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世界文化史 第二章

发布时间:2020-03-02 06:53:4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二章 古代东方文明

T1 答:在古代东方,实际上并不存在一个统一的社会文明发展模式。不过,在古代东方的埃及、两河流域、与印度诸社会文明类型中,却始终显现出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

1 “早熟”的灌溉农业是古代东方社会经济的一大特征。它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工商业的兴起,而且直接为国家政治体制的建立与文化领域的创造奠定了物质起初。

2 建立在“早熟”灌溉农业之根基之上的古代东方国家,一般都实行君主中央集权制的统治。从分散的城邦逐渐向统一的王国再向大一统的帝国的演进,就构成了大多数东方国家政治史的今本特征,并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3 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冲突十分频繁与激烈,由此而导致社会文明的不断裂变、整合与发展,则是古代东方文明的又一重要特征。

4 古代东方文明的社会等级结构与奴隶制也有着其明显的特征。森严的社会等级结构与富有“弹性”奴隶制,在相当的程度上赋予了古代东方文明以潜在的“文化惰性”,制约着它的发展演进。

T2 答:在古王国时期,埃及国王以孟菲斯为都城,建立了典型的东方君主专制主义的政治统治。其表现为:

1 全国的行政、财政、司法、军事与宗教大权,都由法老政府垄断。2 “王权神授”的理论是古埃及法老专制制度的精神支柱,也是其政教合一统治的历史特征。

3 金字塔的修建具有显著的政治文化象征意义,宣扬了法老至高无上的宗教神权与世俗专制统治的权力。

T3 答:古代埃及文明的主要文化遗产有:象形文字(祭司体、世俗体、《象形文字概论》商博良)、纸草、文学创造、太阳历、医学(木乃伊的制作)、数学、金字塔

T4 答:政治变迁的脉络:尽管古代西亚国家的政治变迁十分复杂,但在西亚文明中心地带的两河流域,却有着比较清晰的历史轨迹。

1 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这一地区的苏美尔人等建立了数十个奴隶制城邦小国家。

2 后来阿摩利人建立了巴比伦王国,汉莫拉比统治时期,再度统一了两河流域,并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3 巴比伦王国在公元前689年被亚述所灭。到公元前七世纪中期,亚述已成为一个地跨亚、非的大帝国。

4 公元前605年,迦勒底人所建的新巴比伦王国又灭掉亚述,打他很快又在公元前538年被崛起于伊朗高原的波斯所灭。

5 波斯王国在大流士一世当政后,又在军事征服的基础上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6 公元前五世纪前期,波斯在与希腊的战争中失败,势力渐衰,到公元前330年被马其顿—希腊联军所灭。

小亚细亚各民族的政治史进程与两河流域不尽相同。

1 公元前15世纪开始,由城邦联盟组成的赫梯国家开始向外扩张,占据

叙利亚的大部分地区。

2 自公元前13世纪开始,赫梯国家就在来自西北的“海上民族”的进犯下衰落,最终瓦解。

3 在地中海东岸北部的狭长沿海地带腓尼基,则始终保持着“城邦政治”的特征。

从城邦到王国再向帝国发展,虽然不是古代西亚每个民族所需要经历的过程,但确是这一地区政治史演进的一个主要的必然趋势。

宗教信仰演化:在古代西亚,由于地域环境与民族构成的复杂,宗教信仰也显示出多样性的特征,不过,总的趋势是从“多神”教向“一神”教的演进。

1 在两河流域,无论是城邦时代,还是子在王国或帝国统治时期,宗教在国家政治与社会生活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由于氏族、部落传统残余比较浓厚,城邦国家的多元特征,外来游牧民族的不断入侵,这一地区一直盛行的是多神崇拜。

2 在小亚细亚腓尼基人同样信奉的是多神崇拜。

3 多神教信仰虽然在西亚长期盛行,担任然改变不了一神教产生发展的历史趋势,这表现在琐罗亚斯德教与犹太教的产生与传播。

4 琐罗亚斯德教和犹太教都要求以一神教取代多神教,以神人分离的纯洁理念来取代神人合

一、伸手混杂的信仰,要求将人们的宗教信仰建立在更超越人间显示和更有伦理意义的原则上;同时排除了献祭与巫术等,规范宗教礼仪。这些都标志着人类的精神文明开始摆脱原始宗教信仰的束缚及其杂乱无章的仪式的摆布,向一个新的宗教文明层次升华。

T5 答:古代西亚对人类的主要文化贡献有:楔形文字、拼音文字、《贝希斯顿铭文》、史诗(《旧约圣经》、《吉尔伽美什》)、太阴历、数学、神庙、都城(伊斯特门)、王宫建筑(空中花园)

T6 答:在“后起吠陀时代”随着雅利安人奴隶制国家的建立,相应的社会等级结构逐渐形成,即种姓制度。种姓即是指特定的社会等级,在当时称为“瓦尔拉”制度。印度出现了四大“瓦尔拉”即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日已形成的雅利安国家,则用政治权利将这一等级制度在社会上强制推行。在这一制度中:1 婆罗门为第一等级,处于十分显贵的地位。婆罗门最初由主管宗教祭祀的氏族贵族组成,日后又成为婆罗门教的祭司集团。 2 第二等级为罗奢尼亚或刹帝利。这是一个由王族和军事行政贵族组成的显贵等级。3 作为第三等级的吠舍,原来由雅利安人中一般的农村公社成员组成,日后则包括了从事农牧业、工商业的广大下层民众,基本上属于自由民阶层。4 第四个等级是首陀罗,他们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属于低级种姓。他们最初是由被征服的土著民组成,后来也包括因各种原因而破产和沉沦的雅利安人。

在当时,各种姓的职业必须世袭,此外还必须实行“内婚”制,不同等级不得结婚。

T7答:佛教崛起的原因

1 “列国时代”后,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工商业趋于兴旺,一大批繁荣城市兴起。刹帝利和发家的吠舍对婆罗门的地位和特权十分不满,而下层人民与奴隶的反抗更是不断涌现。

2 “百家争鸣” 的浓厚思想氛围中,诞生了一些反对婆罗门教的信宗教

思潮,所谓的“六师外道”与“六十二见”为佛教的兴起铺垫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土壤。

3 乔达摩-悉达多早期的努力,以及“四谛”和“八正道”“三法印”的

阐述。

4 当时的佛教教义包含了某种“种姓平等”思想,吸引了大批信徒。佛教流播的原因:

早期佛教的问世,对古代印度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提高了刹帝利、

吠陀两个奴隶主阶层的地位,推动了王权的加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佛教“四姓平等”的主张,对最高等级的婆罗门奴隶主贵族无疑是有力的否定,由此而受到其他三个种姓的支持。特别是把刹帝利作为四种姓之首,给予婆罗门贵族等级的种姓血统论及其作为最高等级所享有的政治与经济特权以沉重的打击,有力的促进了王权的巩固。这也使得佛教在不断得到王权的支持与商人的馈赠而逐渐发展。

T8 答:古印度的文化成就主要反映在:梵文(伯尼尼《文法》)、吠陀经(《梨俱吠陀》、《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达婆吠陀》)、史诗(《摩柯婆罗多》、《罗摩衍那》)、太阴历、数学发明、佛教艺术(石窟艺术、犍陀罗艺术。)

世界文化史

世界文化史

世界文化史作业

世界文化史 第一章

世界文化史之二

世界文化史之一

世界文化史专题

世界文化史资料

世界文化史 第五章

世界文化史笔记

世界文化史 第二章
《世界文化史 第二章.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