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第98期 董一菲诗意语文工作室诗意语文第二期沙龙:大珠小珠落玉盘——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策略

发布时间:2020-03-03 02:29:2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98期 董一菲诗意语文工作室·诗意语文第二期沙龙:大珠小珠落玉盘——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策略

12 【本期话题】

大珠小珠落玉盘——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策略【机

构】

董一菲诗意语文工作室·诗意语文沙龙【本期嘉宾】

谭付波(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第一中学)

钱炬(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

代利梅(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本期策划】张金波 【本期主持】张金波、李丽平【海报设计】郑宏瑞 一号嘉宾:谭付波,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第一中学语文教师。2013年荣获云南省曲靖市高中优质课教学竞赛一等奖,2014年荣获云南省高中优质课教学竞赛一等奖,2015年荣获云南省省级“优课名师”荣誉称号,2016年,荣获第五届全国高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优秀课一等奖。云南省高中语文学业水平测试审定专家,曲靖师范学院外聘教师,曲靖师范学院“卓越语文教师计划”导师。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考试与研究》等发表教学类文章二十余篇。二号嘉宾:钱炬,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2011年参加云南省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竞赛荣获一等奖第一名。2014年,参与“经典语文”主张与“亲近经典”语文专题阅读实践,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5年,主持云南省“十二五”规划课题《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案例研究》,评为良好。2013年加入云南省任玲名师工作室并荣获工作室“教研能手”、“优质课教师”、“金牌成员”等称号。2015年被评为曲靖市市级名师。

三号嘉宾:代利梅,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语文教师。云南省教学能手,省五一巾帼标兵。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从教九年来,以一份诚挚的坚守和一颗朴素的心,踏实而务实,一直走在学习的路上。专业成长的过程中幸得恩师们的提携和指教,得以在更高更广阔的平台开阔视野。相信“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爱语文,也爱生活,课堂坚持以这份爱给学生以感染和引领。

诗意语文沙龙,是董一菲诗意语文工作室继诗意语文微信公众号和诗意讲坛之后,隆重推出的又一品牌。诗意语文沙龙,是一档谈话节目,每次邀请来自天南海北的三位语文教师,就某一话题展开深入讨论。或语言,或文学,或教学,或进修,海阔天空,自由驰骋。有朝气,有锐气,有勇气,有生气,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里有语文思想的碰撞,有诗意情怀的交融,是青年才俊大展才华的魅力舞台。

课堂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而教学问题是贯穿始终的主线。师生围绕教学问题展开研讨,是课堂上师生对话的主要形式,是思维的碰撞、心灵的交流、情感的交融,更是生命的成长过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问题设置得有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益。语文课堂上,教学问题要不要预设?怎样预设?本期沙龙,来自彩云之南的三位教坛新锐将围绕这些问题呈现精彩解读。

大珠小珠落玉盘——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策略

开场

谭付波:春有百花,秋望月;夏有凉风,冬听雪!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尊敬的各位专家,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诗意语文团队伙伴们、朋友们,大家晚上好!我是来自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第一中学的谭付波,身处彩云之南的我们,在这里给大家拜个早年——祝愿大家新年吉祥、幸福、安康!辞旧岁,语文教师何曾苟且;迎新年,诗意团队奋力前行。此前,身处北疆的一菲老师看雨雪纷飞,银装素裹;身处南国的朋友观碧波荡漾,潮起潮落;身处东地的伙伴待红日初升,其道大光;身处祖国西南的我们听鸟语,嗅花香。而此时,我们在一菲老师的感召下,我们共同聚集在“诗意语文”的旗帜下,在诗意团队里追名师脚步,享语文盛宴,胜友如云,高朋满座,四美具,二难并,观语文之博大,察团队之强盛。我们今晚的语文沙龙就此开始。同时,今晚参与活动的还有团队的两位好朋友。下面请两位朋友和大家打个招呼。

钱 炬:大家好!我是来自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的钱炬!

代利梅:大家好!我是来自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的代利梅!

问渠那得清如许——设问的价值

谭付波:昨晚金波老师说我们的沙龙是苍山的月呢,还是洱海的风?是大理的塔,还是丽江的城?谢谢金波老师,他一直指导着我们的这期沙龙活动。如果大家能来曲靖,我们带大家去领略珠江的源头活水,罗平的金色菜花,还有爨文化的神韵,欢迎大家莅临曲靖!有我们,您到曲靖也就到家了。当然,今晚,我们还带着虔诚的心,火热的问题来向大家学习!敬请大家不宁赐教!我们的话题是:大珠小珠落玉盘——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策略

都说演员一台戏,医生一把刀,教师一堂课。课堂是我们每个教师安身立命之本。在课堂上,大家可能有过这样的体验:课前备课时分明是这样设计的,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情形却相去甚远——有时是学生漫无边际的谈,远离了重点;有时是有人打破沙锅问到底,消耗了时间;有时是有人心不在焉,闹出个小事件扰乱了你的教学思路;有时是不知道如何把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转化为对学生的要求……凡此种种,它几乎不可能让你永远的称心如意。它似乎总以一种美丽且傲慢的姿态站立在你的面前,在那灯火阑珊处,或者与你的美好期望擦肩而过,或者与你的美妙设想激烈碰撞……它是什么呢?它就是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有思考。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问题而引发的。所以我们要善于设问,让学生思考,体会,感悟,唤醒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由此,我们语文课堂不能是知识灌输的课堂,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来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同样,语文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以课文为依托,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实现学习目标。这样,教师必须为学生架起沟通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而针对文本设计的问题就是桥梁。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是学生思维的引爆器,它能够开启学生思维的阀门,让思维之流奔流不息。一个精心设计的问题也能够把学生快速引进文本,让他们与文本对话,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同时也丰富和净化了他们的情感,提升他们的境界。

钱 炬:有道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使学生对一堂课的知识产生学习研究探索的兴趣,那么创设问题情境是核心和关键。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学会学习的有效尝试。只有设置适当的问题情境,提出他们在探索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索、合作,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以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这才是学生获取、理解知识的途径。课堂问题设置是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不仅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而且影响到教师个人教学水平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好的问题让学生沉浸在文学遐想的涟漪之中,让学生在探索顿悟中感受思考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的动机。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答问时反馈出来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方法,协调教学活动,或及时改变教学内容,或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或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

代利梅: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常常处在一种潜伏的状态之中,要激活这种状态,就要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设计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

乱花渐欲迷人眼——设问的现状

谭付波:一个好的设问,会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豁然有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思维向纵深发展,收到令人惊喜的效果,一个不好的设问,会限制阻塞学生的思维和兴趣。课堂就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问题为主线。问题是线,才能把文本里的“珍珠”,学生主体的“珍珠”,教师主导的“珍珠”窜在一起,即让“大珠小珠落玉盘”,又让“海上明月共潮生”。我们的课堂现状中,这根线用得怎么样呢?针对这个问题利梅老师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先听听。

代利梅:提问,是教师全部教学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行为方式,也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语言活动,它可以运用到新课的导入、新知识的讲授、课堂练习、分析归纳等活动中。课堂教学中的提问,需要教师课前根据学情、文本和学习目标预设,课堂教学提问运用得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并非所有的课堂提问都能达到预期目标。

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很遗憾地看到,课堂教学提问过程中的“繁、难、偏、旧”等现象仍然存在。首先,我们青年教师可能常常以课本为中心,以标准答案为准则,被动施教,更专注于讲授,课堂上可以把一个内容讲得很精细很深刻,可是却不能以设问的方式引领学生去思考探究;其次,传统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性提问较多,包括:不能紧扣教学目标设问,忽视学情、提出的问题过简或是过繁,问题较多较琐碎、设问没有梯度、缺乏逻辑,提问时机不当,问题表述不恰当等。再次,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习惯性提问也很普遍,比如教师常用口头提问语言“是不是”、“对不对”、“行不行”,提问缺乏趣味性、不能有效诱发学生参与思考的积极性等。这类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得不到锻炼,不仅达不到提问的目的,也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不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下面我们就结合现实分述一下目前语文课堂问题预设的现状:1.不能紧扣教学目标设问,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解决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应该是首要任务。可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候我们只是漫无目的的发问,忽略甚至脱离了文本特点和整堂课的教学目标。有些教师往往喜欢把课堂教学提问的形式固定化,采用同一个提问的模板,如“本篇文章共分几段?”、“各段大意是什么?”、“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并且以教参上的“标准答案”来衡量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这种教条式的提问只会让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他们不但不会主动去思考,反而会参照辅导书念答案。一堂课下来,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很辛苦,而整堂课的教学任务却还没有完成,造成了教学效率低的局面;或者教师问得随意,学生照模式化提问进行模式化回答,貌似回答迅速,课堂进度很快,但是教学效果基本没有。2.设问忽视学情,多从教师自身角度考虑问题,无效提问过多

教师提问须根据学情、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回答。可现实中,教师过于从自身出发,越俎代庖,设问时,缺乏深入的思考,使学生的疑惑点、兴趣点和关注点被老师忽略,所创设的问题太简单或者大而空,没有启发性,难以引发学生思考。比如我们有时候喜欢无疑而问,“这样做对不对?”“好不好?”“是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什么?”等等。这些类同口头禅的提问学生根本不需要思考,会导致他们用简单的合唱式回答,既体现不出问题的价值,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但大多数教师都会或多或少的使用这种提问方式。另一种情况是所提问题大而空,即所提问题太复杂。对于过于复杂的问题,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最后只能教师自己回答,这样的提问也达不到最终的效果。如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读这篇文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与其它文章相比较,它在语言上、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由三个问题组成的,后两个问题又很宽泛,学生听完教师的提问后很难一下子把所有答案都组织出来。3.问题较琐碎,散、乱、随意性大,难以提纲挈领

好的提问应紧紧围绕教学任务、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适应程度,问题设置要有针对性,提纲挈领。一篇文章可以探究的知识点很多,而一节课的时间又非常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教师处处设问、层层设问,学生忙碌的回答教师的问题,自己探索发现问题的机会少之又少。有时候我们为问而问,忽略了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贪多求全,问得盲目、琐碎,缺乏联系,使课堂陷入冗杂繁复的“满堂问”中,从而造成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把握不够完整。4.设问没有梯度,连续提问之间缺乏必要的逻辑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一些问题的设计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使学生在解疑过程中掌握知识。但在实际教学当中,我们常常存在设问没有梯度的问题,加之具有逻辑顺序的问题可能所涉及的知识点较多,我们往往就会忽略中心问题,从而导致没有明确中心的发问,没有逻辑顺序的漫天发问。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往往一开始就问一些比较难的问题,如:“怎么样?”“为什么?”“怎么看?”等,反而把“是什么”这样较容易解决的问题放在后面,造成整个课堂提出的问题次序混乱。这样不仅使学生一开始便产生了畏难心理,不利于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不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提问的逻辑不严密还表现在提问时机选择不恰当上,即不能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恰当提问。提问的时机过早则学生对教材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相关的知识准备,导致启而不发;过迟则问题已经解决,再提问则味同嚼蜡,令人难以提起兴致。5.问题表述不准确、含糊笼统

在问题的表达方式上,我们有时候会出现不准确、太笼统、让人不知所云的发问。问题提出来,学生一头雾水。比如“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印象?”或者“我们上一次讲了什么?”等。再如有教师在执教《游褒禅山记》时提问:“作为一篇山水游记,王安石为什么要把写作重点放在议论上?”,这个问题没有提示,也没有问题限制和问题导向,显得笼统宽泛,学生无法找到思考和回答的切入点。

设问缺乏开放性、趣味性,不能有效诱发学生参与思考的积极性。提问是为了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投入学习。有些教师片面地把启发式教学这一教学方法理解为教师提问,然后组织学生回答。问题的设计上,缺乏开放性、趣味性,以致于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思考的积极性。开放性提问,要求教师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标准答案”,而是对学生的有“创见”的答案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在求异思维的轨道上进行创造性思考。有些教师担心课堂不可把控,就不能设计出好的开放性提问,自然就不能给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

这些都是课堂教学中设问存在的问题,可见,课堂上会不会提问,提问后会不会导答,是课堂教学提问艺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如何科学的设计课堂问题,真正唤醒学生的思考意识,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谭付波:利梅老师深入剖析了课堂设问的现状。钱炬老师你怎么看?

钱 炬:我觉得利梅老师抓住了课堂设问存在的几类主要现象,这是我们青年教师都会出现,但都应该避免的问题。由此,我们就更能体会课堂设问是一门艺术,运用的好,能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优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谭付波:教学问题的设置,是课堂上师生对话的主要形式,是思维的碰撞、心灵的交流、情感的交融.是生命的生长过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问题设置的有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益。总结一下,在现存的课堂中,教学问题设置存在以下误区:

(一)问题过碎,雾里看花

(二)问题过难,望而却步

(三)问题过易,浮光掠影

(四)问题偏位,缺乏弹性

(五)问题过窄,浅尝辄止。佛语说:“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从一粒沙、一朵花中看到广袤和绚丽,需要教师具有一双慧眼,把课文放进源远流长的文学长河里,结合学生的语文素养,深入浅出地引领学生去思索、探究、感悟。

谭付波:陶行知在《每事问》中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钱梦龙老师说:“每堂教读课,教师要根据学生自读中的所感之处,精心设计问题,或以大颗石头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尽管一般人认识到设问的重要性,但真正善问的教师并不多。因为,设问是一门复杂的需要不断探索的教学艺术。托尔斯泰在谈起《复活》的创作时说:“我的小说的每一个情节,不是独出心裁,就没有存在的价值。”课堂上所设问题也是如此,每一个问题都应精心设计,独出心裁。那么怎样设计好问题呢?先请钱炬老师谈谈。

众里寻他千百度——设问的策略

钱 炬:根据教学活动的认知目标有低级和高级认知设问之分。低级认知设问即回忆、理解、应用性的提问,而高级认知设问是指分析设问(要求学生通过分析知识结构,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事件的前因后果,最后得出结论的方式。)综合设问(要求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把教材中的概念、规则等重新组合的提问方式。)基于这样的特点,我对课堂设问的策略有以下思考,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文本层面1.课堂设问的取舍源于文本特色和教学目标的设置。粗略的按照文本体裁来说,每一种文体所对应的问题预设方式都会有所区别,再加上时代背景、作者背景等因素,每一篇文本就具有其独特性,所以课堂设问就有了不同的取舍。另外,即使相同体裁的文本,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所设问题的角度也会不同。关于这个方面的体会,我曾在上《方山子传》时做过一点尝试,跟大家分享探讨。在阅读《方山子传》的过程中,我在第一遍解读字词句的意思时,发现了文中有几个疑问句比较难理解,在第二遍梳理这几个句子的翻译时,我产生了疑惑:文章标题是《方山子传》,应该集中写传主,而这几个难解的句子又都是作者苏轼问的,于是顺着这几个问句就发现文本的特色之一:文中处处有作者。第三遍我把重点放在传主方山子身上,把文中关于他的词句找出来就发现文章中有很多强烈对比的地方,于是抓住“异”字,将方山子的特立独行串联起来,人物形象的鲜明就出来了。第四遍读文本的时候,我主要发现了文章的两个细节:一是方山子面对苏轼说自己被贬黄州的缘由居然只是“俯而不答,仰而笑”,从这里入手来挖掘苏轼塑造方山子形象的意义。二是文章最后一段说:“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这个细节引发了我的思考:为什么多异人?为什么方山子又能见到他们?这样就引出文章的另一个特色:含而不露的奥妙。我把自己想讲的问题做了一个梳理,发现这篇课文的设问可以从文本特色入手,文章的独特除了人物形象之外,文本本身的安排也是很有特色。第一段就已经交代了传主的人生经历,那么后面几段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除了对传主的细节补充,就是作者的存在了。从这点也找到文本之“异”。另外,我又根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抓住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特征理解其所寄寓的情怀。依据这个目标,我就把之前的方山子人生对比改成以“异”字为主的几个方面,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基于这两点,文章的整体就用一个“异”字统一起来了。人物之异、文本之异、细节之异,这些都是作者想要寄寓的情怀而产生的,这样,课堂有了明确的中心,设问的取舍自然就顺理成章了。2.课堂设问的逻辑性来自于所选择文本的切入点。每一个授课者对课文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课堂设问应该紧扣教材,有一定的探究性,能推动学生对文本的深入阅读和积极感受,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沟通。教学中,如果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丰富的“留白”之处,引导学生思考和感知,充分发掘作者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对文本进行补白,那么就会激活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的思维得以碰撞,情感得以激发。

代利梅:文本解读的推进过程是以一系列问题的解决为依托的,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我自己感触颇深的就是如何有梯度有逻辑的设计问题。我在几次参加课赛的过程中这个问题都有明显的暴露出来,比如说设计问题的时候自己考虑了文本特点,也考虑了教学目标,但设计出来的问题如何有效呈现却成了问题,只有结合教学目标、文本解读的思路、学情认真揣摩,思路才能清晰。比如参加省课赛的时候,我的参赛篇目是《小狗包弟》,我的教学目标是把握文章的情节与作者的感情,分析作者通过叙事或隐或显地表现感情的写法,重点解读巴金的反思精神,认识*给人身心造成的巨大伤害。我的设计是通过让学生在明确“那狗、那时、那人”的基础上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来实现教学目标的:“为什么包弟会变成我们家的一个大‘包袱’?”“送走包弟意味着什么?”“送走包弟,巴金是否解脱了?他的感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巴金不能原谅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你觉得他该不该被原谅?(巴金是否因送走小狗而幸免于难?文中的哪些叙述可以看出那个时代对巴金生活的影响和身心的迫害?)”“既然不是巴金的错,那他为什么要如此反思解剖自己?我们要从巴金这里借鉴什么?”。这一连串的问题要在一堂课内解决,尤其是要解决后面两个相对开放性的问题,除了要给学生一定的知识补充外,设问的逻辑尤为重要。我们知道人的思维是有一定的逻辑顺序的,遵循这一顺序来提问,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就会很快打开学生的思路,从而让他们有茅塞顿开之感。当时通过任老师的指导,我紧扣巴金对*的反思,在各个子问题间梳理逻辑,紧扣本文“以小见大”的特点,争取问题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剖析,来带领学生一点点体会巴金作为一代良知未泯的知识分子对那一段历史的沉痛书写。后来的教学效果也证明,学生对理解作者反思精神的价值追问是存在难度的,如果我们绕开简易问题的梳理,不会根据课堂的推进选择恰当的时间提出问题,那学生将很难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综合,进而创造性的思考和解决问题。

学生层面

钱 炬:刚才丽梅老师谈到课堂设问现状中很容易忽视学情,导致无效性设问过多。所以,我们在课堂设问中还应该以学生的问题作为课堂设问的起点,从学生的疑惑点和关注点入手,能增强课堂设问的准确性和巧妙性。这样的方式能避免课堂设问过难或者过简单。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而问题过于深奥会使学生不知所云,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有效的课堂设问应该是能真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问题。关键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难易适中的问题,这样才能达到有效性。如何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思维,如何冲破教师的经验束缚生成课堂从而获得新的节点,这需要我们思考并努力追寻。“把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是让学生首先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画出自己的起跑线,让学生在自我阅读中生成问题从而促进课堂生成” 把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既是教师洞察学情的重要渠道,也是研究学生和自我专业成长的良好途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学生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学生拥有着很大的自由空间,但并不是把课堂全部交给学生,由学生讨论、任意发挥。如果以“还课堂给学生”为借口,降低和退化了教师的能力,把教师边缘化,那么,课堂就不是师生都双赢的场所。课堂一旦打开,就充满着很多不确定性,如何筛选和过滤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利用好课堂资源,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

谭付波:钱炬老师的一席话触动了我思绪,想起了2014年曲靖市课赛的场景。当时抽到的课文篇目是人教版必修一表达与交流部分——“亲近自然,写景要抓住特征”,当时就惊呆了,吓死宝宝了,即使用尽洪荒之力,也是无能为力。回到宾馆,打开电视,江苏卫视正在播放大型相亲类节目——非诚勿扰。我记不得当时是谁相中了谁,但是,我相中了这个节目的板块——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抉择。我结合当时学生对这一节目的追捧,我结合当时是秋季,就确定了三个问题;

一、亲近秋天,找秋,走出教室,找出秋天的代表性景物;

二、亲近文本,读秋,文本中用了那些写秋的技巧;

三、亲近心灵,写秋,写一段300字的关于秋景的文字。这堂公开课结束了,获得满满的点赞。钱 炬:付波老师真是机智过人,随时随地都充满了教学智慧。在这方面,我们工作室的何英老师做了很多尝试,在董一菲老师主编的《高中语文经典篇目同课异构与点评》一书中,何老师就是以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并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课堂设问的,这一点得到了张玉新老师的充分肯定和赞赏。

教师层面

首先应该修炼寻找主问题的功夫。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都会遇到一种情况,对文本有了很好的解读,但是课堂呈现并不能达到我们的预期。其中的一个环节就是我们要思考如何寻找一个切中要害的主问题,以此来呈现对文本的思考。我前面跟大家分享的《方山子传》的设计也可以很好的印证这一点。用一个异字统摄所有的设问,以此为主问题来展开,既能很好的照顾到课堂设问,也能体现文本的独特解读。利梅老师刚才跟大家分享的《小狗包弟》中也是抓住了巴金先生的反思这个主要问题进行课堂的逻辑性思考,这不仅是主问题也是极好极准确的切入点。

其次,课堂设问应注重激趣。教师应在课堂中以巧妙有趣的设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因此,课堂设问应努力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角色的体验,能使学生深入使学生的阅读更投入,感受也更真切有个性,体验也更深刻和丰富。孩子们在愉快宽松、和谐互动的教学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知,促进学生思维更深层次的思考。我感受最深的一次课堂实践是在上《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这个梳理探究的内容时,一开始我按照课本所给的内容上结果令人大失所望,除了带着学生多认识一些成语之外,没有达到任何梳理探究的目的。在任玲老师的指导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设问:首先以请5位同学分别用一个成语描绘自己的家乡为导入引出设问:什么是成语?同学们都能说一些成语,但是却不能准确地概括出概念。所以,激起大家对成语概念的思考。接着展示几组成语并设问:这些成语的来源是什么?能挑出其中一个,给大家简单复述故事或者点明成语的出处,并讲讲它的含义吗?这个设问既让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关注,又不死板的照搬,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通过梳理列举弄清了成语的主要来源,其中,在梳理文人作品这个来源时,我又补充呈现不同作品中的成语,让学生猜一猜。不仅激发学生的好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一本厚厚的成语词典中,绝大多数都是有出处的成语,范围涉及到诗、词、文化典籍、小说等多种文学样式,并经文人使用,广泛流传。例如《论语》中就有大量的成语。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的许多词汇已经变成了一个民族普遍使用的词汇了。这样,简单的成语罗列就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很好的照应了题目。当学生明白这一点的时候,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讨论探究成语中的文化信息。追加设问:在众多成语中,有关“家庭”的成语有很多,请每个小组列举几个,并想一想这些成语承载了怎样的文化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见到听到的与“家文化”相关的成语,在师生对话中有了很精彩的课堂生成,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成语不光是一种简单的语言形式,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丰厚的文化内涵,是文化最简洁而厚重的表现形式。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探究实践:能否仿照《中华文化之歌》写一首短小的成语歌诀,要求有文化内涵,意思连贯,读来朗朗上口。这个环节将前面的梳理结果让学生在具体的一个问题中得到呈现,而通过自己的寻找和仿写又很好的体现了探究的方式。一节课下来,同学不断受到已知和未知的融合和挑战,学习的兴趣和收获实现了双赢。

再次,教师在课堂设问中的语言表述一定要准确、恰当,避免宽泛笼统,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每一次精心打磨的课堂无一不是在设问的表述上下过功夫的。我理解的准确恰当应该是一个问题的提出应该包括让学生以什么方式完成对什么具体问题的思考,最终如何呈现。

谭付波:一句话,只要巧预设,善于捕捉生成,我们的课堂才能洋溢着创造的激情,弥漫着生命的气息,出现真正的精彩!如何做到预设与生成合理共存呢?我想引用窦桂梅老师说的“三个维度”浅谈看法。

一、设问讲“温度”,生成将“为有源头活水来”。

课前的充分预设与课堂的精彩生成都是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的重要因素。具有较高语文素养的教师,她的课堂犹如一团烧得火红火红的火,低温的时候,柔情似水使人陶醉;高温的时候,激情奔放,使人热切,容易焕发,产生智慧火花的碰撞。能与文本融为一体,又能带领学生超越文本,与文本真真切切地对话。对学生的引领轻松自如,不管是听课的人还是上课的学生都会被她感染与深深折服,除了本身的语文素养外,还要能很好地把握预设与生成的“温度”问题。

我们知道,再有水平的特级教师都得备课,而且备得更透彻,只有这样,她们才能在众人面前,如行云流水般驾驭课堂。遇到突如其来的生成问题,能解决得游刃有余。不难想象,预设不足,犹如做饭时温度不够,煮糟了米饭,难以生成;“预设”过度(某些老师会为了自己的课更具有观赏性,变课堂的生成为课前的演练与提示),犹如做饭时温度太高,火过猛过急,容易烧焦。为生成而生成,学生难以消化,课堂好看不实效。只有把握好预设的“温度”,才能有真正的生成,才能让生成犹如课堂的一眼清泉鲜活长流,欢快跳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二、设问有广度,生成“满园春色关不住” 预设是对生成的丰富、拓展、延伸,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一般人习惯顺向思维,教育家赞可夫说得好:“我们要让学生研究某一事物时,既能从一角度看问题,又在必要时,改变角度看问题,或者同时从几个角度看问题,运用逆向思维,这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这就强调了从小打开学生思路的重要性。语文课堂很多时候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因此我们要给予学生一个广阔的课堂,让学生的思维可以在课堂上驰骋。在教学同一句话时,采用调换语序变换读法等教学艺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句子,这就是打开学生思路的好例子。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化体验可能会得出许多新颖的个性化的观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文章容易产生个性解读的部分进行充分预设。

三、设问有深度,生成“柳暗花明又一村”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是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从教师设想计划的教学程序到实际进行着的过程,从教到学生发展的轨迹进行开放的预设。另一方面,教学时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课堂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新方法。开放的预设,才有精彩的生成。灵活对待“生成”性资源,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得到充分发挥,真正体现学生自主阅读的主体地位,创建充满灵性与人性的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生成”使我们的课堂精彩纷呈。面对新课改,我们要在继承传统预设课堂的良好基础上,积极引入并探索“动态生成”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做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融合,做到及时反思,扬长避短,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想,这样的课堂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也是新一轮课改所积极倡导的。结束语

钱 炬:有好的设问是有好的生成的前提。课堂设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巧妙地运用提问方式进行教学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每位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和创新。只有巧妙设计问题,真正走进文本,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碰撞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使我们的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代利梅:设问和导答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本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应变能力,也离不开一些基础方法的应用。我们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在实践中善于反思和总结,以学生和文本为设问的根基,才有可能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对纲领性的问题的探究来掌握文章重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诱发学生在解决原有问题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谭付波:总之,问题是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统一体。我们关注预设,并不是否定生成的意义,而是反对“强制性预设”。我们提倡生成,也不是要摒弃预设的作用,而是要避免“无效生成”。预设与生成兼容兼顾、互动共生,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精彩。各位老师,正像我们无法预知我们将来的人生一样,课堂中将会跳动一些怎样的音符,我们同样无法提前知晓,因为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教学尤其如此。教师不能为了既维护自己的“主导地位”又显得尊重“主体”,以“研究”为名牵着学生的思维走,让其一步一步走向教师预先布置好的“雷区”,“地雷”炸了,学习也就完成了。这样思维的广阔空间既被老师霸占,思维的过程又没有张力,认识的火花也就无从迸出。课堂教学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讲,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发表见解和提出的问题的权利,尤其是当学生发出“不和谐的音符”时,需要的是平等,民主,宽容和开放。有了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教学才成为一种艺术,才充满生命的气息,才有了令人叫绝的“柳暗花明”。让不曾预约的精彩在新课程的语文课堂中大放异彩。楼顶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尊敬的各位专家,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诗意语文团队伙伴们、朋友们,灵猴呈硕果,诗意团队花开全国;金鸡啼东方,语文沙龙战鼓又响。我们共同期待下期的精彩相聚。附:沙龙精彩的讨论稿件由张金波老师提供,截图由李丽平老师提供,感谢二位老师辛勤的工作,致敬! (本期责编:徐玉峰)

董一菲的“诗意语文”教学

董一菲诗意语文空间之导语

董一菲诗意语言教学艺术

诗意的语文 诗意的教学

诗意的语文教学

诗意语文教学艺术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诗意的呼唤和语文的回归

环保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诗意栖居

语文教学:多一些诗意吧

小学诗意语文教学的探究

第98期 董一菲诗意语文工作室诗意语文第二期沙龙:大珠小珠落玉盘——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策略
《第98期 董一菲诗意语文工作室诗意语文第二期沙龙:大珠小珠落玉盘——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设计的策略.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语文沙龙 设计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