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十月围城观后感1

发布时间:2020-03-03 17:10:0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纵观 20 世纪的前五十年,那是革命与战争的五十年,无论是对于世界,抑或是对 于中国。辛亥革命便是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的开始。一直以来,孙中山的革命党人发动 的辛亥革命总得到强烈的认可,无论是我们的教科书,我们的官方意识形态,抑或是社 会上的普遍观点,我们认为这是一场势在必行的革命,救民于水火的革命,也为革命最 后的功败垂成而扼腕叹息,叹革命党人的软弱妥协,恨袁世凯盗窃了革命的胜利果实。 在我们眼里,辛亥革命一直被视为一个点而不是一个过程,《走向共和》便是一个很好 的说明,自辛亥革命后,标榜爱国、民主和正义的激进洪流便势不可挡,辛亥革命的意 义在于它打开了关闭激进主义洪流的那扇门, 但是每一次运动的背后所付出的代价相比 之下却无足轻重,这其中也包括辛亥革命。 可以说以往的任何讲述革命的影视作品,都离不开上面的主题,从而一直都充斥着 强烈的正反对立,主旋律式的剧情,影视作品和政治教化和政治宣传合为一体。最近的 《十月围城》毫无疑问有着传统的主旋律式的色彩,却也让我看到了少有的一抹亮色,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革命的主角 以往任何讲述革命或激进运动的电影,无一例外都是赞美革命的,而且电影的视角无非 都是集中在革命的领导人身上,少数伟人的英明决策叱咤风云,带领着人民群众赢得了 胜利,即使是运动失败,那些伟人们最后也是为人民而死铁骨铮铮。但是在《十月围城》 这部片子中,孙中山被罕见的屏蔽了如此之久,几乎是到了最后一刻我才见到了他的尊 荣,《十月革命》的焦点是属于底层的平民,不是伟人们的英明神武,底层民众的选择 和代价才是电影所关注的。 正因为如此, 革命不再被简单化, 革命的更多细节得以披露, 看到了如此之多的生与死,我们难道不动容吗?生命的价值与革命是天平的两端,《十 月围城》就是这部衡量的天平。革命的对立面 胡军所塑造的“反派”阎孝国是本片的有一个亮点,以往关于革命的影视作品中,反派总 有几个特点:

1、反派必然是反动的,他的立场和观念都是反革命的;

2、反派的反动 立场赋予了他卑鄙无耻、贪生怕死、自私自利等性格;

3、反派的长相也是非常猥琐的, 要不肥头大耳,一副贪官鱼肉百姓的样子,要不就是鼠头鼠脑,一副奴才的模样。这样 的安排的必要性在歌颂革命的主流剧情中是不言而喻的, 因为仅仅是立场上的反动不足以让观众感觉反感,作为观众我们都是感性直观的,只有后两点上做足文章,反派才会 符合我们心中“坏蛋”

的形象,总结一下就是,立场和人格挂钩,立场决定人格。但是在 《十月围城》里,导演却让阎孝国却仅仅在第一点上符合了要求,也就是说,阎孝国只 是一个立场上的反派,但是人格上他并不坏,这种立场和人格的剥离,在中国的革命电 影中确实是少有的,而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了一个崭新的反派,他以自己的见解,他同 样心系国家百姓, 他和那些革命人士一样铁骨铮铮。 具体就阎孝国这个人物说来, 第一, 他认为革命推翻王朝是不能拯救这个垂危的国家;第二,他接受西学,但是他也用怀疑 的眼光去看待西方的观念,无论他批判的过程是否科学,至少他没有盲从;第三,他采 用暴力手段镇压革命,但别忘了,当时那个时代,革命党同样宣传使用暴力推翻王朝, 从手段而言,以暴制暴,没有谁比谁更加正义。去除了人格上的刻意诋毁,去除了简单 的好与坏,我们从一开始就不是在用有色眼镜去审视他,我们也更能够去倾听阎孝国的 观点,愿意去站在他的立场上去理解问题,换做是以前的反派又会有谁愿意去倾听和理 解他呢?倾听和理解就会慢慢的产生认同,当然未必是完全的认同了,但是我们不禁会 想:“革命真的对了吗?”可以说,阎孝国的角色无疑是成功的。《十月围城》视角的转变提高了电影的可解读空间,革命主角从伟人到平民的转变, 使我们能够更深的去了解什么是革命。革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群众运动,这是革命 的主体,因此我们常常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就拿《十月围城》而言,官方意识形态或 许会发出这样的评价:“你看,老百姓们都支持孙中山呢!他们为了孙中山不惜牺牲自 己,辛亥革命是向着民心,是进步的!”但革命的主体并非仅仅是无数个人简单的相加 从而形成的集体运动,简单的个人不通过引导和组织,是不会形成集体力量的,因此对 于革命主体的讨论,仅仅停留在无数个人这一现象是没有意义的,他们为什么会产生集 体行为,这才是重点,而导致集体行动产生的力量,才是真正意义上革命的主体。 那么究竟是什么让他们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呢?或许大家已经对这个问题的答案再 熟悉不过了,因为有人早已给出了回答:因为政治上的正确,通俗的说就是:孙中山的 暴力革命是正确的,是符合人民利益,符合时代潮流的。但是这个世界并非只是简单的 按照政治标准而划分善恶,而把人民单一的归纳为某一群体也只是探讨问题上的偷懒, 无助于我们更好的去理解这个现象。 试问, 他们都能理解革命的目的和他的纲领吗? 《十 月围城》中,沈重阳、伙夫阿

四、小贩王复明、流浪

浪汉刘郁白、被通缉的军人方天和他 的女儿方红等人, 他们都是因为理解了同盟会革命党人才选择了义举吗?正如后面一个 情节所讲的:阿四告诉他的未婚妻阿纯,他明天要去保护一个很重要的人物,但是他却 不知道那个人究竟是谁,可见,政治上,他们都是政治上无知的普通人,在当时香港是 如此,在中国大陆更是如此。单单是政治上的动员,是无法发动一场运动的,因而仅仅 是政治上的正确性是无法成为革命的主体。正如《朗读者》里面的汉娜,我曾经在一篇影评写道:一个读不懂书的女子,你叫她又如何能去理解纳粹事业对自己正确性的宣传 呢?又怎么会因此献身于罪恶的纳粹屠杀呢? 让我们来看看《十月围城》里面涉及的人的诉求吧,通过诉求,我们往往能知道他 们究竟为了什么。曾经联合义和团参加国与八国联军的作战的将军方天,后来由于战争 失败,清廷向联军妥协,方天由于协同义和团,因此被清廷通缉,逃亡香港,而方天的 愿望便是以合法的身份回故乡; 而当方天死后, 方红的诉求则是为父报仇。 小贩王复明, 是一个很有正义感的人,但是他的正义感除了来自自己的感性判断之外,还有他对侠义 人士的崇拜,愿意惟命是从。流浪汉刘郁白,他受到商人李玉堂的知遇之恩,愿意报答 李玉堂。伙夫阿四,他的诉求就是——老板满意我就开心了,是一种很简单有很纯真的 主仆之间的效忠纽带。沈重阳的愿望则是,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和女儿,为自己以往的 过失赎罪。这些诉求,本质上都是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但又都是乡土的,朴素的。虽 然他们各不相同,但是他们都离不开我们的传统社会的情结,阿四对李玉堂的效忠不亚 于臣民与皇帝的关系;王复明和刘郁白,则是一股强烈的“士为知己者死”的气息;方天 和方红,表面上是恩怨情仇,实际上对故土的眷恋才是他们的最大的动力;沈重阳希望 能够做会一个爸爸该做的事;甚至是维护清廷的阎孝国,恪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伦 理,即使是面对陈少白这位他眼中的“叛党”、“敌人”,师恩的远远高于政治利益上的生 死,让他放走了其关键作用的陈少白(试问,如果陈少白和阎孝国的位置颠倒过来,陈 少白会放过阎孝国吗?),这种乡土情结,这种传统观念,它们并非为了革命而生,然 而在革命当头,它们确能够为革命凝聚力量,或者说革命党人利用了这股力量,而不是 他们通过政治宣传而产生的群众依附,比起后面这股力量,前者不可谓不强大。所以传 统观念才是革命的真正主体,是传统观念让他们做出了这番生与死的选择。 而孙中山的

辛亥革命,目标就是用暴力手段推翻清廷,取消帝制,然后建立新政权 之后进行西方的政治经济改革。在陈少白和阎孝国之间的争论中,陈少白认为封建等级 和封建等级最大的象征——帝制,是导致国家衰弱的原因。暂且不讨论这种结论是否正 确,如果革命的目标就是要将封建秩序连根拔起,那么辛亥革命后中国长时间的混乱和 痛苦(1911——1949)或许已经有了它的必然性。曾经有过这么一个哲学的悖论:上 帝会创造出一块他自己也搬不动的石头吗?同样的悖论是, 革命会为了它的宗旨而毁灭 了自己吗?事实上,革命所针对的对象便是它自己,它的主体,它所要推翻的,恰恰是 它赖以发动的价值观,根深蒂固的社会理念,帝制所要求的君君臣臣,恰恰是传统观念 的一部分,伦理等级向来就不是孤立存在的,帝制的存废,牵一发而动全身。事实上, 上帝是聪明的,对于那个他是否能创造出他搬不动的石头,他没有给出回答,更不会去 实践;而革命却往往是失去理智的,而更加可悲的是,革命的人却从来没有发现这个问 题,它一直到导演着一场自我毁灭的悲剧。这也就是革命所面临的最大悖论。 或许我们还可以说,他们都是为了国家的强大,为了实现一个强国的梦想,这种梦 想也能凝聚千千万万的人投身革命,但是我们不禁要反问如果说孙中山、陈少白他们胸 怀强国的理想,那么清廷以及阎孝国就不是如此吗?以往的作品里以立场为界,立场让所谓的反派连诉求上都是投降卖国的,而《十月围城》却给了阎孝国很大的空间,他让 我们看到事实上没有所谓的正和反,陈少白与阎孝国的争论或许事关生死,但是他们都 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他们只是在为如何能强国而争论而已。而在这场争论中,阎孝国的 观点值得让我们深思,他是电影里唯一一位批判的看待西方观点的人: “列强愿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他们当然不希望,只有一个弱小的中国,他们才 能够继续维持在中国的现状,那么假如西方不愿意中国的强大,那么另一方面那些西方 的政治观点真的能够使中国强大,那么这不是矛盾吗?这不是狼子野心又是什么呢?” 阎孝国的批判确实值得商榷,但不乏有道理之处,而更值得重视的是,虽然他的结论是 否定的,但是他的逻辑起点却仅仅是怀疑,对乌托邦的怀疑,对理想世界的怀疑,对简 单的政治模式的怀疑,只有这种怀疑,才会产生出批判。这种怀疑是难能可贵的,试问 一直以来我们对西方的舶来品不总是尊为真理吗?即使所谓的“中国化”,也没有在根本 上对这些舶来品进行本质上的思考。阎孝国的眼里,社

《十月围城》观后感1

《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 观后感

十月围城观后感1
《十月围城观后感1.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