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何捷

发布时间:2020-03-03 12:49: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名师锤炼语言有方

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何捷

作为语文教师,紧要任务是锤炼语言,作为痴迷作文教学的语文教师,首要任务更应是锤炼语言。教别人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自己的语言必须准确生动有魅力,这才“对得起观众”。

可能是过于敏感,每当和大师们在一起时我总是很留心他们是如何锤炼语言的。于是,我发现了许多锤炼语言的方法。这正是他们的课堂充满情趣,如磁石般吸引孩子的原因所在。我急于和你们分享,渴盼你们也能尽快唤起语言大门开启的咒语——芝麻开门。

于永正,公认的语言大师。年过七旬,意气风发,魅力无穷。他的课堂教学语言独具特色,生动幽默中不失严谨,睿智沉稳时亦能亲切有加。和于老师在杭州活动中相遇时我主动讨教。于老师认为语文教师的语言要给力。我不禁惊诧:“给力”,这个时尚的源自网络的新生词汇已经被于老师操持于表达中。于老师笑谈道:学习语言,没有年龄的限制,没有文化界别,更没有途径的局限。特别是语文教师,能和时代接轨,能开放视野,多渠道学习积累语言,能让你的语言如扑面清新之风,还能让你永葆青春。难怪上过于老师课的孩子说于永正是“大孩子”,秘密在此。

高林生,被誉为“中国教坛第一名嘴”,历届全国教师素养大赛“素养问答”类主持评委。他的语言犀利精准,独到老辣,婉转优雅,亲和透彻。教学研讨会上的麦克风到了高老手中,主办方能悠然自得,因为高老的评课或演说足已掌控大局,在预要结束之时总被听者山呼海啸般得掌声邀约返场。在河南郑州倾听高老对我执教课的评价后真诚讨教,没想到高老师不说话,先是闭目背诵了整首《离骚》。当下的教师中几人能背我不知道,先前只在电视节目中见国学大师范增当众背诵过,未曾想身边就有这样的奇才。高老告诉我语言锤炼的秘密:他正带着一个青年教师的团队,每周集体教研一次,每次详细解读《古文观止》中的名篇1则,背诵,析意,辩驳,大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快感。原来,高林生老师希望青年教师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源流中去汲养,通过传统的诵读记忆炼真功夫,这样厚积薄发,聚沙成塔后方能贯通古今,让语言灵动而有涵养。

贾志敏,小学作文教学的泰山北斗,“贾老师教作文”留在多少中国人的心中,已经成了小学作文教学历程上的永恒丰碑。大家在惊叹贾老师的教学语言艺术精湛的同时,更是对其敏锐迅捷的语言纠错能力佩服得五体投地。很多听贾老师作文课的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孩子一句话刚毕,贾老师已经指出其语言表达中的误差,并能循循善诱,指导孩子自我纠正,听者自叹不如的同时心生无限敬畏。受福州市的邀请,贾老师莅临指导,我有幸接待。用餐时背景电视中播放着排球赛。解说员清亮的声音传来:对方球员大力扣杀,把球打出了界外。贾老师立刻指出这句耳熟能详的解说词中的语病:把球打出界已经是够大力了吧,现在是打出了界外,这该打到哪里了呢?又该用多大的力气呢?一语点破天机,满座皆惊。原来语言大师贾志敏锤炼语言是无时不刻的,是伴随着生活常态进行的。我想,如果没有对语言的执着热爱,没有对语言教学的高度负责,又怎会将生活和学习时刻相融,达到炉火纯青的臻化之境呢。

前辈大师们注重语言锤炼堪称楷模,当下的教坛中坚名师们亦钟情此道,为我们做出了身范。

我在青岛参加教研活动,席间有北京教科院基教中心主任张立军。张老师是地道北京人,满口顺溜诙谐的京腔,闲暇时我们都喜欢听张老师“侃大山”。一上课,我们又发现张老师口中是标准的普通话,一丝不苟,字正腔圆。课后他诚心告诫青年教师要注重语言锤炼,特别要注重课堂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要规避习惯性地使用地方方言。他举了一个“反面”教材,一位北京地区的老师在全国赛课现场指导孩子们读书时说:每个犄角旮旯你们都要读仔细喽。张老师评述这个“犄角旮旯”是老北京方言,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是不规范的!

我在北京上课时,著名教研员吴琳老师为我指点评课。在课堂中我随口说一个孩子“真牛B”。吴琳老师委婉地告诉我:“真牛”就好了,“真牛B”可就有些带脏啦。我从没想过这样一个细枝末节的口误吴老师能扑捉批评到位;从没想过自己不加筛选引进课堂的语言中还有这些必须剔除的糟粕。幸得有吴老师为我把关,她认为青年教师的语言表达要注重细节,要悉心推敲,不能随意轻率,要为孩子做表率。对课堂的不负责让我汗颜,对语言锤炼的坚持心也油然而生。

在广东参加教研活动的同时拜访了特级教师管建刚。早就得知他著述丰富,也拜读过他的多本著作,多篇论文。相见恨晚的同时我用心观察,诚心聆听教诲。在众多名师中,管老师的话不多,但偶尔几句就能瞬间引爆现场。管老师告诉我,他用写作的方式锤炼语言。他将写作看做是对生活,对过往,对思想的再阅读,再整理,再构建,语言经历作者的内化后再借用文字倾吐,这就如同牛的“反刍”一样,“营养更容易被吸收。真精到!

容我欣喜地和您分享我的语言锤炼途径,不外有这三条。一是阅读,这是学习语言的必经之路,自不必说。二是抓住机会多倾听多表达。二者是融合的。倾听是表达的前提和基础,表达是倾听的展示和检验,二者都是语言锤炼的有效途径。叶圣陶说语言是技能,凡技能无外乎多炼,炼得多了水平自然就高了。所以,我非常留心倾听同行说,孩子说,有意识寻找优质音频材料倾听,模仿,吸纳。我也主动寻求表达机会,自觉地在语言实践中提升。其三是写。如管老师所见,我非常认同表达和写作相结合能事半功倍。我在发表的千余篇文章,出版的十部专著中享受着言语表达的淋漓快感,锤炼我的语言表达。

叶圣陶说:何为语文,贵穷本源,化为践履,左右逢源。芝麻开门。大门已经向您打开,关键在于您实践的脚步。

名师的共性

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何捷

一次到杭州讲学,在机场候机时看到一位优雅的女士。初觉面熟,但又不敢冒然相认,于是留心观察。她在行色匆匆的人群中坐定,随即手捧一小书入迷地读起来。不管身前晃过多少人影,不论周遭高谈阔论者几何。“入情读书处,闹市即深山”。二十分钟过去,姿态优雅依然。我断定,就是她——著名特级教师吉春亚。主动上前打招呼,做自我介绍。更让我惊讶的是,吉春亚老师说他认识我,曾经读过杂志上刊发过的案例《跨越百年的美丽》。我们的话题从阅读开始,进而切入同课异构。相谈融洽,如旧友偶遇。

在广东与作文改革专家著名特级教师管建刚老师同台后,有幸乘坐同一班机抵沪。繁琐耗时的转机过程让我有了向名师学习的机会,于是一路观察他的言行。凡有闲暇时,管老师只做两件事:阅读和冥想。人海茫茫中,你很容易发现这样一位特殊者:你看他正襟危坐,手捧书卷,目不斜视,如关羽夜读春秋般执迷沉浸,你几乎不忍心打扰。时间稍长时,合书,闭目,呼吸吐纳,犹如老僧入定。原来管老师得过一场大病,后经自学的养生吐纳法得痊愈,故每逢阅读疲劳时以此调节。我们交谈的话题始终不离读书,写书,相见恨晚。

从北京机场随同著名特级教师林莘一起回闽,我才有了近距离观察同籍名师的机遇。刚一入座,林莘老师即刻取出电子阅读器,点击书签页继续阅读。魅力时尚的林老师已经走在了阅读科技革新的前沿,这更增添了她的知性慧美。恰好那天我们遭逢三个多小时的航班延误,这漫长的等待折磨中,抱怨声,投诉解释,机场广播,人群骚动„„各种干扰纷纷袭来,唯独一个美丽的身影如蝉淡定。于我看来,在这般纷乱场面中,她仿佛一张固定的凝静素雅水墨人物图。不消说,她就是阅读中的林莘。

受邀进京作课,多次由全国著名语文教学专家吴琳老师随堂评课,也多次与她同机飞往异地,候机时吴琳老师教导我的话题总不离阅读;数次送高林生老师返苏,临上飞机时,高老无不叮嘱我“多读书”,为激励我多阅读,高老背诵《离骚》的画面刻在我的脑海中;每逢拜会师傅于永正,他总是兴致勃勃谈起近来阅读何种书目,写下那些篇章,并推荐我阅读;聆听贾志敏老师教诲,唯一话题就是阅读,贾老师笑谈自己是老人家,睡眠不好,睡不着时就读书,不知不觉中很多课文都能倒背,课堂上纵横千里,左右逢源,挥洒自如;几次遇到王崧舟老师,他总是一人独处于室,手不释卷,所阅书目中不乏《新批评》《迦陵诗词稿》《存在与时间》等文化经典;闯入好友罗才军房间,床头躺着一本汪曾祺的《打渔杀家》,书页似乎还带着手指翻阅时留下的余温„„

相信您发现了,名师的共性就是阅读,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曾经,名人关于阅读的名言让我们太过熟悉,所以开始怀疑它的写实性,觉得这也许是悬挂于各大图书馆墙面的需要,是唬人的口号,世间真有“如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的读者么?未曾想历历于我眼前的居然都是这般痴迷的读者,而且可以肯定其成就与阅读息息相关。

共性已经找到,如将它将作为一种信念,一个楷模,一条途径,哪怕是一次尝试,相信你离期待中的彼岸也会更加接近。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

教育恰如教孩子学步。对待学生的成长,来不得半点儿急躁,不需要越俎代庖。放手是必要的,尝试是必要的,等待也是必要的。孩子还没有迈开第一个脚步,你就去牵引他,甚至一会儿捉住他的右腿,一会儿抓住他的左腿,帮他迈步,那孩子也许永远也学不会独立迈步。

记得张文质老师这样说过:“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的,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这就注定教育是一个等待的过程。但曾几何时,因为教育大环境的影响,我们的家长、老师失去了一颗正常的心。教育太快了,快在那迅速展现而又擦去的ppt上;快在了教师面对这一大群叫不出名字却能把课演绎的完美而流畅上;快在了教师与校长们每天似乎都在忙于应付各种各样事务性的事务上,快在了教师冷漠地看到教室里那些不解而又迷惑的目光上„„到处在喊的一些教育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在这“漂亮”的口号下,我们常对孩子说:“你怎么就不能快点呢?你怎么就学不会、学不好呢?你怎么就这么笨呢„„” 在我看来,笨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成人。因为我们成人根本不了解孩子,不知道孩子与我们大人有着完全的不同,总是把自己的观点、想法强加给孩子,总要求孩子按我们的方式、习惯去做事情、想问题。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做法。其实,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并且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正处于发展过程之中,所以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他们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他们独立于老师的头脑之外,不是老师的手,不完全受老师的意志的支配,所以面对学生,尤其是面对迟开的“花朵”,教育时要有杨瑞清校长所说的“花苞心态”。

可是事实大多不是这样的,老师总是要求学生马上开,一起开,再不开就把他掰开。花不是不想开,而是时机未到啊,时机一到,它自然就会开放的。我们面对的学生不就是这样吗?有的孩子接受能力强,领悟速度快,就像那支早开的荷花一样;而有的孩子接受能力弱,领悟速度慢,就像开得晚的花一样。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总是希望每个学生都像第一名那样聪明,只要老师一点拨,他们就都能心领神会,还会举一反三。如果有的学生做不到这一点,我们就很难接受,甚至因此而忿忿不平,大动肝火,千方百计地想让那些孩子快速向第一名靠拢。于是,我们整天生活在抱怨中,生活在抑郁中,生活在硝烟弥漫中。面对孩子,教育者的心态应该像等待含苞待放的花苞一样,没有任何的责怪和焦躁,相信他一定有一个美好的前景。所以,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要有花苞心态,学会赏识、期待,就是学会爱,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一些有用的东西。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平静和平和;慢,需要细致和细腻;慢,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慢的教育也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来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学、反思自己的学习,这种“慢”也是需要智慧的。慢慢地进行,犹如等待含苞待放的花朵,从含苞等待到怒放。

何捷

何捷

何捷妙语

何捷《匆匆》

福州教育学院二〇一三年共青团工作要点

《匆匆》(福建 何捷)

教案设计 匆匆 何捷

福州教育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导游词

福州教育学院毕业晚会主持稿

由何捷老师的

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何捷
《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何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