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3 06:30: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我个人的习惯,是在读一本书之前先去了解这本书的作者。因此在拿到《不做教书匠》之后,就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管建刚的信息。除去大量的读后感外,吸引我的首先是天涯社区的教育板块里看到的一篇描写管建刚这个人的文章:(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42663&PostID=10812606),对其形象的描述是“好像刚从家里睡完觉过来,穿着拖鞋,有点慵懒,有点随意,裤管一个长一个短”,此时他的身份是学校副校长。

而之后作者在四年后再见管时是“一个明显的变化是他更冲淡了,手上戴着佛珠,一个板刷头,若是换成衲衣,定会以为是一个修行者。甚至,在吃东西的时候,也大多吃素菜,而且量很少”。按照书的扉页上对笔者的简介,此时管已经是苏州市的学术带头人了。

第一段给我的印象是一个不拘小节的单纯个人,一种洒脱、自由自在的感觉,很难想象他是一个学校的领导者;第二段则变成了一个内敛、精湛且削去了锋芒枝干的苦修者。我知道这种描述在语文层面上是不规范的,不过还记得《不做教书匠》中对于专业感的描述吗?“把苦难当做锤炼自己的机会”,文字间足可以看出管的理论对他自己也是有效的,他在身体力行。

还是在搜索引擎的帮助下,获得了一些更加有趣的资料,例如下面一个地址(http://hi.baidu.com/%B9%DC%BD%A8%B8%D5/home)——管建刚建立在百度空间的博客:名字叫《我的作*命》。从博客中可以看出博客主人对空间的精心打造,其中大部分文章均与教育教学相关,也可以找到《不做教书匠》的点滴写作心得及观点节选,可谓管建刚教学理念的集大成之所,也是管老师身为教师所建立的自身教育理念在互联网平台上的一种文字体现。如果与《不做教书匠》联系起来,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管老师的这本著作,想来他也是欢迎大家访问的。

纵观《不做教书匠》全书,通过对青年教师的八个建议——做一名有方向感、约束感、责任感、上进感、奋斗感、专业感、亲和感和智慧感的教师——来要求青年教师完成“不做教书匠”的最终目的。

当然,这是最简单的讲法,详细说来,如方向感、约束感、上进感、奋斗感、专业感、智慧感等,都是对教师自身的要求,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修为和能力,也使得这本书初读起来就像一本市面上常见的成功学著作一般——如何成功地做一名教师——这是我个人的初步印象。不过马上,我就被他书中那种用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起来的教育理念所吸引,不论是引经据典,还是联系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些故事的讲述过程中,管对于自己理念的共享是毫无保留的,这种阅读感与之前作者的形象描述起到了一定程度的共鸣——管应该是有着强大亲和力的人,也是一个强调个人意志、一直用相同的严格要求对待自己的人。同时我也知道了,这是不同于一般的成功学——其所谓的成功,必然是指教学过程中精神层面上的收获与所得。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如果你想在教师这个行业里成为物质上的大亨,那么我真诚地劝告你,最好赶紧离开这个行业,你想在精神的天堂里寻求物欲的膨胀,那将会无功而返。”管在开篇第一章中用黑体字表面的这段话,其劝诫的真诚洋溢在字里行间——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多卫道士和道德家,一边呼号着要求教师们多做奉献,少患得失,一边享受着朱门酒肉,夜夜笙箫,用充满矛盾的行为展示着社会最写实的可笑与龌龊;而管老师的一席话不但承认物质基础的重要性,而且还为年轻人们指点出了现今教育应该选择的人生态度——想做匠,那么别做教书匠,要教书就做要做大师。而对于觉得高要求了的后辈,则宽容地给出建议——人各有志何必强求,如不想做教师,请跳过以下文字。 先看匠是什么吧?字典的解释是“①有专门手艺的工人:如木匠、铁匠、能工巧匠。②在某个方面成就很高、修养很深的人:如艺术巨匠。”

如果教书匠是指前者,那么就是一个靠手艺吃饭的人,如木匠、铁匠一样,他们的经验凭靠的是口齿间时代相传,很难有集大成的归纳与总结,工作容易流于形式,如果没有不世出的天才来支撑这个行业,技术和深度的衰败是必然的。

教学也是一样,教师必须坚持下去的工作,除了课堂的教授之外,更重要的是课堂外的工作,包括了课文的前处理、课堂教学过程的严密设计和巧妙引入、课堂反馈的及时处理以及从中深入抽取一节课的核心本质。。。。。。更需要教师端正自身的学习态度,不满足于一时的安逸和所得,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不断进步。这些都是一些很具体的工作,由此可见要脱离匠成为师,就必须从匠做起,锻炼业者的精神,充实自身的能力,没有坚定的方向、严格的约束,是做不到上进与奋斗,成不了专家与大师,获取不了大智慧的。这是一条必然的化蛹之路。

其实管著作中的很多道理,老师们并不是不知道,不论是谁,茶余饭后总是能高谈出几句“道理”来的,关键还是在于两点如化学可逆反应般的相互作用:社会普世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和自身实践的自信心。

管老师所举的野田圣子的例子我也有听说过,他书中没有提到的后文是:其实野田最开始洗厕所时是十分不情愿的,但是一个洗厕所的老工人告诉她自己的做法:每次洗完厕所后都会喝一口马桶中的水,如果自己喝得下去了,就说明已经将洗厕所这份工作做得足够好了。这种看似自虐的偏执做法说服了野田,她用同样的方式一遍遍每天清洗厕所之后,逐渐明白了——不管是什么工作,不管身处怎样的不利环境,首先要建立自信,如果自己都觉得无法做好这份工作,那还谈什么热爱和成功呢?圣子日后的成功(麻生内阁时期的消费者担当大臣)固然是多方面的因素所致,但“喝马桶水”的经历恐怕是一个重要因素——自信心的建立。

但是反观年轻教师的现状呢?清谈谁都会做,但是清谈误国之说从两晋时期便耳熟能详,因为没有坚持的实践行动在里面。身为时代动脉血液的年轻人为何会如此对待事业呢?原因何在?一位老教师曾经和我感叹过:“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在《不做教书匠》的第一章中也可见类似结论——人固然不能缺乏物质支持,但是年轻教师在主次追求上更体现为物质第

一、精神第二,甚至第三第四。。。。。。

年轻人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就好像房子没有支柱;如果没有正确的信念,就好像航行没有罗盘;其实年轻教师又何尝不知道自己缺乏坚定而正确的信念呢?诸多的近龄同事畅谈时都有叹过“现在不过是怎样怎样罢了”的消极话,但是他们如果回想一下大学刚毕业时的自己,何尝不是意气风发想要创立一番宏图大业?就算最低,也是想要能够成为一个家庭的有力支柱,而不是一个评不上职称、涨不了工资的穷老师。

是的,这种意向的落差好像很巨大,但是都是以物质为目标的前行方向,这是大多数人思考的惯性和认可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的建立是当今这个社会给予的,有着它丝丝缕缕的写实与褴褛,教师群体的庞大决定了大多数老师都是普通人,都受着这个普世价值观的深刻印象,并非一人一夕可简单蹴就,那么要想在他们心中建立起关心学生、热爱学生的美丽精神价值也同样要花费等长的时间,如果要超越书中所提的“吃良心饭”、“老黄牛”阶段,则甚至要更久。这点对于现今社会流行的价值观而言是必然的,也是可叹和让人感到悲哀的。

但是做出改变的主体毕竟是个人,而自信心则是做出改变的最大驱动力,在这种驱动力的作用下,任何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都可以变成路边的杂草,倒伏到时代车轮的身后去。

而对于约束感、责任感和上进感等其他七项建议而言,在建立了自信的基础上,便都会落到行动论的范畴内了——都是可以通过实践和物质基础来实现的,例如管老师在书中曾经举出了日本人的约束力很强的例子,实际上日本人能够表现出这种工蜂文化或者蚁群文化的前提是复杂的(可参看本尼迪克特著(美),田伟华译的《菊与刀》),在战争年代体现为他们的“天皇情结”,客观层面上来说可以成为一种自信心的建立;战后则表现在政府对民众的集体约束工作的落实上,单从后者来讲,还是有现代化发展成就作为物质基础的。

那么我们的教育也是一样,固然成功的教育需要新鲜血液,也即年轻教师保持对更高精神境界的不断追求——这一点书中讲得很详细——但是同样也需要一定程度的物质鼓励,选择完全的清修或许可以锻炼智慧、强调教师的奉献或许也可以树立良好的风气,不过一个健康的体魄,一个殷实的家庭肯定更能成为让教师全身心投入到优秀学生铸造与精神世界遨游的强大基石与后盾,包括战前强调精神胜利法的日本,其后教育的发展也是一直在物质支持的大前提下踏步前进的(例如70年代初期的学生营养早餐计划的大力实施)。德国人从俾斯麦时代就开始重视教育,他们有一句话十分经典:“没有一个国家会在财政投入上亏待自己的教育,否则就等于是在助长自己的敌人”。我们可以再看看近几年(2009年至2010年)我国的教育投入:全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从2002年最高3.41%到2005年的2.16%,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而美国的公共教育经费占其GDP的5-6%左右,其人口则仅为我国的20%。此时如果再回过头去看德国人在19世纪的跨时代点评,其穿透力可见一斑。也足可见中国教育的改革,不论是以教师为主体,还是政府为主体,都仍任重而道远。当然这些感想都是在阅读之后的延伸,已经不在本书的叙述范围之内了。

教师付出的是智慧,付出不会没有回报,也不能没有回报。只是对于回报的态度,不论是教师还是社会,需要重新定位的尺度都太大太多。教师的确需要社会舆论的支持与谅解,教育也的确迫切需要物质基础的铺垫来开花结果——且不是短期内。但是作为年轻教师,这一教育过程中的最大引导和实现主体,我们在享有物质基础的同时,也需要把教育人生的价值观更多地镌刻在教学过程和教育研究的享受上,开始做时或许存在多多少少的困难,但是只要有着“喝马桶水”的坚定信念,这种从自我强迫到自我救赎的成果就必定会得到体现。

以上是阅读《不做教书匠》一书的一些感想和体会,信手写下,权作荒芜精神家园的一丝浅浅绿色,聊以欣慰。

2011/11/07

洪澄源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