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范蠡的生意经

发布时间:2020-03-01 21:59:2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范蠡的生意经

特约撰稿 刘仰 司马迁《史记》中的《货殖列传》说道:“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 这段话,主要描述历史上著名的齐相管仲。齐国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与管仲的“富国强兵”政策密切相关。但是,富国与富民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货殖列传》在讲述了管仲之后,便开始讲范蠡:“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又名计倪、计研、计砚,但他原姓“辛”,为何后人都以“计”作为他的姓?估计与史书记载他“尤善计算”有关。从计然在历史上的评价看,还可以说他“擅长为国家经济发展制定计划”。关于计然,史书有不同的说法。他是晋国流亡的贵族,博学而无所不通,才冠当世。一说他不愿自荐于诸侯,因而不为世人所知。另一说他在越王勾践手下当了谋士。后一种说法有点不太可信。 越王勾践会稽山战败是公元前494年。范蠡与勾践一起入吴为奴,返回越国是公元前490年,此时范蠡已46岁。史书记载计然生于公元前550年,卒于公元前494年,享年56岁。因此,越王勾践会稽山战败并开始重用范蠡、文种时,正是计然去世的那一年。当然,这并不排除计然此前曾经给越王勾践出谋划策,也不排除临终前最后一次给勾践制定计谋。而东汉史书《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说,“勾践十年”,也就是公元前487年,勾践召集群臣开会,“计倪年少官卑,列坐于后”。在越王勾践面前发言还要举手,显然更不可信。因为,那一年计然已经去世3年了。比较可信的是,计然酷爱山水,到了越国与范蠡相识。范蠡惊奇才,拜其为师。计然比范蠡年长14岁,便将自己的治国、商业理念传授于范蠡。也许,勾践见过计然,但是,计然是贵族,有傲气,未必肯在勾践手下做事。 顺便说一下范蠡与西施。越王勾践将西施送给吴王夫差是哪一年,历史记载并不清晰。反复考证后猜测,应该是在勾践自吴国返回之后,即公元前490年之后。史书记载,定此计谋后找到西施,光教习歌舞、步履、礼仪就花了3年时间。有人认为伍子胥之死与越国奸细的挑拨与谗言有关。伍子胥死于公元前484年。因此,西施到达吴国的时间应在公元前490至前484年之间。取其中间,假设西施于公元前487年到达吴国,此时西施年龄18岁,那么,到范蠡离开越国“泛舟五湖”时(公元前468年),范蠡68岁,西施37岁。因此,大多数历史学家对于范蠡与西施“驾扁舟、入太湖”都表示存疑,实则就是不可信。 太史公的《史记·货殖列传》继而写到:“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也就是说,公元前473年,越国灭吴后,至少已63岁的范蠡说:计然制定了7条策略,我只用了其中5条便灭掉了吴国,可见其有效。我要将这些策略用于发家。《货殖列传》描述范蠡最后20年的经商写道:“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事实上,范蠡离开越国之后的经历并没有清晰、详细的记载。司马迁在这里所记,只是一个大概。传说范蠡最初是泛舟太湖,从现代的历史遗迹中,似乎也有印证。江苏省无锡市在太湖岸边,无锡有一深入市内的内湖,叫做蠡湖。蠡湖是无锡主要风景区之一,著名的蠡园就在其旁。它们都与范蠡有关。其实无锡还有许多与范蠡有关的遗迹。传说范蠡离开越国,最初就在蠡湖旁住下。 传说范蠡写了一本《养鱼经》,这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养鱼教材,其地位与伯乐的《相马经》、宁戚的《相牛经》相当。人们认为,范蠡的这本《养鱼经》就是他在蠡湖居住时期写的,而且是他在此地养鱼的经验总结。这个传说有可信的一面。《养鱼经》所记载的主要是养鲤鱼。鲤鱼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最早饲养的家鱼。中国早在殷商时期便开始在池塘饲养鲤鱼。《诗经》记载周文王也曾凿池养鲤。而且,鲤鱼地位较高,西周时期周宣王曾在庆功宴上用鲤鱼宴请诸侯;鲁昭公曾经将鲤鱼赏赐孔子,孔子因此将自已的儿子取名为孔鲤;孟子说的“鱼与熊掌”,其中的鱼就是鲤鱼。池塘养鲤鱼到汉代已极其盛行。《养鱼经》记述的养鲤鱼的方法大都被后世继承。其所描述的养鱼规模很大,一个池塘中收获的鲤鱼可达7万条,大的鱼体长达3尺。因此,《养鱼经》可视为那一时期人工养殖鲤鱼的技术经验总结。不管此书是范蠡所著还是后世托名,这本书对于中国古代淡水养鱼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范蠡也的确有可能曾经靠养殖鲤鱼而生财。这一生财的实质,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传统农业之外,靠高附加值的副业,靠专业知识而致富。 《养鱼经》说:“畜鱼三年,其利可以至千万,越国当盈。”似乎是指范蠡在越国时就把人工饲养鲤鱼当成国家经济的命脉之一。如此说来,他离开越国后著书立说、总结经验,自己也靠养殖鲤鱼发财,倒也顺理成章。 范蠡后来离开太湖地区到达齐国,司马迁清楚地记载他改名为“鸱夷子皮”。这名字本意是指牛皮做的酒囊。范蠡以此为名,可能只是类似“王麻子剪刀”、“狗不理包子”之类的商号,也可能是指他做过酒具或酒类生意。但是,一般认为范蠡在齐国做的主要是畜牧养殖的生意,这与他在太湖养殖鲤鱼类似。作为商人,号称“商圣”,范蠡发财靠的反正不是农业,当然这并不排除他会做农产品(000061,股吧)的生意。传说齐国曾经想聘范蠡为宰相,此说臆想成分较大。范蠡在齐国期间,大致相当在齐平公、齐宣公时期。自齐平公的哥哥齐简公起,齐国田氏便开始专权。直到范蠡死后60多年,齐康公被放逐,田氏终于成为齐侯,姜姓齐国由此成为田姓齐国,史称“田氏代齐”。从田氏专权到田氏代齐,约100年。期间,齐国宰相之位一直在田氏家族手中,很难想象篡权的田氏会找一个外邦人来当宰相。当然,基于范蠡曾经帮助越王勾践复国的经历,齐国正统姜子牙的后代姜姓一系试图找范蠡为宰相,也有可能。但这种可能性很小,甚至对范蠡很危险。因此,范蠡离开齐国时散尽家财,也可看成是自保。 史书记载范蠡后来到了“陶”,陶朱公一名由此而来。陶即现在的定陶。此名始于秦代,位于山东西南,现属山东菏泽地区。有人说范蠡来到定陶,做起了陶器生意,再次发财。此说属谬误。陶原为曹国国都。公元前487年,曹国被宋国所灭。此时正是范蠡辅佐勾践卧薪尝胆时期。范蠡离开越国时,灭掉曹国的宋景公刚去世,继位的宋后昭公在位60多年。范蠡去世前后,楚惠王曾想攻打宋国,鲁班为其制造了攻城的云梯,但是被墨子阻止,史称“墨子救宋”。因此,范蠡在陶时期,这个地方应属于宋国。而且,范蠡在陶所做生意并不是陶器。由陶朱公则联想为陶器,属于望文生义。按司马迁《货殖列传》的说法,范蠡在陶所做生意,应该是各种物资的贸易。 综合来看,范蠡的生意经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诚信,口碑好,他被称为“商圣”,誉为“儒商”的始祖,原因或在于此。 二是熟练掌握市场规律,懂得物资稀为贵、物资多便贱的道理,因而及时掌握商业情报,及时应对市场变化。 三是惯于逆向操作,这一点颇为类似当今股市大亨巴菲特,即众人追逐时赶紧脱手,众人抛弃时赶紧备货。他主张旱时备船、涝时备车,算是当今商业打节令性时间差的鼻祖。 四是看重“流水”,不主张囤积居奇。这一点可能与他懂得养鱼有关。“流水”快,每次赚得少一点,但可避免资金积压,加快周转,这是当今商人的重要法则之一。中国商家以“流水”为赚钱的象征物,应该源自范蠡。 五是注重人才,也就是说他并非事必躬亲、事事亲力亲为,而是寻找合适的能人去做,这与当今职业经理人的概念非常一致。 六是舍得花钱,而非守财奴。曾经位居高官的范蠡懂得不同事情的轻重缓急,不像一般商人挣了辛苦钱便舍不得花。范蠡最后一次散尽家财传说是为了救儿子的命。传说他的次子因杀人而囚于楚国,范蠡便散尽家财,派其他儿子去楚国斡旋。他本想派小儿子去,但大儿子争着要去,范蠡只好同意。最后未能营救次子。范蠡总结说,大儿子从小与我一起做生意,懂得赚钱不容易,便不舍得散财;而小儿子从小娇生惯养,不知财富来之不易,不会把钱财看得太重。大儿子没能救弟弟,不是因为不爱弟弟,而是因为舍不得钱财。 从历史记载看,范蠡的生意经,除养鱼之类的实操外,在经营理念上,没有超出计然的范畴。因此,我们说计然是一个贵族出身的理论家,范蠡是一个平民出身的实践家,基本符合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况。从富国到富民,范蠡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做了完美的实践。司马迁说范蠡的后代后来也发了财,我认为在汉代以前可能是真的。至于汉代以后,范蠡的后代究竟如何,各种说法并不足以为信。现在能看到的《陶朱公商训》也未必是范蠡留下的,但它是根据范蠡的商业成就加以总结的,倒是有可能。

范蠡事迹

范蠡养鱼

生意经

生意经

生意经故事

地摊生意经

生意经顺口溜

总结生意经

《范蠡》教学设计[推荐]

范蠡救子读后感

范蠡的生意经
《范蠡的生意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