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发布时间:2020-03-03 22:16: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吴正勇、黄玮、赵子文

摘要: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维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要求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个性发展、心理状况、内心认同,以及注重师生互动、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样才能引起大学生的需要,激发大学生内在热情与主动精神,产生持久强大的动力,培养大学生自身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有效性。

关键词:人文关怀,现实的人,心理疏导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任务。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能充分地体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发展人、完善人的人文精神,又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有效性,实现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1】这就鲜明地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1.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维度。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维度。马克思、恩格斯在确立唯物史观时也是从人出发的,但与唯心史观不同,唯物史观是从现实的人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2】现实的人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从事物质生产的人。“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3】而在物质生产活动中,“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4】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在阶级社会中,正如经济关系决定着人的阶级地位一样,经济关系也决定着人的本质的阶级性。社会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人的本质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肯定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主体与客体是在实践中统一的。人的主体性是人在实践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自觉性、创造性与能动性。人在实践中凭借劳动资料有目的、有意识、能动地改造客体,使之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主体在改造客体的过程中,又将对客体的认识转化为人自身改造客体的能力,优化了人自身。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同时,还发生着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即主体间性。主体间的交往是人的生产活动赖以进行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的发展是自由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是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人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不仅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各方面的才能和工作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人的社会联系和社会交往也得到发展。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人的发展。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进行阶级斗争,剥夺剥夺者,消除生产资料或劳动对象的私人占有,进而扬弃异化劳动等等,实质上都是通过变革社会关系达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的的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人们认识和掌握了社会历史的必然性和规律,使自己成了自然界和社会的主人,从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的盲目力量的支配和奴役下解放出来,从而能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人文关怀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

人文关怀始终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人文关怀思想上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他们分别在不同历史时期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将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相结合,不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思想。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指出: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制度的任务,正是“保障广大人民能够自由发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个性。”【6】毛泽东还始终强调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邓小平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总是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创立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江泽民指出:“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7】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中。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显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尽管人文关怀的含义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但在强调“以人为本”和强调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等方面是相同的。

3.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学生,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四项主要任务:一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二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四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这四项主要任务同样说明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四有新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目的。

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提高其实效性的必然需求。思想政治教育是源于对生命的尊重,是在学生真实而鲜活的生命过程中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完善人的教育活动,它所关注的是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生意义、人生理想等本质性、终极性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以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发展和完善人的德性,提升生命价值为旨趣。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历程中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阶段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把人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一定的教育来改善人的思想行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进而促进大学生个体与群体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

1.各方面环境的变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挑战。

一是社会环境的变化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就国际形势而言,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相对还有一些优势,使得一些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容易产生崇洋媚外心理。文化上在美国大片、日剧、韩剧的影响下,大学生思想观念容易遭受资产阶级思想观念的侵袭。就国内形势而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但是随着改革进入攻坚阶

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容易突显,大学生倘若对此没有全面的认识,容易产生偏激的观念。

二是市场经济的冲击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社会主义法制还不够健全,社会上还广泛存在着企业间不正当竞争、企业或个人缺乏诚信、以金钱为媒介的不正当交易、行业或职业道德败坏等等现象,这些容易使大学生对传统社会伦理价值标准的认同度降低,容易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社会责任感、社会义务感的淡漠,见利忘义行为增加,人际交往中利用性和实惠性的盛行,有的甚至出现违法乱纪行为。市场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高要求,就业竞争压力的增大,使得大学生忙于考取各种证书,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缺乏重视。

三是家庭环境的变化影响大学生的人格形成。现在的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一般从小就在家长的溺爱环境中长大,但家长从应试教育出发,又往往对他们的考试成绩、升学、成才期望过高,忽略了对他们进行健全人格的培养。这样,一方面容易使子女养成了任性、依赖、骄横的心理,唯我独尊,缺乏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子女升入大学之后,自主、自立能力较弱,适应生活能力差,社会交际能力弱,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心理素质比较脆弱。现在社会离婚率较高,一些家庭矛盾、一些单亲家庭也会影响到子女对社会的认知。

四是电脑网络的冲击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方式。随着电脑的普及和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对网络的过分依赖,已成为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尽管大部分的大学生网络活动正常,主要集中在发邮件、学习、查资料,但是也有不少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严重依赖,有的学生玩游戏到深夜,以至于白天上课睡觉,有的学生沉迷于网上聊天或网恋,这势必影响学习和健康,减少与同学的交往,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互联网上迅速涌现的新事物、新思想、新潮流,给原有的传统的、稳定的价值体系很大的冲击;虚拟世界中带有暴力、色情、颓废、消极色彩的内容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2.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挑战。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压抑、自卑、孤独、逆反、焦虑、嫉妒、苦闷、恐惧、敌对、偏执等,以及各种神经症、心理障碍、人格障碍和行为问题等等。产生这些不良心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有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兴趣,或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没有发展前途,产生了厌烦甚至抵触情绪,学习目标丧失,缺乏学习热情,学习情绪低落。有部分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或会觉得学习任务过重,或会觉得学习方法不当,引起过度紧张、情绪烦躁、身体不适等。

二是与人际交往有关的心理问题。大学实行住宿制,大学生都要过集体生活,同学来自五湖四海,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受教育背景、生活习惯以及个性等都有很大差异。而现在的独生子女一般缺乏集体住宿的经历和经验,同学之间由于相互不理解容易自我封闭,相互甚至会因为生活中的琐碎而产生矛盾,有些学生对他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不满。有些学生由于以往将主要的时间用于学习,或因为性格内向,人际交往能力相对缺乏,与同学难于沟通,容易产生交往恐惧、自闭敌对、孤独无助、焦虑等不良情绪。

三是与情感有关的心理问题。情感的困惑与恋爱的危机,始终是诱发青年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大因素。大学生生理发育已经成熟,渴望与异性的接触与交流,但是与异性交往的目的各不相同。有的学生是因为远离父母倍感孤单,想找个依靠;有些学生在以有没有男友、女友相互攀比;有些学生是想凭借对方的力量达成自己其它的目的。但是,由于他们的思想单纯,社会经验少,想问题、做事情思维比较简单,因此常常沉迷于恋爱无法自拔,或会陷入苦恋、失恋的极度痛苦之中。

四是与就业有关的心理问题。随着每年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和企业对人才要求的提升,大学生就业压力明显增加。学生对于将来找到一份理想工作的过高期望与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信心和前途命运的不确定性形成强烈反差。大学生对于毕业后究竟是选择就业、自主创业、考研,还是出国留学经常感到迷惘。有的大学生既有实现自身价值愿望强,但又缺乏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久而久之,他们就会产生焦虑、无所适从等心理问题。

五是与自我评价有关的心理问题。能考入大学读书的学生在中小学里一般学习成绩均很优秀,进入大学后,看看周围的同学,有的多才多艺,有的能力较强,自己优越感荡然无存,心理落差很大,觉得自己

一无是处、事事不如人,自信心丧失,容易产生强烈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在班级活动、社团活动、校园活动中遭遇挫折,也容易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产生心理阴影。有的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或过度自卑、或过度自傲,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这些在思维方式上体现为不能客观地看待和分析问题,他们以非理性的方式思考问题,容易片面化、极端化。

六是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地区、家庭都存在着贫富差异。一部分来自边远山区、下岗职工家庭的贫困生承受着经济、生活上的巨大压力。有的农村的学生普通话都讲不标准。有的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觉得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欠缺。有的贫困生既要完成学业,还要想办法挣钱维持自己的日常生活开销。贫困生与经济条件好的同学相比,无论是服饰、日常消费,还是所用物品都相形见绌。相对而言贫困生更容易产生自我封闭、孤独、抑郁和自卑心理。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迫切需要与时俱进。

由于大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心理素质、道德修养、遵纪守法、理论思维等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所以彰显人文关怀成为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本思路。从人文关怀视角来看,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弊端和偏差,迫切需要与时俱进。

一是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十分明确的指导思想,有反复修改的法定教学大纲,有比较系统的教材,有严格的考核办法,有培养师资的途径,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却较少关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侧重讲授教材知识和政治理论的宣传、教化,没有对学生的成长空间和内心压力投以足够的关注和关怀,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的深入认识与把握,在根本上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和人的价值的发掘。

二是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理论的阐释,忽视学生的现实需求。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常常滞后于现实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不能帮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学生在面临实际问题时仍然感到迷茫。学生关注的只是与考试有关的专业知识,知识结构片面,情感、志趣、眼界偏狭,急功近利。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在人格发展和道德生活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缺少指导,缺乏激发学生情绪体验的手段和方法,无法激起学生的热情和道德情感,学生的崇高的理想信念、诚实守信的观念没有得到真正确立。

三是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偏重强调个人对社会发展的社会功能,而忽视了促进学生个人全面而自由发展方面的个体功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共性培养,忽视学生的个性培养;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忽视学生的个体需求;重社会价值,轻个体价值;重为社会服务的工具价值,轻完善人格的目的价值。因此,在实践操作层面过于关注整齐划一,忽略个性开发,很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没有做到让学生依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发展完善自己。

四是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地突出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性特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者看作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把受教育者仅仅视为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的教育客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常常出现强制压服的现象,受教育者成为没有独立、没有自主、缺乏创造性的物质客体。这样不利于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功能,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性,学生的独立自主、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勇于负责的精神没有能够得到培育。

五是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片面突出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忽略双向交流式的教学方法。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用大班教学,面对上百人的班级教师一般采用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都很少能做到与学生展开充分的双向交流,偶尔采用的课堂讨论也只能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诉诸直接的讲解式教学,规劝、说服学生接受教学内容,学生内在的思想和内心的疑惑得不到表达,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的激发和培养。

六是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强调制度管理,忽视对学生的心理疏导。高校都有一套严谨、规范、有序的管理制度,学校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并按管理者的目标设计单方面地对学生行为作一些规定、限制和禁止。但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以制度管理来代替教育的职能,不能做到与学生面对面的平等交流,难以做到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状况,很少能够针对学生的思想困惑进行引导、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

三、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措施。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基本维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要求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个性发展、心理状况、内心认同,以及注重师生互动、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样才能引起大学生的需要,激发大学生内在热情与主动精神,产生持久强大的动力,培养大学生自身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有效性。大学生在实现自身自由全面发展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必然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当代大学生虽然具有较高的知识素质和技能素质,但是如果没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大学生只能成为遭受外在物质力量奴役的“单向度的人”——人的存在日益被虚拟化和机器化所代替,人的尊严与价值日益遭到冷漠与忽视,人文精神与伦理道德都处于空前的滑坡与缺失状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彰显人文关怀,正是源于对生命的尊重,对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将人文关怀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要关心和爱护学生,体现人文关照的温情,要帮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反思、学会批判、学会创造。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一方面在教学中增强人文启迪的内容,使大学生认识到人文精神是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是大学生完善自我的必然需要;另一方面从各种文化的精华中汲取人文精神的营养,从提升哲学修养、文学修养、道德修养、艺术修养等各个方面去铢积寸累、精心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2.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现实的人、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既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生存和发展的主体性权利,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生活世界,做到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扎扎实实地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学生有求知解惑的需要,他们希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提高理论思维,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更好地认识社会与人生;学生有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他们希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净化心灵,完善自我;学生有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需要,他们希望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得到社会的承认与肯定等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心理、感情的实际;要围绕学生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问题开展工作;要深入实际去解决困扰学生的问题,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只有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这也是人文关怀的集中体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思想敏锐,对国内外的热点问题怀有极大的兴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在社会上常会引起民众的议论,观点不尽相同,学生的所见所闻会产生种种疑虑。教师正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启发学生将学到的理论运用于分析现实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党和国家作出各项重大举措的良苦用心,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责任感。

3.改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注重在师生互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既具有主体性,又具有主体间性。从根本上说,教育的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教育需要从单一的主体性转换到交互的主体性,即主体间性。主体间性把教育看作是主体间的交流,学生与教师之间构成的是一种平等的交往关系。在平等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在心理、情感、信息诸方面得到交流,受到启发。这种平等的交往关系不是否定师生各自的主体性,而是更加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紧要入耳,而且要入脑、入心,这就需要经过学生的自主选择、理解和创造,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启发和引导学生开展自我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变革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构建双向交流式的教学方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依赖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增强师生互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

程中,教师要把学生看成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主体,不搞“一言堂”,要在“引导”上下工夫;教师要循序渐进地把学生带进知识的殿堂,通过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讨论,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在双向交流式教学活动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但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强调鼓励学生,但不使学生漫无目的地随意发挥;指明解决问题的途径,但不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学生发挥的是主体作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的激发和培养。这种教学方法正是注重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理论素养的形成。

4.尊重学生的个性,在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中引导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历史的、具体的,这就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既要注重共性又要注重个性的教育。大学生既具有他们的群体共性,同时由于他们先天基础和后天成长小环境的千差万别,又形成了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学生在年龄、性别、身体条件、家庭背景、经济状况、性格态度、学习专业、学习成绩、社会关系、社会阅历、思想觉悟、思维方式、兴趣爱好、文化修养、道德修养等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差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把学生当作有自由思想、有独立人格、有价值追求、有生命尊严的现实的人;在教育过程中必须依据学生的个性,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使教育内容更恰当、方法更切实、进程更合理;在进行个别教育时,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现实生活存在的各种问题。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需要富有个性的、多样化的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将关注学生的个性与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结合起来,从而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价值是“个人的社会的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有机统一。一方面,社会应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个人发展自己的个性和才能的需要;另一方面,个人必须努力对社会尽责,尽可能地奉献自己的才能和智慧。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大学生受此影响价值取向趋向于多元化,大学生甚至会受到社会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价值观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和价值取向的多元,不能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忽视甚至否认个人价值;又要帮助大学生积极抵御各种消极和不良影响,使大学生理解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辩证统

一、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让大学生在对自身和社会具有正确认识的前提下,坚持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和信念,培养自己高远的人生目标和责任感。

5.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由于社会转型加剧带来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大学生的不安全感增强,心理压力加大。大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弱,挫折承受力不强;面临学习和就业的双重压力;经常陷入人际关系和情感的困惑;经常处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缺乏社会经验,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这些问题都可能引起大学生的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疏导,势必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引发厌学、萎靡不振、自暴自弃,甚至胡作非为等等不良行为。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按照高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从每个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入手,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疏导,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塑造健全人格上下功夫。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需要针对大学生易发生的心理问题开展一般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工作,通过广泛的宣传和专题心理讲座,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和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针对个别学生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做好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是针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疏通”和“引导”。“疏通”是指师生之间通过建立起信任关系,学生有序地把心理阻塞症结、心灵深处的隐情等充分表达出来,实现学生从不原合作到愿意合作,从消极情绪到积极情绪,从逃避现实到面对现实的心理转化过程。“引导”是指教师在系统了解的基础上,抓住主线,循循善诱,提高学生的认识,把各种不正确的认识及病理心理引向科学、正确、健康的轨道。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可以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困惑,减少焦虑、抑郁、恐慌及其他不良心理状态,改善学生的行为,包括改变对人对事的看法,协调人际关系、促进人格成熟,并能以有效且适当的方式、良好的心理状态来面对压力、处理问题和适应生活。

6.积极推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

一是推进校风、班风、学风建设。高校需要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形成崇尚人文精神的良好氛围,通过校风、班风、学风建设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引导学生积极进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二是营造人文关怀的制度、人际、服务环境。教师要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并掌握相关技能,以诚挚、关怀和热爱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教育管理者要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诚恳宽厚、真心真意帮助学生;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班级管理和社团管理提高自己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协调创新能力;要改革考核制度,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和固定的模式去评价学生,考核要更加注重人的思想觉悟和认识能力的提高、言行一致的品德和习惯的形成和巩固。

三是要净化网络环境。在高扬主旋律的同时,力求将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富有教育意义的知识和信息上网。可以通过开设网上党校、网上团校、理论学习、时事政策、两课辅导与答疑、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咨询、学生生活服务等网站,增强学生的政治鉴别力、是非鉴别力、道德判断力和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安全意识,提高他们抵御错误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影响的能力。要通过制度、管理和教育,提高大学生自制能力,使大学生对自己上网的目的、时间均有节有度。要引导大学生从虚拟世界中自己解放自己,更加重视现实生活中与同学交往,与社会现实接触,而不应沉溺于网上打游戏、交友和网恋。

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校园文化长廊等创建活动提高学生的文明意识;通过校运动会、辩论会、文艺晚会、棋艺活动等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通过社会调研、科技三下乡、大学生扶贫帮教、法律援助等活动提高学生对国情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文获2008年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党建、思政研究课题成果一等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消防部队思想政治教育要注重人文关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研究综述

高校德育中的人文关怀思想探究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浅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措施.doc

人文关怀

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以人文关怀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