主张学以致用,为国家政治服务。范仲淹主张学以研究,为国家体制的改革服务。陈亮等人主张受教育是为了谋取功名,建功立业。这时期的学派代表都主张“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的知识都可以拿来学习。南宋时期的程朱理学主张受教育要“明天理,灭人欲”,主张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人的品德,强调教育的连续性,提出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教学的基本用书。元朝教育仿照宋制,在中央设立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三类学校。地方上各级行政区域除设立普通官学外,还设立了培养专门人才的医学,蒙古学,阴阳学。在农村还设立社学,社学是一种启蒙式的小学校。学习和考试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主,讲解以朱熹《四书集

4

注》为准,以注解《四书》为考试内容。明朝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太学、宗学、武学、医学、阴阳学等学校,地方上,在内地省份设立府学、州学和县学,边疆省份设立卫学,统一名称为“儒学”,按照地方行政等级不同称为都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宣慰司儒学、按抚司儒学、诸土司儒学等。明朝科举考试提倡程朱理学,以“四书”、“五经”为主。而“四书”、“五经”又以《四书大全》、《五经大全》作为科举取士的唯一教材。并作为全国教育系统的统一教材。在考试模式上,也规定必须使用八股文写作,字数也受限制,内容不能自由发挥,这严重影响了学生思想的多样性。明朝中叶,王守仁对流行已久的程朱理学提出批评,认为程朱理学讲求的品德修养和现实严重脱钩,应该将教育目的放在“致良知”,即忠孝仁义信等对自身的实际的道德修养,掌握辨别是非的能力,作到“省查存养”,有事无事都要时刻对自身和外界进行是非错误的辨别。王守仁还主张对于萌芽教育,要顺应孩子的“乐嘻游而惮拘检”之情。到了明朝末期,随着社会矛盾激化,边界战争和内部人民暴动频起,以及在经济发达地区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黄宗羲、王夫之等人主张人性不分善恶,是与生俱来。他们批评程朱理学主张的中庸之道,反对无关外界的“修身养性”,提出教育要“经世致用”,学习各方面知识,反对八股文钳制人的思想,讲求学习和实践结合,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趋利避害,强调“履事、习事、实历、习行、习作、

5

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清代教育体系沿用明制,恢复科举考试,并修复国子监,改称国学,设置祭酒、司业及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典籍、典簿等官,并设府道州县学,乡村设置社学、义学,边疆设置卫学。在教材上以“四书”为主,考试内容也是在四书中寻章摘句。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如火如荼,传统教育因在科技方面的缺失而越来越受到留洋学生的轻视。张謇提出“教育救国”,希望通过学习外国先进的文化,挽救中国的衰亡。但他不主张完全嫁接外国教育模式,提出严格教育论,“凡教之道,以严为轨。凡学之道,以静为轨,有害群者去之,无姑息焉”。容闳提出中国教育应借鉴西方模式,取消科举考试,让学生学习各方面知识。国家经历洋务运动、庚子国变之后,传统教育受到各界的批评日间增多,以至于光绪三十二年,朝廷废止了传统的科举考试,改设新学,先按传统考试发放录用人才,在设立小中大学堂之后,又根据成绩优劣授予功名式文凭。

从中国传统教育的种种思想和现象来看,其基本精神和基本观念可以归结为:(1)综合观,即大教育观。中国传统教育认为教育这一系统是整个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许多教育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中,把教育看成是国家大事,并且把教育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认为教育可以培育国家需要的人才,可以形成社会的道德风尚。具有教化百姓的重要作用。君王想要教化百姓,并

6

形成好的风俗,就一定要重视视设学施教。(2)辩证观,即对立统一观。中国传统教育强调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但同时也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德育和智育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同时,它还强调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也是一对矛盾,教因学而得益,学因教而日进。(3)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人的内在道德自觉性,心性的内在道德功能观。中国传统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启发人的内心自觉,教育人如何“做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入世精神,强调的是对自身的肯定。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教育在心理倾向方面,尊老敬贤,尊师重道,有利于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精神,有许多积极的一面,需要我们继续发扬。例如:第一,我国传统文化中完备的道德教育理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等使人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民族精神,对国家社会的高度责任心和价值观,始终是应弘扬的民族精神的核心,仍是道德教育的首要内容。第二,儒家认为如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必须当官,“学而优则仕”是唯一的途径。这就形成了国民重视读书的传统。第三,我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和谐,“仁者,爱人”,以“和为贵”,我们可将其视为“集体主义”价值观念行为的雏形。第四,传统教育以讲授为主,为受教育者提供了完整

7

的知识系统,通过反复训练,我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我国基础教育成绩裴然。第五,传统文化讲求“克己”、“慎独”,在其影响下,封闭或半封闭的教育,养成学生自我约束,爱护集体的习惯,服从的习惯,这使我们的学生遵纪守法,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第六,学生经历“十年寒窗”之苦,磨炼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顽强奋斗的毅力。第七,传统文化影响下“温故知新”、“言传身教”“寓教于乐”、“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十分宝贵的教学思想,在今天的教育中都有很好的利用价值

从奴隶社会传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到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学习,从有教无类到学而优则仕,从三纲五常到乡约族规,这一系列的中国传统教育文明都构成了一个“以德主教”与“教人成人”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完美的人格:通过学习提高美好的品德意识;通过思考提高美好的品德心理;通过实践提高人们的美好品德行为,将道德的人文观,能力的知、情、意、行、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结合起来构成一个系统的文化价值体系,从而推动整个中华民族形成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社会向心力。它在长期的生存中已经生成出相当强大的自满自足的具有抵御、同化、包容与自我修复功能的文化系统,相对于各个时期的国家制度,它们看似弱小,但实际上确相当顽强,从而使中国的农村生活始终呈现出二元并峙、交融与妥协的局

8

面。在整个中华民族遭遇列强入侵和天灾人祸时它往往发挥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它的功利性不强,对一个人的能力、情操却能产生好的影响。它是一种人生修养,如养花一样,要不断地浇水、施肥,慢慢地浸润。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重建民族核心价值观,延续中华民族文化命脉,提高全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关系重大。因此我们现在的教育要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针,并不是教会人们认识多少字、掌握多少技能,更主要的是造就人们追求高尚生活品质的能力和心态。这一点在传统文明教育中就可以找到很多可以汲取的养分,来推动我们去构建一个完善且具有内生动力的新农村文化。

我国目前的经济体制转型是顺应历史发展和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要求的,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农村原有的文化资源本来严重不足,特别乡镇以下的农村基层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教育更为贫乏,需要填补这方面的短缺;很多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解体或走向消亡,适应新时期文化还没发展起来,农村更急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化。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文明,就要将其纳入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要以传统精神文化引导农村文化。在农村让爱国主义成为核心教育内容,从“位卑 9

未敢忘国优”、“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爱国思想都要与现在农民利益导向结合起来,在历史文化资源丰厚的地区通过旅游文化产业倡导与该地人文历史相一致的文化产业,让农民在收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提升了个人的思想层次。在农村形成以集体主义为要点,讲合力,重团结。市场经济更要倡导这种精神,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形成磁力场和凝聚力,使广大农民群众团结一致,携手并进,共同致富。同时要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使广大农民形成以自尊自爱自强的文化精神,发奋图强,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进而真正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其次以传统道德引导社会风气。中国社会伦理上突出“和”“美”的观念。“和”是社会存在的最好境界。“以和为贵”“和和美美”“和谐发展”在新时期更有意义,“和美”更具丰富内涵,不仅人与人之间的“和”,社会稳定的“和”,还有社会制度,法律法规的公平公正之“和”,资源社会分配之“和”,人与自然共同生存和谐发展之“和”。美更要享受历史文化之美、生活之美,从而为社会创造出更多的崭新之美。遵守社会公德和恪守职业道德。先使广大农民群众在从事各种社会活动中遵守社会公德,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使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相承接。恪守职业道德就是本分做人,不投机取巧,靠智慧致富。信守家庭

10

美德。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社会就会稳定。所以必须对传统孝道、感恩、仁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等的宣传教育,严以律己、不偷不赌、不搞邪门歪道、不酗酒闹事等等。三是以传统艺术精神提升农民文化素质。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寓教于乐,使广大农民群众在文化娱乐中接受文化教育和文化熏陶从而提升农民群众文化素质,新农村文化建设发扬传统艺术的精神是必不可少。

总之,新农村文化建设任务任重道远,它是一个文化价值重建的过程,是防止整个社会文化变异的最后底线,不能只局限在农村社会内部,而必须是整个社会的价值重建,要对当前的主流消费意识形态产生一定的对抗,不应该只停留、限定在农村社会当中,而必须在城市和乡村同时展开,如果我们不把城市和乡村关联起来,按照二元对立的文化模式去构建新农村文化,只会加剧城乡结构的对立,因此,唯有从中华民族传统教育文明中取其精华、舍弃糟粕,并加之现代社会的一些现代化元素加以改造,才能使新农村文化建设在一个根深叶茂的基础上成长为参天大树。

新农村文化建设

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申论新农村文化建设

基层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新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新农村文化建设调查问卷

新农村时期的文化建设

新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浅谈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

新农村文化建设
《新农村文化建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