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最后一头战象 何捷

发布时间:2020-03-03 12:47:3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一、听写检测,故事回顾师:

请大家听老师读句子,句子中带有本课的生字,请写出来。

1.1943 年,象兵在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战象和士兵一起浴血搏杀,奋勇歼敌。最后,只有嘎羧幸免于难。

2.嘎羧在寨子里生活了26 年,最后没有到象群的墓地,而是到了镌刻着百象冢石碑的打洛江畔,和战友们一起长眠。

师:听清楚了吗?第一句中,请大家书写“寇”“搏”“浴”三个生字。第二句中,请大家书写“冢”“碑”两个生字。(生书写生字,师订正纠错)师:请大家看一看,“寇”“搏”“浴”这三个生字,和课题“最后一头战象”中的什么关系最密切?

生:这三个生字和课题中的“战象”关系最密切。师:“冢”“碑”这两个生字呢?生:这两个字和课题中的“最后”有关系,都与战象的最后归宿有关。 师:请将这两句话连起来,借助预习,大致复述这个故事。

生:1943 年,战象和士兵一起在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最后,只有嘎羧幸免于难。嘎羧和村民们在寨子里一起生活了26 年,最后没有到象群的墓地,而是到了镌刻着百象冢石碑的打洛江畔,和战友们一起长眠。

解析:此环节教学任务有三。其一, 检测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抽选难写的、容易写错的字检查。其二,借助抽检的生字词,做好与课题的关联,意在让儿童关注本课故事中两个关键词“战象”与“最后”。其实, 全文的教学,都围绕着这两个关键词展开。此环节也有总起的作用,和之后的教学相呼应。其三,借助教师听写的句子,串联后概括复述故事,起到降低难度,方便学生参与的作用。在课堂之始,让儿童感觉学习的轻松和趣味,是这个教学环节至关重要的任务。

二、沉入故事,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1.以文字寄情。

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战象?谁为我们读读课文相关部分? 生:(读)西双版纳曾经有过威风凛(lǐn)凛的象兵。所谓象兵,就是骑着大象作战的士兵。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

师:大象帮助人们做许多事。在特殊的年代,还帮助人们作战,于是有了战象。那么,本课中的战象嘎羧又是怎么来的呢?答案还要在文中找。

生:(读)1943 年,象兵在西双版纳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战斗结束后,鬼子扔下了七十多具尸体,我方八十多头战象全部中弹倒地。人们在打洛江边挖了一个巨坑,隆重埋葬阵亡的战象。在搬运战象的尸体时,人们发现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还在喘息,就把它运回寨子,治好伤养了起来。村民们从不叫它搬运东西,它整天优哉游哉地在寨子里闲逛,到东家要串香蕉,到西家喝筒泉水。 师:请特别关注这段话中,作者描写时精心选择的几个词。例如:“从不”“整天”“优哉游哉”“闲逛”。联系“战象”的“战”字,你体会到文字中蕴含的情感了吗?

生:村民很感激它,不再让它辛苦了。 生:村民都很喜欢它。

生:村民们对它很友好,怕它受累。因为它曾经为整个村子立下汗马功劳。 师:是啊,这句话中的“东家”“西家”,究竟是谁家呢?为什么不写明白? 生:就是每个村民的家,说明大家都很喜欢它。师:大家读出了喜爱,如果在这份情感前添加“最后”两字,你觉得这份情感还会一样吗?还只是简单的喜爱吗? 生:不会啦,应该是珍惜。 生:应该是守护。

生:就是一个爱字,比喜爱更爱。

师:是啊,可见,情感就体现在语言文字中,正所谓情动辞发。作者将浓烈的情感蕴藏在看似不起眼的语言中,我们需要细细品味才能咀嚼出滋味。下面各自再读一读这段话,要特别关注饱含情感的几处。(师板书:以文字寄情) 2.以实物寄情。师:转眼间,26 年过去了。在嘎羧身上,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请看这一天的故事。

(课件出示)有一天,嘎羧躺在地上拒绝进食,要揪住它的鼻子摇晃好一阵,它才会艰难地睁开眼睛,朝你看一眼。波农丁对我说:“太阳要落山了,火塘要熄灭了,嘎羧要走黄泉路啦。” (生读片段)

师:再看第二天发生的事。(课件出示)第二天早晨,嘎羧突然十分亢(kàng)奋,两只眼睛烧得通红,见到波农丁,呕欧呕欧地轻吼着,象蹄急促地踏着地面,鼻尖指向堆放杂物的阁楼,像是想得到阁楼上的什么东西。 (生读片段)

师:还看第二天发生的事。 (课件出示)

(嘎羧)继续焦躁不安地仰头吼叫。破篾席里面有一件类似马鞍的东西,我漫不经心地一脚把它踢下楼去。没想到,嘎羧见了,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 (生读片段)

师:再看第二天发生的事。

(课件出示)象鞍上留着弹洞,似乎还有斑斑血迹,混合着一股皮革、硝烟、战尘和血液的奇特气味;象鞍的中央有一个莲花状的座垫,四周镶着一圈银铃,还缀着杏黄色的流苏。二十六个春秋过去,象鞍已经破旧了,仍显出凝重华贵;嘎羧披挂上象鞍,平添了一股英武豪迈的气概。

(生读片段)师:发现了吗?二十六年的时光,作者只用简单的一句概括:“二十多年过去,嘎羧五十多岁了。”二十六年后的两天,作者却用了这样细致的描写,前后反差这么大。请思考,作者沈石溪为什么要这么写?

生:为了突出这两天。生:其实是为了突出象鞍。生:这是一种详略处理,突出象鞍。师:巨大反差中突出的象鞍,究竟藏着什么秘密呢?让我们回到二十六年前去寻找答案。一起来到打洛江边,透过滚滚浓烟,看看浴血搏杀的歼敌战场吧。 (课件出示) 1943 年,象兵在西双版纳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战斗结束后,鬼子扔下了七十多具尸体,我方八十多头战象全部中弹倒地。人们在打洛江边挖了一个巨坑,隆重埋葬阵亡的战象。在搬运战象的尸体时,人们发现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还在喘息,就把它运回寨子,治好伤养了起来。 (生读片段)

生:象鞍就是战争的代表,寄托着嘎羧对战争的回忆。

生:象鞍也是村民们记忆中战争的象征,看到象鞍,就想到当年战斗的画面。 师:可见,象鞍引发的是作者和读者共同的情感,是对抗日战争的追忆,对战友的哀思啊!原来情感可以寄托在实物之中。(板书:以实物寄情)

3.以言行寄情。师:嘎羧终于要上路了,让我们再来看看饱含深情的这一幕吧。(课件出示)嘎羧要走的消息长了翅膀似的传遍全寨,男女老少都来为嘎羧送行。许多人泣不成声。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老人和孩子捧着香蕉、甘蔗和糯米粑粑,送到嘎羧嘴边,它什么也没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日落西山,天色苍茫,在一片唏(xī)嘘(xū)声中,嘎羧开始上路。 师:请看课件中提示的阅读要求。

(课件出示) 1.默读这段话,特别关注沈石溪对人们行为的描写。

2.找一个让你体会最深的词语,尝试做批注,和大家分享你的阅读感受。(生默读,自学)生:我从“泣不成声”这个词语中读出了村民的悲痛。 生:我从“走了三圈”中感觉到嘎羧的不舍。

生:我从“送到嘎羧嘴边”感觉到村民对嘎羧的爱很深,否则不会这样做。 生:“唏嘘”这个词也让我们感受到村民对嘎羧的依依不舍。

师:看来,情感就藏在这些细微的动作之中,这些普通的话语之间啊。请大家带着自己的理解,再次深情朗读课文片段。(板书:以言行寄情)解析:本环节教学是本案教学中的核心环节。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教师解析出作者沈石溪三种表述情感的方法。属于以文字寄情的,引导儿童关注文字,品味文字; 以实物寄情的,引导儿童抓住实物线索,联通前后文,统筹思考,全方位感受;以言行寄情的,引导儿童触发感受,自由表达,仔细批阅,阐述心声。阅读要指向写作。阅读之后,儿童要能从中学到“怎么写”的本领,阅读教学才算是完成其应有的任务。

三、在“最后”与“最初”间徘徊,回味作者浓厚的情感

1.前往“最后的现场”。师:本篇课文很长,剩余的部分请大家自学。老师提出三条自学的要求。

(课件出示) 1.默读课文剩下部分,注重体会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2.画出沈石溪笔下嘎羧最后的举动。例如:最后的吼声,最后的归宿„„ 3.假如你和波农丁一起亲历了这些“最后的现场”,心里会怎么想? (生根据要求自学剩余部分)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嘎羧生命的最后时光,一起亲临最后的现场吧。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最后的依恋:天亮时,嘎羧来到打洛江畔。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然后,它踩着哗哗流淌的江水,走到一块龟形礁石上亲了又亲。最后的吼声:许久,嘎羧又昂起头来,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呕欧———呕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这时,它身体膨胀起来,四条腿皮肤紧绷绷地发亮,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吼声激越悲壮,惊得江里的鱼儿扑喇喇跳出水面。最后的归宿:太阳升到了槟榔树梢,嘎羧离开了打洛江,钻进一条草木茂盛的箐(qìng)沟。在一块平缓的向阳的小山坡上,它突然停了下来。荒草丛中,果然竖着一块石碑,镌刻着三个金箔(bó)剥落、字迹有点模糊的大字:百象冢。最后的凝望:嘎羧卧在坑底,侧着脸,鼻子盘在腿弯,一只眼睛睁得老大,凝望着天空。(生齐读)

师: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什么想法,请说出来吧。 生:我感到悲伤。

生:我非常舍不得嘎羧离开我们。

生:我很敬佩嘎羧的精神,它对战友很忠诚,对我们的帮助很大。 生:我觉得嘎羧是一头很善良的大象。

2.回到“最初的回忆”。师:是啊,善良,忠诚的嘎羧,要离开我们了,人间没有不散的宴席。但嘎羧留给我们的真情,让它在我们心中获得永生,谁都不会忘记它。一起回到最初的那段回忆吧。你们看,勇猛的象兵来了。

(课件出示)西双版纳曾经有过威风凛凛的象兵。士兵骑象杀敌,战象用长鼻劈敌,用象蹄踩敌,一大群战象,排山倒海般地扑向敌人,势不可当。 (生读片段)

师:你们看,那惨烈的战斗,历历在目。

(课件出示) 1943 年,象兵在西双版纳打洛江畔和日寇打了一仗。战斗结束后,鬼子扔下了七十多具尸体,我方八十多头战象全部中弹倒地。人们在打洛江边挖了一个巨坑,隆重埋葬阵亡的战象。 (生读片段)

师:嘎羧,就这样走进我们的生活。(课件出示)在搬运战象的尸体时,人们发现一头浑身是血的公象还在喘息,就把它运回寨子,治好伤养了起来。 (生读片段)师:它走了,但留给我们一个难以磨灭的记忆。它叫———生:嘎羧。师:带着你的思念,存着你的情感,下课!

解析:本环节教学意在升华情感,让儿童在“最后的现场”与“最初的回忆”两端穿梭,通过配乐引读的方式,让儿童再次从读中感受作者寄托在文字中的情思,同时也生成自己内心更为强烈、独特的情感。(作者地址:福建福州教育研究院)

最后一头战象

最后一头战象

最后一头战象

最后一头战象

最后一头战象

最后一头战象

最后一头战象

最后一头战象

最后一头战象

最后一头战象

最后一头战象 何捷
《最后一头战象 何捷.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