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2020-03-03 18:58: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特研究,课外研习论文

题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姓 名:王佳 年 级:2013年 班 级: 2班 学 号:2131003499 指导教师:王德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第二部分:论文正文

学号:2131003499 姓名:王佳

【摘要】生态文明的建设是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当今世界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和转变的时期,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生态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发展 1.生态文明的发展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世界伦理社会化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1-1.生态文明的提出

1866年.德国科学家海克尔在《生物体普通形态学》中首次提出“生态”的概念。他认为,作为一个生物学名词,生态指的是生物群落的生存状态。包括一个生物群落与其他生物群落的关系.以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人类生态学的概念。1935年,英国学者坦斯勒进而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开始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自然生态环境。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发生在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八大公害事件”使生态环境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极大的关注和重视。1972年,麻省理工学院丹尼斯·米都斯(Dennis L.Meadows)等教授撰写的《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提出,“地球是有限的,任何人类活动愈是接近地球支撑这种活动的能力限度。对不能同时兼顾的因素的权衡就变得更加明显和不能解决。”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费方面按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增长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今后100年中发生.最可能的结果将是人口和工业生产力双方有相当突然的和不可控制的衰退。”由此,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增长的极限”的讨论,各种环保运动风起云涌。同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该委员会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聚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2002年约翰内斯俸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确认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进一步深化了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1-2.生态文明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生态环境问题在社会主义国家的理论界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前苏联学术界最早提出生态文明概念的是《莫斯科大学学报·科学社会主义》1984年第2期发表的文章《在成熟社会主义条件下培养个人生态文明的途径》。前苏联学者认为。生态文明是生态文化、生态学修养的提升。在我国,著名生态学家叶谦吉先生在1987年首次使用生态文明概念。他从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角度来阐释生态文明。他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真正把生态文明看作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形式的。是美国著名作家、评论家分。罗伊·莫里森(Roy Morrison),他在1995年出版的《生态民主》一书中提出了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文明概念。在党的十七大上.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生态文明被列人中国

[2]

[1]

共产党的正式文献,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目前,我国学界对生态文明的界定一般采用国家环保部副部长潘岳的定义。他认为.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使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它将使包括伦理价值观、生产和生活方式等在内的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的转变。生态文明最重要的特征.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它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不仅承认人的价值.而且认为自然界也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观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传统社会主义的逆生态性体现为人与自然的不和谐。这部分决定了传统社会主义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剧变。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否,也必将决定着我国能否率先实现从传统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生态环境理论为指导,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生态环境保护思想,结合我国生态建设的实际和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观进行了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只有充分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把握我国国情,结合二者才能把生态文明建设这个任务完成好。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必须考虑当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创新。从我国的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程度来看,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初步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的阶段”,党的十三大准确、全面地概括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和基本特征。虽然,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不成熟”的“初级阶段”,生态文明建设还面临着很大挑战,但是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其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并首次把这个概念写入了党代会报告。这一理论创新具有巨大实践意义,它把环境建设从技术层面和就事论事的操作层面,上升到党和国家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高度,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情,代表了当今世界和国内发展的大势。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

早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生态问题开始出现.邓小平就提出要制定法律保护我国环境。20世纪90年代,随着现代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生态环境问题更加突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适应国际社会的新发展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变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生态保护要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协调共进。进入新世纪,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发展经济的任务仍然艰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人口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国情不会改变,非再生性资源储量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制约作用越来越大.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也必然越来越高。”把注重生态环境建设上升到经济社会发展本质规律的高度。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这一经济增长的新模式。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并首次把生态文明概念写入党代会的政治报告,提出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组成部分。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对于当代中国来说,这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生态和谐、建设生态文明

[7][6]

[5][4][3]

的唯一制度依托,同时使生态和谐和生态文明真正获得了可能。这样,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整个社会主义衔接起来、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衔接起来。当然,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再经过长期的奋斗,我们才能真正实现包括生态和谐在内的总体和谐,才能真正步入完全意义上的和谐社会。实现包括生态和谐在内的整个和谐社会的理想和目标,同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这样,生态文明就升华了对生态和谐的实现路径的科学认识。

3.结束语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作为对现代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制度扬弃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然意味着要把生态文明纳入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中,通过生态文明理念、制度和发展模式的整体创新体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理解。从广义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制度之后的一种最新的文明形态,它以生态和谐、生态正义和生态公平为价值理念,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公平正义和协调合作生态政治运行方式、和谐和睦的人与自然以及人际关系等为基本内容,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价值目标,标志着人类文明的经济技术形态和社会形态都进入到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阶段。从狭义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文明形式相并列的文明形式。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要建立的是联系性、整体性、公共性、生态性的社会,是致力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两大关系和谐的社会,这需要观念与制度、个体与社会等层面的根本变革与更新。其中人是关系的主体和主导,是观念的拥有者、制度的创造者,只有人具备了全面自由发展的条件而获得了“自由个性”,这个社会才能走向和谐的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而理论上构想、实践中构建的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其终极目标和价值指归正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实现

[10][9][8]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经济技术形态和社会形态的统一,也是生态文明理念、制度和道路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人类生态文明普遍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在生态文明前面加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在理论和实践中彰显我国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原则和优势,而不能简单地用生态文明的普遍规则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尤其是不能用资本主义生态文明的特殊性来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独特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抉择,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正文完(总字数4108字)

[1]佚名.生态文明[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wiGzyuJP91TCLcJ5pu8Dx8HStfgyCxZ7gcQwItZJwXVx3BbbHADEqDpaCA5hRjzyMCE9lBjKJgv5OU10SX7nqK,2013-10-13.[2][3]李海新.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抉择[J].汉江论坛,2010,12:20-24 [4]张凤华,周敏.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J].汉江论坛,2011,11:38-41 [5]张首先.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J].理论与现代化,2010,1:23-26.[6]王孔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J].商业时代,2010,12:11-12.[7]关胜梅.以人际和谐为基础推进生态文明的社会建设——基于社会学视角的分析[J].学术交流,2011,203(2):127-131.[8]张云飞.生态文明:和谐社会的新境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19(11):40-43.[9]苏星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三题--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价值构建研究之二[J].东南大学学报,2013,15(4):16-20.[10]杨英姿.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内在关联的哲学基础与价值指归[J].学习与探索,2012,199(2):25-27.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