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天台山华顶,石梁景区导游词

发布时间:2020-03-03 18:02:2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华顶石梁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佛宗道源、山水神秀”的天台山旅游,我是来自台州华顶旅行社的实习导游,我叫许某某,言午许,大家可以叫我小许。在我右手方开车的师傅姓B,B师傅有30多年驾龄了,开车很沉稳,大家可以安心乘坐。下面呢我先简单介绍下我们天台山。天台山位于浙东中部,境内主要以低山,丘陵为主的地貌。主要景区有八个,其中天台山主峰华顶山海拔1098米,今天我们要去的呢,就是华顶国家森林公园。游程大概是一个半小时,待会呢大家跟着小许游览,一路上有什么问题也可以找我,我会尽可能的帮助大家。下午饭后呢我们游览天下第一奇观石梁飞瀑,我先在这里预祝大家玩得开心。

【概况】华顶景区距县城26公里,景区面积7.5平方公里。华顶景区更以“古、清、奇、幽”而著称。华顶山为天台山主峰,海拔1098米,为巨大的花岗岩侵入体,山体巍峨,尽显雄伟。身临绝顶向四周眺望,能看到八重山峰,层层相裹,状如八叶莲花,而华顶正当花之顶,故称华(花)顶,唐代大诗人李白赞颂为:“天台邻四明,华顶高百越。”华顶景区以它变幻无穷的云海奇观、清香甘洌的云雾茶、历史悠久的“葛仙茗圃”、宏伟古朴的佛国名胜而闻名,更以其灿若云霞的云锦杜鹃名扬海内外,同时也是国家级森林公园。 【茅蓬】各位游客,我们现在看到的呢,是华顶西茅棚。主要呢是修禅者居栖及香客歇息处。茅蓬形式各有千秋,多半是在屋顶盖上尺把厚的箬竹,四壁是坚厚的石墙,冬暖夏凉,建筑造型别致。最盛时达120处,清乾隆时学者潘耒有诗吟咏:“天台六十五茅蓬,总在悬崖绝涧中,落尽山花人不见,白云堆里一声钟。”前半句主要说明了茅棚很多和大致的建筑位置。后半句的意思呢,主要是指:华顶山地势高寒,古时候的僧人就编茅为屋。到了冬天大雪的时候呢,吃饭都成了问题。当时在华顶山上饿死的僧人不计其数,也说明了僧人们参悟佛法的虔诚。到了宋朝,得韶国师修建了圆觉道场,也就是现在的华顶讲寺,供僧人们用餐和修行。每日钟声响起的时候,僧人们都赶过去吃饭,非常形象和富有意境。 【华顶云雾茶】由于华顶山独特的气候,白天气温高茶叶张开,晚上气温低叶子紧缩,早就了云雾茶华顶云雾茶针形细紧,色泽翠绿,芽香浓厚,滋味甘醇,被列为《中国名茶》第六种。天台山僧侣历来有饮茶的传统,称为“一饮涤昏迷、二饮畅我神、三饮便得道”。相传三国时间,孙权头痛,葛玄给孙权带了三件礼物,天台山乌药,华顶云雾茶还有自己炼制的丹药。孙权嫌乌药太丑丹药太苦,于是喝了云雾茶。喝了第一口觉得头晕目眩,第二口神智清明,第三口喝下去就仿佛悟到了佛法道义。

【云锦杜鹃】云锦杜鹃古称娑罗,红踯躅,原名千目杜鹃,属杜鹃花科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树种,成片成林面积近300亩,且树龄在200年以上并形成古树群,则唯天台华顶独有,为天台山一大植物奇观。

华顶云锦杜鹃,是一种常绿大灌木,高约

四、五米,树冠浑圆,主干分明,旁枝逸出、叶片革质、形似枇杷叶,正面墨绿油亮,背有鹅黄色茸毛。花朵盛开时,有碗口大,由6—12朵小花簇聚而成,一树有花上千朵,故又称“千花杜鹃”。一般花期在7到15天左右,花色有大红、紫红、粉红、到白色慢慢淡去,清初台州知府张联元这首《杜鹃花》诗。“翠岫从容出,名花次第逢。最怜红踯躅,高映碧芙蓉。琪树应同种,桃源许并。无人移上苑,空置白云封”。将别名红踯躅的云锦杜鹃与仙界琪树、碧桃芙蓉相比,既感慨它没有收入皇家花园,同时也认为只有在白云缭绕的环境中观花,才有一种超脱凡尘之感。

华顶是天台山的主峰,海拔1098米,四周群山拱秀,峰岗重叠,这里云雾和绚丽多彩的花丛,就构成了华顶峰上特有的云中花景。立身在峰顶俯瞰,展现在眼前的竟是瞬息 万变的奇妙景象。花在云中开,雾在花间飘,云雾与花海交映成趣,真是一时一景,全无雷同之处。

【华顶归云、归云洞】

华顶归云通常是泛指华顶山海拔900米以上区域。因其山高林密,群峰叠翠,常有彩云缭绕,朝暮云气盘结,出没于此而得名。远远望去,那高高的山峰,即使是晴空万里,也还总是会有那么几朵或几挂云彩在山巅飘绕悠悠,久久才归,大有凡云所归之意。归云洞位于华顶讲寺北,临峰贴崖,洞口朝南,因常有云雾在此出没,似凡云所归而得名。洞高六尺,宽三尺,深仅容数人。该处地形独特,极易留云逗雾。北有东西向一陌山脊所挡,南一泻斜坡。归云处背峰朝阳,并列两个半环浅贝形的半封闭平缓地,地势高爽,视野开阔,现新建归云亭,是观落日,赏彩霞,望归云的极佳之处。凭栏远眺,山色翠秀,风光迷人,尤以植被景观为最。高挺的柳杉、苍凝的松林、婀娜的云锦杜鹃、茵茵的茶园,都依山就势,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前有寺角稍露,后有云洞半开。常有白云萦绕,薄雾清纱,云雾飘忽,那洁白、那清丽、那悠悠、那飘然、那朦胧,使人扑塑迷离,犹入仙境,漫步天上人间,进入一派青白超然的世界。这就是华顶归云的神、灵、仙之意境。 【葛仙茗圃】

据《天台山志》记载,三国吴赤乌年间葛玄曾在此劈园植茶,以茶修禅养身,创茶道,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先仅流于道家佛门,后广传于民间并传入日本、朝鲜。隋僧智岂页曾将它献给隋炀帝治病。唐代茶圣陆羽也曾到华顶考察。日本遣唐高僧最澄来天台学法,归时曾把华顶茶籽和茶道首次带回日本,播种于比睿山麓。1988年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王家扬会长率领茶文化资源考察组来华顶,通过与日本、韩国茶树的基因分析、对比,确认为进化型古茶树,日、韩茶的先祖。

【华顶讲寺】始建于公元936年,由法眼宗二祖德韶法师所建,初名华顶圆觉道场。宋治平三年(1066年)改称善兴寺。曹洞宗僧人前来参拜问法者络绎不绝。明洪武初毁于火,僧宗济重兴。今存殿宇为僧兴慈 1931年重建,是中西文化结合的产物,有数百间房子,现经全面整修,1999年5月大雄宝殿落成开光,妙域庄严。巨匾“大雄宝殿”为马一浮写,苍劲洒脱,气势恢宏;“华藏世界”为赵朴初书,秀美灵颖,别有风韵;中间楹联为沈定庵所书;两侧楹联:“智祖开首刹几经桑田几沧海,名山第一峰半是青松半白云”,为天台书法家齐明武书。跨过泰安桥进入大殿,浙江省书协主席朱关田的名联:“华顶讲寺六度万行妙道凝玄幽赞法华秘典,圆觉道场一心三观法流湛寂恢弘智者法门”。笔力千钧,恣纵自如。

大殿内佛像造型、组合均是传统与创新相结合,佛祖莲座在精湛浮雕艺术中透出禅意,与佛慈祥从容融为一体。排列二边的壁雕造像为十六尊者,采用摩崖石刻与壁画形式,水乳交融,古朴古风,极富浓郁的魏晋风韵。壁雕上方为千佛殿,千佛列座形象逼真,两者合一系全国罕见的。

大殿再上去有法堂、藏经阁、般若泉等。寺前数株大柳杉,东晋末年种植的,高达28米,树龄有数百年,胸径三人合围,这也是极为少见的。

【王羲之墨池】王羲之墨池位于华顶寺右侧。王羲之年青时曾居华顶寺习练书法。他不停地练字,不停地在此池洗笔洗砚,竟把澄清的池水也染黑了,后人称为“王羲之墨池”。池畔竖立大型的大理石石碑,上镌“白云先生书诀”。《白云先生书诀》是王羲之在写《兰亭序》时为纪念其在华顶跟白云先生学书这一段历史所书,是我国书法史上最早的书法论文,它雄辩地证明了王羲之在华顶随白云先生学书的历史事实。据传,王羲之当年居此时,其书法即已少有名气。一天,他正在对自己潜心揣摩后所写的“永”字自我赞赏时,不料一个道士来到他身边,边看边摇头,并随手拿起王羲之搁在旁边的笔,在王羲之已经写好的“永”字旁又写了个“永”字。王羲之仔细把两个“永”字一比,不由大吃一惊,道士 的“永”字要比自己写的好得多,这才知遇上了高人。于是转怒为喜,诚心向道士讨教。道士以“永字八法”剖示书法之秘,说:“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天地万物皆合乎阴阳生克,字之神韵气度亦然。”王羲之终于领悟了:横竖勾,点撇捺,方块字的笔画和间架结构,都体现在这“永”字上。这个道士就是东晋时天台山高道,字紫真,号白云,人称“白云先生”,隐居于华顶山南麓的道教第十四福地灵墟,精通书道。于是王羲之就拜白云先生为师,跟随白云先生学习书法。学成后回绍兴兰亭,写下了名垂千古的《兰亭序》,成为人人敬仰的书圣。王羲之曾书有“独笔鹅字碑”留在华顶寺,明初寺毁,碑也不知去向。至清时,曹抡选在院子中挖掘出半边残碑,经七年苦练将“鹅”字补全,现镶嵌在天台山国清寺三圣殿东首的莲船室墙壁上。

石梁景区

【概况】

接下来我们游玩石梁飞瀑景区,石梁景区是天台山风景名胜区的精华所在。这里有世界上罕见的瀑布和天生桥巧妙结合的石梁飞瀑,有举世闻名的佛教五百罗汉道场——方广寺,又响彻着“浙东唐诗之路”最华彩的乐章。来自国内外数以万计的宾客,慕名来此观光考察。1987年与国清寺一起被评为浙江省十大旅游胜地之一。2000年底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千古石梁,天下奇观,瀑以梁奇,梁以瀑险,山、石、水奇妙结合,历来被誉为天台山风景之“眉目”。1997年以来,风景旅游部门精心规划和组织施工,成功地对石梁景区进行了全面扩容。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处处体现了他们匠心独运、刻意追求、极力塑造的品位意识和精品意识。

【神龙掉尾】

石梁瀑布群之一。其底为斜躺的花岗岩巨石,由于长年水蚀,淌水面呈凹槽形,出口处尤其明显。上游之水到此速滑,骤然上抛,然后陡降。水流大时如喷飞雪,如龙甩尾。 【中方广寺】

古时,石梁桥头有一昙华(花)亭,昙花亭原是贾似道为其父亲建的一个纪念亭,后来因为喝茶时茶沫上出现了“大士应供”字样,但一会儿就不见了,所以叫昙花亭。亭中有一联,“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贝声,总合三百六十击钟鼓声,无声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登上昙华(花)亭,眺望四周,你就能感受到这种情景。

古方广寺中还有一宝物——铜亭,明代时九门提督太监徐贵亲自负责铸造而成,内刻有五百罗汉。你想想,在如此小的铜亭中把五百罗汉刻得栩栩如生,确实不简单。 【石梁飞瀑】

位于县城东北2公里石桥中,属于“天生桥”景观,这是一种两端与地面连接而中间悬空的桥状地形,为天台山八景之一。两崖对峙,一石如屋梁横在其间,长约7米,厚达3米,脊面隆起,窄外宽不盈尺。梁西端突起一石,称为“蒸饼岩”。梁底空洞高逾2米,金溪自西南而来,与大兴坑水在瞻风桥下会合,三折穿梁洞而出,从高30多米的峭壁上,直捣湛蓝深沓的惠泽潭,势若雷霆,色如霜雪,故古人有联“冰雪三千丈,风雷十二时”,名之为“雪瀑”。倘遇连日滂沱大雨,瀑水越梁而过,更似银河倒泻,狮吼虎啸,山鸣谷应。宋米芾为之题刻“第一奇观”;明地理学家徐霞客六观石梁“几不欲卧”;当代著名学者侯仁之、朱畅中、汪国瑜击掌惊吧:天下第

一、天下唯

一、天下独绝;而“月瀑更较雨瀑谧,千山万水唯一音”(清魏源《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更点出了她的多姿多彩。 【花岗岩天生桥的形成】

石梁是花岗岩天生桥。世界各地天生桥很多,多属石灰岩或砂砾岩地貌,而像石梁这 样的花岗岩天生桥,根据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思敬、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杨志法等的考察,在世界上迄今尚属首次发现。考察其形成与花岗岩具有上游“梯级式瀑布”的水力和其本身具有的三组几乎互相竖直的节理有关。石梁本是金潭潭底中整块花岗岩的一部分,水从上面流过成为瀑面。其岩石中存在竖直和水平裂缝。起初是少量不渗入竖直裂逢,再经过水平裂缝流出岩壁,后来两组裂缝被水流冲开而增大,在这独特的地质和岩石力学条件的作用下,久而久之,一条高山水面的“天生桥”就形成了。(观音五百罗汉斗法典故) 【观瀑亭】

循级而上,我们就看到一座石亭,这便是观瀑亭。这里是远观石梁飞瀑最好的地方,远观石梁,其气势宏伟,令人赞叹。站在这里,仿佛看见一股洪流从天而降,堪称天下第一奇观。

【徐霞客观瀑处】

这里就明代大旅游家徐宏祖在《徐霞客游记》开篇中所写所“循(方广)寺前溪,复至隔山大石上,生观石梁”的地主,是观赏石梁飞瀑的佳处。为了纪念徐霞客三次游石梁,特在次地雕刻了徐霞客石像,旁边刻有一碑文,记录了徐霞客游览的一些事迹。 【摩岩石刻】

石梁上下有很多摩崖石刻,其中著名的有宋代米芾行书“第一奇观”、“前度又来”、“万山关键”、康有为的“石梁飞瀑”等。 【下方广寺—五百罗汉】

下方广寺有东晋时期保存下来的五百罗汉像(楠木制作),文化大革命时部分被毁坏,有一部分保留下来,被毁部分已重新制作。

所谓五百罗汉,就是五百位修成“阿罗汉果位”的僧人。按照佛教说法,罗汉又称“应真”,已经修得功德圆满,消除了一切烦恼,再不用投胎转世遭受生死轮回之苦,而受到人、天的供养。关于它的来历,有前身是五百只蝙蝠、五百只大雁,甚至是五百名强盗所化等多种说话,但以解释为跟随释迦牟尼听法传道的五百位佛弟子,或者指参加佛教历史上第

一、第四次结集三藏经典的五百名比丘,这两种说法比较妥当。罗汉由四大罗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一直发展到五百罗汉,队伍不断壮大,正是佛教不断发展并不断亲近民众的“世俗化”的结果。

天台山是五百罗汉总道场,有佛教典籍作依据。《西域记》上写着:“佛言:震旦方广圣寺,五百大阿罗汉居焉。”震旦,指中国,方广圣寺,就是天台山方广寺。梁代慧皎的《高僧传》具体记载了五百罗汉在天台山显灵感世的经过。东晋兴宁(363—366)年间,敦煌高僧昙猷走过石梁桥,来到罗汉住地,目击罗汉们“或行或坐,或招手之状,或卧坐之形,瞬息之变,千变万化”。那么一千六百多年后的今天,这些罗汉又到哪里去了呢?大乘佛教认为世界有无数尊佛。天台宗更认为无论有情识的没有情识的,即不论人、众生,甚至无生命的泥土、岩石都具有佛性。 【不二门】(来到原水碓旁的小岩门)

不二门,也就是不二法门,典出佛教《维摩经入不二法门品》里面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佛教居士维摩诘问菩萨门:“什么是菩萨入不二法门?”32位菩萨举了生与灭、垢与净、罪与福、我与无我等等对立的概念,认为只有消除这对立面,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才是“入不二法门”。最后,文殊菩萨又问维摩诘,维摩诘默然不答,文殊赞吧:“善哉,善哉!到了不用语言文字才真正是入不二法门。”由此可见“不二法门”是要超越一切相对,进入绝对的领域,也即达到了不生不灭的涅磐成佛的境界。因此我们今天在这处岩门上写“不二法门”已经带上“有与无”的相对性,仅仅有比喻上的意义,是一种为了有助于人们理解而暂时采取的“方便法门”。至于如何到达觉悟成佛的境地,就必须如同《心地观 经》所说的“开示空有不二门,自利利他无间断”。亦即不断发扬无限的善巧的利他精神。让我们庐山香炉寺的一副楹联:“是谁将眼孔放开,看得大千世界,到此要脚跟站定,才许入不二法门”,来帮助领会这微妙佛法的独一无二的途径吧! 【法华晨光印】

银溪滩石磊磊,其中鹤立鸡群的要数前面那块巨石大印,印面为4×4米,印体长6米,总重量约380吨。上面镌刻着四个篆体字——“法华晨光”。“法”字是古代的异体字。所谓“法华”,指佛教《妙法莲华经》。它是中国佛教天吧宗和日本佛教日莲开宗立派的主要经典,是大乘教义的集大成之作。所谓妙法,意指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经,则比喻经典的洁白美丽。南朝陈隋之际,智者大师入天台山,首先来石梁讲经说法。“晨光”,意味着这里最早受到大乘佛光的照耀,成为天台宗的发祥地。据说,这个天然与人工巧妙结合的巨印,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重的,堪称“天下第一印”。

顺着大印旁石阶往上走,可以看到一座石亭,我们把它称为“心心相印亭”,为什么呢?两个两心相悦的人坐在亭中,面对这天然大印,不就是心心相印吗,也为此祝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我想大家一定注意到,别的溪流多圆卵石,而这里更多的是方形石矶,方方正正的,堪称一大特色。我想这是由于这里的花岗岩石含量极高、结晶大,方形节理发育明显。山坡上的裸岩崩坍下来,经过长年累月的争流冲刷、峡谷风蚀而造成这些具有矩方形特征的奇石景观。大凡天多之物以曲为常,方形的多出人为,而对这么多自然的方形巨石,真使人顿生“天工夺巧”之叹。 【小铜壶】

这就是小铜壶滴漏,是一处跌水之景。因为跌崖潭壁颇似古代计时工具“滴漏”而得名。它的水从西边钓水潭那边过来,到了这里,河床陡然下降。溪水冲出一道岩缝,平抛而下,一落数丈,犹如蛟龙入渊,激涌回旋不已。内壁菜如瓮胆,色如青铜,光滑如镜,俨然一把硕大的神壶。同断桥坑的“铜壶滴漏”相比,一大一小,一隐一显,一雄一幽,各有千秋,都是造化的杰作,台岳的奇观。

“两龙接舌”石梁桥、“两猿对饮”铜壶瀑,石梁桥因两龙接舌形成的美妙传说,为游人熟知。而新迁开发的小铜壶滴漏,壶口两侧的岩石竟酷肖二只灵猿,一状如饮、一状如品,形神兼备实乃鬼斧神工。

潭边这块方形石矶,相传是当年罗汉观瀑之石,因此称为“应真石”。 【放亭】

“放亭”建于花人桥山嘴顶端,基础是一块坚固的花岗岩巨石,呈圆形状,似城堡突兀于金溪峡谷的窄口。亭中一联“珍重人生,趋名趋利莫趋祸,谨修天德,放眼放歌先放杯。”这座凉亭的匾额和楹联,中心意义就在这个“放”字。一方面让我们敞开胸怀,放开眼界,投入到大自然中去;另一方面让我们甩掉俗事尘虑,来到这人文荟萃的风景区,尽情观赏,潇洒走一回。“放亭”,点睛之笔,深思熟虑,独具匠心。

【结束语】

各位亲爱的游客,我们愉快的一天即将结束了,大家玩的开不开心?哈,开心。恩,不知道大家对今天小许的服务有没有建议和意见,都提一提,以便于小许今后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没有~恩,呵呵。那欢迎大家以后有机会再来我们天台山旅游~也欢迎大家来我们华顶旅行社交流学习。

苏州石湖景区导游词

石家庄驼梁景区导游词[优秀]

天台山景区旅游管理提升实施方案

在首届“天台山_石梁避暑节”开幕式上的讲话

梁景华

五台山菩萨顶导游词

峨眉山金顶导游词

蒙顶山导游词

蒙顶茶导游词

蒙顶山导游词

天台山华顶,石梁景区导游词
《天台山华顶,石梁景区导游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