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听“修身”讲座感想

发布时间:2020-03-02 13:41: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听“修身篇”感想

在很久以前我就打算写这篇文章了,只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直没来得及,现在趁着老师讲的东西还都在脑子里,我尽量写的真实,老师讲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能是由于年龄和经历的原因,我对于修身这方面尤为重视。

修身是儒家中的基础,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道家、儒家、墨家都讲修身,但内容不尽相同。儒家自孔子开始,就十分重视修身,并把它作为教育八目之一。儒家的“修身”标准,主要是忠恕之道和三纲五常,实质上是脱离社会实践的唯心主义修身方法。他们认为修身的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本,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末。由此通过“反省内求”的方法,使个人的行为同封建道德相吻合,为其封建统治和政权的巩固培养人才。道家的修身要求做到顺应自然;墨子则要求做到“志功合”兴利除害、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出自《礼记·大学》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对一个有德之人的人生价值的最高、最完美的概括。要达到“治国”、“平天下”的至高境界,自然非常人所能及,但在自己的事业范围内,我们应当把它作为一种价值追求。而“修身”,则是做人的基本追求。

儒家学说中的“仁、义、礼、智、信”无不与“修身”有关。修身,在《论语》中论述得尤其精辟,说一部《论语》半部论“修身”,丝毫没有夸大之嫌。所以,《论语》堪称教人修身的百科大典。日本也好,新加坡也好,香港也好,他们的学校将《论语》作为修身教材,绝不是应景之举,他们是有眼光的。

论语能够在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流传于世,并且受人好评是有原因的,自是因为它能够使人拥有更好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并取得好的成果的能力。

他能指导人正确的进行各种活动,即使是在现代,他也依然不过时。

在论语中,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备,便是修身的理想结果。而修德又是修身的首要任务。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说的是,先要懂得“孝悌”、“谨信”、“仁爱”,然后“学文”,这就明白告诉我们,应以修德为先。“仁、义、礼、智、信”被称作中华伦理的“五常”,儒家倡导“仁、义、礼、信”旨在修德。走进《论语》,你会发现,修德之道无处不在。如“苟志於仁矣,无恶也。” “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已是家喻户晓的至理名言。《论语》还告诫我们,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乃人之“五德”。至于修智,《论语》不仅指明了学习知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正确态度和“举一隅”而“三隅反”的学习方法,更阐明了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孔子说过,即使“诵诗三百”,不能用于实践,又有何用?所以他主张读书人要做“躬行君子”。他还教导读书人,知识面不要狭窄,要广博,提出“游于艺”。

由此可以看出,《论语》对修身的评价是相当高的。所以,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遵循着这么一条古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学校是育人的圣地,修身,自然是学校的主要任务,无论师生,当“以修身为本”,学会做人。

现在有一种文明修身是为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而开展的系列活动。它具有较为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从理论意义看,文明修身活动体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理论;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彰显了我国儒家传统的修身思想。从实践意义看,文明修身活动抓住了大学生的薄弱环节,具有针对性;传承了为人师表的师范精神,具有教育性;创新了高校德育工作的理念、思路和方法,具有实效性。 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机遇和新挑战。 文明修身活动作为高校德育工作的一种新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首先,文明修身活动紧紧抓住了当代大学生成长中的薄弱环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当代大学生总体精神风貌健康、积极向上,具有当代青年独特的优点和特征。其次,文明修身活动传承了为人师表的师范精神,具有较强的教育性。师范教育是我校的办学特色,我们把“为人师表”的师范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生的培养中,重视师德养成和思想道德建设,文明修身活动的开展,较好地体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要求。

我们注重文明修身活动的实践性,将文明修身的活动内容与学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并渗透到各个教育环节中去。一个人思想道德是在实践中形成,同时又会在工作学习生活过程中反映出来。因此我们每举办一次文明修身活动,都要通过宣传教育、讨论交流、征文演讲等形式来提高大家的认识,同时通过公益劳动等环节,促进大学生道德行为的内化。

我们应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而且文明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难道,你们还没搞懂文明的真正意义吗?我们中华民族素来就具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她五千年悠久的历史不仅创造了灿烂文化,而且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说到“文明”有许多人都不重视,不自觉。有人时“我”就不乱扔垃圾,不乱说脏话;人一走,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说脏话,骂人,做出些不讲文明的行为。讲文明要靠自觉,不要因为有没有某个人,而决定讲不讲文明。

在我看来个人修身不仅饱含了为人、修身、处世的智慧,还包含着始终要有一颗平常心去应对日常的烦恼和不幸,修身是有最高境界的。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创造出来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自我修养方法。它最先见于>:“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就是说,不要认为别人没有看见,或者事情甚微,就放松,就放纵自已。一个重品行,注重修养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严格要求自己,严格约束自已。

慎独,既是一种思想道德自我修养的方法,也是一种经过长期修养所达到的崇高精神境界。古往今来,凡是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有所作为、有所建树,为人们所爱戴和赞美的人,无不注意这一点,“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表现出高尚的情操和崇高的品德,为世代所称颂甚至成为人们的楷模。

时光流连到今天,加强我们的思想道德修养,仍需大力倡导、弘扬慎独这一传统美德。 一个道德情操高尚、能够自觉慎独的人,是能够坦然抵制住各种诱惑,经受各种考验的。因为他们深知“最隐蔽的地方最能看出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事情最能显示出人的灵魂” ,所以,品德崇高的人,总能在独处、无人监督、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检点、警惕自己,自觉遵守道德原则,严格按照各种规章、准则行事,实行自我监督,小心谨慎办事、做事。

一个思想道德品质低劣、不能慎独的人,一旦稍有机会来临就心荡荡、意迷迷、手痒痒、脚歪歪地乱跑,难以自主自制,在自以为无他人知晓的境遇中,越出“雷池” ,超越最低限线,最终堕入万丈深渊。

要做到慎独,首先是必须“诚意” ,即真心诚意把慎独奉为人生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作为一种信念来追求,作为一种境界来超越,矢志不渝,坚定不移。其次是要“正心” ,即心要端正,不要有私心,始终把慎独作为思想道德自我修养的方法,摆正位子,忠实执行,长期修养。再次是从“隐”处下功夫,人的思想道德修养贵在具有自觉性的品格,要在隐蔽处、无人监督、无人知晓的地方修身养心,这是进入崇高精神境界的具体表现。再次就是从“微”字着手,谨小慎微,防微杜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要牢记“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最后是时刻自制,严于律已。慎独是人的修身唯一下手之处。唯有坚持慎独,一个人的修身才能作出真正成效,修成正果,用自已的一言一行书写完美的人生,塑造品德崇高的人,功德圆满。

听讲座感想

听讲座感想

听讲座感想

听魏书生讲座感想

听讲座之感想

听名师讲座感想

听法律讲座的感想

听讲座感想(郭从良)

听法律讲座的感想

魏书生讲座心得体会听魏书生讲座心得体会感想

听“修身”讲座感想
《听“修身”讲座感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听讲座感想 感想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