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支架式”课堂教学特征、挑战和建议

发布时间:2020-03-02 06:06: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支架式”课堂教学特征、挑战和建议

摘要:支架式教学作为建构主义理论下滋生的教学范式,在实践中具有围绕“特定主题”选择支架、体现“由扶到放”教学过程和实现“由师到生”责任转移的特征。然而支架式教学在实践中面临挑战:教学情境的复杂性、教学技能的挑战性和教学评价的多元性,因此有必要加强教学支架的有效性研究,鼓励教师发展支架运用技巧和构建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从而提高教师运用支架式教学的实效。

关键词:支架式课堂教学;范式;挑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5011703

“支架”一词借用自建筑行业,原意是“脚手架”,指用来建造或修正建筑物时使用的临时性结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最先将“支架”用于学习领域,喻指为学习者提供的暂时性支持,这种支持可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所不能完成的任务。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的现有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存在差距,这种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支架”被认为是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推动学生的现有水平向潜在水平发展的认知工具。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支架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然而,目前极少有研究为支架式课堂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本文通过分析支架式教学的实践特点,探讨支架式课堂教学面临的主要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广大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研究和应用支架式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1支架式教学的实践特征

作为建构主义理论下滋生的教学范式,支架式教学在实践中体现了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操作范式:围绕“特定主题”选择支架、体现“由扶到放”教学过程、实现“由师到生”责任转移。

1.1围绕“特定主题”选择支架

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支架种类颇多,如提问、暗示、解释、示范、鼓励、图表等。采用何种支架,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表现综合决定。由于学生认知过程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教师不能事先就确定学生需要的支架类型,而是需要针对特定的教学主题进行选择。不同学科有不同的教学主题,相同学科下也有不同的教学主题,如语文学科下的阅读和写作,数学学科的几何和代数。此外,同一主题并不限于使用一种支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设计的不同环节选择适合的支架,从而保障教学的顺利进行。

1.2体现“由扶到放”教学过程

由扶到放”意味着为学生搭建的支架是随着学生能力的增强而逐步撤去的。给予学生的支架包括支架的数量和支架的支持度。支架的数量即提供给学生的支架总数。支架的支持度指面对同一学习任务时,对学生认知活动的支持程度。以教学生如何解决数学应用题为例,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就比仅仅暗示学生如何解决问题的支持度要强。在教学初期,由于学生刚接触新的知识,对知识的适应性较弱,因此,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支架数量更多,支持度更强。随着学生对新知识愈发熟悉和适应性的逐渐增强,教师便可以逐渐减少和降低支架使用的数量和支持度,最终使学生无需教师的帮助便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1.3实现“由师到生”责任转移

责任的转移与支架的渐撤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支架的逐渐退隐,学习任务的责任逐渐转移到学习者身上”。支架的逐渐减少不仅意味着教师对学生支持程度的逐步降低,也代表教师的角色已由学习任务[HJ46x]的支配者转化为学习任务的合作者,教师配合并协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当学生对学习活动拥有更多的主动权和主导权时,意味着学习任务的责任已经慢慢地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

2支架式教学的实践挑战

鉴于支架式教学的实践特点,支架式教学在课堂中的应用面临教学情境的复杂性、教学技能的挑战性和教学评价的局限性三个主要问题。

2.1教学情境的复杂性

西方学者最初是在社会情境下研究支架式教学。布鲁纳在研究母亲如何影响幼儿的语言发展时,发现母亲给予幼儿的支持与建筑上使用的支架有极其相似的地方,由此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的概念。然而,这种情形下的支架式教学采取一对一的形式,且学习环境是以社会生活为背景,学习的发生可不分时间、地点。当将支架式教学的应用从社会转移到教室,教学对象也从一人转向多人时,支架式教学的有效性将面临极大的挑战。首先,同一学习任务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其次,不同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必然会产生多个“最近发展区”。这些空间、时间、对象的变更无疑增加了教学情境的复杂性与不确定性,增加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和应用支架的难度。

2.2教学技能的挑战性

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支架式教学能否发挥最大效用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技能。支架式教学的技能要求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准确选择支架。前提条件是教师要熟知各种支架的类型和特点,并懂得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选择正确的支架;其次是适度使用支架,即给予学生的支持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这点要求教师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避免由于支持过多而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或者由于支持过少而使学生产生挫败感;最后是敏锐捕捉学生反应。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反应和表现不够敏感,就很可能在无意中忽视学生的需要,在学生需要支架帮助的时候未能提供及时的支持。此外,由于受到个体的主观倾向性的影响,教师很可能会用自己的想法来臆断学生的反应,这种错误的判断可导致教师搭建错误的支架,从而阻碍学生的认知发展。这些均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新的挑战。

2.3教学评价的局限性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的支架式教学以教学生“学会学习”为价值取向,旨在使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评价支架式教学有效与否不能仅仅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为重要的是检验学生在类似学习情境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基于学习能力的内隐性特点,其评价标准的设立和评价实施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故目前几乎所有的学校都倾向于采用试卷考核的方式考查学生的学业,这种考核方式的优势在于能方便、快捷、有效地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然而,仅仅依靠这一种评价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和支架式教学的优势。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是一项长期工程,尽管短期内很难看到成效,但它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的认知活动产生着影响。由于教学评价的局限性,教师更愿意为能即时看到的成效而努力,往往“舍远而求近”。在这种情况下,支架式教学缺乏应用的基础性保障,其优势也无从体现,进一步阻碍了它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和推广。

3提高支架式教学实效的建议

针对支架式课堂教学实践挑战,笔者提出了如下建议。

3.1加强教学支架的有效性研究

教学支架通常被视为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教学情境的复杂性使教学支架在不同教学情境中的效用也不尽相同。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应选用哪种支架、所选用的支架是否有效、在哪些方面有效等等,这些均是教学领域亟待研究的重点。以语文学科为例,它分为不同的学习领域,如识字、阅读和写作等。在低段识字领域,基于学生形象感知事物的特点,可借助图画支架帮助学生识字,如教学“禾”字,可给学生出示甲骨文“[XC盛艳fh01.tif]”,教学“羊”字,可出示“[XC盛艳fh02.tif]”,将字与事物的形状相联系,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又如,在写作领域,范例支架能为学生提供多种写作角度,以供参照,如天上的明星出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请学生根据范例进行仿写,牵牛花开放了,……。小草探出了头,……。学生往往在范例支架的示范下,能发挥想象,写出佳句。因此,对不同学习领域支架有效性的研究能极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国外不少学者针对特定领域教学支架的有效性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杰纳克(Janneke)等人通过分析1998年至2009年期间在社会科学引录(SSCI)发表的有关支架式教学的论文,总结出研究教学支架有效性的三个维度,分别是学生的认知活动、元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KG-*6]1][KG-*6]。这些研究[HJ41x]为教学支架在特定学习情境中的有效应用提供了具有说服力的论证。因此,我国需要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以本土化研究为根本,进一步加强教学支架的有效性研究,为广大一线教师应用教学支架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南。

3.2鼓励教师发展支架运用技巧

教学支架的选择是否正确和运用是否恰当是制约支架式教学顺利开展的关键因素,约翰(Joan)等人对9至11岁的学龄儿童进行了为期4个学期的支架式教学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教师对学科知识的掌握不足,对教学目标的阐释不清晰,给予学生太多的指示性信息,提供的支持性帮助过少,假性互动,即看似热闹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一种假象,它对学生的思维发展并未发生实质性影响,以及教师对学生反应进行主观臆断,这些均是支架在课堂教学中失效的原因所在。 因此,教师对支架如何进行选择和应用是亟待关注的领域。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课文《死海不死》时,两位教师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教法,一位教师用解释的方法向学生说明死海不死的原理;另一位教师则利用实验演示的方法为孩子搭建了理解的支架,教师拿来一个装了半杯水的水杯,里面放入一个鸡蛋,通过不断加盐,鸡蛋最终浮上水面的方式,让学生懂得当水的密度高于人体密度时,人就不会下沉的道理。这种方法不仅帮助学生学习了知识,也有助于他们进行类似的迁移。两种教法,效果截然不同,前者机械呆板,后者较好地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欲望。学校和相关教育机构需着力于提高教师教学支架运用技巧,从而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同时,教师自身也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自身的教学体悟,不断自我反思,突破支架应用障碍,将自身的支架运用技巧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3.3构建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通常用来检验教学成效,它的功能不仅仅是评判,还包括反思和改进。不少教师的教学实践证明:支架式教学运用得当能够有效提高课堂效率。然而,由于当前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学业成果反映,更多的体现为终结性评价,而对教师的教学手段或方式方法缺少关注。这种评价方式导致教师疏于钻研教材教法,他们关心的是目标达成的结果,对目标达成的过程缺少关注。正是因为对教学过程中策略运用的方式方法缺乏有效评估,导致支架式教学踟蹰不前,仅仅停留在零散的教学经验上,无法形成具有普适性的教学策略,用于指导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因而也就无法凸显支架式教学的优势,这为支架式教学在课堂上的应用和推广带来阻碍。只有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一致的教学,才能产生相应的教学行为。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不仅能为教师如何实施教学指引方向,确保教学在正确的轨道上前进,还能修正教师的育人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个好的评价系统的形成应当是不断优化的结果。构建相应的教学评价体系,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支架式教学的优势,为支架式教学在课堂上的有效应用提供了重要保证。

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

餐饮行业的现状特征及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

支架式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优秀)

支架式教学模式

支架式教学理论

支架式教学设计

支架式教学案例

支架式教学设计

“支架式”课堂教学特征、挑战和建议
《“支架式”课堂教学特征、挑战和建议.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