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考研政治精炼总结(毛泽东的著作和党代会,思修法基)

发布时间:2020-03-02 19:21: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毛泽东著作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1日,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所谓国民革

命运动,其大部分即是农民运动。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0月和11月,明确指

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同时还科学的阐述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革命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分析了处于被色恐怖包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证券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

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到来的最重要因素。以农村为中心、现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在夺取全国证券的思想。

《反对本本主义》:1930年5月,阐明了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坚持理论与实际相

结合的原则的极端重要性,将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和“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情况”的重要思想。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总结土地革命战争中党内在军事问题上的大

争论,系统的说明了有关中国革命战争战略方面的诸问题。

《实践论》《矛盾论》:1937年夏,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

验,揭露和批评党内的主观主义尤其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深入论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科学的论证阐明了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战争和战略问题》: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已进入起义和战争,也

不是先占城市后占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论持久战》:1938年5月至6月,略。 《共产党人发刊词》: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新民主主义论》:以上三篇是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概括。 《改造我们的学习》:1941年5月,对事实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含义做出了马尅主义的界定。 《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1942年2月,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30日,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人民民主的

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推翻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主要是这两个接机的力量。有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团结民族资产阶级,但不是主要的地位。

《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25日,围绕一个基本方针,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

会主义服务。(略P244)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957年2月,(略P244)

共产党代表大会

一大:1921年7月23日,上海法租界望志路。党的纲领:一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采用无产阶级专政已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废除资本私有制,以及联合第三国际。

大会决定首先集中精力组织工人。中央局:陈独秀书记、张国焘、李达。

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党的最高纲领是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采用群众路线的方法。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织民主的革命路线。

三大:全体共产党员一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孙中产领导的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

六大:1928年,继续把城市工作的复兴是为革命高潮到来的决定条件的同时,肯定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是决定革命新高潮的更大的发展基础和重要力量。 六届二中全会:在中国,找不到一个经济力量能够统治全国的大城市,所以中国革命要胜利,必须要有红军,必须要有光大的苏维埃区域的帮助。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分析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矛盾,提出了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解决了土地问题以后,中国还存在着两种基本矛盾:国际上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毛泽东在会上指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一点已经得到了证明。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薄弱者。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

在革命胜利后,迅速的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是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不要四面出击,而应该集中力量向国民党的残余势力、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进攻。

八大: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略P244)

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

一、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1、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由马克思主义严密的科学体系、鲜明的阶级立场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

(1)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又是崇高的。 (2) 马克思主义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3) 马克思主义以改造世界为己任。

2、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能够增加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能够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力,能够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3、树立中国夜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我国现阶段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克服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 (1) 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

(2) 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3) 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4、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1)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 (2)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一是面临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科技文化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发展本国文化作为重要任务,努力增强科技文化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二是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时代潮流不可逆转 三是面临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二、理想信念的实现

1、立志高远与始于足下

(1)立志当高远青年时期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立志的关键时期

(2)立志做大事个人理想要符合、服从社会理想,社会理想是个人理想的升华和凝聚,代表和反映人们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要靠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努力。

(3)立志须躬行

2、实现理想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1)理想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2)正确对待实现理想过程中的顺境和逆境迎高潮而快上,乘顺风而勇进,是身处顺境的学问;处低谷而力争,受磨难而奋进,是身处逆境的学问。

3、在实践中华立项为现实

(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实现理想的思想基础 认识偏向1:用理想否定现实

2:用现实否定理想

理想与现实对立又统一。理想与现实的对立:理想受现实的规定和制约。

理想和现实的统一:理想深深扎根于现实的沃土之中。现实是理想的基础,理想是未来的现实。现实中包含着理想,理想中包含着现实。

(2)坚定的信念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自信和毅力来源于对理想的执着追求,是实现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为理想而献身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实现理想的重要条件。 (3)勇于实践、艰苦奋斗是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

理想必须通过时间才能转变为现实。艰苦奋斗,其主旨在于奋斗,其价值在于为事业而奉献。

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一、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使人们对自己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它是调节个人与祖国之间关系的道德要求、政治原则和法律规范,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主权财富的基本载体)

(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就是爱人民群众,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浅,是检验对祖国忠诚程度

的试金石

(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文化传统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基础。 (4)爱自己的国家。

爱国主义是历史的、具体的。在现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在献身于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现

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爱国主义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发展。在阶级社会中,爱国主义具有阶级性。

2、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1)热爱祖国,矢志不渝 (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维护统一,反对分裂 (4)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3、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二、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1)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当代中国,爱国主义首先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统一是

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集中代表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2)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包括对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基本要求。爱国与否是最基本的政治原则。

2、爱国主义与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国家认识民族存在的最高组织形式,是国际社会活动的独立实体。维护本国利益。 (2)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一是人有地域和信仰的差别,但报效祖国之心不应有差别 二是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

三是经济全球化过程重要始终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尊严

3、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

认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

(1)中华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核心)、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弘扬古代的民族精神,又要弘扬和培育近代以来革命解放中的民族精神。

4、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时代精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是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总和。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两者有机结合,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 (1) 时代精神的内涵

第一, 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国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改革创新体现和吸纳了时代要求,为实践的发展注入了鲜活力量。改革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

第二, 改革创新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第三, 改革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的迫切需要。

第四, 改革创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 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三、做忠诚的爱国者

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1)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承担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2)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3)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就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3、增强国防观念

增强国防观念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国防观念包括国防忧患意识、国防目标意识、国防价值意识、国防法制意识、国防献身意识、国防责任意识。他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粘合剂。

4、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世界观与人生观

世界观使人们对生化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使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人生观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2、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

人生观主要包括人生目的(核心)、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 (1)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道路 (2)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态度

(3) 人生目的决定人生价值标准

3、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1)人生态度是人们通过生活时间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意愿。

第一,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重要内容 第二, 人生态度是人生观的表现和反映。 (2)端正人生态度 人生须认真 人生当务实 人生应乐观 人生要进取

4、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 要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

(1) 反对拜金主义人生观是引发其安全交易、行贿受贿、贪赃枉法的思想根源 (2) 反对享乐主义人生观

(3) 犯规个人主义人生观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表现形式有极端个人主义

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价值观与人生价值

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观的内容包含价值目标和评价标准两部分。

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基本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体现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各个方面,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人生价值是人的生活时间对于社会和个人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

2、人生价值的标准和评价

(1)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

人生价值包含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个体的人生活动对社会、他人所具有的价值。衡量标准是对社会和他人所做的贡献。人生的自我价值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

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对立又统一。一方面,人生的自我价值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个体提高自我价值的过程,就是通过努力自我完善以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人生自我价值的实现构成了个体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的前提。另一方面,人生的社会价值是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基础。一个人的需要能不能被满足,在多大程度上被满足,取决于他的人生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即他的社会价值。 (2)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内容。一个人的生活具有什么样的价值,从根本生说是由社会所规定的,而社会对于一个人的价值评判,也主要是以他对社会所做贡献为标准。

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人生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劳动和贡献的尺度作为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尺度,是对人生价值评价根本尺度的具体化。

(3)人生价值的评价要做到四个坚持:第一,坚持能力有大小与贡献须尽力

第二, 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相统一 第三, 坚持完善自身与贡献社会相统一 第四, 坚持动机与效果相统一

3、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

(1)人生价值实现的社会条件。

第一,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 第二,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2)人生价值实现的个人条件。

第一,实现人生价值要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要客观认识自己。 第二,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 第三,立足于现实,坚守岗位做贡献。 第四,实现人生价值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4、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2)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三、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1、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

协调身心关系以及身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保证人自身系统的健康与活力,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关键环节。 保持身心健康的途径和方法:(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掌握应对心里为题的科学方法 (3)合理调控情绪

(4)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2、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

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表现形式。

(1)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坚持的原则:平等原则、诚信原则、宽容原则、互助原则

(2)正确认识和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第一,正确认识竞争,它有助于激发竞争主体的进取心,有助于竞争主体客观的评价自我、扬长避短、不断提高,从而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但也有消极影响,恶性竞争是人际交往的大忌。

第二,正确认识合作。

第三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力不开合作,竞争获得的胜利,通常是某一群体内部或多个群体之间通力合作的结果;合作也离不开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缺乏活力。

3、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1)正确认识个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关系。个体性和社会性辩证统一。

(2)正确认识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关系。人的需要是一种社会性的需要,社会需要是个人需要的集中体现,是社会群体成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需要的反映。 (3)正确认识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两者相互离不开。社会整体利益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而是所有人利益的有机统一,是个人利益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保障着个人利益的实现。两者矛盾时,个人利益自觉服从社会利益。 (4)正确认识个享受个人权利与承担社会义务的统一关系。离开了个人所承担的责任,个人的权利无从实现。

4、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1)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人来源于自然又依存于自然,人永远是自然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2)科学把握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好自然。

(3)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生产劳动为中介。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协调,最终取决于人与人关系的协调。 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发展需要和谐,和谐促进发展。

第四章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

一、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1、道德的起源与本质 (1)道德的起源

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人类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主客观条件统一于生产实践。劳动是人类到的起源的第一个历史前提。 人类最初的道德以风俗习惯的形式表现出来。随后从中分化出来。 (2)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带有阶级属性。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道德以能动的方式反映社会经济关系。

2、道德的功能与社会作用 (1)道德的功能

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往往借助于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的形式帮助人们认识道德规律和原则。

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的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这是道德最突出最重要的社会功能。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

(2)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能后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精神力量;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只有反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进步阶级利益的道德,才会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产生推动作用,否则,就会阻碍社会发展与人的素质的提高。

3、道德的历史发展

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

道德发展的规律: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是一致的。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延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是: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其作用越来越重要; 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 道德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二、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

1、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是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 是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

2、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仁者爱人,推己及人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衿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道德需要是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

3、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有精华,有糟粕,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做好取舍工作。 反对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儒家文化的失落,从而反本开新),它只承认一般性,普遍性,否认个别性和特殊性。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传统道德全面过时,全盘抛弃),它只承认个别性,否定一般性,割裂了道德的历史继承性。

三、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反映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为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服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实要求,也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道德价值导向的重要任务。

要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但也容易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消极现象。所以,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要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要坚持公民承担社会责任与社会尊重个人合法权益相一致,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相结合。要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与原则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实质上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

第一,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 第二,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不能把利他性与之相混。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其根本思想,就是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

第一,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第二,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第三,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3)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理想

共产主义理想,表现为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离开现实的道德状况,只谈论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就会脱离实际;忘记共产主义理想,只谈道德的基本要求和最低要求,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

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科学内涵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一骄奢淫逸为耻。 (2)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

一、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

二、社会主义荣辱观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

三、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社会风尚是指一个时期一定范围内,人们自觉或不自觉遵守的价值取向、心理习惯和行为方式。一个社会有什么荣辱观就有什么社会风尚;反过来,一个社会有什么社会风尚,生活于其中的人们就有什么荣辱观。

(3)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将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增加人们的道德荣誉感和道德判断力。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产生重要影响。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社会人际关系和谐和道德风尚的形成。

四、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1、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爱国守法、团结友善、明礼诚信、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2、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1)大力倡导诚信美德

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诚实为本、操守为重、守信光荣、失信可耻为基本要求。 首先,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其次,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 最后,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2)大学生要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诚信是大学生树立理想信念的基础,是全面发展的前提,是进入社会的通行证。

3、锤炼个人品德

(1)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

个人品德是通过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所影城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它表现为对某种道德要求的强烈认同,对道德情感的充分表达,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执着践履。

个人品德特点:综合性(道德各方面综合),稳定性,实践性(在实践中锤炼而得) 个人品德的功能和作用

首先,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的发展变革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其次,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 锤炼个人品德,首先要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道德修养是指个人在道德一是、道德行为方面,自觉的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道德修养的实质,就是道德观念的冲突,自己跟自己打官司。高度的自觉性是道德修养的一个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

加强道德修养要有几种修养方法:学思并重,省察克治,慎独自律,积善成德,知行统一。还要向道德模范学习。与社会实践相联系,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根本途径。

第五章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

一、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1、公共生活的含义及其特点

私人生活包括家庭生活和个人生活,具有封闭性和隐蔽性。 公共生活特征:活动范围的广泛性,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交往对象的复杂性,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2、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3、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道德和法律

两者的目标一致,都是通过规范人们的行为来维护公共生活中的秩序。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道德规范作用的更好发挥,需要法律支撑;而法律作用的更好实现,要以道德为重要条件。

道德可以用来调节、规范人们的行为,预防犯罪的发生。道德是法律的补充。道德发挥的作用领域更广泛。

二、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1、社会公德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最为基本。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人与社会(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人与自然的关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主要特点有继承性、基础性、广泛性、简明性

2、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文明礼貌、助人为乐(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社会公德的最基本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

3、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 第一,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 第二,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4、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全国青少年网络公约》“五要五不”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要增加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要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三、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

1、公共生活中法律规范的作用

法律是最权威的规则,它既有国家强制性,又有普遍约束力。

(1)指引作用。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法律的指引作用主要是通过授权性规范、禁止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三中规范形式实现的。与之对应的指引形式是授权性指引、禁止性指引和义务性指引。

(2)预测作用。使人们预先预测到可能的后果。

(3)评价作用。法律的评价客体是人们(自然人、法人、其他社会组织)的行为。法律的评价标准是合法与不合法。既不能用法律评价取代道德评价、纪律评价,也不能用道德评价、纪律评价代替法律评价。

(4)强制作用。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法律其他作用的保障。法律强制的主体是国家、社会成员与社会组织。国家是强制的主动主体,被强制对象的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是被动主体。强制手段是国家强制力,包括警察、法庭、监狱。 (5)教育作用。

法律教育作用的实现方式有三种:一是法律作出规定,通过人们对法律的了解和学习,发挥教育作用;二是法律通过对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制裁,是违法犯罪者和一般社会成员受到教育;三是法律通过对各种先进人物、模范行为的嘉奖与鼓励,为人民树立良好的法律上的行为楷模。

2、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立法目的: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护人民、法人和其

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和保障公安机关及其人们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职责。

基本原则:治安管理处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

害程度相当;保护人民的人格尊严;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

《集会游行示威法》立法目的:在维护社会安定和公共秩序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宪法赋

予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自由。

基本原则:政府依法保障原则;权利与义务一致原则;和平进行。

《环境保护法》立法目的: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保

障人体健康,促进现代化建设。

基本原则: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

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

《道路交通安全法》立法目的: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减少交通事故,提高通行效率。 基本原则:依法治理原则;以人为本,与民方便原则。

《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立法目的:兴利除弊,促进我国互联网健康发展,维护国家

安全利益。保障个人、法人组织的合法权益。

基本原则: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原则;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

合的原则;与现代网络发展相协调,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的

原则。

第六章培育职业精神树立家庭美德

一、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

1、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1)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爱岗敬业(最基本要求)、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最高层要求)

2、职业活动中法律的基本要求

《劳动法》基本原则:一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与兼顾用人单位利益相结合。 二是按劳分配与公平救助相结合的原则。

三是劳动者平等竞争与特殊劳动保护相结合。 四是劳动行为自主与劳动标准制约相结合。

劳动者的权利:略。劳动者的义务: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等。 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定途径:协商(非必经程序),调解(非必经),仲裁,提起诉讼(收

到仲裁书15日内向人民法院)

《公务员法》基本原则:一是公平、平等、竞争、择优和法治原则。 二是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原则。 三是任人唯贤、德才兼备原则。 四是分类管理和效能原则。

公务员的义务:模范遵守国家宪法法律,清正廉洁公道正派,为人民服务等。 公务员的权利:工资报酬,工作条件等。

处理人事争议的法定途径:申诉,控告,仲裁(争议发生60日内提起仲裁),诉讼(收

到仲裁判决书15日内)

二、大学生择业与创业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 (1)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第一,树立崇高职业理想,重视人生价值实现。 第二,服从社会需要,追求长远利益。 第三,打下坚实基础,做好充分准备。 (2)树立正确的创业观

第一,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择业是起点,创业是追求。创业是拓展职业生活的关键环节。

第二,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 第三,要提高创业的能力。

2、在艰苦中锻炼与在实践中成才 (1)在艰苦中锻炼是成才的必要条件。 (2)社会实践是锻造人才的熔炉。

三、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

1、爱情的本质与恋爱中的道德

性爱、理想、责任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

道德要求:尊重人格平等;自觉承担责任;文明相亲相爱。

2、婚姻与家庭

婚姻是家庭产生的重要前提,家庭是缔结婚姻的必然结果。婚姻的成功体现为家庭的幸福,家庭的美满又彰显婚姻的意义。 婚姻家庭具有自然属性(前提条件)和社会属性(本质属性)

3、家庭美德的基本规范

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

4、婚姻家庭的法律规范

(1)基本原则: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老人和儿童的合法权益;计划生育;夫妻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尊老爱幼、互帮互助。 (2)结婚的条件和程序:

必备条件:男女双方自愿;法定婚龄;一夫一妻制。

禁止条件:禁止近亲结婚;禁止医学上认为不应当结婚的人结婚。 (3)家庭关系:夫妻关系(是核心,包括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 (4)离婚的原则:保障离婚自由;反对轻率离婚。 离婚的方式:协议离婚,诉讼离婚。

考研政治思修法基压题

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重难点

考研政治思修法基复习思路

考研政治思修法基分析题(版)

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选择题解析

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基解析(第一章)

考研政治《思修法基》选择题解析(4)

思修法基

郑州海天考研政治:思修与法基知识点总结

思修法基知识点总结

考研政治精炼总结(毛泽东的著作和党代会,思修法基)
《考研政治精炼总结(毛泽东的著作和党代会,思修法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