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十月围城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3 17:11: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电影《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讲述了1906年10月15日的香港中环,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等,在清政府和英国政府的双重高压下,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

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做革命。一句孙先生的话,成为电影的主旨。最终已分不清是讲述革命,还是痛苦。其实这本身就不是一部很正的史诗片。初次看完甚至觉得它有些反其意义。为了一个15分钟的会议,牺牲了这么多无辜生命。到底是有多值得?革命始终是崇高而又有些荒谬的。李重光兴奋的发了疯似的喊着“支持孙先生!不做亡国奴!”只有17岁的他对革命的理解,我不觉得深刻到哪里去。大事不完全是清醒的人做成的,恰恰需要不清醒与不知情。黄花岗起义,有烈士是用竹筐背着自制的烈性炸弹与敌人拼搏。在纸上谈的慷慨激昂浪漫舒臆,真正实施,无论是读过多少书,懂得多少理,还是要用最鲁莽残酷的方式。血肉面前才是真正人人平等。拼的到底是理念还是身躯?

电影里,我最喜欢李玉堂与严孝国对于革命的看法。李玉堂实际上是因为陈少白的失踪而失了常,他机械重复着陈少白告诉他的关于革命的话,有些滑稽。他是聪明人,他最早理解了陈少白说的革命就是要牺牲,他已经分不清自己是在害人还是在救人。革命是对的,社会已腐败,即使他不做,政府也会逼迫他。但是他坚持不能让自己的儿子去,这是他无法度过的关。抱着死去的重光,李玉堂哭得天昏地暗,嚎啕中他看了陈少白一眼,说不清是愤恨还是无奈。严孝国并不是恶人,他是全剧唯一对革命持完全反对的人。他受过很好的西式教育,却有自己坚定的一套理论和信念,他和革命党人没什么区别,在自己的信念中疯魔。孙文在他心中已经是祸国殃民的妖孽,不顾一切也要除掉。他与陈少白在密室里的那段谈话,到最后的郑重揖别,是全剧对革命最深刻的一次阐述。严孝国在听到王学圻大喊一声重光时,已知晓车里不是孙文,可他还是飞蛾扑火般务必要除掉那个坐在里面的人,临死前才能露出幸福一笑,为的是什么,不得而知。

孙中山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希望的象征。如果他能平安无事,中国就有希望。香港这座城,就是整个中国。保护孙中山的不同人员,就跟来自不同阶层的革命队伍一样,哪管乡绅还是游民,尽为我用。说来有些残酷,革命要流血就避免不了牺牲,它的本质就是暴力。如果不谈理想,只问良心,那么《十月围城》留下的都是有愧于心的人物(另外还有无辜牵连的)。陈少白愧对老友,李玉堂愧对自己,孙中山愧对同仁和母亲,把他们的愧疚等同于泪花眼汪,那也未尝不可(孙中山这一幕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理解,感动、虚假或者不可知)。李玉堂跟刘公子的交谈中,他们说到了值不值的问题。只要觉得值得,死亦无憾,侠之大义者为国为民。哪怕遇见歹人行凶,即便路不相识,需要惩恶扬善、出手救助,那为侠者也当是万死不辞,何计其他。《十月围城》要的就是这个道理,它说的东西看似很高,但人物又放得很低。它的用心,值得尊敬。

《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 观后感

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